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为什么坚持进行基辅保卫战,最终导致严重失败
基辅一丧失,乌克兰到捷克斯洛伐克一线就全没了,能不全力么?再说了一开始斯大林也不认为德军有那么强大,要拼一下.
基辅会战
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在西进时免去了东顾之忧
。但苏联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又相继
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
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苏联的这些行动对德国在
波罗的海的利益和其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希特勒不能对此置若罔闻了。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
“必须消灭俄国,而且越快越好”。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
;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
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他对他的高
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
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虽然英国还没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坚信,
德国如果在近期进攻俄国,德国不会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德军高级将领
们除雷德尔海军元帅提出反对意见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但在战略目标
上,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出现分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
尔德主张以莫斯科为主要目标,希特勒对此大不以为然,坚持认为“莫斯
科并非那么重要”。他并嘲笑陆军首脑们说:“只有完全落伍的头脑,才沉
醉在这种过去的观念中。”1942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1号指令,
并以德国皇帝菲德勒·巴巴罗萨(菲德勒一世)的名字取代号为“巴巴罗萨
”。该计划全盘吸收了希特勒的观点,将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
目标,最后才是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
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3个航空队共1830架飞
机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北、
中、南三路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进攻。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勒布元帅
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央集
团军群49个师由包克元帅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经布列斯特、明斯克,
直取莫斯科西大门斯摩棱斯克;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伦斯德元帅指挥,
面向一望无际的乌克兰麦田,以基辅为目标。
在德军突然袭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之内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其
中800多架还未来得及起飞,苏军防线被迅速突破,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
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共有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
半。德军在三个方向上推进了300--600公里,北路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
攻占了列宁格勒的西南门户普斯科夫。中路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攻占了明
斯克。南路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日托米尔,进逼基辅。 7月16日
,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扣开了
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德军将领们踌躇满志地准备杀
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们也欲挥师继续东进,提前占领
苏联的权力中心。但希特勒仍然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
标。他对陆军将领们大谈战争的经济学,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
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
: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
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
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
。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侯,再来攻占莫斯科。” 7月19日,希特勒
发布了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向南
运动,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霍特
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
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
。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
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
合在一起。”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
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设立了西南、南方2个方面军计6个集团
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
帅指挥。其中,西南方面军辖有第5、第6、第26、第12四个集团军,由基
尔波诺斯上将指挥;南方方面军辖有第18、第9两个集团军,由秋列涅夫
上将指挥。
尽管苏军在乌克兰地区部署了重兵,但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下,苏军猝不及
防,抵挡不住德军的猛攻。8月初,乌克兰西部平原上的五一城被克莱斯
特的第1装甲兵团攻占,苏西南方面军所属第6、第12集团军及南方方面军
所属第18集团军之一部,共约20个师被包围,包括2名集团军司令在内的
10万余人被俘。到9月初,苏军被迫退守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首都基辅
,依托第聂伯河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
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基辅则位于杰斯纳河和第聂
伯河的交汇处
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麾下
的苏重兵集团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
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担任包围作战任务的
是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兵团、第6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
的第2装甲兵团和第2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从图比齐夫斯克以
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
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则从
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向北进攻,与古德里安在罗姆尼和罗赫维策
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苏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施普拉格的第17集
团军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赛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克莱斯特的
左翼;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
围歼这批苏军重兵集团。
⑵ 基辅战役为何会是这样的结果
基辅战役是1941年7~9月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之一。苏军西南方面军及其友邻部队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广大地区英勇奋战,以翼侧突击和正面防御相配合,迟滞德军进攻达2个半月之久,吸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的突击力量南下,为苏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赢得了时间。但是,由于苏军兵力相对薄弱,缺少抗击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的经验与手段,采取消极守城的作战方针,最终遭到损兵失地的重大失利。德军在进攻初期兵力分散,未能将苏军重兵集团歼灭在第聂伯河以西,此后利用三面包围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有利态势,集中2个集团军群的内翼兵力协同作战,迅速围歼该方面军主力,减少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威胁,为南方集团军群夺取哈尔科夫与顿涅茨经济区,前出克里木和高加索创造了条件,但却因此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时机。
⑶ 明明知道不撤退,会遭遇围歼,斯大林为什么死守基辅不放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着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46个师的兵力向苏联发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被视为核心进攻目标。
其中主攻基辅方向的德军,被编制为“南方集团军群”,兵力约为39个师,德国沙场老将龙德施泰特元帅坐镇指挥。基辅是今乌克兰的首都,当时整个苏联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至于为什么斯大林要这么坚定的守住基辅,小袁认为这个点最重要,争取以美国为对象的舆论支持,7月28日,斯大林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在会面之中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需求,苏联急需向美国保证苏联人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侵略者。假如美国人刚走,基辅这个第3大城市就丢,在美国评估援助风险之时,这个数值肯定会急速飙升。
⑷ 基辅保卫战的详细过程
德国以步兵集群向正面突击。同时从中央突击兵团中抽调了装甲部队支援基辅战场,从侧后迂回基辅。导致基辅苏军全面被包围。总共有67万人被围,逃出了15万左右。突围的人员中,包括后来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包围战,同时也是苏联为了确保莫斯科防御准备工作而被迫投入其中的战役。事实证明,没有基辅战役拖住德军4个星期,莫斯科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⑸ 为什么基辅会战会成为苏联的一场恶梦
吕海峰
话说,如果我们回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不难发现,在苏军与德军的基辅会战当中,德军竟然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苏联将近70万的主力部队,从而使这场战役成为了苏联军队的一场噩梦。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当1941年6月的太阳如期升起之后,气势汹汹的法西斯德军部队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发起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并且,由于一路上抵抗非常薄弱,所以,德军的现代化部队很快就突破了斯大林防线东部地区,兵临基辅城下。当然,本来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意思是,不要在乎基辅这一地区而是要以全部兵力剑指乌克兰。然而,德军的第一装甲兵团司令并没有听从希特勒的指挥,而是趁机直接切入到了基辅防线的外围地区,做好了进攻基辅的准备。
而此时,德军的第二集团军和德军的第三集团军也在完成了对乌克兰的攻击任务之后,迅速与德军第一集团军队一起对基辅形成了一个三面合围的态势。紧跟着,包围基辅的德军实力是越来越强大,因为,此时德军的后援步兵也已匆匆赶到,而这支部队,虽然并没有装备先进的坦克,但实际上却是一支步兵中的炮兵,他们装备了大量三号D型,和B型自行突击炮。显然,这就为最终打赢这场城市攻坚战提供了最有力量的攻击武器。
于是,在德军万事俱备之后,他们就于7月30号,对苏军的阵地开始发动了进攻。而苏军呢?当他们面对着德军突如其来的步兵配合炮兵的猛烈攻击时,一下子都感到晕头转向,手足无措。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虽然也有一些苏军部队一看情况不妙,仓皇撤退,但依然有大量的苏军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碉堡当中,一步也不后退,相反,他们还用更加密集的炮火,抵挡着德军的进攻。尤其是,坚守在克里米尼什村的第131号机枪掩体的苏联守军,更是一次次击退了德军的猖狂进攻,甚至,让进攻的德军感到匪夷所思,胆战心惊。当然,最终当碉堡内的苏军全部阵亡之后,德军还是胜利的攻占了这一区域。
此后,德军在暂时作一修整之后,他们马上就于8月5号,在德军后援炮兵的配合下,再次对苏军阵地发起了最后的猛攻。由于守卫基辅的苏联守军的45毫米防坦克炮,对于德军的三号突击炮的正面打击,始终收效甚微。所以,导致德军很快就连破了苏军的数道防线。于是,此时,就有苏军的许多高级参谋都劝斯大林,不如放弃基辅,保存实力,同时,停止对基辅的增援。而斯大林也在久经思考之后,决定放弃基辅。于是,在基辅守军——大约55万名苏军士兵被德军完全包围的情况下,尽管他们也曾拼死突围,但还是只有少数人得以成功脱逃,其他人却是插翅难飞。
最后,在苏军大约付出了一百万左右的兵力之后,基辅会战还是不可避免的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从而使这一战役成为了一场苏联部队永远的噩梦。当然,对于德军而言,尽管这是一场战术上的全面胜利,但是,却由于他们自己所牺牲的兵力也很多,而且,由于离德国本土太远而得不到及时的兵员补充,进而直接为德军在东线整个战役的大溃退埋下了一个伏笔。(吕海峰)
⑹ 基辅战役苏军有能力突围,为何还是败得很惨
1941年8月底,苏德战场上最大的焦点无疑是发生在基辅的会战,德国元首力排众议坚持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参加合围基辅的战斗。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已做好了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南北夹击的准备。
然而,苏军早已获悉德军的意图也进行了针对性准备,却以66.5万人被俘的惨剧收场,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苏联统帅的固执和不切合实际的“瞎指挥”,是人们认可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被围歼是其一手造成的。
随着战局的恶化,苏联统帅终于松口同意放弃基辅,但仍未允许西南方面军突围。铁木辛哥接到此命令后,十分清楚尽管没有批准突围,但留守的意义不大,他果断下达了突围命令。可悲的是,此时的各部已被打散,无数的苏军已经投降。
就这样,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因其领导人的偏执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⑺ 为什么希特勒会取得基辅合围战的胜利
总的来说,在基辅战役开始之前,德军无论是在部队数量以及官兵素质方面都要超过苏军,8月底中央集团军群挥师南下使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苏联西方方面军已经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个南方集团军群包围在了一个纵深达300公里的突出部,等待他们的将是德军毁灭性的打击。
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司令铁木辛哥元帅鉴于不利形式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但斯大林不愿意失去这座有这重要军事意义的城市,命令苏军在未经允许前不得放弃基辅,也不得炸毁桥梁,西南方面军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9月17日凌晨3点40,斯大林终于因恶劣的形式情形过来,命令西南方面军撤退。但一切已经晚了。至19日,曾长时间死守基辅的苏联37集团军开始突围。当天中午,德国第6集团军下辖的第29军的部队便开进了城市。1941年9月26日,德军肃清了包围圈中的苏军抵抗力量,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以苏联曾经最强大的西方方面军的覆没而告终。
苏军在战役中遭至如此大败有诸多原因,由于通讯手段的落后各级部队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的松散状态,这个问题在国境交战中就出现了,有时甚至连集团军级部队都会与上级失去联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苏军通信人员在拍发电报时总不愿意使用密码,而是采取将士兵称为铅笔,坦克称为盒子,指挥部称为苏维埃村等办法来进行保密,这种东西连普通士兵都能猜透,自然无法欺骗德国高级将领。从而导致苏军防线上的漏洞总是被德军轻易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靠速成培训出来的士兵及下级军官战术素养低下,缺乏主动性,更加使部队战斗力降低。不过苏军这一时期的单兵素养倒也不象某些狂热分子所说的见到德军就抱头鼠窜那样如此之差,尽管无法与德军士兵相比,但他们在战前还是经过比较严格的训练,在6、7、8三个月中苏军阵亡人数为40万左右,而同期德军阵亡人数也有近19万,双方伤亡人数近2比1。苏军最大的失误要归根于战略上的失误,重视经济因素的斯大林始终不愿意放弃基辅,并且让“胡子比脑子大”的布琼尼来指挥基辅战役,采取死守基辅的方法,以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被合围,在认清形式后德军的包围圈已经合拢,而在部队被包围后,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及时在包围圈外采取相对的积极措施实施援救行动,他们希望的是被围部队尽可能长时间的牵制住德军,以便为之后的防御争取时间,这种做法使得大批部队在未能发挥出自己价值前便在一系列战斗中被德军消灭,这与战争后期科尔松、匈牙利等战役中德国军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援救被困部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德军刚对包围圈封口时,由于封口处兵力相对薄弱,援救或许能取得些效果,而在德军的包围圈已经巩固的情况下,靠1941年的苏联军队不仅无法成功救援被围部队,反而会赔进去更多的部队,导致部队被围才是关键性的失误,苏军统帅部一直把重点放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身上,而忽视威胁最大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军作为此战的胜利者除了德军基层官兵们的精彩表现外,德军的指挥人员基本能正确判断形式,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始终积极行动配合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实施先捉人再夺城的方案,先在乌曼歼灭苏军的3个集团军使其战斗力下降,为之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合围苏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军各部队之间配合密切,如第6集团军在基辅城的佯攻使得斯大林坚信德军将通过正面进攻的方式在夺取基辅,造成西南方面军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第17集团军则乘机夺取克列缅丘格登陆场为合围苏军部队起了重要作用。
⑻ 基辅战役70万苏军如何被围莫德尔凭什么成“扎紧口袋”的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17个装甲师中有5位师长不是“科班出身”,莫德尔中将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并不看好这个戴着单片眼镜,貌似“斯文人”,却又满口粗话的陆军将领,会有什么大的建树。
让人惊讶的是,莫德尔的装甲战斗群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装甲师仅3天就突入苏联纵深165公里,成为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尖刀”。然而,经过2个月冲杀,莫德尔所部的战损也很大,手里只有50辆坦克,但他不以为然。
基辅之战,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但为此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最终让斯大林“笑到了最后”。回顾历史,苏、德双方统帅的决定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军事就是政治的延伸,就是要服从政治的需要。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⑼ 为什么称基辅战役是陆军史上最大的问题围歼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明显大于基辅战役。
围歼这个词是重点,基辅战役是德军围歼战的经典案例,而且德军取得了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防御战的经典,如果德军胜利了就是陆军史上最大的攻坚战。伤亡人数不是战役形式的阐述。
⑽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为什么漠视基辅地区66.5万官兵被俘
苏德战争爆发前期,纳粹德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苏联冬季的酷寒有着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将进攻计划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争气”的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受挫,只得求助德国。解决完巴尔干地区,进攻的时间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350万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大军突然发起了进攻。“闪击战”再次发挥它凌厉的攻势,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击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进展却差强人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苏军不断的反攻
斯大林认为,如何体现东方大国价值观的优越性,基辅的坚持就是很好的说明,就是要在世界面前、美英两国面前展示自己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希望争取到美国的援助。事实上,苏联赢得这场胜利,美国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辅战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但不容否认的是,它确实达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在该地区拖住对手2个月,将德军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