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使馆中的武官是做什么的呀是不是还有文官这个职位呢
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常驻各国驻外使馆中。
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武官由派遣国国防和军事部门指定,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派出。武官抵达使馆后,拜会驻在国军方主管部门后才能执行任务。
武官的任期主要取决于派遣国的需要和体制,一般为3—4年。武官一般与使馆参赞的外交衔级相当,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武官分国防武官、军种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各国武官的军衔不一,校官居多。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国防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
武官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军事外交和军事情报工作。同时,它还是使馆馆长的军事顾问,在军事交往和谈判中辅佐馆长工作。
武官的具体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本国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与驻在国军方保持外交联系,办理两国军队间的交往和交涉事宜;(2)开展与驻在国军政官员、社会人士以及外交使团(主要是外国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动;(3)根据两国协议和上级指示,承办或者是协办军事援助、军事训练、军品贸易、军工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等事宜;(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使馆将情况报告给派遣国一些相关的军事部门。
大使,参赞,文官,武官在一个国家的大使馆里分别是干什么的?还有,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分别是什么?
外交官是为一个国家从事外交事务的官员。外交官的任务是代表他的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外交官有临时性的、只为商讨一件特定事务而到他国去的,也有在另一个国家常驻的。常驻外交官的办公地一般是一个大使馆或一个领事馆。常驻外交官往往还有为本国公民提供服务或管理本国公民事务的任务。往往也有外交官在他国从事间谍或其他情报工作,这种做法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对他国不友好的做法,因此一般国家不承认他们的外交官在外从事谍报工作,但实际上外交官在外从事谍报工作是所有国家都进行的,包括对友方或联盟的国家。
按照1961年4月18日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官在他国享受豁免权,其所在的国家不允许将外交官加以逮捕、扣留或审问。外交官在进出国界时不被海关搜查,也不必交关税。外交官在其驻在地享受制外法权。
当两国因宣战或其他原因断绝外交关系时,或驻在国的局势紧张、无法保障外交官的安全时,外交官一般被撤出。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时,召回驻他国的首席外交官(大使)、或者降低外交等级(比如1980年因向中华民国出售潜艇,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荷兰的外交关系由大使级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一般而言是代表一种对他国表示非常不满的姿态。
外交代表的等级
特命全权大使
等级最高的外交代表。原为君主制国家中一国君主向另一国君主派出的全权代表,对外代表君主本人,享有极大的决定权。后成为国家首脑之间互派的最高外交代表。参见大使
特命全权公使
等级低于大使的外交代表。原为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向共和制国家的政府派出的全权代表,后演变为大国向小国派出的外交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各国开始向所有建交国家派遣大使。
代办
来自法文“Chargé d'affaires”,原意为大使或公使不在任所时临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外交代表,后在维也纳会议中被规定为等级最低的外交代表。相当于一国外交部向另一国外交部派出的使节。
其他外交官员
武官:代表本国武装部队,与驻在国武装部队进行联系的外交人员。武官的任命需要得到驻在国的同意。
公使:大使馆中的官员级别,区别于担任外交代表机构首脑的特命全权公使。
公使衔参赞
参赞和专员:与驻在国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和进行交涉的专业外交人员,如商务参赞、文化参赞、新闻专员、农业专员等
一等秘书
二等秘书
三等秘书
随员
领事
领事区别于外交官,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但是在一些范围内不受驻在国的裁判权管辖,如通信权益、免税权益等。领事官员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名誉领事等级别。通常情况下,总领事在外交礼宾场合中的等级与代办相同。
‘贰’ 参赞、一秘、二秘、三秘行政级别相当于什么级别
参赞一般应该是副厅级 也有正厅的。一秘二秘三秘我想只是秘书岗位,一秘离领导最近,他们的级别一般是正处、副处级。
1、中国驻外使节的衔级从高到低为大使、公使、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与随员七等。
2、大使全称“特命全权大使”,是外交使节的最高级别。而大使一般又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副部级大使,二级为正司级,三、四级为副司级大使或领事,五级为处级大使或领事。
3、目前中国驻外大使均为副司级及以上级别,其中二、三级占绝大比例。
‘叁’ 中国历史武官称呼或官名
武官分国防武官或三军武官、军种武官(陆军武官、海军武官、空军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
各国武官的军衔、级别不一,校官居多,也有将官和尉官。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三军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我国驻少数国家(美国、俄罗斯等)武官为军职军官(少将军衔),驻其他国家武官为师团职军官(校官)。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 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
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先秦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 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 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 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着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春秋时期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 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 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 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唐代军衔
唐代的武将等级,但是只有官府的一些特征而且基本是一笔代过。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品级 名称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 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 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 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 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 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 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 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 从九品下
清朝军衔
清朝分九品十八级官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1两,加支528两
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
两,加支324两
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
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
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古代官职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军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着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 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肆’ 外交职务级别与一般行政级别的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参考如下:
大使本人在国内的级别最高者是副部、司、副司级。
公使及公使衔参赞一般是司、副司级,参赞是副司、正处级,一、二等秘书为处、副处级,三等秘书、随员为正、副科级。
另外,总领事属司、副司级,副总领事是副司、正处级,领事多为处、副处级,副领事、领事随员则属科、副科级。
一般来说,驻联合国和常任理事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外交官行政级别要高,武官军衔也高。(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驻外外交人员法》第三章的规定,我国外交人员实行单独的一套职务、职级晋升体系)。
1、驻联合国、欧盟、日内瓦、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朝鲜、印度、巴西大使都是副部级,武官为少将军衔。
2、驻其他国家大使是正司级,武官为少将或大校军衔。
3、少数驻小国家大使是副司级,武官为大校军衔。
4、公使、参赞、秘书以及总领事、副总领事、领事、副领事等行政级别以此类推。
(4)俄罗斯武官是什么职位扩展阅读:
驻外外交人员的职务权限决定:
(一)特命全权大使和代表、副代表为特命全权大使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二)前项之外的代表、副代表,由国务院决定。
(三)总领事,由外交部决定。
(四)公使、公使衔参赞、参赞、副总领事以及其他驻外外交人员的职务,由外交部或者其他派出部门决定;其中,三等秘书、副领事以下职务,在驻外工作期间由驻外外交机构决定。
‘伍’ 大使馆里的武官是什么职务,具体干什么的。
驻外武官是由中央军委责成总参外事局在全军优秀现役军官中选拔的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使馆馆长的军事助手。
武官的具体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本国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与驻在国军方保持外交联系,办理两国军队间的交往和交涉事宜;
(2)开展与驻在国军政官员、社会人士以及外交使团(主要是外国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动;
(3)根据两国协议和上级指示,承办或者是协办军事援助、军事训练、军品贸易、军工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等事宜;
(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使馆将情况报告给派遣国一些相关的军事部门。
(5)俄罗斯武官是什么职位扩展阅读:
专员中的武官,各国均从军队中派出。武官分为国防武官,三军武官,即陆军武官、海军武官和空军武官,以下还有副武官、助理武官。武官的外交地位一般仅在政务参赞以下。
武官的外交地位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在所有的外交官中,只有大使和武官在派出前要首先征得驻在国的同意,其他外交官则不必有这一道手续。这一点在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武官由上校至少将级的军官出任,有的国家也曾派出过中将武官,而个别的三军武官也有以中校甚至少校出任的。
‘陆’ 武官是什么级别
驻外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常驻各国驻外使馆中。驻外武官是由中央军委责成总参外事局在全军优秀现役军官中选拔的,一般是上校至少将对于军队内的优秀上校至少将军官来说,学历、英语都不是问题,选拔武官官关键在于政治可靠、业务熟练、言行得体 。
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武官由派遣国国防和军事部门指定,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派出。武官抵达使馆后,拜会驻在国军方主管部门后才能执行任务。
武官的任期主要取决于派遣国的需要和体制,一般为3—4年。武官一般与使馆参赞的外交衔级相当,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武官分国防武官、军种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各国武官的军衔不一,校官居多。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国防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
武官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军事外交和军事情报工作。同时,它还是使馆馆长的军事顾问,在军事交往和谈判中辅佐馆长工作。
武官的具体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本国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与驻在国军方保持外交联系,办理两国军队间的交往和交涉事宜;(2)开展与驻在国军政官员、社会人士以及外交使团(主要是外国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动;(3)根据两国协议和上级指示,承办或者是协办军事援助、军事训练、军品贸易、军工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等事宜;(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使馆将情况报告给派遣国一些相关的军事部门
另:武官有海、陆、空军武官
(1).担任军职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晋 庾亮 《与郗鉴笺》:“主上自八九岁以及成人,入则在宫人之手,出则唯武官小人。”《红楼梦》第三六回:“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
(2).指军事官职。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欲与一武官,而其人不愿,乃赐田十顷免徭役杂赋云。”
(3).驻外使馆的组成人员的一种。通常由一国的军事部门派遣军事人员担任。职责是代表本国军事主管部门处置同驻在国军事主管部门之间的军事交往事宜。同时也是本国外交代表在军事问题上的顾问。武官享受外交特权。
‘柒’ 驻俄罗斯大使馆大使是什么级别
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曹士海行政级别晋升为正司级。
大使具体分为五个级别:一级副部级以上大使,二级正司级大使,公使、使衔总领事、军职武官,三级副司级大使,公使衔参赞、大使衔总领事,正司级参赞、总领事,正师职武官,四级副司级参赞、总领、副总领事,副师职武官,五处级大使,参赞、总领事、副总领事、团职武官,副师职副武官。
但是在我国驻外大使的级别,要看这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对我国的重要程度,越重要我们派去的大使级别越高。比如驻美大使和驻阿富汗的大使就级别不一样,最近的几届驻美大使都是派的外交部副部长去的驻阿富汗的是负司级派过去的。
‘捌’ 参赞,武官,一秘,二秘,随员,领事,副领事分别是什么
参
赞
counsellor
参赞词自于儒家经典《庸》概念参赞化育指于自间参与调节作用现指驻外使馆顾问、参事类职衔(Counselor)参赞于使用意参考、顾问
使馆职位低于使外交官参赞公使衔参赞、政务参赞、商务参赞、经济参赞、文化参赞、教育参赞等各其使馆设置哪些参赞根据其情况与需要定般使馆通均设商务参赞、文化参赞使离职或能履行职务设公使衔参赞或政务参赞使馆首先由履行临代办职务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由派遣相应主管部门派参赞均享外交特权与豁免
驻外使或公使助理掌理机要文书与调查报告等我清朝光绪元(1875)定使制派遣使臣定制于驻外使馆设参赞清制参赞四品或五品民荐任官
武官
武官由派遣委任并征接受同意派武官使命事军事外交工作并合手段调查与军事关情况武官享外交特权豁免权应遵守公认际准则尊重驻律
武官办公机构武官处武官处使馆组部武官处由武官、副武官、武官助理、武官秘书关工作员组武官处行政受双重领导即受使馆馆领导内派部门领导
武官、副武官及武官处员与驻军公务交往私联系般都应通该武装力量主管外武官外事部门进行安排武官希望见军员参观访问军事单位或设施向军询问关情况要求驻旅行般均应事先向指定军队外事部门提书面或口申请获准进行武官举行招待、宴请或其请军士参加般要请帖送军外事主管部门转交
另:武官海、陆、空军武官
秘,二秘
等秘书
二等秘书
随员
外交官种外交等级属于低级其任务受馆命进行工作些家使馆低于随员外交官称档案秘书都享外交特权与豁免
领事
领事政府派驻外维护本利益保护本公民及合权益官员驻外领事馆其工作机构驻外使馆通设立领事部指派外交官员负责领事事务或兼任领事官员
根据《维纳领事关系公约》规定领事官员职责主要包括几面:
1、促进派遣与接受关系发展
领事官员重要职责要积极展同领区内政府社各界广泛联系友交往;利用各种合渠道广泛展外宣传工作介绍本各面发展状况;采用切合手段调查接受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面情况并向本政府报告领事官员通述增进本与外相互解促进友合作关系发展
2、保护本公民及权益
公民享本领事保护权利其权益身安全、财产权益等受侵犯或受歧视平等待遇领事官员应采取切必要措施加保护必要进行交涉包括要求惩凶、道歉、赔偿损失、防止事件再发取消理措施等本公民若逮捕、监禁或其式剥夺自由权要求见领事官员或与通讯领事官员权探视该公民
3、颁发护照签证
领事官员本公民颁发、换发、补发身份证件前往或途经本外颁发签证
4、担任民事登记员公证
领事官员民事司面职务通包括接受关籍问题申请、登记本公民结婚、、死亡等领事官员本公民具本境内外使用文书外具本境内使用文书认证本驻关局所颁发文书签字印章便使用具律效力
5、领事职务包括:处理关本公民遗产事务转送司文书司外文书或执行嘱托调查书或代派遣院调查证据委托书等
6、关于船舶、飞机火车职务
领事官员具本籍船舶、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行使监督检查权并向其提供必要协助特别驻局其采取强制措施应通知领事官员便实施领事保护
领事官员除执行本参加际公约缔结双边条约规定领事职务外执行本授权驻反其职务及定条件承办外交事务或代表第三执行领事职务
领事官员承担着许政府部门职责与公众间联系十密切政府同居住外本公民联系几乎都通领事官员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际交往益扩领事职务范围断拓展必更广泛、更频繁接触领事工作
领事:
根据协议派驻某城市或某区代表
般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领事代理
领事
派驻外城市或区代表受本驻该使(或公使)指导维护本及侨利益管理本侨民输各项关际交往事务我清朝自光绪元(1875)定使制始依际惯例派遣领事、总领事清制总领事四品领事五品民荐任官
副领事
用解释吧.
‘玖’ 武官是什么意思
武官_词语解释
【拼音】:wǔ guān
【解释】:1.担任军职的官员。2.指军事官职。3.驻外使馆的组成人员的一种。通常由一国的军事部门派遣军事人员担任。职责是代表本国军事主管部门处置同驻在国军事主管部门之间的军事交往事宜。同时也是本国外交代表在军事问题上的顾问。武官享受外交特权。
‘拾’ 文官和武官的区别
文官的特点
1、至高无上的王权是传统文官制度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君主集权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内的一切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各级政府、大小官员都只是王权的组成部分。而且文官队伍层层节制,上级官员主宰着下级官员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权与控权体系使权力指向单一、人身依附严重,导致官员形成了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对上曲意逢迎、对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种种弊端。
2、腐败现象严重。
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所以,可以说,腐败是一切专制体制不可救药的固疾。在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体制之下,尽管有诸多法令和专职监督机关,但由于监督机构的权利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权利同出一源,且监察体制单一,其作用和效力极其有限,所以官员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下,政府官员的职责十分简单。各级官员最基本的职能为兴教化、倡礼仪、维持治安和催粮征税。关于行政技术的问题则更多地倚重于幕僚和胥吏,且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由地方乡绅自治,极少需要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因而官员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整合、调控、管理社会的行政知识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员不仅拥有权力,还拥有财富、声誉和各种特权;做官首先是一种身份等级,其次才是一种职业。从观念形态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亦可引申为“唯有做官高”。这主要是因为做官有种种好处。首先,在古代社会分层体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第一,即“官”代表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升官与发财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官职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官员除了有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占田荫客、不纳赋税、不服劳役、年节赏赐、陋规津贴等各种好处。再次,法律还赋予了官员种种特权。王公贵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议”或“官当”制度,即可免于或从轻处罚。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3年,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在中国演讲时说:“当我被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课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时,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美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
武馆的特点
简介
武官由派遣国委任并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派出。武官的使命
驻美军事代表团组织架构
是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并得以合法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武官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应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尊重驻在国的法律。
武官、副武官以及武官处人员与驻在国军方的公务交往和私人联系,一般都应当通过该国武装力量主管外国武官的外事部门进行安排。武官希望会见军方人员,参观访问军事单位或设施,向军方询问有关情况,要求在驻在国旅行,一般均应事先向指定的军队外事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获准后方可进行。武官举行招待会、宴请或其他活动时如请军方人士参加,一般也要将请帖送军方外事主管部门转交。[1]
办事机构
驻意大利使馆举行武官到任招待
武官的办公机构为武官处。武官处是使馆的组成部分。武官处由武官、副武官、武官助理、武官秘书和有关工作人员组成。武官处在行政上受双重领导,即受使馆馆长的领导和国内派出部门的领导。
驻外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常驻各国驻外使馆中。驻外武官是由中央军委责成总参外事局在全军优秀现役军官中选拔的,一般是上校至少将,对于军队内的优秀上校至少将军官来说,学历、英语都不是问题,选拔武官关键在于政治可靠、业务熟练、言行得体 。
权利待遇
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武官由派遣国国防和军事部门指定,征得接受国同意后派出。武官抵达使馆后,拜会驻在国军方主管部门后才能执行任务。 武官的任期主要取决于派遣国的需要和体制,一般为3—4年。武官一般与使馆参赞的外交衔级相当,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武官分国防武官、军种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各国武官的军衔不一,校官居多。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国防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
级别
武官分国防武官或三军武官、军种武官(陆军武官、海军武官、空军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
各国武官的军衔、级别不一,校官居多,也有将官和尉官。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三军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 [2] 我国驻少数国家(美国、俄罗斯等)武官为军职军官(少将军衔),驻其他国家武官为师团职军官(校官)。
职责
(1)以本国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与驻在国军方保持外交联系,办理两国军队间的交往和交涉事宜;
(2)开展与驻在国军政官员、社会人士以及外交使团(主要是外国武官)的外交和社交活动;
(3)根据两国协议和上级指示,承办或者是协办军事援助、军事训练、军品贸易、军工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等事宜;
(4)以一切合法的手段调查与军事有关的情况,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使馆将情况报告给派遣国一些相关的军事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