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工人是怎样抵御严寒的
你们过来之后的作业是在室内还是室外 要是在室外还是建议 夏季来这边作业 因为俄罗斯当地人冬季都很少动工!零下71历史最底好像也没达到这个数吧 其实没有想想中的那么冷!零下30 40 是正常的 他们冬季比如说抢修暖气啊 或者是水管不的不修的作业!一般都是穿防寒服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防寒服!质量好的滑雪服!听说日本还有一种能加热的防寒服!
② 急急急急~谁知道到俄罗斯做建筑工的情况 累吗 工资怎么样
没有什么工作不累的,孩子那是你爸爸编了个善良的谎言,工资估计国外肯定要比国内好点,俄罗斯在北方异常寒冷。
俄罗斯联邦(英语:Russian Federation),地跨欧亚两大洲,但属于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
俄罗斯被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围,可经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拥有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国家。
苏联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俄罗斯作为独联体的主要创始国,在独联体内发挥着主导作用。俄罗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俄罗斯是传统的军事强国,也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库。
现在俄罗斯亦为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性强国,亦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③ 俄罗斯有什么热门工作
热门工作是程序员,另外是超市的售货员,现在牛奶很贵,水电费不贵,网费也不贵,房费很贵,小镇的话能便宜一些。出租司机赚的多,会开车吗?
④ 革命前俄国工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工人是改革后俄国一支愈发壮大的社会力量,工人生活水平的变化与工人运动息息相关,其认识价值不容忽视。为了较为全面地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本文从工作时间、工资、饮食、居住条件等四个方面探究他们的生活状况。为方便论述,劳资冲突与工人运动问题将另文阐述。
一、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各占多少是工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作时间可细化为日工作时间(以下简称工时)、加班时间、年工作日天数(以下简称年工作日)。
1.工时
考察工人工时非常重要。关于俄国工人工时的信息最早见于19世纪70年代,而19世纪90年代众多记载涉及若干省份的工人工时的上限和下限,20世纪初则有大量史料记载涉及全俄工人的工时。根据史料的特点,我们重点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人工时的变化。从地区而言,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上半期莫斯科、弗拉基米尔、特维尔和彼得堡诸省的工人工时为12-14小时,其中部分工人上夜班。哈萨克斯坦的矿工、高加索地区的纺织和烟草工人工时不少于14小时,且收入微薄。1885-1887年哈尔科夫地区和明斯克省工厂工人的工时为11.5- 12小时。在立陶宛一些地区工作日较短,4 /5的工人纯工时不超过10. 5小时。19世纪80-90年代斯摩棱斯克省绝大多数工人的工时为13- 16小时。从行业而言,纺织业的工时大多是12-14小时,而冶铁和机器制造业(彼得堡和华沙省)是11-12. 5小时。
⑤ 我就要去俄罗斯打工了是去那里当修理汽车的工人有谁能告诉我应该带一些什么日用品或带些什么能换点钱呀
带点常备药 如果有条件自己做饭的话 带点调料和自己喜欢的干菜
现在很少有人以物换物或者换钱了吧???倒爷的时代过去了....就老老实实修车吧,语言不流利的话还是不要想那些别的了,也少些麻烦,出门毕竟安全第一!!!
那边美元和欧元都可以换卢布的,在国内的时候留心下汇率,换好后带过去,机场就可以换,街上也有很多兑换点,不过差价比较厉害而且有可能有假币,所以换钱的话找个了解的人到稍微可靠点的兑换点换钱...
如果你的公司包吃包住不怎么花钱的话也基本很少这方面的问题了.
那边东西都很贵,所以想想你平时什么东西比较常换:比如牙刷,毛巾等等 就带够点 能省点是点 反正不占地方或者不怕沉的话能多带就多带吧 当然不要超重 重的东西就背在背包里带上飞机
祝你工作顺利!~
⑥ 中国人在俄罗斯大多从事什么工作啊
很难说大多数都干什么,因为干什么的都有啊,商人,包地的,打工的等等很多的。
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前苏联解体后,大批中国人开始涌进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开始时,当地的俄罗斯人还对中国派出的劳务人员表示欢迎,因为中国低工资的工人愿意从事那些俄罗斯人不屑一做的工作,如建筑工人和农业人员。但近几年,中国人已开始在这一地区“安家落户”了,并开始从事自己的生意,而早前曾经雇佣过中国人的俄罗斯人,现在却突然发现他们已变成被雇佣者。
据当地专家估计,目前至少有20万中国人生活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这个地区可谓“山高皇帝远”,距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约有5000多英里。这些中国人已用自己的想象,来帮助俄罗斯人改变了其无数个边境城市的“面貌”。
位于日本海西部的纳霍德卡,是俄罗斯着名的太平洋海岸的不冻港,中国人已在这个城市的一个商业中心建起了一段长城,召唤着来来往往的俄国顾客。而俄罗斯远东舰队所在地、俄罗斯远东第一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已被中国人改回了它过去的名字--海参崴。
⑦ 干活的全是老太太,俄罗斯为何会出现如此特别的用工现象
当大家去俄罗斯旅游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些个服务行业几乎都是老太太在干活儿。是因为俄罗斯的他的一个福利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好,所以说很多人到了晚年依靠那点儿to斤根本就不够生活的,他们只能去找一些个零活儿干,或者说尽量的发挥自己的这种特长,然后再找到一些相关的岗位来挣到相关的生活费。
因为服务行业这一天下来确实是挺累人的,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个工作的老太太,他们的年纪其实是挺大的。
⑧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工人冬天穿宇航服工作吗
不用穿宇航服,他们有自己的御寒服装,宇航服在不加压是和别的衣服差不多,但成本非常高,外用宇航服的重量非常重,在地球上穿不要说工作,走路都很困难.
宇航服又称航天服,它是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穿的有压力的服装。
根据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和航天任务,宇航服应当满足这样一些条件:
(1)能使位于太空的人体处于加压状态;
(2)能供给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所必需的氧气,消除二氧化碳,并能够控制温度和湿度;
(3)能使宇航员在宇宙空间具有各种活动能力,并能使宇航员的疲劳减轻到最低限度;
(4)穿戴和脱下方便;
(5)具有防护宇航射线辐射的能力;
(6)能经得起微流星的冲击;
(7)具有应付太空意外事故的能力。
构造
宇航服一般由密闭头盔和密闭服组成。密闭头盔由透明聚碳酸脂制成,为防止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与红外线等强烈辐射,在头盔的透明层上涂有金属薄层。密闭头盔内可以供氧和加压。密闭服通常由几层具有耐高温的防火聚酰胺纤维织物等一些特殊材料制成,其中夹有数层铝箔,具有隔热、防护宇宙射线以及防止太空中流星雨的撞击等作用。为了适应宇航员在航天飞行中长时间穿用,宇航服都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另外,宇航服还配备有自动控制空气再生和调节的自给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宇航员的摄食与排泄等设施。
分类
宇航服按其用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宇宙飞船内部穿用的宇航服,这种宇航服是在宇宙飞船座舱内使用的应急装置。当飞船发生故障时,它可以保护宇航员安全地返回地面。这种宇航服制作的一般比较轻便,在不加压时穿着比较舒适、灵活,因此有处于宇航员在不加压状态下较长时间地穿着。另一种是宇航员在飞船外部工作时穿用的宇航服,用以保证宇航员进入外层空间或者降落到其他天体表面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种宇航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它还装配有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并携带有供宇航员在外层空间运动的小型火箭。
⑨ 俄罗斯人有哪些生活习惯和风俗传统呢
俄罗斯人养成了注重礼貌的良好习惯。与客人相见,总要相互问好并道:“早安”、“日安”或“晚安”。言谈中“对不起”、“请”、“谢谢”时常“挂在嘴边”。他们在待客中,常以“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气;而对亲友往往则用“你”字相称,认为这样显得随便,同时还表示出对亲友的亲热和友好。外出时,总习惯衣冠楚楚。衣扣要扣得完整,从不象有些国家的人那样,把外衣搭在肩上或系在身上。
俄罗斯人对妇女颇为尊敬。“女士优先”在他们的国家里很盛行。凡在公共场所,无论是行走让路,还是乘车让俯,他们总要对女士有特殊的优厚。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对约会总习惯准时赴约的。他们对马怀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故有不少农民非常喜欢把马头形的木雕钉在屋脊上,以示吉祥求得四季平安。他们一般都偏爱“7”。认为“7”预兆会办事成功,“7”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他们普通对红色昵爱。人们都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他们很讲究餐桌陈设的艺术性。认为美好的餐台设计会给人带来心情喜悦,并有增进人们食欲的作用。他们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怕热不怕冷,夏天尤其喜欢餐厅内带有空调设备。俄罗斯的女主人,对来访客人带给她的单数鲜花是很欢迎的;男主人则喜欢高茎、艳丽的大花。
礼节礼仪
俄罗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施握手礼。拥抱礼也为他们常施的一种礼节。他们还有施吻礼的习惯,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对朋友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之间,以吻面颊者为多,不过长辈对晚辈以吻额为更亲切和慈爱;男子对特别尊敬的已婚女子,一般多施吻手礼,以示谦恭和崇敬之意。吻唇礼一般只是在夫妇或情侣间流行。
一般礼仪
来访者若私带艺术品出境或与市民私下交换货币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决不能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连一张过期的电影票也不行。这种行为有损俄罗斯的整洁,而且是违规的。
要及时计划好你到俄罗斯去的旅程。办理签证和旅途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
称谓与问候
俄罗期人与初次见面时握手为礼,同时报出他或她的姓名。朋友之间见面问候时常用拥抱和亲吻面颊。
约会与准时
约会必须准时到达。
款待与馈赠
应邀去俄罗斯人家里作客时可带上鲜花或烈性酒,送艺术品或图书作礼品是受欢迎的。
信仰忌讳
俄罗斯联邦主要宗教有俄罗斯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和佛教。他们对盐十分崇拜,并视盐为珍宝和祭祀用的供品。认为盐具有驱邪除灾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罐,或是将盐撒在地上,便认为是家庭不和的预兆。为了摆脱凶兆,他们总习惯将打翻在地的盐拾起来撒在自己的头上。他们有“左主凶右主吉”的传统思想观念。认为左手握手或左手传递东西及食物等,都属于一种失礼的行为。他们忌讳“13”数。认为“13”是个凶险和预示灾难的数字。他们对兔子的印象很坏。认为兔子是一种怯弱的动物,尤为若从自己眼前跑过,那便是一种不祥的兆头。他们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丧葬的代表色。因此,他们对黑猫更为厌恶,并视黑猫从自己面前跑走为不幸的象征。
俄罗斯人在饮食上,一般都不吃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等食品;还有些人对虾和鸡蛋不感兴趣,个别也还不吃这两种食品。境内的鞑靼人忌吃猪肉、驴肉和骡子肉。境内的犹太人不吃猪肉,不吃无鳞鱼。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与俄罗斯人交往之戒忌
由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一般不大了解中国的俄罗斯人喜欢说:“东方的事情非常微妙。”“中国人像谜一样。”在中国工作20多年的文学家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说:“用公式理解不了中国,只能通过摸索、聚精会神地观察,才能认识它。”
俄罗斯人欣赏中国人的勤奋,称赞一个俄罗斯人勤快,喜欢说他“像中国人一样地工作”。提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当年的俄罗斯同窗赞不绝口:“中国同学谦和,勤奋,聪明,认真,学习优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衬衫、毛巾、浴巾和热水瓶等日用消费品在俄罗斯有口皆碑。不仅老人,而且他们的子女至今仍夸奖那些商品的质量。那时,苏联人对中国人在贸易上表现的诚信毫不怀疑,即使在两国关系紧张的年代,很多中国商品在苏联海关也是免检的。但是,苏联解体后,大批中国倒爷蜂拥而至俄罗斯,把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到那里,不仅给中国商品,而且给中国人的形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如果说俄罗斯人不喜欢中国人的哪些行为,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中国倒爷急功近利,兜售假冒伪劣商品。近年来去俄罗斯的中国商品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中国商品的信誉有所改善,但是要消除俄罗斯人对中国商品深刻的不良印象,还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俄罗斯人不喜欢我们的另一个行为是他们觉得一些中国人似乎并不是诚心诚意地与他们合作。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千上万个、各式各样的中国各省市的代表团、考察团、经贸小组、经理、商人、企业家到俄罗斯洽谈生意与合作事项,签署了数以千计的协议、合同和意向书。起初,俄罗斯人以为中国人真的要去投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代表团和考察团,但是没有想到,这些考察团和考察小组离开俄罗斯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些合同、协议和意向书也成了废纸。于是,俄罗斯人不再愿意白白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接待中国各种代表团。
诚然,与俄罗斯人做不成生意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俄方的不少原因。但是,很多去俄罗斯出差的中国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抱着合作的愿望。一些省市县的团组就是想到俄罗斯看一看,玩一玩,旅游一趟,所签协议和意向书只是为了回国后能够向本单位或上级领导交差,敷衍了事。很多中国部门、公司、企业、单位看到在俄罗斯办事难,就浅尝辄止,打道回府,缺少土耳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公司和职员知难而进的勇气。西方一些国家大中公司驻俄罗斯的代表处有战略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工作,稳扎稳打,如今已经在俄罗斯市场站住脚跟,而上世纪90年代初在莫斯科风靡一时的数以百计的中国代表处和办事处却早已远遁,所剩无几;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塔基”在俄罗斯遍地开花,而曾在莫斯科火爆一时的中国“北京饭店”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价值千金、富丽堂皇的餐厅装修成为人家的财产;土耳其的“拉姆斯托尔”连锁超市仅在莫斯科就开了十几家,每家都熙来攘往,生意兴隆,而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天客隆”却在开张6年后因巨额亏损而被迫卖掉,位于莫斯科的另一家中国超市开张不到两年也匆匆关门。中国的建筑工程曾经名扬海外,但是现在土耳其的建筑工人却承揽了俄罗斯的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最近,“走出去”的声音再次响起,但是面对邻近的俄罗斯大市场,我们却没有多少章法。
俄罗斯人不喜欢我们的另外一个行为就是我们总是慷慨过度,请客吃饭时点菜太多,造成很大浪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一位学者说,过去中国人请客是四菜一汤,够吃即可,现在每餐都是十几二十个菜肴,过于奢侈和铺张。有些俄罗斯客人来华访问,开头胃口还可以,被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两三天后,就觉得胃口大减,吃不动了。但是,主人们依旧非常热心地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服侍,使得客人很尴尬,如果不吃,似乎显得前两天他们所说的那些关于中餐的溢美之词不够真诚。如果开口吃,确实没有多少胃口,可能会吃坏肠胃。真是有点不吃不行吃也不行。更使他们弄不明白的是中餐上菜的次序,有时凉菜还没有上齐,热菜就已经上来。热菜都快吃完了,还不见主食的影子。甜食和果盘上来后,热菜还源源不断。热菜一道又一道,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种既浪费菜肴又费时间的大餐,令一些俄罗斯人很不习惯,因为在俄罗斯,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用餐的规律众所周知:每人一道凉菜、一个汤、一至两道热菜和一份甜食,每人可以有计划地量力而行。而对于丰盛的中餐他们有点儿不知所措。
还有一个令俄罗斯人不喜欢的习俗,就是我们喜欢大声说话,旁若无人。我见过以下这样的场景:一个中国人在莫斯科大街上行走,突然听见有人用汉语大声喊道:“喂,老张,等我一下!”老张戛然止步,回过头来看看是谁在叫他。与此同时,不少俄罗斯行人听见这很大的喊声后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给了这位喊叫者。在类似的情形下,如果是俄罗斯人,他不会老远就喊叫,而是迅速走近老张旁边,轻声地与他打招呼。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就不会影响别人的注意力。
最热闹的地方还数餐馆。我们的习惯是边吃边大声地交谈,哪怕所谈论的东西让几米远外的老外听去也满不在乎,当然也就更不注意大声说话给餐厅其他客人造成的干扰。有人甚至在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娱乐场所也大声喧哗,给观众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而俄罗斯观众一般是交头接耳,像说悄悄话似的,不会影响其他观众。
有些中国商人或旅游者去剧院或影院迟到了,看别人已经坐好,就使劲往自己的座位挤,结果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的做法是,面对比自己先坐下的观众慢慢往里走,并向他们表示歉意。
除了礼貌方面的问题以外,衣着和卫生习惯也必须注意。我们有些民工下班后,身穿很脏的工作服挤乘公共汽车。俄罗斯乘客生怕碰上这些脏衣服,连忙躲避。而俄罗斯工人一般在下班时要脱掉工作服,换上干净的衣服,洗脸洗手,梳好头发,才走出工作区。
有些人在俄罗斯出差和逗留期间在公共场所不断地抠自己的鼻子,随便往地下擤鼻涕,当着别人的面吸烟,撅着臀部从地上捡拾东西,而俄罗斯人从地上捡什么东西,一般不是低头抬臀去捡,而是先把身体蹲下去,然后把手伸出去捡。
另外,有些中国人说话时,常常会伸出右手用食指冲着对方,边说边指,而在俄罗斯,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对方可能会要求你把手指放下去。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用手指点对方。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中国人在国外都是形象大使,都肩负民间使节的义务,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做驻在国人民所忌讳所不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