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联撤走在中国的苏联专家是怎么回事
一、毛泽东试图摆脱“一五”时期的苏式发展模式,寻找“比苏联更快更好建设方法”。
二、中国率先要求苏联顾问离开,削减专家人数,以此削弱苏联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三、中苏在国际共运路线方针上南辕北辙,赫鲁晓夫决定撤走全部援华专家。
四、苏联撤走援华专家不是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其影响主要局限在军事国防领域。
㈡ 5位中国科学家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们有什么代表性成就
据人民网报道,在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人员名单中,龙腾、王立军、张丹、庄巍、李永胜等5位中国科学家入列。
5位中国科学家中,龙腾、王立军、庄巍为其“信息系统、计算与电子工程、通信与电信”学部外籍院士,张丹当选为“医学和技术问题”学部外籍院士,李永胜当选为“机械工程”学部外籍院士。
一起来看看本次当选的五位科学家的成就吧!
龙腾先生: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围绕该领域的基础性、共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开展了新体制一维高分辨成像雷达、二维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版学术着作2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和军队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8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首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王立军先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精密测量物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㈢ 中国有哪些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
1、苏浩
苏浩,着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教授着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韩中思想库”论坛中方召集人。 曾任外交学院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学系教学副主任和代理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2、张植荣
张植荣,男,汉族,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杜晓军
杜晓军,男,河北乐亭人,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北京大学法学(国际政治)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亚太地区安全、美日澳印关系、中国海外利益、日本政治外交、国际海洋事务。
曾任(海南)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多次参加电视、网络国际问题时评节目,并到各级党政机关作国际问题学术报告。
4、陈菲
国际关系专家,着名国际时事评论员。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国际政治博士。
兼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海外利益保护、大数据与国家安全。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观察》、《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刊物发篇论文10余篇。
曾在中宣部第一期国际新闻评论员培训班接受培训,并在《国际先驱导报》、《环球时报》(英文版)、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担任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文章50余篇,接受媒体采访500余次。
5、李东燕
女,1960年生于北京,籍贯湖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
㈣ 北冰洋的开发事例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下潜两艘微型潜艇,并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俄罗斯对该海域的主权拥有。
俄罗斯杜马副主席、北极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通过无线电设备通知考察船,他驾驶的“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成功地抵达海床,他说“整个下潜过程非常平缓,我们周围是
一片模糊的淡黄色的景色,我们没有在海床上发现有生命物质存在。”
俄潜艇下潜后,潜水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并将一个载有信息的胶囊状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后代证明俄罗斯探测和开发北极的能力。此外潜水员还在海床上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和海底环境样本,并将海底环境摄制成录像带。
据悉,这些材料将被带回俄国内做进一步研究,俄科学家希望这些材料能够证明北极点下的海床和俄罗斯海洋架是连在一起的。对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此次俄罗斯潜艇选择在北极点下潜不仅要展示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还要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潜艇返回比下潜更困难
此次任务的最大挑战还是潜艇的返回过程,俄圣彼得堡一位北极考察专家说“潜艇所携带的氧气供应有限,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冰层卡住,或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就会遇到危险。”据悉,潜艇将在海底停留大约1个小时,然后迅速返回。
俄科考队行踪受美间谍飞机密切监视
2日,俄罗斯潜水员成功在北极点下潜并在海底插上一面钛金属国旗后,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6日美国将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执行任务。
据悉,美国现有4艘极地科考船,此次将被派遣的是“Healy”号科考船,美国官员表示,北冰洋上出现了新的航道,科研机构也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资源,因此“美国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北极,以保护我们在这里的利益。”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科考队的行踪受到一架美国间谍飞机的密切监视。
下潜全过程
1日,俄北极考察团抵达北极点后就开始为潜艇下潜做准备,工作人员连夜在北极点附近挖出一个长25米宽10米的下潜通道。
2日,俄罗斯潜艇并没有按照计划时间下潜,而是比原时间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左右。
2日中午12点08分(北京时间16点08分),俄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亲自挂帅,“和平-1”开始下潜。在“和平-1”潜艇下潜到300米深时,“和平-2”开始下潜。
下午4点08分,“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触底。27分钟后,“和平-2”潜艇在下潜到4302米时触底 。
北冰洋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随着北极圈海域冰川不断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渐拓宽,也使得进行大规模能源开发成为可能。据统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超过1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北冰洋沿岸国家频频动作。丹麦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北极熊”军演正在进行
由于20日加拿大一架民航包机在北极地区的雷索卢特湾坠毁,哈珀缩短了访问行程。他在行前表示,加北部地区“是国家身份的根本部分,是政府议程的基石”。加拿大政府将把重点放在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开发上,如港口建设、导航设施以及海空难救援设施的配备等。加政府已决定投资1.5亿加元(1加元约合1.02美元)建设一条从内陆通往北冰洋海岸的道路。
与此同时,名为“北极熊”的军事演习正在加北极地区举行,共有1100人参与,为历次之最。加空军则不仅出动运输机、侦察机和CF-18大黄蜂战斗机,而且首次在北极地区亮出了无人机。加国防部长麦凯表示,“北极熊”行动有两大目的,一是展示加拿大政府对北极地区的主权,二是表现相关合作意愿。
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政治学教授麦肯南表示,除了在汉斯岛与丹麦存在争端外,并没有其他国家与加拿大争夺该地区的主权。而汉斯岛与丹麦的争议,也是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得到解决的,因此在那里举行军演不过是做给国内看的政治秀。
领土要求
在北极归属问题上,俄罗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通过了俄2020年前关于北极的国家政策。俄安全会议成员聚首西伯利亚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区,就北极问题召开专门会议。
俄罗斯看重北极主要有两个考量。一是如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北极是俄罗斯在21世纪关键的战略资源基地。二是随着北冰洋洋面的解冻,一条新的海上运输线路将随之形成。据预测,2012年通过这条航线的货运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吨,今后若干年这一货运量还有望增长10倍。通过北方海上航线运输货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要节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运输时间,每艘船平均可节省大约800吨燃料。
俄还计划在2015年前加强公路建设,使从圣彼得堡经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佩琴加直至与挪威交界处的公路符合国际标准,最终同欧洲的公路网连成一体。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已完成北极海底绘图,证实“西伯利亚大陆架与北极海底山脊相连”。俄罗斯有望在数月内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宣称北极有超过9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属俄罗斯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年前,俄罗斯曾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未获联合国批准,而这一次获联合国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对俄罗斯提交的北极海底地图的准确性尚存疑问;另一方面,尽管联合国尚未出台类似于《南极公约》的法律规定,但很多成员国已达成共识: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艘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练,美国军方称此次演练的目的是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美国一直关注其北极利益,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称美国是“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极国家”。美国军方声称,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国防部称,当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够满足到2030年的防务需求。
在北极相关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战略争夺。美国国防部称,美加两国国防部将“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坚称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拥有主权,有关国家使用该航道时必须征求其同意;美国则认为这是一片潜在的开放水域,其军舰自动拥有通行权。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
最新一期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围绕北极的冷战》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国家打算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瓜分北极,而不希望付诸大范围的讨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北极理事会第七届外长会议公布的《努克宣言》公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同时,有关国家就通过合作管理北极地区也取得一些进展。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15年以来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将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 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25。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除了北极熊和因纽特人,北极也许仅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画面。然而,随着北极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北极冰盖的最终消融,将产生新航线,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低,而且拥塞现象严重,航运成本十分高;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吨位限制。
㈤ 梅普组合的专家解读
“梅普角力”普京胜
俄问题专家分析,梅德韦杰夫政坛影响力将式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冯玉军认为,普京有可能在下届选举后重回总统宝座,说明他在俄罗斯政坛的影响力依然无人能及,今后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政坛的能量将日益式微。
冯玉军认为,外界经常会把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两人谁能代表“统一俄罗斯党”竞选下届总统,看做是俄罗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势力强弱的风向标。两人和各自的团队也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明争暗斗。
这次普京“胜出”,说明梅德韦杰夫执政的几年,虽然通过改革创新和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口号为自己积累了人气,但是依然没能建立起与普京相匹敌的强大团队。普京在过去执政的几年所奉行的主权民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策略,未来也将继续成为俄罗斯基本的治国方略。
冯玉军认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权力分配问题上达成一致,说明两人意识到了分歧不能影响合作,一旦两人在谁当总统的问题上矛盾公开化,就会让政治精英团队发生分裂。尽管两人治国理政的路线有不小差距,但是为了顾全大局,双方暂时达成了平衡。而普京支持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理,也可能只是一个表态,今后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政坛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
在冯玉军看来,俄罗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发展经济。俄罗斯是“金砖国家”中经济下滑最严重的国家,所以俄罗斯GDP年增长率保持6%-7%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
俄政治“二人转”再玩6年
实际上,莫斯科的政治舞台更多只是普京的“独角戏”。
俄罗斯政治史有着浓重的集权色彩,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再到沙皇亚历山大,俄罗斯人对强势君主情有独钟。无论是执政能力还是个人魅力,普京完全具有了强势领袖的特质。
今年是前苏联解体20周年,不少俄罗斯人仍在怀念昔日超级大国的荣光。在上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俄罗斯政治处于混乱局面,叶利钦时代休克疗法的阵痛让很多俄罗斯人记忆犹新。作为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曾经超级大国的继承者,俄罗斯人的强国梦想从未消逝。
由“梅普”到“普梅”,二人组合的延续,基本保证了俄罗斯未来国策的延续性,俄罗斯的近中期未来似乎有了一个稳定的预期。在2008年选举法修改后,总统任期将由4年延长为6年,这意味着“梅普组合”仍将持续至少6年。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新意。梅普组合不得不随机应变,但是与此同时,任何试图破坏这种组合的举动都意味着他们近年来实施的政策彻底失败。4年来国家没有任何重大改变,政府仍然不合格,也不专业。‘王车易位’令国家毫无改变。
——俄罗斯共产党领袖根纳季·久加诺夫
㈥ 俄罗斯为什么要颁布禁商令
三大原因迫俄铁腕禁商
1.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在多元化、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大舞台上,自由、开放、互利共赢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俄罗斯政府此举似乎有悖常理。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室研究员、俄罗斯问题专家王郦久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俄罗斯政府颁布零售业禁令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商品经济的倒退,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促使商品经济向更高层次过渡的举措。
王教授说:‘大市场经济(自由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混乱时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去经济不好,大部分普通居民在正常的商店里面消费不起,必须借助大市场生存。但是就像中国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商品经济需要从自由市场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这些露天、街头的地摊点要慢慢让他们进到屋子里,进到屋子里以后,还要让他们搬到比较像样的市场中去,比如超市、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一些新的正规化市场已经在俄罗斯相继出现。这些新市场里都是以商铺性质出租的店面,有正规注册,更像大型的购物超市。而且为了吸引商户进驻,新市场还主动降低门槛,提供免一年租金等优惠。
从俄罗斯零售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整顿市场秩序也是迫在眉睫。王郦久教授说:‘俄罗斯的集贸市场很混乱,可以说是一个犯罪的积聚地。市场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分工、合作长期处于一种非政府的组织状态,并自然形成了一些帮派和族群。比如说打扫卫生的归中亚来的人管,推车的属于高加索的人,俄罗斯的一部分人包揽保安工作。’
目前在俄合法打工的外国人只有约150万,而非法者则高达1500万,非法劳务给俄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不少外国人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参与俄罗斯的零售业经营,偷税漏税、小作坊加工、走私贩私等问题层出不穷。
此次俄政府出台禁商令,正是为了建立有序的国内市场,为合法者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从长远来说利大于弊。
2.引侨民回归创造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王郦久教授进一步指出,此次零售业禁令的出台从更深的层次解读,与俄罗斯解决人口短缺、吸引俄罗斯海外侨民回国等问题也是息息相关的。
王教授说:‘近年来,俄罗斯出生率呈现负增长,人口逐年递减。
据俄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期,现有的8500万劳动力人口将减少到6500万。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人口问题可以由多种渠道解决,但其中最现成的办法就是鼓励广大旅居海外、说俄语、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俄罗斯侨民回国。
苏联时期,为了支持苏联共和国的建设,大量俄罗斯族人被政府派遣到其它地方,支持当地经济建设,这些人当中有专家、学者、教师、医生等。这些人留在当地,后来想回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都回不来。让广大侨民回国,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更是一种责任。
2006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关于协助居住在国外的俄罗斯同胞自愿返回俄罗斯的措施》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俄罗斯将在2007年到2012年间,拨款46亿卢布,力争召回100万以上的俄罗斯侨民,并为他们安排就业。据统计,俄罗斯在国外的侨民有3000万人,独联体有2000万人。此次俄政府颁布限制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禁令,正是在为新移民创造就业机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侨民回国采取自愿的原则。因为俄罗斯侨民已经在一些国家人口中占到一定比例,比如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30%,如果强制执行,对于这些国家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
3.促轻工业发展消除软肋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俄罗斯问题专家陆南泉研究员则认为,俄罗斯的零售业禁令也是发展国内轻工业,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需要。从俄罗斯现况来看,这是该国唯一的选择。
近年来,石油价格飙升虽然令俄罗斯经济摆脱困境,逐渐驶入快车道,但是也造成国内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表面上的经济向好掩盖了深层次的经济隐患,重、轻工业发展不平衡,日用消费品仍然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经济结构性问题不能根除,俄罗斯经济复兴图强仍是一句空话。
因此,俄罗斯政府在2006年确定把发展轻工业提高到战略性高度。俄罗斯政府认为,发展轻工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文明的国内市场,为国内和国外的合法贸易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俄加大零售业市场的整治力度,也是为俄轻工业产品的销售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㈦ 中国有哪些着名的国际问题专家
周恩来,万隆会议等总理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国际问题的专家之一。
苏浩目前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他认为越南对南海的实际控制大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