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八世纪俄国是怎样进行教育改革的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俄国皇帝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在位时,从增强国家实力出发,以欧洲为榜样,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彼得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开办普通学校、建立专门学校、创建科学院。
专门学校为培养各方面专门技能人才,以促进俄国军事和科技的发展,1701年彼得发布了3个开办专门学校的命令。1701年1月10日发布了建立炮兵学校的命令。炮兵学校培养掌握读、写、算并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炮手。学生来自各个阶层,贵族出身者居多。学校分初级班,高级班两级,学习期限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队,成绩差的令其退学,送到炮兵工厂当工人。1月14日发布建立“数学及航海学校”的法令,招收10岁至12岁少年,学习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学校管理严格,每天上9小时至10小时的课,对缺课者实行体罚和罚款。学生毕业后,大多送往荷兰、英国等地深造,回国后担任舰队将校级军官。1715年其航海班迁往彼得格勒成为“海军学院”。7月彼得又颁布了开设“外国语学校”的命令,要求学校用拉丁语、德语、瑞典语来教授俄国官员的孩子。学校除开设外国语外,还教授各种普通课程。至1715年,培养出250多名学生,多数担任政府部门和印刷厂的译员。
此外,彼得还允许成立了技术学校、医疗学校等。
普通学校18世纪以前俄国初等学校数量少,质量低。针对这一现状,1714年彼得命令全国各地开办计算学校,教授识字、写字、算术以及关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基本知识。到1718年已开办了42所。学校招收一切阶层的儿童(农奴除外),但大多是军人子弟。1717年彼得又敕令要求木工、船员、冶炼工人及其他职工必须掌握读写。于是1719年彼得格勒海军工厂首先设立了俄语学校,此后不少造船厂也相继设立俄语学校,儿童一般7岁入学,前四年学习读写,后二年学习计算与几何,毕业后派往海军工厂或轮船厂当工人。不少船员和职工都积极送子女入学,俄语学校学生以工人子弟居多。
创立科学院彼得在访问欧洲时,受到德法等国科学研究的影响,为培养造就本国的专家学者,1724年发布了设置科学院的命令。第二年,科学院正式成立。科学院分三部分:一部分以研究数学为主,一部分以研究物理为主,一部分以研究人文学科为主。科学院还附设了大学和预备中学。
俄国着名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年-1765年)对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1741年他担任了科学院附属大学和中学的领导工作。1755年在他的倡导下开办了“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不设神学系,为便于平民进入大学,在预备中学里设平民部。1779年莫斯科大学又开办了一所附设的师范学院。
2.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教育
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上台,继彼得一世之后,重新开始建立和改善国家教育制度的工作。1782年成立了“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颁布了由该委员会起草的《国民学校章程》。《国民学校章程》规定给予全体国民以教育的机会,不论其阶级、出身、性别如何,甚至农奴也可以进入城市的学校。根据这个课程,在县城设置五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分四级,最后一级为两年。在县以下各区域镇设两年制的初级国民学校,其章程与中心国民学校的头两年(初级部)相同;中心国民学校高级部设有机械、物理、地理、历史、自然、建筑等学科。章程还规定所有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负责管理,实施免费教育,其经费由国库支付一部分,地方贵族和商人负担一部分。19世纪初期,许多中心国民学校改为中学,初级国民学校改为县立学校。
1764年,在彼得堡市郊的斯莫尔尼建立了俄国第一所国立寄宿制女子学校,它以贵族少女为对象。第二年曾附设一所平民女校,学习内容与贵族女校相同,主要培养贵族家庭的管家保姆和家庭教师等,但其存在时间不长。贵族女校影响波及国外,开了俄国女子中等教育的先河。
B.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教会改革
就在这一年,一位来自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科热奥泽尔斯基修道院的院长尼康来到莫斯科。按照当时的习俗,各地刚刚就任的修道院的院长要首先进京觐见沙皇,尼康神父就是为此前来莫斯科的。在觐见沙皇时,尼康神父给年轻的沙皇阿列克谢留下了良好印象,沙皇提出尼康神父可以留在莫斯科。此后大牧首约瑟夫根据沙皇的意思,委派尼康神父担任新斯帕斯基修道院大修士司祭。 在莫斯科,尼康神父加入了一个由大贵族和神职人员组成的集团,他们主张统一各地教会宗教法事的章程,加强对民众的宗教教育,主张严格的宗教生活,并翻译了大量的宗教书籍。
沙皇阿列克谢是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严格按照东正教的教规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尼康神父获得了沙皇的信任,按照沙皇的命令,他每个星期五都去克里姆林宫和沙皇讨论问题,起初只是宗教问题,后来尼康神父逐渐开始和沙皇讨论国政。 1652年4月,莫斯科及全俄东正教大牧首约瑟夫病逝。教会的领导人和朝中贵族们揣测沙皇的心思,一致推举尼康神父出任大牧首。 尼康神父就任东正教大牧首后,开始着手推行教会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莫斯科教廷东正教的各种典章制度按照拜占庭方式加以改革,统一各地教会宗教活动。大牧首尼康的改革活动在大贵族和教会中间引发了恐慌,因为此前人们一致认为莫斯科就是第三个罗马,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但高于拜占庭,现在要把莫斯科教廷的宗教礼仪按照拜占庭方式改革,是不能被接受的。尼康还提出,俄罗斯沙皇应该成为整个东正教世界的统治者,而俄罗斯的首都应该定于康斯坦丁堡,莫斯科及全俄东正教大牧首相应地应该成为整个东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尼康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沙皇的支持。
在1654年俄罗斯-波兰战争爆发后,沙皇阿列克谢率兵亲征,在此期间大牧首尼康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尼康推行的改革措施引发了莫斯科贵族和教会的不满,进一步造成了东正教会分裂。最终拒绝尼康公改革的旧礼仪派从莫斯科东正教会中分裂出去。大牧首尼康对旧礼仪派开始大规模的迫害,审判并处死了旧礼仪派的领袖,但旧礼仪派的信徒们还是没有服从尼康,他们为躲避迫害,从莫斯科逃亡各地。
此后,大牧首尼康提出神权应该高于世俗权利,这实际上就是表明教会的权力要高于君权。沙皇阿列克谢明确提出反对,并逐渐冷淡了同大牧首尼康的关系。自1660年开始,莫斯科教会开始了对尼康的审判。审判前后共持续了6年,最终剥夺了尼康的大牧首职位并将其流放到一座偏远的修道院。1681年,尼康神父病逝于返回复活修道院的途中。
C. 19世纪60年代,俄国教育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在19世纪初期教育改革的基础上,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又先后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1860年)、《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63年)、《初等国民教育章程》(1864年7月)、《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1864年11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
D. 彼得一世两次改革的具体时间,内容… 谢拉…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地位
E. 阿瓦库姆的历史发展
俄罗斯正教会是东正教中最大的一个自主教会,是基督教于公元10世纪末从拜占庭辅罗斯后建立起来的。最初,这一教会由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的都主教管理。都主教驻节地14世纪以前是在基辅,以后随着东北罗斯的强盛便于1299年迁到弗拉基米尔,1326年又迁到了莫斯科。15世纪,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利用希腊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在佛罗伦萨举行的宗教会议上通过东西教会合并的决议,拒绝服从君士坦丁堡牧首,并于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举俄罗斯人梁赞主教约纳为莫斯科和全罗斯都主教。这便是俄罗斯正教会事实上独立自主的开始。
俄罗斯正教会的一些修道院、教堂以及上层的高级神职人员,在王公政权的支持下依靠土地的垦殖、赏赐、捐赠和直接掠夺,变成了直接剥削农民劳动的封建大地主。俄罗斯正教会支持莫斯科的大公们为建立统一国家,实行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斗争。莫斯科大公国逐步强大起来,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各东正教国家大都臣服于土耳其人。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加强,俄罗斯正教会便自命为东正教会的首脑,宣称俄罗斯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第三罗马。 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召开会议,选举莫斯科都主教约夫为俄罗斯首任牧首,从而完全脱离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管辖。
俄罗斯正教会内部曾进行过各种派别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俄罗斯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内部的斗争,其中包括争夺教会地产的激烈斗争。14-16世纪,各种异端也有很大发展。
1652年当选俄罗斯正教会牧首的尼基塔·米诺夫·尼康,于—1656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会改革,主要有:将祈祷时的跪拜改为鞠躬礼,用三指划十字代替两指划十字,赞美诗(阿利路亚)要唱三遍而不是两遍,教堂礼仪行列行进方向要自西向东(朝着太阳)而不是自东向西(顺着太阳升降方向)。这一改革还包括对宗教礼仪书籍中的一些错误,按照希腊文本进行了校订。如将“耶稣”一词的俄文写法由Исус改为Иисус等。
尼康的改革统一了作为国教的宗教礼仪,适应了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一改革得到沙皇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尼康极其狂妄贪权,企图把教权置于皇权之上,要求沙皇听命于自己的摆布,结果彻底失败了。1666—166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尼康被宣布解除牧首职务,并被发配到北方一个偏远的修道院;1681年死于返回莫斯科的途中。
1721年,彼得一世颁布《宗教章程》,废除了牧首职务,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宗教委员会——主教公会,由沙皇任命的一些主教组成,这些主教又受一位由世俗官员(一般都是军官)担任的所谓“主教公会总监”的控制。俄罗斯正教会已完全从属于国家,成为沙皇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一个部门了。 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教会土地国有化,约有200万男女农民的教会土地转归国家所有,这些教会农民成了国家农民。 1917年俄罗斯正教会又恢复牧首制,主教公会成为牧首的咨议机构,并由牧首主持。
尼康的教会改革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波雅尔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的支持,但也遇到一些狂热坚持“旧信仰”的基层神职人员和普通教徒的反抗。这就是所谓的旧礼仪派运动或分裂派运动。尼康派教会和沙皇专制政府对旧礼仪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旧礼仪派的着名领袖和活动家大司祭阿瓦库姆、辅祭费多尔、司祭拉扎尔、主教叶皮凡尼等先是被流放,以后于1682年被火刑处死。但是这些镇压并没有阻止旧信仰派运动的发展,相反却增加了分裂派教徒的数量。
维护“旧信仰”的斗争反映的是不同阶层的不同社会政治要求。一些着名显贵,如霍万斯基和射击兵以及一些波雅尔贵族反对教会改革是为了维护本阶层的特权;部分高级神职人员也反对尼康改革是不愿意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城镇工商民和农民对分裂派的支持则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压迫的反抗。 17世纪下半期在旧礼仪派运动的旗帜下发生过一系列的反对专制国家政权的事件,其中最为重大的一次就是1668—1676年的索洛韦茨基起义。
但是分裂派运动从整体上说具有消极反动的性质。一些分裂派活动家所宣扬的末世论、洗净罪孽的思想和鼓吹脱离“现世生活”等,促使17世纪下半期大批农民和工商民离乡背井,逃往伏尔加河流域和东乌拉尔、西伯利亚等荒漠地区和森林里,在那里修建起一些旧礼仪派的隐修所。17世纪末开始广泛发生各种残酷的集体和个人自杀事件,包括自焚、溺水自尽、绝食饿死等。政府对分裂派的镇压加剧了这种逃亡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18世纪-20世纪初,旧礼仪派运动的主要中心是克尔热涅茨河和伊尔吉兹河地区(在伏尔加河流域)、斯塔罗杜布(在乌克兰)和维格河流域(在北方沿海地区)的一些隐修所和社团,还有莫斯科罗戈扎墓地的教堂以及变容节墓地的反教堂派社团。由于对旧礼仪派的一再迫害,迫使部分旧礼仪派教徒迁居国外。 旧礼仪派又逐步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主要分为教堂派和反教堂派两大派别。
17世纪后半期,俄国还开始发生教派分化运动,这是被压迫群众进行社会反抗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教派就是鞭身派。18世纪出现了阉割派、反仪式派和莫罗勘派,19世纪又出现了史敦达派、浸礼派、基督复临派等。这些教派可以分为两大类:神秘主义的教派(鞭身派与阉割派)和唯理主义的教派(浸礼派、基督复临派、反仪式派、莫罗勘派等)。鞭身派和阉割派否定官方教会的宗教仪式,寻求通过一些跳神活动来与神灵进行神秘主义的交流。鞭身派的这种狂热的跳神活动往往导致性放荡;阉割派则相反,为自己规定了禁欲主义的理想,其中包括性欲,所以他们要进行阉割。另一类教派在否定官方教会和国家的同时,追求一种所谓的“基督共产主义”,他们建立了一些宗教公社。但是这些公社不久都纷纷瓦解了。
俄罗斯正教会在中国的活动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F.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国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在他亲政后随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涉及到了俄国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G. 1721年,彼得对教会便进行全面的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1721年,彼得对教会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首先设立了一个宗教事务管理局,任命思想开明,主张改革的普斯科夫教区主教费奥凡·普罗科维奇为该局副局长,局长仍由老态老钟的代理大主教斯特凡担任;同时,设立了一个由沙皇任命的、几名主教组成的“神圣教务委员会”,取代莫斯科大主教职位。费奥凡上任后,起草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经沙皇御批,尔后以敕令形式颁布。
H. 俄罗斯正教会的历史
10世纪下半叶,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娶拜占廷皇族公主安娜为妃。安娜去基辅公国时有希腊正教会修士随行。988年,弗拉基米尔受洗入教,并命令全国居民在德聂伯河受洗入教。此后,在各地建立教会、修道院,并派传教士到北方传教。12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后,东正教常被作为俄罗斯国家统一的旗帜和象征。
1037~1448年间,基辅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指定。佛罗伦萨公会议(1439)后,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大公支持下,于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梁赞主教、俄罗斯人约纳担任都主教。1453年,拜占廷灭亡。希腊正教四大牧首区均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俄罗斯正教会高级修士在给沙皇的上书中一再提出莫斯科直接继承于罗马和拜占廷,是“第三罗马”。这一思想对以后沙俄帝国的历史具有一定影响。伊凡雷帝即位后,不满俄罗斯正教会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管辖的隶属地位。1584年,其子费多尔即位,鲍里斯·戈东诺夫为取得贵族和正教会的好感,趁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耶利米二世到莫斯科劝募之机,取得其同意,成立自主的俄罗斯正教会。约夫任第一任牧首。从此,俄罗斯正教会在自主教会尊称排列上继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区之后,名列第五。
1453~1887年间,乌克兰有一属于君士坦丁堡管辖的全俄罗斯和基辅都主教区。1596年,大部分乌克兰东正教神职人员和信徒加入天主教,但保持东派教会礼仪。1687年,该教会又归入莫斯科牧首区。
17世纪,俄国教会史称为大主教制时代。尼康于~1656年进行一系列礼仪改革。改革遭到旧礼仪派反对,造成教会分裂。由于尼康主张神权高于君权并干预国政,遭沙皇猜忌,终被流放。但是,尼康的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改革在沙皇阿列克赛·米哈依洛维奇支持下,被强制推行。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再次改革俄罗斯正教。1721年,彼得颁布敕令,废除俄罗斯正教牧首制,建立由政府管辖的最高宗教事务会议(中国曾译称主教公署)负责管理教会,首脑由沙皇直接任命。同时,在全国8个省分设教区,主教由最高宗教事务会议向沙皇提名,由沙皇决定任命。
1918年,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教会和国家分离、教会同学校分离”法令,以吉洪为牧首的俄罗斯正教会对苏维埃政权采取敌对态度。1922~1923年间,以亚·维弗登斯基和弗·克拉斯尼茨基为代表的司祭团体,组织临时高级教会行政署,主张废除牧首制,进行教会改革。后组成由主教、司祭和平信徒参加的全苏主教公会以取代牧首。1943年牧首制恢复,阿列克赛担任牧首。1961年,俄罗斯正教牧首区加入世界基督教联合会。自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起,同罗马教廷开始对话。1971年俄罗斯正教会举行地方主教会议,选举皮缅担任牧首,并讨论了同旧礼仪派关系正常化等问题。
苏联现有牧首监管教区4个,即列宁格勒、基辅、克普季齐和塔林-爱沙尼亚教区。主教督管教区76个。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敖德萨设有正教学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还各有神学院一所。出版《莫斯科牧首公署杂志》、《东正教通报》、《神学论文年鉴》等刊物。
I. 俄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么负面影响
两次,分别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和1861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1,彼得大帝的改革:身为第三代沙皇亚阿力克赛一世之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吸取欧洲新教国家的经验,为俄国重建了新的秩序,彻底改变各项因循自拜占庭以来的传统。有鉴于父亲曾经因为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运动而短暂蒙羞,彼得大帝借由俄罗斯宗主教亚德里安(Adrian)1700年去世的机会,停止宗主教的选举。在历经宗主教职缺长时间的空窗期后,他并于1721年正式废除主教制度,以“神圣宗教会议”取而代之;至此,原来教会的中央行政单位就成了国家组织的一环。由沙皇特派的行政官员(“高级教会庶务员”)得出席所有会议,甚至监督管理教会事务。此外,彼得大帝也颁布琐碎的宗教规章,作为俄国境内所有宗教活动的运作细则。当时教会内部由于守旧派势力的分裂,无法推举有力的发言人捍卫自身权利,只有走向被动接受一途。在彼得大帝的革新下,俄国教会迈向历史的新纪元,直到1917年,其带来的结果并非都是负面的。例如,彼得大帝的教会顾问群皆是毕业于基辅学院的乌克兰高级主教,他们为俄国引进西方的神学教育,其中最着名的是彼得大帝的好友-普斯科夫市的枢机主教费欧凡·普克波维奇(Feofan Prokopovich)。整个18世纪,俄国教会持续在亚洲进行宣教工作,也兴起许多宗教作家及圣徒,包括佛罗尼斯的圣米乔芬(St. Mitrofan of Voronezh, 死于1703年)、列东斯克的圣提康(St. Tikhon of Zadonsk, 死于1783年)-一位德国路德宗乔安·阿恩特(Johann Arndt)和德国敬虔主义的仰慕者-,以及其他杰出的高级主教和学者如莫斯科的大主教柏拉图·李夫辛(Platon Levshin, 死于1803年)。所有挑战沙皇对教会影响力的尝试,最后总以失败告终,其中罗斯托夫的大主教亚斯尼·麦特耶维奇即因为反对凯萨琳女皇所主张的教会属性世俗化,遭到罢黜且死在狱中(1772年)。当时的俄国弥漫着一股世俗化的官僚气息,对于隐修主义的复兴显得相当不利,即便如此,来自基辅的年轻学者派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sy Velichkovsky, 1722-94)依然促使了复兴的发生,随后也成为罗马尼亚宁次男子修道院的院长,他所译《慕善集》的斯拉夫语版本间接造成了19世纪俄国静修传统的复兴。
2,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革。19世纪上半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奴制陷入严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俄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惨遭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国内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农奴工人运动方兴未艾,革命民主主义思潮风云激荡着,革命形势一触即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公开承认改革的必要性,认为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从1857年起,各种政治派别就如何废除农奴制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地主——农奴主阶级始终持顽固反对立场,自由派(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带土地解放农民,但要实行赎买,旨在促使农民分化,走普鲁士式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首的平民知识分子鲜明地提出无偿解放农民的主张。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买卖、开办和经营工厂、手工作坊的自由,有受教育、服兵役、起诉等权利,有自由通婚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权利,地主不得交换、买卖农奴;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农民的份地可赎买成私产。农民在赎买份地之前,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纳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地主要求赎买份地的赎金要一次付清。为此,国家鉴于许多农民无力一次偿付赎金,由政府给农民贷款,农民则可先偿付国家赎金的1/5或1/4,余者分49年内偿还,每年还6%;在划地界时,农民在得到应得的份额后,地主可从农民原种份地中割去其中最好的部分,称为“割地”;为了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保留村社制,实行连环保等等。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一系列改革的开端。60年代至70年代上半期,沙皇政府又实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地方自治局改革、市政改革、司法改革和军事改革等等。1861年的改革虽然保留许多农奴制残余,如工役制,但是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促使俄国的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