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的文字是什么时间由谁发明的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在位时间为前1792-前1750)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巴比伦王国,他颁布法典并下令用楔形文字将其刻在石柱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面法典,亦是人类政治与社会生活中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为社会规范了共同遵守的准则,清晰详尽地表述了人们应该遵循的细则共282则,那些条款涉及家庭、民事、刑事、商业等多方面,字体俊秀,至今尚存。
㈡ 俄罗斯有什么着名的科学家
俄罗斯有什么着名的科学家?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1.19-1765.4.15),俄国网络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的雏形。
尼古拉•罗巴切夫斯基,在1829年创立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后来被社会公认并完全替代了欧几里得。喀山大学毕业生。随后在喀山大学任教,并出任校长。
巴夫尼提•切比雪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创立了40多种机构学,其中大部分被使用在现代汽车制造中。
亚历山大•斯托列托夫,在电磁学、光学和分子物理学领域作过研究。 创建第一个光电探测器。把光电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基本自然定律-—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他制作出的元素周期表能够将现有元素分类,并据以预见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和它们的性能。被公认为材料科学发现史上最伟大事件。
亚历山大•波波夫,发现电磁波的实际应用,比如,电磁波在无线电通讯领域的使用。 在1895年创建了当时最完善的无线电收音机。
谢尔盖•博特金,创立了机体整体性的学说。 初次介绍了甲型病毒性肝炎(博特金伯特克疾病)。
尼古拉•皮罗戈夫,野战外科学、局部解剖学、俄罗斯麻醉学的创始人。 把外科变成一门科学。
伊万•巴甫洛夫,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成为俄罗斯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伊里奇•梅契尼可夫,比较病理学、进化胚胎学、免疫学的创始人。 发现胞噬作用。成立了老年学。在1908年因为对免疫性系统的研究得到诺贝尔奖。
弗拉基米尔•佐利金
工程师、发明家。在俄罗斯出生并在这里学习。 ”现代电视之父“。创立显象管(1929年)、光电显象管(1931年)、电视系统(1933年)、奠定彩色电视基础(1940年)。
帕维尔•切连科夫,光学、原子核物理学、高能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958年)。
尼古拉•瓦维洛夫,育种学原理、世界植物培植起源地学说的奠基人。植物免疫学说的发明人。
列夫•朗道,被“理论物理学经典教程”的作者之一。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因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激光技术的创始人。创立了各种激光器。196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彼得•卡皮察,因低温物理学方面的基本发现和发明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奖。液化气体工业装置的发明人。圣彼得堡立技术大学毕业。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列昂尼德•坎托罗维奇,数学家,线性规划的创始人之一。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
尼古拉•谢苗诺夫,化学、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链式分支反应理论。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奖。圣彼得堡大学毕业。曾在托木斯克技术研究所和托木斯克大学工作。参与了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的创建
伊格尔•库尔恰托夫,在核物理学领域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在他的领导下,建造了欧洲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造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并在 1954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安德烈•图波列夫,航空设计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超音速客机Tu-144(1968年)。 参与过一百种以上飞机的创建,其中70个进入了系列。
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半导体、半导体电子学和量子电子学方面有着五十多项发明并发表了五百多篇科学论文。特别是制造了第一个发光二极管。 2000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列宁格勒电子技术学院毕业生。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现代杰出的数学家。 在2002年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解决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一。
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莫斯科物理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2010年由于对石墨烯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尤里•奥加涅相,领导合成新化学元素的工程。在1999-2010年期间,他的实验室科研人员超过了欧洲同行业实验室。他们第一个获得了六个超重化学元素周期表。
阿列克谢•斯塔罗宾斯克,宇宙产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弗里奖获得者(2014年)。
拉希德•苏尼亚耶夫,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效应(即:在外部空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影响下电子发生逆康普顿散射)的创始人之一,。吸积盘理论(即:自由落体的物质被吸入黑洞)的创始人,京都奖获得者(2011年)。
亚历山大•霍列夫,有170多部着作,包括在国外出版的专题论文。对量子论的数学表述、量子统计学和量子信息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三个国际大奖获得者 :量子通信奖 (1996年)、冯•洪堡奖(1999年)、克劳德•香农奖(2016年)。
㈢ 俄罗斯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俄罗斯方块
㈣ 俄罗斯方块是俄罗斯发明的吗
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操作简单,难度却不低。作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大众游戏,时至今日玩游戏的人(以及许多不怎么玩游戏的人)中谁要是不知道的话可真所谓是火星上的熊猫了。但是,谁知道这么优秀的娱乐工具,出自哪位神人之手呢?
顾名思义,俄罗斯方块自然是俄罗斯人发明的。这位伟人叫做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Alexey Patnov) 。
一、游戏介绍
俄罗斯方块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视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游戏,它曾经造成的轰动与造成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是游戏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款游戏最初是由苏联的游戏制作人 Alex Pajitnov 制作的,它看似简单但却变化无穷,令人上瘾。相信大多数用户都还记得为它痴迷得茶不思饭不想的那个俄罗斯方块时代。
究其历史,俄罗斯方块最早还是出现在 PC 机上,而我国的用户都是通过红白机了解、喜欢上它的。现在远航游戏中心又将重新掀起这股让人沉迷的俄罗斯方块风潮。对一般用户来说,它的规则简单,容易上手,且游戏过程变化无穷,而在 “远航游戏中心俄罗斯方块”中,更有一些远航游戏中心网络游戏所独有的魅力――有单机作战与两人在线对战两种模式,用户可任选一种进行游戏。网络模式还增加了积分制,使用户既能感受到游戏中的乐趣,也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高超技艺的场所。
二、游戏规则
远航模式: 俄罗斯方块可以联网运行,也可以单机运行,下面就两种模式分别进行一下介绍:
1 、联入 Internet 后,由 " 远航游戏大厅 " ,选择俄罗斯方块,登录后进入俄罗斯方块游戏室,进行双方对战。
2 、单机模式:不用联网就可以运行,可单独进行练习游戏,此种模式不能计算积分。
键盘操作模式:
1 、系统缺省设置使用右边的窗口,用光标操作 ,“← ”左移一格; “→” 右移一格; “↑ ”旋转方块; “↓ ” 方块丢下(方块一格格下落), “空格” 健可以直接下落到底。
2 、AD 控制方块的左右移动, W 或 J 或 K 控制方块的旋转, S 控制方块的下落,空格可以直接落到底。
胜负方法: 游戏双方分别移动和旋转自己窗口内落下的方块,方块在一行堆满后就可以消掉。对战模式一次消除两行或两行以上方块敌方也将随即增加相应行数,哪一方的方块先堆积至窗口顶端就算输了。
俄罗斯方块产权之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着名的游戏在80年代曾经在法律界掀起轩然大波,那就是着名的俄罗斯方块产权之争。这次产权争夺,几家欢喜,几家哀愁,几家公司倒闭,几家公司赚钱,其中的是是非非,一言难尽。
1985年6月
工作于莫斯科科学计算机中心的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在玩过一个拼图游戏之后受到启发,从而制作了一个以Electronica 60(一种计算机)为平台的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后来经瓦丁·格拉西莫夫(Vadim Gerasimov)移植到PC上,并且在莫斯科的电脑界传播。帕基特诺夫因此开始小有名气。
1986年7月
PC版俄罗斯方块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被当地的一群电脑专家移植到了Apple II 和 Commodore 64 上,这些版本的软件引起了当时英国一个叫Andromeda的游戏公司经理罗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in)的注意,他向帕基特诺夫以及匈牙利的电脑专家们收购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并且在买到版权之前把它们倒手卖给了英国的Mirrorsoft (注意不是Microsoft!) 以及美国的Spectrum Holobyte。
1986年11月
斯坦恩和帕基特诺夫经过谈判,就版权收购问题未取得成果。斯坦恩甚至直接飞到莫斯科和帕基特诺夫面谈,但是空手而归。由于俄罗斯人对于已经在西方兴起的电子游戏产业知道不多,斯坦恩决定窃取Tetris的版权,于是他放出谣言说这是匈牙利人开发的游戏。
与此同时,PC版的俄罗斯方块已经由英国的Mirrorsoft出品并且在欧洲销售,受到当时人们的极大关注。不仅仅因为这个游戏好玩,而且这是“第一个来自铁幕国家的游戏。”当时的游戏宣传海报上有浓郁的冷战色彩,比如战争画面,加加林太空飞行等。而斯坦恩仍然没有正式合法的版权。
1987年6月
斯坦恩最终取得了在IBM-PC及其兼容机上的Tetris的版权,版权机种包括“其他任何电脑系统”。但是,他没有和苏联方面签署协议,也就是说,这个版权是不完全的。(译者注: 这个“其他任何电脑系统”在原文中的描述是“any other computer system”,这种说法在当时看来也很不严密,从而为后来的产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1988年1月
Tetris在电脑平台的热销,一时造成“洛阳纸贵”(伦敦磁盘贵??)的局面。而当CBS晚报采访了俄罗斯方块之父帕基特诺夫之后,斯坦恩盗窃版权的计划彻底泡汤了。一个新的公司ELORG(Electronorgtechinca,苏联一家软件公司)开始和斯坦恩就游戏程序问题进行协商。ELORG的负责人亚历山大·阿列欣科( Alexander Alexinko)知道斯坦恩虽然没有版权,但是会以手中的游戏开发程序为筹码威胁中断谈判。
1988年5月
经过几个月的争吵之后,筋疲力尽的斯坦恩终于和ELORG签定了PC俄罗斯方块版权的合约。当时的合约禁止开发街机版和掌机版的方块游戏,而电脑版的Tetris则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游戏。
1988年7月
斯坦恩与阿列欣科商谈开发街机版俄罗斯方块的问题。阿列欣科当时尚未从斯坦恩那里拿到一分钱的版权费,但是同时的Spectrum 和 Mirrorsoft已经开始向电子游戏商出售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Spectrum 将Tetris的游戏机和PC在日本的版权卖给了Bullet-Proof Software (FC和GB版俄罗斯方块的制作商),而Mirrorsoft则把它在日本和北美的版权卖给了美国的Atari。这样一来两家公司的矛盾就开始了。1988年11月,BPS在FC上发行的俄罗斯方块(大家不很熟悉的俄罗斯方块1)在日本发售,销量达200万份。
1988年11月
随着GB的开发,NOA(任天堂美国分公司)的经理荒川实(任天堂山内溥老爷子的女婿)希望将Tetris做成GB上的游戏。于是他联系了BPS的总裁亨克·罗杰斯(Henk Rogers),罗杰斯再与斯坦恩联系的时候却吃了闭门羹。于是他直接去莫斯科购买版权。而斯坦恩觉察出风头,也乘飞机前往莫斯科;与此同时,Spectrum的负责人罗伯特·麦克斯韦(Robert Maxwell)的儿子凯文·麦克斯韦(Kevin Maxwell) 也在向莫斯科进发。就这样,三路人马几乎在同时赶到了冰天雪地的红色都市。
1989年2月21日
罗杰斯首先会见了ELORG的代表叶甫盖尼·别里科夫(Evgeni Belikov,和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名)。他给帕基特诺夫等苏联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签了手掌机方块游戏的版权。之后他向俄国人展示了FC版Tetris,这使别里科夫极为震惊。因为他并没有授予罗杰斯家用机的版权!罗杰斯则向他们说这是向TENGEN购买的版权,但是别里科夫也从来听说过TENGEN这个公司的名字。罗杰斯为了缓和尴尬的局面,将斯坦恩隐瞒的事实如数告诉了别里科夫,并且答应付给苏联方面更多支票作为已经卖出的FC版俄罗斯方块的版权费用。这时罗杰斯发现自己有机会买到Tetris全部机种的版权(但是当时还没买),虽然Atari会对他虎视眈眈,但是别忘了,他和BPS的背后还有任天堂这个大靠山给自己撑腰。
注意:罗伯特·斯坦恩原先所签的协议只是电脑版Tetris的版权,其他的版权并不是他的。
后来,斯坦恩和ELORG重新签署了协议。别里科夫强迫他重签的合约中修改的内容是:“电脑的定义:包含有中央处理器,监视器,磁盘驱动器,键盘和操作系统的机器”。而斯坦恩当时却没有仔细看这些定义。(这回轮到他犯混了……)后来他才意识到这是罗杰斯从自己手中抢走版权而耍的花招。但是为时已晚。第二天他被告知虽然签署的文件已经不能改过来,但是他还可以得到街机版Tetris的开发权。三天之后,他签下了街机版的协议。
1989年2月22日
凯文·麦克斯韦访问了ELORG。别里科夫拿出罗杰斯给他的FC游戏卡向他询问这件事情。麦克斯韦在卡带上看到了Mirrorsoft的名字后才想起他的公司已经把部分版权倒卖给了Atari。(糊涂人办糊涂事……)当他想继续谈街机和手掌机版权的问题的时候,却发现他自己能够签的,就只有除电脑,街机,家用机和掌机以外的协议了。(其实等于没有协议可签,除非他发明一种新的娱乐系统,比方说俄罗斯方块积木……)在糊涂之余这家伙灵机一动,告诉别里科夫说此卡带为盗版(汗……),然后也要签家用机的协议。
最后的结果是:凯文·麦克斯韦只带走一张白纸,罗伯特·斯坦恩带走了街机协议书。由于麦克斯韦声称所有的FC卡都是盗版,ELORG保留了家用机的版权,没卖给任何人。假如麦克斯韦想获得家用机版权的话,就必须出价比任天堂高才行。亨克·罗杰斯买到了掌机的版权,并且通知了荒川实。BPS就制作GB版Tetris向任天堂达成交易:这笔交易额高大500万-1000万美元。
1989年3月15日
亨克·罗杰斯回到莫斯科,并且代表任天堂出巨资收购家用机版Tetris的版权。版权费的价格虽然没有向外界透露,但是这个数字将是Mirrorsoft永远拿不出来的。连荒川实和NOA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林肯(Howard Lincoln)都亲自前往苏联助阵。
1989年3月22日
ELORG和任天堂的家用机协议终于达成。任天堂方面坚持加入一款声明,在协议签定之后,如果和其他出现法律纠纷,苏联方面必须派人去美国的法庭上做证。实际上,这种法律上的争端将是不可避免的。据说ELORG仅仅得到的定金有300-500万美元之多。别里科夫向Mirrorsoft通知,说Mirrorsoft, Andromeda和Tengen都没有家用机的版权,现在版权都归任天堂所有。当天晚上任天堂和BPS的头目们在莫斯科酒店里举行了庆祝party。
(各位看明白了,现在家用机和掌机的版权已经被任天堂和BPS分别掌握在手中。无论是Atari还是Tengen都没有权利制作FC版的俄罗斯方块。)
1989年3月31日
霍华德·林肯愉快(幸灾乐祸?)地向Atari发去最后通牒(传真),告诉他们立刻停止FC(NES)版的俄罗斯方块游戏。这使得Atari和麦克斯韦都十分震怒。他们以Tengen的名义回信说在4月7日那天他们就已经享有家用机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了。
1989年4月13日
Tengen撰写了一份申请书,要求拥有Tetris的“影音作品,源程序和游戏音乐”版权。但是申请书中并没有提及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和任天堂的游戏版权问题。(忽视了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真是个大错误!)
与此同时,麦克斯韦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体势力,企图夺回Tetris的阵地。甚至搬出了苏联与英国政府,对俄罗斯方块版权问题进行干预。(好大的面子啊!)结果挑起了苏共与ELORG之间的矛盾。甚至连戈尔巴乔夫都向麦克斯韦保证“以后不用担心日本公司的问题”。(汗……这位麦克斯韦果然不是善主……伟大的苏联政府都对俄罗斯方块关注起来了……)
在4月晚些时候,霍华德·林肯回到莫斯科的时候,发现ELORG已经在苏联政府的打压下抬不起头来,而就在那天半夜,NOA方面给他打电话,说Tengen已经起诉了任天堂。(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第二天,他面会了别里科夫,帕基特诺夫和其他几位ELORG的成员,以确保他们能够为任天堂的官司佐证。(这回合同里的条款可生效了)随后NOA立刻反诉Tengen,并且开始收集证据。
1989年5月17日
Tengen在USA Today上登载了大幅Tertis广告,虽然法庭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1989年6月
Tengen与任天堂的案子终于开庭审理。
论战主要围绕一个议题展开:NES(FC)究竟是电脑,还是电子游戏机。(大家不许笑,在法庭上这可是很严肃的话题)Atari认为NES是电脑系统,因为它拥有扩展机能,而且日本的Famicom也有网络功能存在。而任天堂的证据则更加切题:ELORG中的苏联人从来没有意向出售Tetris的家用机版权,而所谓的“电脑”的概念则早在和斯坦恩的协议中提到了。
1989年6月15日
法庭召开听证会,讨论关于任天堂和Tengen互相命令对方终止生产和销售各自的Tetris软件的行为。法官福恩·史密斯(Fern Smith)宣布Mirrorsoft 与 Spectrum Holobyte均没有家用机版权,因此他们提供给Tengen的权利也不能生效。任天堂的请求最后得到了许可。
1989年6月21日
Tengen版的俄罗斯方块全部撤下了货架,该游戏卡带的生产也被迫中止。数十万份软件留在包装盒里,封存在仓库中。
1989年7月
任天堂NES版Tetris在美国发售。全美销量大约300万。与此同时,和GB版Tetris捆绑销售的Game Boy席卷美国,美利坚大地上刮起一阵方块旋风。
关于Tetris的混战此时已经告一段落。而任天堂和Tengen之间的法庭纠纷则一直持续到1993年。
尾声
Atari Games仍然开发了街机版的Tetris,共卖出约2万台机器。近来Atari Games 被 Williams/WMS收购,而那些封存在仓库里的NES版Tetris的命运则没人知道。Tengen不能从其他途径把它们处理掉,所以估计这些软件都被销毁了。但是据说仍然有约10万份Tengen版的Tetris流入了市场。
我们今天在64合一等游戏D版卡里玩到的所谓“俄罗斯方块2”其实就是当年的Tengen版,平心而论,这一版的方块比BPS的版本要好玩许多。首先,这版的操作感和按键设定十分到位,AB分别是正转和反转,而BPS版是用十字键的下来转动,只支持一个方向,按A就直接“啪”地落下来,手感十分不爽;其次,它支持的二人对战,与电脑竞争和合作的模式也让人耳目一新。还有,音乐也是没的说。
罗伯特·斯坦恩,这个版权问题的始作俑者,在Tetris上总共只赚了25万美元。本来他可以挣多点钱的,但是Atari和Mirrorsoft在付他版税的时候没有给足。(应得的报应……)
Spectrum Holobyte 则需要和ELORG重新协商,以确保电脑版Tetris的版权。
罗伯特·麦克斯韦的媒体堡垒在混战中逐渐分崩离析,老麦克斯韦在做生意时做幕后黑手的事实也在调查中,而他却突然暴病身亡。(气死的……)Mirrorsoft 英国公司也惨淡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真正的大赢家是BPS的总裁亨克·罗杰斯,还有幕后的任天堂。俄罗斯方块究竟为任天堂赚了多少银子呢?答案恐怕永远说不清了。想一想吧,在美国GB都是和Tetris捆绑销售,以增加GB的出货量……然后因为Tetris买了GB的人还会买其他的GB卡……要是这么算起来的话,那利润简直就像滚雪球一样了。现在GB版的Tetris(Z版)总共生产了3000万张。(后来GB的俄罗斯方块又在SFC上出了复刻版,和《马里奥医生》一起出现在屏幕上,成为不朽之作。)
至于苏联方面,除了苏联政府,谁也没有从Tetris那里得到多少好处。苏联解体之后,原ELORG的人员都四散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人继续开发游戏(比方说帕基特诺夫)。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几乎没有从Tetris上赚到一分钱。ELORG本来打算给他Tetris的销售权,但是旋即取消了这笔交易。不过帕基特诺夫仍然为自己能够制作出这么一个世界闻名的优秀游戏而欣慰。他从科学院里得到一台286(当时在苏联可是了不起的电脑)作为奖励。而且分到了比同事们家宽敞明亮的房子。在1996年,亨克·罗杰斯支付给他一笔报酬(还算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帕基特诺夫组建了Tetris Company LLC 公司,终于能够自己创作游戏,并且收取版权费了。
译者注:当年俄罗斯方块红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一个本来是吃大锅饭的人在消极怠工的时候发明的娱乐工具成了造福全人类的宝贝,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开发这个软件时候的预想。Atari虽然在法庭上惨败,但是拜亚洲盗版商人所赐,Tengen版的俄罗斯方块已经在中国玩家心目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任天堂的正统Tetris在中国反而没人玩了。其实说了那么多,归根到底,平平淡淡才是真。有机会的话,下载一个FC的模拟器和一个64合一的经典ROM,回家体会一下俄罗斯方块的魅力吧……
㈤ 苏俄/苏联/俄罗斯在科学领域对世界究竟有什么重大贡献
苏俄/苏联/俄罗斯在科学领域对世界贡献不可小觑。
㈥ 发明创造的事列有哪些
复印机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着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改良电话机 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啦。 留声机诞生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着,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作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法国政府,还因此授与爱迪生爵士的头衔呢!后来,爱迪生又多次改良留声机,直到将滚筒式改成胶木唱盘式为止,这中间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 于是他和梦罗园的伙伴们,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 泡。 美国来客兄弟--飞机 中国袁隆平--杂交水稻 俄科学家发明隐身衣 据悉,奥莱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立大学量子和光电子学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过去许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进行着黄金纳米粒子的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发现,一个物体只要覆盖上一种由黄金胶体粒子制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从肉眼前消失,也就是达到了隐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发明的“隐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体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说:“现在,我们只能使静止的物体隐形,因为物体移动时,光的辐射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目前无法使移动的物体保持隐形。然而,我相信科学家不久就会制造出类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类的移动隐身衣。” 事实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个在“人造隐形”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家。2005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阿鲁和英奎特曾宣布他们发明了使物体“隐形”的理论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离子体激光。 俄罗斯科学家的发明与美国科学家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锐减散射光的概念。人类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物体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断这个过程,人就看不到物体。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隐身衣”发明已经申请了科学专利。研究人员相信,像飞机和太空船这样的大型物体,只要涂上了这种特殊物质,将能够从雷达屏幕前“消失 创新小发明制作方法1、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
㈦ 三位俄罗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改变了世界,请问是哪三位
截至目前,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在各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发现。 以下是其中最杰出的三项发明。
瑞典物理学家佩尔•德尔辛(Per Delsing)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阐述了这种革命性新材料的非凡特质。他说道,用石墨烯制成的一平方米吊床(一个原子厚)足以支撑一只4公斤重的猫。吊床本身重约1毫克,就像猫的胡须一样重。
㈧ 俄罗斯的航天科技
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发展目标和计划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罗斯将重新启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附图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苏联一直把载人航天计划作为整个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载人航天体系,在长时间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前苏联在通过卫星式飞船试验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术之后,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创了载人航天时代。到1970年止,苏联共发射“东方”号,“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16艘,借以掌握了载人飞船的设计、发射和轨道机动、交会、对接与舱外活动等基本技术,研究与试验了航天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在天上生活与工作的能力,这为后来的长时间和大规模载人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70年代起,前苏联的载人航天进入以载人航天为主体的研究、试验新阶段。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载人航天的已有成果,借助于以航天站为主体、以载人飞船和无人货船为运输手段的载人航天体系,在近地轨道上开展了频繁的载人航天活动,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长期生活与工件的能力,进行与军事、科研和国民经济有关的试验。
迄今前苏联已经发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为20吨左右,即第一代的“礼炮”-1到“礼炮”-5号,一次只能对接一艘飞船,第二代的“礼炮”-6至“礼炮”-7号,每次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和平”号为第三代,可同时与6艘飞船对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号为核心舱、“量子”号天文物理舱、“联盟”-TM飞船、“进步号”货船四部分组成的轨道复合体,总重达60多吨。
为了支援“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前苏联研制使用了这样几种运输系统:①载人飞船,包括60年代研制的“联盟”号和后来以它为基础改进的“联盟T”、“联盟TM”飞船,可载3名航天员及少量货物,主要用作为空间站运输往返人员,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发射50艘,②“进步”号小型无人货船,主要用于为航天站运输燃料、仪器设备、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飞行实践证明,采用人货分运的方式更有利于人的安全和载货量。截止1987年底,共计发射33艘“进步”号货船;③重型货船,主要用于运输较重的大型货物,重约20吨,长13米,直径4米,容积50立方米,可向上运输5吨载荷,其返回可实现软着陆,把500公斤货物带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发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号,估计这种货船尚处在研制试验阶段。
另外,前苏联也在研制发展作为航天运输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无人驾驶的大型航天飞机的飞行试验,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据美国国防部分析,苏联还在研制一种小型航天飞机,它将作为一种机动灵活、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取代目前使用的载人飞船,支援空间站计划,从事轨道服务和军事活动。今后10年,独立后的俄罗斯试图继续在载人航天领域内发挥优势和起主导作用。
首先,俄罗斯计划继续研制“和平-2号”号轨道站。未来的轨道站的运营方案有两个,一是“和平一2”号轨道站在轨道上单独飞行;二是与美国未来的“自由”号航天站在轨道上对接联合飞行。“和平-2”号轨道站采用主桁架结构。各舱段集中在中部。太阳电池阵和太阳能收集器分别分布在两端。目前,“和平一2”号轨道站的核心舱已经研制出来。其重量为20t。其余各舱段也采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标准组件。
如果采用此方案,那么美国航天局将全权负责航天站的计划协调、系统工程组合与安全,俄罗斯将负责设计、研制和支持该计划所需要的火箭和发射工具。为此,美国航天局将在莫斯科设立常驻联络处。
即使组合航天站发展计划不能实现,俄罗斯也将为“自由”号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术,其中包括提供“联盟TM号飞船作为航天站可靠的乘员飞行器和应急救生运载飞船、新的对接系统、环境控制和生命系统、空间拖船等。关于空间拖船的详细资料,俄罗斯已向美公开,对于美国这是前所未闻。它有可能代替准备用于“自由”号站的“航天公共汽车”飞行器。后者为美国一项秘密研制计划。
为了发展与“和平一2”号轨道站配套的运输飞行器,俄罗斯除继续进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外,还推出了一个“小型航天飞机”发展计划。该计划方案由一架小型的航天飞机和一枚小型号火箭构成,小型航天飞机类似于法国的“使神”号。“小型能源”号火箭由“能源”号火箭发展而成。有两种方一案,一种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种是可重复使用的。它由助推级和火箭组成。推进剂采用液氧、煤油,芯级采用液氧、液氢推进,火箭的起飞重量为1050~1100t。低轨运载能力为32~34t。为了发射高轨道卫星和星际飞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级火箭。这些火箭采用自然推进剂,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带有叠尾翼及机翼。在与芯级分离后,机翼及尾翼张开,飞回发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罗斯已有数家机构开始对空天飞机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举办的一个航空航天展览会,推出了发展空天飞机的各种各样的设想、草图及众多的设计方案。其中以电磁发射器方案特别引人注目。采用这种电磁悬浮技术可推进一些高速运行装置或发射和回收航天飞机中不同类型的遥控可器(这些工具都是由洲际特超音速飞机运送的)。航天飞机是在洲际特超音速飞机装置的“电磁跑道”上起飞和降落的。这种电通道既能使航天飞机在起飞时加速,又能在返回时使其制动减速都是采用了磁场中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还有一种空天飞机,也采用上述技术,但在结构上是一种单级式的可重复使用无污染的飞行器。它发射安全性高,向轨道运送或回收有效载荷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观测、研究和运输。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今天,美国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空天飞机可能性很大。一个正在酝酿中的合作方案,被称作“国际空天飞机系统”,它重27t,可运载10t有效载荷。在空中发射后空天飞机带着一个可脱扣的装有液氢、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飞到200km的高空。
从太空之旅看俄罗斯航天
莫斯科时间2001年5月6日9时41分,载有太空游客蒂托的俄罗斯"联盟"型飞船返回座舱准确、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萨克斯坦境内,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旅游圆满地划上了句号。此次太空之旅创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游史上的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业开发取得的骄人成就,同时还显示出,未来俄美在国际空间站等航天计划上的的合作与斗争将会继续。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闯太空以来,俄载人航天业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航天科学成果的积累,创造了一个传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游太空。虽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专家,但其专业职务毕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师,若想成为合格的太空游客,还须经历技能和体能方面的考验。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了专项航天训练。他先后学习了"联盟"飞船设施、国际空间站构件、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器飞行控制等有关知识,并在"星辰"号服务舱和"曙光"号功能货舱练习器上经受了锻炼。这些技能训练帮助蒂托顺利往返空间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处患有肺炎,并接受了两个星期的住院治疗。据俄航空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表示,在经过治疗之后,蒂托的恢复状况令人满意,训练计划的如期完成没有受到影响。事实证明,俄宇航训练技术、航天医学和太空生命保障技术,确保蒂托平安度过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显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还反映出,俄罗斯正在着力推进航天商业开发。据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预算额约为1.65亿美元。该预算额与俄航天业所需经费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业开发。在"和平"号空间站未坠毁之前,俄曾在"和平"号上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年收入两千万美元的良好业绩。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国际空间站俄属太空舱和先进的航天技术继续进行商业活动,并计划在俄所支付的国际空间站建设资金中,力求使预算外资金的比例达到30%至35%。另据俄航空航天局管理处主任古谢耶夫介绍,今年,俄有望在国际航天市场上创收约10亿美元。今后,俄将努力使这一开发的年收入达到约20亿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宇航局一直对蒂托之旅耿耿于怀,并以"国际空间站工作受到干扰"等为理由为蒂托太空旅行计划设置重重障碍。但是在俄方的据理力争和坚决抵制下,美方的企图未获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长戈尔丁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蒂托的旅行使空间站的建设工作被迫中断,宇航局将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赔。对此,俄方国际空间站计划负责人留明指出,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工作受到干扰"其实是美方臆造出来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业开发成就。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专家也表示,美国阻挠蒂托上天是出于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闻秘书戈尔布诺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愿乘"联盟"飞船赴空间站旅游。俄将就此事同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各方协商,以解决与此相关的法律和行政问题。但是,从美国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围绕国际空间站商业开发等问题,美俄将面临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
戈尔布诺夫介绍说,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外,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俄将继续着力开展商业航天。目前,俄罗斯正与乌克兰、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和欧洲航天局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项目将被纳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联邦航天规划。顺利开展这些合作,将使俄航天业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俄总体航天实力的恢复将因此而充满希望。
㈨ 俄罗斯方块是谁发明的
顾名思义,俄罗斯方块自然是俄罗斯人发明的。这位伟人叫做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Alexey Patnov) 。 俄罗斯方块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视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游戏,它曾经造成的轰动与造成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是游戏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款游戏最初是由苏联的游戏制作人 Alex Pajitnov 制作的,它看似简单但却变化无穷,令人上瘾。相信大多数用户都还记得为它痴迷得茶不思饭不想的那个俄罗斯方块时代。 究其历史,俄罗斯方块最早还是出现在 PC 机上,而我国的用户都是通过红白机了解、喜欢上它的。现在远航游戏中心又将重新掀起这股让人沉迷的俄罗斯方块风潮。对一般用户来说,它的规则简单,容易上手,且游戏过程变化无穷,而在 “远航游戏中心俄罗斯方块”中,更有一些远航游戏中心网络游戏所独有的魅力――有单机作战与两人在线对战两种模式,用户可任选一种进行游戏。网络模式还增加了积分制,使用户既能感受到游戏中的乐趣,也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高超技艺的场所。
㈩ 谁知道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发达的事例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作者: 沈律 | 2005年07月14日07时38分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沈 律
http://scitechics.wy8.net
[email protected]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将属于中国。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变,文明中心转移,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中华民族崛起
1.引 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转移主要取决于世界科技、经济、贸易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古代由于为陆地交流,近代和现代由于为海洋交流,因此,从历史上看表现出顺时针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当今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相对衰退,世界格局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已从“二战”后两极东西方(东欧与西欧)军事对抗状态转向南北方多极经济竞争状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将成为今后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正式衰落及其局部性(欧洲区域)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旧时代的终结。多极化经济竞争结构的形成,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始。南北经济矛盾的加剧将会进一步演变成新的世界性东西方(东方亚洲太平洋区域与西方欧洲大西洋区域)关系的紧张。激烈的竞争将会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革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随着全球性(世界性)东西方关系问题的解决以及东方思想文化、科技传统的回归复兴,中国将在未来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这一切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再次确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也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将属于中国。
2. 现代科技革命的掀起
对于目前世界上掀起的科技革命浪潮,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东欧等国谈论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各种提法纷纷涌现,有的叫“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的叫“产业革命”,还有的叫“技术革命”,此外也有叫“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时代”等等。现代科技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群及其相关产业群。它们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耗散结构论、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技术、城市工程、管理科学、协同论、突变论等等。这些新科学技术正在发达国家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和发展,并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广泛深远意义的影响。在当代谁能有效地发展和应用这些新科技,谁就能处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领先地位。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孕育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孕育和准备了。自由资本主义到上世纪末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在二十世纪初,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现代阶段,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最深厚基础(经济基础)是垄断,表现在工业生产上尤其如此,与此相应的政治则是对内的欺诈和对外的侵略。而发达国家间的能源战、资源战往往是这种经济和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各种新要求。
从工场手工业过渡而来的旧工业,由于设备简陋,投资少,因此表现为规模小而且分散,十九世纪以来,工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已相对集中,而出现的重工业和其他大工业需要高投资,多设备,密集劳动,这就使得资本的集中者掌握这些新工业成为可能。其次是专利制度的过分严格,新发明的技术往往集中在个别人手中,使他们得以利用新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生产。还有与资本进一步的结合,人为地压制了权力低、资本簿的企业。而权力大、资本厚的个别企业得以畅通无阻的迅速发展。应该指出,这种集中是有限的,因为最终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集团,更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所以高度集中并不能排斥竞争,相反会加剧竞争。竞争是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集中和竞争对科学技术发展就产生了两方面不同的影响。首先是抑制,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某一公司或集团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买下这一专利,自己不用也不准别人来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别人采用了新技术就意味着自己的落后;另外,竞争也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新科技往往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正是打败竞争对手所必需的。
社会生产出现高度集中化的同时,则又表现为复杂化。传统行业越分越细是社会生产复杂化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生产的复杂化必然导致先进科学技术产生,应该看到,复杂化的生产也并不完善,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初具规模的地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产过程的完善和定型化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相联系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生产的复杂化意味着分工的精细化。这时,从事于第一工序和流程生产的人们得以从专、精、深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发现和发明新科学技术。当然还应该看到,人们从总体上来把握复杂化的生产时,由于需要考虑其间的联系,也会产生新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方面摧毁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极大了刺激了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这表现在战时,由于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战后军事科学技术向民用科学技术的转移,使得科学技术变成了新的经济产业。新产业经济的增长又反过来资助并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首先在美国爆发科学技术革命,然后播及全世界。从开始发生到趋向高潮,时间很短,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从自然科学技术的突破开始的,之后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并导致一系列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类传统的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科技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等)和思维方式。在崭新的思想和方法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新科学技术。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宇航科技等等。他们共同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巨大飞跃。并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宇航产业、管理工程产业、咨询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现已成为西方世界寄希望的所谓“朝阳经济”。其中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播下了火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已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由于微电子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自动控制机器(电脑),已经可以有条件的代替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就像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这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以,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协同发挥社会功能。从而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构,使得全世界的产业经济、社会政治和世界格局为之震动。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历史的转折年代。从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人类历史角度上看,这时期发生了五件大事:第一,美国开始衰退 ;第二,苏联向美国提出挑战;第三,中国国际地位开始上升;第四,欧洲经济组织成为对抗美、苏新势力;第五,发展中国家开始觉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表现为综合化趋势,科学与技术各学科不断分化,与此同时,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专业化分化同时的综合化趋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是这样,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科学技术更加如此。这种综合化趋势越发增强,并且导致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幼年期,各学科是分立的,而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则越来越模糊不清,与综合化趋势相应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化”问题。科学技术综合化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大规模化,就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对科学技术进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由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及其研究规模的大型化和计划化的驱使下,所谓“大科学”与“高技术”诞生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并且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进步,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并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古代科学基本上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经验性的,近代科学大体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与技术大体平行发展,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经常走在技术的前头,据统计,由于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而实现生产力的增加,二十世纪初为5-20%,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达到60-80%,有的产业部门则为100%。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数学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成同一整体。从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往往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个转化序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向社会各个方面全面渗透,科学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生产过程,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其步伐将越来越快,社会将更加科学技术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联系,它本身的发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并与社会生产的状况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以个体劳动形式为其研究特点,而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政府的支持,基金资助,科学技术也更加社会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现代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许多学科有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杂交,往往在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的关节点上生长出更新的、更具有优势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群。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两种矛盾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
总之,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成果辉煌,这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的深刻而广泛的革命,其次表现为人类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伦理观、人生观等)和方法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部门,使工业和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以及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科学技术既是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战后世界格局之演变
二战后的四十余年,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世界格局的演变则是其中变化发展的主线。什么是世界格局,所谓世界格局,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则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国政治力量基于自己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全球性整体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国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达到相对均衡的产物。虽然这些政治力量基于一定的经济力量和科技、军事力量而展开角逐,但在这种角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都融合成综合国力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些政治力量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在全球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这些政治力量之间是不断对峙、矛盾、组合、分化、再重组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由于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全球整体结构与表现形态,因此国家、地区之间的细微变化不会带来整体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于局部地区的政治格局。而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形成的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的总的主干结构。如果我们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个大系统,那么各种政治力量就是系统中的要素。各种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层次上相互影响、制约、合作、斗争,从而导致世界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响政治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作用最为显着。当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决不是某一、二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要把它导向这方,另一些因素则要把它导向那方,我们看到的世界格局正是各种因素经过不停顿的、反复曲折的斗争而呈现出来的相对均衡结果。
(1) 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苏结盟也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世界格局即从战时两大营垒—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家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向战后两大阵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转化。1944年8月在华盛顿附近巴敦橡树园,美、苏、英、中四国举行会议,拟订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并建议这个组织取名为“联合国”,翌年4-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制宪会议,51个国家派代表出席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它下设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共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宪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并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等原则。联合国的建立,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烈火考验的各国之间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进行的某种合作与共处。
但是,美、英执政者不满于雅尔塔体系中的势力划分,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屹立在他们的面前,力图夺取战略要地来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特别是由于东欧一些国家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更使他们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着名的“铁幕”演说。他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从此英美与苏联分道扬镳,开始了长期的“冷战”,而铁幕演说则成了“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
在丘吉尔“铁幕”演说之后不久,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目的,相互执行着遏制政策和战略。西方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笼,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东方通过成立共产党(工人党),建立经互会,建立中苏同盟,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以“冷战”为特点的两大东西方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不是偶然的,这种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竞争,其紧张程度不亚于“热战”是有深刻根源的。首先,它是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结果。其次根源于美国妄图建立一个长期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系统。实现美国全球战略和美国世纪的梦想。以及苏联妄图建立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再次,根源于雅尔塔体系世界势力划分的不合理性,从而导致双方势力展开激烈争夺。
(2) 两大阵营的分化到三足鼎立
两大阵营经过十多年时间,双方都逐步走上了自身分化解体的道路。
首先,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应该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国家无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苏联却处处凌驾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上,动辄组织围攻,严重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随着苏联走上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也就趋向解体。1961年起,中国观察员不再出度经互会和华约会议,阿尔巴尼亚也在这年被禁止参加经互会,并与苏联断交。1968年8月因捷克斯洛法克进行改革。苏联便武装入侵,干涉其内政。事后,中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其它国家共产党强烈谴责了苏联的暴行。罗马尼亚同时拒绝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的实战演习,至此,社会主义阵营正式趋向解体。
其次,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随着美国实力地位的日趋下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贝体系开始瓦解,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后,便迅速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随之分化,无论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进入六十年代后,都不甘心担当美国的马前卒,而要与美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以此提高自已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再也不能绝对地控制西方阵营了。
再次,第三世界阵营的崛起。二战后美国凭借其超群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一直称霸于世界。但到了六十年代,苏联也走上了与美国争霸世界的道路,这与苏联六十年代实力增强分不开。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分不开。同时也是大俄罗斯民族利已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六十年代还有一支重要力量的崛起,这就是第三世界阵营。他们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年代美、苏争霸与第三世界联合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点是:第一,美苏争霸是在两大阵营分化过程中进行的,反过来又加速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第二,美、苏这一阶段的争霸经历了从激烈到缓和的过程。激烈也好,缓和也罢,仅仅只是策略上的变化,而不是战略的转变。他们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同时也遍及全球,从而遭到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各国的反对。第三,有些国家虽然与美、苏关系密切,但不再是亦步亦趋,甚至很不满意美、苏在世界上的扩张称霸。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国家亲苏或亲美,但这只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的反霸策略。而不能认为这些国家赞成美国或苏联称霸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第一层次就是美国集团、苏联集团、中国及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构成的三足鼎立的大系统;第二层次有若干子系统,美国与日本、西欧相互关系形成倾斜性三元格局,即属于这种子系统之一。它们在经济和战略上既有矛盾分歧,又要相互依赖。属于第二层次关系的还有美国与其盟国组成的北约组织,苏联与东欧国家组成的华约组织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在第二层次子系统下面各个地区国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组合形式,如西欧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联盟、孔塔多拉集团,这是属于第三层次的系统。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苏、美之间是互挖墙脚,对垒分明,他们与自己的盟国则来往密切,增强向心力。西欧、日本已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尤其是西欧,一向加强自身的联合,同时又积极发展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三世界则在联合反霸的同时也增加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争取广泛支持,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
(3) 走向多极化的东西、南北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苏联在世界上扩张的力量开始下降,美国则陷入越战后国际地位下降,日本、西欧则广泛运用新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世界经济也有所发展,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强,这一切都说明世界正趋向多极化格局。西欧随着其整体经济实力赶上并超过美国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极发展,他们日益不满于美国的保护伞和“越顶外交”,越来越希望联合自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新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西欧各国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国际间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欧洲共同体对西欧各国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在对待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上,西欧各国虽然态度差异,但都感到不能落后于美国,并在法国首倡下一致行动,通过“尤里卡计划”,决心走联合振兴西欧科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道路。
东欧虽然实力较弱,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自主意识增强,大多数国家开始探索适合自已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罗、匈、保、民主德国都不顾苏联的压力,以不同方式提出并强调小国应该而且有可能在国际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声明不能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挟令各国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东欧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与西欧恢复发展经贸联系。现在正在向发展政治联系过渡。
七十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也从依附美国的地位上升为平等伙伴,并积极鼓吹成立太平洋共同体。力图通过经济合作扩大自己政治影响。近年来,随着它成为最大债权国,最大贸易顺差国和最大投资国,使美国也有求于它。日本开始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七十年代,中国自推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国际地位更加提高。
七十年代,整个第三世界随着新独立国家进一步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不结盟运动继续向前发展,要求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持续深入,第三世界大力开展南南合作,其领域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总之,第三世界的作用正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尽管多极化还是正在发展中的新格局,有些世界政治力量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极还需一个过程,但多极化中的各种世界力量已能对美、苏起很大的牵制作用,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在世界多极化中,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是其中轴和核心,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首先,在东西关系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主要表现为苏联与美国继续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形式表现为激烈对抗。但到了八十年代,对抗趋向缓和。由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新思维,1985年元月,美、苏日内瓦会谈商定恢复核武器控制谈判。从而预示着东西方关系的解冻。中导条约和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签署、东欧的变革、柏林墙的推倒、前苏联的政治多元化及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德国的统一、华约的解散、前苏联的解体、波罗的海三小国的独立、欧盟统一大厦的筹建,等等,共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方面由于苏、美两国受到各自力量的限制及核战争的全球毁灭性后果设想以及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性衰退;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同盟国的分化与解体,限制了美、苏争霸势力的发展。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反霸和争取和平力量的增强。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世界“冷战”格局瓦解。“冷战”格局的瓦解则预示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相对衰落及其一统天下的历史时代的终结。
其次,在南北关系方面,南北关系是指南方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对北方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求得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解决。所以,他不光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政治问题。从第三世界崛起的进程上看,开始南北谈判则是第三世界进行国际斗争的第二回合,即谋求民族经济的发展。(第一回合是谋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