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四大航空发动机公司是什么
分别是以下四个公司:
1.
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宝马公司旗下),
2.
美国的通用动力公司
3.
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简称普惠公司)
4.
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主要是下面几家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企业组成,分别是:萨留特公司、土星公司、鄂姆斯克厂、乌法公司、彼尔姆以及隶属于米格公司的克里莫夫设计局和切尔尼契夫生产厂)
Ⅱ 全球四大航空发动机公司是什么
分别是以下四个公司:
1. 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宝马公司旗下),
2. 美国的通用动力公司
3. 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简称普惠公司)
4. 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主要是下面几家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企业组成,分别是:萨留特公司、土星公司、鄂姆斯克厂、乌法公司、彼尔姆以及隶属于米格公司的克里莫夫设计局和切尔尼契夫生产厂)
拓展资料:
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为航空器提供飞行所需动力的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很高。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近日表示,要结合"国防科技工业2025"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推动我国装备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动下,各行业都在积极承接并制定本行业规划。此次国防科工局表态,首次确认了军工领域正在编制"国防科技工业2025" 。
Ⅲ PS-90A的研制情况
ПC-90A是由前苏联索洛维也夫设计局(现为俄罗斯彼尔姆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和生产的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1979年开始研制时,ПC-90发动机的推力为13440daN。1983年,前苏联政府改变计划,将推力指标改为15696daN,即ПC-90A(又称Д-90A,英译名D-90A)。该发动机于1984年开始地面试车,1987年进行飞行试验,1991年通过国家试车,1992年3月获适航证。比预定进度后延。截至1993年初,已积累运转20000h以上。1993年上半年在伊尔-96-300飞机上投入定期航线。ПC-90A在通过国家试车前作过一次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原来的发动机附件及管路安排无序,不利于维修,更改目的是改善可靠性和维修性。ПC-90A发动机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成熟的军用发动机技术,其特点是:大涵道比,11个单元体结构,采用数字式电子控制并有机械液压备份,耗油率较低,注重了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装ПC-90A的伊尔-96-300于1988年9月28日首飞,发动机用降功率(13240daN)工作,装ПC-90A的图-204于1989年1月2日首飞发动机用全功率工作。
ПC-90A是目前俄罗斯唯一仍在型号名称中表示总设计师姓名(索洛维也夫)的发动机。
据报道,1994年彼尔姆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与美国P&WA公司合作改进ПC-90A的设计,其代号为ПC-90П。P&WA公司准备投资1.2~1.5亿美元,改进设计的细节主要有:重新设计风扇叶片及出口导流叶片;低压压气机由2级改为4级并采用新的转子叶片,从而提高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改进低压涡轮叶片及轴。可望1995年底完成试验,1996年底取得适航证,用于经俄罗斯政府批准并予以经费支持的新型运输机图-330。
该公司还准备利用ПC-90A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作通用部件发展12000~20000daN推力的发动机系列:
ПC-90A-76用于伊尔-76MФ换发动机,推力为13734daN,流量降为451kg/s,涡轮进口温度降低使用。
ПC-90A-154用于图-154M飞机,保持15696daN起飞推力,噪声和排气污染将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
ПC-90A-12推力为11772daN,是推力最小的型号,其空气流量降为369kg/s,取消增压级,同时减少一级低压涡轮,总压比降至21.4。
ПC-90A-M保持起飞推力15696daN不变发动机减重5%,降低耗油率2.2%,改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Д-100是ПC-90A的发展型,起飞推力为18639daN,总流量增到717kg/s,风扇直径加大到1235mm,采用宽弦风扇叶片,低压涡轮增至6级,以上发展型计划目前尚无具体的研制进度。
Ⅳ 世界上最着名的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为我们的载人航天航空事业提供动力,航空发动机也是人类史上非常重要的发明之一,那么世界上最着名的航空发动机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航空发动机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第一名:F135涡扇发动机 国家:美国
F135涡轮扇发动机由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最大推力超过18吨(4万F135涡轮扇发动机磅)。 F-135发动机是在F-119(F-22战斗机使用)的基础上发展研制而成。由于海军陆战队与英国皇家海军预计采用的F-35B必须能够垂直起降,因此F-135也可以加上向下弯折的矢量推力喷嘴。
F135涡扇发动机
但是这个喷嘴只有在垂直起降的场合使用,可以大大地缩短起飞/降落距离。其他F-35则不使用这项设计。
F135使用了F119的核心机,配合高效的6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和高效的风扇(由一个2级的低压涡轮驱动)。F135采用了BAE系统公司的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保障性,F135大量采用外场可替换部件(LRC),其零部件数量比F119减少了大约40%。
该发动机主要装备的是F35战斗机
按照计划.F135一PW一100将作为F-35A空军型的动力系统;F135一PW一400将作为F-35C海军型的动力;而F135一PW一600将作为F-35B海军陆战队型的动力。
F135发动机推比10.5、加力推力19吨级别、军推13吨级别、质量1700千克,其19吨的加力推力目前没有任何实际装备战斗机的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能够企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F135相对于F119虽然推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实际上是在同样核心机基础上用流量、高速性能换推力。F135虽然推力超群,但是其高速性能却是下降的。
第二名:F119涡扇发动机 国家:美国
F119是普·惠公司为美国第四代战斗机研制的先进双转子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其设计目标是:不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非常规机动和短距起落能力、隐身能力(即低的红外和雷达信号特征)、寿命期费用降低至少25%、零件数量减少40~60%、推重比提高20%、耐久性提高两倍、零件寿命延长50%。在80年代初确定的循环参数范围是:涵道比0.2~0.3;总增压比23~27;涡轮进口温度1577~1677℃(1850K~1950K);节流比1.10~1.15。
在F119上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三维粘性叶轮机设计方法、整体叶盘结构、高紊流度强旋流主燃烧室头部、浮壁燃烧室结构、高低压涡轮转向相反、整体式加力燃烧室设计、二元矢量喷管和第三代双余度FADEC。此外,还采用了耐温1070~1100℃的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材料、双性能热处理涡轮盘、阻燃钛合金Alloy C、高温树脂基材料外涵机匣以及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或碳-碳材料的一些静止结构。
美制F119涡扇发动机
在研制中,注意了性能与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之间的恰当平衡。与F100-PW-220相比,F119的外场可更换件拆卸率、返修率、提前换发率、维修工时、平均维修间隔时间和空中停车率分别改进50%、74%、33%、63%、62%和29%。新的四阶段研制程序和综合产品研制方法保证发动机研制结束时即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并能顺利转入批量生产。
F119发动机主要装备F22
在研制中,为满足提高推力的要求而增大风扇直径,还遇到了风扇效率低、耗油率高和低压涡轮应力大的问题。预计,1994年中开始初步飞行试验,此时F119将再积累3000地面试验小时。1997年交付第1台生产型发动机,装F119的F-22战斗机将于2002年具备初步作战能力
它是装备在F-22A战斗机上的F119-PW一100发动机的改进型号。其最大推力达191.3千牛。超过了F119-PW一100的最大推力(156千牛,约15.8吨)多达20%;F135的最大军用推力达到128千牛,而F119-PW一100的最大军用推力仅为104千牛。因此,F135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战斗机发动机。
第三名:WS-15涡扇发动机 国家:中国
WS-15全称涡扇15'峨眉' 涡扇发动机,是为我国第四代重型/中型战斗机而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WS-15主要用于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歼-20。WS-15由606所、624所、614所、410厂、430厂和113厂等单位专家组织研制。'峨眉'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验证机在2006年5月首次台架运转试车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研制我国第四代中型战斗机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1年中航黎明完成了ws-15验证机的交付。保节点是2020年完成研制。
WS-15涡扇发动机模型
WS-15全称涡扇15“峨眉” 涡扇发动机,是为我国第四代重型/中型战斗机而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由606所、624所、614所、410厂、430厂和113厂等单位专家组织研制。“峨眉”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验证机在2006年5月首次台架运转试车成功。
歼20战机未来将配备涡扇15发动机
这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研制我国第四代中型战斗机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重大一步。2007年3月原形机首次台架运转试车成功,预计2013年3月发动机完成设计定型试验,2014年7月生产型发动机定型。
按照飞机任务要求,“峨眉”航空发动机在循环参数选择上采用较高的涡轮进口温度、中等总增压比和比较低的涵道比。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损伤容限和高效率的宽弦叶片、三维粘性叶轮机设计方法、整体叶盘结构的风扇和压气机、单晶气冷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刷式封严、树脂基复合材料外涵机匣、整体式加力燃烧室设计、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调节片、三元矢量喷管和具有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控能力的双余度式全权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发动机由10个单元体组成。
第四名:AL-41涡扇发动机 国家:俄罗斯
L-41F发动机是留里卡-土星公司的产品,将成为俄第五代战斗机通用的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发展基础是留里卡设计局开发的AL-31系列, 1985 年开始研制, 总设计师是车金博士。为适应第五代战斗机的要求,AL-4lF 的推力有大幅度增加,其最大状态推力约12000 千克(117.6千牛),加力推力的一般说法是不低于17857千克(175千牛),具体数字有18500 千克(181.3千牛)和20000千克(196千牛)等说法。
不管哪一种数据,AL-41F的加力推力都高于F119-PW-100 ( F-22A的发动机)的16000千克( 156 AL-41F-1S(117S)发动机千牛)级,按照俄罗斯标准计算其推重比超过11(按照美国标准则约为10)。但是与F119发动机是不能比较的。因为F119发动机是以寿命设计为主,确保12000小时的寿命。而AL-41F发动机是以牺牲寿命设计,提高推力。对于AL-41F的寿命指标我们现在没有数据。
AL-4lF 发动机进行展示
该发动机涡轮前温度为1828K ,低干Fll9-PW-100 、M88-1 . M88-2 (后两者是“阵风”的发动机)的1977K 、1843K 和1850K ,但比AL-3lF、F100-PW-100和F110-GE-100的约1665K, 1672K和1644K 有很大提高,也高于EJ200 ( “台风“使用的发动机)1803K 。这些性能数据说明它的确是一种典型的第五代发动机。
AL-41F也是俄罗斯第一种实现“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的发动机,俄罗斯业已在AL-31FU上对FADEC 系统进行过验证,而AL-3lF系列则一直采用液压电子控制。
AL-4lF发动机(117S)已装备到俄军苏35战机
AL-4lF的FADEC系统与机上KSU-1-42 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交联,能够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发动机的工作,从而提高飞行效率和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米格-39 已经具有了“综合飞行/推力控制系统”(IFPCS) ,下一步应该是将其与火力控制系统(FCS)交联在一起,实现综合火力/飞行/推力控制系统(IFFPCS) 。
这一点俄罗斯专家在其1999年以前公开的第五代战斗机讨论中并未提及(其讨论侧重于各分项目应当具有的指标与特性),但它确实是真正的第五代战斗机应当具有的特征,依赖干IFFPCS ,作战飞机将能够以最佳飞行时间、最佳任务航迹、最佳燃由消耗等为优化目标自动对飞机进行能量管理,实现作战过程全自动化,大幅提高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第五名:涡扇-10B太行发动机 国家:中国
行WS-10/10A相当于当初F100-PW-100阶段,而太行改WS-10B则已经相当于当初F100-PW-220阶段。太行改WS-10B发动机整体性能接近和部分超过F110-GE-129IPE(F110的性能改进型)WS-10B发动机在“太行”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涡扇10B与涡扇10/10A之间的通用零部件达70%。使用通用部件不仅减小了研制的冒险性,还将显着地减少后勤保障费用。
太行改WS-10B的核心机以“太行”核心机为基础重新研制的,在设计过程中三大核心部件既高压压气机、环形燃烧室、高压涡轮等大量的参照并借鉴了AL-31F核心机的设计方法,结构细节设计和制造工艺. 大胆倡导采用了航空动力许多前沿设计技术成果和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而突破了120余项关键技术。
中国展示的涡扇10发动机
重点围绕WS-10B核心机的三大高压部件既高压压气机、环形燃烧室、高压涡轮等的工程设计,试制与试验以及其相关的强度、控制等系统进行综合应用研究,研制过程遵循“部件试验在前,整机试车在后.的原则,完成了大量的三大核心部件和子系统的试验。
对核心机进行了大量的地面和高空性能试验,对可靠性与耐久性方面的进行大量试验,大幅度的提高热端部件寿命。对其它部件、系统、成件等作了适应性改进,对附件位置、管线和防冰系统作了必要的修改。为减轻重量进一步扩大了钛合金的应用范围。对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新的耐高温合金材料,改进冷却设计,减轻重量 。
歼10B战机未来将配置涡扇10B发动机
优化设计了高压涡轮叶片的结构细节设计,为不带冠设计,强化气膜加对流复合冷却技术。利用增大空气流量、提高部件效率、减少漏气和损失等技术措施,来一定幅度的提高推力。风扇是采用后2级整体叶盘结构。由于运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进行设计,风扇效率显着提高,压比为3.6;采用整体叶盘,消除了燕尾槽和阻尼凸台等处的应力集中,简化了结构,减少了零件数,减轻了重量,减少了泄漏结构和系统。
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以及大部分发动机附件从“太行”发动机的设计方案衍生而来,并改进了冷却技术和重新设计了部分结构设计,使结构更简单,减轻了重量,提高使用寿命寿命、同时维修性也得到改善,降低了使用和维护成本,为适应J11B的机体,对附件位置、管线和防冰系统作了必要的修改。
第六名:AL-31FN涡扇发动机 国家:俄罗斯
AL-31F是由俄罗斯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带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该联合体前身是留里卡设计局,组建于1946年,是前苏联的主要战斗机发动机设计局。在上世纪60年代,留里卡研制了AL-21F系列涡轮喷气发动机,其最大加力推力达11000daN。1970~1974年投入生产,广泛用于苏-17、苏-20、苏-22、苏-24和米格-23战斗机上。在AL-21基础上,1976年(另一说法是1973年)留里卡开始研制AL-31F发动机。1985年该发动机研制达标后,用于苏-27、苏-30和苏-35战斗机。
AL-31F的结构形式是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推力范围:加力12250daN,中间7620daN。每台价格300万美元。AL-31F有一些改进型,其中包括带矢量推力喷管的改进型AL-31FP发动机。
AL-31FN涡扇发动机进行展示
从总体上讲,作为苏-27战机的专用动力装置AL-31F发动机,其性能是优良的,具有明显优势。
(1)尺寸小,推力大。其涡轮具有有效的冷却系统和良好的热力学特性;压气机增压快速,发动机结构紧凑,保证飞机有较高的推力和良好的机动性。
(2)稳定性高。可使用在苏-27飞机的各种飞行高度和速度下,即使飞机在以M2的速度进入平螺旋、直螺旋、翻转螺旋和进气道喘振的情况下,发动机工作仍然极其稳定。喘振消除系统、空中自动点火系统、主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的再次启动系统等可保证在使用机载武器时动力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AL-31F发动机专门为苏27战机而研制的
(3)维修简便。该发动机采用单元体结构,由14个单元体组成,因此,如果出现某些损坏,不需要全部更换,只替换下有故障的单元体即可。这样,在使用条件下进行发动机维修时,可更换其中的6个单元体。
(4)使用寿命长。AL-31F可根据其技术状况而使用,只要发动机还正常,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而现代化水平的诊断设备可保证飞行安全。但其使用寿命也有一个限度,一般认为该发动机第一次维修前的使用寿命可达1000h,总使用寿命应该不少于10年。
第七名:EJ-2000涡扇发动机 国家:英国
EJ200是欧洲四国联合研制的先进双转子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用于欧洲联合研制的90年代战斗机EFA(现编号EF2000)。参加研制工作的有英国罗·罗公司、德国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和西班牙涡轮发动机工业公司,各占份额33%、33%、21%和13%。
1985年8月,先由英、德和意大利三国集团发起EFA计划,同年9月西班牙加入该集团。1986年12月,负责EJ200发动机研制的欧洲喷气涡轮公司(Eurojet Turbo GmbH)在慕尼黑注册。1988年11月签订发动机研制合同,同时首台EJ200设计验证机在德国慕尼黑运转。1989年12月,三台设计验证机共积累运转650h,达到设计验证机要求。1991年10月EJ200原型机首次运转。计划将制造20多台原型机用于地面和飞行试验。预计1996年可能交付生产型EJ200。
EJ-2000涡扇发动机
在发动机设计要求中,除要达到高推重比(10)和低耗油率外,特别强调高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以及低的寿命期费用。例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大于100EFH*,空中停车率小于0.1/1000EFH,维修工时不大于0.5MMH**/EFH。
该型发动机主要装备在台风战斗机
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损伤容限和高效率的宽弦叶片、三维有粘的叶轮机设计方法、整体叶盘结构的风扇和压气机、单晶气冷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刷式封严和具有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控能力的FADEC。在开始执行EJ200研制计划之前英国罗·罗公司专门研制了XG-40验证机,以便在实际发动机环境下验证新的设计技术。为EJ200打下技术基础。
除欧洲战斗机EF2000外,EJ200发动机其他可能的用途有:垂直/短距起落欧洲战斗机2000、“狂风”战斗机改装、F/A-18、意大利马基航空公司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作研制的AMX、“阵风”、巴基斯坦的F-7和印度的LCA战斗机
第八名:M88涡扇发动机 国家:法国
M88-2发动机的结构为风扇3级,第一级带凸肩。高压压气机6级,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前3排整流叶片可调,在第4和第5级之间设引气口,高级负荷。相比基于类似核心设计的F404发动机,M88-2少一级高压压气机,其总压比为24.5,F404则为26,同样改进自F404的RM12也达到了27.5。由此可以看出,因为M88-2少一级高压压气机给总压比带来了不利影响,不过级数减少也能部分减轻结构重量和几何长度,适当缩小载机的发动机舱轮廓。
M88-2风扇压大约在4以内,高于F404的3.641;而高压压气机压比则为6.125,低于F404的7.14。级压比方面,M88-2为1.35,只略高于F404的1.324,更加低于RMl2。考虑到M88与F404的高压段有很大的继承性,两者性能参数上的差异表明法国在压气机设计上仍然有所不足。
M88涡扇发动机进行展示
相比之下,F414发动机采用3级风扇、7级高压,达到30以上的总压比。EJ200发动机的总压比为26,虽然不算太高,但只用了3级风扇、5级高压结构,比同样总压比的F404减少了2级。
燃烧室采用了低污染的双环腔带多孔气膜冷却结构,与通用动力公司同系列产品的结构与特点类似。目前,苏霍伊SSJl00支线客机已确定以M88核心机为基础,发展SAM-146大涵道中等推力发动机。M88-2燃烧室上构造的特点,显示了它身上有着无可否认的F101发动机血统。
M88发动机已装备阵风战斗机
涡轮部分高低压涡轮均为单级结构,都使用气膜冷却,高压涡轮叶片具备主动间隙控制,叶片材料使用AMl单晶合金。由于采用了高温高负荷设计,其涡轮进口温度高达1850K。
涡轮盘采用粉末冶金制造工艺,轮盘材料试验型为Astroloy粉末冶金,生产型为N18合金。加力燃烧室为整体式,由中心单圈环形稳定器和9根径向火焰稳定器组成。尾喷管为引射式,喉部面积和引射喷口面积均可调,喷口调节片用碳化硅基陶瓷材料制造。发动机采用双余度全权限数字化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可在3秒内从怠速加速到全加力状态,在飞行包线范围内无顾虑操作。外涵机匣则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PMR-15制造。
全机分为21个模块设计,每个模块都能由简单工具拆装更换,达到减少备件数量、快速更换、简化维修程序和时间的目的,整机拆卸及维修总共只需4小时。
第九名:WS-13涡扇发动机 国家:中国
俄方负责培训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培训完一批工人连设备一起运回,安装调试进行生产,合理安排各部件生产进度,交叉并行进行。 由中俄双方在 RD-33 的设计基础上,对局部结构设计进行改良,命名为天山 -21,后请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中将命名为“泰山” 。引进了改良后的 RD-33 的大部分生产工艺设备对一条 WP-13 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WS13 是在 RD33 的基础上结合推比八的中推的技术而研制的小涵道比加力型涡扇。
三级轴流式宽弦实心钛合金的风扇叶片,经两极电化学处理的整体叶盘结构,风扇前有计算机控制的可变弯度导流叶片,扩大风扇稳定工作范围。8 级轴流式高压压气机 ( 前三级为可调导流叶片 ) 单级低压涡轮采用空心气冷转子叶片,单级高压涡轮为单晶涡轮叶片和导向器叶片,环形燃烧室,有叶尖间隙控制的 空气热交换器,综合数字式全权限控制系统。
WS-13涡扇发动机
齿轮箱和附件位于发动机的下方,具有性能先进的微型涡轮辅助动力装置,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利用RD-33的,部分只需略加改良,小部分是新研制的外廓尺寸相近。引进了改良后的 RD-33 的大部分生产工艺设备对一条 WP-13 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WS13A :大涵道比非加力型涡扇,涵道比 2.0 ,推力 10KN ,油耗 0.62 ,总压比 23 ,涡轮温度 1800K ,推重比14 ,大修间隔 800H ,寿命 2400H ,预计 2006 年开始批量生产,列装机型: 中客 ARJ21 、中运。
WS-13涡扇发动机已装备到枭龙战机
WS13 泰山:用于 FC - 1 “ 枭龙 “ 、 FBC - 1 “飞豹” 后期动力。 WS13 是在 RD33 的基础上结合推比八的中推的技术而研制的, 长 4.14 米,最大外直径 1.02 米交付使用质量 1135 千克,发动机 加力推力 86.37 千克。
改型发动机加力耗油率为 2.02 ,不加力推力为 56.75KN ,不加力耗油率为 0.73 ,巡航推力 51.2KN ,巡航耗油率 0.65 ,进气量 80kg/s ,涵道比 0.57 总压比 23 ,大修间隔 810H ,涡轮进气口温度 1650K ,寿命 2100H ,推重比 7.8 。预计2012年开始批量生产。
第十名:RD-93涡扇发动机 国家:俄罗斯
RD-93型发动机是用于米格-29战机的RD-33涡扇发动机的改进型,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克里莫夫公司研发,莫斯科切尔内舍夫机械制造厂正在量产。 RD-93发动机的推力较大,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81.4千牛,可使飞机在16500米的高度维持每小时2000公里的速度。
RD93发动机
RD-33是第一种量产型发动机,使用于MiG-29和MiG-29UB双座教练型上。第一具于1976年开始出厂递交飞机公司。第一代RD-33的翻修间隔(Time Between Overhall,TBO)为300小时,第二代之后提高至1600小时,第三代将可以达到2000小时。
歼31目前装备的发动机就是RD93发动机
RD-33改良型,提升涡轮前的燃烧温度,同时也提高推力输出。使用在MiG-29K与MiG-29M上。
RD-93(俄文为PД-93)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在RD-33(俄文为PД-33)的基础上,为适应飞机设计的需要,将上置的附件机匣改为置于发动机下部的改进型,发动机中各部件的结构(除适应附件机匣位置改动而带来的中传动装置中从动锥齿位置有变动外)两型完全一样。
Ⅳ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生产联合体组建成功了么 其他的飞机联合体组建了么
前苏联解体之后,原来国有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局和生产厂纷纷被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收购。依然被国家控股的军工企业也无法依靠俄罗斯政府和军方严重缩水的拨款生存。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推力、寿命、耗油率、噪声水平和环保水平等主要指标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原来国有的留里卡设计局和土星生产厂都被民营资本收购,成为私营企业。而礼炮生产厂依然维持国家控股,但是由于俄罗斯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只能依赖国外用户的采购资金生存。
普京上任之后于2007年8月签署了《关于成立联邦国有独资企业燃气涡轮制造科研-生产中心“礼炮”》的1039号俄联邦总统令,正式开始了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一体化整合。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根据政府的决定组建四个控股公司,其中两个负责研制生产战斗机使用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
这两个公司是:在莫斯科机械制造生产企业“礼炮”的基础上成立的“礼炮航空发动机联合体”;第二个公司是通过整合位于雷宾斯克的“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乌法的发动机生产联合体和彼尔姆的航空发动机股份公司中的国家股份成立的控股公司“留里卡-土星航空发动机联合体”。
该重组计划仍在推进当中,现在已经形成了现在俄罗斯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研制 “两强争霸”的局面。
至于飞机研发生产联合体,目前仍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进展。
Ⅵ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基本概况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在采用碳氢燃料时,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M数在8以下,当使用液氢燃料时,其飞行M数可达到6~25。超声速或高超声速气流在进气道扩压到马赫4的较低超声速,然后燃料从壁面和/或气流中的突出物喷入,在超声速燃烧室中与空气混合并燃烧,最后,燃烧后的气体经扩张型的喷管排出。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M数超过声速5倍的有翼和无翼飞行器)是未来军民用航空器的战略发展方向,被称为继螺旋桨、涡轮喷气推进飞行器之后航空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首要关键技术,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
目前,国外发展较多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包括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可以在亚燃和超燃冲压两种模式工作。当发动机飞行M数大于6时,实现超音速燃烧,当马赫数低于6时。实现亚音速燃烧。目前,美国、俄罗斯都研究了这种类型的发动机,NASA正在进行飞行试验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发动机。亚燃/超燃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引导部分来流进入亚音速燃烧室,另一部分引导其余来流发动机制动原理进入超音速燃烧室。这种发动机适用于巡航导弹这样的一次性使用的飞行器。
尽管超燃冲压发动机有许多优势,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佳吸气式动力,但它不能独立完成从起飞到高超音速飞行的全过程,因此人们提出了组合式动力的概念,这种方案的马赫数范围是0-15,用于可在地面起降的有人驾驶空天飞机。国外已经研究过的组合式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有涡轮/超燃冲压和火箭/超燃冲压等。这种组合发动机可能成为21世纪从地面起降的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的动力。 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来做推动力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国外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专利就记录在案了。60年代中期,一些超燃冲压发动机已经进行过飞行试验,最高速度达到马赫数7.3。通用电气公司、联合技术公司、马夸特公司、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PL实验室以及NASA兰利研究中心等研制出典型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相同燃料也用于航天飞机和其他液体火箭助推器)。
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启动了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国家空天飞机计划。但是,随着冷战结束、财政紧缩,美国政府不得不在1994年取消这个计划,当时他们已经投资了近20亿美元。2004年,NASA的HyperX计划完成,成功地进行了两次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试验。这两次飞行都是在单一速度和高度下,持续了数秒。
同年末,X-43A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飞行器创造了马赫数9.6的记录。美国空军正在试图利用下一代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在一定速度和高度的范围内加速飞行器,并采用液体碳氢燃料作为发动机的燃料,另外还要用它来冷却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可以在攀升过程中从大气里获取氧气。放弃携带氧化剂,从飞行中获取氧气,从而节省重量。
目前已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了以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预计,到2010年,以此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将问世。到2025年,以此为动力的高超声速轰炸机和空天飞机将有可能投入使用。 一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单位推力(单位质量流量推进剂产生的推力)高和速度快的优点。与火箭发动机相比,超燃冲压发动机无需携带氧化剂。
因此,有效载荷更大,适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航空器、跨大气层飞行器、可重复使用的空间发射器和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的动力。由于有重要的军事和航空航天应用前景,超燃冲压发动机备受世界各国重视。昂贵的试验费用是制约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缺点是在静止状态下不能自行启动,须用助推方法将其推进到一定速度后才能有效工作,且其低速性能不好。 在2015年10月中国航空协会官网公布的第三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获奖名单与事迹介绍中,关于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情况中,首次公开证实了我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成功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完成自主飞行试验的消息。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自主飞行的国家。
第三届“冯如奖”评审通知于2015年5月中旬向全会各级组织发出。截止2015年7月1日,有关单位会员、地方航空学会和专业分会共推荐提名27位候选人。经材料审查和征求人选所在单位及有关方面意见,学会于2015年7月24日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人才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行第三届冯如奖评审。会议采取两轮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9位拟授奖人选,经学会网站进行了为期20天的公示。通过中国航空学会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审定,9位代表成功当选,依据得票依次为:王永庆、黄维娜、梁晓庚、冯军、杨朝旭、黄长强、王振国、昂海松、李孝堂。 2015年9月16日,2015(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王振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领域专家,曾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等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及其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跨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3)、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着5部,发表论文199篇;培养博士28名,其中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俄罗斯从60年代开始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目标是M数5~7的民用运输机、单级入轨航天飞机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权威研究单位,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院与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冷”高超音速技术发展计划,主要研究试验用矩形和轴对称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1991~1998年,共进行了5次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验证性飞行试验,飞行M数最高6.5,发动机使用的是氢燃料。其中第2、3次与法国合作,第4、5次与美国合作。据称第二次是最成功的,获得的数据最全。目前,该研究院正在进行速度为6~7倍声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研究,应用目标是军民用高超声速飞行器。
目前,该研究院正在研制高超声速有翼飞行器,采用3台超燃冲压发动机。该项目目前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缩比模型已进行了风洞试验。
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所是俄罗斯重要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机构。目前,该研究所正与俄彩虹设计局及德国一些部门合作进行导弹用M数5~7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这种发动机的进气道呈三级斜面形状,目前已经进行了连接式和自由射流式试验,今后将进行飞行试验。同时,该机构将为俄罗斯空间局(RSA)的一项飞行试验计划(“鹰”计划)研制M数6~14、氢燃料、双模态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该计划将发展一种与NASA的Hyper-X相似的机体/发动机一体化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发动机由三个模块组成,进气道的喷管位于机体下方。目前还未找到合作伙伴。
“联盟”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是俄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研制单位,近年来,除为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试制轴对称超燃冲压发动机外,还独立开发试验发动机,该单位设计了M数5~6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计划在导弹改装的试飞器上进行飞行试验。 美国是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较早的国家,目前NASA、空军和海军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
NASA从1965年开始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目标是有人驾驶飞行器和单级入轨飞行器的动力。1996年,美国NASA在历时8年、耗资30亿美元的NASP(国家空天飞机)计划被终止之后,又开始实施投资1.7亿美元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计划(Hyper-X),研究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M数10)和其他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与一体化设计技术。该计划将对3架无人驾驶研究机X-43进行飞行试验,发动机采用氢燃料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机身和发动机采用一体化设计。X-43A的第1次飞行试验发生在2001年6月,不过,试飞以失败告终。2004年3月27日,X-43A在第2次飞行试验中成功地达到M数7的速度,成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以空气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飞行器。预计,2004年9月或10月,该计划将进行最后一次M数10的飞行试验。
为保持NASA高超声速技术的持续发展,NASA计划从2006年开始一个适度的Hyper-X后继计划。新计划将是在X-43A之后非常低水平的高超声速技术发展计划,将进行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发展新的可变几何、能在更大M数范围工作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还将重点发展重量更轻、耐高温性能更好的发动机新材料。第一个5年的工作重点可能是M数5~6的飞行器,第二个5年的工作重点是M数8~9的飞行器,第3个5年将发展M数13~15的飞行器。计划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发展,技术准备达到能发展真实飞行器的水平。
美国空军在50年代末开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目标是单级入轨的飞行器。1995年,美国空军开始实施高超声速技术计划(HyTech),目标是验证能够在M数4~8范围飞行、射程1400km的高超声速导弹用液体碳氢燃料双模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适用性、性能和结构耐久性。2003年,该计划完成了世界首台飞行重量的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地面试验。地面验证发动机(GDE-1)进行了M4.5和M6.5的试验。下一步将发展采用完全一体化燃油系统的GDE-2验证机。2004年将开始GDE-2的首次全尺寸试验。2007年夏天,一种利用GDE-2改型的发动机将开始M数6~7的自由飞行试验,超燃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为5~10分钟。如果成功,接下来将在6~9个月后再进行两次飞行试验。该计划将于2010年结束,2010~2015年,高超声速空对地巡航导弹初步具备作战能力。
美国海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始于60年代初,目标是舰载导弹用发动机。最初设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分模块式进气道、轴对称燃烧室,尾喷管设计考虑了实际气体和粘性的影响。70年代,海军认为该方案所用燃料太活泼、有毒,不适于舰载导弹,改为使用碳氢燃料的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方案。1997年5月,海军提出了高超声速攻击导弹计划。采用M数8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射程1000km。海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直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为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2000年设计和制造了一个全尺寸直连式燃烧室试验件。目前正在进行全尺寸燃烧室的试验。2001年,美国DARPA和海军开始了为期4年的“高超声速飞行验证计划(HyFly)”,目标是发展最高巡航M数6、射程1110km、采用普通碳氢燃料的巡航导弹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目前正在进行不同飞行状态(M数6.5、3.5和4)的地面试验。2003年,作为该计划的主要子承包商,航空喷气公司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和空军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进行了多种速度(M数3.5、4.1和6.5)和重要状态的自由射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试验。试验模拟了不同的飞行条件,包括不同的飞行高度和不同的燃油喷射器结构,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后,该公司将对实际飞行重量的发动机制造方法继续进行研究和评估。在自由射流发动机试验结束后,将进行飞行重量的发动机的地面试验。2004年将对最终设计进行验证并开始飞行试验,该计划将于2005年结束。 法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未间断过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1992年,法国政府开始了为期6年的国家高超声速研究与技术计划(PREPHA),目的是通过地面试验,验证M数4~8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性能,该发动机的发展目标是单级入轨的航天飞机。小羚羊(Chamois)超燃冲压发动机在相当于M数6的速度下进行了多次试验。
1999年,法国武器采购局决定延长PREPHA的研究工作,设立了为期5年的普罗米希(Promethee)研究计划,目的是探讨M数1.8~8的烃燃料变几何亚燃/超燃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作为一种空射型导弹的动力的可行性,计划总投资6200万美元。目前,M数7.5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获得成功,发动机运行了10s。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中,法国与俄罗斯、德国开展了合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1999年领导了一项国际合作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试验计划--HyShot计划。2002年7月,HyShot计划的飞行试验成功实现了超声速燃烧,试验M数达到7.6。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参与了该计划。
日本从1984年开始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已建成可模拟飞行高度35km、飞行速度M数8的高超声速自由射流试验台,进行了大量高M数的模拟试验。目前,日本制定了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单级入轨空天飞机(SSO)计划,这是一种有人驾驶的可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和着陆的可载客10人的民用飞机,计划到2005年结束。
此外,德国和印度也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印度国防部正在实施的先进吸气式跨大气层飞行器(AVATAR)计划,该计划将采用涡扇/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动力。 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巨大的军事及经济应用前景,早在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展了与此有关的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完成了发动机样机的建造,验证超燃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且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发动机与机身一体化的设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到八十年代,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所谓的双模态发动机(Dual-mode scramjet),它是一种适用于中等飞行马赫数(4~8)的,既可以进行亚音速燃烧又可以进行超音速燃烧的冲压发动机,拓宽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应用下限。它是一种环形进气道结构,包括亚音速和超音速两个进气道,在不同的飞行马赫数和燃料当量比情况下,发动机自动实现亚燃和超燃的模态转化。
以莫斯科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为首,俄罗斯也进行了大量的超燃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其中4次获得成功。其他国家也都积极的开展了有关超燃发动机的研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起步,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并且准备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初步设计工作。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中国先进行低马赫数下,采用普通航空煤油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且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很强的实用性,有望在不远的将来研制成功中国的高超音速巡航弹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服务于我军的国防现代化。事实上,我国已经初步具备高超音速战略打击能力,这不得不归功于冲压发动机的成功研制。从中国国情看,中国已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太空空间站和登月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光学、雷达侦察卫星技术有相当发展,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和欧盟联合开发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而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就研制出C101、C301以冲压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中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也称得上科技大国了,中国研发超燃冲压发动机还是具备一定人才、技术条件和技术储备的。
航天飞机的极速梦想,有一天将以低于当今火箭的费用,把人员和货物送入太空。而这个梦想将建立在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成功之上。
为了让超燃冲压发动机达到高超声速飞行,世界上许多研究小组正在努力克服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的讨论将集中在美国空军和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的高超声速技术(HyTech)超燃冲压发动机计划上,这是我最熟悉的计划之一。
另外,还有大量研发工作在美国海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以及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地展开。国内目前这方面研究重点单位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并且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基础人才,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成熟,超燃冲压发动机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
Ⅶ 世界那几个国家能生产飞机发动机
Ⅷ 俄罗斯的NK-32涡扇发动机,真的技术遥遥领先吗有什么优秀的性能
NK-32,是苏联时期设计研发的一种三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动机重量为3400千克,单台最大推力137.3千牛,加力推力226.5千牛,推重比7.35;主要装备于俄制图-160战略轰炸机。该发动机早已于1993年停产,想要恢复生产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