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能否给一些着名银行的背景介绍呢渣打,花旗,摩丹士根利等等
只有花旗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1812年6月16日, 纽约州特许设立花旗银行, 其英文名称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银行在华尔街52号开业,为纽约的一些商户提供服务。银行总裁是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独立战争中与乔治.华盛顿并肩作战。
1822年农业火险及贷款公司成立, 这是美国每一家股份制信托公司。1835年,该公司改名为农业贷款及信托公司,1929 年与花旗银行合并。其后,花旗银行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担任总裁,任职长达26年。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 林肯总统恳请纽约各银行为联邦筹款15000万美元。花旗银行以黄金认购了7000万美元。
1865年,花旗银行加入新组建的美国国民银行系统, 英文名称改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为国民银行, 其经营必须符合联邦政府对偿付能力及流动资金能力所规定的高标准。在纽约市,国民银行的法定储备金被视为存款。
1893年,花旗银行就其存款及资产而言, 名列纽约市各银行之首。
1897年,花旗银行在美国银行业率先设立外汇部, 开始从事外汇买卖业务。
1902年,在伦敦、上海、香港、横滨、马尼拉、 新加坡及旧金山开设分行, 成为1918 年收购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国际业务网络的核心。
1904年,花旗银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银行于创立96年后,迁入位于华尔街55 号的前美国海关大楼。
1914年,根据在阿根廷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公司的建议, 花旗银行于11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 成为美国国民银行在该国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银行成为美国首家按复利计算储蓄账户利息的银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银行又向储户推出另一具有创意的业务;无担保个人放款。
1929年,花旗银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 兼并进一步加快了银行的扩展:农业贷款及信托公司成为花旗银行农业信托公司。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银行在交易广场20号兴建了摩天大楼。
1930年--1936年,尽客处于大萧条时期, 花旗银行仍通过在中国的业务收入维持了股息。
1933年,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颁布, 花旗银行同其他美资银行一样,也注销了其投资公司。1935年, 花旗银行为小型企业提供月度支付贷款业务。1936年, 花旗银行在纽约市率先开办无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账户业务。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个国家开设了100个办事机构,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性银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花旗银行在欧洲及亚洲的许多业务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的提高, 各种新型的个人银行服务应运而生,银行业开始大规模的发展。 个人支票账户及消费贷款激增。
1955年,花旗银行英文名称更改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银行在商业贷款部安装了首台计算机。
1961年,花旗银行创立 可转让定期存单。 新成立的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成为该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控股公司。 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对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银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银行成立了针对一家银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扩展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务。 其他银行纷纷效仿。1974年,为更好地适应其全球性业务, 该控股公司更名为花旗集团。同年,花旗集团将浮动利率债券引入美国金融市场。这一革新已于10年前由花旗银行在欧洲市场推出。
1975年,花旗银行成为在欧洲共同市场9国设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资银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银行英文名称改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银行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通过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和花旗卡,使其颇受欢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时服务”广告宣传成为现实,一举改变了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的面貌。
1981年--1982年,进入80年代, 花旗银行注重发展消费者银行业务。银行在而达科他州及特拉华州开设了分行, 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并收购了大来信用证。 花旗集团在收购了旧金山忠实联邦储蓄及信贷银行后,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
1984年,约翰.雷德当选为董事长。
1985年,花旗银行将客户的私人计算机与其系统相连, 方便客户直接办理银行业务。
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它的名称即意味着独具创意的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及办事处遍及90多个国家,成为业务覆盖面如此之广的惟一一家国际性银行。
1993年, 花旗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费卡的发卡行和服务行。同年,花旗银行兼并了80年代成立的数家储蓄银行, 贯以统一的名称Citi Bank,FSB。
花旗银行还推出其“风险之窗”管理模式,以国别、行业、 产品及客户为重点,从内部评估及管理花旗集团的总体风险。
1994年,花旗银行在俄罗斯开办了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花旗集团恢复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这一项业务曾暂时中断。
1995年,花旗银行庆祝其开办消费者银行业务20周年。当时, 银行推出这项业务旨在全球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 与消费者建立纽带关系。在北京,花旗银行于45 年后再次来华开办可提供全面服务的分行,并在越南和南非设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银行在亚洲的信用卡发行量最大。 台湾成为美国之外第一个发卡量超过百万的地区。 花旗银行在集团内部开展优质服务计划。
二、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花旗集团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团在全世界拥有89400名雇员,在98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个网点为个人、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花旗集团是一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据特拉华州法律组成,现为其主要分支机构花旗银行的惟一股东。
花旗集团受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约束, 接受联邦储蓄局的检查。花旗银行是联邦储蓄的会员行, 接受货币审计局的管理和检查。
花旗集团的业务主要有两大范围:环球消费者业务以及环球企业银行业务。环球消费者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务,下设分行和电子银行、信用卡及消费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 环球企业银行业务为各公司、金融机构、 政府以及全世界资本市场其他成员提供服务。
三、主要业务范围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着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四、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团资产总额为2702亿美元。 纳税后净收益为38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3亿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东支付10亿美元股息,回购股本31亿美元,使总资本比率及第一级资本比率分别高8.3%及12.2%,并建立了准备金,这些均反映出极强的资本积累能力。年终,股价每股103美元,年内上涨35.75美元,即53%。
五、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实力
在信用卡和消费卡领域,花旗银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 拥有高达550亿美元的应收账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已发行6100万张信用卡(包括独自和联合发行),其中,欧洲有300万张、亚洲有700万张,拉美有900万张。 通过将信用卡作为一种首选的安全的支付方式来推广, 花旗银行将一个以现金支付为主的社会发展为消费者信贷的体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与花旗银行里约热内卢分行密切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花旗银行不断为该公司提供对策和产品,以满足其不断出现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欧洲货币》杂志评选花旗银行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银行。
花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亲密关系在像上海这样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体现。花旗银行在银行投资及保险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目前,这些领域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发展。1996年, 《欧洲货币》杂志评选花旗银行为亚洲头号银行。
全世界的企业外汇交易人员和投资者一向将花旗银行的外汇业务看作其最佳的客户服务。《欧洲货币》连续18 年将花旗银行名列榜首。数十年来, 花旗银行在经营主要币种及新兴国家币种(总共有140种)方面业绩卓着。
花旗银行的企业银行业务遍及22个发达国家、75 个新兴经济国家,因此使花旗银行的收益多样化,平衡化。 花旗银行企业银行业务拥有20000个客户,这为花旗银行提供了丰厚的回报。由于花旗银行参与了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花旗银行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发展。
花旗集团证券部门的组织及承销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国, 花旗银行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筹资10亿美元,为期3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是新闻集团的一部分,花旗银行与该集团在23 个国家有业务往来。这一笔交易涉及债务及股本投资工具。因而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年度破记录交易。在亚洲, 花旗银行是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3亿美元全球债券的协同经理人。
六、在中国业务发展情况
1902年,花旗银行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首家分行, 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升起美国国旗的银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1904年--1928年,分别在广州、汉口、北京、天津、哈尔滨、 青岛、大连、长春等城市开设了14家分行,开展了进出口信贷、 外币兑换、汇款、贸易及信贷调查等服务。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分行停业。
1983年,在深圳设立代表处。
1984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1985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1988年,深圳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1991年3月在厦门设立代表处。6月上海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再度写下美资银行在上海历史的新一页。
1993年2月在广州设立代表处。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为首家在中国设立中国总部的国际银行。
1994年,在上海开设自动柜员机中心, 为首家在中国提供人民币提款、转调存款、查询结余服务的外资银行。
1995年,北京代表处在9月升格为分行,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分行的美资银行。
1996年12月底获批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 成为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首家美资银行。
1997年2月将上海分行迁址浦东,并将其原位于浦西的分行改为支行。4月4日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 为首家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
B. 俄罗斯十大银行
一、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 of Russia)是一家俄罗斯国有银行,总部位于莫斯科。该银行成立于1841年,为俄罗斯零售和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在22个国家开展业务,为1.456亿客户提供服务,雇用32.5万名员工。它管理着俄罗斯14家地区银行,79家地区分行和15016家分行。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4432亿美元,净利润为946.7亿美元。
二、俄罗斯外贸银行
俄罗斯外贸银行(VTB Bank)成立于1990年,是俄罗斯主要商业的银行之一,在经合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业务,总部位于莫斯科,拥有约95000名员工。该银行经营五个部门:企业投资银行,中型企业银行,零售业务,财务和其他业务。目前,俄罗斯外贸银行在俄罗斯拥有40家分行,在其他国家拥有13家银行子公司,3家代表处,2家分支机构和2家VTB Capital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2198.6亿美元,净利润为9亿美元。
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于1990年开始运营,由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出口商Gazprom创立。它在俄罗斯莫斯科开展业务,为超过45000家企业客户和500万私人客户提供服务。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852.4亿美元,净利润为3亿美元。
四、俄罗斯阿尔法银行
俄罗斯阿尔法银行(Alfa Bank)成立于1990年,是俄罗斯最大的私人银行。它为企业和零售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和零售贷款,存款,支付和账户服务,外汇业务,现金处理服务,托管服务,投资银行,以及为企业和零售客户提供其他服务。俄罗斯阿尔法银行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拥有733家分行和约1500名员工。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382.4亿美元,净利润为5.27亿美元。
五、Promsvyazbank
Promsvyazbank通过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零售和私人银行,以及资本市场部门来运营。Promsvyazbank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拥有约3500名员工。截至2016年,银行资产总额为213.8亿美元,净利润为3732万美元。
六、Otkritie Financial Corporation Bank
Otkritie Financial Corporation Bank为俄罗斯企业,小型企业和零售业务客户提供服务。该银行由企业银行,小企业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业务组成。它在俄罗斯拥有442家办事处和2900台自动取款机。Otkritie Financial Corporation Bank成立于1992年,拥有约15000名员工,在俄罗斯莫斯科开展业务。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135.6亿美元,净利润为2621万美元。
七、俄罗斯农业银行
俄罗斯农业银行(Russian Agricultural Bank)成立于2000年,它是一家俄罗斯国有农业银行,总部位于莫斯科,为农业企业和农村人口提供商业和零售银行服务。俄罗斯农业银行拥有70家地区分支机构和1200个办事处,目前为俄罗斯约600万客户提供服务。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334.6亿美元,净亏损为8.37亿美元。
八、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俄罗斯
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俄罗斯(UniCredit Bank Russia)于1989年作为UniCredit S.p.A. Incorporated子公司来运营,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该银行由四个部门组成:企业和投资银行,零售银行,租赁和其他。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俄罗斯在俄罗斯拥有13个分支机构,在白俄罗斯拥有12个代表处。目前,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俄罗斯拥有约4000名员工,为约194万零售客户和超过28700名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204.7亿美元,净亏损为2.45亿美元。
九、AO Raiffeisenbank
AO Raiffeisenbank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拥有约7700名员工,5家分行和174个网点。AO Raiffeisenbank在俄罗斯提供企业和零售银行,货币市场和投资服务。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131.5亿美元,净利润为4.07亿美元。
十、罗斯银行
罗斯银行(Rosbank)成立于1993年,由国际金融集团法国兴业银行持有多数股权。该银行在俄罗斯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托管服务。它通过以下部门运营:零售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财务和金融机构。罗斯银行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拥有8家分支机构,在全国340个城镇拥有约13600名员工。截至2016年,银行总资产为153.7亿美元,净利润为5423万美元。
C.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97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政府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着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只能从中央银行以贷款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采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政府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政府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政府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政府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政府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政府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贷款,用外汇贷款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贷款。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提款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D. 谁在掌控俄罗斯
还是寡头,围绕在普京身旁的德累斯顿帮,一帮新寡头
八个成员,除了普京做了俄罗斯总统,其他七个人现在在哪?
看看经历和职位以及他们二代们的职位,似乎可以瞬间理解了所谓坚持国家免费医疗不动摇,坚持加大养老金体系扶助之类的政策所为何来。
(1)弗拉基米尔.斯米尔诺夫,湖党的组织者,2000年起他的公司负责总统办公厅物资采买和供应,2002年起,国有企业Техснабэкспорт总经理,这是个核工业企业。2008年起国家航天银行董事会成员,
(2)安德烈.富尔先科,2001-2003年俄罗斯工业、科学与技术部副部长,2003年11月-2004年三月任部长,2004-2012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部长,2012年以后俄罗斯总统助理。
(3)谢尔盖.富尔先科,前一位的弟弟,俄足协主席,2003-2008年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一个附属分公司“Lentransgaz”总裁。
(4)尤里.科瓦利丘克,商人,普京的私人钱柜之一,俄罗斯银行总裁,也是该银行最大股东,“国家传媒集团”的所有者。2008年福布斯杂志的数据说他个人资产达到19亿美元。他的哥哥米哈伊尔.科瓦利丘克2007年被任命为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纳米技术部的副院长,但是他根本不是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所以最后只能任代理副院长。2008年5月,俄罗斯科学院顶着普京的压力拒绝了他申请为正式成员的要求。他的儿子鲍里斯.科瓦利丘克自2009年起领导一家大型国企。(当初顶住了普京压力的俄科学院现在已经被强制改革,虽然科学界异口同声地反对,但是没用。)
(5)维克多.马亚钦,1999-2004俄罗斯银行CEO,2004年以后投资公司“Abros”。
(6)弗拉基米尔·亚库宁,俄铁老总,俄罗斯人对亚库宁的态度可以参见一下这个帖子,俄罗斯网民谈刘志军:http://www.ltaaa.com/wtfy/10161.html 。亚库宁的儿子维克多.亚库宁是Gunvor公司法务部主任,Gunvor公司老总是Timochenko,普京另外一个钱柜。实际上亚库宁是纳瓦利内相似手法曝出来的前一个有秘密别墅的人,但或许因为他不是官员,或许因为他是湖党,总之不论如何,他的这个别墅的问题最后定性只有非法圈地,处理措施(对这件事好歹还处理了)是让他清退地皮并罚了两万卢布的款。
E. 普京打击寡头难道这些俄罗斯寡头不是他的前任叶利钦一手造成的吗
首先,俄罗斯寡头的确是叶利钦时代造成的。1996年叶利钦秘晤7个金融寡头:时任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梅纳捷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银行家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叶利钦连任;叶利钦则承诺维护寡头的经济利益。从此,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七大寡头”。
其次,“寡头干政”的弊病极大,据媒体报道,这些富可敌国的经济金融寡头控制着俄罗斯50%的经济,并利用手中的经济资源,干涉政治。所以普京一上台就誓言,要“把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掉”。据报道,普京正式上任后,摆在日程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把这群“权商”召集在一起摊牌,明确表示,“钱尽管赚,干政是红线。”然而这些寡头绝大多数置若罔闻,选择了硬碰硬。态度最激烈者当属别列佐夫斯基和霍尔多科夫斯基。结果,七大寡头中,除了谨慎老成的弗里德曼保住家业外,霍多尔科夫斯基已入狱,古辛斯基流亡以色列、别列佐夫斯基丧命英国、斯摩棱斯基几近破产、维诺格拉多夫已破产、马尔金开赌场度日。
普京重拳打击寡头们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寡头垄断的政策,如清点国家资产,保障平等的竞争条件,打破寡头的垄断经营,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立法保障等。当然,普京仍会顾及到寡头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他对不干政的寡头,以安抚利用为主,只是采取一些经济惩罚措施。在对寡头的治理中,俄罗斯57.4%的能源机构掌握在国家手中,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为龙头的“能源帝国”也在进一步打造之中。普京也成功扭转了俄罗斯被寡头“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情况。
F. 俄罗斯经济及金融市场政策
俄罗斯经济与财政
俄罗斯联邦有着统一的经济空间,其基础是联邦所有制、联邦预算(除地方各级预算外)以及统一的货币税收与信贷体系。俄罗斯境内禁止设置海关关卡、征收关税和其它费用以及妨碍商品、服务和资金自由流通的其它任何手段。
俄罗斯联邦的统一货币是卢布,一卢布为100戈比。
银行:俄罗斯实行两级银行体系。处于第一级——管理级——的是俄罗斯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它制订金融信贷政策,监控通货膨胀的进展速度和其它银行的业务活动。处于第二级的是所有其它银行。就其业务性质它们分为专业化银行和综合银行。综合银行进行信贷、结算、财务等所有业务,专业银行则提供一定种类的服务或只从事一种业务。现在俄罗斯金融信贷的主要趋势是资本集结。俄罗斯的银行早就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俄国银行服务的标准更接近欧洲规范。俄罗斯大约三分之一的银行在莫斯科。
投资: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国内企业固定资本的巨额投资。今天俄国已经建立起吸引外资所必须的法制体系,1999年通过了联邦法律《俄联邦外国投资法》,这一法令旨在“使俄罗斯联邦经济吸引并有效利用国外的物质、金融资源和先进技术与工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符合国际法规范的稳定条件。
税收:当代俄罗斯共计约有20个税种,除了各联邦主体共有的之外,还有区域性和地方性税种。税收品种和最高税率由国家立法机构确定。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制度,如针对小企业和农业企业的简化征税系统、针对个别经营行为(如家政服务、装修、零售等)统一征收的税种。但预算的80%来自五个税种:利润税、增值税、矿产税、所得税和消费税。到目前为止,税收负担主要由企业承担,这也是“年轻的”市场体系所特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心将向自然人税收方面转移。现在俄罗斯对自然人一律课以13%所得税(无累进比例),这属于世界上最低之列。但重要的不仅在于确定税种,而且在于征收。俄罗斯联邦财政部联邦税务局负责监控税款的缴纳。在俄罗斯逃税将被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对情节轻微者处以罚款,有重大犯罪行为者最长可判处7年监禁。
金融
俄罗斯财政体系:
集中管理财政
国家预算
预算外基金
国家信贷
保险:
社会保险
个人保险
财产保险
责任保险
企业风险保险
分散管理财政
商业企业财政
非商业企业财政
社会团体财政
俄罗斯财政体系的核心是国家或联邦预算,它是国家的财政计划(当年收入与支出时间表),需联邦委员会以联邦法律的形式确认。正是借助于联邦预算才实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再分配,为国内经济发展和在俄罗斯全境实施相应的社会政策储备了资金。
当今俄罗斯的预算建立在税收和其它缴纳费用的基础上, 税收收入保障了大部分预算进项。
俄罗斯国家预算支出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用于发展物质生产及完善生产部门的资金;其二是非生产领域的维持与发展资金。国家借助预算调控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资金分配。
最近几年俄罗斯预算的收入稳定增长而且越来越平衡。
G. 近十年来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俄罗斯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一、俄罗斯的货币制度
(一)俄罗斯银行
俄罗斯银行是俄罗斯联邦的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成立于1990年7月,其前身是苏联中央银行的俄罗斯共和国银行。依据俄罗斯宪法,俄罗斯银行职责为保证货币稳定和发行货币。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制定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货币流通;作为信贷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管理再贷款系统;制定俄罗斯结算规则;制定银行业管理规则;经理国库;管理俄罗斯银行国际储备;负责信贷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监管信贷机构和银行集团;审批信贷机构的证券发行;组织和实施外汇管理;分析预测俄罗斯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形势,特别是货币、外汇、金融和价格情况,发布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
俄罗斯银行设有银行理事会管理银行运行,职能部门有:经济综合部、研究信息部、现金流通部、支付体系管理监测部、结算管理部、会计报告部、信贷机构许可部、银行监管部、信贷机构检查部、市场操作部、市场服务部、金融监测和外汇管理部、国际收支部、预算体系会计服务部、法律部、对外和公共关系部、信息系统部、人事部、分支机构部、金融部、内审监察部、国际金融和经济关系部、行政部。俄罗斯银行在各地区设有79个区域性分支机构。
俄罗斯银行的所有资本和财产归俄罗斯联邦所有,但依据俄罗斯宪法和《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职权。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银行之间对对方的负债均不承担责任。俄罗斯银行向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负责,俄罗斯银行行长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总统的建议任命和免职,俄罗斯银行理事会成员由国家杜马依据俄罗斯行长的建议(须经过总统同意)任命。国家杜马可要求俄罗斯联邦审计署对俄罗斯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俄罗斯银行须向国家杜马汇报年度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二)俄罗斯的货币
俄罗斯货币名称为卢布。俄罗斯纸币有7种面值:5卢布、10卢布、50卢布、100卢布、500卢布、1000卢布、5000卢布;硬币有7种面值: 1戈比、5戈比、10戈比、50戈比、1卢布、2卢布、5卢布。
二、俄罗斯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近年来,俄罗斯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保持币值稳定。2006年,俄罗斯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具体目标是消费价格上涨不超过8.5%,核心通货膨胀率在7%-8%之间。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俄罗斯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方式有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买卖联邦政府债券、回购操作、货币掉期等。
2、存款操作(Deposit Operation)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第4款和第46款,俄罗斯银行可通过向信贷机构获取存款来调节银行部门的流动性。目前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操作的方式有固定利率和拍卖利率两种,固定利率存款操作每天进行,存款拍卖则在每周四进行。信贷机构可通过俄罗斯银行的区域性分支机构、路透交易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MICEX)向俄罗斯银行进行存款拍卖的报价。
3、再贷款
依据《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俄罗斯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责组织再贷款体系、设定再贷款的程序和条件。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根据贷款抵押品的类型和贷款条件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俄罗斯金融清单上债券为抵押品的再贷款,其抵押债券可在市场上交易,第二种是以约定票据为抵押、有索赔权或由信贷机构担保的再贷款。俄罗斯银行再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日间贷款、隔夜贷款、一周贷款、两周贷款和更长期限的贷款,但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80天。
4、存款准备金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存款准备金是俄罗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所有的银行业信贷机构在取得俄罗斯银行发放的营业许可后就必须遵守存款准备金规定。俄罗斯银行对存款准备金不付利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决定由俄罗斯银行理事会做出,俄罗斯银行按月管理信贷机构存放的准备金金额。
(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俄罗斯银行通过以下方式披露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有关信息:1、每季度发布《货币形势和货币政策报告》;2、每年度发布《俄罗斯银行年报》,分析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公布货币政策实施情况;3、制定《货币政策指引》,解释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4、定期发布《银行统计公报》,公布存款操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指标;5、在俄罗斯银行官方网站上公布再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信息。
详见: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2011&id=153&keyword=&isFromDetail=1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处于转型经济中的大国,其转轨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引人注目。很多学者对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然而,很少有人对两国经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和俄罗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仍然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如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货币政策的经验,缺少对市场经济运作的了解,缺少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成熟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如何制定并有效执行货币政策一直是中俄两国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发展历史和实践中,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是研究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是最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货币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具有影响,其长期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物价的影响上(Taylor,1995),因此现代中央银行的主要责任应该在于防范通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不稳定的波动(McCallum,2001)。针对第二个问题,目前研究还一直在持续的进行,而且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为解决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问题,政策制定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在于“究竟是应该选择以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哪种方法更有益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提出结束了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该理论认为,采用货币政策规则优于相机抉择(Svensson,1997)。但对于如何使用规则的问题,经济学界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规则只需规定中央银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需要限制中央银行采用的工具以及工具的调整方式,就可以达到限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权的目的。这种规则被称为目标规则,包括汇率目标规则、利率目标规则、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名义收入目标规则和价格水平目标规则(Svensson,1999)。另一种观点主张,规则不仅要规定中央银行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且也要规定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采用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反应方式。这种规则被称为工具规则,包括弗里德曼规则、麦克勒姆规则和泰勒规则(Friedman,1963;Taylor,1993;McCallum,2000)。近年来,对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已经成为货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和比较研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Ffisch and Staudinger,2003)。当然,以上提到的各种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针对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中俄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更为少见。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运用。体现在:一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研究。在实证检验中,刘金全和云航(2004)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当中确实存在着规则性和相机选择性混杂的现象,除了货币政策的长期价格稳定目标以外,货币政策还兼顾短期的需求管理和实际产出调整;刘斌(2003)计算和比较了在完全承诺、泰勒规则、相机抉择三种情形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社会福利,指出泰勒规则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方向。二是各种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谢平、罗雄(2002)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反应函数首次将我国货币政策用于检验泰勒规则,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是不稳定的,并非按照传统的泰勒规则操作。宋玉华等(2007)检验了麦克勒姆规则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货币乘数逐渐提高的情况下,M0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增强,为中央银行实施麦克勒姆规则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了条件。张屹山、张代强在泰勒等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果发现,该反应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同业拆借利率、存贷款利率和两者利差的具体走势,但我国货币政策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日渐成熟,但就这些货币政策规则是否适合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转型经济国家往往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采用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还面临许多制度上的问题。除此之外,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过研究。本文对中俄两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针对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此类研究为转型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为转型国家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和俄罗斯近年来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第三部分对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泰勒规则对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俄两国货币政策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经历
自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并最终确定了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84~1993年期间,尽管我国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遵循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刻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结果使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的压力之下。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往往被迫放松银根,在信贷扩张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随后中央银行又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松和紧的货币政策互相交替,使得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时机很难把握,结果既没有稳定住物价,也没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金融调控目标开始由直接目标向间接目标过渡。1994年,人民银行逐步缩小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9月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定义并公布了中国的M0、M1、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该措施标志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开始。1995年,人民银行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并从1996年开始公布年度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银行逐渐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开始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并确立了以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为主的间接货币调控机制,使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快了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立法工作。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18日,这一目标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被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目前,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具有多重目标的属性。“保持币值稳定”实际上包含了“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双重目标,加上“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实际上就有了三个目标。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而言,三个目标何者为先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明确的最终目标。
从人民银行的实际操作上来看,“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实际上已经成为人民银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1992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公开发布通胀率目标,这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另外,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特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稳定汇率实际上也成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1994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始终在一个过窄的幅度内波动,以年均汇率为例,1994年年末汇率的偏离度为1.6%,1995~1997年缩小为不足1%,1998~2004年进一步缩小到不足0.01%(王晓天、张淑娟,2007)。因此,也可以说,从1994年以来一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前,“保持通胀稳定”和“保持汇率稳定”一直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截至2008年6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经由当时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调整到当前的1美元兑6.90元人民币,人民币累计升值17.54%。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中国货币政策正在面临新的转型。
(二)俄罗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经历
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货币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官方的文件,俄罗斯当前货币政策的指导方针是“以保持卢布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1992年到1995年期间,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俄罗斯中央银行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预算赤字进行融资。由于财政赤字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缺乏发达的国内债券市场来融资,这使得俄罗斯中央银行必须为这些赤字提供融资。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提高的政府支出以及较低的税收收入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也相应的提高。1994年,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了最高点,需要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融资达到了1993年末货币基数的2倍。财政赤字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货币问题,导致了较高水平和极端波动的通货膨胀,政府借贷成了高通胀的主要来源(Marek等,2002)。尽管面临上述这些困难,俄罗斯中央银行还是开始发展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对贷款进行管制以及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在初期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无效的,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一直遵循被动的货币管理立场。
从1995年6月到1998年出现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定汇:率为主的政策目标。1995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中央银行法,从法律上授予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来执行货币政策。1995年7月6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共同确定了盯住美元的“外汇走廊”政策。此后,卢布汇率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只能在一定的区间波动,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就会引起中央银行的干预。实施“外汇走廊”政策后的头三年里,卢布汇率相对平稳,通货膨胀也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996年和1997年,较低的税收收入和较高的利息支出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1997年末政府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8.25%。面临严峻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大债券的发行规模来为预算赤字融资,同时将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尽管出售高收益率的债券能够改善政府的流动性,但是这样做却给卢布的汇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俄罗斯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卢布贬值,只能提高再贷款利率,使得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确保汇率在固定的区间波动。1997年11月,俄罗斯首次提高了再贷款利率,将再贷款利率从12%上调到28%;1998年2月,再贷款利率再次提高到42%;1998年5月,再贷款利率提高到150%。如此高的利率,是财政所不能承受的。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国内债务违约,实行本国货币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98年8月金融危机过后,由于缺乏国内和国际资金的支持,俄罗斯开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扩张来弥补预算赤字。1998年8月到1999年2月,俄罗斯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卢布贬值了70%。令许多人惊奇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竟然成为了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1999年,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开始出现改善,宏观经济也出现好转,俄罗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由关注汇率转移到关注物价上来。
2002年以后,俄罗斯中央银行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商品的出口大幅增长,除了石油相关产品的收入增加以外,俄罗斯企业还从国外获取了大量借款。由于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信心的不断上升,加上石油开采部门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卢布升值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卢布升值给中央银行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美元贬值,贷款组合和私人存款逐渐由美元转向卢布,产生了卢布替代美元化的现象。所以,从2002年开始,由于害怕卢布升值太快以及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俄罗斯中央银行开始在外汇市场积极干预卢布和美元的汇率,通过积极的购买外汇吸收由于美元供给增加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2003年,卢布与美元汇率12年来首次出现止跌回升,当年卢布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达到了8.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1%。货币升值对稳定物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3年俄罗斯的通胀率首次出现与既定目标相一致的局面。但在2004年以后,俄罗斯采取了隐含干预的汇率政策。结果,卢布升值的幅度虽然有所控制,但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三、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效果评价和实证分析
从以上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基本采取了相同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以稳定币值为目的、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那么,究竟这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以下将利用两国近年来的最新数据对两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和实证检验。
(一)中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绩效评价
表1列出了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及其执行情况。从中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年份外(1998年和1999年),在大多数年份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得以顺利实现,当然,这一结果并不完全是货币政策的功劳,而是由包括货币、财政、土地和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张屹山、张代强,2007)。
详见: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0/262772_3.shtml
H. 俄国现在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普京扮演什么角色,有实权吗还是利益集团的傀儡美国的又怎样呢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宪法规定其成为一个民主联邦制的国家。无论是历史和民族性格的影响还是俄罗斯宪法的规定,是的俄罗斯是一个集权和专制色彩强烈的国家。因此,俄罗斯总统极大的权利和极高的权威,特别是2000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系,取消了地方行政长官的选举而改为由总统直接任命。因此俄罗斯总统是拥有非常大的权利,甚至被西方国家认为是“独裁者”。
但是2008年之后,由于俄罗斯宪法对于总统不能连任三届的限制,普京在全民拥护其修改宪法的特殊情况下,放弃追求第三任期,而选择了支持其精心挑选的接班人梅德韦杰夫参加总统大选并取得胜利,而普京担任总理,这种政治体制就形成了2008年至今的“梅普组合”。
但是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者由谁来主导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普京在卸任总统之前,制定了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写进了宪法,这就规定了不管普京在俄罗斯政治体制中扮演什么角色,俄罗斯的未来走向按着他的思路和治国韬晦在发展,新总统不能改变。其次,普京现在担任了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由于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中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这就使得普京总理拥有了立法权。这也由此改变了俄罗斯总理在作为技术性官僚的不利位置,成为了俄罗斯甚至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不能被罢免的总理,但是普京可以弹劾总统。第三,在普京担任总理交出总统宝座之后,以前围绕在普京周围的俄罗斯政治权利精英团队,全部都追随普京在政府中担任要职,这就形成了现在俄罗斯政府七个副总理的有趣画面。以前在普京担任总统是召开的和总理、部长之间的例会,变成了总理召开的政府主席团会议,总统被排除在外。而且在俄罗斯政权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强力部门和军队全部都是普京的心腹。因此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虽然2008年至今普京名义上已经不再担任俄罗斯总统了,但是实际上牢牢把持了俄罗斯从内政到外交的所有实权,全世界的人都非常清楚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是普京。而梅德韦杰夫只是普京团队中的一员,被普京认为是可以代他行使总统权力的人,两人到今天依然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今年9月24日,梅德韦杰夫宣布支持普京参加2012年新一轮的俄罗斯总统大选,而普京也承诺梅德韦杰夫将在新政府中担任总理,实行了两人四年前约定好的权利的交换。如果不出现重大意外,明年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将会交换办公室,继续领导俄罗斯。根据2008年梅德韦杰夫修改的宪法,未来普京总统的任期是六年,可以连任一届。也就是说,普京将继续领导俄罗斯到2024年。
而反观美国,她和西方所有民主选举国家一样,其总统是一定利益集团的代表。利益集团通过资助总统参加竞选,以此希望控制总统和议会实现其利益价值。所以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这是西方国家民主的特点。
I. 前苏联7大寡头是谁名字
应当是俄罗斯的七大寡头。
俄罗斯的“寡头”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私有化过程中一夜暴富的大资本家。
1996年3月的一天,叶利钦秘密召见了7个金融寡头,他们是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梅纳捷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银行家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叶利钦连任;叶利钦则承诺维护寡头的经济利益。
J. 俄罗斯七大寡头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经历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幷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东方财富网文章称,俄罗斯的七大金融寡头,是从叶利钦执政前发展起来的,有些对叶利钦甚至普京的执政做了大力扶植;但他们自恃功臣,处处干预政治,实施行业垄断,暴敛资本,资助车臣,意图参政,干预政府。这样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大亨下场,往往祗有逐渐衰落一途。
传媒大亨古辛斯基:颠沛流离
古辛斯基是犹太后裔。1989年,他组建了大桥银行。1993年,他转向传媒业,随后,他控制了《今日报》和《七日》周刊,收购了着名的"莫斯科之声"电台,与美国人合办《总结》周刊。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辛斯基成了传媒大亨,个人财产高达4亿美元。
随着普京在民众中的声望日高,古辛斯基重操手中的舆论工具,对普京在车臣发动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丑化,在俄罗斯掀起一场反战浪潮。独立电视台对第二次车臣战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不断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战场面,挑起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2000年春季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前,古辛斯基所掌控的传媒工具覆盖率,已经完全可以与政府手中的传媒覆盖率相抗衡。
普京明白,要想打击和削弱寡头干预政府,首要任务是控制舆论导向。2000年6月12日,俄总检察院指控他侵吞国有资产幷下令将其逮捕。6月16日,蹲了3天大牢的古辛斯基被取保候审,之后就神秘失踪。11月俄通过国际刑警机构发出红色通缉令。2001年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家中落网,但西班牙警方拒绝了俄方的引渡请求幷将其释放。2003年8月23日,古辛斯基在希腊再次被捕,不久后又被释放。目前,古辛斯基躲藏在以色列。
评:叶利钦曾经在答谢宴上对他说:"钱多不要紧,但不要从政。"最终,他没有接受这个劝告,与政府作对,结果在所难免的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别列佐夫斯基:政治避难
当有记者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及别列佐夫斯基的名字时,普京在嘴里重复了几下,然后轻蔑地反问:"他算老几?"
别列佐夫斯基集数学家、金融家、媒体大亨和"政坛鬼才"各种身份于一身,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99年12月,别列佐夫斯基混入了国家杜马代表行列,但2000年7月他又主动放弃了代表资格。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暗中操控媒体,还养了一帮精英,包括法学家!
但他涉嫌资助车臣分裂势力,2000年初,俄司法机关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于当年5月溜到英国。2003年3月26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落网。俄总检察院曾准备将其引渡回国,但别列佐夫斯基居然说服英国政府同意了他的政治避难要求。尽管如此,这棵"白桦树"(别列佐夫斯基的外号)还是被普京砍倒,再也直不起来了。
评:逃亡之后,白桦树又涉嫌雇佣前克格勃少将刺杀普京,可见其野心昭然若揭。处处和当权作对。树大招风,白桦树成长的太茂盛了,也就需要修剪修剪了。
霍多尔科夫斯基:身陷囹圄
原为共青团干部的霍多尔科夫斯基靠倒卖假酒发家。1990年,步入金融界。1997年到2003年,霍氏的财富由24亿美元增至80亿美元,在全球富翁排行榜上跃居到第26名,成为俄罗斯首富。
03年7月,霍氏公开支持反对党,挑战普京。10月25日,俄特警在霍氏乘坐的专机上将其抓获,幷关进监狱。霍氏正面临着偷税、逃税等多项指控。
评:有钱了就想着不受政府的束缚,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要是长的不成型了,肯定会被规矩掉。
斯摩棱斯基:出国避难
1989年,斯摩棱斯基创办了首都储蓄银行幷担任总裁。1996年11月,他获得全俄第五大银行农工银行的控制权,首都储蓄-农业银行成为全俄八大银行之一。
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首都储蓄-农业银行"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俄内务部调查局开始调查斯摩棱斯基非法经营案件。为此,斯摩棱斯基不得不跑到维也纳去避难。
评:仅在政府面前做"乖孩子"还不行,你可不能挑战金融秩序啊,再加上经营不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维诺格拉多夫:破产隐居
1988年10月,维诺格拉多夫成立了私人银行--莫斯科国际商业银行,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国际商业银行遭到致命的打击,所欠23万储户的存款无力偿还。在俄中央银行没收了国际商业银行营业执照后,1999年维诺格拉多夫申请破产。2001年,俄罗斯审计院指控他非法转移资产,但司法机关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在"七大寡头"中,维诺格拉多夫输得最惨,正如他的姓氏(意为葡萄)一样,他已是一串烂掉的葡萄。现在,维诺格拉多夫深居简出,俄罗斯媒体差不多将他忘了。
评:又一个受金融危机打击,搞银行无法偿还储户存款,估计这葡萄个头也得从巨峰葡萄瘦成默默无闻的野生小葡萄了。
赌场老板马尔金:祗能小赌怡情了
1994年,马尔金开始担任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1998年金融危机时,该银行遭受重2000年马尔金辞去银行总裁职务,改任第一副总裁。2002年,俄媒体指责马尔金参与了俄罗斯和安哥拉一笔贷款的商业诈骗活动,幷涉嫌向车臣非法武装提供资金援助。但俄司法部门没有调查此事,马尔金躲过一劫。马尔金加入加拿大国籍,但一直居住在俄罗斯。2002年4月,他在莫斯科开了一家名叫"地狱花园"的赌场。
评:经济失利,还和车臣有关系,好在没人追究。但吓得不敢兴风作浪,也祗能小赌怡情了。
国际化寡头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失势了
1991年弗里德曼创建了Alfa银行。从2001年到2003年间弗里德曼的资产从11亿美元增至43亿美元。秋明石油公司是弗里德曼商业帝国的核心企业。该公司最近与英国石油公司(BP)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资产达140亿美元。
外界传闻的Alfa集团从事毒品走私、进行间谍活动等。但后来经过努力,Alfa集团出资50万美元雇用一家叫做Kroll的公司做的调查报告洗清了罪名。
但最近Alfa集团的形象再次受到打击,被日内瓦法庭起诉。法庭认为Alfa集团意图以非法手段控股俄罗斯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移动电话公司MegaFon。
评:被标榜为经济学家,但不守经济游戏规则,"寡头"不再时髦喽!
希望这些材料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