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向大清请教如何防治天花

俄罗斯向大清请教如何防治天花

发布时间:2022-08-11 16:07:51

⑴ 如何防治天花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纳米×300纳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一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所以,我们普通人甚至一般医生都已经接触不到天花了,防治天花也无从谈起了 ,如果真要说防治,种牛痘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详细资料见网络。

⑵ 天花病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最后人类是如何解决的

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面临过的传染病,绝不仅仅只有一次。其中,当属天花最为严重。


当然,这些国家中,自然还是以美俄两国为马首。至于美俄两国为何不肯销毁,想来和政治也不无关系。而我国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还是坚持认为目前的天花病毒残存片段就足以做相关研究,不需要留存活体病毒。双方没有人能够说服对方,在第5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大家只能同意暂时延期对天花病毒的销毁,留待以后讨论。

这些病毒样本,虽然被科学家认真封存起来,但它们就在那里,总还是让人不免有所担心的。就在去年,俄罗斯科尔索沃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发生爆炸,让全世界人都为之一振,深恐其中天花病毒泄露,不过俄方表示,病毒保存很好,大家不必担心。

不过,我国有一句话,叫做夜长梦多。天花病毒样本,说到底最多算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很难说对它的保存到底有利还是有弊。或许,早一点销毁,才能让我们更加放心。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天花的杀伤力,但如果它们真的泄露,也着实会让人类头疼一阵的!

⑶ 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代)民间防治天花的习俗有哪些

清代,特别是入主北京后,相当一段时间,天花流行及其死亡率之高,令最高统治集团谈虎色变。的确,他们的皇子皇孙夭折者多因天花泛滥。但由于事涉江山社稷,官方忌讳,鲜为外人所知。尤其是顺治帝,终生“避痘”,但还是因天花而死亡,对清廷之震憾尤烈。

顺治病天花危重之际,继位人选突现。顺治生有8皇子,患过天花夭折者4名,患天花幸免于死者1名,其他不明。在顺治患天花之前与母后商立皇太子时,出现了分岐。顺治帝长期以来一直看好次子福全,而母后孝庄皇太后则倾向于立三子玄烨为太子。顺治与母后意向分岐,加之顺治还年轻,立太子事并不急迫。顺治18年(1661)顺治突患天花,病情危急,立太子事成为急中之急,但顺治与母后的意见依然如故。此刻,只好求助于第三者,这位第三者是谁?他就是当时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德国的天文学家——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字道未,1619年抵澳门,1622年入北京,1644年投归清廷,以精确预测1644年9月1日日食,得朝廷重用,由钦天监监正,升太常寺卿,光禄大夫。并深得顺治与孝庄皇太后宠信。他们长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顺治帝曾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即爷爷)。

具有医学知识的汤若望,被请作就此发表意见时,汤若望理智的提出:玄烨已患过天花,已有了对天花的终身免疫力,立玄烨为皇太子,比较安全。这一意见很快就帮助顺治帝下定了决心,这就是顺治死于天花,于1661年玄烨得以继位的故事。

也可以说,是患过天花,帮助脸上布有麻点的康熙登上了龙位,但康熙并不轻松,他对天花却心存余悸,或者说他对天花这种病,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压力。

因为,有许多往事构成了对他的压力,当康熙刚刚降临人间时,依照满族旧俗,他即被乳母抚养,与父皇,母后难得有见面温存的机会。特别因康熙幼年“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未抱廉之处”(《清至祖实录》卷290)。这种因避痘度过的凄凉无助的时令,令年近古稀的康熙,仍然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康熙是顺治庶妃(孝康章皇后)于1654年所生,孝康不但未因生子而得到顺治的宠幸,反而逐渐遭到冷遇。康熙婴幼时虽然移出紫禁城进行严格的避痘以预防天花,但两岁时仍然患了上天花。幸得痘疹医生之治疗与乳母的悉心照料,才得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但在脸上却留下天花的点点痕迹,这就是从所周知的麻子。

康熙患过天花,经过治愈而康复,从此回到了紫禁城,深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疼爱,逐渐长大的玄烨,对上述种种遭遇,仍然难以释怀,甚至继位作了皇上,更是时时为天花之危害而寻求防治的良策。他的良策经过了继承与发扬的历程:

首先,他根据传统十分重视隔离预防,康熙十年(1671)谕理藩院,规定外藩王来朝,必须认真查明是否患过天花,以确定是否接见。对此,康熙十分警惕。

第二,康熙十六年(1677)巡幸塞北,发现一个很好的避暑地,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之后,即规定凡未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贵族觐见皇帝,可于每年7月到热河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以免天花之传染。

第三,康熙经过查访,十七年(1678),皇太子患天花,有位后选知县傅为格,待奉调治有功,升官武昌通判,后因其善种痘术被召入宫。《康熙起居注》(1680):“武昌通判傅为格善为小儿种痘,曩皇太子喜事,令诊视痊愈。今宫中小阿哥等欲种痘,已令往取”。从此,在皇宫确立了种痘预防天花的制度。

第四,清宫为皇子种痘逐步形成十分繁琐的研究,有些规定是很有意义的,如年龄2-4岁,时机在每年春、秋两季,痘苗选用水苗法等。有些讲究则富有神秘色彩,如首先要求钦天监按“八字”查好种痘良辰吉时,奏请皇上、皇后、皇太后等;然后设立一个封闭的种痘护理场所,为了避光接种了痘的皇子被置于用黑、红两色毡子围堵的密室,由四名痘疹科御医昼夜值班观察,10多位太监侍候,在密室还专门设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儿哥哥、药王、药圣、城隍、土地等诸神,以保佑平安。当然,规定御医每天三次诊脉观察,并记录脉案,则是一项很好的制度。

第五,康熙坚持为皇子接种人痘以预防天花,并将该法向蒙古与全国推广,甚至向人类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回忆这段历史与成功经验时强调:“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蕃,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痘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第六,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罗斯请求派医师来中国学习人痘接种技术,俞正燮《癸巳存稿》(1713):“康熙时,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由撤纳衙门移会理蕃院衙内,在京城肄业”。

第七,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国人痘接种术被传至土耳其,英国在中国传教医师德贞(Dudgeon John Hobson 1837-1901)在《中西闻见录》:“自康熙五十六年有英国钦使曾驻土耳其国京,有国医种天花于其使之夫人,嗣后英使夫人(Mary Wovtley Montague)遂传其术于本国。于是其法倡行于欧洲。”

第八,公元1724年,在京西洋传教干殷弘绪在写给欧洲教友的信中盛赞:康熙皇帝派人在蒙古推种痘的事情,由于效果很好,被派去的御医回来时,带了许多病家表示感激而赠送的马匹与皮毛。

康熙在位的61年间,为了解决天花对皇室的严重威胁,赏试了很多的防治措施,并终于通过向全国调查研究,找到了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的先进技术,他坚信这一技术,不顾皇家老一辈的怀疑与反对,坚意用予皇室子女,取得成功,并使之逐步推广到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引来俄罗斯,土耳其乃至欧、非、美各洲,功盖千秋。正因为如此,他很得意的将此事之经验写进《庭训格言》。

⑷ “天花”是一种疾病,没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与“天花”斗争的

“天花”这类疾病,现如今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视作品中听过。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对清初的施政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入关后十位中,、直接死于天花,与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脸上却留下了麻子。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5岁的二阿哥皇太子被传染天花,当时有个候选知县叫傅为格,在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此时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种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调善于此术的傅为格入京,专门给尚未出过天花的皇子种痘。

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⑸ 古代如何预防洪水后的瘟疫

中国中医历史上防治瘟疫十大方法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则称为瘟疫。照此标准,最近流行的SARS算是一次现代瘟疫了。SARS已经被公认为是本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灾难性传染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了损失尚难以估计。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综合中国各朝代官方和民间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历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争的历史(见张剑光《三千年疫情》;宋正海等《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每一次病魔的攻击都会对人类造成重大创伤,人类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病魔,生存下来,可是时过不久病魔还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人类再一次面临另一场正邪之战。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无论病魔是多么的险恶和猖獗,每次正邪之战最后总是人类可以躲过毁灭性的灾难,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中国人是采用何种方式来防治瘟疫的呢? 1.医者首当其冲,抗疫名医辈出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医生经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上,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为穷人提供免费服务。历史上医家就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很多名医佚事都是有关治疗瘟疫的故事,而通过抗防治瘟疫也同时造就了一代名医,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着名,其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后来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2.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人痘接种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活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既在未发病之前“治疗”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疗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帝王承担责任,官方免费抗疫 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曾发出诏书诚坦执政失误,承担责任,以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恒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朝其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康熙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这是一个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广防疫方法的例证。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
4.设立隔离病坊,阻止疾病传播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242年,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谈到天花病时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战争中由俘虏带到中国,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国称为“虏疮”。由于其传染性,天花随后在中国逐渐流行。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5.建立防疫管理,设立边境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1688年,俄国是最早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 中国的种痘术还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邻国,通过国际交流,共同防治传染性性疾病。 6.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清洁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饮食的卫生,不食用变质的菜饭。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等劝告。明代人已十分讲究饮水卫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有一个水部,其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这种对水质量的判断和分级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如上海人的冬季进补,广东人的中药煲汤,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7.改善环境条件,药物预防消毒 通过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减少瘟疫的传播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相当的重视。秦汉时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饮水池的记载,还认识到患病的动物和牲畜可以传染疾病,切不可让其污染水源。秦国时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着”要被处以罚款。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这种装置已经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系统。汉代时已有专门装粪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厕所。当时城市里还设有公共厕所,称为“都厕”,供大家方便。唐宋时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种树以绿化环境,并设有严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损”。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间古代人还用药物消毒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防止瘟疫。
8.普及医学知识,加强教育书刊 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是预防瘟疫的重要环节,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唐朝的太医院相当于国立医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学科,另外还有地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医生和防疫人员。当时还把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放置于病坊、村坊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南宋时期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官立医科学校,培养各科医生。各朝代都对以前的医学药学书籍进行过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书时,医药书籍例外,保存了下来。元代政府机构中有专人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同时还以书坊、书院、私宅刻书等多种出版形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修典”,而医药书籍毫无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着名医药书籍都经过数代的再版和注释才能流传至今为今人所用。中医网络全书《医宗金鉴》记载了接种人痘的详细理论和方法,此书传到日本后对人痘预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9.官方免税减租,疫区施财赈灾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响民众的健康和生存,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抗击瘟疫决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治疾病。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在大疫之年免税减租,减轻民众负担,重振生产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后来还有官方规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补贴,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将赈灾粮款发到灾民手中。各个朝代都有过在发生大疫后,政府官员还到疫区巡视,安抚百姓,或开仓赈济,或派谴医生施药救之。地方官府办的“蕙民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妥善安葬亡者,救济抚养遗孤 历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致使妻离子家破人亡,出现“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悲惨状况。由于瘟疫的传染性,未经妥善安置的尸体将进一步传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环境。西汉时期,平帝曾下诏,按每家死于瘟疫的人数赐与不等的安葬费。唐朝时期对瘟疫时期掩埋尸体十分重视,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发现尸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间下令,死者尸体一定要家人掩埋,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置。唐文宗时规定,患瘟疫家庭留下来的遗孤,如不满是十二岁,一定要由亲属负责养育,官府提供两个月的口粮救济,孤儿名单要上报官府。这些措施和作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护生命,还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会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预防现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异。最近对SARS的预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应该看到,近百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付瘟疫的办法愈来愈多,手段也逐渐提高,其结果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明显升高。现在人类可以骄傲的说在同病魔的斗争中人类已经真正做到了“道高一丈”。但是,切切不要忘记,瘟疫向人类的进攻从来没有停止过,瘟疫不时还会司机发动反击,而不时出现“魔高一尺”的情景。人类注定要同病魔长期共存。

⑹ 清朝在天花最为猖獗的时期用的啥措施避免感染天花的

病毒学家根据生物对人类、动物或植物造成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设立了生物安全等级。简单来说,病毒的传染性越强,生物安全级数也越高。因此,艾滋病、SARS列为三级病毒,而臭名昭着的天花跻身最高的四级,其威力可见一斑。

17至18世纪,是天花最为猖獗的时期,清朝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少感染天花的呢?


上图_ 欧洲接种牛痘疫苗的儿童

综上所述,只要措施得当,天花并非不可战胜。经过皇太极和康熙两位君王的推动下,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自豪地说:

“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

从当初的“惧不敢进”到后来的“皆得善愈”,说明天花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力遏制。

⑺ 天花带来了哪些影响,在清朝人们会如何防治呢

从人类有文明记录以来,天灾与人类社会始终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场灾难,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水旱灾害,缘于气候影响,或滔滔洪水不绝,或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震灾害,起于地壳变化,地动山摇,屋倒人亡;虫灾,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虫子成群出动,便遮天蔽日,庄稼尽毁。这些灾害,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懂得哪里有灾,应该躲避到何处。

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刚才还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尽管病人的身上会呈现出病状,但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病源在哪里?古代的人们却难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记录的瘟疫种类不少,如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天花、结核病等,这些疾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频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天花,无疑是最为凶险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场天花之后,赤地千里,难觅人迹。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防治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碰到乱世时,普通民众最为倒霉:王朝崩溃,官府成了空壳,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谁会来关心底层的民众呢?若此时出现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扩散蔓延状况,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预防与救治,天花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清朝皇帝格外重视预防与治疗天花,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天花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数亿民众带去了福音。

⑻ 清朝时代的天花是什么病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

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简便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牛痘,天花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百分之25.5,百分之45的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现象。

轻型天花病死率为百分之0.1到百分之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8)俄罗斯向大清请教如何防治天花扩展阅读:

据《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在其晚年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天花出宫避痘,可以说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偏偏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所幸保住了性命。

躲过天花的灾难之后,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的周围。康熙继位后,北方的天花阵势已经减弱,南方一些传统的痘疫苗法也逐渐传到北方。

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

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这两种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让种痘的人先患上轻度的天花。

出过疹子后精心护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当于已经得过天花了。康熙十七年十一月,5岁的二阿哥皇太子胤礽被传染天花。

当时有个候选知县叫傅为格,在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此时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种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调善于此术的傅为格入京。

专门给尚未出过天花的皇子种痘。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

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向大清请教如何防治天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