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月球或者外太空啊
目前的太空旅游是轨道飞行,能实现轨道旅游的主要是国际空间站,可供游客往返空间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俄罗斯“联盟”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但是,这种旅游的单价在2000万美元以上。为此,国际上一些机构和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各种便宜的“准太空旅游”。“准太空旅游”主要包括飞机的抛物线飞行、接近太空的高空飞行和亚轨道飞行。为了保持在太空旅游领域的优势,美国“太空冒险”公司还宣布了“月球旅游”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游客将首先前往国际空间站,在站内停留一周之后再乘坐“联盟”飞船前往月球,在离月球160公里的轨道上空近距离地欣赏“月景”。美国“太空冒险”公司雄心勃勃地推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太空行走。
太空旅游大众化
美国亚特兰大太空工程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约翰·奥兹指出,太空旅游市场如果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每次价格必须降到5万到10万美元之间,才能让大众接受。能够重复使用的宇宙飞船则为向太空运送更多的平民拜访者开辟了一条在经济上切实可行的途径。2006年7月,首架专为太空旅游开发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飞机”已由美国加州一家名叫XCOR的太空旅游公司研制出来,并试飞成功。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前景研究委员并建议开发低成本的商用太空旅游飞船——太空巴士,每次可坐20人左右。这种设想中的太空巴士,属于能运送游客往返于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双程轨道运输机。而航天能力同样不凡的俄罗斯宇航局则在2004年6月宣布,他们准备用C-21型航天器进行有偿载人飞行活动,每人的旅费仅为10万美元。
多家公司参与竞争
要降低价格,就得进行竞争。目前,太空旅游的业务都是由美国“太空冒险”公司完成。而其他国家的一些商业机构也开始准备参与太空旅游业的竞争。日本“金城日本旅行社”已经成立了一个新的分社,专门开发太空旅游市场。未来的太空旅游可望向旅游者提供灵活的服务项目,包括从10分钟的低轨道飞行到为期一周的随所居住的太空旅馆在近地轨道上遨游等。更为诱人的是,他们将每个人的太空旅行费用降低到不超过2000英镑。2004年9月,英国维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理乍得·布兰森也表示,他的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开通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太空航线。
完善太空旅游安全
要把人送上太空,包括一般的游客,首先是要保证安全性,要保证送上去,但是不能让他回不来。随着太空旅游业的发展,美国等国家已经率先推出了管理太空旅游的相关法规。美国政府2005年12月发布了长达120页的太空旅游管理规则,用来管理规范未来的太空旅游。2006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出台了第一部针对太空旅游业务的条例。由于太空旅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条例暂时没有强制要求太空旅游公司保证旅客人身安全。 (阿碧)
如果要追溯到源头,商业化的太空旅行应该是上个世纪那场着名东西方阵营冷战的遗产。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从陆地到海洋,从地表到太空,在消耗国库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无力承担太空站和地面发射基地等配套设施的庞大开支,不得不向民间的富豪开放,支付一笔庞大的赞助费用后,这些富豪就能和科学家们一起搭乘太空船飞往空间站。
这种太空旅行采取的就是轨道飞行的形式,与亚轨道飞行不同,它要求在离地球表面200至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至少转一圈,旅行者能够能看到完整的地球和更加广阔的太空,并且全面体验生活在太空中的乐趣和烦恼。
然而,这种飞行要支付的费用也是惊人的,基本上都不低于2000万美元,绝不是普通人可以负担的。因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空旅行似乎就是富豪们一掷千金的一次烧钱之旅。
不过,最近有一条消息可能会让市场出现变动。自从“天宫一号”顺利进入轨道之后,中国的首个空间站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预计2020年左右,空间站会投入使用,除了科研人员之外,很可能会开放太空旅游项目。这样就会打破俄罗斯在长距离太空旅行上的独家地位,或许会有降价的空间。
更令人期待的是民间航空传奇SpaceX在未来也可能会开展太空旅行,用自己的火箭将旅行者送到国际空间站。
然而,高端太空旅行毕竟市场太过狭窄,空间科技的巨大能量必然会向下释放,在亚轨道飞行的商业化上取得更多的进展。
除了前文提到的SXC之外,维珍集团旗下的维珍银河在1月10日进行了“太空船2号”火箭驱动超音速的第3次试飞,最终达到了21,600米的高度,预计今年年内会正式送预定了太空旅行的游客进入太空。
在维珍银河的乘客里不乏像布莱德·彼特夫妇这样的名人,SXC的CEO据说也预定了一张船票。
与SXC相比,维珍银河的太空船2号一次能搭乘更多游客,每个游客通过头顶圆型观景窗遥望太空,每个位置的售价为20万美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司提供了更大胆的设想。
一家名为World View的美国公司,宣布将推出一项氦气球太空旅行服务方案,能够通过氦气球把旅客送到三万米高空的大气层边缘,这项服务的费用初步拟定为75,000美元,是目前为止价格最便宜的太空旅游项目。
另外,荷兰的一家私人企业发起的“火星一号计划”提供的是单程的火星旅行,它计划从全球应征者中海选出的首批4名志愿者,并于2023年运送至火星并居住在那里。这一有去无回的旅程依然收到了20万人的申请。
有上述资料可见,太空旅行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是可行的,只是价格不菲,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旅行的价格会降到你我都能负担的水平
2. 太空旅游的期待平民化
尽管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对太空旅游的前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但太空旅游真要成为人们下个旅游目的地,还必须要迈过几个坎。
目前轨道飞行的2000万美元的费用,使太空旅游只能是“富人的俱乐部”,因此,降低费用是扩大太空旅游市场的关键;太空飞行的安全风险依然无法忽视。针对太空旅游的高风险性,美国联邦航空局已出台了第一部针对太空旅游业务的条例,该条例暂时没有强制要求太空旅游公司保证旅客人身安全,理由是太空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太空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身体必须要能经受得起火箭起飞时的巨大噪音、振动、过载等种种考验,同时,还必须能够耐受强辐射、长时间失重等状况,提高运载工具的舒适性,也是开拓太空旅游的重要因素。
美国亚特兰大太空工程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约翰·奥兹指出,太空旅游市场如果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每次价格必须降到5万到10万美元之间,才能让大众接受。能够重复使用的宇宙飞船则为向太空运送更多的平民拜访者开辟了一条在经济上切实可行的途径。2006年7月,首架专为太空旅游开发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飞机”已由美国加州一家名叫XCOR的太空旅游公司研制出来,并试飞成功。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前景研究委员并建议开发低成本的商用太空旅游飞船——太空巴士,每次可坐20人左右。这种设想中的太空巴士,属于能运送游客往返于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双程轨道运输机。而航天能力同样不凡的俄罗斯宇航局则在2004年6月宣布,他们准备用C-21型航天器进行有偿载人飞行活动,每人的旅费仅为10万美元。
2013年12月27日,国内高端旅游领导品牌“探索旅行”与“SXC”(Space Expedition Corporation)正式签约,将全球最为领先的私人太空旅行项目引入了中国市场,面向中国用户接受预订,最早2014年即可上太空。SXC太空旅行将使用美国XCOR宇航公司的山猫一号(Lynx Mark I)和山猫二号(Lynx Mark II)新型太空飞船。山猫一号预计2014年开始首次亚太空飞行,飞行高度达到海拔61公里,需花费9.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万元)。山猫二号太空飞船将于2015年投入运营,它将把游客带到海拔103公里高度的太空,飞行高度超过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100公里),费用分为22万美元和10万美元两档。
尽管实现太空旅游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人们依然相信,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太空旅游“平民化”将成为现实。
随着科技的进步,太空旅游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的火箭发射能力会逐渐增强,升空的舒适度也会大大提高,并且随着运载能力的提高,大规模太空旅行也将会实现。
科学家早就计划能向空间发射人造天体,庞大的人工天体可以用来进行太空移民,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难题尚未解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天体肯定会变成现实,将来将会有大量的人移民到人工天体上去,到时候他们便可以在太空中生活了。
3. 俄罗斯太空旅游多少钱
国一家组织太空旅游的公司13日说,俄罗斯航天部门同意2013年起恢复太空游业务,人均费用预计超过3500万美元。
美国“太空冒险”公司发言人科斯坚科告诉路透社记者,按照与俄罗斯航天局和“联盟号”宇宙飞船制造企业达成的协议,俄方定于2013年起每年提供3个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游名额,每次旅程为期10天。
一艘联盟号飞船可搭乘三人。加拿大富翁拉利伯特2009年10月乘坐飞船前往空间站旅游后,由于座位有限,太空冒险公司暂停“售票”。
4. 俄罗斯有航天飞机吗
这个资料是从BAIDU网络里COPY过来的。可供参考。
http://ke..com/view/703289.html?tp=0_11
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 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编辑本段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基本资料
最大质量:105吨
有效载荷:30吨
着陆质量:82-87吨
机组成员:2-10人
飞行时间:7-30日
轨道倾角:50.7-110度
轨道高度:250-1000千米
着陆速度:312-360km/h
长度:36.37米
高度:16.35米
翼展:23.92米
机翼掠角:45度
发射流程:
倒计时30分:清理发射台
倒计时11分:发射系统开始自检
倒计时8秒:主引擎点火
倒计时0秒:助推引擎点火,发射升空
发射后150秒:助推火箭分离
发射后480秒:推进火箭燃尽,落入太平洋
发射后47分:暴风雪号进行42秒变轨机动,抵达高度250千米的轨道
编辑本段从“螺旋”计划到“暴风雪”航天飞机
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着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美国研制了“穿梭機”轨道飞机,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飞机。这一时间,前苏联也开始制造自己的“穿梭機”,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为研究从轨道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时间分别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于是,后两架“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按计划应很快开始载人飞行,后来,苏联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
编辑本段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简史 计划出笼
早在太空时代之前,就有人讨论过建造可重复使用的飞机形航天器了。如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考虑过将飞机送入大气层以外的可能性。前苏联的航天功臣科罗廖夫很早就将RP-318滑翔机安装上火箭引擎做试验。20世纪60年代,米高扬设计局设计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小型飞船螺旋(Spiral)号,它由超音速飞机发射,发射后则由自备的捆绑火箭作动力源。
7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研制航天飞机的计划,并将其列为载人航天的首要项目。美国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一种更经济的轨道运输工具以取代飞船和运载火箭,但前苏联当局则将这一新型航天器视为未来美国搭载核武器的工具,并于1976年决定发展类似的航天器作为对这种“威胁”的回应。苏联人将其取名为“暴风雪(Buran)”。当年米高扬设计局从事螺旋计划的部分技术人员,以及来自莫尔尼亚、米亚西舍夫等设计局的一些工程师也被调去从事暴风雪计划。暴风雪的主体由新成立的莫尔尼亚联合体全权负责研发。
与暴风雪一起研制的是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Energia)。它可以用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可以单独作为运载火箭使用,这与美国航天飞机设计不同,主要是出自苏联没有开发大型固体火箭经验的考虑。这个设计是由能源联合体的负责人Valentin Glushko提出的。暴风雪号自身没有主推进引擎,只有两个小型引擎供调整轨道姿态用,起飞时它可以看作是能源号火箭的载荷。很多人认为,这一设计实际上要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因为如此做法将降低航天飞机的事故率,并可提高其搭载的有效载荷。但在暴风雪与能源火箭对接并运送到发射台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水平运输的方式,这显然没有美国的垂直运输来得方便。下图是暴风雪号(左)和美国航天飞机的后视图,其中红色代表主引擎,黄色代表轨道调节用引擎,蓝色部分是燃料贮存处。
最初的设计(有些还早暴风雪计划)有几种,分别由米高扬、米亚西舍夫、切诺梅等设计局提出,各方案差别非常大,其中包括改良螺旋号飞船,使其可以用质子火箭发射的方案。其中一种设计甚至没有机翼结构,这是为了使其更适合高速大迎角飞行;最后的着陆则通过降落伞调整。但最终苏联人还是采用了三角翼的设计。
拜科努尔发射场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号火箭建造了3座发射台,但3号发射台从未使用过。
暴风雪号的设计要求是可使用100次以上,能够将30吨有效载荷送入200千米高、倾角50.7度的地球轨道;标准机组成员4人,包括正副驾驶员各一,另有2名从事舱外活动和其他领域研究的宇航员。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要能够进行复杂的军事研究。抵抗敌对国家的军事活动也是暴风雪号的设计任务之一。同时研制暴风雪号的目的还有研究美国的航天技术以增强苏联的实力。
另外,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专门设计了安-225“梦幻(Mryia)”大型运输机。安-225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首次背负暴风雪号飞行,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2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采用的是双垂直尾翼设计,运载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编辑本段地面测试
最初,暴风雪承担的角色是航天武器和空间站(尤其是日后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输工具。航天飞机的建造工作在1980年开始,第一架全尺寸航天飞机模型完成于1984年。据信前苏联共建造了数架航天飞机,这是为了解决他们计算机模拟技术薄弱而作的。他们在不同的机身上安置了不同的电子设备,采用了不同的设计以作测试用。其中供太空飞行用的几架编号分别为OK-1K1、OK-2K1、OK-1K2、OK-2K2和OK-3K2(后两架似未完工),其他都是仅供地面试验的,有些机身还不是完整的。
飞行测试始于1983年,但最开始只是用小型比例模型作试验。首架全尺寸模型在试飞24次后报废了;最后一次飞行测试是在1988年春。参加测试的模型多用“宇宙****”为编号。
1985年,暴风雪号的机翼运抵拜科努尔。同年还进行了能源号火箭的第一次点火测试,但在点火后2.58秒,系统检测到引擎涡轮出了故障;随后的测试还发现了液氦泄露等问题。第二次测试是成功的,引擎运行了390秒。为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水做测试,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
而暴风雪计划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几乎所有的研制进度都没有达到最初的要求。别的不论,单是暴风雪号的零件运输也成了大问题:人手不足,经验不够。苏联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尔,使这里为航天飞机准备的211设施工作人员从600人骤增到1800人。1986年5月,刚刚组装好的暴风雪号开始进行电子系统的测试。8-9月开始进行能源号火箭的发射试验。
在暴风雪号真正上天之前,苏联共进行了140余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近70次自动着陆试验。
编辑本段首飞成功
真正的轨道飞行是在1988年11月5日,承担任务的是OK-1K1。格林尼治时间3点,OK-1K1由能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2号发射台发射升空,进入一条近地点247公里,远地点256公里的轨道。这是一次无人测试飞行,所以航天飞机的生命保障系统没有运转,其上也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由于计算机存储能力的限制,暴风雪号只环绕地球飞行了2圈,3小时25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有传言说这次飞行使OK-1K1遭受的损伤无法再恢复,OK-1K1也不能重返太空;但此说法未被官方证实。
这次自动飞行的难度显然要比美国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人驾驶的首航大得多。暴风雪号配备有小型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动力返航,如果第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作二次飞行;它还可以通过机翼舵面调整飞行姿态,着陆时机动性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强。
从第一次飞行执行的任务看,这显然不是计划中唯一的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因为这次飞行连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都没有测试。自动飞行是很成功的,它顺利抵抗住了速度达每小时34千米的侧风,降落后机身中线与跑道中线距离只有5英尺。
暴风雪号的成功首飞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期待着它能够早日作载人飞行。同年,前苏联发行了一枚以暴风雪号为主题的邮票。
编辑本段壮志难酬
1988年首飞后,用于暴风雪计划的资金濒临耗尽:仅仅是开发航天飞机系统本身就花费了13亿卢布之巨,整个项目的开销超过了200亿卢布。而前苏联当局也逐渐考虑起庞大的投资与发展航天飞机带来的益处之间的关系。暴风雪计划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而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计划更是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1991年,苏联军方停止了对该计划的拨款支持。1993年,暴风雪航天飞机机身的设计者,莫尔尼亚联合体被迫承认,暴风雪计划就此结束。他们希望能够转向开发其他小型航天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只能作罢。
自1988年至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飞行,和平号空间站只能利用一次性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作为往返工具。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3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工的两架则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
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5. 神八大概多会发射了,天宫一号的认务是,期待在某年能看到中国的太空站
天宫一号发射推迟神八已空运酒泉待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的各项... “天宫一号”发射计划调整 神八已运抵酒泉。 天宫一号发射或延至9月下旬 具体时间仍然待定! 9月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由于受“实践十一号04星”卫星发射失利影响,原定于8月中下旬发射的空间试验站雏形“天宫一号”或推迟至本月下旬发射。具体发射日期将根据失利火箭故障调查结果来决定。 “天宫一号”是中国2011年航天发射计划的“重头戏”。根据计划,发射“天宫一号”后两年内,中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之后,2020年,中国将要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与“天宫一号”的发射相呼应,俄罗斯航天器制造企业俄罗斯动力公司总裁洛帕塔日前表示,俄罗斯将重启私人太空游项目,下一名太空游客将于2014年启程飞赴国际空间站。 放眼宇宙,人类的太空探索从未停歇。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试验站,“天宫一号”只是中国空间站的雏形,承担的是实验先锋的角色,然而,随着“天宫一号”发射,意味着中国迎来“空间站元年”,进入航天“空间站时代”。 “ 天宫一号 ”长啥样 ?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介绍,“天宫一号”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型,重量和神舟七号一样,约为8吨,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 它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可保证舱压、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而资源舱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天宫一号”最重要的功能是完成与飞船进行交会对接的试验。为此,它前后各设有一个对接口。安装在实验舱前端的交会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是“天宫”和飞船联通的关键所在。 从外表上看,它类似于一扇圆形的门,内部直径约为0.8米,航天员可以通过这一扇门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 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 中国工程院张履谦院士曾向媒体透露,“天宫一号”里的配套设施包括氧气呼吸装置、废气吸收装置、防止空间的辐射照射装置以及宇航员长期生活具备的各种条件。 在太空工作,可以获得地球上无法得到的实验环境,但微重力的生活环境,使得在地球上平常的事情也变得异常麻烦。 张履谦院士表示,若要在“天宫一号”里工作和生活,要考虑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氧气装置故障,或控制陀螺失灵,甚至连厕所不能用都能称为是大问题。所以在建造时需要考虑到各种紧急应急措施。 将实现“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简称“交会对接”,主要目的是将航天员从太空飞船送入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与载人航天器发射和航天员安全返回技术、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并列为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也是建立空间站的重要基础。 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天宫一号’试验目的很明确,突破无人交会对接技术。这是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基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 (微博)说。 “天宫一号”要完成在太空中两年的飞行任务,并完成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以及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等目标,“天宫一号”的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交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因为其重要意义,空间交会与对接成为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 交会的具体程序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这个过程的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飞船都保持高速运行,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需要两个航天器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速度要接近0,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焦维新打了一个比方表示,“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甚至到现在,交接失败仍时有发生。2010年7月2日和10月31日,俄国的两艘“进步”M货运飞船首次自动对接都失败,不得不改为手动。2005年美国发射的DART卫星,甚至与目标卫星轰然相撞。 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研制的飞行器分别完成了与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欧洲和日本交会对接技术方面分别靠美国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 异军突起的中国对空间交会技术的探索,自然引起了各航天大国的高度注意。 将科学实验室搬上太空 “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该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后,我国还将连续发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根据我国的航天计划,空间实验室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将在2016年前完成,为最终建成空间站提供技术支持;而第一步即载人飞船阶段,已由神五、神六、神七飞船实现。 在“天宫一号”发射之后,2015年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中国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表示,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掌握这项技术,等到需要使用空间站时再来建造就会落后了。”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船是为了建立空间站,建站是为了科学实验,这就是我国自主建立空间站的原因。”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天宫一号”建成后,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胡友秋教授认为,“天宫一号”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 20年后成“国际空间站” ? 2020年国际空间站将结束其使命,而中国的空间站正好进入轨道。许多人设想,中国的空间实验室是否可望担负新的国际空间站的职能。 北京时间今年7月21日,美国最后一艘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结束最后一次任务,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航天飞机“谢幕之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阿特兰蒂斯”的谢幕,意味着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 阿特兰蒂斯才告别苍穹,7月27日,俄罗斯太空官员就宣布,他们打算在2020年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限结束后,把它沉入大海。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 即使国际空间站被广泛认为科研潜力远未得到完全发挥,出于各自战略考虑,各参与国之间想法并不一致。美国出于对探月工程和探测火星的更高热情,早在2009年就已经不再向国际空间站注入资金。 今年美国航天飞机谢幕之后,国际空间站将面临运载能力的挑战。目前,欧洲的ATV和日本的HTV都只是货运飞船,而且没有重返地球的运输能力,“联盟”号飞船又无法将大型货物运回地球。此次俄国火箭发射的失利更降低了公众对俄国运载能力的信心。 在空间站项目未来发展广受争议的时候,中国的空间试验站的探索格外引人注目。 前美国国家航天和宇航航行局(NASA)官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教员斯科特(Scott Pace)将“天宫一号”比作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所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 当国际空间站结束其使命时,中国的空间站正好进入轨道。许多人设想,中国的空间实验室是否可望担负新的国际空间站的职能。 对此,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的张建启表示,“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工程,让外国的科学家和宇航员上去和中国合作进行科学实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也有另外的声音对此提出质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分析认为,中国实施空间站工程“完全是量力而行”:我国计划的空间站只有60吨,3个舱,而国际空间站是近400吨,13个舱,“和平”号也有123吨。 他表示,追求国际空间站那样规模的长期存在,并非中国国力可以轻松承担,更别说未来的月球开发和太空移民之类耗资天文数字的工程。 而英国《航天飞行》杂志撰稿人陈蓝则认为,“天宫”不大可能成为唯一的空间站。“美国民营的近地轨道基础设施进展很快。2020年国际空间站退役,中国大空间站上去的时候,可能至少会有一个商业空间站已经在轨。”
求采纳
6. 麦当娜上太空俄罗斯为什么拒绝了呢
俄飞船2009年将送麦当娜上太空
9月12日,乐坛“大姐大”麦当娜在莫斯科举办演唱会时表露了想上太空的愿望。一位俄罗斯议员随即向国家杜马提议2008年送麦当娜上太空!虽然提议遭杜马拒绝,但俄航天署却表示可在2009年帮她达成愿望。
议员提议送麦当娜游太空
9月12日晚,乐坛“大姐大”麦当娜在莫斯科举办了在俄罗斯的首次演唱会。麦当娜当时表露,渴望有一天能上太空,前往国际空间站一游。
没想到这愿望被俄罗斯自由民主党议员阿列克谢·米特罗法诺夫记住,随即向国家杜马提议,2008年送麦当娜上太空!
米特罗法诺夫说:“2008年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大选年,倘若再安排麦当娜游太空,对于俄美都是一件好事。”
9月13日,在俄罗斯国家杜马的例会上,米特罗法诺夫动议送歌星麦当娜游太空。
麦当娜或许2009年如愿
但是,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为此专门讨论,结果以42票通过、252票反对拒绝了这一提议。国家杜马认为,游太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开不得半点玩笑。
随后米特罗法诺夫又征询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的意见,看是否能在2008年安排麦当娜前往国际空间站。
没想到事情一下子“柳暗花明”。俄新社援引航天署发言人伊戈尔·帕纳林的话表示,2009年前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船上都没有空座,但是在2009年或许可以帮助麦当娜实现愿望。
该发言人说:“考虑到她一直坚持锻炼,体能良好,而且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太空游的梦想可以在2009年实现。她的代理人现在就可以向俄联邦航天署提出申请。”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三名普通游客幸运地前往太空进行为期10天旅行,他们都是自掏腰包,花2000万美元买“航天飞机机票”的。冰川编译
首位太空女游客18日启程专为其改进卫生间
美国电信界女强人、现年39岁的伊朗裔美国女性阿努谢赫·安萨里18日将乘坐俄罗斯联盟TMA-9号飞船飞赴太空,成为世界上首位女性太空游客造访国际空间站。目前,安萨里正在俄罗斯进行训练,等待飞向太空。
但像安萨里那样自费1000万英镑(1800万美元)上太空旅游的女性还是第一个。今年39岁的安萨里生活在美国,从事网络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生意的她是一名亿万富婆。为了这次太空旅行,她花了1800万美元。
安萨里出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17岁那年,会说一点点英语的安萨里只身来到美国,在大学修读电气工程专业。后来,安萨里遇到了事业伙伴也就是日后成为她丈夫的哈米德。1993年,夫妇俩怀揣着5万美元开始创业。8年后,安萨里的通信设备公司已经价值高达6亿美元。安萨里后来将公司出售,成了坐拥数亿家产的富婆。
据了解,安萨里原定于9月14日作为世界上首位女性太空游客造访国际空间站,现推迟到9月18日飞赴太空。
据悉,为了9月18日的发射,俄罗斯空间工程师对“联盟”号太空舱进行了改进,以适应第一位女性太空游客的需要。
能源火箭航太集团负责人尼科拉·谢瓦斯特雅诺夫说:“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于男性,所以我们对太空舱的生命系统进行了一些调整。”
7. 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们现在还有吗都在哪放着呢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前苏联的暴风雪号太空航天飞机计划中,唯一一架真正完成建造及发射的航天飞机。在该计划于1993年终止前,它只在1988年执行过一次轨道飞行任务。暴风雪号与美国航天飞机类似,但命运要悲惨的多,在2002年5月12日,用以存放暴风雪号轨道载具以及能量号火箭推进器的实物模型的飞机库,因日久失修而倒塌,把暴风雪号砸毁。八名工人亦同时因为身处建筑物上盖而丧生。俄罗斯网站公布的最新照片显示,它已经被遗弃在莫斯科郊外的垃圾场,周身锈迹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