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朝鲜与俄罗斯签了什么条约

朝鲜与俄罗斯签了什么条约

发布时间:2022-08-15 05:11:09

① 1904-1905日俄战争胜利签订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附:《朴次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得以“监理”名义处置朝鲜事务,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约中双方规定在东北各自的铁路线内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出现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的局面。日俄订约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承认《朴茨茅斯和约》中有关中国的各项规定,并取得经营安(东)奉(天)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又开放东三省十六处为商端口。战后,日本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至1910年(宣统二年)兼并朝鲜。

② 朝俄密约事件的背景

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富有扩张性的国家,自彼得大帝以后,俄国对外扩张方向主要是西方。但到了19世纪以后,沙皇俄国的扩张逐渐力不从心了,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其锋芒开始移向东方,侵入中亚并鲸吞了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甚至成为了朝鲜的近邻;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同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中遭到西欧列强的遏制。于是俄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亚洲,于是便有了俄国的“南下政策”、“亚细亚使命”等说法,引发中日等远东国家的警惕。同时英国也害怕俄国的南下妨碍其在亚洲的既得利益,故对俄国全力遏制围堵,从而在亚洲形成了俄英争霸的局面。然而俄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最开始并不积极,因为俄国在新开拓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立足未稳,同时又希望维持朝鲜人的偷渡与朝俄走私贸易以促进远东地区生的巩固与开发,而与朝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无疑会减少偷渡和走私的状况,所以俄国无力也不愿在朝鲜进行扩张。但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俄国的对朝政策发生变化,开始尝试与朝鲜缔约建交并向朝鲜渗透。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以后,俄国驻华公使布策(Евге́ний Ка́рлович Бю́цов)曾请求清朝重臣李鸿章出面斡旋朝俄建交,防范俄国南下的李鸿章并拒绝了俄方的要求。随后俄国政府委派其驻中国天津领事韦贝尔(Карл Иванович Вебер)负责与朝鲜的缔约事宜,并赴滨海边疆州考察与朝鲜的贸易状况,最后得出结论称与朝鲜的合法贸易刻不容缓;而俄国舆论亦不断呼吁在朝鲜半岛分一杯羹,外交大臣吉尔斯(Николай КарловичГирс)则强调:“帝国必须尽快(与朝鲜)签订条约,在第一时间内取得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 由此沙俄势力开始进入朝鲜半岛。
当时的朝鲜王朝原本在中日的影响下对俄罗斯的扩张感到十分恐惧。而自1882年“壬午兵变”以后,朝鲜就处在中日两国的竞争之中,并为中国实际控制,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及掌握实权的王妃闵妃虽然表面上接近中国,但内心对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并不放心,逐渐想到依靠俄国保护。尤其是1884年“甲申政变”后,日本国内与中国开战的呼声甚嚣尘上,朝鲜王室对此十分担心。为避免中日战火的侵扰,朝鲜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便打算寻求俄国保护。另一方面,朝鲜王室也受到了民族意识的影响,并非真正的“事大党”,内心深处想摆脱中国的羁绊,而投靠俄国正是脱离中国的好办法。此时朝鲜国内出现了以韩圭稷为首的亲俄派,他们向高宗进言说中日都不足依赖,而俄国“据天下形胜,为天下最强,为天下最畏”,故力主引俄自卫。 高宗受其蛊惑,于是朝鲜开始谋求和俄国接近,而首先便是谋求与俄国建交,在这一点朝俄两国可谓不谋而合。
但是,在中国政府的严格管束下,朝鲜的外交很难有所作为。一个人为朝俄两国的沟通打开了门路,他就是中国政府派去朝鲜的德国人——穆麟德。穆麟德在1882年底受到李鸿章之托,任朝鲜外务协办兼总税务司,控制朝鲜的外交和海关。然而,穆麟德却背叛清朝,对内一再对高宗和闵妃鼓吹“引俄拒清”,对外则暗中促成朝鲜与俄国的接触。在穆麟德的积极撮合下,朝鲜和俄国竟能瞒天过海,于1884年7月7日背着朝鲜宗主国清朝私下缔结了《朝俄修好通商条约》。此事引起了清朝的不满,穆麟德在条约签订后不久就被叫去天津问话,7月23日重返朝鲜。但穆麟德并未因此悔改,甲申政变以后,穆麟德背华投俄的活动更加频繁,终于导致了“朝俄密约事件”的发生。

③ 金日成与苏联签订的条约内容是什么

1961年7月6日,金日成与苏联签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一旦缔约国一方受到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和其他援助;缔约国任何一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联盟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缔约国双方对有关两国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彼此进行协商;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援助,并进行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必要合作。条约加强了两国间的友谊和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④ 瑷珲条约主要内容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条约原文: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 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 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 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签约后续: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俄罗斯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 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罗斯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罗斯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62页)

俄罗斯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罗斯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 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 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⑤ 谁有《韩美相互防卫条约》的相关资料

韩美于1949年1月建交。朝鲜战争后,1953年10月韩美签署相互防御条约,确立军事同盟关系。目前美国在韩有3.4万驻军,掌握韩军战时指挥权,对韩负有安全防卫义务。

还有一个很长的内容:

一、朝鲜半岛冷战体系的一块基石:《停战协定》
在整个世界都进入到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朝鲜半岛上的冷战阴影挥之不去。1953年朝 鲜战争结束时交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是半岛冷战体系中的一块基石,它维系着半 岛不战不和的军事对峙局面。虽然协定至今有效,但是依据协定设立的半岛军事对峙监 督管理机制早已处于非运转状态。这一局面造成朝鲜半岛停战结构的动摇。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一方和以朝鲜人民军 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另一方,在“三八线”小村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协定的目的 是要结束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痛苦和人员伤亡的战争,并保证在最终实现朝鲜半岛问题和 平解决之前,完全停止敌对行为和一切武装行动。
由于《停战协定》维持的是一种不战不和的军事对峙关系,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交 战双方建议:在《停战协定》缔结后的三个月内,双方各自派出代表举行高级别的政治 会议,商议外国军队撤军问题和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虽然这一建议作为第四条款被写 入《停战协定》之中,但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并未能够和平解决朝鲜半岛 问题。事实上,《停战协定》的签署反而使半岛冷战体系进一步稳固,协定本身成为半 岛冷战体系中的一块基石。
首先,《停战协定》是一个国际性协定,这使朝鲜问题较之战争爆发之前更加国际化 、复杂化。如果要改变《停战协定》所规定的军事对立局面,必然涉及协定各签署国。 在《停战协定》上的签字双方,实际上代表的是美国及其领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 朝、中、苏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此背景下,朝鲜问题的解决与国际大国关系息息相 关。
其次,《停战协定》有关国家围绕朝鲜半岛构筑起两个对立的军事同盟集团。一方是 美日韩南方三角同盟,另一方是苏中朝北方三角同盟。美国是南方三角同盟的核心,美 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是其中的两个轴。在朝鲜战争初始,美国就着力构筑在东亚地区的同 盟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美、日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使美国 拥有了在日本长期驻军的权利,并使日本成为美国进行朝鲜战争的远东基地。《停战协 定》签署后,美国进一步与日本签署了《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最终确立日本作为 美国在远东地区同盟国家的地位。美国与韩国缔结的《韩美相互防御条约》,使得美国 陆、海、空军将驻守韩国及其附近。这样,以韩国为前线的南方军事三角同盟确立。另 一方面,朝鲜也于1961年与苏联和中国分别签署了《朝苏友好合作与相互援助条约》以 及《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两个同盟条约明确规定,如果朝鲜受到威胁,苏联、 中国将竭尽全力予以援助,这就是北方三角同盟。
《停战协定》以及随后出现的一系列双边军事同盟条约,使国际力量介入半岛安全事 务制度化。由此,一个稳固的朝鲜半岛冷战体系确立起来。其中,《停战协定》是维持 双方军事对峙的国际准则,是长期以来朝鲜半岛冷战体系中的一块基石。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受全球范围冷战结束和东北亚国际力量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以《停战协定》为基石的半岛停战结构正在发生动摇。根据停战协定设立的停战监督管 理机制,即军事停战委员会和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因其中朝鲜及与朝鲜相关方面代表团 的撤回,基本处于停止运转的状态。其后果是朝鲜半岛上的对峙双方缺乏交流与协商机 制,致使半岛停战结构处于危险状态之中。
二、冷战后朝鲜国家安全的关键:美国
东欧突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全球冷战格局的结束。朝鲜半岛冷 战体系在此巨大冲击下严重失衡,但是继续残留着。对于朝鲜来说,失衡的半岛冷战体 系继续存在造成其国家安全处境急剧恶化。
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政府迫切希望拉近与中苏两国的距离,力求在半岛南北对抗中 掌握主动。同时,韩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对于正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苏联和中国来说无 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苏、中也希望改善对韩关系。这样,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对抗后, 两对国家相继建交。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外交关系。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汉城, 与韩国签署了《韩俄基本关系条约》。
与此同时,中韩关系也在快速发展。1991年开始,双方举行外交部长级会谈,并终于 在1992年8月发表建交共同声明。声明提到,两国将根据联合国宪章原则,以及相互尊 重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存的原则,发展长 久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注:《朝鲜日报》,1992年8月25日。)
苏中两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与韩国的最终建交无疑极大影响了朝鲜。在朝鲜看来,针对 南方的朝苏、朝中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名存实亡,苏中朝北方三角同盟濒临解体。朝鲜与 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由此变得极其冷淡,双边高层交流几近断绝。而且,奉行市场经济 的苏中两国还改变了传统的对朝经济交流模式。从1992年起,俄罗斯对朝鲜的原油供给 采取国际价格和通货结算;中国也从1993年开始要求朝鲜依据通货进行贸易。朝鲜外贸 体系由此陷于崩溃状态,能源和粮食紧缺。90年代,朝鲜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10年经济 负增长,其安全危机因经济危机而加剧。
尤为不利的是,美日韩南方三角同盟并未对上述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相反,美国从其 冷战后东亚乃至全球安全战略出发,加强与日韩的军事合作,维持在日韩的大规模军事 存在。并且,美国为提升与日本的安全合作关系,1997年美、日又推出新《美日安全合 作指针》。新指针扩大美日安全合作范围,将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日本周边地区事务也 纳入双方军事合作范围。与此同时,美国继续重视与韩国的关系,将美韩安全合作视为 “韩半岛和东北亚稳定的中心”。(注:U.S.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s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5,“Engagement:Moderniz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 Alliances and Friendships”.)这样,东北亚 的局势虽然因为全球冷战的结束而大大缓和,但是美国继续保持了在东亚地区的10万驻 军。其中,驻韩美军约3.7万,驻日美军约5.6万。
在美日韩三方同盟中,美国是领导和核心。日韩两国国防高度依赖美国。在对朝问题 上,美国明确将朝鲜作为本国重要的防务内容。克林顿政府提出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战争 的构想,其中之一就是针对朝鲜半岛。
首先,驻韩美军是一线作战部队,他们被部署在朝韩交界的“三八线”南侧。美国认 为,“美军需要部署在第一线以使朝鲜清楚认识到美国将自动和立刻卷入任何冲突”( 注: U.S.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5,“Sustaining Deterrence in Korea”.),这样有利于美 国有效控制半岛形势。
其次,韩国军队受美军统帅。驻韩美军与韩国军队共组韩美联合军司令部,驻韩美军 司令兼任韩美联合军司令,这使韩国军队长期受美军统帅。虽然韩国军队于1994年末恢 复了和平时期的军队控制权,但其作战指挥权始终归属美军。
再者,朝鲜半岛一旦发生战争,美军将动员规模庞大的增援部队。驻韩美军和韩国军 队用于维持第一阶段的战事。紧接着,将有大量的驻日美军、美国太平洋舰队乃至本土 美军迅速增援半岛。增援部队包括陆、海、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总数可达6.9万。(注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the Republic of Korea,Defense White Paper 200 0(English Version),p81.)
综上所述,随着冷战的终结,朝鲜半岛冷战体系发生严重失衡。北方三角同盟濒临解 体,美日韩三角同盟却继续存在并且加强,朝鲜国家安全受到极度威胁。曾经是国际冷 战前沿的朝鲜开始独立承担来自美日韩三方军事同盟的压力。由于美国是美日韩三方中 的领导和核心,美国成为影响朝鲜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因素。
三、朝鲜关于缔结朝美“和平协定”的构想
在上述朝鲜安全处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朝鲜提出了缔结朝美和平协定构想。最初是 在1974年,当时,中苏分裂,中美、中日关系缓和,受其影响,1974年3月20日,朝鲜 最高人民会议第5届3次会议提议缔结对美和平协定。
但是,朝鲜将缔结朝美和平协定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则是在80年代中期以 后。当时,中国已分别与日美恢复邦交,苏中两国都在推行改革开放。随着1988年汉城 奥运会临近举行,苏中两国都有意派团参加,韩国与苏中之间的关系呈现逐步和解的迹 象。在此背景下,朝鲜迫切需要改善对美日关系,以平衡半岛冷战体系结构中出现的失 衡。鉴于美国在美日韩三国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朝鲜将安全战略的核心置于对美关系上 。朝鲜希望缔结朝美和平协定,废除《停战协定》,突破残存的半岛冷战体系对国家安 全的束缚,在体制安全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社会,并取得与韩国对等的国际地位,尽可能 主导半岛形势。
1984年1月10日,朝鲜召开中央人民委员会和最高人民会议常设会议的联合会议,会上 提议举行朝美韩“三方会谈”,协商和平协定等问题。提议主要内容是:(1)为了缓和 紧张、结束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状态,举行朝美韩三方会谈;(2)在三方会谈中,朝美 之间讨论缔结和平协定问题,朝韩之间讨论北南互不侵犯宣言问题。和平协定中将包含 驻韩美军的撤离问题,互不侵犯宣言中将包含朝韩互不使用武力和两国的裁军问题;(3 )在分别缔结朝美和平协定和达成朝韩互不侵犯宣言之后,朝韩之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创设“高丽联邦国家”。(注:《南北对话》,第34号,韩国汉城:国土统一院 南北对话事务局,1984年4月30日发行,第39页。)
这一建议与以往的不同在于提议同时举行朝美、朝韩会谈。其中,朝鲜一贯坚持的由 朝美双方缔结和平协定的立场并未改变。朝鲜的变通在于朝美和朝韩关系同步改善,即 在改善对美关系并解决驻韩美军问题的同时,协商北南和解问题。实际上,朝鲜的对美 和平协定建议长期遭到美国冷遇,且为韩国坚决反对。韩国指责朝鲜试图将其排除在外 的朝美协商,是意在迫使美军撤离,最终颠覆、赤化韩国。韩国要求南北直接对话缔结 和平协定。朝鲜的三方会谈建议是对美韩反对作出的妥协,希望由此将美韩吸引到谈判 桌前。

朝鲜的三方会谈建议仍然遭到坚决反对。美国对此作出反应,指出半岛问题须在南北 之间解决,在为半岛统一而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必须包括《停战协定》签署国中国。(注 :《南北对话》,第34号,韩国汉城:国土统一院南北对话事务局,1984年4月30日发 行,第59页。)韩国国土统一院长官孙在植也对朝鲜三方会谈提议作出反应。他发表对 北声明,表示半岛统一是韩民族内部问题,通过南北对话恢复相互的理解和信任非常重 要,要求南北直接对话。(注:“孙在植国土统一院长官对北声明”,《南北对话》, 第34号,韩国汉城:国土统一院南北对话事务局,1984年4月30日发行,第32—34页。) 对于美韩的立场,朝鲜政务院总理在1984年3月7日给韩国国务总理的书信中加以反驳: “美军强占着南朝鲜,美军司令官拥有对南朝鲜国防军的统帅权,在此条件下,南 朝鲜 当局和我们无法解决诸如停战协定转化为和平协定、美军撤离、达成互不侵犯宣言 、裁 军、消除军事对峙等等问题;贵方提议的半岛问题相关国家参加会谈并不妥当,因 为除 美国外并无其它国家对半岛问题负有直接责任”。(注:《南北对话》,第34号, 韩国 汉城:国土统一院南北对话事务局,1984年4月30日发行,第66,67页。)
尽管始终遭到反对,朝鲜关于缔结朝美和平协定的立场此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相反 ,随半岛冷战体系的日益失衡以及国内经济的不断恶化,朝鲜对于缔结对美和平协定的 要求更趋强烈和急切。朝鲜关于缔结朝美协定的提议不断,包括1994年4月28日的《朝 鲜外交部关于确立朝鲜半岛和平保障体系的声明》、1996年2月22日的《朝鲜外交部发 言人关于缔结朝美暂定协定的谈话》、2000年再度发表的《朝鲜外交部关于建立朝鲜半 岛和平保障体系的声明》以及2002年的缔结朝美互不侵犯条约等等提议。其中,1996年 朝鲜建议的“暂定协定”,是朝鲜认识到缔结和平协定将涉及美朝关系正常化、半岛和 平机制建立等一揽子复杂问题,难度颇高,故欲先易后难,以“暂定协定”将美国拉到 谈判桌前。当时朝鲜表示:“我们始终一贯地坚持,如果要在朝鲜半岛建立起全面、广 泛而长久的和平机制,必须在朝美之间缔结和平协定”;“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对朝鲜 政策以及目前朝美关系的水准,为了防止朝鲜半岛再起武装冲突和战争,需要尽快准备 ,即使在最小程度上建立制度性设置也行”。2002年,朝鲜提出缔结朝美互不侵犯协定 ,这也是朝鲜要求缔结对美和平协定的另一种表现。由于朝鲜核危机不断升级而美国态 度日趋强硬,10月25日,朝鲜提议朝美缔结互不侵犯协定。
四、朝鲜力求缔结对美“和平协定”
为缔结对美和平协定,结束《停战协定》所维持的军事对立,摆脱半岛冷战体系失衡 状态下的朝鲜安全困境,朝鲜一手采取日趋灵活的积极姿态谋求朝美协商,另一手则利 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向美国施加压力。
在外交领域,朝鲜展现积极姿态,以期改善对美关系。1974年朝鲜正式提议缔结朝美 协定时,其构想是首先改善对美关系,在取得较为有利的国际地位后再拓展外交空间。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美国始终不与朝鲜对话,朝鲜转而展开与韩日协商,以期侧面 推动朝美会谈。1984年提议三方会谈后,朝鲜主动向韩国灾民伸出援助之手,以后,朝 韩对话逐步提升。在经过多次总理级会晤后,两国于1991年末达成《南北和解、互不侵 犯与交流合作协议书》。协议书宣布南北和解,互不为敌,共同努力将停战状态转变为 和平状态,组建南北共同军事委员会,开通军事热线电话等等。朝鲜意在促进朝美协商 同步展开。朝鲜外交部发言人曾这样表示:“朝鲜北南已经缔结了互不侵犯协议书,连 北南共同军事机构都已产生,朝美间如果能够缔结一个暂定协定,将意味着和平新时期 的到来。”事实上,由于朝美一直未能就和平协定进行协商,南北协议书签署后,朝鲜 回复消极态度,协议书条款未得履行。
20世纪90年代末,上述情景再度上演,朝鲜比上一次更加大胆。朝鲜不仅快速热切与 中、俄关系,与欧盟、亚太诸多国家建交,而且在2000年与韩国举行首脑峰会。这一次 ,朝鲜多方位外交攻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朝美会谈,但还是未能突破敌对关系。
在经济领域,朝鲜表现出趋向改革的积极意向,尤其在朝鲜与诸多国家建交并与韩国 实现首脑峰会后,这一意向更趋明显。2002年,朝鲜在经济领域连续采取重大举措,引 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7月,朝鲜废除了实施已久的粮食配给制,提高工资;9月,朝鲜 将与中国交界的新义州指定为特区,颁布类似香港基本法的《朝鲜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朝鲜与韩国同时启动两国东海沿岸铁路和公路以及新义州至汉城之间的铁路和 公路连接工程;10月,为搞活金刚山旅游,朝鲜颁布允许国际社会自由投资开发金刚山 旅游区的政令。这些具有开放和改革意向的重要举措,意在改变朝鲜的国际形象,朝鲜 希望由此促进对美和解。
另外,对于美国所关注的驻韩美军问题,朝鲜暗示将作让步。一直以来,朝鲜主张驻 韩美军撤离半岛,北南自主解决统一问题。这意味着朝鲜所追求的对美和平协定将导致 驻韩美军撤离半岛。随着冷战后美国明确表示将维持在东亚地区的10万驻军,朝鲜调整 其立场。1996年,朝鲜“亚洲太平洋委员会”副会长表示,如果美军能够改变与韩国的 关系,在半岛扮演和平维持军的角色,朝鲜可以考虑美军的继续存在。(注:Kim Keun- sik,“Changes in Pyongyang's Attitudes Regarding Peace on the KoreanPeninsula after
South-North Summit,”Vantage Point,Vol.25 No.3,March 2002,p. 46.)这一信息在2000年6月朝韩首脑会晤时通过韩国总统金大中再次传递给世界。
在积极姿态的另一方面,是朝鲜加速研制核、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此为手段 向美国施加压力。朝鲜一直将和平协定问题与美国密切关注的核、导弹等问题挂钩,指 出惟有缔结朝美和平协定才能消除紧张。1994年4月28日,朝鲜中央通讯发表外交部声 明:“现在停战协定已不能保障半岛和平”,“一定得将停战协定转化为和平协定,成 立代替现在的停战机构的和平保障体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美利坚合 众国提议,就能够遏止朝鲜半岛上的武力增强和制止战争再发,能够实际而可靠地承担 起巩固和平与安定的新的和平保障体系举行协商”。2000年,《朝鲜外交部关于建立朝 鲜半岛和平保障体系的声明》表示,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等一系列复杂而尖锐的问题是 因为继续存在着停战体系。朝鲜《劳动新闻》评论,朝鲜核问题是由于美国推行对朝敌 视政策而产生的,朝鲜核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必须举行朝美磋商。(注:《劳 动新闻》,2002年11月9日。)
同时,朝鲜不断向国际社会表明,《停战协定》及其运作机构已不再有效。朝鲜认为 ,在美国肆无忌惮地往南朝鲜运输武器装备之下,停战协议根本发挥不了它的制约功能 ,停战协议早已失效。朝鲜外交部1994年这样表示:“由于美国不正当的处理方式,现 朝鲜停战协定已不能保障半岛和平,军事停战委员会事实上已成为没有主人的有名无实 的机构”;“朝鲜停战协定和停战机构,在安定朝鲜半岛形势、遏止武力增长上,不能 提供任何的支持”;“我们不能再期待这样的协定和机构”。该年5月,朝鲜撤回驻军 事停战委员会的朝鲜代表团。同时,另组“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团”取代其功能。同年 8月,朝鲜派特使访问中国,向中方指出朝鲜半岛需要建立新的安全保障机制,要求中 国撤回代表团。中国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并根据朝方已召回军事停战委员会的朝方 代表和军事停战委员会已停止运转的现实状况,接受朝方建议,于12月召回了驻板门店 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代表团。(注:陈峰君,王传剑着:《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另外,从1993年至1995年,朝鲜分别让捷克和波 兰成员离开中立国监督委员会。(注:Lee Jong-sun,“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of North Korea's Demand for a Peace Treaty with the U.S.,”Vantage Point,Vol .23 No.9,September 2000,p.44;Kim Keun-sik,“Changes in Pyongyang's Attitudes Regarding Peace on the Korean Peninsua after South-North Summit,”VantagePoint,Vol.25 No.3,March 2002,p.49.)这样,监督执行《停战协定》的军事停战委员 会和中立国监督委员会都处于不完整状态。
五、结论
在冷战走向终结的过程中,以《停战协定》为基石的半岛冷战体系严重失衡,朝鲜安 全处境急剧恶化。朝鲜必须独自承担来自美日韩三方军事同盟的压力。由于美国是美日 韩三方同盟中的核心,朝鲜力图缔结朝美和平协定。朝鲜希望和平协定的缔结能够结束 《停战协定》所维护的军事对立,彻底摆脱残存的半岛冷战体系,在体制安全的前提下 融入国际社会,并取得与韩国对等的地位,尽可能主导半岛形势。由于遭到美韩两国的 反对,朝鲜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加以推进。朝鲜既采取积极姿态推动朝美协商,又利用 核、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向美国施加压力。但是,朝美和平协定鲜有进展,相反, 核、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半岛危机不断。目前,小布什政府推行强硬的对朝鲜政 策,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对象。朝鲜半岛形势更加严峻。

⑥ 哪个不平的条约使朝鲜和俄国变成邻国

中俄《北京条约》
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⑦ 朝俄密约事件的第一次密约事件

1884年12月初,朝鲜的亲日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很快政变就被清廷驻朝将领袁世凯率军镇压。日本因卷入这场政变,因此与中国的关系顿时变得紧张起来,风传中日即将于朝鲜半岛开战,高宗李熙和闵妃对此感到不安。于是穆麟德趁机建议说:“俄国之为邻国,宜预请该国,万一日清在朝鲜开启战端之日,务仰该国之保护。” 他在1884年12月14日与礼曹参判徐相雨一起访问日本,在与日方谈判之余,会见了俄国驻日公使达维多夫(Алексей Павлович Давыдов),明确提出把朝鲜置于“俄国保护国”(русский протекторат)的地位,并派遣士兵保护高宗。 这是朝鲜方面首次对俄国提出的“保护”要求。达维多夫没有当即答应,而是派参赞士贝耶(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пейер)访问朝鲜,以探明朝鲜的形势与朝鲜政府的意图。1884年12月30日,士贝耶抵达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1885年1月1日觐见高宗,他还在汉城与中日代表接洽,并特别会见了穆麟德。穆麟德又一次极力怂恿俄国保护朝鲜,他说虽然朝鲜感激清军平定甲申政变,但朝鲜需要更强大的保护者,故希望俄国视朝鲜如保加利亚而予以保护;如果俄国不想这样做,那么就把朝鲜变成比利时那样的中立国作为回报,朝鲜租借给俄国一个不冻港(如迎日湾)作为军港,双方为此要签署秘密条约。 但是,士贝耶只是来探明情况的,并没有缔约的委任,故朝俄双方未在这时达成密约,不过这为后来的朝俄密约做好准备。
士贝耶回日本后,通过驻日公使达维多夫将朝鲜的情况报告给外交大臣吉尔斯。吉尔斯在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上奏中认为俄国若答应朝鲜的请求“既要和中国发生冲突,也会激化和日本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很努力,并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而这些付出大概勉强同我们获得的有限的好处相抵消”。 所以那时俄国很矛盾,一方面不想放弃这次插手朝鲜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激化和其他国家的矛盾。经过一番权衡后,决定既不给朝鲜正式承诺,也不让朝鲜失去希望。接下来外交部指示达维多夫,让其在处理朝鲜问题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确信保护朝鲜不会和中日发生冲突前不采取行动,对朝鲜提出的保护请求,要向其表示,俄国驻朝公使韦贝尔到任后与穆麟德商量出一个保护朝鲜安全的万全之策。
就在穆麟德、士贝耶往来于汉城与东京的同时,朝鲜高宗又派出了近臣金镛元、权东寿、金光训、申先郁四人为密使,于1885年2月11日由朝鲜庆兴府渡图们江潜入俄境,向俄国边境当局递信称:“尽管朝鲜和日本订立了条约,但是由于发生了暴乱事件(甲申政变),我们现在不指望它的友谊;至于中国,虽然它把我们国家变成它的保护对象,但是我们对它也不抱有希望。我们把目光转向了贵国……”他们还表示:“朝鲜不希望请中国人来防卫,因为我们惧怕清军的强化和完全的隶属”。 俄国沙皇听说后要求滨海边疆州当局保护朝鲜,滞留俄国的另一名朝鲜人赵重协(后改名赵重应)则抄录了这份敕谕,内有“命皇城(指北京)之大臣出使朝鲜,批准国书陆路通商一事,专任此大臣与朝鲜政府相议,审度利害,务使朝鲜有利无害”“命东海滨省将军及东海水师诸大将自行驾驶兵船,巡视朝鲜沿海,尽心保护,无受他国侵犯”等内容。 朝鲜与日本与1885年1月9日签订《汉城条约》,其中第一条规定朝鲜派使臣携国书到日本“表明谢意”,于是朝鲜政府任命徐相雨为全权大臣、穆麟德为副大臣再赴日本。穆麟德受闵妃集团委托,负有与日本政府交涉引渡金玉均、朴泳孝诸人及引进俄国势力以对抗中日这两项使命。2月15日,徐相雨、穆麟德一行抵达日本东京,4月5日返回朝鲜汉城。在使团滞留日本的期间内,穆麟德与俄国驻日公使达维多夫当面提交了有自己签名的德文备忘录,备忘录中有“朝鲜王国只有被置于比这(中日)两国更强大的第三国的保护之下,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而这个国家只能是俄国”的言辞,备忘录还写道:“俄朝关系如何决定——是对日中两国使朝鲜中立化并保全之的俄、日、中三国协定或者保证、关于军事性保护的协定或者保证朝鲜独立的一般性保护——选择哪一项必须听凭俄国政府的决定。……在日本提出的要求中,包含让中国把军队撤出朝鲜的条款,日军也一定会和清军同时离开汉城,由此就产生了朝鲜需要本国的军事组织的问题,招聘欧洲人教官也在所难免。” 由此可知穆麟德已从由主张俄国单独保护转变为中日俄的共同保证,并加入了聘请俄国教官训练朝鲜军队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他对形势的判断由中日开战转变为中日撤兵所致的。随后穆麟德与达维多夫、士贝耶展开秘密谈判,最终签订了所谓的“朝俄密约”。这份“密约”未任何载于任何档案资料,只能从后面的交涉中了解相关内容,而主要内容则在于聘请俄国军官4名、士官16名为朝鲜训练军队,朝鲜因财力短缺,可能会让出利权以抵付俄国教官薪俸。
就在此时,发生了英国强占朝鲜巨文岛的事件,巨文岛事件促使俄国对“朝俄密约”作出迅速反应。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1885年5月7日上奏沙皇时强调:“我们在朝鲜最终目的不是取得同其他国家同样的地位,而是在这个国家确立我们绝对的影响力,取得这样的结果不仅会对我们太平洋地区产生有益的影响,还会影响其他国家。朝鲜对于我们在远东的地位而言,如果不是危险的邻居,那么就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我们不得不顾及的邻居。” 5月16日,穆麟德会同严世永为处理巨文岛事件第三次渡日,他利用这个机会在长崎致电达维多夫公使,表示朝鲜国王已经同意了“朝俄密约”,请按既定计划实行。而此前,达维多夫就已经收到了关于沙皇敕裁“朝俄密约”的通报,遂于5月18日派士贝耶再赴汉城以履行“朝俄密约”的内容。 然而,此时朝鲜国内的事态发生了变化。此前在高宗和闵妃的授意下,由穆麟德和金镛元等人分两路行动,进行勾结俄国的秘密外交,朝鲜政府及中日等各国毫不知情。但是金镛元、权东寿等人的行动被中国吉林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侦知,遂由吉林将军希元转咨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乃于1885年6月5日命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质问朝鲜。 在此稍早前,金镛元等人的活动也被朝鲜内部知情人告发。 当时的朝鲜政府主要由金允植、金炳始等“事大党”(亲华派)把持,因此均不同意联俄,此事遂败露了。朝鲜高宗对此矢口否认,外务督办金允植则招来赵重协(赵重应)、金光训、申先郁对质,最后把他们及金镛元等5人流放了事。
金镛元等人的诡秘行动东窗事发以后,高宗和闵妃迫于中国及朝中事大党的压力,不得不暂时放弃联俄的计划,再加上《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已经缔结,中日将同时从朝鲜撤军,战争阴云消散,因而贪图苟安的高宗和闵妃也就不再坚持引俄自卫了。但是士贝耶并不了解朝鲜的变化,仍按原计划出使朝鲜,于1885年6月9日抵达汉城。士贝耶来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穆麟德秘密制定了《俄国陆军教官招聘协定细案》。穆麟德害怕朝鲜政府中的事大党官员反对,没有经过朝鲜政府,直接秘密将此《细案》呈给了国王。但是穆麟德所托呈约稿之人将约稿内容报告给了外务督办金允植,于是继金镛元等人的活动后,穆麟德的行动也跟着败露了。金允植知道了此事后联合金宏集(金弘集)、金炳始等人向国王力谏“此非小事,万不可轻准” ,阻止国王接受。但是高宗不想放弃此次“引俄”的机会,秘密派了三个近臣去见士贝耶。这三人告诉士贝耶,国王同意接受俄国军事教官,但是由于事大党的掣肘不得不秘密进行,国王近称臣和士贝耶约定:高宗会见士贝耶时,先不提聘请俄国军事教官的事;士贝耶离开汉城时,高宗会给他一封聘请俄国军事教官的亲笔信,等俄国军事教官来朝鲜己成为事实后,高宗再命令政府签署聘请俄国教官的正式协议。
两天后高宗的计划变了,让士贝耶先和金允植谈判,若不能成功的话,高宗再给士贝耶一封聘请俄国教官的亲笔信,高宗让近臣将这个计划秘密通知士贝耶。士贝耶只好和金允植在外衙门进行谈判,共会谈了三次(6月20日、6月24日、7月2日),士贝耶按照事先在日本与穆麟德的约定,强迫朝鲜接受俄国教官练兵,质问朝鲜外衙门为何要将朝俄密约泄露给中国人,穆麟德在此期间也为士贝耶鼓噪说:“十中国无如俄国,何恃其不可恃而不恃其可恃?窃为朝鲜危之。此约未成,中国必百方阻之,此约已成,中国亦无如之何”,“朝鲜政府每事屈于人,何独逞强于俄国乎?” 金允植则不为所动,独当一面,强调“朝俄密约”是穆麟德的擅自行动,以士贝耶没有俄国正式委任状及朝鲜已决定聘任美国教官为由,拒绝谈聘请俄国军事教官问题,最后士贝耶无功而返。 6月22日,士贝耶又觐见高宗,试图通过国王的渠道来解决此事,谁知高宗竟然拒绝了士贝耶的要求,后来也没有按秘密约定的那样给士贝耶亲笔信。金允植也在谈判期间展开外交活动,一方面向中国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和日本驻朝代理公使高平小五郎发出照会,请求居中调停,阻止俄国的举动,另一方面则催促美国派教官来朝,以化解俄国的图谋 (自1883年以来朝鲜一直请求美国派遣教官,但因美国反应消极而一度中止,朝俄密约事件后再度提起),甚至中日两国在朝鲜的代表也请求美国赶紧派教官来。 士贝耶在汉城四面楚歌,黔驴技穷,遂于1885年7月7日灰溜溜地离开朝鲜回日本去了。此前俄国军方对向朝鲜派遣军事教官很感兴趣。士贝耶到朝鲜后不久,陆军部长万诺夫斯基就迫不及待地要派军事教官去朝鲜,经上级批准后,他派什奈乌尔中校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去朝鲜了解朝鲜军队的现状及对军事教官的需求情况。在士贝耶离开朝鲜后,没过几日什奈乌尔中校军事代表团就来到汉城,鉴于士贝耶和朝鲜没能达成什么协议,他们一行很快离开了朝鲜。
士贝耶刚走,高宗就派吏曹参判南廷哲来到中国天津见李鸿章,商定对俄方针及要求清军暂缓撤军。 1885年7月20日,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又委托驻华公使榎本武扬将自己拟的《朝鲜外务办法》八条献给李鸿章,这实际上是日本调整对朝、对华政策的一个体现,里面全是承认中国宗主权的内容及教中国如何防俄的问题。 由此可见日本为了成为朝鲜半岛最终的大赢家而采取的灵活策略,即先假借中国之手抵制强大的俄国,避免俄国搅局,其后再打败中国。此后清廷在朝鲜行事基本与《朝鲜外务办法》吻合,李鸿章在第一次朝俄密约事件后所撰的《复朝鲜国王》也多有引用《朝鲜外务办法》的内容。不久,李鸿章下令罢黜第一次朝俄密约事件的关键人物——穆麟德,以美国人墨贤里(H.F.Merrill)和德尼(O.N.Denny)取代穆麟德,分别任朝鲜海关总税务司和外交顾问。另一方面,李鸿章也知悉了高宗和闵妃的贰心,便于1885年10月放回了壬午兵变后一直软禁在中国的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借以牵制高宗和闵妃。同时,又任命负责护送大院君的武官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以三品道员的头衔监视朝鲜,加紧对朝鲜的控制。第一次朝俄密约事件就以这样的结果这样收场了。

⑧ <中俄密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中俄密约》主要内容:
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2.《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⑨ 朝鲜属于北约还是华约

你好,朝鲜既不属北约也不属华约,且世界上已经不存在华约这个军事同盟了。谢谢采纳

阅读全文

与朝鲜与俄罗斯签了什么条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