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俄罗斯现在是资本主义但他们称呼战友还叫同志
同志,英文comrades,指志同道合,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
战友 [comrade-in-arms] 并肩作战的同伴
本来就是很接近的称呼,并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军队里为了增加凝聚力,当然用这些称呼哈!
B. 俄罗斯人的习惯是啥
喝烈旧
C. 为什么俄罗斯还有同志的称呼
最近,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呼吁政府恢复使用“同志”这个称呼,甚至要求国家杜马制定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推行这一称呼,让越来越紧张的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起来。
“同志”这个称呼在苏联时期是人们之间最常用和最亲切的称呼。
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同志”具有浓厚的人情味,意思就是“志同道合者”,陌生人见面后,称呼一声“同志”,马上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近感。
在战争年代,一些革命者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出卖自己的同志,可见“同志”这个称呼在革命者心中的神圣地位但是,在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志”的称呼逐渐被“先生”、“太太”、“小姐”所取代。
重申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规矩,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
(3)俄罗斯人为什么有同志称呼扩展阅读: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世说新语.品藻.9.20条》刘孝标注:《晋诸公赞》曰:“夷甫性矜峻,少为同志推”。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
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着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同志在前苏联也被广泛使用。苏维埃政府统治时期,底层民众与官员都是用“同志”互相称呼,俄文写法为товарищ。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
D. 俄国的风俗
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1、对16岁以下的儿童;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
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仍在在国营企业、军队、内务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
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
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E. 俄罗斯民俗文化
俄罗斯的民俗文化
称呼:俄罗斯的姓名包括三个部分,依次为名、父称、姓。女人结婚后一般随男人姓,有的保留原姓。在俄罗斯人当中,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在正示公文中要写全称,非正式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称写缩写。表示有礼貌和亲近关系时,用名和父称。平时长辈对晚辈或同辈朋友之间只称名字。在隆重的场合或进行严肃谈话时,用大名。平时一般用小名。表示亲近时用爱称。对已婚妇女必须用大名和父名,以示尊重。工作关系中可称呼姓和职务,再加上“同志”的词。
风俗: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1、对16岁以下的儿童;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目前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以前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现在仍然在国营企业、军队、公安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面包和盐: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亲吻: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忌讳: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等。
洗礼节:俄罗斯东正教节日,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往往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新生儿在命名日受洗。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河里破冰取“圣水”。1月18日晚是占卜日,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晚上要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1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3第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
俄罗斯节日:
送冬节(又名谢肉节,为期7天,在每年的2月19日—25日,节日期间,俄罗斯各地都要举办化装演出、游戏、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送走冬天。)
祖国保卫者日:2月23日(1918年,原为苏联建军节,1992年改为祖国保卫者日。)
“宇航节”: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春天和劳动”节:5月1—2日(1992年起将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改为春天和劳动节)。
反法西斯胜利日(又称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9日(1945年)。
俄罗斯主权国家宣言日:6月12日(1990年)。
国旗日:8月22日。
和谐和解日:11月7日(1996年11月7日,俄总统叶利钦签署了和谐和解日命令,把原来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1917年11月7日)定为和谐和解日)。
宪法日:12日12日
F. 为什么称同性恋为“同志”
“同志”一词的由来
共产主义国家都有这个词,当然现在俄罗斯也有这个词
日前,一些省市相继下发了文件,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党内行文或报送书面材料也相同。那么,“同志”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着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与外国共产党及工人组织之间,互称“同志”也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同性恋得那个同志是香港台湾先叫起来了,因为意思相近
G. 为什么好多俄罗斯的男人名字后面有个“斯基”,女的后面有个“娃”
斯人的姓氏虽然繁多,但常用的姓并不很多据莫斯科住址问讯处的资料表明,在首都900多万人中,姓伊凡诺夫的有11万多人,姓彼得洛夫的约6万多人,姓西多罗夫的有2.5万多人这三大姓在全俄也是人数最多的,而姓其他姓氏的人就较少最短最少见的姓氏是一个俄文字母o(奥),在莫斯科只有一人
按照俄国的风俗习惯,女子出嫁后一般应改用丈夫的姓,当然姓氏的结尾应是阴性的,名字和父称不变不过有的人仍保留原姓,有少数人夫姓和原姓并用,中间用连词符号连接
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父称和姓虽然相同,但由于性别不同,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主要表现在词尾的变化上男性的父称在父名后加表示阳性的后缀,多数为维奇;女性的父称是在父名后加表示阴性的后缀,多数为芙娜男人姓的结尾多为夫斯基等,女人姓的结尾多为娃卡娅等如一家兄妹,其父姓伊凡诺夫,名伊凡,则他们的父称和姓分别是:伊凡诺维奇·伊凡诺夫(男性)伊凡诺芙娜·伊凡诺娃(女性)
三姓名的使用和化名
(一)姓名的使用
俄罗斯人姓名的全称用于正式场合,全称有三部分,其顺序一般是:名字+父称+姓由于情况不同,这一顺序可以变化,有时姓会放在第一位,近些年来这种排列顺序已不鲜见全称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范围名字用来区别某个熟人圈子或家庭中的各个人,姓用来帮助区别这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的成员,父称用以表示孩子们与父亲的关系俄罗斯人对姓名的使用很讲究,交际性质场合不同,使用的方式也就不同父称并非总是要用,只是在传统习惯很牢固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尊敬或强调说话者与对话者关系的正式性时才使用小名或爱称不能和父称连用,如米哈依尔·维克托洛维奇不能说成米沙·维克托洛维奇现将各种使用情况分述如下:
名字+父称+姓,这一全称形式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使用的如在正式场合,陌生成年人之间相互介绍时,一般用全称;在正式公文各种正式证件中,姓名的书写必须用全称,如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非正式文件中,一般情况下,名字和父称可以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但姓氏必须完整,不能缩写,如·H·托尔斯泰,各部分之间用圆点分开,翻译时译第一个音节,即列·尼·托尔斯泰缩写词可以不读,必要时仍须全读
名字+父称,这是俄罗斯人相互称呼的正式形式在工作集体中,关系友好熟悉的人之间的日常称呼可以直接使用名字,但是如果具有工作性质时,则要用正式的称呼,即名字十父称;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要用名字+父称来称呼;在家庭关系中,青年夫妇对对方的父母祖父母一般用名字+父称的称呼(如果这家并未规定用爸爸或妈妈的称呼);对关系较远的亲戚也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总之,对上级长辈地位较高的人,或对已婚妇女,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都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这一称呼还可以表示客气或双方关系一般
名字+姓,这是较为正式的称呼,是尊称,在各种场合都可使用,较为广泛一个人成为名人后,有了一定的社会声望,一般使用名字十姓的称呼;在海报广播剧场报幕等类似情况下,往往也用演员作家运动员的名字+姓;记者作家等在报道摄影写作等作品中,一般也只署名字+姓
此外,在相互介绍和自我介绍时,往往只称姓氏,如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彼得洛夫,是英语教师等大学生之间只用名字,少年儿童之间也只用名字,而且大多用爱称成年人向少年儿童作自我介绍时,一般按儿童习惯,只说自己的名字长者对年幼者教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技师对青年工人等,通常只用姓来称呼但如果是郑重其事的正式称呼,则一般使用名字+姓的形式
姓加上先生同志,或和职称职务等词连用,是一种公式性的称呼,没有任何含义,使用得较为广泛,它既可用于一些较严肃的正式场合,如会议工作时间称呼同事,这是强调人们关系的正式性;也可用于其他非正式场合,如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等对不知其名字和父称的不太熟悉的人,也可使用这一称呼不过,当姓与职务连用时,大多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间,或表示对比较有名望的人含有某种敬意,如叶利钦总统等但是,名字名字+父称全称不能与先生同志之类的词连用,只是在某段时期,即革命年代,曾出现过名字十同志的连用法,它为的是强调这个人是属于党的人
父称可以单独用来代替名字,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想强调对某人的特殊关系,带有好感和爱戴的色彩如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称女主角为尼洛夫娜,这不是名,而是父称,代替了名字这种用法在俄罗斯渊远流长,在古史籍伊戈尔远征记中就有先例,伊戈尔大公的妻子被称为雅拉斯拉夫娜,这并不是名字,而是真正的父称在口语中人们对有生活经验的年长者也只用父称称呼,这时它具有特别的尊敬色彩和某种古老的风味不过,学生对自己的教师尽管怀有极大的尊敬,从礼节观点看,不能只用父称来称呼他老年人之间,尤其在农村,彼此往往只用父称相称,不过这种情况主要用于口语中对青年人不能只用父称,因为这相当于叫一个小青年为老爷爷或老奶奶,是十分可笑的因此不能随便用父称来称呼人,要用得恰如其分
亲人朋友之间一般使用名字互相称呼,但年幼者对年长者很少只使用名字相称,而是使用名字+父称的称呼,以表示礼貌和尊敬
小名和爱称则用于关系更加密切的人们之间,两者往往混用,视双方之间的关系习惯以及当时的情况而定,没有严格的区别年长者对年幼者经常使用小名和爱称
昵称则是日常生活中比较随便和不客气的称呼法,随使用者的关系和语气而含有不同的意味在不拘束的朋友之间,它是一种不拘礼节的随便称呼,表示双方关系极为亲密和融洽;在关系并不亲密的人之间用呢称,往往表示对对方某种程度的轻视
H. 俄罗斯的文化
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
1、对16岁以下的儿童;
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
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
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目前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以前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现在仍然在国营企业、军队、公安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俄罗斯民族饮食特点:
酸:面包、牛奶是酸的,菜汤也是酸的。
冷:午餐时多数是冷盘。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酸黄瓜、凉拌菜、奶酪等,都凉吃。冷饮吃得很多,零下30多度照吃冰淇淋。
汤:午餐必喝汤。有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白菜汤等,夏天还有冰汤。“红菜汤“是一道有名的风味。
酒: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荼:喝红荼,加柠檬片和糖。倒荼时,先从荼壶里倒出一些酽荼,然后用水冲淡。
主食:以黑麦、小麦面粉制成的面包,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爱吃之物,并常以此为待客的食品。粥是各种麦子煮的,或者用荞麦煮。荞麦粥里往往放有鸡蛋、洋葱、蘑菇、原汗汤、鸡肉或别的肉类。
副食主要爱吃鱼、虾、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肠等。
蔬菜是黄瓜、西红柿、薯仔、萝卜、生菜和洋葱。但俄罗斯人不吃某些海物(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