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欠中国多少国债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俄罗斯经济部长乌柳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周三表示,中国显示出有兴趣投资俄罗斯债券,而且已开始买入俄罗斯国债。中国投资者已经买进500亿-600亿卢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债券。俄新社,俄罗斯财长安东-西卢安诺夫日前表示,中国投资者2015年购买了500-600亿卢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债券。
❷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购买美国国债
2014年4月各国家/地区持有美国国债数据:
(单位:10亿美元)
中国大陆 1263.2
日本 1209.7
比利时 366.4
加勒比中心银行 308.4
石油输出国组织 255.5
巴西 245.8
英国 185.5
瑞士 177.6
台湾 175.7
香港 155.1
卢森堡 141.3
俄罗斯 116.4
爱尔兰 112.1
新加坡 93.1
挪威 85.6
墨西哥 70.6
印度 68.7
德国 63
法国 62.3
加拿大 60.5
韩国 55.3
土耳其 50.5
泰国 46.9
荷兰 36.2
瑞典 35
菲律宾 33.9
哥伦比亚 32.9
巴基斯坦 32.7
意大利 32
澳大利亚 31.2
波兰 30.5
智利 26.4
以色列 26.1
西班牙 22.3
丹麦 15.3
越南 14.2
南非 14.2
秘鲁 13
其他 195.9
合计 5960.9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实物券式国债(又称无记名式国债或国库券)和记账式国债3种。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
其他美国国债信息,查见http://ke..com/view/1497699.htm
❸ 1964年前苏联1卢布(pyBJIb)合多少人民币
1老卢布现在折合是10000/8人民币,已经很不值钱了。
一,苏联时代,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最高达到1比2,卢布要比美元值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生产急速下滑、物资匮乏、通胀严重,据说1990年可买一架钢琴的卢布数额到1995年底只能买一张报纸,俄发行的纸币最大面额达到过50万卢布,上世纪最后10年,卢布兑美元也是一跌再跌。在此期间,俄罗斯经历了三次货币调整。第一次是在1991年,俄发行新版卢布取代苏联时期流通的卢布。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俄罗斯宣布停止使用1961—1992年苏联版卢布和俄92版卢布,只允许流通93版新卢布。由于这两次调整都只是提前几天公布方案,而且规定必须在数天内完成,居民常常要排上几公里的“长龙”才能将手上旧币兑成新币。
二,1997年8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关于改变俄罗斯货币票面价值和价格标准的命令》。俄中央银行之后开始发行面值为1、5、10、50戈比和1、2、5卢布的硬币及面值为5、10、50、100和500卢布的纸币,新币1卢布与旧币1000卢布等值,俄政府还决定,允许现行旧币在1998年一年内与新币同时流通;从1999年开始,旧币退出流通领域,全部回收;在2002年前的4年间,俄所有银行都继续接收旧币。这一年,俄经济走出底谷,工业生产多年来首次出现增长,外贸开始出现顺差,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使人们逐步恢复对卢布的信心,为卢布改值创造了条件。三,1998年1月1日,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变为约6个卢布兑换1美元。当年,金融风暴来袭,俄罗斯政府遭遇债务违约,外债还不上,内债没人买。据报道,当年8月,俄曾向西方国家试探借新债的可能,遭到谢绝。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批对俄43亿美元贷款也有推迟发放的危险。俄罗斯宣布暂不偿还欠西方银行的到期贷款后,外国银行纷纷对俄罗斯关上大门,甚至计划冻结俄银行在国外的资产。在国内,俄罗斯中央银行想发行10亿卢布为期两星期的债券,以重新启动债市。尽管这笔国债的年收益率达到30%至40%,市场上商业银行同期拆借利率已是200%,最高达到700%,导致发行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9月2日,俄罗斯央行宣布放弃维持9.5卢布兑1美元的浮动上限,当天汇率猛跌至12.8108卢布兑1美元,下跌17.8%,跌幅之大仅次于1994年10月11日的“黑色星期二”(24%)。次日,卢布跌至13.4608卢布兑1美元,9月9日跌至22.4卢布兑1美元。
四,(PS:有点金融常识的应该清楚在世界金融史上有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黑天鹅事件吧.一家仅存活5年的基金管理公司,却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套利基金;一度是华尔街备受推崇的明星、争相追逐、顶礼膜拜的对冲基金公司,最终却引发了华尔街历史上的一场灾难;一群将多变的世界视为冷血赌局的投机天才,一群有史以来智商密度最高的套利交易员,最终却输的一塌糊涂。
五,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卢布兑美元站稳在28卢布兑1美元的水平,2000年俄罗斯卢布年均汇率为1美元兑28.13卢布,2005年为1美元兑28.28卢布,经历2009年金融危机洗礼后,2010年卢布对美元的比价维持在30卢布兑1美元的水平。在此期间,卢布对美元比价的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7月,为23.13卢布兑1美元。
❹ 俄罗斯外债是多少钱2016年或2015年
截至2015年1月1日,俄外债余额为5995亿美元,比2014年1月1日减少了18%。从外债构成上看,俄政府举借的外债为415亿美元(前苏联占17.7亿美元,俄罗斯占391.8亿美元);央行为104亿美元;商业银行为1711美元;其他领域(企业)为3765亿美元。
2016年俄净内外债总额将达167.5亿美元。俄财政部网站上公布了未来三年国家预算政策的主要方向,文件中称,2016年俄净内外债总额将达9308亿卢布(约合167.5亿美元),2017年将为8844亿卢布(约合159.2亿美元),2018年将为7654亿卢布(约合137.8亿美元)。
2016年俄国家净内债预计为6088亿卢布(约合109.6亿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6773亿卢布(约合121.9亿美元)和6393亿卢布(约合115.1亿美元)。
2016年俄国家净外债将为3221亿卢布(约合57亿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2071亿卢布(约合38亿美元)和1261亿卢布(约合24亿美元)。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507/20150701050257.shtml
❺ 1998年发生俄国金融危机
俄 罗 斯 金 融 危 机
张 康 琴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俄罗斯 金融危机 全球效应
【作者简介】张康琴,1931年生,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1)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1]。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3]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二、后 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士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❻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97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政府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着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只能从中央银行以贷款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采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政府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政府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政府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政府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政府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政府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贷款,用外汇贷款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贷款。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提款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❼ 俄罗斯拥有多少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依旧按照惯例于7月17日公布了今年5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数据会有二个月的滞后期),这一报告与上月中旬公布的4月数据从总体额度上来看,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不过,这其中却隐含着一项惊人的改变,这就是石油大国俄罗斯已从这一名单中不见了,如下两图对比。尽管目前俄罗斯到底持有多少美债的准确数据不得而知,但几乎可以确信的是,俄罗斯持有的数量低于本次名单中最少的智利持有的302亿美元,而可能被囊括在了“其他”一栏当中。要知道,根据上一次的报告,俄罗斯在4月抛售美债金额高达474亿美元,持有金额由3月的961亿美元降至487亿美元,几乎减持了50%。而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18报道分析,俄罗斯抛售至少三分之一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退出美国国债持有大国行列。
❽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俄罗斯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1998年是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经济形势在去年出现某种好转迹象的背景下急剧恶化,再次陷入严重的危机状态;政治局势因两次政府更迭而发生动荡,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坛波澜迭起;在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中整个国家政权受到削弱,地方分立主义再度抬头;社会不满情绪不断蔓延,整个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与充满危机的国内形势相比,俄罗斯在外交领域的活动可以称道的地方似乎多一些,在国力日衰、危机不断的形势下俄罗斯通过外交努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经济形势
1998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的特点是金融危机多次爆发,引发各种危机的全面爆发,进而形成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多种危机相互交织的局面。危机使长期衰退的俄罗斯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1、爆发金融危机,银行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998年,长期衰退中的俄罗斯经济遭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连续多次爆发金融危机,其中尤以5月和8月的两次危机最为强烈。俄罗斯政府稳定金融市场的种种努力见效甚微。8月17日政府和央行被迫宣布放宽外汇走廊上限,卢布与美元汇率从6.2:1下调为9.5:1。实际上是使卢布贬值50%。同时宣布延期偿还短期国债。此后,金融危机不断深化,金融系统出现全面混乱:债券市场停止交易,股市大幅度下跌;卢布一贬再贬,到年底卢布与美元比值已达19.5:1;外资大量撤走,居民提存挤兑,银行系统面临崩溃,甚至一些大银行也纷纷倒闭;物价急剧上涨,居民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
2、财政状况恶化,国家面临破产。
几年来俄罗斯财政状况一直不好,入不敷出。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从1995年起政府停止对预算赤字透支,改为靠发行国债和外国贷款弥补预算赤字。俄罗斯经济实际上成了“债务经济”,到1998年6月底内债已达700亿美元,外债达1300亿美元,总计相当于GDP的45%。而上半年的税收计划只完成50%,联邦财政缺口达GDP的9%。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俄罗斯原本已很低的信誉丧失殆尽。
3、生产加速下滑,经济危机加深。
1997年俄罗斯社会生产开始停止下降并出现微弱增长,但这种势头未能保持下去。1998年,不断加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生产的再度下滑。今年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工业生产下降3.9%,农业生产下降9.4%。预计1998年全年俄罗斯GDP下降5-7%,粮食产量4600万吨;比1997年的8860万吨减产48%。
二、政治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近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局发生动荡,政治对抗曾一度加剧,国家政权出现危机。
1、两次政治危机导致对抗升级,总统权力面临重大挑战。
3月叶利钦突然宣布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引发1998年第一次政府危机。这次危机虽然以国家杜马反对派让步、妥协,叶利钦达到任命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的预定目标而告结束,然而也正是因此而使叶利钦付出了相应的政治代价。8月基里延科政府无力抵御金融危机浪潮,又被叶利钦自己所解散,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叶利钦总统治国能力的怀疑。
两次政府危机加剧了总统与议会反对派之间的对抗,叶利钦成为国家杜马大多数派别、各种势力的攻击对象,总统权力受到严重挑战。接连不断的决策失误、体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加之独断专行,靠不断撤换政府要员、解散政府来显示其权力,所有这些严重干扰了政府工作,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威。一时间社会各界要求叶利钦辞职、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的呼声再次高涨。在此情况下,叶利钦12月初改组总统办公厅,把两个政府部门划归总统直接管辖,多次反复强调反对对现行宪法基本原则性条款进行修改,反对削弱总统权力和实行议会制,等等,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1998年叶利钦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多么大的挑战。
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组成是各派妥协的产物,也是叶利钦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出现结束了近七年来自由派执掌政府、领导改革的局面,突破了叶利钦所坚持的在俄罗斯决不建立联合政府的原则。在叶利钦健康状况不佳,总统地位日渐衰弱的情况下,国家执行权力开始向政府、总理倾斜。
2、政治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中左力量受到普遍欢迎。
实际上,从改革之初起俄罗斯政治气氛便一直沿着由右向左,或者说向中间摆的道路发展,这与经济改革由激进、浪漫主义向稳健、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右翼力量、激进民主派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促使社会政治情绪发生了不利于右翼的变化,社会面临新的选择。
1998年8月17日可说是一个分水岭,它宣告了自由主义改革路线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坚持和拥护这一改革路线的右翼势力大势已去,难以再担当重任。从各党派目前的发展、变化情况看也是如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代表的右翼势力已为人们所唾弃,一些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和政治势力也纷纷与他们保持距离,或者也作出向“中间”靠拢的姿态。
左翼力量在今年的危机中取得重大进展,俄共等左翼力量的代表人物进入普里马科夫政府,对政府决策和经济政策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也为经济形势可能的进一步恶化承担着责任和风险。而以久加诺夫为首的左翼联盟目前仍是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与右翼势力的失利相对应,左翼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原有的各党派近年来无休止的争斗,特别是3月政府危机中反对派议员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各种派别、政治家、乃至所谓的政党政治感到厌烦和失望。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新兴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力量的出现。从当前政治发展趋势看,这种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左力量,而这其中尤以自称奉行中间路线的卢日科夫的“祖国”运动引人注目。总之,左右极端主义势力均已不再得势,未来一个时期内将会是中左力量的天下。
3、国家政权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地方分立倾向再度露头。
今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果之一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威信下降,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在全俄陷入经济政治危机、中央无暇顾及地方事务、地方长期得不到中央拨款和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各联邦主体自行其是、自谋生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问题在于,一些联邦主体趁中央政府自顾不暇之机,擅自将一些属于联邦中央的职权占为己有,竭力谋求更大的经济自主权,甚至主权,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私设壁垒,拒绝向中央财政纳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现的某些情况与1992-1993年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当时由于联邦中央两大权力机关之间的对抗影响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地方当局便不断随意扩大自己的权限。
4、广大居民阶层经济上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对现政权彻底失望,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几年来拖欠工资、退休金使许多人处于贫困的边缘,激起劳动者的不满和抗议;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更使广大居民阶层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私有化政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对当权者和新权贵充满敌意。8月17日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和延期偿还债务后,更多的人民群众被抛向了贫困,人们再次受到愚弄和剥夺。许多人多年的积蓄再次化为乌有,对改革、对现政权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之丧失殆尽。而且这次涉及到的居民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显然,如此失去民众信任的政权难以带领人民使国家摆脱困境。
三、外交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严重,国内政策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然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却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国内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外交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保护其大国地位,争取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俄罗斯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仍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倒退。
1998年俄罗斯外交活动的重点仍是反对北约东扩,特别是阻止北约向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原苏联地区扩张。另外,在涉及战略和经济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如科索沃问题,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等)俄罗斯也积极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然而,由于国内严重的危机形势,俄罗斯外交活动受到极大抑制,回旋余地不大,在与美国和西方大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年内虽然促成了克林顿总统访俄和俄法德三国首脑会晤,但成果十分有限。
1998年俄罗斯把争取国际财政援助置于对西方外交的突出位置,但由于俄罗斯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偿还能力的丧失,使西方调整了对俄政策,近期内已不再向俄罗斯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批43亿美元的贷款实际已被冻结。
2、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
1998年俄罗斯与独联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有明显加强和改善,同这两个国家分别签署了“1998年至2007年的长期经济合作条约”。另外,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永久友好宣言”;同白俄罗斯签署了关于建立俄白联盟国家的声明,向着建立俄白统一国家的方向迈出重大的一步。
今年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除以上的双边协定外,还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建立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三国政治联盟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五国关税联盟。所有这些尽管目前还仅带有书面的、形式上的性质,然而,在遭遇经济危机、困难重重,面临北约东扩威胁的情况下能将十分松散的独联体国家拢到一起、朝着加强合作与联合的方向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外交成果。
3、俄罗斯的东方外交取得积极成果,同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比较顺利。11月吉隆坡会议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四、前景分析
俄罗斯带着成堆的问题进入1999年。毫无疑问,在新的一年里当务之急是稳定经济形势,进而使经济摆脱危机。这对普里马科夫政府和整个国家政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与以前任何一位前任、任何一届政府相比,普里马科夫本人和普里马科夫政府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受来自总统方面的制约较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和自由度;其次得到国家杜马绝大多数党派的拥护和支持;再次赢得企业界、实业界以及地方长官的普遍尊重和信任;而且在普通百姓中间也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尽管如此,普里马科夫政府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俄罗斯经济问题,使国家摆脱危机局面。这首先在于,在各种危机并存并交织在一起的背景下,面对生产下降、债务沉重、工资拖欠、卢布贬值、通货膨胀等几大难题,政府只能各种主要问题同时抓,逐步缓解、解决。而几种主要问题的解决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政策的出台存在着两难选择和效果的相互牵制,很难一下子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还是得扮演“救火队”的角色:哪个问题更突出,便不得不优先解决哪个问题。其次,来自政治领域的干扰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在一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即迅速使国家摆脱社会混乱和经济崩溃。但在此问题上他们又是直接对立的:右翼力量认为拯救俄罗斯的唯一出路在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共产党人主张将大企业和大银行收归国有,而民族主义者又向往君主制和强权。普里马科夫政府要求得各种政治力量的支持,又要将左翼共产党人、主张市场经济的各派人士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本家、企业界人士联合起来,这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况且,1999年俄罗斯将进行议会选举,2000年又要进行总统选举,“政治热”将会持续下去,这不能不对政府的经济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可以预计俄罗斯经济形势1999年难见起色,甚至在短期内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至于谈到俄罗斯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俄罗斯已开始步入“后叶利钦时代”,叶利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同时应该看到,尽管不少人,不少政治力量对现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国家权力体制不满,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甚至要求变总统制为议会制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运行机制毕竟建立了起来并发挥着作用。的确,无论是政治体制,政治制度,还是政治运行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也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这些都有可能,甚至必须发生某种改变,但这种改变也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制度的改变还得要通过制度本身来实现,这就是当前俄罗斯的政治现实,它保证着俄罗斯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叶利钦身体不出现大问题,不再犯重大错误,他还是可以干完任期。其实,俄罗斯政治危机的特点在于国家权力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出现某种程度的权力真空,在于总统本人的失误,而并不是由总统制、现行政治体制本身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困境中的国家更需要集权,更需要加强国家权力,而不是分权和自由。
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之1998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反美情绪上升,俄罗斯将会继续奉行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方针。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经济危机并对西方贷款有强烈的依赖性,俄罗斯又会尽量避免同西方对抗。总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罗斯现行对外政策基本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❾ 俄罗斯减持美国国债至57.6亿美元,持有别国债券的意义是啥
从俄罗斯财经部给出的消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将自己手里边大约3.89亿美元的国债全部给销售了出去。而且从目前俄罗斯国债的持有金额来看的话,总共58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现在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长期国债,只剩下一些短期国债和组合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明白俄罗斯对于美国的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当然,很多网友在看到这个举动的时候都认为俄罗斯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损失。同时也很有很多人预测美国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会走向下滑的趋势。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持有他国的国债对于这些国家有哪些意义?
第三,这一次为什么俄罗斯会抛弃大多数的国债?
其实按照现在的比例来看的话,俄罗斯依旧持有相当大比例的美国国债,他抛弃的只不过是一部分的长期美国国债。可能是因为在此前美国宣布了对俄罗斯的一系列新制裁,行政命令导致双方的关系恶化,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❿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