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国家各地区房屋的特点
中国各地住房特点:
东北--墙壁厚、窗户较小、门小、屋顶坡度较缓--冬季严寒且时间长
黄土高原--窑洞--结实耐用,冬暖夏凉、且就地取材,方便
大西北--多平房--气候干旱,降水少,不用盖屋檐遮雨
南方--屋顶坡度较陡--雨季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陡坡屋顶便于雨水下泄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斯坦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② 俄罗斯北部的传统居民是什么
俄罗斯族传统住宅多为砖木结构、高大宽敞的平房,也有单一木材结构的房屋。
③ 俄罗斯国家现状人民生活水平怎么样呢
现状:
俄罗斯统计局报告,2014~2016年两年间,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了近10%,而几乎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的生活都处于贫困水平(每月人均收入9956卢布以下)。但是在2016年,财务部宣布已经成功组织了经济下滑,现状处于恢复期。
人民生活水平:
俄官方统计调查机构表示,俄罗斯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约为莫斯科的一半。但好在俄罗斯中小城市的居民一般都有私人住宅和一小块地,这样他们可以自己种些薯仔、黄瓜等蔬菜,节省食品开支中的一大部分,而食品开支往往是他们最重要的支出。
俄国家经济分析局认为,目前俄中产阶级的数量大约占总人口的20%—25%,这个阶层基本由有高等学历的中年人组成,拥有私有住宅,强烈渴求稳定。一项调查数字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目前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比例大约为总人口的15%,低于官方统计数字。
④ 俄罗斯冬季供暖是什么样的老百姓承担得起吗
俄罗斯的供暖技术还是比较发达的,而且价格也低廉,其实不同国家采用的采暖方式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许多国家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决定自己的加热方法,如今家庭集中供热集中在北部城市,热源通过管道均匀地传递到每个家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只要每月支付统一的取暖费,人们就可以享受集中供暖带来的温暖。
俄罗斯是冬季最冷的国家之一所支付的费用的数量还与住宅房间的数量,家庭的数量以及每年或供暖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俄罗斯的供暖季节是次年的10月1日至次年5月15日,大多数居民都按年付费,当前在人类能源消费结构中,热能消耗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很大,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清洁的热源,核能是一种清洁,高能,安全和稳定的能源,可以为需要热量的区域提供热量并提高核电厂的热效率,因此俄罗斯等国家正在开发浮动式核电站,但是只有俄罗斯的浮动式核电站才进入建设和实施阶段。
⑤ 俄罗斯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1、民宅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传统的俄式民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由圆木搭建的,这种木屋十分坚固;另一种是由木板盖成的,这种木屋精致美观。
俄式传统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降雪丰富,“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这种木屋有的有烟囱,有的没有烟囱。木屋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要想进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阶,经过门廊,才能进门。屋内一般有三四个房间,面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不等,分别为起居室、卧室、餐厅和厨房,房间宽敞,地上铺着木地板。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框上装饰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窗户上还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窗台宽大,摆着一盆盆鲜花。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传统民宅中的炉子、条凳和上座别具一格。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家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
城市里,居民的住房非常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两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为缓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层简易楼房,现外观已破旧不堪,面临推倒重建的命运。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修建了一批以12-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区。小区有食品店、邮电部、储蓄所、幼儿园、学校、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城市里有价值的古建筑。
⑥ 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房地产价格为什么那么高
莫斯科NQ房地产公司
1为什么是商机-由于卢布贬值所以以外汇购买商品就非常廉价(例如原来买一套房子是1500万卢布相当于300万人民币而现在房子还卖1500万却相当于150万人民币)。
2为什么是莫斯科房产-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金融政治中心,也是俄罗斯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融大都市。以前的房价很贵 但是由于短时间的金融波动,导致房价没变,货币贬值,所以用人民币购买非常划算,还有这里的面积全是实用面积,永久产权,小苏格兰”别墅区,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14公里,小区包括682联排别墅,从136到200平方米面积(实用面积)。私家花园及独立停车位从200平方米到900平方米不等。到目前为止,园区已入住300户 , 所有物业设施已全部交付使用 小区24小时保安巡逻 幼儿园、篮球场、健身房、户外烧烤设施一应俱全。小区距离莫斯科国际机场只有10公里的距离,周边麦德龙,ашан 宜家 大型超市一应俱全。距离红场、克里姆林宫、只有25公里的距离
小区全部是联排别墅苏格兰建筑风格分为2层和3层两种别墅2种户型。
随着全球油价下跌和欧美制裁导致俄罗斯卢布极具下跌所带来投资巨大的商机
⑦ 俄罗斯生活水平如何
以前总以为在欧洲混的俄罗斯,生活水平比不上美国怎么也应该数一数二的,毕竟综合实力在那里摆着呢?!但是怎么知道认真的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俄罗斯的生活水平和我们中国差不了多少,甚至比我们的一线城市还略有逊色。不过他们始终是属于欧洲而不是亚洲,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除了工业不是很开化之外,其他的发展项都是非常的好。这也就是其他国家不敢轻视的地方了,因为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都可以靠进口来完成,而把省下来的精力全部放到发展国家的硬实力。这不由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⑧ 到俄国后,怎样根据俄国国情做到入乡随俗
朋友您需要尽快通过语言关,熟练的掌握俄语听说和阅读书写,掌握俄罗斯人使用网络和网络写作的习惯;记住俄罗斯当地重要的公共电话号码:匪警、急救、电力、自来水等重要号码;尽快的完善您的证件,俄罗斯警察对于中国人的证件查得特别紧,外出一定要带好证件;受过良好教育的俄罗斯人对于中国人是比较友好的客气的,主动认识品行端正的有良好文化背景的有稳定社会职业和社会关系清楚的俄罗斯人。和俄罗斯人交往要注意尊重俄罗斯人的国家荣誉感,比如赞颂他们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强大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重工业。不要过多的涉及苏联时代和斯大林,俄罗斯的青年人许多是比较西化的,还有就是传统的,不好说的合适。与俄罗斯人交往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承诺,要知道哪些他们做得到哪些做不到是跟你客气。俄罗斯人特别讲究穿着和修饰,穿着邋里邋遢被认为品味低俗缺家教。与俄罗斯人约会千万不要迟到。夜晚千万不要和街头的俄罗斯美女搭茬,那里的妓女较多,弄不好会惹祸的。俄罗斯人吃的会比较油腻,注意补充蔬菜,要吃西红柿、薯仔、扁豆,那里的叶菜比较少很贵的。水果要吃苹果。晚上不要一个人独自出门,特别是在俄罗斯的一些大中城市光头党和新纳粹十分可恶,他们经常会有打骂伤害中国人的事情,那里的警察工作比较松懈,指着他们保护自己是靠不住的。在俄罗斯要设法找到可以与自己交往的华人,注意华人中也有坏人千万要小心,如果是劳务最好是老乡同学同事关系,中国人要抱团。某些俄罗斯人瞧不起这个人,不少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素质低下,品德败坏,缺乏教养,所以俄罗斯人会经常有对中国人白眼的现象,注意不要和他们争执。要注意不卑不亢,显示出良好的教养和素养,到俄罗斯你必须要多看书,俄罗斯是个特别重视学习和读书的国家,你的素养高谈吐不俗品行诚实那么会有大批的俄罗斯朋友支持你。去俄罗斯之前您要做好10-15个月的准备,好好攻读俄语,训练阅读口语听力和写作,熟悉俄罗斯历史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熟悉现代科学法律和经济知识,学习俄罗斯的常用法规。调整身体,学会适应耐受寒冷潮湿的天气。学会基本的求生和紧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与当地人交流沟通。
⑨ 俄罗斯人生活特点
冰雪运动,吃面包黄油等高热量食品,喝烈性酒。
⑩ 俄罗斯的住房是政府分配还是自由买卖
尽管俄罗斯的领土面积比冥王星还要大,但目前俄罗斯家庭的单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1959年7月24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揭幕,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展开了着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宣扬苏联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说苏联人不花钱就可以住进实用的房屋。这样的底气,来源于一种标准化住房革命——赫鲁晓夫楼。
赫鲁晓夫楼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面对二战后城市规模爆炸式扩张、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赫鲁晓夫命令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与标榜古典主义的斯大林时代建筑有别,赫鲁晓夫楼统一规划为5层,这样就免去了装电梯的费用,且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
整个楼房简单便宜,可以大规模工厂化的批量生产,生产和建设速度快。在实际操作中,15天就能盖一栋楼,房屋外观很简单,不允许有任何雕琢的花纹装饰。
在这位领导人“我们不反对美丽,我们反对浪费”的指示下,楼体采用预制板结构,不设垃圾通道,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由于施工只需短短数周,类似的建筑很快在苏联遍地开花。
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该项目采用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方案,3种主力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此后在苏联广泛应用的样板式住宅。
作为苏联时代的独特风景,赫鲁晓夫楼一度化解了严重的住房危机。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半个世纪前,几乎全世界都为苏联的大规模计划经济量产“新生活”而惊叹。1967年,一位美国国家标准局官员对《芝加哥论坛报》表示,“苏联人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建设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类似的建筑在俄罗斯各地颇为常见。这些用混凝土预制板搭建的长方体不带任何装饰,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齐的火柴盒。
赫鲁晓夫时期建造了大量标准住宅楼,全国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于有一部苏联电影就是这个主题,男主人出差到另一个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样房子,只差个老婆了。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中,批量生产的住宅楼成为男女主人公相识的契机——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栋赫鲁晓夫楼里,在新年夜误打误撞地登上了去列宁格勒的飞机,然后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钥匙打开了女主角的房门,开启了一段情缘。
赫鲁晓夫楼在设计之初尽可能地满足居民对舒适性的要求。今天看来,这种“舒适”相当有限——厨房为6平方米,卫生间被压缩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5平方米。不过,赫鲁晓夫对此十分满意,称“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空间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饴。人们发明了折叠沙发、可以拉出书桌的柜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柜、藏在窗台下的冷藏柜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来储物。
其实传说中的苏联式新生活,即“共产主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骗人的。老百姓住房紧张充斥着整个苏联时期,从斯大林时代到赫鲁晓夫当政,再到勃列日涅夫。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就是赫鲁晓夫式的典型布局,内部空间很小,按照设计满足一般人日常生活就可以了。当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筑面积都经过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计算和人体工程学设计,包括人体在厨房、厕所和浴室的活动范围,最后得出结论,以最节约的面积来满足居住要求。但是实际生活经常是不够用的。
上图为赫鲁晓夫楼的一居室平面图,厨房5.3平方,门厅过道3.1平方,厕所2.7平方,卧室12.4平方,总面积23.5平方米,可满足一个三口之家的勉强居住。当然也有大的,一般5口人住在50平方的房子。
苏联早期的公寓楼都是混居筒子楼,公用的厨房,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筒子楼的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却配备着坐便抽水马桶,但是没有马桶垫圈,需要各家自备,上厕所的时候,住户拎着自己的马桶垫圈去......
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设计师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设计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的花瓶式建筑,谁会去欣赏你家楼道漂不漂亮,屋檐的雕刻美不美?
隔音很差,设计年限最多50年,那个时候认为大家再过几十年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到时候肯定再换房子,虽然实际上发现可能不止50年的使用,至今俄罗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部分房子已经成危房。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建设稍微好一点的房子,这实际上也是赫鲁晓夫楼的改良版,比较舒适一些,如果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可以买来居住,主要在80年代建造。楼层多为十几层,有电梯,房间面积比较大。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目前俄罗斯全国都在进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据即将实施的计划,莫斯科将投入3.5万亿卢布,在20年里拆除8000栋苏联时代的旧房,包括1000栋赫鲁晓夫楼,160万名居民将搬迁。
俄罗斯的还保留有大量的革命前楼房(俄语: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дома),是指1917年之前建造的房子,在圣彼得堡甚至能买到1755年的房子,而且银行还可以还房贷。这些房子的质量非常好,最大的优点是结实。
斯大林式建筑的等级区别比较大,苏联干部和知识分子住的房子较好一些。如果按年代划分,5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斯大林式建筑质量最佳,外观也是精雕细琢。50年代后期的斯大林建筑最难看,比较简单,因为这时正好是赫鲁晓夫上台,强调节俭,很多斯大林建筑在建设中途就决定减少装饰。
斯大林式建筑的建造时间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后期。
斯大林建筑内外部装饰都很漂亮,内部设施应有尽有,保存较好的建筑即便在21世纪也是优良的住所。房间内天花板至少在3.5米以上
直至目前,俄罗斯人的住房也并不想传说中的宽敞大气。据统计,俄罗斯77%的居民居住单元房,居住独栋住房的只有23%。俄罗斯公寓式住宅的单元房建筑面积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积也相当小,俄罗斯家庭的每套单元房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积33平方米,两居室平均面积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积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积100平方米。俄国人的住房以两居室为主,在现存的各类住房中,一居室占23%,两居室占40%,三居室占29%,四居室以上占7.7%。
不过,在俄罗斯计算房子的面积,不是建筑面积,而是实际使用面积。俄罗斯住房的公摊面积也小得多,基本上只计算从你家门口到电梯门口这一段的公摊面积。在俄罗斯,不管是新房子还是旧房子,小区环境很好,大树参天,绿草茵茵。
上图为俄罗斯目前的普通楼盘,建造于2016年,黄色为一居室,面积小于40平方。绿色为2居室米,面积小于60平方米。蓝色为3居室,面积小于80平方米。在俄罗斯,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公寓就算是土豪级别了。
俄罗斯的免费住房也是以讹传讹,事实是这样的: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联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单元房或独栋房》和《住房公用事业改革》三项法令,规定已有的公房应按照人均18平方米无偿转给个人成为私产,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钱补足。此后卫国战争家庭、低保残障仍可申请无偿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后才好转。目前俄罗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约是70%,另有三成是国有住房,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租赁居住,例如武装部队的军官,政府官员、卫国战争老战士等等。
苏联刚解体时的1991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至22平方米,而中国这一年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