㈠ 对北亚的竞争中,代表中国的清朝,为什么会败给俄罗斯
当俄罗斯还只是个莫斯科公国的时候,只能蜗居在东欧平原上,谁曾想到,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扩张,一举将领土扩大了好几倍,鼎盛时的苏联其领土范围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就算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现在的领土也高达1700万平方公里。而俄罗斯占领北亚这片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对其国土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北亚这片土地还不属于俄罗斯的时,在地缘关系上,中国似乎更占优势。想想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现在中国领土的1.35倍,再看如今,随着石油资源的开采,这片原本看似荒芜的地方也成为了一个香饽饽。很多中国人不免感慨:要是这1300万土地是中国的,那中国就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有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哪还用得着大规模进口石油!
在俄罗斯未占领北亚时,这片土地从未真正的纳入某个文明势力统治,不过,在中国政权强盛时,对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对当地一些土着部族,也能通过羁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贡体系下的名义管辖。
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便已明确划定,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部分归俄罗斯所有。不过,那时工业革命尚未爆发,就算欧整体的文明发展水平上已超过了华夏文明,但领先的程度也并不深,而当时的俄罗斯属于欧洲文明体系中的边缘落后部分。较于俄罗斯,中国有绝对的优势,就算如此,中国也只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放弃北亚。
不少人会问:既然中国占据更大的优势,为什么却拱手让给了俄罗斯呢?
云石君将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性。
一方面,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种植能力是判断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很显然,苦寒之地的北亚并不适合农耕,在农耕文明时代,这里的价值非常低。
另一方面,农耕时代,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全球各板块间交流不畅,所以呈现出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等天然地缘屏障,阻断了各板块地缘势力之间交流融合的同时,也有效阻止了各方势力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
17、18世纪,人类对地缘屏障的突破能力有限,虽然,人类对海洋的征服力度加强,单北亚依然是有效的地缘屏障。
这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中国的认知体系中,除了要驾驭还较适宜游牧势力生存的蒙古高原外,再向北,环境更恶劣的北亚中、北部,只适合零散规模的渔猎部族生存,对自己的威胁可以忽略。
于是,中国便放之任之,这大片没多大用,又威胁不大的土地。
不过,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点来看,中国也不会完全放弃北亚,再说,好歹也有些渔猎收益,总比寸草不生的好。
中国完全放弃北亚,还有其它原因。
第二,北亚的性价比不高。
对天朝无所不有的中国来说,北亚的开发价值不高,收益也会很低。另外,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原因所致,从中国向北亚输送影响力的难度十分大。综合权衡之下,中国愿意用朝贡模式,从中获取一点比如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等的好处。
而俄罗斯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传统平衡。一则,俄罗斯的实力远强于北亚当地土着,二来当时不如中国的俄罗斯,对北亚收益的渴望程度,也在中国之上,所以对北亚的征服欲会更强。
俄罗斯的进入,使得中国继续维持对北亚的羁縻,面临更强的外部挑战。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实力足以抵御俄罗斯。但问题是,挫败俄罗斯,要比驾驭北亚小部落的难度要大,投入的资源也相应增加。可是,就算挫败了俄罗斯,北亚能给中国的,要多久才能抵消自己投入到争夺北亚的消耗呢?这样一算,显然不合算。
于是,清朝更愿在用武力喝阻俄罗斯侵犯中国本土的图谋后,用合约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这才是符合当时中国国家利益的做法。
第三,内部统治的考虑。
出身满族的清朝政权,决定了其在汉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先天不足。再说,当时满族不过百万、汉族人口上亿,这给满洲亲贵维护自身统治出了一个大难题。
而清廷的对策有二:一、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二、拉拢蒙古各族,通过给予高于汉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资补贴,换取他们的支持。
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很强大,因其土地贫瘠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而劫掠中国成为了他们的财富获取方式,以此来维持生存。当然,中原汉族政权自古都会全力反击,蒙古民族的危机也大。
而蒙古人效忠清朝当局,不用打仗就能获得财富,还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但是,满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再加上蒙古游牧势力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清廷既要依靠蒙古的军事力量威慑汉族反抗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但又要防范蒙古坐大后反噬自己。清廷需寻找一个利用和防范的平衡点。
这便有了针对蒙古的减丁政策,以此来确保蒙古各部维持一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尾大不掉;同时,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过度膨胀,超过草原承载力,使其重操旧业,劫掠中原财富。这是对内政策。
而之于北亚,若清廷欲在与俄罗斯争雄,从军事上、地缘上来看,清廷都必须高度仰赖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鉴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已占据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对其初步开发的现实,会导致较大规模和长期的对峙和较量。
一旦如此,这对清廷来说是很危险的:长期在军事上倚重蒙古各部,必然会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乱覆辙。而就在沙俄进入北亚的同时,蒙古准噶尔部便已跟清朝翻脸,让清朝西北边疆长期动荡,这导致清朝对蒙古各部的防范程度明显加深。
从长远来说,清朝笼络蒙古是要借其力来威慑中原汉人。一旦蒙古跟俄罗斯长期纠缠,一则消耗了清廷的资源,二则也丧失了威慑汉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到那时诸如反清复明之类的大规模民族起义,清朝还可以依赖谁去镇压?
相比之下,北亚只是一点蝇头小利,而损耗了蒙古力量,或是汉人起义,到那时清廷的统治也是风雨飘摇。
北亚的贫瘠不适合农耕开发、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以及维护内部统治的考虑,共同决定了清廷“不要”北亚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让俄罗斯捡了个大便宜。
没了中国的牵绊,俄罗斯也无需束手束脚,迅速占了了北亚、甚至中亚的广袤土地。并一举奠定了超级大国的地缘基础。只不过,在取得西伯利亚的头几百年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收益,当时的俄罗斯,依然是欧洲列强中的二流国家。不仅弱于老牌的英法,就连后起的德国,也比它强大的多。直到苏联时代,俄罗斯才一跃翻身,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㈡ 康熙帝为什么割地给沙俄
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时候,索额图做了一定的让步,就是没有把尼布楚收回来,即把尼步楚给了沙俄。
《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属于中国的一些土地让给了俄国,但这是清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同意的,是双方商议的结果。所以说,《尼布楚条约》是个平等的条约。此后150年间,中俄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2)清朝为什么败俄罗斯扩展阅读
《尼布楚条约》公平与否的争议:
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而俄方认为,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尼布楚条约》应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外兴安岭附近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来,辽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
而俄罗斯最初只是一个莫斯科公国,其主要领土在欧洲,外兴安岭附近离俄罗斯本土相距一万公里还远,清初的时候,俄罗斯一些匪徒才流窜到外兴安岭附近殖民。
而此时清朝正是处于“康乾盛世”时期,俄罗斯此时彼得大帝才刚刚实行改革,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家门口打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却要死伤数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几百沙俄匪徒占据的雅克萨城。以当时清朝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是最终却割让领土。
㈢ 俄罗斯帝国一直骚扰清朝为啥清朝不北上灭的俄罗斯
那个时期清朝一直在镇压反抗,有清近三百年内部不造反的时间才五十年可能还不到,你说他们是占据这花花江山还是北面不能长庄稼的荒蛮之地啊
㈣ 清朝究竟有多怕沙俄,为什么立刻就妥协割让大片土地了
只要是当时处于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期,同时间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数省赋税地区,人心浮散。政权根基不稳,安内方略大于外部妥协。所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时割让外兴安岭以北及库页岛,总计约150万平方公里,分为两次割让。原先对东北地区清政府所谓龙兴之地禁止汉人进入,北京条约后,认清形势分析事实。开关允许汉人出关开发生产。也就有后来的“闯关东”的由来。有效的保障大兴安岭以南地区不被沙俄占领。
㈤ 清朝时期为什么能打得过沙皇俄国呢
1、距离沙俄核心区太远,补给、通信都比较困难;
2、雅克萨之战前,清军一直占有人数优势,双方装备水平差不多,所以清军一直小胜;但沙俄凭借堡垒优势可以固守;
3、雅克萨之战时,清军运来了红衣大炮和福建的藤牌手,有了重武器,和兵员补充,两千多人打不到一千人,直接一战定局;
4、雅克萨之后,清军用的是围点打援,沙俄也就算了
㈥ 康熙时期,清朝明明打赢了沙皇俄国,为什么
康熙打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历史上有显着贡献。而俄方一般则不这样认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㈦ 清朝与俄国第一次交锋竟以惨败结束
一般人一谈到满清与俄罗斯的第一次对决,都会想到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的雅克萨之战。然而此战并非满清与沙俄的第一场战争。1652年4月3日(俄历三月二十四日)清军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乌扎拉村爆发了战斗。或许因为这场战斗的过程实在难以启齿,清方史料仅有少许记载,更多的细节需要查询俄方的资料。
▲尼布楚城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㈧ 清朝厉害吗为何能打败俄罗斯帝国和法国
打法国可是以少胜多,法国指派少数人,以少胜多还那么得瑟,你竟然还带一个吊打?真是服了你了
㈨ 康熙如何打败俄罗斯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
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
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
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
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9)清朝为什么败俄罗斯扩展阅读: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到海,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流域,包括库页岛(现称萨哈林岛)归中国。
库页岛往西到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归清朝,这是第一。第二,双方不得收纳对方逃亡人口,有的要归还。第三雅克萨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须尽行拆毁。第四,两国进行贸易互市。第五,两国永敦邦谊。就是中俄两国世世代代和平。
㈩ 清朝时期为什么不攻打俄罗斯
俄罗斯太过遥远。俄罗斯原为金帐汗国治下的小公国,面积仅限莫斯科周围。经历代沙皇,特别是彼得大帝进取,主要是面向欧洲部分,俄罗斯一直是欧洲国家。蒙古帝国崩溃后,原本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就成了无人管理的荒凉地,清国与俄罗斯并不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