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打苏联为什么失败
这里许多吧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着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拼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着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② 延伸阅读:二战德军为什么会失败
战略N次错误。可以说二战开始希特勒就发生了战略错误。如果我是希特勒的话我才不会先去打波兰,我会将波兰当作缓冲国。我先用闪电战把西欧大陆横扫了先打败英法联军。然后苏联当时还没有闪电战这个概念,所以就算这个时候苏联从东边打过来我想波兰至少也可以撑两个月吧。而且联系一下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苏联其实根本不被当时的主要大国承认,再加上斯大林的独裁统治苏联的国际声誉是相当低的。如果苏联进攻波兰他是得不偿失的。然后德军把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了。有人说这是希特勒的战略失误但我觉得他没下令打敦刻尔克才是高明之举。首先禁止德国装甲集群前进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这点请注意。看到希特勒替伦德施泰特背这锅背这么多年真是不忍心啊...不过这个决策是对的。因为发动闪电战的德军装甲主力是轻型坦克轻型坦克轻型坦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当时被包围的英法联军包括有法国B1重型坦克和各种中型坦克,它们虽然移动慢但是装甲厚啊可以当移动炮塔啊。拿轻型坦克去跟中型重型坦克对打的后果请参看明斯克战役。英法联军败得这么快不是说德军硬实力有多流弊而是德军避实就虚绕过马奇诺防线包了英法联军的饺子,其实很多法军连德军人影子都没见到就投降了因为他们以为被包围了一切都完了而且他们想既然自己这么快就被包围了肯定也会很快被歼灭于是就大批大批的投降。如果在敦刻尔克德国装甲师继续打那等于送人头甚至直接被扭转战局甚至有可能二战打两年就又以德军战败结束了。
然后打败了法国后我们继续。我才不会去打英国,相反我要跟英国政府秘密签停战条约。我会释放所有英国战俘,我会跟丘吉尔说:“小丘啊,不好意思哈。我只是想打法国报一战的仇哈,我们跟法国是世仇你是知道的。诶你看,我把误伤和俘虏的战俘都跟你送回来了而且你看我跟你把这些俘虏养的白白胖胖的比刚参战还肥不错吧。然后你再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德国和他们法国哪个做邻居好一点嘛?肯定是我们德国三,你们英国跟法国打百年战争打了116年才结束而且他们到现在都还看不起你们。而我们德国跟你们除一战外没什么大冲突而且我们还是你们英国在欧洲的第二贸易伙伴哦,我们的利益就是你们的利益,二天你们的人民来欧洲大陆旅游我还可以减半价哦。哦对了,其实我们的敌人是相同的,就是法国和苏联。现在法国这块兄弟我帮你收拾了,然后我将来要打苏联的,所以嘛我们现在就停战嘛。哦对了因为这次战役造成的损失我会补偿你们的哈就这样。”
实际上英法美各自打的小算盘我们在一战结束的时候就可见一斑。一战俄国作为战胜国居然没被邀请就可以看出当时英法美三巨头都不认可苏联。我在外交上做出点让步,承认英国是老大这不算吃亏吧。然后我把俘虏的法军当劳动力维持国内人民高质量生活这样人民也不会对我说啥子毕竟都尝到了甜头——最重要的是新获得的劳动力有望使德国经济结构转型(对二战德国经济来源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二战德国靠掠夺和贷款维持国内人民高质量生活的“扩军——掠夺”这种恶性循环做法时间长了100%要走进死胡同)我将法国灭了就不会再还法国人的钱我让解除武装的法军做劳动力用他们生产的产品养德国人拿他们创造的经济还贷款这种良性循环时间长了可以让我还完那些贷款。然后我再用连横离间英法的关系然后再将矛盾点从自己转移到苏联身上,你说英国会不会接受我这数顶高帽?当然我们都知道传统上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中庸的,他不允许欧洲任何除他以外的国家独大这一点我当然会注意到。对此我直接抛给他个三难问题:苏联现在军工世界第二,社会制度与我们格格不入,早晚要打过来。而美国现在孤立主义盛行是不会出兵帮你的,牛仔们还在做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梦还没醒呢。现在能帮你对抗苏联的就只有我了。你现在只有三个选择,第一个就是你出资帮我只让我扩军就行了你不用动手,我看我们是兄弟的份上就不会像法国这种不厚道的队友那样让你出资又出军。第二个就是你不出资帮我的话你就要出军队帮我像对待法国一样但这就少了人情味了,第三个大家一起死。
像这种问题抛出来明摆着就是要他在1和2里选。而无论选1还是2对德国都是有利的。至少德国这个时候的立场绝对不是一战战败国的立场了,主导权已经在德国手里了德国可以完全抛开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了。啥子冲锋枪哦坦克哦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放放心心的造了。然后就是等待时机放放心心的去打苏联不会再两线作战了。当然在打苏联之前再跟苏联暗中签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更好了。然后再巴巴罗萨行动。然后你觉得苏联被英德联军打败的概率和被分了一半军队守西线的德军打败的概率哪个大嘛?可能日本这个时候再在苏联屁股后头插一刀那效果你就懂了三,然后世界历史就可以改写了...
在俄罗斯的-40°的冬天连续两次穿夏装作战(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前线430万德军(开战德国军队确实只有430万,其他120万是仆从国军队)在这两次战役共损失50+150万人。然后苏联乘机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又灭了100多万。到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没有可以调遣的军队了。输定了。
石油是个大埂,德国工业程度实际上比苏联还高的,就是石油太少了。巴巴罗萨行动前他们为实施这个计划囤积了500万吨石油,因为在经历了此前的闪击西欧的所有战役后德军只用了200万吨石油所以他们觉得闪击苏联500万吨石油够了。结果莫斯科战役失败被拖入消耗战从此就已经可以说之后德国就毫无胜算。说实话,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还能在东线撑3年也是个奇迹。
全国总动员时间太晚,希特勒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德国人民富养起来,之前那些军队实际上都是自愿当兵的,而不是主动征召的。所以德国人民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了才被动员起来。
两线作战完全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③ 德国攻打苏联失败原因
这里许多吧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解放>,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着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拼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着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④ 两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失败的原因
1,资源缺乏,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少,资源少,战争时间一长就支持不下去了。一战时英法能从殖民地集结几百万军队,从殖民地调集大量物资,这些都是德国不具备的。
2,德国地处中欧,两次世界大战都面临两线作战,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3,就是楼主说的孤立无援和不得人心。一战和德国同盟的只有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三国,对方却有20多个国家。二战是德日意三国对英,美,苏47国。
还有就是他们发动的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注定要失败
主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⑤ 二战,德,意,日,失败的原因,要详细,谢谢
战争协作,指的是同一联盟国家之间彼此战略战术上的配合、支援以及战争物资的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战争,参战国多达61个。任何一个国家,哪怕它的国力再强大,都无法在这样的大规模战争中单独取得胜利,而必须得到盟国的支持和配合。同盟国的胜利和轴心国的失败的原因很多,而战争协作之差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同盟国方面。同盟国之间的战争协作始于中国抗战,“七七事变”之后,中苏两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低息贷款,并派遣援华空军志愿队赴中国参战。苏联的援助给予了抗战初期处于困境的中国以莫大的支持。欧战爆发之后,德军在一系列的闪击战中取得胜利,法国败降后,英国退受英伦三岛,处境十分险恶,而中国又在远东单独承受着日本的压力。对此,美国认为德国和日本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指出美国要做“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应对中国、英国等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予以物资上的支援。
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并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从此,美国开始了对反法西斯国家的物质援助。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说,表示要与苏联同仇敌忾,共同抗击纳粹德国,这标志着同盟国之间大规模战争协作的开始。
1941年8月,美英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宣布了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9月,苏联发表声明同意该宪章的基本原则。随着美国政府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美英开始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参战,参战的各反法西斯国家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走到了一起,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声明各签字国: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从此,同盟国之间开始了各个战场上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美国和英国组成盟军,在北非、意大利和西欧并肩作战,同时与东线的苏军遥相呼应。1943年7月,当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鏖战之时,盟军乘机在西西里登陆,迫使希特勒被迫中止了在苏联的攻势,这极大地支援了苏军的作战。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得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苏联又不失时机地发起了白俄罗斯战役,重创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945年1月突出部战役期间,苏军为了缓解盟军在西线的压力,提前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直捣德国的心脏地区,加之盟军的有力反击,使得希特勒被迫结束了在阿登地区的进攻行动。1945年4月25日,盟军与苏军的先头部队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胜利会师,标志着双方之间的战争协作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远东,中、美、英三国在缅甸战场携手作战,共同打击日寇,最终于1945年5月将日军逐出缅甸。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使得部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如全副美械装备的新一军、新六军,,,在1945年5月的湘西会战中,装备美械的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毙伤日军35808人。此外,美国还派遣援华空军志愿队赴华参战,使得同盟国重新夺取了中国战场上的制空权;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还以中国重庆的机场为基地,在1944年开始了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战争末期,苏联也加入了对日作战的行列,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期间得到了八路军和东北抗联的有力配合。1945年8月,日本在中、美、苏、英等国的联合打击下终于崩溃。同盟国继欧战之后,又在远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争期间,同盟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和战略上的分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苏、中、英等主要交战国的首脑相继召开了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参战各方通过这些会议,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矛盾和隔阂,保证了同盟国之间战争协作的顺利进行。
让我们再反过来看下轴心国方面。应该说,轴心国集团战争协作的起步比同盟国要早。
30年代,德、日、意三国就彼此互相接近,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在此之前,德意两国已经签订了《德意议定书》,一年以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希特勒将其称之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一词即来源于此。《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三个法西斯国家开始了瓜分世界的征程。该协定主要是针对苏联的,但是德日两国在战争期间对苏联的态度却始终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1939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中遭到惨败,日本对此不服气,积蓄力量伺机报复,并希望得到德国的有力支持,但此时从欧洲却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得日本感觉到被盟友德国出卖了,对苏作战升级的计划被迫取消,并于1941年4月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一直希望日本能配合出兵苏联远东地区,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但日本对此反映冷淡,始终未予以积极的配合。意大利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一向扮演的是一个墙头草的角色,一战时,原属于同盟国阵营的它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德奥,倒向了协约国集团。二战爆发后,它又故伎重演,狡猾的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中立,以至于希特勒私下里抱怨说:“意大利人又要像一战时那样首鼠两端了。”
直到1940年6月,德军闪击西欧,取得巨大胜利,法国即将崩溃之即,意大利才看准时机,向英、法宣战,下山去摘桃子。1940年9月,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保证如缔约国一方受到目前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日、意三国正式结成了军事同盟。在这方面,轴心国走在了同盟国的前面。
欧战期间,德意联军相继在北非、巴尔干和俄国联手作战,但基本上意大利人扮演的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角色,对整个战局的影响甚微。完全可以假设,如果意军能有德军一半的战斗力,二战的结局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登陆之后,意大利很快就在9月份投降了。德国失去了它在欧洲最重要的一个盟友,,尽管这个盟友不怎么的,,,剩下的都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之类无关紧要的小伙伴。从此,德国在欧洲日益孤立,在盟军和苏军的东西夹击之下,最终失败。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东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日本、意大利于1942年1月签订补充军事协定,规定以东经70度为界,此线以东为日军作战区域,以西为德意作战区域。战争期间,德国曾经派遣潜艇部队赶赴印度洋与日军一起攻击盟军的海上运输线,这支潜艇部队被称之为“希特勒的东方灰狼”。但由于被派出去的德国潜艇数量很少,因此这支部队的作战效果十分有限。除此之外,就再也看不到德日在东方战场有其他实质性内容的军事合作了。
轴心国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彼此互相掣肘、缺乏战略协同,而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这三个大魔头又从来没有像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那样坐在一起开个会,商讨商讨战略合作问题。这就导致轴心国集团,,主要是德、日之间,,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协作,无法将三国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对同盟国造成致命的打击。另外,与同盟国阵营内部之间彼此大规模的军事物资援助相比,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轴心国之间有过这方面的举动。
综上所述,尽管轴心国的战争协作起步比同盟国要早,但由于德、日、意彼此互不信任、同床异梦,这构成了轴心国走向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战争协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相互之间的配合却相当出色,这对于巩固联盟内部团结,调整盟国之间的分歧并加强在对敌作战中的协同起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同盟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⑥ 导致德国二战失败的关键战争和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是什么
二战转折性的战役一般被认为是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前者标志着德国在苏德战场基本丧失主动权,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国彻底失去战略进攻能力。阿拉曼战役则是德国在英美面前进攻的顶点,由于不能拿下这次战役,德国失去了向苏伊士运河和中东产油区进军的能力和机会,从而让英军可以继续战争,并让美军开始介入战争带来了条件。
损失最大的战役应该是白俄罗斯战役,德国整个中央集团军群不复存在,防线被撕开上千公里的口子,随后的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战役和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则在乌克兰-捷克战线和巴尔干战线让德国彻底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
⑦ 二战不可一世的德国 为什么会输
二战的时候,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演技进入了工业时代。
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石油
德军大规模闪击战,短时间内集结大量军队,集中优势突破的战术称为闪击战。
而闪击战大量坦克飞机能动起来的基础就是石油。
德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
而当时全世界产油的地方是 美国 委内瑞拉 墨西哥 罗马尼亚 苏联高加索 亚洲是菲律宾
美国产量最大,其次是墨西哥 委内瑞拉 然后是苏联高加索。
而德军准备不足,开始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只有五百万吨石油的资本。
开始闪击欧洲的时候,打得比较轻松,英法绥靖政策,德国打下整个欧洲也没消耗超过100万吨石油。
所以这时候德国高层就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
但是德国高层错误的遗漏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欧洲这边面积小建设比较好,坦克跑起来不怎么费油,而苏联建设比较落后都是泥地,坦克集团军石油消耗很大。
德军控制的罗马尼亚年产量1000万吨石油只够德国和平时期的年消耗,根本支撑不了多条战线同时开战。
所以这时候德国就是要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控制的高加索油田。高加索年产量2000万吨,可以解决德军的问题。
但是因为希特勒错误的决定,而导致这个计划泡汤。这时候日本也是遇到了同样问题,石油短缺,日本本岛的军舰没有油,菲律宾有油但是没有军舰护航油运不到日本本岛,军舰就开不出来。同时石油无法输送到日本在前线的战场,导致日军攻势大减,中国战场的国君和日军陷入胶着状态。
同时41年的时候美国参战,同盟国得到大量补给和支持,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产油国,年产量2亿吨,因为有石油,所以美国前线一艘军舰被打沉,后面工厂已经有5艘下水,前线一架飞机被击落,后面已经有几十架交付军队。
强劲的物资补给保证了同盟国必胜无疑。因为打仗其实就是拼资源,拼家底。
德意日三国虽然控制了不小的领地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油的地方。小日本与大庆油田戏剧性的错过而导致了整个失败。本来如果得到大庆油田,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优势还会继续保持。
德国如果得到高加索油田加上罗马尼亚就有年产3000万吨石油,再加上德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能保证前线军队的物资补给,从而就能保证德军的攻势。
这些就是德军失败的原因一
原因二就是德国高层错误的估计形势,导致错误的战略战术制定,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兵力。
原因三就是核武器,当时美国在研制核武器德国也在研制,但是可惜的是德国动作太慢了。
这种外挂式的决定性的大杀器,出来的太慢了。
⑧ 为什么二战德军会失败
楼上说的都是局部战略乃至战术问题,误导楼主。
总体战拼的是国家整体实力,并不是军队优秀就能横扫一切了。要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意图,德国的主要对手包括波兰、英法、苏联、美国。德国与世界为敌,无论在人口总数、工农业实力、资源总量等方面与盟军差距甚大,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在早期可以凭借高素质军队取得一定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盟国的战争机器步入正轨,强大的工农业潜力发挥出来,整体实力逐渐增强,必然会对德国取得压倒性优势。无论德军如何优秀,战术指挥如何NB,战略方面的劣势是始终无法改变的,失败是必然的。举个例子,打开地图,看看苏联的领土纵深,要对这样广袤的领土实现有效占领,需要多少兵力?可能吗?
德国方面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国必然要利用暂时的优势,打局部战争、短期战争,避免长期战争与全面战争。在战争中,德国尽量将战争局部化,逐个击破,避免将盟国同时拖入战争。入侵波兰,英法被拖入战争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住了苏联,而美国一直保持中立,这样就实现了战争局部化。西欧战争结束后,德国无力渡海攻击英国,英国同样无力侵入欧洲,西线暂时稳定。还是本着战争局部化的原则,德国转向下一个对手苏联,美国依然中立。但是德国很清楚苏联的实力,巴巴罗萨计划并不是要消灭苏联,只是要将苏联击退,在东方占领前进基地,以空军对苏联乌拉尔地区进行袭扰,取得对苏联的优势战略地位,保证东欧地区的稳定。至于美国,德国希望他一直保持中立,就这么中立下去,因为他根本不在德国的作战计划之内。如果巴巴罗萨计划成功,英国已经被打残,苏联被赶至西伯利亚,美国被孤立在西半球,被太平洋地区日军牵制,无力对欧洲施加影响,德国就可以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目标。只是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苏德战争变为长期战争,美国伪装中立,公然援助盟国,形势对德国不利。随着日本对美国开战,为了与日本配合,德国不得不对美国宣战,由此陷入了全面战争的格局,失败已经注定。
⑨ 库尔斯克会战中,威风凛凛的德军为何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一、德军的进攻意图被苏军提前探知并作好了纵深防御;二、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牵扯了德国人的精力;三、德军缺乏后备力量,无法长期作战。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曼施坦因主张乘胜追击发动库尔斯克会战给苏军以致命打击,但顾虑重重的希特勒以种种理由数次推迟战役的发动时间,战役的发动只能一拖再拖,而此时苏联的情报部门却探知了德军的下一步作战意图,等到战役终于打响的时候,苏联人已经建造好了三道纵深防御战线,面对严阵以待的苏联军队,德国人想要获得战役胜利的难度可想而知。
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结束,受此打击而一蹶不振的德军再也没能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整个二战的形势也在此次战役后发生了逆转,第三帝国的末日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