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

俄罗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2 18:52:27

❶ 俄罗斯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求大神帮助

俄国历史上的几个时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动乱时期(1598-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苏维埃时期(1917-1991年);新俄罗斯(1991年以后)。按照统治中心的变迁划分: 基辅罗斯时期(862-1240年)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862年,留里克统治诺夫格罗德。882年,留里克的亲属、诺夫格罗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取得基辅大公称号。伊戈尔(912-945年);奥丽加(伊戈尔之妻945-962年);斯维亚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尔(978-1015年在位)。从专制统治(862-1132年)到采邑统治贵族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衰落,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 蒙古人(鞑靼人)统治时期(1240——1480年) 1237年,金帐汗国入侵罗斯,攻占梁赞,1240年攻占基辅。诸侯割据与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达(1325-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称号,史称“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年在位)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被尊称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亦即“顿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还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 莫斯科时期/沙皇俄国〔1480-1703年〕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的历史作用:1472年,娶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巴列奥略格为妻,以双头鹰为国徽,开始自称沙皇。开始恢复君主制。于1478年吞并诺夫戈罗德共和国。1480年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独立的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建立农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绰号“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确立农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84-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鲍里斯·戈都诺夫(1598-1605年在位) 伪季米特里(1604-1613年在位)“大动乱时期”,波兰、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1613-1645年在位)。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阿历克塞(1645-1676年在位),费多尔(1676-1682年在位)。费多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伊凡和彼得同时登基为帝。伊凡(1682-1696年在位)体弱多病,彼得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长公主安娜手里。彼得成年后,放逐了安娜,夺取了政权,并把首都迁到彼得堡,由此开始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 彼得堡时期/俄罗斯帝国(1703-1917年)沙皇俄国晋升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与战争:通向西欧之路。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1721年获得皇帝称号。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年) 女皇安娜(1730-1740年) 女皇叶莉莎维塔(1741-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年被杀) 皇帝伊凡(1762-1764年被杀)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开明专制。 1762年,一位33岁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杀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竞争者伊凡之后,为争取贵族的支持,解放贵族,免除贵族的兵役,但强化农奴制度。引起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6年)。 保罗一世(1796-1801年被杀)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自由主义的细微改革。与拿破仑的战争(1812年)。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向何处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黑暗王国”;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斯拉夫派与西欧派的形成,思想论战。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农奴制的废除(1861年俄历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义的诞生和民粹派运动。 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5年在位)的暴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民粹派与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论战。 苏维埃时期(1917-1991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衰落和联盟的解体。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列宁(1917-1924年);斯大林(1924-1953年);赫鲁晓夫(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安德罗波夫(1982-1984年);契尔年柯(1984-1985年);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改革:叶利钦(1990-1999年)普京(2000年以后)

❷ 俄罗斯政府现在对历史上侵华战争是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与日本政府对历史上侵华战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对于历史上的侵华战争,从官方角度来看

1、战争的性质
俄国人认为是对俄罗斯疆土的伟大开拓,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功业之一
日本认为,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当然,我们认为他们不是说的真心话)

2、对战争行为的道歉
俄国从来没有进行过道歉
日本,从72年以来,对中国的官方正式道歉超过50次(当然,我们认为他们不是真心实意的道歉)

3、对于侵略战争中刽子手的态度
俄国,印在钞票上,并在全国各地建立雕像,进行纪念
日本,放在民间的靖国神社里面,天皇从未参拜,首相和官员也只敢以私人身份参拜

4、教科书
俄国、全部教科书都将对华侵略战争视为伟大的战争
日本、97%的教课书将侵华战争视为侵略战争,3%的教科书将侵华战争视为帮助亚洲人民摆脱欧美殖民侵略的战争

5、民间态度
俄国、绝大多数俄国人认为那是他们祖先的荣耀
日本、大约80%的日本人认为“那是上一代的事情,的确是我们做的不对,给别人造成了麻烦,现在就让它都过去吧,一切向前看。”,3%的人对那场战争表示不服气,有几千人叫嚣要再打一次

❸ 俄罗斯人民对苏联历史的评价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着显着的重大变化,表现为多数群众对肆意贬低国家历史的不满,要求尊重自己的历史,因而增长了对过去值得肯定的东西、对本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兴趣。当这股思潮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时,必然引起当局注意,从而使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L{yU,
2007年6月18日~21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议,着重研讨历史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一线教师、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俄教育部和科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探讨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问题。同年6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亲自接见部分代表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_u6N aB
教师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向普京作了汇报。他说,在1990~1991年,我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思想领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全人类价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场”、“人权”、“公民社会”等。俄罗斯必须改变盲从西方民主的观念。
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这本书对苏联时期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斯大林的评价有一些新的角度和新的评价。在此,仅介绍该书关于战后时期的几种观点。� KDGrX[L:6
关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学界有一种论点认为,苏联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就不大。苏联在战争中的物质损失估计达25000亿卢布,其中敌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达6790亿卢布。这大约是苏联国家全部财富的30%。占苏联战前45%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7%的农业可耕地的苏联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经济遭到破坏,苏联最发达的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被拖后了10~15年。但在斯大林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苏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难以置信的努力为代价,不仅恢复了过去的实力并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1948年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的总体水平。成功地恢复了在战争年代毁坏的电站、冶金、机械制造和采掘工厂。在俄罗斯联邦的西部地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工业重新投入生产。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总体计划。根据正式资料,1950年工业生产的水平超出战前水平的73%。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值(以1964年的10亿美元计算)达到1260亿美元,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是3810亿美元,英国710亿美元、法国500亿美元、德国490亿美元、日本320亿美元、意大利290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值方面苏联占据了世界第二位,这已经超出了战前水平。� {n|Uf 5
关于战后科技的发展。苏联战后很快恢复了众多科学研究机构,对科学的投入规模比战前扩大了2.5倍,科研部门的威信和科学家的劳动报酬都提高了。从1949/1950学年起,国家开始把教育转为实行七年义务教育,着手启用“劳动后备军”制度培养工人干部——开办了手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厂办学校。企业开设了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分校来培养本生产企业的专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到1960年大学生的人数比战前增加了3倍,达到240万人。� ibwV #6
1949年8月2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试验场上成功进行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而1948年10月10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弹道火箭P-1。1953年夏天,完全由苏联独创的研究成果氢弹又爆炸成功。1954年在奥布宁斯克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电站。苏联还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功率为10万千瓦的蒸汽涡轮机等。� Jn| i!
关于民族政策。过去谈及斯大林时期的民族政策侧重在对少数民族的“镇压”。这本教科书没有回避1949~1950年在新的共和国和各个州开展全盘集体化以后,许多农民出于对强制性的集体农庄化的抵抗而成为了民族主义者。莫斯科当局不得不“承认错误”、发出“纠正过火行为”的指示。同时,教科书也强调了苏联当局对民族主义者镇压的必要性。因为民族主义者采用了大规模残暴的恐怖手段,甚至对本民族人民也不例外。杀人与恐怖手段的受害者是普通党员、军人家属、教师,不少是集体农庄的农民。1944~1954年间,苏联西部地区有4万平民死在民族主义分子手上,其中2.5万人是在乌克兰西部地区。战后苏联军队和内务部队的军事损失可以同卫国战争的战略行动的损失相比。10年内单是在乌克兰西部,就损失3万军人。因此,苏维埃政权加强了对民族主义者地下活动的打击,并取得人民的支持。民族主义运动在失去了居民这个群众基础的支持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共产党最终赢得了西部地区的国内战争的胜利。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既有作为国家组成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的政治支持,也有来自民族共和国的物资支持,而在这两种支持之间保持平衡是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征。”� &hL2xx=
关于战后的清洗问题。战后确实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在194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案件”中,受害者中有联共(布)第二书记阿•亚•库兹涅佐夫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尼•阿•沃兹涅先斯基、俄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米•伊•罗季奥诺夫,还有一些部长、一些大党组织的书记以及其他有影响的领导人。“列宁格勒案件”受害者人数约有2000人,他们中许多人被枪毙。和1930年代的大清洗一样,也存在一些人无辜受害和目无法制的情况。但斯大林为什么会发动又一次清洗?其目的是什么?教科书指出了其中一个以往被人们较为忽略的情况。书中写道:“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开辟的先河,使后人把大恐怖的发生仅仅归结为斯大林残酷、专横、不容他人意见等等个人品质的原因。例如当时着名诗人达•萨莫伊洛夫说道:‘只有是一个完全的非决定论者,才能相信,1937年大清洗唯一的历史目标是巩固斯大林的政权,他贪图功名、追求虚荣和残酷性的力量就能够任意扭转俄罗斯历史的方向,他一个人就制造了1937年骇人听闻的现象。’”教科书进一步写道:“国内和国内历史学家的研究都确认了1930~1950年镇压的主要受害者正是党内统治阶层这一事实。正如历史学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所说:‘1940年代许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国家高官的位置并不是什么秘密。这直接就意味着危险。大清洗主要针对共产党的性质甚至连大多数非党人士也一目了然。在那些年代,这些非党人士夜里睡得比共产党员要安稳得多。’”那么,为什么要针对党内官员?教科书分析道:“对管理阶层的人员实行强制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并保证管理机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及在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运转更为有效”,指出当时的镇压不全是“滥杀无辜”,执政党的初衷是对自己内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教科书引用巴伊巴科夫的回忆录《在政府工作的四十年》中一个事例,说明当时是如何采用严厉的手段对待管理精英。1942年时任石油工业副人民委员的巴伊巴科夫接到斯大林命令,要他前往北高加索,在苏联军队撤退时炸毁采油场。斯大林是这样指示的:“必须竭尽全力做到不给德国人剩下一滴油……因此我警告您,如果您给德国人留下哪怕是一吨石油,我们将枪毙您。但是如果您毁掉了采油场,而德国人没有来,我们又没有燃料用,我们也枪毙您……”管理集团的中高层人员成为镇压的主要对象这一事实,说明当局渴望保证管理机构发挥最大的功效。� 7 wEv`5
关于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教科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巨大功绩:“正是在他领导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达到了从前俄罗斯帝国的边界(而且某些地方还超过);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战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这个结果使得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 ?)k ]Vg.
俄罗斯高达47%的人对斯大林在苏联发展中所起作用给以肯定的评价。教科书中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可以说甚至斯大林生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高的评价。当然,对于斯大林时期苏联“领土扩大”的“功绩”,笔者也有不同看法,必须指出这里面有大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因素。� #s\kF *
同时,教科书也指出了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第一,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书中写道:“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例如纺织业)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有完成战后重建。”第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农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仅达到战前生产规模的99%。换句话说,五年计划在农业领域是失败的。战后农庄经济恢复得比莫斯科预计的要慢得多。农村劳动力不足。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即最后才轮到它。”第三,他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取得的。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理论家。许多着名的学者,如经济学家(叶•斯•瓦尔加),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尔•德•兰道、普•尔•卡皮察等),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导致某些学科领域(如遗传学、控制论、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 55$';gh,9
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形成的高度集中体制。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压抑了地方、企业、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也是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需要汲取的教训。这本教科书完全没有回避、隐瞒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错误。但和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这些事实简单的批判、否定不同,它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谁应当对此负责。� |Z2"pV
教科书认为,首先是迫于形势的需要:在1930年代就已经很明显的不可避免的对德大战、战争的进程、国家战前工业化和战后经济重建需要加速进行,这些事实成为苏维埃时期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什么会“残酷剥削人民”?因为急缺资金。迫于战争威胁,需要“争先恐后地同时间赛跑”,不仅决定了实现工业化的时间不够,而且加剧了现代化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国家总体积累还是国防开支在预算中都注定占很高份额,而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资金就会减少。根据当时的财政人民委员亚•格•兹韦列夫的说法,甚至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也只积蓄黄金储备,而不曾卖过1克黄金。这使得人们劳动的强度和被迫处于不断动员状态中的人力资源的使用程度都超乎寻常。� lfC]!=2%~8
教科书认为,斯大林个人性格、心理特征对形成高度集中体制的影响仅仅是第二位的,主要还是客观环境的需要和俄国历史的传统。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要求有相应的权力制度和建立能够实现这一方针的管理机构。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不利条件和历史传统要求把所有资源,包括权力资源,集中到一个中心并由关键部门集中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那些能够实现这种集中的人被推出来作为国家的第一人,权力集中于一个中心并实行严酷的集中管理体制。� VzHrKI
尽管当时有存在这种集中的必要,但教科书同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指出这种集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统治的变形。主要的变形是——把对强权的现实需要变成对强权最大限度的服从,而使这种必要性逐渐消失了。在一定程度上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和约瑟夫•斯大林的统治都符合这种论断。� t[X^4bZd
dlCYdwP
>,3uu}s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h| wdx(4
G bclu.4
在我国学界一直存在着苏联解体是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的错误)还是历史因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为主的争论。但在俄罗斯,多数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这本书再次论证了这个观点。� URbB2 Bi
书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颇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不搞改革,苏联会不会解体?他引用戈尔巴乔夫自己在75岁生日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不搞改革,我到现在仍然会继续“当苏共中央总书记”。作者的意图当然不是说不应当对苏联旧体制弊端进行改革,而是要证明如果不是戈尔巴乔夫等人的乱“改革”,苏联至少不会解体。� rEj[XK
教科书认为,首先是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造成混乱。甚至连美国前国务卿也指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在于,他给苏联公民政治自由先于向市场过渡的完成。由于党组织和全社会不断激化的讨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是形成全党、全国统一的意志,而是“汹涌而来的社会大辩论”,使得对国家的发展前景缺乏统一意见;“由于宣布了公开性路线,劳动者走上街头喊着抗议的口号,罢工潮在全国蔓延”,招致经济的崩溃等。� Ow4(1eE_
其次是经济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没有连续性的、深思熟虑的经济政策,不但没有实现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反而导致生产下降、国民生活水平降低,以及群众对党的领导人的不满”。在和平时期,货架上原因不明地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从肉到火柴。为了调节局势,对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香皂)实施配给制,商店前排起了长队。从市场的商贩那里可以买到商品,但是价格要高好几倍,大部分居民买不起。结果,一些日用品的国家定价多年以来首次迅速攀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 { ,c*OR
第三是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1990年6月12日,身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鲍•尼•叶利钦将《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提交代表大会表决,在走向独立、摧毁苏联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果断的一步。根据规定,如果苏联法律、法规破坏俄罗斯主权,俄罗斯权力机关可中止其效力;法律还规定,只有在得到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批准之后,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苏联总统的命令和其它法规才能生效。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通过的主权宣言和法律,实际上破坏了《苏联宪法》,导致联盟国家爆发宪法危机。紧随俄罗斯之后,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相继通过了独立宣言。接着又爆发了在加盟共和国内部宣布主权的洪流。叶利钦在一次讲话中甚至对俄罗斯各自治地区提出“你们能消化多少主权,就去拿多少主权”。这本书认为在这条路上,叶利钦走得实在是太远了。� 0^o/c SF
第四是民族问题的爆发。多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分析当时局势的时候说:“我究竟错在什么地方?错就错在:对民族主义的能量估计不足。”但正如教科书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困难在于中央领导权的削弱。� (,QWK08
第五是涉及到一个最重要问题,即苏共领导权是怎样丧失的问题。书中指出,在戈尔巴乔夫修改苏联宪法时,“废除了关于作为政体核心的苏共的领导作用的《宪法》第六条;实行多党制原则”。这不仅意味着削弱了苏共的领导,同时削弱了国家政权。因为“苏共本身也是苏联国家管理机构的基础”。 -q{N1? tcy
同时叶利钦又发布《关于停止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机构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机关和部门的活动》的命令,“这是对苏共在社会和国家中地位的第二次严重打击,削弱了苏共对俄罗斯和苏联政治进程的影响”。而当时作为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面对“非党化”命令采取了妥协态度。教科书指出,“总书记的绥靖立场使苏共领导机构瘫痪,党进一步解体,大大削弱了联盟中央,因为: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仍然是苏联体制的重要环节”。� `{Q'iydU
根据上面的叙述,这本教科书最后对苏联解体的责任人有十分明确的结论。书中写道:“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被改革唤醒的活动家(首先是俄罗斯政治家)的政策和改革者们自身的错误,导致苏联不复存在。”教科书最后引用2001年俄罗斯民意调查的结果证明:56%以上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为国家造成危害,只有14%的人认为他的作为对国家有利。

❹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俄罗斯领土扩张历史的

自从862年鲁里克建立王朝以来,俄罗斯已经扩张了1156年。它不会每年都扩张,但一旦有机会,它就会扩张。恩格斯说:“沙皇俄国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是个坏国家?

就时间而言,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涉及到俄国历史教科书,但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那是什么?

❺ 俄罗斯的历史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联邦成立于1917年11月7日,在此之前一直在沙皇的直接统治下。1922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称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原苏联瓦解以前,俄联邦一直是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共和国。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共和国的首脑在明斯克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的协议,并同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到公元六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了基辅公国。到九世纪基辅公国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国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罗斯民族的摇篮,后来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到十二世纪中,基辅罗斯解体,一批小的公国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远征欧洲,首先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亚利。从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统治的金帐汗国,致使俄罗斯经济文化远落后于欧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其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到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最思想开放、富于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这时我国是着名的康熙大帝的时代)。为了俄罗斯的强大,他军事上从瑞典人手里取了现彼得堡一带地区,并开始俄罗斯的欧洲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装和社会风尚上也学习西欧,致使到今天圣彼得堡人仍被俄罗斯人认为是最讲文明和最欧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和以后的皇帝的继续下还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从彼得大帝后,俄罗斯迅速扩大,从周边国家攫取了大领土,人口也在半个世纪里扩大了一倍。但当时的国家即有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又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罗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罗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使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在1917年1月俄罗斯沙皇被推翻。当时俄罗斯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水兵和陆军士兵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苏联。并在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犯了许多错误,在与西方的经济竞赛中逐步落伍,引起苏联人民不满,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立。
俄国历史发展特点
俄国历史的基本现象有农奴制、专制制度、东正教和村社等。基于这些基本因素形成的俄罗斯历史过程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流动的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俄罗斯先民在这里生生不息、顽强奋斗。他们清理森林、挖掘树根、烧荒种田。砂质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尽了,只好再重新开垦一块耕地。于是,俄罗斯农民“象风滚草一样”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直到俄罗斯平原的天然疆界,“到乌拉尔和白海为止”。俄国历史学家有一种看法,认为大自然对于西欧是“亲娘”,对于俄罗斯则是“后母”,以此来说明俄罗斯民族所面对的艰难的自然环境。俄罗斯的移民拓荒还与外族的侵犯有一定关系,俄罗斯平原广阔无屏,草原蛮族可以长驱直入。克柳切夫斯基说:“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以及凶恶的鞑靼人的斗争从8世纪几乎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叶,这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回忆,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且异常鲜明地表现在他们的壮士诗中。”基辅罗斯时期,外犯频仍,西南罗斯的居民不断向东北腹地迁移。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外敌的入侵下,俄罗斯人不断开发新的土地,征服并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如果说俄罗斯早期的移民开拓具有某种被迫性,那么,习惯变成自然,流动性逐渐成了俄罗斯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因素。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移民,俄罗斯的“液态因素”更多地具有了进攻性和扩张性。俄罗斯人越来越深入到亚洲腹地,俄罗斯国家越来越逼近东方,历经几个世纪,俄罗斯这个内陆国家终于成为拥有多个出海口、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
移民拓张是贯穿俄国历史始终的一条线索,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历史是不断运动、不断移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断变换的历史。俄罗斯的拓张包括领土的拓展、移民以及俄罗斯经济文化在新土地上的推行。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7世纪之前。这一阶段的开拓伴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出现,它部分地决定了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具有移民开拓色彩的特点。其范围基本是在自然疆界内。2)17世纪后的整个帝俄时期。这一阶段俄罗斯拓张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实现俄国作为横跨欧亚大帝国的目的,是具有扩张性质的。3)苏联时期。毋庸讳言,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家依然具有扩张主义倾向,同时,苏联的拓张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世界革命的理想)。
俄罗斯拓张的直接结果是国家版图的急剧扩大,它占居了1/2欧洲和1/3亚洲的面积,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拓张的间接结果是对国家内部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早期居民的拓荒迁移,还是后来国家有意识的扩张,都需要军事力量。于是,对于军事力量的倚重,使军事守卫者贵族、大公在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俄国有一句话:农民种地,贵族打仗,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国家对贵族的报偿是帮助其对农民不断地加重奴役,15世纪后,正是在俄罗斯国家移民拓张的背景下,农奴制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俄罗斯拓张的方向和性质在俄国历史进程中起到极大作用,它不仅对俄国历史的基本现象农奴制、专制制度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直接促成俄国历史的另一特征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东西方属性,即所谓“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
二、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
“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最直观的理解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即俄罗斯这片土地处于东西方之间。我们知道,俄国通过拓张成为横跨欧亚的国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独特桥梁。地理位置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欧亚主义者认为,在古老的欧洲和亚洲陆基中间,还可以分出一个洲“欧亚洲”,俄罗斯处于它的主要地域。这样,俄罗斯构成了既不同于欧洲、亚洲,又与欧洲和亚洲密切相连的“某种第三块独立的大陆”。这使得俄罗斯人经常自问,我们是深入亚洲的欧洲人,还是居住在欧洲的亚洲人?
对“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的进一步理解是历史文化角度的。关于它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不同时代的西方派都强调俄国的欧洲属性,认为俄国并不“例外于西方”,俄罗斯的历史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没有本质的区别;斯拉夫派则着重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定东正教和村社土地占有制是俄罗斯历史的“独特遗产”,是俄国和西方的根本差异。然而,无论是激烈的西方派、还是极端的斯拉夫派,都必须承认俄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截然不同的绝对例外性是不存在的,而它的相对例外性又是确实存在的。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862年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的北欧文化因素。988年“罗斯受洗”,俄罗斯人在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东正教的同时,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_12世纪的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结合了近东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传统的拜占庭文化对整个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13_15世纪鞑靼蒙古的统治给俄国人留下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国家范式,莫斯科集权国家的形成就是其影响的直接产物。整个16世纪,随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形成,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俄国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逐步与西方接近,到18世纪,彼得大帝进行了改革,在东西方之间犹疑的俄罗斯,被彼得大帝有力地推向西方。但是,俄罗斯文化具有东西方综合色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俄国向何处去、俄国走西方式的道路还是东方式的道路问题始终困扰着俄国思想界。

5: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最伟大的将领--朱可夫元帅
6:1905年1月,沙皇血腥镇压了彼得堡工人的和平示威,制造了一千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的“流血的星期日”又称“血腥星期日”

7: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

❻ 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仔细看一下俄罗斯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俄罗斯的发展是爆炸式的飞速。咱们从领土面积上来看,俄罗斯从公元十世纪左右有了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到了公元十九世纪它已经是一个贯通欧 亚 美三大洲的第一帝国,领土面积已经大到连沙皇本人都不知道了。
所以个人认为俄罗斯发展的独特在于 飞速扩张。建立在强大军事的基础上,而俄罗斯的经济无论是在帝国全盛时期还是当代转型期都是处在世界中游水平,所以也可以说略微 畸形。

❼ 俄罗斯课本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的

中国文化由于其历史悠久,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别的国家是如何描述中国的历史的呢?这似乎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当然,鉴于国际形势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俄罗斯在历史课本中如此崇尚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所以我们不能够就这样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只有时刻警惕,才不会从高处跌落。

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怎样看对历史的倒退的

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在苏联经济频于崩溃的时候国家解体,进而开始自救,寻找适合的制度生存发展,未尝不是好事。是不能单以不是社会主义恢复资本主义而论,何况,前苏联的很多制度和政策有不是几年就能完全清除的。对于苏联的正确评价,只有俄罗斯人在经济生活稳定并好起来之后才最有资格评判。

❾ 俄罗斯曾受蒙古奴役两百年,俄罗斯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不应该说奴役,而应该是同化,蒙古军队在征服俄罗斯的前期,还是很有强悍了,俄罗斯的大小公国也是面子上沉浮。面子下面其实都在搞各种联合。蒙古统治了俄罗斯两百年,可是在现代的俄罗斯根本就看不到被俄罗斯奴役过的痕迹。

❿ 俄罗斯是如何看元朝的

鲁迅在《随便翻翻》中说过 :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color=red]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 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color] 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 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如果中国人要说成吉思汗是“我们的骄傲”,那么,俄罗斯人比你们更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他们比中国人做蒙古人奴隶的时间更早、更久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