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为什么总动荡

俄罗斯为什么总动荡

发布时间:2022-10-03 23:32:14

1. 俄罗斯衰弱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经济不行

只晓得争强好斗不想发展经济,只想凭苏联移留下来的核武器做世界老大,国家能发达吗?

其实民族的强盛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国民众的参与与辛勤劳动。世上什么资源都会有枯竭的一天。唯有劳动永远不会枯竭,还会在劳动中产生无穷的智慧和新新技能。唯有我们中华民族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劳动资源和劳动人民为我们的祖国自豪吧!话说回来一个国家无论多么辽阔,无论多么强势,离开劳动,甚至以劳动为耻,尤其是把那些又脏又苦的劳动视为下贱的民族其前途可想而知!其实有时外部环境的压制真的没有自身强大那么重要!

关键是恶性内斗,如果苏联八一九成功,叶利钦等一批人会被审判。为了自保,叶利钦成功打败这个政变,成功的原因肯定是没有公开的,跟美国私下的交易。既美国支持叶利钦,叶利钦必须按照美国提供的路子走,就是上面说的什么休克疗法,迅速私有化,宣布苏共非法等等等等,结果被掏空。

2. 俄罗斯为什么现在不行了

严峻的俄罗斯经济形势
1.遭到惨败的“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叶利钦总统听取了以政府总理盖达尔为首的激进派的意见,于1992年初开始实行的极为激进的全面改革措施。共基本内容是:在最短期间内全面放开物价,大规模地急速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提高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紧缩银根,普遍减少国家对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2.成效甚微的“私有化”。俄罗斯联邦于1991年7月3日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国有和
市有企业私有化法》,1992年6月11日颁布了《俄罗斯联邦1992年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国家纲领》。

俄罗斯经济陷于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俄罗斯,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生产垄断性特别强。这种情况大大地限制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顽固地阻碍着体制转轨的进行。
1.政局不稳,改革难行。动荡的政治局势包括多方面,诸如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民族矛盾激化,社会治安混乱等等。

2.脱离实际,步伐过急。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1992年一开始俄罗斯政府便听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开始实施了所谓的“休克疗法”。”

3.宏观失控,协调不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定改革方案,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短期安排,既要有总体设计,又要有分项措施。在改革的实践中,既要搞好宏观调控,又要把微观搞活;既要有统一步调,又要有各自的做法。

4.企业、地区之间联系混乱。独联体、经互会国家之间联系骤减各层次之间联系的中断和削弱,是俄罗斯经济改革步履艰难的另一原因。

5.庞大外债压力沉重,“巨额”外援很少兑现。庞大的外债是阻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3. 俄罗斯经济为什么衰落了

1.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不平衡

俄罗斯是典型的中高纬度国家,较高的纬度使得气候变得寒冷,人口生育率远远低于其他中低纬度国家。加上俄罗斯欲罢不能的酗酒传统,人口增长率始终不高,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长远发展。

而且寒冷的气候也使得俄罗斯纵然海岸线漫长,却缺乏优良的港口。再加上国际环境的恶化,俄罗斯事实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

而封闭的环境也影响了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今天的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是其重心仍然是只占俄罗斯1/4的欧洲部分。在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领导人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4. 俄罗斯经济状况并不好,为什么还在四处征战不怕被战争拖垮吗

一个好问题,俄罗斯经济状况并不好,但是他却依然征战四方,要知道俄罗斯仅在叙利亚方向每年就要投入数10亿美元。

另外,他自己还保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和仅次于美国的核武器库存,这一切都需要俄罗斯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俄罗斯是世界上军费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2018年的数据,世界上军费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当年军费的支出总额高达6490亿美元,约占该国GDP的3.2%,俄罗斯排名为世界第六,当年支出的均是预算的总额为614亿美元,大约占到了该国GDP的3.9%。

无论重军费的绝对数量还是从占GDP的比重,都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毕竟俄罗斯这几年的经济不是很好。

没办法,现阶段俄罗斯就只有这么做。

首先,俄罗斯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他的上限。

那么,俄罗斯这么做就不怕把国家给拖垮吗?

俄罗斯这样做当然会担心把国家给拖垮了,所以俄罗斯充分吸取到了过去的历史教训,虽然看上去四处征战,可他也在控制规模,避免被战争拖垮。

例如,俄罗斯在叙利亚方向虽然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但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爆发的最激烈的时候也希望伊朗能够分担一部分。

目前伊朗在叙利亚境内拥有10万大军,比俄罗斯的军队多多了。

同时,俄罗斯不反对和土耳其之间的合作,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叙利亚问题。

所以,俄罗斯现在学精了,懂得四两拨千斤,被战争拖垮的可能性不大。

5. 美国牵制俄罗斯,挑起俄乌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

原因很简单,美国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是牵制和消耗俄罗斯,通过制造麻烦,来拉进俄罗斯,让俄罗斯陷入危机四伏中,既可以没有成本的消耗俄罗斯,又可以让俄罗斯陷入困境中,无力顾及其他地区,便于美国摆脱对方。

当然也吓吓欧洲人,要借强大又好斗的俄罗斯来狠狠进行敲打,让昔日这帮小弟别再跟老美离心离德,跟俄罗斯走得太近;而乌克兰更应对美俯首帖耳,感恩戴德。这样顺势收服乌克兰。另一方面,俄欧能源搏奕牵动着美国、乌波等国高度敏感的神经和切身利益,美国必不可失去话语权,更不可失去经济利益。

6. 俄罗斯经济衰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苏联曾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8年被日本赶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严重衰退,持续下滑,2000年普京执政至今,俄经济快速回升,连续8年保持增长(年均增幅约6.7%),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化工等;轻纺、食品、木材加工业较落后;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财政金融总体趋好。2006年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位;卢布升值了7.6%;国际信用评级提高。自2006年7月起,俄实行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汇率稳定。
2005年底,俄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570亿美元恢复增长到约75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亿美元增长到1822亿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亿美元储蓄大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双重夹击下,2002—2012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俄经济正在大幅放缓,2008年12月经济增长率同比萎缩1.1%,出现2002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201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截至2018年12月28日,国际储备约4669亿美元。
2019年1月,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奥列什金表示,2018年俄罗斯经济增速为2%。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7. 为什么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不断,冲突不断升级。

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叠加地缘政治变化所致。

第一个方面是历史渊源。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联系紧密。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的主要政治领导人与俄罗斯相对来说维持着比较密切、一定程度上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

但后来由于乌克兰政治取向变化,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也导致了俄乌的政治关系陷入对立状态。俄罗斯担忧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缓冲带完全消除,使西方军事力量彻底直抵家门口,从而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性的直接威胁。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渊源来看,俄乌两国的历史纠葛导致乌克兰内部亲俄罗斯的顿巴斯地区寻求分离,而乌克兰变成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显然乌克兰的这种变化导致俄乌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的结果。首先是跨大西洋及欧洲与俄罗斯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包括俄罗斯和北约、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来看,在美国的不断挑动刺激下双方陷入直接对抗的状况。

从西方国际政治传统来看,欧美国家有一个地缘政治理论的概念,认为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对欧洲国家乃至两岸大西洋国家构成一种由陆向海的巨大压制力。这个状况上百年来一直就存在。

冷战期间的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对欧洲或者北约国家保持着一种突出的压制性地缘优势。西方国家为消除这种威胁,试图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尽可能地要把这种威胁源往外推,乃至于一直东扩到俄罗斯边界上,从而大大限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以保证北约或者欧洲的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来压制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到今天来看,美国试图利用欧洲大国与俄罗斯忧虑,挑动欧洲盟国与俄罗斯对立。

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拉住欧洲,把德法等欧洲大国纳入到美国的地缘战略轨道,支撑美国的盟主地位,全力服务于美国追求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需要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战略对手,并将俄罗斯推入与欧洲对抗的陷阱中,从而掌控欧洲。

第三方面,是由目前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所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独立主权的国家,但这些国家与俄罗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地缘的临近和历史的相连,导致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和俄罗斯本身就形成了地缘政治性的一种矛盾。

俄罗斯在其周边三个方向上存在着复杂的地缘关系,一是中亚区域,前不久的哈萨克斯坦动荡和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介入就是例子;二是高加索地区,2008年曾爆发过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三是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地区,这里的地缘关系与俄罗斯生死攸关,最为要害。

乌克兰局势最新信息

1、俄罗斯国防部:正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和航空部队

2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正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军事基础设施、防空设施、军用机场和航空部队。另外,俄罗斯国防部说,对乌克兰的打击未危及平民安全。

2、俄军登陆行动开始于黑海和亚速海

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军事设施遭导弹袭击。黑海舰队在亚速海和敖德萨海的登陆行动已经开始。目前,俄军已突破哈尔科夫州界,哈尔科夫乌军指挥所遭到火箭弹袭击。

3、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4、乌克兰已宣布关闭全国领空

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克兰管理部门宣布关闭全境领空。稍早前,俄罗斯航空管理部门已通知各民航公司,已关闭与乌克兰接壤地区的领空。

以上内容参考 中新网-俄乌“相煎何急”?专家:历史渊源叠加复杂现状所致

8. 俄罗斯是横跨亚欧的世界第一大国,为何总是被边缘化甚至受到排挤

俄罗斯的强势融入欧洲,先后打败东欧诸强,干涉欧洲事物,飞扬跋扈,成为欧洲仲裁者,被称为‘’欧洲宪兵‘’!俄罗斯西扩道路上使传统的欧洲劲旅英法等国的利益受损;与此同时双头鹰东扩道路却畅通无阻,甚至越过白令海峡,抵达阿拉斯加与英法在北美再次相遇;俄罗斯的无限膨胀,引起英法等国对俄罗斯扩张的担忧,为限制和打压俄罗斯,英法与俄罗斯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低价贱卖阿拉斯加于美国,防止英法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渗透;为克里米亚全力以赴,结果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俄罗斯面对英法先进的军事装备,以惨败收场;虽然‘’欧洲宪兵‘’不复存在!但俄国已然跃居欧洲第一大国对小国林立的欧洲已产生恐惧心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将俄罗斯视为潜在对手。生怕威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所以讨厌,源于俄罗斯对待欧洲国家的强硬政策,让人既害怕有讨厌。并且一直以来,从沙皇到苏联再到俄罗斯,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处于强势的,让西方国家感到压力。而西方国家又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反对,欧洲国家作为小弟,也反对,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分歧和苏联时代的大国沙文主义,强行逼迫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加入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并且在二战后在东欧扶持起亲苏政权,输出红色革命,控制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尼亚等国,自然与资本主义的西方水火不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想融入西方,但是深入骨髓的不信任和文明歧视,使得这道路颇为曲折。普京上台后更是大有捡起苏联时的政策,插手乌克兰,动辄对中东欧国家秀军事肌肉,更加加剧了信任危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二人转,也使西方更加鄙视俄罗斯文明。

在宗教上其他欧洲国家多为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徒。而俄罗斯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与其他欧洲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极大差异。西方国家提倡自由民主高度自治。而俄罗斯提倡强权统治。因此,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打起仗来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俄罗斯在国内的一些做法也让西方觉得不符合基本人权和国际法。比如针对反对普京的势力,俄罗斯用拘捕等方式将其限制和打击;普京的政党在国内拥有超高的人气,使得普京可以轻松的选举总统持续当政等。这些都被西方视为俄罗斯为非我族类的“异类”,因此不喜欢俄罗斯就更有理由了。

9.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97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政府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着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只能从中央银行以贷款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采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政府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政府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政府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政府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政府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政府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贷款,用外汇贷款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贷款。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提款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10.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政局动荡

俄罗斯政局动荡由来已久。1998年3月俄罗斯总统提名年仅35岁的基里延科为总理,遭到议会下院的强烈反对。虽然总统强制提名和议会下院三次表决勉强通过,但政府与议会之间的政治斗争重新激化。在新一轮政治格斗的时刻,政府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和摆脱财政金融困境的大政方针,肯定会遭到议会的强烈反对或拖延表决。基里延科下台,并未根本解决政府与议会之间的政治矛盾,这对解决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机极为不利。?政府与议会之间的政治矛盾不断激化,政治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使金融形势更为恶化。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为什么总动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