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龙有什么区别

俄罗斯龙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2-09-26 18:31:32

‘壹’ 1世纪瑞典骑兵和俄罗斯龙骑兵都穿蓝色红边外套,万一混战了怎么分清楚自己人

这两者是很好区分的!军服主要颜色一致并不意味着服装就一样!

就如同现代军人都穿迷彩服,但是通过样式,徽章等饰物很好区分一样!

比如瑞典骑兵如下;

‘贰’ 世界上最厉害的恐龙是什么龙

世界上最厉害的恐龙
第一种:南方巨兽龙
恐龙名称: 南方巨兽龙(大陆)超帝龙(港台)
拉丁文名: giganotosaurus
恐龙体长: 12-14米
恐龙体重: 6-8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9500万-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
生存地点: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
南方巨兽龙头骨化石辨认要决: 脑袋非常小,形状就像个香蕉
恐龙种类: 蜥臀目·兽脚类·鲨齿龙科
来 历
巨兽龙英文名字(giganotosaurus)的含义是“巨大的南部爬行动物”。
简 介
巨兽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恐龙中第二大的食肉恐龙。第一具巨兽龙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个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车修理工发现的。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有8英寸长。巨兽龙作为跃龙的后裔,有个又细又尖的尾巴。
南方巨兽龙与人类大小比例《一般资料》
身高height: 6公尺以上
身长 length: 14.3公尺以上
体重 weight: 8公吨
生存时期 living age:白垩纪初期
距今约living age: 约1亿年~9千5百万年前
发现地点discovery sit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
《简介》
1993年阿根廷一个惊人发现, 动摇了暴龙在考古学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学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平原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原来在远古的阿根廷曾经存在过一种可怕的怪兽。这种可怕的怪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二大的两足生物, 体重达到惊人的八公吨。这种恐龙于1995年被命名为南方巨兽龙,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兽龙是侏罗纪最着名掠食恐龙异特龙(跃龙)的后裔, 不过生活年代较后的南方巨兽龙体型却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兽龙毫无疑问是地球史上最厉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过它们要对付的猎物也绝非容易应付的小型食草恐龙。在差不多时期生活和同一地点(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龙——地球史上最庞大的食草恐龙。这个原因也可以解释南方巨兽龙演化到如此庞大的原因。同样地, 南方巨兽龙的头骨长达1.8公尺, 颚部长满8吋(20厘米)长的锋利牙齿。南方巨兽龙的体重达8公吨, 所以它们发展出强大的骨骼及肌肉网络来支撑沈重的身躯, 同时保证它们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长长的尾巴则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转向的能力。
由于古生物学界已普遍认同暴龙是一种不聪明的恐龙, 所以有理论认为同是巨型肉食恐龙的南方巨兽龙应该也是智力比较低的恐龙, 没有复杂的行为如社会结构等。不过古生物学家发现紧靠的南方巨兽龙提供了初步证据它们的行为可能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它们的智力可能足够让它们有较复杂的行为如群居的观念。现时甚至有推测认为这种强大的恐龙从群居中学会合作猎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学家利用工程学结合出土化石进行研究, 他们以关节最大可承受的运动至静止状态力计算出这种恐龙结构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时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 南方巨兽龙很有可能比更着名的暴龙更大。在身长方面, 南方巨兽龙比12公尺长的暴龙长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两者差不多; 而体重方面巨兽龙也比暴龙重了一公吨。所以我们绝对有足够证据相信南方巨兽龙的确比暴龙大。不过两者在历史中并不可能相遇, 因为两者年代相隔了3000万年。 鲨齿龙 是非洲以发现过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龙。鲨齿龙长14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1.9米长的头骨。 这三种恐龙被称为最大的四种兽脚类恐龙之一(另一种是棘龙)。鲨齿龙的头骨虽然大,但他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大脑一半那么大。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1944年4月24日,纳粹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蛮的炸掉了这具令它们莫名其妙的鲨齿龙头骨化石,战后,为了修复在被损坏的鲨齿龙头骨, 美国古生物学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队深入非洲,终于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个鲨齿龙头骨,时间是1995年。
第二种:鲨齿龙
概述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98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比暴龙更大,成年的估计可达11.1到13.5米长,体重2.9公吨。
恐龙名称: 鲨齿龙(大陆)卡查齿龙(港台)
拉丁文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恐龙体长: 8—14米长
恐龙体重: 7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前期
生存地点: 埃及[egypt]-摩洛哥[morocco]-突尼斯[tunisia]-阿尔及利亚[algeria]-利比亚[libya]-尼日尔爾尔[niger]
辨认要决: 牙齿有一些很像鲨鱼。
恐龙种类: 蜥臀目·兽脚类
来 历
头部特写鲨齿龙这个名字发表于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发现才使科学家了解到这种恐龙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吃人鲨般的恐龙”
简 介
鲨齿龙 是非洲以发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恐龙,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发现,是至今发现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龙之一。只有南方巨兽龙与棘龙比其大。鲨齿龙巨大的头骨有5.5英尺长,带着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齿,有些像鲨鱼的牙齿。难怪它被称为“鲨鱼牙齿的蜥蜴”。鲨齿龙长14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1.8米长的头骨。 这三种恐龙被称为最大的三种兽脚类恐龙。鲨齿龙的头骨虽然大,但他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大脑一半那么大。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1944年4月24日,纳粹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蛮的炸掉了这具令它们莫名其妙的鲨齿龙头骨化石,战后,为了修复在被损坏的鲨齿龙头骨, 美国古生物学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队深入非洲,终于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个鲨齿龙头骨,时间是1995年。
第三种:霸王龙(有点多)概述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霸王龙暴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暴君蜥蜴”,种小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属的第二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着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过30个雷克斯暴龙的标本被确认,包含数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暴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但霸王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当中。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它的咬力应该是3吨左右,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因为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被它咬上一口的话就绝对会没命。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生存时期】
时代:白垩纪晚期(晚白垩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物种分布】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罗拉多州 怀俄明州 中国新疆天山火焰山 河南等
发现地层( Stratum)→ ...
霸王龙与人类大小比例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体长( Length)→ 全长15米 高约6 米
推测体重( Mass)→ 6.5-7吨
发现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奥斯本(Osborn), 1905
【详细介绍】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暴龙站起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霸王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霸王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暴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暴龙介绍】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苏”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他利用木制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为流动营地来寻找化石,并进行发掘。这种木筏也是运输化石的工具,因为用马车运输会损伤化石。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暴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我们现在认为并不正确,其实这个错误维持了50年以上。
【暴龙真相】
霸王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霸王龙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 结束在白垩纪。霸王龙的头部非常的巨大(长约1.2米)。强而有力的颚部上长有锯齿边缘的牙齿,庞大粗壮却像鸟类的两脚上,指头长有强力爪子。和粗壮的脚比较起来,霸王龙的手臂小得与头骨的反比,比人类的手要短,根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由于霸王龙只用口捕腊,前肢绝少使用,因而渐渐变短变小,也因此演变成由后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后肢成为武器,因而演化成这种奇异的身体结构,霸王龙虽然身躯庞大,骨骼却是空心的,而且头颅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体重减轻,便于行走和捕猎。体长12-17米,体高约五点五米,体重达七吨,霸王龙的尾巴长又粗,看来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后肢及尾巴为重心,因此推测后肢和尾部份肌肉相当结实,破坏力比龙卷风还强大!
珍贵的霸王龙前肢化石一般来说,学者们相信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它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晚期,大约为恐龙时代的最后200万年左右。距离现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年。霸王龙的身体长达15米,体重大约10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具大的现生象。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 它的每颗牙齿大小不一,有的牙齿长度,比人类的手掌还要长,有的小如人类尾指一节,牙齿由尖顶到基部,都有斜旋锯齿,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颚部强大惊人,是数十头湾鳄颚颔力量的总和,霸王龙的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又最有力的,这种可怕的肉食性动物会用长着军刀般利齿的巨颚,狠狠地一口咬死猎物,接着扭转强壮的颈部,将嘴中的肉块撕扯下来。张开的血盆大口更是吓人,里面生着二排向内弯曲的锐利牙齿,每颗有二三十厘米长,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凶残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霸王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霸王龙捕食迅猛龙的情景再现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霸王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如此一来,霸王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推测霸王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霸王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霸王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还有,霸王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追踪暴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霸王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但一头体重6吨的霸王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霸王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霸王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霸王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霸王龙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结果
论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处: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译:闫天阳 -中国恐龙网(Dinosaur.net.cn)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龙头骨化石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与霸王龙相比,异特龙上下颌宽度接近,咬合时牙齿施加的力几乎相对,并不利于“攫断”骨头。霸王龙的牙齿成半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而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其头骨结构显示霸王龙的猎食行为可能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不一样。
我们根据生物咬力和身体体重的比例计算,此比例是根据肉食的哺乳类,鳄类,龟类及蜥蜴类说采集的数据(水生肉食生物的数据由于浮力的因素没有采用)。若只用鳄类(与恐龙关系较近)的数据计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据哺乳计算出的是88000牛;根据所有经过研究的动物所采集数据为235000牛。但由于很难真正测量出动物的最大咬力,此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霸王龙的最大咬力约183000牛至235000牛,而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龙颌部需附着约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对于霸王龙颌部肌肉的附着在文中没有进行介绍,但研究者声称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龙颌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着,无重叠结构。根据三角龙盆骨上的牙印计算出此颗牙施加的压力约为6400牛。若用此数据计算出上颌施加的力为153600牛。由于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后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现霸王龙的最大咬力。
总体来说,肉食动物会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单独猎食的动物往往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群体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猎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猎物。根据异特龙的身材计算,异特龙群体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成年蜥脚龙。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霸王龙的体重(5-6吨),不管其群体猎食与否,都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大型植食恐龙:如与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龙。
在对付大型猎物的时候,强大的咬合能力能够辅助捕食,不管捕猎者是采用咬断气管窒息对方,咬坏颈椎破坏神经,还是咬穿身体危及重要器官的战术。按照霸王龙咬合的力量,推测其很有可能采用第二种方法。文章作者的结论:根据霸王龙的咬力和身材,推测其可能是单独猎食动物。
《灭绝原因》
此前科学家曾认为包括霸王龙在内的恐龙物种是由于一颗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导致灭绝,但实际上它们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种仍可杀死现代鸟类的单细胞寄生物的攻击。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在这具雌性霸王龙颚部存在着小洞,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毛滴虫病(trichomonosis)”的鸟类寄生虫感染。
直到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具霸王龙颚部的小洞可能是与其他恐龙争斗时留下来的。目前科学家指出,这只42英尺长、7吨重恐龙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严重的寄生物感染,并最终导致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这项最新研究关注“休”这具雌性恐龙和其他9具霸王龙化石标本喉部损伤状况,此前科学家们主要认为这是恐龙之间打斗撕咬或者是细菌感染造成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恐龙专家伊万-沃尔夫(Ewan Wolff)是该项研究的合着作者之一,他说:“在现代鸟类疾病中的毛滴虫病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可能是解释恐龙喉部神秘损伤的潜在主要原因。当我们开始深入关注毛滴虫病时,发现恐龙有许多传染毛滴虫病的迹象。”
在鸟类身体上,毛滴虫病是由一种叫做毛滴虫的寄生物引起的。这种寄生物通常是通过鸽子等鸟类进行传播,鸽子通常携带着毛滴虫,却很少出现疾病症状。而猎鹰和鹰传染之后却会导致喉部严重损伤。沃尔夫称,这种喉部损伤类型非常接近于恐龙喉部出现的小洞伤口。
沃尔夫强调称,霸王龙和其他恐龙之间的打斗伤口并不常见,同时这种损伤类型与当前在喉部出现的损伤有着明显差别。由毛滴虫导致的小洞伤口看上去边缘更加整齐平滑,而打斗撕咬造成的伤口却显得十分粗糙,同时他们的伤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迹并不相同。
霸王龙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时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猎杀进食,甚至有时它们会彼此之间进行嗜杀。沃尔夫称,毛滴虫病很可能是通过唾液或者同类嗜食进行传播,但值得科学家们注意的是这种传染病并未出现在其他物种恐龙身体上。这使我们猜测霸王龙很可能是毛滴虫病的主要来源,该病症仅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进行传播。
沃尔夫指出,毛滴虫感染在霸王龙体内具有传播“优先性”,甚至这种病是导致它们消亡的直接原因。当它们的喉部出现严重的感染损伤时便无法进食,无论它们身体再强壮,也会由于饥饿和身体虚弱而导致死亡。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
另外我认为特暴龙也很“猛”我给你介绍介绍
身高height: 4公尺
身长 length: 10公尺
体重 weight: 3~4公吨
生存时期 living age: 白垩纪晚期
距今约living age: 7千5百万年前~6千5百万年前
发现地点discovery site: 蒙古
亚洲发现的恐龙非常独特, 特别是中国、蒙古的恐龙实在令人惊叹。要谈到特暴龙, 就先要从几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讲起。1902年, 一个跨世纪的大发现---一种当时最庞大, 最凶猛的食肉恐龙, 暴龙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经101年, 不过,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依照型, 推断出暴龙乃侏罗纪时期的霸主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在二十世纪初、中期的古生物学界, 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成了主流的观点。二十世纪末期, 考古学家依骨骼构造, 否定了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不过, 至今仍争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龙的近亲是什么样的恐龙?古生物学家根据身体构造, 指出暴龙最早源于三叠纪的空骨龙; 不过, 到了白垩纪末期, 暴龙的类似品种则分支成2种。一种是亚洲蒙古的特暴龙tarbosaurus, 另一种是北美洲本身的恶霸龙daspletosaurus。
特暴龙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亚洲发现过最庞大的食肉恐龙, 相信跟暴龙一样, 是十分凶猛的巨型食肉恐龙, 体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龙身长较北美洲的暴龙稍为逊色, 约10公尺长,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约4公尺, 重6、7公吨, 嗅觉灵敏, 相信跟暴龙一样是靠嗅觉追踪猎物的位置。这个品种在7500万至6500万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见。美国最受欢迎的恐龙其实很可能源自亚洲, 因为在晚白垩纪的时期, 亚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峡处有"陆桥"连接。所以, 亚洲的恐龙能够徒步迁徙往北美洲在那个年代绝对不为奇。
在古生物分类学上两者属于同一个“族”, 分别只有很少。我们相信特暴龙可能是迁徙到美洲后再进化成暴龙。
剩下的在http://www.jurassic4.com/dino_info/027.htm

‘叁’ 中国是龙,俄罗斯是北极熊,美国是鹰,还有那些国家被比喻成什么动物

1、美国:白头鹰,大型猛禽,成年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眼、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

4、澳大利亚:袋鼠,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

5、英国:约翰牛,英国的拟人化形象,源于1727年由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斯诺特所出版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主人公约翰牛是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手持雨伞的矮胖绅士,为人愚笨而且粗暴冷酷、桀骜不逊、欺凌弱小。

6、法国:高卢公鸡,法兰西最古老的原产动物之一。其被视为法兰西民族先祖的图腾,成了法国的象征。渊源可上至2000年前的古罗马时代。

7、加拿大:海狸,体型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及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直径40 cm的树只需2 h就能咬断。

8、新西兰:KIWI鸟,新西兰的特产,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也是新西兰的象征。几维是鸟类中最奇特的一种,有些不象鸟类反而更象是兽类

‘肆’ 对俄汉语是什么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与俄语文化词的对应关系,认为对俄汉语的文化词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 俄语 文化词 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与俄语是相差较大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地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具体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1)同一类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2)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3)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俄语里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圣经》中把龙看成妖魔鬼怪,龙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罗斯人用它比喻残酷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龙的意识大概在古代中国先人的图腾崇拜中就开始了。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雷神祖基,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牛首蛇鼻。”(《列子•黄帝篇》。在商代,龙成了占卜的重要动物,“云从龙,风从虎”(《周易•干卦•文言》)。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可以看出,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古代社会里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语:
龙颜:帝王的脸色、面部表情。
龙驭:亦作“龙御”,指天子车驾。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也借指皇帝。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龙潜:帝王未即位之时。
龙飞:帝王即位之时,后也比喻升官提职。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龙衮: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服。《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龙床:皇帝所用的床。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传旨的殿堂。
龙兴:新王朝兴起。
龙种:帝王的子孙。
龙脉: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可以看出,以上均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的词,真龙天子指古代帝王,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了。
在现代社会里,中国人仍爱以龙作为比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比为“东方巨龙”,中国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汉语与“龙”相搭配的成语也非常多,又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常被运用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乘龙快婿、二龙戏珠、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矫若惊龙、来龙去脉、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叶公好龙、一世龙门、鱼龙混杂……
第二种情况,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国人十分喜爱竹,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古往今来的文人也都喜欢用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清人郑板桥在《题墨竹图》赞颂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也比君子,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中国南方,竹在雨后成长的特别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所以有了“雨后春笋”这一比喻。而俄罗斯人则是用另一种事物“蘑菇”来表示类似的说法,即“如雨后的蘑菇”。蘑菇是俄罗斯人喜爱的食物,因此俄罗斯人用喜闻乐见的蘑菇来表达跟汉语相似的这一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
第三种情况,汉语中的文化词,在俄语中属于“文化局限词”
例如,“松柏长青”、“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是中国人祝寿时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因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更是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松还可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也赞颂松的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而松树在俄语中则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以桦树象征“故土”和“祖国”,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美丽。对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以上仅仅是文化词的一个极为宽泛的对应情况。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探讨对俄汉语文化词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阐释法
即教授一个文化词时,一定要将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阐释到位,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附带了两个文化意义:(1)象征帝王。(2)象征整个中国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龙这样一种凶狠残忍的动物居然会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为,中国帝王因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全部是冷酷、残忍的人。另如,冰和玉的概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不可能知道“冰心”是什么意义,甚至会理解为“一个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
然则,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应该采取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并重的做法。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讲解文化,那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式的讲解,因为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对比带出法
这种办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两种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时,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带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如前文阐述过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在俄语中用“如雨后的蘑菇”来表达。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用“如雨后的蘑菇”来带出“雨后春笋”,无疑是更易令人明白的。
类似的情况,汉语中的“瓢泼大雨”,在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如桶泼的大雨”。一瓢、一桶看出两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俄罗斯人盛水的工具是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汉语中的“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同样表示分心做两件事可能导致失败的意思,汉民族与俄罗斯人采用两个不同的文化词语。中国南方水网交错,船只特别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多,经常有兔子出没。另外,汉语里的“胆小如鼠”,在俄语里用“胆小如兔”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可利用文化意义间的正迁移带出词语,如:
“如桶泼的大雨”(俄语)——“瓢泼大雨”(汉语)
“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俄语)——“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汉语)
“胆小如兔”(俄语)——“胆小如鼠”(汉语)
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的老师的外语水平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的能力。
利用语境讲解文化词有两种方式。
(1)利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名高级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的诗《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为什么以杜鹃来象征爱情(杜鹃在俄语中是贬义词)。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关于杜鹃的诗歌找出来,让学生在自然的语料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为何用杜鹃寄托孤独哀怨、凄凉感伤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料阳残。
(宋秦观《踏莎行》)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宋辛弃疾《贺新郎》)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近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再告诉学生,杜鹃的嘴是鲜红色的,古代中国人以为杜鹃啼至滴血,所以用杜鹃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类化”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类似文化意义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文化专题当中去,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族观念时,把有关的亲属称谓词如“叔叔”、“伯伯”等收集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强调伦理,所以有了很多的亲属称谓词。而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与伯伯用的是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把有关民俗的文化词收集到一起,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讲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可以重点介绍佛教、道教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语境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
[3]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吴国华.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还.由编汉语汉英双解词典看到的词典释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预刊,1987,(1

‘伍’ 龙在俄罗斯的象征意义

龙在外国都是邪恶的。

‘陆’ 俄罗斯国徽上的鸟是什么来头

俄国国徽上的双头鹰图案,本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Flavius Valerius)设计的,象征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领土的统一。君士坦丁在306到310年为罗马副帝,310到337年为罗马正帝。他受其母亲海伦娜太后(基督教尊其为圣徒,拿破仑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他是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经颁布了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米兰敕令》。公元330年,他迁都拜占廷,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宣布这里是第二罗马。他在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改造了罗马帝国,奠定了以东方为中心的罗马帝国拜占廷时代的基础。他设计了双头鹰徽记,象征帝国的东西两部分领土地位平等、神佑“东西两罗马”——罗马城和君士坦丁堡城。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后,东罗马帝国继承了这个标志,象征只有拜占廷才是东西两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者,西罗马帝国则恢复了早期的帝国鹰徽,不久就被日耳曼蛮族灭亡了。
公元1453年,“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沦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战死。他的侄女索非亚逃到了罗马。长大成人后,于1472年嫁给了莫斯科领主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着名的君王之一,被视为俄罗斯国家的奠基人。他在迎娶索非亚公主的同时,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同时继承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徽,并且宣布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还给自己冠以“TSAR(恺撒的俄语发音)”的头衔,因此,俄罗斯的“沙皇”称号,也自其开始。伊凡三世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彼尔姆、梁赞等诸侯国。1480年,他打败了阿赫马德汗,停止对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的纳贡,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赢得了独立的地位。新的国家成立了,并且获得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承认。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全俄罗斯法典(Sudebnik),建立了古俄罗斯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俄罗斯的农奴化进程。
从1539年开始,莫斯科大公国的国徽图案发生了变化。1562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双头鹰的胸部增加了一块盾牌,中央是基督教经典中着名的“圣乔治(俄语称为圣格奥尔基)骑士屠龙”的画面。同时,双头鹰头部王冠上也增加了十字架的标志。在这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俄罗斯国徽中,王冠的数目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个。
沙皇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统治时期,东正教势力在俄国上升。1589年,沙皇在双头鹰的两个脑袋中间增加了基督教圣地—各各他(Golgotha)圣墓十字的图案,增加了国徽的宗教意味。就在同一年,设立了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的神职地位,总领全体东正教信徒,并且在俄罗斯建立了教堂自治制度。直到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标志还随处可见。
随着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俄罗斯领主会议推举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的“空位时代”在1613年结束。俄罗斯开始向西方的强国——瑞典和波兰张望。俄国国徽图案再次被改变。1625年,首次出现了三个王冠的图案。1645年阿列克谢即位后,这个徽记开始经常使用。1654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新的双头鹰国徽被挂上了斯巴斯基钟楼——沙皇已经改变了鹰徽的图案。原来拜占廷风格的老鹰被神圣罗马帝国风格(西罗马风格)的雄鹰取代。收拢的鹰翅变成了展开的鹰翅。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和上面国徽中双头鹰的不同。1667年,同波兰争夺乌克兰的战争结束,鹰爪中增加了权仗和宝球的图案。1667年12月14日,第一部关于沙皇称号和国徽的专门法律被制订出来。其中规定,“双头鹰是沙皇和大君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陛下,大俄罗斯、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独裁者和保护者,全俄罗斯沙皇的君权标志”、“三个王冠,代表沙皇陛下征服的三个强大而光荣的王国——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
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国徽又发生了变化。1698年,环绕双头鹰的胸颈部,增加了圣徒安德烈的标志——交叉的斜十字(在西方被称为安德鲁十字)。值得一提的是,1710年,距离彼得大帝被俄国元老院授予“俄罗斯帝国皇帝”称号之前差不多整整十年,双头鹰上面就加上了皇冠的标志。
从这个时期开始,帝国双头鹰由棕色改为黑色。
1721年,俄罗斯改为帝国。1726年,叶卡捷琳娜一世女皇规定双头鹰国徽的底色为黄色。1729年颁布的法令,规定俄罗斯国徽图案为:“黑色的双头鹰,位于黄色背景上,头顶为帝国皇冠的图案,胸部是红色盾牌,中央为圣乔治,黄色披风,白马,下方为被打败的黑龙。鹰的左爪托宝球,右爪托权仗” 。安娜女皇邀请一个瑞典雕刻师将其刻为国玺。作为图案主体的双头鹰的形状就此被固定下来,一直到1856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沙皇保罗一世在俄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神智不健全的皇帝。他率领俄国参加了第一次反法战争,从法国手中夺到了马耳他岛,并得到了马耳他骑士团授予的大十字勋章,并被尊为马耳他骑士团领主。1799年他签署命令,将马耳他十字的图案加入到国徽中。1800年,这个疯癫的沙皇又设计了一个“节日国徽”。九个盾形纹章,四十三个小型国徽,环绕着中央的双头鹰大国徽。整个国徽背景是马耳他大十字,下方是圣安德烈十字,背景是猩红色、金黄色的流苏、白底加黑色圆点的帷幔,上面是三顶俄罗斯帝国皇冠,背景左右还有两个标准尺寸的双头鹰,然后由天使长迈克尔(米哈伊尔)和加布里埃尔手扶这面大纹章。这个疯狂的纹章方案被设计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在圣彼得堡的“工程师棱堡”中,被心怀不满的贵族们用枕头闷死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可能在幕后策划了这起事件)签署命令,取消了这个花里胡哨的国徽。
这个时期的俄国国徽有许多版本。有的头上有一顶皇冠,有的有三顶皇冠。有的双头鹰,鹰爪上不是权仗和宝球,而是闪电和花环。鹰的翅膀形状也有不同。欧洲大陆的时尚,决定了俄罗斯国徽的风格变化。 尼古拉一世时期,有两种国徽共同存在:一种是简单的双头鹰—圣乔治纹章图案(双头鹰的样子是下图左边翅膀张开的那个图案)。还有一种是复杂化的国徽,见下面右图。俄罗斯历史上的各王国、公国、地区,还有代表新征服领土的纹章被加了上去:左翼(图片的右侧)从上到下是波兰王国(今天的波兰国徽也是这个图案,红色天幕下的白鹰)、克里米亚汗国、 芬兰(红地上的金色狮子,和今天芬兰国徽图案基本相同);右翼是早先被征服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汗国。也有的版本,右翼是古俄罗斯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纹章。胸部的圣乔治盾牌被红底蓝色的圣安德烈十字环绕。
俄罗斯在1855年到1857年进行了纹章改革。神圣罗马帝国风格的双头鹰被普鲁士风格的老鹰所取代。大家观察鹰翅和鹰尾的形状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同时,与西欧类似主题的纹章风格接轨,圣乔治的头部改为朝左。鹰翅上的纹章发生了变化。左翼从上往下为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格鲁吉亚和芬兰,右翼为喀山、波兰、克里米亚和“大公国联盟(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纹章。1857年,俄罗斯参议院签署法令,接受这个图样作为俄罗斯国徽的图案,并规定了大国徽、普通国徽和小国徽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规则。
1882年7月24日,亚历山大三世沙皇在彼得霍夫签署了关于帝国国徽的新法令。沙皇保罗一世设计的那个纹章学家的噩梦——所谓“节日国徽”被接受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大国徽使用。 但是做了一些改动:马耳他大十字被取消了。背景的猩红色、金黄色流苏也拿走了。左右还有两个标准尺寸的双头鹰也取消了。同时还增加了象征新近征服的中亚地区各国的纹章。
1883年2月2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署命令,恢复旧国徽的使用。但是双头鹰头顶上皇冠的颜色由金色变成银白色。
1906年,最后一道有关国徽使用规则的法令被签署。随着日俄战争的失败、社会矛盾的加剧、改革家斯托雷平的被害、“恶僧”拉斯普廷在宫廷里的得势,俄罗斯上流社会歌舞升平的年代结束了。在盛大隆重的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周年庆典(1613—1913)之后,俄罗斯迎来了它的血腥时代。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成立临时共和政府。皇室的双头鹰图案因为凝聚了俄罗斯帝国450年的传统,不好贸然宣布废弃。但是,双头鹰上所有象征俄罗斯帝制的皇冠、权仗、宝球、纹章、绶带、徽记、圣符……,全部被取消了。日耳曼风格的双头鹰形状,也恢复成传统的拜占廷风格。这个图案曾经用在临时政府签发的俄国护照封面上。甚至十月革命之后,直到1918年7月24日,革命后的红色俄罗斯还在使用这个图案。
1918年夏天,布尔什维克们决定和传统的俄罗斯决裂。教堂和修道院被关闭,皇室和贵族们被全家枪毙,商人和教授们被逮捕,大批珍贵的宗教文物和文献被焚毁……,甚至有人说,要拆除所有“封建”的俄罗斯时代建造的工厂和铁路,重新修建新苏联的工厂铁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国徽也不能幸免。
新的国徽完全和历史、传统、民族决裂,变成政治性很强的符号。中央是红色盾牌和镰刀锤子的图案,上书RSFSR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的大字,两旁扶持盾牌的由天使长变成了小麦穗。下面的缎带上是俄文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72年,五角红星——古代是火神伏尔甘的标志——被加了上去。1992年,苏联灭亡前夕,就象东德灭亡之前从国旗上取消镰刀锤子国徽的预兆一样,俄罗斯国徽上的镰刀锤子也被“俄罗斯联邦”的单词取代。
1990年11月5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开始着手设计新的国旗和国徽。该委员会决定将俄罗斯历史上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国旗,红色背景的金色双头鹰为新的国徽(这个时期,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已经把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国旗国徽换成了1940年之前的老国旗国徽)。1993年,叶利钦总统签署法令,正式将俄罗斯历史上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国旗,使用红色背景的金色双头鹰为新的国徽。
新国徽保留了许多不平凡的俄罗斯历史标志。但是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涵义。彼得大帝加在双头鹰头上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俄罗斯联邦整体团结的象征,权仗和宝球象征国家的权力,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惩处邪恶、保卫祖国、追求自由的标志。俄罗斯古老而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凝结,并且将在新的一千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俄罗斯是文化意义上的罗马帝国传承。

‘柒’ 龙的斯拉夫神话中的Dragon

主条目:斯拉夫龙
斯拉夫神话中,有着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的神话生物。俄罗斯传说或神话中的龙称为“змей”,常常有三个头(或三的倍数个)。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将龙所有的头都砍掉,被砍的头会长回来。俄罗斯传说中着名的龙的形象是三头喷火龙戈里尼奇(英语:Zmey Gorynych)(俄语:змей Горыныч)。它最终被传奇壮士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杀死。
在南部地区,如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等地区,龙的形象分为两种。一种在名称上与俄罗斯传说中的龙相同,但形象并不一样,通常是雄性,拥有超人的智慧、知识和财富,身体庞大强壮,擅长魔法,同时十分贪恋人类女子的美色。它们长于追求讨好人类女子,并能与她们交媾生下后代。龙常常被认为是让人尊敬的对象,许多民族英雄在民间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龙或龙的后代。另一种龙则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种龙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并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对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恶的化身。雌性的龙常常代表恶劣的天气,摧毁庄稼田谷,而雄性的龙则是庄稼的守护神。

‘捌’ 俄罗斯人对龙的理解

1、俄文中的“龙”一词与英文“龙”的单词字母拼法基本相似,同样源于希腊语。龙在俄罗斯以负面形象居多。如俄罗斯联邦国徽衬底为红色,盾牌表面是一只向上展翅的金色双头鹰。双头鹰头戴两顶小皇冠,上方还有一顶大皇冠。三顶皇冠间由带子连接。鹰的右爪抓着权杖,左爪抓着象征王权的金球。鹰的胸前有一面红色小盾牌,盾牌上一名骑白马、披蓝袍的银甲骑士用银矛击杀一只被马踏于蹄下、向后仰倒的龙(俄罗斯国徽中的龙是黄色的(龙的边縁是黑的))。

2、中国人爱龙尊龙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统,还是得到了俄罗斯社会主流的善意理解。普通俄罗斯人对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虽然未必全部理解,但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引申误读。而对中国有更多了解的人则十分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3、俄罗斯神话学家里夫京认为,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占有核心位置,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呼风唤雨、造福百姓、象征富贵的,因此中国人都喜爱这一图腾。尽管俄罗斯人更熟悉西方的恶龙形象,但西方的龙很可能来源于中国,毕竟龙在中国的起源非常早,有着数千年历史,很可能是“果实从树上掉下来后滚到了远方”。

‘玖’ 在西方龙dragon有什么含义


Dragon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强大的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外形类似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蜥蜴。龙有很多种,生活环境从沙漠到森林,甚至海洋都有分布,习性和颜色也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共通的特点是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中国“龙”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图腾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则作为皇帝的象征。

作为一个并非起源于中文的概念,与中文中用来翻译的“龙”的含义、寓意并不等同。欧洲各语言中,无论是属于拉丁语族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还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丹麦语等语言中,“龙”一词都有着类似的词根。英语中的“dragon”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与法语中的“dragon”一词一样,来源于古法语中的“dragon”。后者则源自拉丁语中的“draconem”(主格:draco),而“draco”一词则是源自古希腊语中“drakōn”(δράκων,所有格:δράκοντοϛdrákontos)。在拉丁语中,“draconem”也可以指巨大的蛇,而在古希腊语中,“drakon”则指巨大的海蛇或海中怪兽。“drakon”的词根“drak-”有“注视”的意思,因此“drakon”字面上可能是指“拥有(死亡的)注视者”。


在斯拉夫地区,龙的词语有多个。俄罗斯语和保加利亚语中称为змей,马其顿文:змеj,波兰语:żmij,乌克兰语:змій,塞尔维亚语:змај,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中称为zmaj。其意义依地区不同。在东斯拉夫地区被称为“zmey”、“zmij”或“zmay”的龙,是斯拉夫语中“蛇”一词的阳性形式,和“dragon”的形象基本相同。在南斯拉夫地区,被称为“ala”或者“hala”(Aždaja或aždaha),另一些地区则称其为“Lamya”,是雌性的恶龙,和“dragon”类似,而“zmay”则指更有智慧、善良的雄龙,和前者通常有血缘关系,但完全对立。


历史起源:古代神话中的龙

古埃及神话

古埃及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典型的龙的形象,也没有明确的以龙为主角的故事。然而,古埃及神话中已经包含了后来作为龙的形象与故事的一切原始素材,包括人类的毁灭,荷鲁斯与赛特的对抗,以及太阳之翼。古巴比伦神话将这些元素变化糅合,产生了后世龙的故事的雏形。古埃及神话出现的一个龙的雏形是上半身为鹰而下半身为狮身的形象。上半部分的鹰形代表了太阳神,而下半部分的狮身则是母神丰饶女神哈托尔的形象之一。这个龙的形象,代表着一切有关水的特性,包括使大地丰饶的好的一面与其摧毁性的的一面,的具现化。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伊什塔尔城门上的怒蛇(Mušḫuššu)的浮雕,公元前6世纪。

与古埃及神话几乎一样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则出现了更近似于现今的龙的形象。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巴比伦神话中的迪亚马特。迪亚马特是海洋之女神,不仅是创造万物的神祇,也是元初混沌(即希腊神话中的卡俄斯)的化身。可以看到巴比伦神话在古埃及神话里继承下来的海洋、母神与破坏(混沌)的概念。迪亚马特与主神马尔杜克的战斗是“勇士与海中怪物搏斗”这一母题的早期雏形。


迪亚马特的后代怒蛇则被认为与龙有更密切的关系。根据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巴比伦城伊什塔尔城门(公元前6世纪)上的浮雕显示,怒蛇的形象接近于麒麟,头部、颈部和躯干都覆盖着蛇鳞,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顶长角,尾部有蝎尾针。


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中的龙常常作为凶恶的怪物以及宝物的看守者出现。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提到阿伽门农的装束时说他的剑带上有蓝色龙形的图案,他的胸甲上也有三头巨龙形象的纹饰。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绩中,第十一件“盗取金苹果”中守护金苹果的也是龙。据伪阿波洛多罗斯的《书库》第2册中描述,金苹果“由一条长生不死的巨龙看守着。这头巨龙是堤丰与艾奇德娜的后代,生有一百个头颅,一百张嘴巴里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7]。许癸努斯的《传说集》中则提到守护金苹果的龙拉冬是堤丰与艾奇德娜的子女之一。它还有一个兄弟,是守护金羊毛的龙(一说此龙母亲为大地女神盖亚)。


古希腊文中“龙”与“巨大的海蛇”是同一个词,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中龙的形象与蛇的形象相近,主要表现为强大的力量以及长生不死的能力,这与巴比伦神话中的迪亚马特的形象有关。


《圣经》以及基督教文化中的龙

龙的形象也出现在《圣经》中。《启示录》第12章第3、第4节提到:“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米迦勒随后与这条龙作战。而这条龙的身份则在第9节说明:“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最后的结束是出自第20章前3节:“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在《启示录》里,龙的形象是邪恶的,是撒但的化身。这种形象也贯穿在各种基督教教义以及衍生的文艺作品及文化中。早期的圣徒传中不乏圣人与龙搏斗的事迹。


圣乔治与龙


圣乔治屠龙的玻璃窗彩绘,HansAcker,1440年,赫尔辛基大教堂

基督教圣徒传记中,一个着名的与龙有关的故事是《圣乔治与龙》。这个故事最早是在8世纪时以口头的方式传播,9世纪后开始作为圣乔治传记的一部分。10至11世纪时,开始出现与之相关的图画形象。据圣徒传《黄金传奇》中的描述,故事发生在利比亚的Silene城(之前的版本中地点是一个虚构的城市Lacia)。龙住在城旁的一个湖里,能喷出毒气。人们为了不受毒气侵扰,只能用羊或活人献祭。当轮到国王的女儿做祭品时,路过的圣乔治看见了坐在湖边等待被献祭的公主,遂决定屠龙。他成功用长枪刺伤毒龙,用公主的束带将龙绑进城里。城中居民见此纷纷改信耶稣并受洗,圣乔治随后斩下了龙的头颅。


由于《黄金传奇》等书籍和故事在中世纪的欧洲广为流传,圣乔治与龙的故事也出现在各种宗教或民间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圣乔治屠龙作为圣徒传故事的一部分,常常出现在以宗教为主题的图画、标志或雕刻中。伦敦大英博物馆保存着多件15世纪以来的壁画装饰中有关圣乔治屠龙的描绘。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则藏有14世纪晚期的圣乔治屠龙绘像[14]。拉斐尔(1506年)和鲁本斯(1620年)也绘制过以圣乔治屠龙为题材的主题油画。从这些图像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心中龙的形象随时代的变化。在14世纪以前的图像中,龙的形象大多为巨蛇或四脚巨蛇,之后的图像中则开始出现狮子或蜥蜴一般的躯干,鸟爪,以及无毛的翅膀。


斗龙的圣人

除了圣乔治的故事以外,屠龙或与龙相斗的故事还出现在许多中世纪的圣徒传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描述了圣人来到一个有龙肆虐的地方,当地人向其讲述龙危害人类或土地的情况。龙所造成的危害包括喷火以及散发有毒的气息(或称为“吐息”)。圣人随后屠龙或将龙赶走,获救的居民则用土地或金钱答谢圣人,而这些财富则被用于兴建教堂或传教事业。故事中的龙并不是财宝的守护者,这一点与同一时期的非基督教传说如《贝奥武夫》等并不相同。


其它

作为撒但的化身,龙也以别的形式出现在别的圣徒传中。比如在童贞玛格丽特(SaintMargarettheVirgin)的传说中,她在祈祷时受到撒但的考验,一头“可怕的龙”出现在她面前,想要吃掉它,而玛格丽特手画十字使龙退避。


欧洲的龙

欧洲文化中的龙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前有希腊、巴比伦神话以至基督教,后有北欧神话、凯尔特文化以及英格鲁-撒克逊传说,造就了欧洲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龙的形象。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许多传说中,龙是宝藏、财宝的看守者。同时,龙也变成了贪婪的象征。在基督教传说的影响下,龙成为了恶的象征。


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龙

凯尔特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龙最早可见于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夫》中的描写。《贝奥武夫》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故事中最古老的一篇。其中英雄主角贝奥武夫在杀死了海怪格兰德尔和它的母亲后,成为了耶阿特的国王。他贤明地统治了五十年后,另一只怪兽出现了,这是一头会喷火的龙。一个逃奴偷走了它看守的宝藏中的一个金杯献给他的奴隶主,希望与后者修复关系。火龙发现杯子丢失后大发雷霆,冲入耶阿特王国四处破坏。后来贝奥武夫与龙搏斗,两败俱亡:203-205:第一章第三节。


《贝奥武夫》中的龙是之后欧洲文化中出现的龙的原型:喜欢囤积并看守宝物、好奇心重、好报复、会喷火,牙齿中含有致死的毒液。《贝奥武夫》的龙是非理性的,它的行为受自身的欲望支配。诗中着重描写了它对财宝的看重。它不会说话,也听不懂人类的语言,甚至见到贝奥武夫时显露出震惊与害怕。外观上,龙的身形修长(50英尺),牙齿尖利,能够飞行[17]:第一章第三节。《贝奥武夫》中的龙承袭了基督教中的反面形象,是诗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19]:30。


凯尔特神话中的龙


威尔士国旗中的红龙

在十二世纪开始流传的亚瑟王传奇中,提到佛提刚王(KingVortigern)想要建一座城堡,然而建造时,工匠们发现白天建到一半的墙总会在夜里倒塌。于是国王召集占星术士和巫师来解决他的疑惑。巫师告诉国王,需要用处女之子的血洒在地上,才能使城堡建成。国王最后找到这样的孩子,就是梅林。梅林将这种办法斥为谎言,并告诉国王,城堡的地基之下有一个湖,湖底有两条沉睡的巨龙。国王发掘出地湖后抽干池水,果然发现一条红龙与一条白龙。这时两龙苏醒,开始相互争斗。白龙一开始占据上风,而红龙奋起反击,最后将白龙驱走。梅林解释说,红龙代表佛提刚王的子民英格鲁民族,而白龙代表撒克逊民族。英格鲁民族会首先被撒克逊民族侵略,而后浴血反抗,最后赶走撒克逊人[20]。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9世纪的《历史上的不列颠》中,其中佛提刚王的领土就是现在的威尔士。


在写作年代可能更早的《马比诺吉昂》中,则记载了另一则龙的故事《露德与莱弗利》。露德是不列颠王贝里的儿子,继承了不列颠王国,他的四弟莱弗利则娶了法国的公主,并成为法国国王。露德统治的时候,每年的五月份,不列颠的每个地方都能听到恐怖的尖叫声,使得男人恐惧,女子流产,孩子癫狂,动物死亡,树木枯萎,河流干枯。露德询问他的弟弟弗莱利,弗莱利告诉他:“这是龙的叫声。这头龙正与一头外来的龙争斗。只需丈量好不列颠的土地,在正中央的地点挖一个坑,放入一个装满蜂蜜酒的坩埚,以绸缎封口。两条争斗的龙会落入坩埚,喝饱蜜酒而陷入沉睡。你必须马上将锅封好,埋入一口石棺中,然后找一个强大的地方埋在地下。这样可以使你的王国避免外来的灾难”。露德最后将龙埋在DinasEmrys,这也正是后来佛提刚王建造城堡的地方。这两条龙就是佛提刚王发掘出的两条龙。


而在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后,红龙成为了他的标志,出现在纹章与旗帜中,慢慢成为了威尔士的象征。


北欧神话中的龙


看守财宝的法夫纳,亚瑟·拉克姆绘,1911.

十二世纪开始成型的北欧神话中,着名的龙有:


尼德霍格(Nidhogg):一头盘踞在世界之树的根部,不停啃咬树根的毒龙。在诸神的黄昏中,尼德霍格终于咬断了世界之树的根,是为末日的警兆之一。

尤蒙刚德(Jormungandr,也称为米德加德):环绕在人类世界上的大海蛇,也被称为世界蛇。尤蒙刚德是洛基与安格尔波达(Angrboda,愤怒之身)生的第二个孩子。奥丁将它扔到海中,尤蒙刚德不断成长,直到自噬其尾。托尔曾经到霜巨人的国度乌特加德(Utgard),乌特加德的王者罗基(Utgard-Loki)和托尔比试的时候让他举起一只猫,但托尔只举起了猫的一只脚。后来罗基告诉托尔猫其实是世界蛇尤蒙刚德。托尔之后在和巨人希密尔(Hymir)一道打猎时,想要杀死尤蒙刚德,除此一害。托尔用牛头钓起了尤蒙刚德,但希密尔被它庞大的身躯惊吓而割断了钓线,让尤蒙刚德逃走了。在诸神的黄昏中,尤蒙刚德在海中不断挣扎,弄断了命运之船纳吉尔法(Naglfar)的缆索。罗基和火巨人乘着船驶向最终战场维格利德(Vigrid)。在最后的决战中,托尔用锤子杀死了尤蒙刚德,但后者吐出的毒液也将托尔毒死。

法夫纳:本来是侏儒国君主赫瑞德玛(Hreidmar)的长子,由于贪婪受诅咒的财宝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赶走了兄弟,最后变成了毒龙,被西格尔德(Sigurd)杀死。

斯拉夫神话中的龙

斯拉夫神话中,有着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的神话生物。俄罗斯传说或神话中的龙称为“змей”,常常有三个头(或三的倍数个)。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将龙所有的头都砍掉,被砍的头会长回来。俄罗斯传说中着名的龙的形象是三头喷火龙戈里尼奇(英语:ZmeyGorynych)(俄语:змейГорыныч)。它最终被传奇壮士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Ники́тич)杀死。


在南部地区,如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等地区,龙的形象分为两种。一种在名称上与俄罗斯传说中的龙相同,但形象并不一样,通常是雄性,拥有超人的智慧、知识和财富,身体庞大强壮,擅长魔法,同时十分贪恋人类女子的美色。它们长于追求讨好人类女子,并能与她们交媾生下后代。龙常常被认为是让人尊敬的对象,许多民族英雄在民间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龙或龙的后代。另一种龙则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种龙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龙类似,并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对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恶的化身。雌性的龙常常代表恶劣的天气,摧毁庄稼田谷,而雄性的龙则是庄稼的守护神。

‘拾’ 龙更名之争

就因为中华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因此应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11月18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正式发布,呼吁为中华龙启用新的英文译名。(11月20日《兰州晨报》)

犹记得,去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上一则有关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报道刚发布,立刻在坊间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领衔该课题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成了众矢之的,吃了好多口水。考之吴教授的课题和《兰州宣言》,其实两者的出发点都一样,即着眼于中西方对龙的善恶的定义,考虑更名或者舍弃龙形象,重新确立一种国家形象。依我看,大可不必。

且不说是否要跟着外国人的观念走,单就龙概念的善恶定义论,就大有问题。西方的龙固然是恶的象征,但它也有个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神话中,龙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忠诚的守护者,有善的一面。由于古希腊文明对西方影响深远,希腊龙的形象在欧洲各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意大利、德国、北欧诸国和英国等地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中,陆续出现了龙的身影。这些龙的形象不全是贬义的,而是中性甚至是褒义的。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成了贪财、狡诈、残暴的象征物。

同样,中国龙也不是一个十足的善神。考之《史记》所载及《封神榜》《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有关龙的描写,最初龙都是作为一种邪恶势力的面目出现的。翻检中国的历史与传说,确实,龙作为一种怪异神物,作恶甚多。尤其是自唐以后,中国龙与帝王有了密切的关系,于是就有了真龙天子、龙子龙孙、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龙成了皇权专制的象征。人们崇拜龙多半就是在膜拜皇权,而统治者也恰恰利用臣民对龙的恐惧心理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那么抬举龙,以至于自命为真龙天子,将穿的衣服名为龙袍,将坐的马车称为龙辇,这都是为了借助龙的神秘、威严和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专家们说“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融合、团结、创新、奋进是龙文化的显着特征”,这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有点一厢情愿,找不到实证。老实说,说龙象征正义和吉祥与说龙象征暴虐和恐怖,依据更不充分。谢选俊等文化专家曾经指出,在中国,龙的崇拜与象征,与黄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河九曲向东流入大海的形象,其实就是龙在中国大地的真实形象,对龙的崇拜,其实就是对黄河的崇拜。但这样的崇拜,不是因为龙曾经护佑过华夏百姓,而是因为恶龙经常任性而暴戾地祸害天下、荼毒百姓。也就是说,这不是一种对善的崇拜,不是一种对恩泽的感激,而是一种对恶的崇拜,一种对灾难与恐惧的屈从和谄媚,一种对完全没有人道主义的异已力量的顶礼膜拜。

总之,中国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神秘事物,我们不能剔除它身上负面的因素,诸如暴虐、任性、恐怖等,尤其是不能忽略它曾作为皇权的象征奴役百姓的历史,想当然地将其粉饰成一尊善神,以至于正儿八经地鼓捣出个《兰州宣言》要为其正名。这叫做咸吃萝卜空操心,吃了饭没事做。专家们到时总不至于给俄罗斯和美国也提改国标、国徽的建议吧,因为俄罗斯的国标是双头鹰,美国的标志是白肩雕,都是凶猛的野兽。我估计,即使提了人家也不一定听。为什么?因为人家怀抱的是大国心态,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相信国家实力决定一切。为了迎合洋人的观念,竟做起为龙易名的文章,岂不有失泱泱大国的风范。其实,改了名又怎么样,几千年形成的龙的形象岂能靠改名改得了的?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龙有什么区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