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都是谁你知道吗
以前有人说过,假如要给俄罗斯人改一个名称得话,那么可以称谓她们为“彼得罗维亚人”。而这其中的彼得罗维亚便是来自于俄罗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角色——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当政期内,以前制订了许多对俄罗斯危害长远的现行政策。政治理念,他竭力消弱大贵族的权利,把兵权取回沙皇的手上,加强了沙皇的独裁权利。这一步,也为他开展下一步的变革给予了稳固的确保,终究拥有兵权,才拥有自身的主导权。
由于那时的政府部门十分的腐烂,因此他认为学习培训西方国家的政府部门基本建设,办公室程序流程规范化等开展改革创新。这一行为可以说刮起了颠覆性的转型,打动了很多人的权益。可是针对国家来讲,益处是不用多说的。
俄罗斯也由于大力干涉欧洲事务管理,而被称作“欧洲宪兵队”。在叶卡捷琳娜时期,俄罗斯不论是国土面积,或是人口总数,全是欧洲第一强国,俄罗斯步入了世界大国队伍!叶卡捷琳娜二世尽管是一位女士,可是她为俄罗斯所做的奉献,却不逊于所有一位男士沙皇,因此她也被称作“大帝”!
❷ 俄罗斯最出名的几位大帝是谁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大帝)--开国皇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沙皇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两次打败拿破仑的传奇沙皇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解放农奴,打破传统观念第一人。将就着也算出名沙皇吧
以下是历任沙皇生平资料以做参考:
1.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大帝) 1682——1721年为俄罗斯沙皇,1721——1725年为俄国皇帝。打败瑞典和土耳其。1721年加冕为全俄皇帝。他积极改革,是俄罗斯社会面貌向西方靠拢。他在涅瓦河上建立了新京都圣彼得堡。1725年死于尿毒症。皇位传给续妻叶卡捷琳娜一世。
2.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夫娜 1725——1727年在位,遵照彼得一世的志愿,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
3.彼得二世·阿列克谢耶维奇 1727——1730年在位,在位期间,罢黜彼得一世的宠臣阿·缅希科夫,首都迁回莫斯科。1730年死于天花,此后,罗曼诺夫王朝绝嗣。
4.安娜·伊万诺夫娜 1730——1740在位。俄国女皇,伊万五世沙皇和普拉斯科维亚·萨尔特科娃皇后的女儿。
5.伊万六世 1740——1741在位。登基时还不到1周岁。他的母亲是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的外甥女。1741年被推翻。
6.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 1741——1761年在位。彼得大帝最后的继承人和最小的女儿。她发动政变,l囚禁了摄政女皇和伊万六世。女皇知书而不识礼,为人乖戾暴躁。她参加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帮助普鲁士保住了西里西亚。还参加了七年战争。1761年死于圣彼得堡,王位传给外甥彼得·乌尔利希。
7.彼得三世·乌尔利希 1762年在位。彼得大帝的外孙。霍斯丁公爵卡尔·腓特烈的儿子。1742年从霍斯丁回到彼得堡成为大公和皇储。1744年娶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主索菲娅·腓特烈·奥古斯塔为妻。1762年继承王位,荒疏政务,而且狂热的模仿普鲁士的制度,他憎恶妻子, 结果招来了1762年的政变。他本人被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1762年离奇死亡。
8.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生于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1744年成为大公夫人。1762年发动政变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一次俄瑞战争和三次波兰战争。她和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一起瓜分了波兰的领土。在这些战争中,俄国完全获得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口,领土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
9.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 1796——1801年在位。俄国皇帝,官方说法是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独子。1796年即位之后废除了大部分母亲所建立的制度。他狂热的仿效普鲁士的军事制度,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1801年,保罗一世死于一次政治谋杀,罪魁很可能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亚历山大大公。
10.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 1801——1825。俄国皇帝保罗一世的长子。出生在圣彼得堡。1801年策划了谋杀父亲的政变,同年成为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与拿破仑皇帝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反法战争。1811年亚历山大在莫斯科击败了拿破仑的60万大军,1814年和1815年分别在莱比锡和滑铁卢打败法军,迫使拿破仑两度退位。此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了欧洲的保护者和英雄。他信仰神秘主义,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影响很深。1825年与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皇后到塔甘罗格疗养,结果离奇的死在那里。亚历山大娶巴登公主路易莎·玛丽娅·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为妻,他们只有两个女儿,他的王位由弟弟尼古拉大公继承。
11.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 1825——1855。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尼古拉大公遂向王兄康斯坦丁大公宣誓效忠,但康斯坦丁自愿放弃王位,尼古拉就成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为人残暴,对革命和起义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他洞察到了农奴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但他的改革还仅限于不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内。尼古拉一世把俄罗斯引进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捞到什么好处,而是损兵折将,经济崩溃。1855年,尼古拉在战争的硝烟中去世。尼古拉一世是俄国第一位迎娶普鲁士王族的皇帝,他之所以违反祖制的娶了一位一等大贵族的女儿,是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会成为君主。他和妻子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共生有7个子女,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
12.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1855——1881。尼古拉一世死后,亚历山大二世顺应时机的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1856),战争结束之后,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于1862年颁发敕令,解除了农奴对农奴主的义务,但他们须得用大量的金钱“赎身”。尽管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根本没有减轻农奴的负担,但它毕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为二月革命打好了基础。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十二月党人的未遂政变中被刺杀。亚历山大二世娶黑森—达姆斯塔特的马克西米连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娅为妻,子女均夭折;后娶叶卡捷琳娜·多尔戈卢卡娅女大公,有数个子女。王位由次子亚历山大大公继承。
❸ 俄国的沙皇到底是什么人
简介:
沙皇(царь)一词中的“沙”来自拉丁语中凯撒(Caesar)的转翻(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后保加利亚君主西蒙大帝自称沙皇(цар),其词源即来源于“沙阿”,是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当于国王,而不是皇帝。
伊凡四世后来也采用沙皇作为自己的头衔,俄语转写为царь(Tsar)。
中文译为“沙皇”,是将царь的音译“沙”与代表地位(当时俄国已经是帝国)的“皇”字连写而来。俄国的最高统治者。
含义:
中世纪的俄国,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早期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的人物为沙皇。
13世纪,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加上强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
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被称为沙皇俄国(王国时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了沙皇专制政体,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后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于1721年将沙皇升格为皇帝,俄罗斯正式成为帝国,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国作为俄罗斯帝国君主和国家的呼称。
在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于913年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变更为保加利亚王国,925年迫使东罗马帝国给予“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头衔,即成为皇帝,国号也一度被称为保加利亚帝国。特别注意的是:“希腊人的皇帝”是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说沙皇是凯撒的俄语音译,其实是一种附会。沙皇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是10世纪的保加利亚,西蒙大帝一生与东罗马帝国交战,自然不会去崇拜罗马帝国的事实开创者凯撒。更不可能用凯撒一词作为自己的头衔作为国王的地位来使用。西蒙大帝后来被东罗马帝国奉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国王,而不是皇帝。
俄罗斯的沙皇头衔如下:蒙上帝恩典,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及独裁者、
喀山、阿斯特拉罕、波兰、西伯利亚、陶立克克森尼索和格鲁吉亚沙皇、普斯科夫领主、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库尔兰、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戈尔斯克、尤格拉、维亚特卡、保加尔和其他地区的王公、下诺夫哥罗德领主和大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和卡巴尔德尼亚地域及亚美尼亚地区领主、
切尔卡斯亚和山地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袭领主和统治者、突厥斯坦领主、
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
❹ 普京大帝的全名是什么
俄国人的名字特别有意思,跟中国人完全不同。排列为“名字、父称和姓”。像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俄罗斯作家,像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都是他们的姓。
俄罗斯人的名字相对简单,再加上信奉东正教,很多人都把孩子带到教会去受洗,让教士给取个名字,所以重复率很高,可能你在大街上大喊一声伊万,会形成好多人一起回头的壮观场面,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全名加一个父称,就相当于谁家的孩子的效果。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全名是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汉语译名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普京是姓,名字叫弗拉基米尔,父称叫弗拉基米罗维奇,这说明,普京父亲的名字就是弗拉基米尔。
这种名字和父称相同的情况,在俄罗斯很常见,类似于中国的“狗剩家的狗剩”,意思是爹跟儿子的小名都叫狗剩。
普京总统对他的名字和父称一定很满意而且很自豪。翻译成汉语有“统治世界”、“镇守和平”的意思,因为Влади是俄语”统治“的意思,мир是俄语”世界“的意思,Владимир按意译,大约是”统治世界“的意思。
作为俄罗斯人最喜爱的人名之一,革命领袖列宁、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现任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科罗廖夫等人的名字中都含有“弗拉基米尔”。
❺ 俄国历史上那三个沙皇被赋予“大帝”称号
莫斯科公国大公
1276年—1303年,达尼埃尔
1303年—1325年,尤里·达尼洛维奇
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高傲王)
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河英雄)
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
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
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
俄罗斯沙皇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584年—1598年,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罗斯皇帝和沙皇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巴维尔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大帝: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❻ 俄国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做大帝
在俄国历史上,被广泛称为大帝的有四位:弗拉基米尔一世(基辅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大公、彼得一世皇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
❼ 俄罗斯历史上两位大帝是谁
历史上两位大帝:
1、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开始俄罗斯西方化进程,被授予全俄罗斯皇帝头衔的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他加速了俄罗斯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均是和贸易的改革与发展,并取得了大北方战争的胜利,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2、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于1762年至1796年在位的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头衔的女皇,在位期间不仅在政治和司法方面主张开明专制,还在军事上有着显赫功绩,如击败奥斯曼帝国、打通黑海出海口、三次瓜分波兰,将多个国家领土收入囊中,使俄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彼得大帝历史评价
俄国贵族革命家拉季谢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实地堪称为大帝的非凡男子汉。②彼得确认的不是“个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农民所处的彻底的农奴地位。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彼得大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罗斯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❽ 俄罗斯帝国的创始人是谁
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1672—1725),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史称彼得大帝。生于1672年5月30日,1682年,与其兄伊凡同时即位,立为“第二”沙皇,由其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1696年,伊凡病死,彼得为惟一君主。
在索菲亚摄政时,彼得随母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皇村。在这里,年幼的彼得除了认字读书、背诵圣经,最爱干的是三件事:一是学木匠、铁匠、泥瓦匠和雕刻匠等手艺活,这培养了他从小对科学的热爱;二是经常同一帮小孩拖着一条破旧的帆船,到邻近的河池里练习驾船,请外国侨民教他数学和航海知识,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西欧文化的影响,为他以后创建海军,向欧洲先进国家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经常同来自乡下、宫廷里的少年侍从和马夫以及名门子弟,用自制的木头刀枪玩攻城夺地军事游戏,并且和他们一起组成了两个童子军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军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军团,后来,这两个军团就成了他的最精锐的嫡系部队。
1689年1月,17岁的彼得遵从母命,和贵族之女洛普辛娜结婚。按朝廷的传统,皇上结了婚,即应该亲政。可是野心勃勃的索菲亚不仅不交权,反而策动射击军叛乱,试图杀掉彼得,由自己当女皇。彼得预先得此消息,果断率领他的“童子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射击军,抓住了索菲亚,把她关进了谢尔也夫三圣修道院。然后,他把朝政交给了母亲纳雷什金娜、舅父纳雷什金和宠臣鲍里斯·戈里津等人,自己仍回到皇村,训练他的童子军团。
彼得亲政初期,俄国还是个极其落后的内陆国家。在他之前的历代沙皇为了打通通往西方的出海口,不断进行征战,但是都未能如愿。彼得执政后,为实现先皇的遗愿,一边扩充军备,一边广收人才。他在莫斯科侨民区发现瑞士侨民列福尔特精通军事,便聘用他为军事顾问;在视察图拉城时,发现铁匠德米多夫既会修理枪械,又善于经营,便当场许诺拨给经费5000卢布,让他在该城创办一座军工厂,后来又任命他担任俄国军工大臣。
经过一番准备,彼得以“第一炮手”的身份,任命谢英为陆军统帅,率领3万俄军于1695年1月,同土耳其争夺黑海要塞亚速,企图为打通黑海出海口铺平道路。可是,俄军和土军刚一交火,就被土军打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夹在俄军中间的“第一炮手”慌忙向追击的土军开了一炮。没想到,炮弹竟落在了俄军当中,炸死了一大片俄军士兵。彼得赶紧下令撤军。第一次远征亚速的失败,使彼得认识到,俄军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海军,不能从海上封锁亚速;俄军使用的大炮都是一些陈旧、生了锈的玩艺儿。土军胜利的原因在于拥有海军,可以不断从海上输送援军和军需品,而且装备精良,使用的火炮先进。彼得在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以后,立刻指派列福尔特在顿河沃龙涅什建立造船厂。经过半年,列福尔特就造出了30艘军舰和一批运输船及快艇,并且组建了一支海军舰队。1696年5月,彼得任命列福尔特为海军司令,再次发动了进攻亚速的战争。俄军从水、陆两路同时包围土军,迫使土耳其军队投降,俄军终于占领了亚速。
1697—1698年,彼得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组成了一个由250人参加的使团,由列福尔特和戈里津率领。他本人化名“米哈伊尔”,混在使团中间,随团考察欧洲诸国。使团先访问了波兰王国,与波兰国王缔结了反对瑞典同盟,接着考察了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风俗民情。彼得每到一地,顾不得旅途劳累,立刻带着几个心腹,时而扮成工匠,跑到店铺作坊、造船厂或者铸炮厂拜师学艺;时而充当水手,溜到军港码头观看海军演习;时而自称学者,拜访着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造船师;时而假装留学生混进军事院校,旁听军事课程;有时又作为游客,参观天文台、科学院、图书馆,收集国外科学资料和艺术品。为了了解英国议会情况,他竟然不顾身份,偷偷爬到议会大厦的隔楼,朝下观看议员开会的情景,结果被卫兵发现逮住。尽管彼得在此次出国考察中出了几次洋相,但是收获颇大。使团回国时,从欧洲国家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和机器设备,聘用了上千名水手、炮手、工匠、技术专家和学者。同时,也使彼得本人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
彼得一回国,就在俄国推行欧化政策。他先从“割胡子、剪袖子”开始。当时的俄罗斯人年纪轻轻的就蓄起了大胡子,以致外国人把俄国称为没有生气的老人国。据传说,胡子是上帝赐给男人一件最珍贵的礼物。谁的胡子最长,谁的品德就最高尚;谁的胡子最浓密,谁就最威严,有人甚至把胡子作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资本。因此,当割胡子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教会乘机造谣说:“割了胡子的人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彼得不信这个邪。他亲自动手割掉了几个近臣的胡子,然后下达诏书:凡抗拒割胡子的人必须交纳蓄胡税。富商每年交100卢布,领主和官吏每年交60卢布,一般居民交30卢布,农民进城每次交一戈比。交了税的人,发一铜牌挂在脖子上,以做凭证。由于采取这一强制措施,蓄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接下来是“剪袖子”。俄罗斯人历来喜欢穿拖地的长袍(或长褂),外罩一件长袖坎肩。这种穿着,走路干活碍手碍脚,很不方便,而且有损仪容。彼得对此深恶痛绝。于是下令:“俄罗斯居民身着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罩,衣袖不得超过手腕。违令将予以重罚。”
割了胡子,剪短了衣袖,俄罗斯人显得精神、利索多了。“割胡子、剪袖子”似乎是两件不起眼儿的小事,但是在彼得看来,这却是革除俄罗斯人陈规陋习、破除守旧观念、革新社会风气、推行欧化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自己的权威是否确立的一次检验。实践证明,无人敢于公开和他的权威挑战。
1700年元旦过后,彼得收到了俄国驻外使节的报告:土耳其已同意和俄国签订为期10年不再交战的和约,丹麦和波兰王国答应,支持俄国反对瑞典。彼得得此消息,即于同年8月率3.5万名俄军进攻瑞典波罗的海的要塞——纳尔瓦(史称“北方战争”,1700—1721)。结果,被早有准备的瑞军打得一败涂地,俄军180门大炮全部丢弃,300名军官被擒。彼得逃回莫斯科后,恶狠狠地对大臣们说:“此次进攻只是战争的开始,绝非战争的结束!”他当即下令,把每三个教堂中的一个教堂里的钟搬来铸炮;兵员不足,农奴中的青壮年男子也可招来当兵(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兵权利);舰船不足,他亲自赶到造船厂,挥斧和工人一起造船;缺乏军官,即从他的两个“童子军团”中,破格提拔年轻军官来代替。经过一年的紧张准备,一支配有300多门大炮、几百艘舰船的5万多人的讨瑞大军就重新建起来了。
1701年,彼得利用瑞典和波兰交战的机会,再次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的要塞。经过激烈战斗,俄军接连攻占了诺特堡、宁斯干茨堡、多尔巴得、纳尔瓦、爱斯兰等城堡以及涅瓦河沿岸和芬兰湾南岸的一些地区。从1703年5月起,彼得开始在所占领的宁斯干茨堡地区,大兴土木,修建未来的新都——彼得堡。
1708—1709年,彼得又亲自指挥了列斯纳亚战役和波尔塔瓦战役,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取得了陆地上的绝对优势后,他便命令新建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海上向瑞军发动攻势。在1714年和1720年所进行的汉古特和克琅加姆两次大海战中,俄军彻底打败了瑞军,迫使瑞典在芬兰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终以俄国的胜利而结束。俄国不仅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且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部分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授予彼得一世为“大帝”和“祖国之父”称号。俄国国号也因此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北方战争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与彼得大帝在此间进行一系列改革分不开的。在经济方面,彼得通过贷款和提供优惠办法,大力发展工业,其中以开矿、冶金、纺织和造船业发展最快。为发展农业,彼得征集了数以万计的农奴开凿运河;为发展商业,又新建通商口岸,奖励输出,限制输入,保护关税。在军事方面,废除了在彼得执政初期曾发动过两次政变的射击军和贵族骑兵,以义务兵制来代替雇佣兵制。通过征兵、造船、造炮等措施,建立了一支由步、骑、炮、工组成的20万人的正规陆军和一支由大小各式舰艇895艘、2.8万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特别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大兴办学之风,亲自创办了算术、造船、航海、炮兵、医护、工程技术、矿业学校以及海军学院等。选送留学生到国外深造,规定贵族子弟必须上学学会一门算术和外语,否则,剥夺贵族全部特权,不毕业者不得结婚。此外,他还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印刷所、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筹建科学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在政治方面,彼得取消了反对他的领主杜马,建立了国家最高政权机构——枢密院和9个中央机关委员会,重新把全国划分为8大州50个省,废除了大主教职务,建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在国家和自己手里。在官职任用方面,他打破了过去按出身门第、论资排辈的贵族世袭制度,设立了官职等级制,根据每个官员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来选拔任用官员。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专制制度,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保证了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是却引起了旧贵族和僧侣的强烈不满。他们聚集到了代表旧秩序、反对改革的皇太子阿列克塞周围,阴谋发动政变,恢复旧制度。彼得同反对改革的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且不徇私情,剥夺了太子的皇位继承权,把他送交特别法庭,将其处死。
1724年秋,彼得一世患病,于1725年1月28日在新都彼得堡逝世。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一位最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就其一生来说,他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制,奖励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在俄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他发动对外战争,加强专制统治,把俄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扩张成濒临海洋的强大帝国,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压迫基础之上的,同时也给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❾ 普京为什么被别人叫大帝 强悍作风令人欣赏
欧洲人对于“大帝”的概念,通常是以军事领域成就为主,政治和外交上作风强硬,经济上的成就也不错但是稍逊。
普京就是这么个典型,自从他上来以后,俄罗斯的经济从叶利钦时代的崩溃状态复苏,国际政治上作风强硬,几次出兵干预都干脆利落,并且理由充分,俄罗斯在政治上一直遭到孤立的同时,在普京的带领下混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