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牧民有多少马

俄罗斯牧民有多少马

发布时间:2022-07-31 11:33:21

1. 马的品种有哪些急需!!!

家马(E.caballus)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员,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家马是欧洲野马或称泰盘野马的后代,二者学名相同,欧洲野马已于1876年灭绝,此名就单指家马。
1881年人们又发现了另外一种野马,称为普氏野马(E.przewalskii)或蒙古野马,也简称野马。普氏野马可能也是家马的祖先之一,有人认为和家马属于同一种。现有的普氏野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几批野马的后代,此后很长时间野外没有确切的野马的纪录,恐怕野生的已经灭绝。
非洲野驴(E.asinus)是家驴的祖先,二者列为同一种,非洲野驴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干旱地区,目前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家驴却被人带到世界各地,因为适应力强,有些再次野化。
亚洲野驴(E.hemionus)是亚洲仅有的野生马类,体型介于驴和马之间,分布于亚洲的开阔地带,有数亚种,多数处于濒危状态,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驴常被单列为西藏野驴(E.kiang),数量相对较多,印度和波斯的亚种有时也被单列为波斯野驴(E.onager)。
普通斑马(E.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现存唯一野生数量比较多的种类,分布于非洲东部到南部之间的广大开阔地区,是非洲原野的象征性物种,亚种较多,其花纹有一定区别。
南非曾经有一种拟斑马或称斑驴(E.quagga),和普通斑马外形比较相似,但花纹区别较大,身上仅部分地方有条纹。拟斑马已于1883年灭绝,新的研究表明拟斑马可能只是普通斑马的一个色型。
山斑马(E.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马,也是现存体型最小的野生马类,分布于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数量稀少。
细纹斑马(E.grevyi)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野生马类,条纹细而密集,分布于非洲东北部,处于濒危状态。

大宛马
源自大宛国(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42厘米,体重267.7~372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 杨洪武核雕《马》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着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荷兰温血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 ,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 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 Barb or Berber
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
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写成小说“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电影。
特质
柏布马以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来培育与改善其它品种时,这些特质更显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活泼、漂亮,动作也不够轻快、流畅。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柏布马起源于史前的欧洲血统,而不是亚洲血统,大家还在辩论它算不算东方马类别。人们总是拿它和阿拉伯马比较,认为他不像阿拉伯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温柔亲切。一样的是强壮,能吃苦耐劳,使得照顾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马的外型算是轻型的沙漠马。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跟所有的沙漠马一样,蹄子非常硬。鬃毛与尾毛比阿拉伯马浓密。
头: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孔的位置较低。
毛色:真正的柏布马为灰色、黑色、栗色、骝色、与深骝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马血统的才有其它颜色。
身高:从148公分到160公分。
现状:
在以前柏布马被认为是上等的战马,现在则是很好的骑乘用马,有时也用于赛马。可惜的是,它在家乡以外的地区,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名声。
由于柏布马原产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纯种柏布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世界柏布马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员为几个柏布马的原产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一些欧洲的育种协会。但不幸由于阿尔及利亚复杂的政治情势,该组织自九十年代起就几乎停止运作了。

阿克哈?塔克马
阿克哈?塔克马也就是“汗血宝马”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 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幻之马“汗血宝马”--阿赫达什(宝石之意),从它的故乡中亚土库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匹马是土库曼斯坦总统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领导人的。
说起“阿赫达什”的血统,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苏军着名元帅朱可夫的坐骑。朱可夫骑着它在乌克兰打败德军名帅曼施坦因,骑着它参加过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宝石"的系谱表明,它的先辈都曾被收录在名马档案,"宝石"爷爷的爷爷曾获得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显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正是极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宝马成为世界级名马,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血马体内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马”这种活在史书上的传奇之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przewalskii)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从比例上来说,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状,不似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
1977年,三位荷兰鹿特丹人创立了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该基金会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将造前的普氏野马血统记录数据经电脑处理,建立起蒙古野马血统记录数据库;二是首倡将普氏野马放回归大自然。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的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中国于1957年曾在甘肃肃北县的野马泉和明水之间捕到过1只,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尔盆地看到过有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在东准噶 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也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中国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首先宣布野生野马灭绝,而国内新疆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也由于俄、德、法等国的探险队不断大规模捕猎,并将28匹马驹偷运出境,加之国内大批捕杀,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活野马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养和栏养的。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部分普氏野马后来进化成现在的家马。也就是说部分家马的祖先是普氏野马。

2. 俄罗斯少数民族有哪些有没有汉族

那是东干族。
在前苏联的中亚地区有一个陕西村,居住了不少陕西人,不少人流徙到莫斯科郊外耕种或做修路工人。有一位中国记者被派到莫斯科学习,碰上了一位陕西老人,老人说很久没有见过中国人,要同他倾诉亲情。老人讲一口一百多年前晚清的陕西方言,让记者只能听懂十分之一,无法交谈,最后两人只能以俄罗斯语言交流。原来,他们被俄罗斯称为东干族裔,120年前,中国西北部陕甘宁地区爆发了持续十多年的回民起义,起义失败之后,数以千计的起义军民携带家眷,翻山越岭,往中亚细亚逃生。他们大部分人流落在楚河岸边,即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自此之后,他们就与华夏大地彻底失去了联系,成为了一个栖息于中亚细亚的新民族。

在陕西村,东干人不仅保留着自己的口头语言,而且全力保留着故土时候的生活习俗,东干人居住的楚河谷地,竟然保存着几座晚清韵味十足的陕西村。走进了东干人的民家小院,感觉就像到了陕西农村,那粮仓、水井、屋檐上的一串串老玉米、待客所用的一张大炕、正中摆放着油迹斑斑的炕桌。盘腿坐在桌旁,吃上一碗男主人的婆娘精心拉出的面条,再伸长筷子,尝尝各种咸菜和炒菜的味道,留在外国的感觉就没有了。东干人的村庄名也中国味道十足,有的村名叫做“米粮村”,有的叫做“新渠”,有的叫“马三期”。东干人结婚时,男的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完全像满清的乡绅;新娘子则脚穿绣花鞋,头戴红花高髻,身穿着手绣龙凤图案的红裙褂。他们已经不懂得书写中国文字,但仍然能够用俄文拼音的办法,把他们的陕西土话流传下来。

汉人只有江东六十四屯,血洗之后就死光了。这段历史可以在网上搜索:江东六十四屯

其他的民族都是牧民,牧民迁徙快,很快都跑到国界线内了。这段历史可以查看《我的边界岁月》 孙振光 世界知识出版社

3. 俄罗斯境内有多少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

俄罗斯拥有140多个民族。人数在100万以上的只有7个,其中最大的民族是俄罗斯族,人口1.198亿,位居第二的是鞑靼族,人口552.2万,依次下来是乌克兰族(436.3万)、楚瓦什族(177.4万)、巴什基尔族(134.5万)、白俄罗斯族(120.6万)、摩尔多瓦族(107.3万)。人数在50万—99万的民族有8个:车臣族(89.9万)、日耳曼族(84.2万)、乌德穆尔特族(71.5)、马里族(64.4万)、哈萨克族(63.6万)、阿瓦尔族(54.4万)、犹太族(53.7万)、亚美尼亚族(53.2万)。人数在10万—49万的民族有23个:布里亚特族(41万)、奥塞梯族(40万)、卡巴尔达族(38.6万)、萨哈族(38万)、达尔金族(35.3万)、科米族(33.6万)、阿塞拜疆族(33.6万)、库梅克族(27.7万)、列兹金族(25.7万)、印古什族(21.5万)、图瓦族(20.6万)、摩尔多瓦族(17.3万)、卡尔梅克族(16.6万)、茨冈族(15.3万)、卡拉恰耶夫族(15万)、卡尔—彼尔米族(14.7万)、格鲁吉亚族(13.1万)、乌兹别克族(12.7万)、卡累利阿族(12.5万)、阿迪盖族(12.3万)、朝鲜族(10.7万)、拉克茨族(10.6万)。人数在1—10万的民族有31个,人数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80个,其中有44个民族人数不到1000。人数最少的利夫族仅有100人左右。

4. 马匹的种类有哪些呢

马的种类繁多,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中国有30 多个 。可以笼统的分为东方马和西方马。
1、汗血宝马
汗血马的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史记中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2、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42厘米,体重267.7~372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3、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4、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5、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着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6、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7、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8、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9、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是挽乘兼用型地方马种,产于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现有马约1、5万余匹,主要分布在该县境内和县前山牧场一带。产区地处新疆东部天山山麓,年平均气温1.1℃,绝对最高气温33.5℃,绝对最低气温零下43.4℃,年平均降水量204.5毫米。全县拥有较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资源,气候适宜,牧草丰富,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优越条件。据推测,现在巴里坤马是历史上的巴里坤土着马与蒙古马及哈萨克马经过长期的杂交繁育和风土驯化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巴里坤马头较粗重,耳尖大,鼻孔大,眼明亮有神,胸宽而深,四肢关节粗大,蹄小质坚。主要毛色有骝色、栗色,也有部分青灰和花毛色。成年公马体高1.35米左右,体重370公斤。速力测验成绩,1600米2分34秒5;挽拉力也不错,用三马联驾胶轮大车,载重1500~2500公斤,日行(8小时)45~60公里。母马日平均产乳量可达7公斤多。屠宰率可达54%。公马到3~4岁开始配种,母马在3岁时开始配种。马匹的平均繁殖成活率在52.2%左右,最高可达70%以上。
10、百色马
百色马是广西存栏数量最多的地方马品种。有土山马和石山马两种类型。以矮短粗壮,小巧灵活,性情温驯,适应性强,耐粗饲,驮载负重量大,耐力持久着称。目前群体数量超过20万匹,约占广西马匹数量的50%。
百色马,原名百色石山矮马,古时又称果下马,类属中国西南马的一个品种。其主产区为广西百色市,故称百色马。属驮挽乘兼用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良地方马品种之一,已列入了《中国家畜品种志》和《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百色马体质干燥结实。头稍重,直头,颚凹宽广,耳小前竖,颈长中等,斜颈或稍呈水平。鬐甲适中,肋拱圆,背腰平直,腹稍大,尻略斜。肩短而立,肌腱、关节发育良好,骨量充实,蹄质坚实,前肢肢势正常,后肢多曲飞,部分呈外弧。鬃、鬣、尾毛较多。毛色以骝色为主,其他有青毛、栗毛、黑毛等。分中型马和小型马,小型马是我国唯一的矮马品种,体高1.1米。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4厘米,体长为114厘米,胸围为134厘米,管围为16厘米;母马分别为113、116、132、15厘米。百色母马生后10个月开始发情,初配年龄为2岁半。一年一胎或三年两胎。公马1岁~4岁时的体高分别为成年马的91.43%,92.76%,97.04%,99.20%;母马1岁~4岁时相应为93.41%,95.41%,95.57%,99.82%。
11、岔口驿马
岔口驿马,民间俗称“走马”,以擅长走“对侧步”而闻名于世,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有较强的挽力。产区山高气寒,马匹终年放牧,因而形成了耐粗放饲养管理的特性,能适应较恶劣环境条件,耐劳持久,抗病力强,分布地域亦广。该马种不仅是甘肃省特有的宝贵畜种资源,也是我国稀有的马类种质资源,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岔口驿马体质结实,体型多呈正方形。头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颜面干燥。颈长中等,大多呈30°倾斜。鬐甲不高而长。前胸宽,胸廓深长,背长中等,腰短宽,腹部充实,肌肉发达。四肢关节、肌腱均发达,距毛少,蹄质坚硬,前肢肢势端正,后肢稍外向。公马的鬃鬣、尾毛较长。毛色以骝毛居多,青、黑、栗毛次之,头部白章较多见。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2.9厘米,135.3厘米,159.8厘米,18.5厘米,310.5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29.9厘米,136.2厘米,158.7厘米,17.2厘米,303.9公斤。
12、大通马
大通马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中心产区在大通河流域的门源、祁连二县,以皇城、苏吉、仙米、阿力克、多隆等乡所产者质量最优。
大通马适合骑乘,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程骑乘,多走对侧步。大通马对高原适应性强,对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态环境适应良好。大通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是体型偏重、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种,且兼有蒙古马、河曲马等品种的血统,早已闻名于西北。它具有耐粗放、易恋膘、繁殖力较高的特点,并以善走对侧步着称,实为青海省境内有代表性的马种。
大通马体质粗糙紧凑,禀性温驯,悍威中等。体格粗壮,肌肉丰满。中躯偏长,结构尚匀称。头略重,多直头或半兔头,耳长中等,眼大而圆,鼻孔大,颌凹宽,头部轮廓不甚明显。颈显短薄,颈础中等,颈肩结合稍差。鬐甲低短。胸广肋拱圆,背腰平直,腰长腹大,膁窝明显。甲肢长中等,管部显细,距毛较多,关节强大,蹄质坚韧,后肢多轻度刀状、外弧肢势。鬃尾长毛较粗长。毛色以骝毛为主,黑、栗、青毛次之,杂色毛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2.8厘米,139.9厘米,160.1厘米,18.2厘米,321.8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27.1厘米,134.4厘米,152.8厘米,16.4厘米,271.7公斤。
13、鄂伦春马
鄂伦春马产于大小兴安岭山区。繁殖性能好,在小群自由交配的情况下,有些母马一年产一驹。生长缓慢,6~7岁时才能结束生长发育期。一般在3~4岁开始使役,先用于驮载,至6~7岁时用于骑乘。最有效的经济利用期为7~15岁。
鄂伦春马性情温顺,步伐稳健,行动敏捷,在山地乘驮能力较好,持久力强。登山能力很强,能迅速攀登陡坡,穿林越沟,横跨倒木,均很灵敏。特别是冬季在深雪陡坡下山时,背负骑手,采取犬坐姿势,可一滑而下。夏季遇沼泽地,可跳踏塔头(在沼泽地生长的草墩子)而过,并能走独木桥。常能忍饥耐渴,有的狩猎一天,无饲料时,夜间拴在树下,次日可照常狩猎。冬季在深雪山放养,能趴雪采草,吃雪解渴。其合群性好,公马护群、母马护驹能力很强,能与野兽搏斗。
鄂伦春马属乘驮兼用型。体质粗糙。体格不大,头长中等,呈直头,眼较大,鼻翼开张。颈长中等,颈础较低,呈水平颈。鬐甲不明显。胸廓深宽,假肋较长,背腰平直,腰部坚实。四肢较短,多呈曲飞,蹄质坚硬。毛色以青毛最多,骝毛次之,其他毛色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29.6±1.41厘米,133.0±3.8厘米,159.8±10.9厘米,18.2±1.4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29.8±5.2厘米,137.8±4.7厘米,159.3±7.3厘米,17.7±0.7厘米。
14、锡尼河马
锡尼河马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属乘挽兼用型。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清秀,眼大额宽,鼻孔大,嘴头齐。颈直。鬐甲明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肋拱腹圆,尻部略斜,肌肉丰满。四肢干燥,关节明显,肌腱发达。前肢肢势正直,后肢多呈外向,蹄质致密坚实。鬃、鬣、尾毛长中等,距毛短而稀,毛色以骝、栗、黑为主,杂毛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46.7±4.0厘米,152.3±3.3厘米,171.6±7.7厘米,19.8±1.0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38.9±4.4厘米,144.8±5.0厘米,167.9±7.1厘米,18.5±0.7厘米。
锡尼河马是兼用型地方良种,在完全依靠自然的粗放条件下,表现出体大力强、力速兼备、乘挽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良好性能。但因选育的历史尚短,个体间仍有一定差异,少数马匹外形尚有缺点。
15、焉耆马
焉耆马早在汉朝时,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唐时焉耆年产马达10万匹,有“龙驹”“海马”之美称。
焉耆马产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与蒙古马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头较长,耆甲中等高长,背较长直,毛色以骝、栗、黑毛为主。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42.4厘米,体长为144.9厘米,胸围为168.7厘米,管围为19.5厘米;母马相应为135.2、141.5,161.4和17.7厘米。骑乘速度1千米为1分23秒,5千米为8分23秒,最大挽力400千克,单马载重为600千克。日产奶4.36千克,90天泌乳量392.4千克,屠宰率为45.7%,初配期公马为3岁,母马为4岁,母马受胎率为53.5%。
16、建昌马
建昌马,因主产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而得名。适应性强,特别能适应山地的生态环境。体格短小、精悍、机巧灵活,善于登山涉水,能耐劳苦,并可长途托运。凉山州彝族地区每年都举行赛马节,使建昌马附加了更多的人文历史特色,对建昌马的品质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建昌马体质结实干燥。体格较小。头稍重,多直头,眼明亮有神,耳小灵活。颈略成水平或斜颈。鬐甲较尻略低,亦有鬐甲与尻同高或稍高者。胸稍窄,背平直,腰短有力,背腰结合良好,尻略短微斜。四肢较细,肩短面立,肌腱明显,蹄小质坚,肢势一般正常,前肢间有外向,后肢多有刀状。全身被毛短密,鬃、鬣、尾毛较多而长。毛色以骝毛较多,其次为黑毛等色。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6.0±5.6厘米,118.2±7.2厘米,131.5±7.0厘米,15.7±1.2厘米,215.9±29.5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14.1±4.6厘米,115.5±6.5厘米,129.5±6.9厘米,14.6±0.9厘米,205.3±27.5公斤。
17、云南马
云南马,也称“滇马”, 产于云南的滇西和滇东的乌蒙山区。体质结实,体格短小,结构匀称。头略重,额宽或略突,鼻平直。颈短。鬐甲低平胸宽深,腹圆而微收。鬃尾毛发达。毛色复杂,毛色以骝、栗、黑、青毛较多,白章极少见。公马驮重60千克~100千克,母马驮重40~60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使役半月以上。云南马1.5~2岁时达性成熟,母马3岁时开始配种,繁殖年龄可至15岁。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9厘米,体长为120厘米,胸围为140厘米,管围为16厘米;母马相应为118、122、141、15厘米。
18、贵州马
贵州马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马科动物,个体小,体质结实,躯体近高方型,毛色以骝、栗色为主。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必节地区。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6.1厘米,体长为114.3厘米, 胸围为132.7厘米,管围为15.2厘;母马相应为113.2、113.9、129.4、14.6厘米。驮载力公马为108.36千克,母马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半月以上,单马载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马为1.3~2岁,初配年龄为3岁,繁殖率为71%,成活率为91.6%,繁殖年龄为3 ~16岁。

5. 俄罗斯重型马的用途与分类

本品种马匹适宜作为肉用马。本品种现有两种类型:乌拉尔种和乌克兰种。几个着名谱系分别为种公马拉祖德其卡、卡娃尔内、卡比单、斯威斯特、巴金西克等谱系。
产品养马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兴的养殖业。所谓产品马养马业,是指以获得商品性马肉、马奶及其生物制品等马类产品为目的生产、加工、经营活动的总称。俄罗斯与中国是近邻,两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很相似。发展产品养马业即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又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就业水平的社会效益。俄罗斯在发展产品养马业的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颁布执行完整的法律发挥,规范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专项计划,提供组织保障,强化行政管理的引导和服务职能;科学测算经济指标,鼓励多元经济主体参与新兴的产业发展、壮大;最终,依托科学技术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产品养马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世界养马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能够像俄罗斯一样客观评价产品养马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俄罗斯产品养马业发展措施对我国本领域的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希望我国的产品养马业也能得到相应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1 发展产品养马业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挽曳型马转换为产品马是必然趋势。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领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养马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发展,挽曳不再使用马,这些被时代淘汰的工作用马如何物尽其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其转化为经济型产品马。
其次,马浑身是宝,经济效益极其可观。近些年来,由于疯牛病和禽流感的肆虐,人们心存恐惧,对马肉和马奶优异的理化特点和营养价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需求量大大增加,国际市场马类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而且,马肉的成本比牛肉的成本低2-4.5 倍,比羊肉成本低3倍。所以,当前与养羊业和养牛业相比,产品养马有盈利更高,稳定性更强的优势,即可以提高牧民收入,又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同时,发展产品养马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大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 俄罗斯马类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全俄罗斯用于生产商品马奶、马肉的产品马约25万匹。主要分布于阿尔泰边疆区、巴什吉尔、布里亚金、卡尔梅金共和国等地,阿尔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以及新西伯利亚、秋明和车里亚宾斯克等城市也有。这些地区,一般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俄罗斯产品马的品种主要有巴什吉尔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俄国重型马、新阿尔泰重型马、苏联重型马、夫拉吉米尔重型马、新亚历山大重型马等。这些多为肉奶兼用型品种。苏联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产品马品种,该品种马匹体形巨大,雄马体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有记录,苏联重型马雄马“陆卡尔吉斯特”体重1013公斤。该品种马性情温顺,雌马可产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产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为棕黄或褐色。阿尔泰边疆区肉食马的饲养比例占6-8 %,亚库克25-30 %,每年可提供马肉8万吨。
从该国马肉和马奶的供给情况来看,产品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比较严重。最近10年俄罗斯马奶的平均产量是1800吨,而市场需求近2万吨,缺口较大。马肉是生产俄式马肉馅饺子、马肉香肠和熏马肉等食品的基本原料。2004年全俄马肉产量仅4341吨(占需求总量的17%),缺口为21422吨(83%),只能依靠进口。俄罗斯,2004年马肉的进口价是每公斤1.13美元,当年共进口2.1万吨马肉,总价值2451万美元。俄罗斯进口马肉的主要来源是阿根廷(70%),蒙古(13%),乌拉圭(12%)等十个国家。阿根廷和蒙古的马肉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质量差,口感不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普遍认为完全放牧的产品马马肉有“腥味”)。由此可见,市场需求推动俄罗斯必须加强产品养马业。
根据俄罗斯专家的预测,到2015年产品马的数量只有达到189万匹,才能满足其国内市场对于马类产品的需求,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2000年产品马数量(24.3万)的8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灵活应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措施加强本部门经济的管理,依据市场规律引导并快速发展产品养马业。
3 俄罗斯发展产品养马业的主要措施
3.1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3.1.1 基本法。
《联邦马业和马场发展法》是俄罗斯马业和马场全面振兴和发展的基本法。颁布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理顺养马业各个环节的关系、保护本国优良品种、保障公民和法人发展马匹养殖的合法权益,规范马匹进、出口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规定公民和法人饲养或经营马匹需要在地方管理机构登记。如果持有纯种马匹,则有义务向俄罗斯联邦马业科学研究中心提交纯种马匹的资料报告,并获得由该机构发放的纯种马匹身份证。纯种马匹必须凭身份证交易。另外,把保护本国纯种马匹的工作上升到依法管理的高度,规定纯种马匹的持有者承担保护基因、保证数量,保证提供生产、繁育条件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国家农业部委托牲畜繁育局负责对他们进行监督。当纯种马匹持有者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时,纯种马匹、草场等没收,转归国家管理,然后公开拍卖。
3.1.2 专项法。
这些专项法包括:1993年颁布实施的《育种成绩》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联邦牲畜良种繁育法》以及即将制定的《保护牲畜基因法》(其中包括马匹品种)。依据这些专项法律,国家将大力扶持两家繁育本国优良品种(奥尔洛夫、俄快步、俄国重型马)马匹的马场,一家苏联重型马、一家顿河马的繁育企业,给予他们国家良种马匹基因库的地位,大力支持他们增加饲养数量,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100%;支持其他繁育本国和引进国外优良马匹品种的企业,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50%;大力支持赛马场、实验场的经营,最高支持力度可达生产经营费用的50%。
3.1.3具体的规则、标准。
依据产品养马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俄罗斯及时修订或重新制定了马厂设计的技术指标,各个品种马匹的饲养标准、马类产品的生产条件标准、马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等。
3.2 系统的行政管理措施
3.2.1 专项计划。
农业部委托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全俄马业科研中心制定了2001年-2010年俄罗斯养马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马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当树立市场观念,依据供求关系调整生产经营。对于涉及增加社会福利的产品养马业国家将大力支持,以便保证对饮用马奶和用于医疗的马奶酒的需求。到2010年,在梁赞等地区兴办若干家标准示范型马奶加工厂,专门为儿童提供高品质马奶,每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500吨。在阿尔泰边疆区等地大力发展屠宰加工企业,生产马肉制品,每家马肉加工厂的年加工能力应在205吨以上。俄罗斯深刻认识到发展产品养马业始于良种繁育环节,为此在近10年当中俄罗斯将提供15亿卢布(近7千万美元)资金支持。另外,确定应加强饲料生产。因为到2010年,产品马的饲养数量预计可达260万匹,所以精饲料(浓缩)的生产应达到390万吨,干草410万吨,青贮饲料2740万吨。
3.2.2 许可证制度。
俄罗斯联邦农业部通过发放定期的许可证制度,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调控纯种马匹的出口活动。
3.2.3 组织保障。
俄罗斯马业管理的专门机构是农业部及其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如,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全俄马业科研中心。该中心专设产品养马业管理办公室。农业部各部门也有义务提供服务,帮助加强对外联系,支持发展国际合作。
3.3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
3.3.1 鼓励家庭农户养马。
在2001-2010年间,俄罗斯预计可将马肉产量从2.1万吨提高到3.3万吨,仅此一项就可增加4-5万个就业岗位。俄罗斯学者经过大量研究,依据产品养马业各个经济分区的基本条件,相应地设计出适合家庭农户发展马肉或马奶生产的模型。另外,根据该国国家规定,每年给予每匹雌马3000卢布(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补贴。国家支持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户养马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 划分产品马生产经济区。
目前,全俄罗斯用于商品性生产的产品马约25万匹。依据不同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俄罗斯划分了七个产品马生产经济区,按照各经济区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来排序,他们分别是西伯利亚区(42%)、普里瓦尔斯克区(22%)、西北区(12%)、远东区(10%)、南部区(8%)、中心区(4%)以及乌拉尔区(2%)。产品马的品种多为肉奶兼用型,其中苏联重型马是最常见的品种,该品种马匹体形巨大,雄马最重可达1013公斤,雌马产奶约6000公斤。经过科学规划,产品养马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南部区(04年比03 年增产149.55%),西伯利亚区(增产113.19%)和西北区(增产110.78%)。
3.4 科学的技术管理措施
3.4.1 加强地方品种改良工作,提高生产能力。
地方品种的马匹经过产品特性的改良也可以成为提高马肉产量的途径。如,在2002年度获得认定的产品马品种“新阿尔泰”就是由地方品种“阿尔泰”经过改良获得的。新品种产肉量比原来的地方品种高100公斤。在干草区域采用本地的雌马与重型挽马品种通过工业方法杂交所产幼畜的胴体重可提高15%—20 %。
3.4.2 调节种群、畜群结构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合理的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专家分析,在干草区和半无人区饲养羊与马的比例应是1000比100-120,在山地和山地原始林区是1000比20-40。这样的养殖业结构比专门养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15%-20%。通过对各种群结构的经济效益评价,俄罗斯专家得出结论,在大多数地区,种群中雌马应该占总数的45%—48%,幼畜最好在1.5岁左右屠宰。 在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如雅库特地区,雌马数量应占60%—62 %,幼畜可在6—8个月时屠宰。经过调整,产品养马业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3.4.3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马类产品。
俄罗斯注重开发高附加值马类产品,如结合雌激素是从孕马尿中提取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复合激素类物质。以它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和心脏病,降低循环血脂水平,皮肤抗皱等。国际上纯制品价格约为4500元/g,号称“软黄金”。每匹马每个怀孕期马尿收入平均3500元。
4 俄罗斯发展产品养马业的启示
俄罗斯在在产品养马业的管理中运用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产品养马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使得各项管理可以有续地开展,各项调控政策有的放矢;行政管理措施既系统又细致,为实现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济管理措施从根本上转变了产品养马业发展的基础,即主要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技术领域的管理措施确保了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上述四类措施互为补充,管理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收到显着成效。俄罗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科学地发展产品养马业的措施值得我国借鉴。
发展产品养马业一举多得,既体现经济效益又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的国内、国际市场对马类产品求大于供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产品养马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目标,制定长远规划,积极借鉴国外宝贵经验,为发展我国的农业,富强我国的农村,造福我们的农民而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Анализ состояния коневодства и 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 Барминцев Ю.Н. и др. Продуктивное коневодство.
3. В.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Р.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В. С. Ковешников ;В.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В. С. Ковешников, Р.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Продуктивное коневод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4. Е.Е. Гладкова, доктор с.-х. Наук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ПРОДУКТИВНОМУ КОНЕВОДСТВУ
5. Камбегов В.Д. Коневодство и 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о России.
6. Программа развития коневодств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15 года
附俄罗斯主要产品马品种
1、巴什吉洛夫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
巴什吉尔肉用马乌恰林斯基种是肉奶兼用型马。一般2.5年成熟。身高130-142 厘米,6个月侗体重203公斤,18个月282公斤,30个月375-420公斤。春季生张速度平均为39公斤,秋季45公斤。育肥期平均每昼夜增张1000克。增重每公斤需要消耗8-9个饲料单位。雌马的产奶性能较为突出,总产奶量2100-2300公斤,其中商品奶1000公斤。 2、俄罗斯重型马
重型马俄罗斯种引进于100多年前。这种马曾经被成为俄罗斯阿尔金马,1952年以后改名为俄罗斯重型马。俄罗斯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重型挽马。马匹身型不大,但是却有一系列作为工作马独特的优点:拉力强大、有耐力、聪明、顺从,对于气候和生存条件的适应性极强。马匹身高150厘米,雄马体重650-700公斤。雌马产奶量较高。成熟期一般为3年,毛色一般为棕黄或褐色。产奶量3045 公斤。
3、新阿尔太重型马
在阿尔太地区培育的用马,新阿尔太重型马。雄马体重600-700公斤,雌马560-650公斤。
4、苏联重型马
苏联重型马是较为常见的品种。品种的繁育工作主要由巴琴科夫马厂和摩尔多瓦马场完成。马匹体形巨大,雄马体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经记录苏联重型马陆卡尔吉斯特雄马体重1013公斤。本品种马性情温顺。雌马可产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产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为棕黄或褐色。
5、夫拉吉米尔重型马
夫拉吉米尔重型马精力充沛、耐久力强。身型巨大,体重一般超过700公斤。强有力的身体继承于祖先-苏格兰克莱兹代尔马和英格兰夏尔马 ,而速度优势则继承于本地挽马。于1946年本品种正式得到注册。毛色主要为红棕色,在头部和肢体末端有白色斑点。
6、新亚历山大重型马
新亚历山大重型马注册于1948年。体形中等,身高149-191厘米。雄性体重590公斤,雌性560公斤。雌性产奶量2500-3000公斤

6. 关于马的资料


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奇蹄目
科: 马科
属: 马属
种: 马

学名
Equus caballus
马 (Equus caballus) 是一种草食性家畜,颈上有长鬃,尾有长毛,马脚长有马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化,15世纪后,才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

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在战争和劳作中运用。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于后来机器的能力要以马力来衡量。在山区无法行车的路上,马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在战争中最早也是拉战车,由游牧民族首先发明骑乘,中国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开始出现骑兵,罗马帝国也是后期从中亚游牧民族处学习的骑乘。马鞍也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马镫是中国人在唐朝后期发明的,一开始只是一个,为便于上马,后来发展为一边一个,波斯人称为“中国鞋”,后来才传到欧洲。直到20世纪末,由于各种战车、直升机的出现和普及,骑兵才开始退出战争。目前骑乘多用于体育竞赛,有的大城市巡警也还用马。

马也可以作为乳用和肉用,伊斯兰教律法禁止食用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马肉,但后来作用不大,现在法国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马肉,日本人认为马肉是营养丰富的肉食。在二战期间,美国允许肉店供应马肉以弥补牛肉供应不足,但二战结束后,在西部牧场主的压力下,又禁止供应马肉。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适合酿造“马奶子酒”。

随着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培育出各种小马,作为宠物。,现在经过几千年人的培育,马的种类繁多,从高达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条大狗大的马,体形各异。

关于马的演化:
马的化石非常丰富,所以马的进化过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详细。马的进化常常被用来作为进化的例子。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时值始新世。始祖马个头 只有狗那么大,弓着背,四肢长着多个趾头(前三后四)。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成 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 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 大陆,最后进入非洲。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 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作为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Discovery制作的一期关于马的节目里说道“当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西班牙人带来的马的时候,感觉象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野生的马已经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不是家马的祖先。马的进化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马科动物曾经是如此繁盛,前后进化出几十个属,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属六七种残存至今。马的兴衰历程实际上是奇蹄动物的兴衰历程,奇蹄动物在现代普遍呈衰落的趋势。

关于马的词汇:
儿马,公马
骒,母马
驹,小马
骟,去势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黄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䯄,黑嘴的黄色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兰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关于马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䯄”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7. 俄罗斯一共有多少人口

俄罗斯总人口数量是:14623 万(截至2021年1月) 。

俄罗斯:

俄罗斯,又称俄罗斯联邦、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大陆两大洲,国土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

人口民族

人口

俄总人口 1.46亿人(截至2021年),共有民族194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7%。俄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亿,与2002年的1.452亿相比减少230万人,降幅近1.6%。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人口形势持续恶化,从1993年的1.486亿减少到1996年等1.425亿人,每年在以减少70万人的速度在减少,到2030年俄人口将降至1.39亿。

民族

除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外,全国还有193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车臣人、亚美尼亚人、哈萨克人、摩尔多瓦人、白俄罗斯人、阿瓦尔人、乌德穆尔特人、阿塞拜疆人、马里人、日耳曼人、卡巴尔达人、奥塞梯人、达尔金人、犹太人、布里亚特人、雅库特人、库梅克人、印古什人、列兹金人、科米人、图瓦人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俄罗斯

8. 马的品种有多少

大宛马运动中的马(20张) 大宛马 da yuan ma 源自大宛国 (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42厘米,体重267.7~372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 杨洪武核雕《马》
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着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荷兰温血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 ,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 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 Barb or Berber 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 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写成小说“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电影。 特质 柏布马以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来培育与改善其它品种时,这些特质更显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活泼、漂亮,动作也不够轻快、流畅。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柏布马起源于史前的欧洲血统,而不是亚洲血统,大家还在辩论它算不算东方马类别。人们总是拿它和阿拉伯马比较,认为他不像阿拉伯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温柔亲切。一样的是强壮,能吃苦耐劳,使得照顾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马的外型算是轻型的沙漠马。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跟所有的沙漠马一样,蹄子非常硬。鬃毛与尾毛比阿拉伯马浓密。 头 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孔的位置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马为灰色、黑色、栗色、骝色、与深骝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马血统的才有其它颜色。 身高 从148公分到160公分。 现状 在以前柏布马被认为是上等的战马,现在则是很好的骑乘用马,有时也用于赛马。可惜的是,它在家乡以外的地区,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名声。 由于柏布马原产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纯种柏布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世界柏布马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员为几个柏布马的原产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一些欧洲的育种协会。但不幸由于阿尔及利亚复杂的政治情势,该组织自九十年代起就几乎停止运作了。
汗血马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 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幻之马“汗血宝马”--阿赫达什(宝石之意),从它的故乡中亚土库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匹马是土库曼斯坦总统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领导人的。 说起“阿赫达什”的血统,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苏军着名元帅朱可夫的坐骑。朱可夫骑着它在乌克兰打败德军名帅曼施坦因,骑着它参加过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宝石"的系谱表明,它的先辈都曾被收录在名马档案,"宝石"爷爷的爷爷曾获得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显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正是极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宝马成为世界级名马,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血马体内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马”这种活在史书上的传奇之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9. 马的种类有哪几种

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西南马、三河马、伊犁马、荷兰温血马、柏布马

10. 关于马的种类和分布

马在动物分类学中分类为: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马属(Equus)、马(Equuscaballus)[1]。是一种草食性动物。现存家马和普氏野马两个亚种。

分布区域:中国,蒙古,阿拉伯等。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马的用途经历了肉用、乳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和运动娱乐等多个阶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过程。

(10)俄罗斯牧民有多少马扩展阅读:

生活习性:

野马喜欢群居,一般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和它们的后代组成。每个种群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并以每天5-10公里的速度迁移。野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芦苇、红柳等为食,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在进食之后常互相清理皮肤,轻轻地啃舐对方的耆甲、肩部、背侧、臀部等。有时也进行自身护理,比如打滚、自我刷拭和驱散蚊蝇等。野马借助声音、气味和抿耳、刨地、啃拭等行为进行交流。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牧民有多少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