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详解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趣历史网
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无论从历史还从现在来看,都不是很融洽。因为俄罗斯历来都不被认为是正统的欧洲国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普京是首位在德国联邦议会发表演讲的俄罗斯领导人。2001年9月,他在这场讲话中勾勒出俄罗斯的欧洲命运愿景,并说,欧洲文化“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德国议员为他欢呼、不停鼓掌,他们对普京能够如此流利地说德语惊奇不已。当时,正值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执政时期,他是着名的“亲俄派”。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称,施罗德在1998年至2005年任职期间,似乎竭力打造德俄友好伙伴关系,积极与普京发展私交。
施罗德曾公开将普京称作“完美的民主人士”,并淡化“俄在车臣发动的战争”。2005年秋天,施罗德与普京签署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协议。一周之后,施罗德卸任总理职务,在一个月之后成为“北溪”项目联营体董事会主席。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不顺,尤其是俄罗斯前情报官员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2007年在英国遭毒杀事件让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4年后,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访问俄罗斯,先后会晤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总理普京,希望利用此行在普京可能重登总统宝座前强化英俄政商联系。不过当时BBC说,不到24小时的访问不足以使两国关系回暖融洽,毕竟4年多以来,普京从未与英国部长级官员有任何接触。欧洲主要国家与俄罗斯磕磕绊绊维持关系,直到2014年。《外交政策》称,从那时起,一切都变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后,默克尔带领欧盟对俄采取强硬措施,并实施经济制裁,甚至曾支持德俄构建“特殊关系”的德国商界也支持默克尔的立场。
与俄罗斯有着传统历史友谊的法国也不例外。2003年,这两个国家共同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让它们走近,直至2012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上台后,双方因叙利亚等问题疏远。乌克兰危机后,法国取消了与俄罗斯一项巨大的武器交易,强烈支持对俄制裁。克里米亚问题成为俄欧关系的第二个转折点。
俄欧关系恶化,也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将欧洲视为敌人。曾经,大约是从2007年起,俄罗斯国内一些政治人物支持俄罗斯加入欧盟,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和施罗德据称对此也表示支持。2013年,1/3的俄罗斯人表示希望加入欧盟,超半数人认为,欧盟对俄友好。时间来到2017年12月,列瓦达中心民调显示,66%的俄罗斯人将欧盟视为主要敌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㈡ 默克尔离任前为什么没有访问中国
摘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美国从中挑拨的影响,欧盟各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始终处于冰点状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双方本应该开展的多项合作。但是这些年来,也有一些对俄罗斯有正确认识的欧盟领导人存在。
㈢ 默克尔怎么老爱来我国啊,烦
国事访问嘛,中德多多合作也是好事,这也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㈣ 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什么参欢的趣事呀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1954年7月17日-),德国女政.治家,现任德国总.理(The Chancellor of Germany)、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主.席。
准备早饭
默克尔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是给丈夫阿希姆·绍尔准备早餐,好让他在出门前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填饱肚子。
“准备早餐这件事”,是默克尔2011年7月在从尼日尔爾利亚飞往柏林的飞机上讲的。在与尼日尔爾利亚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的一次午餐中,默克尔问他会不会自己在家做饭。乔纳森身为堂堂大总统,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男人,怎么会干做饭这种事?但默克尔却说,她很喜欢烹饪,甚至会为她的丈夫准备早餐。乔纳森听后起身举杯,说:“尼日尔爾利亚女性应当以德国总.理为榜样,每天清晨为自己的丈夫准备早饭。”
大笑与嘲笑
默克尔的笑肌并不发达,很少在公.众面前大笑,但并不意味着她私下里没有开怀大笑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她会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会流.出来。
一次,默克尔结束对立陶宛的访问,乘专机回国。在飞机上,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由于笑得太厉害,她几乎说不出话来。默克尔两眼泪光闪烁,整个人都在颤.抖。她想接着往下说,但她的话很快就被笑声掩盖。
默克尔之所以笑得这么厉害,是因为她跟随从的记者们讲起了自己在立陶宛访问时听到的一个故事:白俄罗斯正在靠近立陶宛边境的地方修建一座核.电站,立陶宛民众非常担心核污染问题。有一天,立陶宛总.理库比柳斯和家人一起打扮成游客模样,骑着自行车,准备到核.电站一探究竟,结果被白俄罗斯警.察连车带人一起扣.押。
故事还没讲完,默克尔已经笑得快岔气了。她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大多数时候总是非常开心。她时常能在小事中发现乐趣,尤其是身边容易出错的小事。
稳定情绪
默克尔平时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从不会大发雷霆,她表达气愤的方式就是冷淡。
一次会.议中,默克尔对一些数字和事实不甚了解,于是向一位官.员请教,但官.员不着边际的回答让默克尔很不满意。“真是一番了不起的评论。”默克尔对那名官.员说,脸上挂着嘲笑的表情,语气中尽是讽刺。官.员的脸先红后白,剩下的时间他一直一脸死灰地呆坐在那里。会.议结束后,默克尔走向官.员,对他说:“你回答得没错,只是对我毫无帮助。”说话时,她的表情温和而友善,言语间充满着安慰。这时,那位官.员才仿佛又活了过来。
作为一名政.治领.袖,默克尔可不想让事情闹得太僵。她知道什么时候要给别人台阶下,不能过于残酷。
词不达意
有时,默克尔会摆出一副非常难看的脸孔。奇怪的是,这种表情往往是在她被提问时出现。比如,当她被问到和美国或安哥拉总统的会面进行得如何,或是联合政.府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时,她的脸色看上去就会十分恐怖。她眯起双眼,双.唇紧闭,由于太过用.力而让嘴唇显得没有一点血色。
然而等到回答问题时,默克尔的态度却又变得非常友好,即便是遇到富有攻击性的问题也不例外。她的面部表情总是很让人费解,就像她的大脑和脸部动作无法很好协调一样。她看起来似乎很可怕,但实际上却一点儿也不可怕,非常友好。她自己也知道这点,被问及此事时,默克尔回答说:“这就是我原本的样子。”
默克尔在讲话方面也有着同样的麻烦,她的言语总是无法正确传达出她想表达的心情。作为一名基.督徒,默克尔说她得知恐怖主.义头.目本·拉.丹的死讯时感到很高兴。虽然“高兴”这一轻描淡写的词根本不能表达她如释重负的欣喜,但她也找不到其他词来表达。一到抒发感情的时刻,默克尔就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㈤ 国际政坛上的欢喜冤家,默克尔和普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默克尔和普京做为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代表的是自己国家的利益,只是因为默克尔和普京曾经有过相似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工作使命,并且语言交流畅通,所以两人的私下关系应该不错,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彼此的立场,他们永远都是将自己本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一、曾经相同的生活经历、相同的工作使命、语言交流无障碍,默克尔和普京的私人关系应该不错
虽然两人的私下关系不错,但是德国和俄罗斯之间还是存在许多矛盾的,德国是欧盟国家,也是北约国家,和俄罗斯在历史上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就是如今在国际问题上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做为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本国的利益,所以虽然他俩的私人关系不错,但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还是会各为其主据理力争的。
㈥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第 12 次正式访华之旅已经过去,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之前德国在国际关系上,是一直紧跟美国脚步的,虽然算不上和中国作对但是对于中国的关系却比俄罗斯好不到哪去,毕竟在制造业方面,当时的中国远远赶不上德国,但是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进步的角度已经快威胁到了德国,但是德美等西方大国对于中国的制裁却收效甚微,所以这个时候德国与中国交好也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最后,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打了一年的贸易战,中国和美国在经济领域各有损失也各得到了利益,这就说明中国在外贸这一方面已经可以基本和美国抗衡了。而德国国内劳动力不足后劲太小,中国却又很美好的未来,该如何选择相信默克尔看得明白。德国只有充分利用中美较量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㈦ 默克尔和普京就什么问题会谈
默克尔和普京就多个棘手问题举行会谈。
在谈及叙利亚冲突时,默克尔强调首先应避免发生人道主义灾难。普京敦促欧洲增加对叙人道主义援助,从而让叙难民返回祖国。
对于伊朗问题,默克尔说,德国支持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但对伊朗在也门和叙利亚的活动以及弹道导弹计划表示关切。普京表示,维持该协议对于增强国际安全至关重要。
默克尔17日曾说,她与普京的会晤只是一个工作会议,不会有特定的结果。
来源:新华网
㈧ 德国总理默克尔任期14年,却访华12次,这能说明中德关系非常友好吗
德国一直算是美国的跟班小弟,因为一些利益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上也从不和美国唱反调,而对于中国的态度比俄罗斯好不到哪去。其实,在国际中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有国力的强与弱,只有你强了,才会有人去愿意和你交朋友。这时的德国也是没得选了,而中国的未来也是比较光明的,德国才愿意和中国拉近关系。
而德国已经进入了资本慢增长状态,而国内人口增加率更是负数,这使得德国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中国蓬勃的人口红利和科技发展速度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前德国非常需要中国的市场来恢复经济;而中国也需要德国的技术,并且中国也需要德国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这不但可以促进自己的进步,也可以充分向世界证明中国市场。
㈨ 急求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政治经历和现行对外政策方面的资料!!!!
看你的一及应该没什么分
一、 默克尔1954年7月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出生6星期后,她随身为路德教会牧师的父亲迁往距柏林80公里的东德小镇滕普林,并在那里长大。默克尔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女。
默克尔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14岁和15岁时,她曾参加过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73年,凭着数学、科学和语言几门功课的优异成绩,默克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1986年她获得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原东德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说一口流利的俄语。
丈夫低调
默克尔经历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是在1977年,但婚姻仅维持了5年。不过,她一直保持了前夫的姓氏。1998年,她与现任丈夫、55岁的洪堡大学化学教授约阿希姆·绍尔结为伉俪。
在默克尔成为德国政坛瞩目焦点之后,绍尔仍尽量保持低调。他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当他难得地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人们看到的绍尔是一个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甚至于近乎冷漠的人。
平步青云
1989年,35岁的默克尔加入“民主觉醒”运动,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90年,她随该党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在时任基民盟领袖、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提携下,默克尔先后出任德国青年妇女部长、环境部长、基民盟秘书长和副主席等职。同僚眼中,默克尔沉稳、务实、工作勤奋。
2000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献金丑闻,默克尔被推选为基民盟主席,成为该党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党领袖的女性,也成为德国战后首位女性大党领袖。当时就有人猜测,默克尔可能会显露锋芒,争夺总理职务。
2002年总理选举,默克尔本想争夺党内总理候选人提名,但当她看到党内很多人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位女性总理时,就主动“让路”,由基民盟的姊妹党———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托伊贝尔出面挑战施罗德。这被认为是一招妙棋。因为,施托伊贝尔挑战施罗德未果,也丧失了党内领导地位,再无法与默克尔叫板。从此,默克尔确立了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二、 默克尔上台后,其国内外政策会有微调,但不会大变。德国前总理科尔离任时当被问及其继任者施罗德会采取何种政策时曾表示:“德国是一个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实现了一定稳定的欧洲国家,大选对政党来说就是如何维持富裕生活而制定远景目标的竞争。根据各届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的具体做法可能会有微小调整,但导致内外路线大幅度摇摆及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可以作为判断默克尔政府今后政策走向的基准。
联盟党内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评价施罗德的外交政策时曾说:“德国的传统是推进超党派外交。施罗德反对伊拉克战争,坚持欧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的意见。”所以尽管默克尔本人对美国的态度较为亲密,但民意当前,况且在欧盟中与法国合作直接关系到德国的国家利益,默克尔不会也不敢逆民意大幅度调整德国目前的对外政策。
至于国内政策,默克尔提出的进一步降低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税收,修改《解聘保护法》以允许相关企业聘用新员工时不再提供解聘保护等等总体思路上和施罗德提出的《2010议程》相吻合,在一些德国经济痼疾悬而难决之时,默克尔的主张能否开创一个新局面,人们仍需拭目以待。
㈩ 德法领导人为何先后访俄罗斯
外媒5月20日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18日飞抵索契,欲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围绕众多问题进行会晤。她抵达普京官邸时,总理梅德韦杰夫恰好也在门口。
俄罗斯5月19日报道称,普京送上一束白玫瑰,默克尔用德语道了声早安。
见到梅德韦杰夫后,默克尔以“你好”来打招呼。她在门口停下,突然改用俄语跟二人交流起公事:“(新)政府已经在工作了?”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能说一口不错的俄语。
普京在一旁夸赞梅德韦杰夫:“总理刚完成组阁。”
法国官员说,下周访问俄罗斯期间,马克龙也将谋求凸显与莫斯科的新共同点。总统府的一名助手说:“维持(伊朗核)协议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另一名助手说:“促使我们携起手来的共同忧虑是,我们愿意避免地区局势升级。”
普京显然是在利用这个机会表明他是一个比特朗普更可靠的伙伴,后者对传统盟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德国联邦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诺贝特·勒特根说:“普京觉得自己是这种新形势下的暂时赢家。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好运气。”
法国也希望马克龙下周对俄罗斯的访问预示两国关系缓和。这位总统将于24日在圣彼得堡与普京举行会谈,并于次日参加该市年度国际经济论坛的小组会议。一名高级外交官说,他热切希望“表明我们(对叙利亚等有争议的议题)持有坚定立场,但也寻求尽可能在所有领域深化关系”。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