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的龙怎么画

俄罗斯的龙怎么画

发布时间:2022-08-18 14:42:29

1. 龙不是汉族的图腾吗怎么满族也用龙(诸如龙袍,龙旗)尤其是。。。

图腾是原始时期某个集团的代表,有时候会受到这个集团的崇拜,有点类似现在的商标。
中国上古时期,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华夏-汉族的直系祖先黄帝集团是“有熊氏”,他们的图腾是熊。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兽,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但在古代并不是某个集团图腾。在很多传说中,龙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人们对龙也非常害怕。例如,夏朝末年,王宫出现一条龙,天子和大臣一时手足无措,最后,根据占卜,才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个故事被当作历史资料记载下来。成语“叶公好龙”也说明人类对龙充满了恐惧。晋朝“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中,蛟龙是三害之一。大家都看过动画片《哪咤闹海》,里面的龙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黄帝居住在中国正中,按照五行的说法,正中的属性为土,颜色为黄,代表兽是黄龙。再加上人们对龙的恐惧和敬畏,因此把天子比作真龙天子。龙称逐渐为了皇帝的象征。
受到中国影响,中国周围的国家或部落集团,都对龙产生了敬畏。例如,朝鲜日本越南蒙古满洲等。
根据东胡各族的传说,东胡统治者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因此,他们也总是以土/黄龙为代表。女真金国的首都就是“黄龙府”。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誓言就是“直捣黄龙”。意思就是收复被占领土地。摧毁女真金国的巢穴。满洲人自认为是女真人的后裔,因此,也以黄龙为主要标志。所以满洲清国的国旗是黄龙旗。
匈奴属于北狄,以狼为图腾。东胡虽然和北狄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赶走北狄后,占据了北狄的原有土地,某些支系(例如突厥人)依然使用了北狄的旗号,其中包括狼图腾。这些人虽然在近代现代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但依然怀有恢复本民族的意识。所以,最近,某个突厥后人写了一本《狼图腾》的书。总而言之,古代的突厥是以狼为图腾的。
突厥西迁后,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所以他们使用了东罗马帝国的旗号。以五星新月为图案。突厥又称土耳其,他们在与欧洲人交流的时候,都是打着五星新月的旗号。
欧洲人自古害怕中国人,但对中国的文化比了解。他们笼统的把龙和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把龙丑化、矮化。按照欧洲人,尤其是俄罗斯人的理解,所有的敌人都应该打着龙的旗号。俄罗斯帝国时期和苏联早期,很多宣传画都是以骑士消灭龙为图案。所以,在俄罗斯拍摄的电影里,敌人打着龙的旗号是很自然的。虽然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2. 辟邪图腾怎么画

辟邪图腾怎么画?辟邪图腾可以按下面的画面来画。五味草
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和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枙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当然妈妈会用“五味草”给我们煮上好多的鸭蛋,据说小孩吃了还不咳嗽呢?而对我们小孩来说我们总是拿着心灵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线编的袋子,装满鸭蛋到处炫耀。吃过午饭,妈妈又会用“五味草”煮鸭蛋的水给我们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个夏天都不长痱子呢……
粽子和赛龙舟
在我们的记忆中,端午给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节期间,我们除了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鸭蛋,还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端午
当我们步入20xx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期盼。我们将迎来奥运盛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八方来客。可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级特大地震灾难,数以万计的同胞在灾难中遇难。但是,很快地所有的中国人都站起来:解放军队进入灾区救援,志愿者们也赶来帮忙,四面八方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3. 有关民风民俗的手抄报怎么画

民风民俗手抄报内容资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着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着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7.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4. 世界上最复杂最难画的国旗是那国

不丹。
不丹的国旗被分成橙色和黄色两个相等的三角形,中间有一条龙,四个爪子各踏着一个球。
而不丹国旗中的龙,纹理细致,极难画出。

5. 俄罗斯人对龙的理解

1、俄文中的“龙”一词与英文“龙”的单词字母拼法基本相似,同样源于希腊语。龙在俄罗斯以负面形象居多。如俄罗斯联邦国徽衬底为红色,盾牌表面是一只向上展翅的金色双头鹰。双头鹰头戴两顶小皇冠,上方还有一顶大皇冠。三顶皇冠间由带子连接。鹰的右爪抓着权杖,左爪抓着象征王权的金球。鹰的胸前有一面红色小盾牌,盾牌上一名骑白马、披蓝袍的银甲骑士用银矛击杀一只被马踏于蹄下、向后仰倒的龙(俄罗斯国徽中的龙是黄色的(龙的边縁是黑的))。

2、中国人爱龙尊龙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统,还是得到了俄罗斯社会主流的善意理解。普通俄罗斯人对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虽然未必全部理解,但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引申误读。而对中国有更多了解的人则十分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3、俄罗斯神话学家里夫京认为,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占有核心位置,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呼风唤雨、造福百姓、象征富贵的,因此中国人都喜爱这一图腾。尽管俄罗斯人更熟悉西方的恶龙形象,但西方的龙很可能来源于中国,毕竟龙在中国的起源非常早,有着数千年历史,很可能是“果实从树上掉下来后滚到了远方”。

6. 少数民族有哪些 简笔画

7. 画画入门教程

初学绘画,可以从基础的素描开始
一般而言,基础素描可以先画一些比较立体的物体,常在画室有石膏的几何体,还有瓶瓶罐罐之类的物体,练习绘画这些物体可以帮助加深对物体的立体感认识对光影效果的认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提升手绘能力。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可以简单临摹一些好的动画线条之类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也比较好,这样可以锻炼我们对素面线条的理解,当然,初学绘画的时候一定要多画,多看好的绘画素描作品,分析光源,提高自己的审美眼界。
加油ヾ(◍°∇°◍)ノ゙

8. 请问俄罗斯国旗国徽上的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

双头金鹰雄视东西两边,代表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三顶王冠象征着国家是统一的俄罗斯联邦;金球和权杖象征国家的统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在中心的小盾牌上,勇士圣.乔治(俄罗斯的主保圣人)跨上白马,用长矛杀死了恶龙,象征俄罗斯民族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做斗争的精神。

9. 龙的斯拉夫神话中的Dragon

主条目:斯拉夫龙
斯拉夫神话中,有着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的神话生物。俄罗斯传说或神话中的龙称为“змей”,常常有三个头(或三的倍数个)。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将龙所有的头都砍掉,被砍的头会长回来。俄罗斯传说中着名的龙的形象是三头喷火龙戈里尼奇(英语:Zmey Gorynych)(俄语:змей Горыныч)。它最终被传奇壮士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杀死。
在南部地区,如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等地区,龙的形象分为两种。一种在名称上与俄罗斯传说中的龙相同,但形象并不一样,通常是雄性,拥有超人的智慧、知识和财富,身体庞大强壮,擅长魔法,同时十分贪恋人类女子的美色。它们长于追求讨好人类女子,并能与她们交媾生下后代。龙常常被认为是让人尊敬的对象,许多民族英雄在民间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龙或龙的后代。另一种龙则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种龙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并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对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恶的化身。雌性的龙常常代表恶劣的天气,摧毁庄稼田谷,而雄性的龙则是庄稼的守护神。

10. 俄罗斯的国徽的意义

俄国国徽上的双头鹰图案,本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Flavius Valerius)设计的,象征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领土的统一。君士坦丁在306到310年为罗马副帝,310到337年为罗马正帝。他受其母亲海伦娜太后(基督教尊其为圣徒,拿破仑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他是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经颁布了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米兰敕令》。公元330年,他迁都拜占廷,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宣布这里是第二罗马。他在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改造了罗马帝国,奠定了以东方为中心的罗马帝国拜占廷时代的基础。他设计了双头鹰徽记,象征帝国的东西两部分领土地位平等、神佑“东西两罗马”——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城。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后,东罗马帝国继承了这个标志,象征只有拜占廷才是东西两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者,西罗马帝国则恢复了早期的帝国鹰徽,不久就被日耳曼蛮族灭亡了。
公元1453年,“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沦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战死。他的侄女索非亚逃到了罗马。长大成人后,于1472年嫁给了莫斯科领主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着名的君王之一,被视为俄罗斯国家的奠基人。他在迎娶索非亚公主的同时,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同时继承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徽,并且宣布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还给自己冠以“TSAR(恺撒的俄语发音)”的头衔,因此,俄罗斯的“沙皇”称号,也自其开始。伊凡三世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彼尔姆、梁赞等诸侯国。1480年,他打败了阿赫马德汗,停止对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的纳贡,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赢得了独立的地位。新的国家成立了,并且获得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承认。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全俄罗斯法典(Sudebnik),建立了古俄罗斯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俄罗斯的农奴化进程。
从1539年开始,莫斯科大公国的国徽图案发生了变化。1562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双头鹰的胸部增加了一块盾牌,中央是基督教经典中着名的“圣乔治(俄语称为圣格奥尔基)骑士屠龙”的画面。同时,双头鹰头部王冠上也增加了十字架的标志。在这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俄罗斯国徽中,王冠的数目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个。
沙皇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统治时期,东正教势力在俄国上升。1589年,沙皇在双头鹰的两个脑袋中间增加了基督教圣地—各各他(Golgotha)圣墓十字的图案,增加了国徽的宗教意味。就在同一年,设立了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的神职地位,总领全体东正教信徒,并且在俄罗斯建立了教堂自治制度。直到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标志还随处可见。
随着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俄罗斯领主会议推举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的“空位时代”在1613年结束。俄罗斯开始向西方的强国——瑞典和波兰张望。俄国国徽图案再次被改变。1625年,首次出现了三个王冠的图案。1645年阿列克谢即位后,这个徽记开始经常使用。1654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新的双头鹰国徽被挂上了斯巴斯基钟楼——沙皇已经改变了鹰徽的图案。原来拜占廷风格的老鹰被神圣罗马帝国风格(西罗马风格)的雄鹰取代。收拢的鹰翅变成了展开的鹰翅。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和上面国徽中双头鹰的不同。1667年,同波兰争夺乌克兰的战争结束,鹰爪中增加了权仗和宝球的图案。1667年12月14日,第一部关于沙皇称号和国徽的专门法律被制订出来。其中规定,“双头鹰是沙皇和大君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陛下,大俄罗斯、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独裁者和保护者,全俄罗斯沙皇的君权标志”、“三个王冠,代表沙皇陛下征服的三个强大而光荣的王国——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
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国徽又发生了变化。1698年,环绕双头鹰的胸颈部,增加了圣徒安德烈的标志——交叉的斜十字(在西方被称为安德鲁十字)。值得一提的是,1710年,距离彼得大帝被俄国元老院授予“俄罗斯帝国皇帝”称号之前差不多整整十年,双头鹰上面就加上了皇冠的标志。
从这个时期开始,帝国双头鹰由棕色改为黑色。
1721年,俄罗斯改为帝国。1726年,叶卡捷琳娜一世女皇规定双头鹰国徽的底色为黄色。1729年颁布的法令,规定俄罗斯国徽图案为:“黑色的双头鹰,位于黄色背景上,头顶为帝国皇冠的图案,胸部是红色盾牌,中央为圣乔治,黄色披风,白马,下方为被打败的黑龙。鹰的左爪托宝球,右爪托权仗” 。安娜女皇邀请一个瑞典雕刻师将其刻为国玺。作为图案主体的双头鹰的形状就此被固定下来,一直到1856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沙皇保罗一世在俄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神智不健全的皇帝。他率领俄国参加了第一次反法战争,从法国手中夺到了马耳他岛,并得到了马耳他骑士团授予的大十字勋章,并被尊为马耳他骑士团领主。1799年他签署命令,将马耳他十字的图案加入到国徽中。1800年,这个疯癫的沙皇又设计了一个“节日国徽”。九个盾形纹章,四十三个小型国徽,环绕着中央的双头鹰大国徽。整个国徽背景是马耳他大十字,下方是圣安德烈十字,背景是猩红色、金黄色的流苏、白底加黑色圆点的帷幔,上面是三顶俄罗斯帝国皇冠,背景左右还有两个标准尺寸的双头鹰,然后由天使长迈克尔(米哈伊尔)和加布里埃尔手扶这面大纹章。这个疯狂的纹章方案被设计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在圣彼得堡的“工程师棱堡”中,被心怀不满的贵族们用枕头闷死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可能在幕后策划了这起事件)签署命令,取消了这个花里胡哨的国徽。
这个时期的俄国国徽有许多版本。有的头上有一顶皇冠,有的有三顶皇冠。有的双头鹰,鹰爪上不是权仗和宝球,而是闪电和花环。鹰的翅膀形状也有不同。欧洲大陆的时尚,决定了俄罗斯国徽的风格变化。 尼古拉一世时期,有两种国徽共同存在:一种是简单的双头鹰—圣乔治纹章图案(双头鹰的样子是下图左边翅膀张开的那个图案)。还有一种是复杂化的国徽,见下面右图。俄罗斯历史上的各王国、公国、地区,还有代表新征服领土的纹章被加了上去:左翼(图片的右侧)从上到下是波兰王国(今天的波兰国徽也是这个图案,红色天幕下的白鹰)、克里米亚汗国、 芬兰(红地上的金色狮子,和今天芬兰国徽图案基本相同);右翼是早先被征服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汗国。也有的版本,右翼是古俄罗斯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纹章。胸部的圣乔治盾牌被红底蓝色的圣安德烈十字环绕。
俄罗斯在1855年到1857年进行了纹章改革。神圣罗马帝国风格的双头鹰被普鲁士风格的老鹰所取代。大家观察鹰翅和鹰尾的形状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同时,与西欧类似主题的纹章风格接轨,圣乔治的头部改为朝左。鹰翅上的纹章发生了变化。左翼从上往下为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格鲁吉亚和芬兰,右翼为喀山、波兰、克里米亚和“大公国联盟(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纹章。1857年,俄罗斯参议院签署法令,接受这个图样作为俄罗斯国徽的图案,并规定了大国徽、普通国徽和小国徽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规则。
1882年7月24日,亚历山大三世沙皇在彼得霍夫签署了关于帝国国徽的新法令。沙皇保罗一世设计的那个纹章学家的噩梦——所谓“节日国徽”被接受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大国徽使用。 但是做了一些改动:马耳他大十字被取消了。背景的猩红色、金黄色流苏也拿走了。左右还有两个标准尺寸的双头鹰也取消了。同时还增加了象征新近征服的中亚地区各国的纹章。
1883年2月2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署命令,恢复旧国徽的使用。但是双头鹰头顶上皇冠的颜色由金色变成银白色。
1906年,最后一道有关国徽使用规则的法令被签署。随着日俄战争的失败、社会矛盾的加剧、改革家斯托雷平的被害、“恶僧”拉斯普廷在宫廷里的得势,俄罗斯上流社会歌舞升平的年代结束了。在盛大隆重的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周年庆典(1613—1913)之后,俄罗斯迎来了它的血腥时代。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成立临时共和政府。皇室的双头鹰图案因为凝聚了俄罗斯帝国450年的传统,不好贸然宣布废弃。但是,双头鹰上所有象征俄罗斯帝制的皇冠、权仗、宝球、纹章、绶带、徽记、圣符……,全部被取消了。日耳曼风格的双头鹰形状,也恢复成传统的拜占廷风格。这个图案曾经用在临时政府签发的俄国护照封面上。甚至十月革命之后,直到1918年7月24日,革命后的红色俄罗斯还在使用这个图案。
1918年夏天,布尔什维克们决定和传统的俄罗斯决裂。教堂和修道院被关闭,皇室和贵族们被全家枪毙,商人和教授们被逮捕,大批珍贵的宗教文物和文献被焚毁……,甚至有人说,要拆除所有“封建”的俄罗斯时代建造的工厂和铁路,重新修建新苏联的工厂铁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国徽也不能幸免。
新的国徽完全和历史、传统、民族决裂,变成政治性很强的符号。中央是红色盾牌和镰刀锤子的图案,上书RSFSR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的大字,两旁扶持盾牌的由天使长变成了小麦穗。下面的缎带上是俄文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72年,五角红星——古代是火神伏尔甘的标志——被加了上去。1992年,苏联灭亡前夕,就象东德灭亡之前从国旗上取消镰刀锤子国徽的预兆一样,俄罗斯国徽上的镰刀锤子也被“俄罗斯联邦”的单词取代。
1990年11月5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开始着手设计新的国旗和国徽。该委员会决定将俄罗斯历史上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国旗,红色背景的金色双头鹰为新的国徽(这个时期,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已经把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国旗国徽换成了1940年之前的老国旗国徽)。1993年,叶利钦总统签署法令,正式将俄罗斯历史上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国旗,使用红色背景的金色双头鹰为新的国徽。
新国徽保留了许多不平凡的俄罗斯历史标志。但是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涵义。彼得大帝加在双头鹰头上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俄罗斯联邦整体团结的象征,权仗和宝球象征国家的权力,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惩处邪恶、保卫祖国、追求自由的标志。俄罗斯古老而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凝结,并且将在新的一千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俄罗斯是文化意义上的罗马帝国传承。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的龙怎么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