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国家为什么抵制俄罗斯
因为无论从种族 文化 宗教各方面来看 俄罗斯都和西欧各国有着很大的差别 所以一直不被认为是欧洲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来自英国 英国地处欧洲大陆之外 所以对于英国来说 他如果想干涉欧洲大陆事务 就绝不能允许出现一个能够一统欧洲的强国 这是英国百年来不变的国策 所以当年英国拼死也要打垮拿破仑 后来与德国的战争更是不遗余力 之后更是百般阻挠欧盟的成立 作为欧洲最有潜力成为霸主的国家 倘若俄罗斯一旦与欧盟合作 那么英国将彻底丧失在欧洲大陆的主导权 当然这和美国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 法国不断向俄罗斯示好 英国却是铁了心的反对俄罗斯
Ⅱ 俄罗斯当年做了什么举动,为何会让欧洲国家闻风丧胆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他们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强,而且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非常大,跨越到欧洲和亚洲两个大洲,当初,俄罗斯曾经组建了一只由女性组成的军队,并且,这只女性军队被称为敢死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她们不怕死战斗力爆表非常强悍,甚至当初二战期间打的那些欧洲国家闻风丧胆。
当初,俄罗斯组建这支女子部队,也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凭借着俄罗斯女兵的彪悍,不仅征服了俄罗斯军队,甚至征服了整个欧洲,作战期间,俄罗斯军队悍不惧死,每次战役,这只女子敢死队都冲在最前面,受到整支军队的尊敬。当然,作为他的敌人,整个欧洲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甚至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被打出了阴影,一听到这只女子军队就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Ⅲ 欧洲为什么驱逐俄罗斯
一直以来俄罗斯间谍在欧洲都是比较活跃的一群人,早些时候因为间谍的活动致使克里米亚脱离了乌克兰,但当时并不涉及欧盟和北约的核心成员国,所以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但是这一次把英国的间谍给毒了,表明俄罗斯间谍部门已经开始伸进欧盟内部了,而且还是传统的欧洲强国英国,搞得一众小国家人人自危。
Ⅳ 历史上俄罗斯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西方世界所不容呢
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大国,作为我国的邻国,俄罗斯近年来和我国的关系非常的友好,在我国的留学生中也有不少是俄罗斯人,并且我国的一些年轻人也比较喜欢俄国“肤白长腿”的美女。
甚至还开始侵略其他国家,而它侵略的并不是别人,而正是处于欧洲中心地带的西方国家,当时的西欧国家普遍认为俄罗斯只是一个仅仅知道武力、并且落后的粗鲁民族。
而在俄罗斯帝国成立之后,这个国家不仅没有收敛,而且变本加厉,更加的喜欢侵略,所以虽然肤色相同,但是这些西方国家一直都不喜欢这个蛮横的国家。
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再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这个国家遭受到了所有国家的厌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喜欢发动战争,喜欢侵略,导致 一直臭名远扬。
Ⅳ 为何当初俄罗斯会被美国除名G7峰会
我觉得就是俄罗斯还有美国这两个国家本来就是有一些敌对的关系,然后就是美国借这个机会将俄罗斯提出G7峰会,还有就是俄罗斯自己也不想在这个G7峰会待下去了。
或者说还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就是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当时的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支持了乌克兰的反动势力,借这个事情,就将俄罗斯开除G7峰会,然后俄罗斯自己也不去参加了。
最后就是告诉世界任何国家,采取类似行为会得到的必然结果。美国号称世界警察,以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它的责任。
Ⅵ 欧洲杯为什么俄罗斯会被出局了
本届的新规则完整规则如下:
1.比较这几支球队在相互间比赛中获得的总积分
2.比较这几支球队在相互间比赛中的净胜球数
3.比较这几支球队在相互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果两支以上球队积分相同)
4.小组赛净胜球数
5.小组赛进球数
6.在欧足联国家队排名系统中排名靠前者列前,欧足联排名系统将统计2008年欧锦赛预选赛和决赛阶段、2010年世界杯预选赛和决赛阶段、2012年欧锦赛预选赛各队的表现。
由于俄罗斯与希腊积分一样 要看他们之间的胜负关系 因为俄罗斯输给了同等级分的希腊 所以出局了
Ⅶ 俄罗斯被踢出欧洲,俄罗斯不再属于欧洲国家,地缘上应该属于亚洲
它欧盟踢不踢俄罗斯,俄罗斯主要中心地带还是在欧洲范围内,俄罗斯的主体文化也是相对东欧流派,这不是它欧盟踢不踢能改变的。相比较而言亚洲文化并没有明显特征,亚洲相当只存在一个中国文明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文明,并没有太多明显特征,俄罗斯加入亚洲也基本没有什么能改变。别说韩、日。这两个国家早就不属于亚洲文化范畴,其就是西方价值体系,已完全不算亚洲文明了。
Ⅷ 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怎么被欧洲排斥
●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西化”成为历史长河的主流。可以说,“西化”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
●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并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同宗兄弟。从古至今,西方人始终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歧视
●在蔑视俄罗斯文明的同时,西方又对俄罗斯“坐大”怀有强烈的恐惧。这种复杂的情感导致了西方对俄罗斯政策的摇摆不定,西方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想把俄罗斯作为“小兄弟”纳入自己的体系,但更多的则是对俄罗斯的排斥与遏制
7月18日,《环球时报》刊登了郑羽先生的文章《俄罗斯能融入西方吗》,文章从俄罗斯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国家安全基本理念的角度论证了俄罗斯不会彻底融入西方的观点。笔者十分赞同郑羽先生的意见,但同时认为,与现实的战略因素相比,传统的历史文化因素在更深的层面和更长的历史时段上制约着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互动,尽管融入西方是俄罗斯长期的历史追求,但斯拉夫文明的特性以及西方文明对斯拉夫文明的“歧视”,决定了俄罗斯不可能彻底融入西方。
融入西方:俄罗斯长期的历史追求
从出现国家的那一天起,俄罗斯大致经过了基辅罗斯、鞑靼人统治下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和当代俄罗斯六个历史阶段。其间,俄罗斯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文化转型: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当代俄罗斯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再定位。可以说,“西化”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
俄罗斯19世纪的哲学家、西欧派的代表人物恰达耶夫曾说,“我们从来不曾属于东方。东方有东方的历史,其历史与我们的历史毫无共同之处”。他甚至坦言:“俄罗斯会因与西方相像而感到幸福,会因西方迁就地同意将我们纳入其行列而感到骄傲。”对西方的强烈向往使西欧派对本土文化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强调俄罗斯只有放弃东正教信仰,吸收基督教的精神,沿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才能实现社会进步。
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程度的“西化”成为历史长河的主流。古罗斯在与拜占庭的交往中受益匪浅。基辅罗斯经“罗斯受洗”而皈依东正教,从而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罗斯在彼得大帝的推动下“西化”强国。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军事上战胜了拿破仑,而后者却成为思想和制度上的赢家。20世纪末,推崇“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对西方的渴望,叶利钦则一度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普京上台后,也多次强调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入西方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称,“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和社会的圈子。”
欧洲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
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并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同宗兄弟。从古至今,西方人始终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歧视。
对不同文明的态度首先取决于对不同文明的界定。西方人认为:“欧洲的个性是在中世纪时以基督教的形式确定的……东欧的宗教后来是由拜占庭而不是罗马传过去的,从此,西欧与东欧的发展方向就不同了。”塞缪尔·亨廷顿把欧洲文明的界线限定在“基督教的范围结束、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范围开始的地方”,不仅将其视为“欧洲文化的边界”,还视为“冷战后欧洲和西方政治经济的边界”。
西方人认为俄罗斯文明与欧洲文明有着明显差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谈道,“俄国位于欧洲的边缘,由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一大块缓冲地带构成。由于这一位置的缘故,俄罗斯人的历史经历完全不同于其他欧洲人,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文化也相应地不同。”亨廷顿强调,俄罗斯没有或很少经历过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历史现象,“西方文明八个特征之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制机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俄罗斯文明是基辅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和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这些影响造成一种社会和文化,它们与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由于“在20世纪之前,欧洲对俄国的影响比俄国对欧洲的影响大得多”,因而西方人在俄罗斯人面前有了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就连俄罗斯的“西化”改革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一个丑陋的“怪胎”。在西方人看来,彼得的改革一方面在俄国开创了现代化和西方化,但另一方面又巩固了专制体制、强化了俄罗斯的“亚洲特性”。西方还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乃至苏联领导人都遵循着彼得的模式,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加强独裁权力。《欧洲的没落》一书的作者霍洛勃恩·哈杰甚至称“西方与俄国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因‘俄国的西化’而消除。”
冷战后俄罗斯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没有赢得西方的信任。撒切尔夫人在刚刚出版的新着《国家战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强调,“尽管许多年后俄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繁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但它由地理、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决定的,既属欧洲又属亚洲、既属东方也属西方的特性不会改变,俄罗斯决不可能完全成为西方国家。”
欧洲“恐俄症”与遏制俄罗斯
西方人对俄国的歧视并没有阻碍俄罗斯登上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并且惊人地迅速取得显着地位。这使西方人对俄国的认识更增添了复杂因素:在蔑视俄罗斯文明的同时,他们又对俄罗斯“做大”怀有强烈的恐惧。这种复杂的情感导致了西方对俄罗斯政策的摇摆不定,西方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想把俄罗斯作为“小兄弟”纳入自己的体系,但更多的则是对俄罗斯的排斥与遏制。
在西方人眼里,对俄罗斯崛起的担心与恐惧首先表现在对俄罗斯扩张野心的夸大,似乎俄罗斯是欧洲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这种恐惧导致了西方人对俄罗斯历史的误读、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先入之见。一些西方人甚至说,“我们只能把俄国人的过去看作是一条色彩深重、血污斑斑、乱七八糟的挂毯,在它的图案中,成功与失利、胜利与惨败、占领者的盛日与流血割地的痛楚,错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些事实使俄国人不会相信世界的政治秩序在本质上是大慈大悲的,而是认为冲突是家常便饭,秩序是不稳定的”。
西方对斯拉夫文明的歧视和对俄罗斯崛起的恐惧决定了他们遏制俄罗斯的必然政策。用基辛格的话讲,“俄罗斯是一支庞大可怕的力量———神圣而深具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须以合作或对抗来加以遏制”。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英国联合其他西方强国,竭力限制俄罗斯势力的膨胀。1871年法国革命后,亚历山大二世取得了1877—1878年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但是《圣斯特法诺条约》所取得的战果再次遭到西方列强外交家的巧取豪夺。一战结束之后,西欧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但俄罗斯(苏联)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喘息,外国军队的干涉、在外国鼓动下的少数民族独立使苏联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二战前,纳粹德国在欧洲势力的膨胀不仅没有引起英法等国的警醒,反而使后者得意于终于可以借他人之手削弱俄罗斯于无形,因而无论是慕尼黑阴谋,还是拖延建立中欧集体安全体系,都成为西方“祸水东引”的组成部分。二战后,西方对苏联的恐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乔治·凯南强调“不能靠零零星星的举措而只能靠睿智的长期政策对苏联予以有效反击”。于是,就有了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有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有了冷战的爆发。
直到今天,西方也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担忧,基辛格建议美国要警惕俄罗斯这一“式微中的帝国企图在周边邻国重振权势雄风”的野心。布热津斯基宣扬应促进一个“民族和民主的俄罗斯”的出现,以消除其对西方的“威胁”。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俄要“明确、公开地抛弃俄帝国的过去,也就是接受在前苏联范围内已形成气候的地缘政治多元性”;第二,俄要“对扩大的欧洲与美国政治和安全关系不表示异议”,无权把“想加入跨大西洋共同体的欧洲民主国家排斥在外”。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并没有放弃遏制俄罗斯的政策。无论如何粉饰,北约东扩的重要目标就是防范俄罗斯的崛起。就是在进入所谓“后冷战时代”的今天,俄罗斯也没有完全获得西方的信任。与支持俄罗斯的经济复兴相比,西方更关心的是拔除俄罗斯的“利齿”,在今年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西方不惜大慷其慨,拿出200亿美元要俄销毁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总之,尽管“融入西方”是俄罗斯主观上强烈向往的历史夙愿,但俄罗斯文明的特质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只能使俄罗斯处于一种“东西两难”的尴尬境地,“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Ⅸ 七国把俄罗斯踢出G8 俄外长:没什么了不起
当年苏联的精英搞垮苏联,着实让美国主子高兴了一阵子,少了一个要命的 敌人,谁能不高兴呢?
问题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相信,自己民主了,价值也普世了,西方国家该接受它了,它终于有机会融入欧洲,与美英法德握手言欢。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加然苏联解体了,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个大块头,它的面积比整个欧洲都要大,它虽然把威胁欧洲的钢 铁洪流销毁了,但是它仍然有强大的军事能力,如果它加入北约或欧盟,它就有可能抢老大的位子,所以西方对它的敌视态度依然如旧,俄罗斯被西方国家狠狠地涮了一把,所以它们恨叶利钦,对西方更加仇恨,这导致普京大帝在俄罗斯人气很高。普京大帝其实也没有作什么,它只需对西方放狠话就可以赢得人心。
当年俄罗斯虽然参加了G8,在其中仍然受排挤、受孤立,这种表面风光、内里痛苦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受的,所以当西方把俄踢出G8,俄并没有什么受挫感,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