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斗民族俄罗斯,这国家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一、关于俄罗斯国家名字的由来,解释如下:
有关俄罗斯国名的来源,在刘伉主编的《世界社会文化地理手册》中有另一种解释:
过去我们把苏联的前身称为俄国、沙俄、帝俄;把苏联称之为苏俄其中的“俄”字实际上是“俄罗斯”的简化。但在俄语中,却怎么也找不到俄罗斯据以音译的对应词。有的只是Pycb,Poccия。或Pyccия。欧洲其他语言据此演变出各种词形,如英语的Ross,Russ和Russia等;用罗马字母转写,也可作Rus’,Rossiya和Russiya。用汉语可以分别译为露西、罗斯和露西亚(“露西亚”这种译法创自日本人,到今天他们仍把俄罗斯人称为露西亚人,俄语称为露西亚语)。当然,从这些译名中,多少可以看出点联系,比如俄罗斯之于罗斯。为什么多出一顶帽子——开头的“俄”字呢?这同蒙古人和蒙古语有关系。
须知历史上我国和俄国人从不搭界,中间隔着说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许多民族,特别是隔着地域活动范围广大的蒙古人。蒙语由于自身的特点,每遇以辅音r起首的词(不论发这个r音时舌部震颤与否),为便于发音,必须把它后面紧跟的元音先移前重复一次。Pиcb,Poccия和Pyc-cия中正好有这个r音,于是就把它读成Oroso。在元代汉语中便出现了与它相应的译名“斡罗思”(还有多种异译)。到了清代,俄国已经开始同中国交界了,清朝仍因袭蒙古语中对它们的称呼,只是另外音译为“俄罗斯”,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关于俄罗斯的由来解释如下:
1、一种说法是,“俄罗斯国家”起源于9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有关斯拉夫人的最初记载出现以后约300年。最早建国的不是斯拉夫人,而是外来的民族。来自瑞典的瓦利亚格人战胜了来自亚洲的哈扎尔人,成为东欧平原的主人。“连最初的诺夫哥罗德和基辅的王公,我们一看那些名字就知道他们出身于瑞典人”。“‘罗斯’这个名称来源于芬兰人给经过波罗的海来到芬兰的瑞典人所起的绰号。但城市居民大多数是斯拉夫人,王公及其贵族很快就斯拉夫化了”。
公元9世纪,当东斯拉夫人在德涅斯特河与第聂伯河之间艰辛地开拓森林和草地时,一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来的部落开始侵入他们的生活。东斯拉夫人称这个部落是瓦利亚格人,芬兰人则称他们是罗斯人(芬语ruotsi或rootsi,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瓦利亚格人征服了东斯拉夫人,此后,东斯拉夫人就被称为罗斯人了。这个由瓦利亚格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历史上被称为“基辅罗斯”2。
2、另一种说法是,中世纪时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下至东欧的瓦兰内亚人曾征服基辅一带。因为征服者来自瑞典东海岸罗登,即现在的罗斯拉根(ROSLAGEN),所以当地斯拉夫人根据这一地名的前半部分ROS而称这些征服者为罗斯人3。
1987年《俄语》出版社出版的斯·尼·瑟罗夫撰写的《历史之页》,则代表了俄罗斯官方的立场。书中指出:“在多民族的苏联中有三个兄弟民族: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他们占全国居民的70%。他们的语言、民族习惯和文化中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共同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是公元前生活在东欧南部古老的农业和牧业部落的后代。在公元1世纪初,东斯拉夫人占有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从喀尔巴仟山到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上游的广阔地域。9世纪初,在东斯拉夫人那里出现了早期的封建国家——基辅罗斯。许多资产阶级历史学家至今仍硬说这个封建国家是由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建立的。俄罗斯和苏联学者早就批驳了这种所谓的‘诺曼理论’。他们证明,俄罗斯国家是由于东斯拉夫部族长期独立发展而形成的。”
瑟罗夫写道,“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斯拉夫部落大公基伊及其兄弟谢克和霍里夫在第聂伯河高耸的岸上建立了一个城市。为了纪念兄长,他们把此城命名为基辅。据基辅编年史的编纂者涅斯托尔说,基伊去了察尔格勒(君士坦丁堡),受到拜占庭皇帝的热情接待。他返回基辅后很快就去世了。基伊的后代就是基辅公国最早的大公。在几个世纪中,东斯拉夫人与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进行了斗争。公元4世纪,匈奴进攻过斯拉夫人。此后又有阿瓦尔人和哈扎尔人来进攻。斯拉夫人自己也经常向多瑙河沿岸和拜占庭进行军事远征。为了防御性和进攻性的战争,东斯拉夫人结成同盟。在6世纪,居住在第聂伯河两岸的斯拉夫部落,在罗斯部落领导下联合了起来。这个部落因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而得名。加入这个联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渐地都被称为罗斯人。涅斯托尔写道:‘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古东斯拉夫部族)现在被称为罗斯人。’基辅成为罗斯大地的中心。”
3、补充解释:
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1462~1505年在位)逐步兼并了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和梁赞,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本人成为东北罗斯唯一的君主,被称为“全罗斯的国君”。
伊万之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继续扩张,完成了俄罗斯统一大业。这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
【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首次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12月改名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❷ 俄军对外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俄军对外远征指俄军彻底消灭拿破仑一世军队,解放拿破仑统治下的西欧各国的军事行动。卫国战争期间,拿破仑的“大军”被击溃,库图佐夫元帅指挥的俄军出现在西欧各国边界,欧洲大陆的军事、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奴役的各国人民不愿再受法国征服者的压迫,纷纷起来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俄国政府决定在仍有拿破仑军队的诸邻国的领土上继续作战,正如库图佐夫所说的那样,把敌人彻底消灭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把法军从各国领土上驱逐出去,使拿破仑无法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继续进行侵略战争,在欧洲建立持久和平。同时,沙皇政府把恢复和巩固被拿破仑削弱的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王朝制度视为己任。
拿破仑失败于俄国之后,力图争取时间,重建一支大军,维持他在欧洲的统治。他打算首先依托涅曼河、维斯瓦河、奥得河、易北河等大的河川屏障,利用莫德林、托伦、库斯特林、格洛高等坚固的要塞,阻拦俄军向法国边界推进。俄国统帅部的战略计划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普鲁士和奥地利退出战争,不再站在拿破仑一边,而成为俄国的盟友。
俄军在出国之前有10万多人,533门火炮。拿破仑军队约有7万人,编成2个基本集团:一个配置在东普鲁士,另一个配置在华沙地区,均由缪拉元帅指挥。
俄军于1812年12月底开始进攻。从科夫诺地区向科尼希斯贝克、格但斯克方向对敌东普鲁士集团实施主要突击。俄军的大部兵力均投入这一方向上作战,有:第3西部集团军、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独立军团、哥萨克首领普拉托夫的哥萨克军团,共约6万人,由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统一指挥。在华沙方向上,米洛拉多维奇将军统一指挥的部队从格罗德诺及其以南地区对施瓦岑贝格、雷尼埃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各军团实施进攻。在这两个集团的中间,从梅列地区向普洛次克方向展开进攻的是主力集团军,俄军总司令部随其行动。主力集团军的任务是不让东普鲁士和波兰两个方向的敌军会合,为各个歼敌创造条件。
俄军横渡涅曼河时,法军未作认真抵抗。缪拉认为在这一地区作战没有作用,便下令撤过维斯瓦河。1812年12月30日,指挥普鲁士军团的约克将军不顾国王的意旨同俄国统帅部代表缔结了在普鲁士政府就与俄国结盟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保持中立的协定。1812年1月5日,舍彼列夫将军指挥的前卫队在追击法军中占领科尼希斯贝克。1813年2月5日,主力集团军占领了普洛次克;2月8日,米洛拉多维奇指挥的俄军占领华沙;同日,与指挥奥地利军团的施瓦岑贝格将军进行停战谈判。
到1813年1月底止,俄军肃清了波兰至维斯瓦河地域的拿破仑军队,并在多处强渡了维斯瓦河,封锁了格但斯克、托伦、莫德林要塞。
在维斯瓦河对岸,直接与俄军对峙的是意大利总督博阿尔内指挥的5.5~6万人的法军。当时得到后备兵员补充的俄军在数量上几乎是敌人的两倍,居优势。库图佐夫为加快进攻速度,改变了追击敌人的组织和队形。他从各个方向上的主力编制中挑出若干骑兵、猎骑兵和骑兵炮兵,组成几支强大的快速部队。给予他们的任务是追击和歼灭小股敌军,活动在敌交通线上,切断敌交通线。
1813年2月中旬,俄军到达奥得河,在1个半月内向前推进750~800公里。此后,根据库图佐夫拟定的计划,各部队应沿两个方向实施进攻,最后会合于柏林以西,以便围歼普鲁士首都地区敌重兵集团;约克将军和比洛将军的普鲁士军团也参加作战。2月28日,俄普签订对拿破仑法国共同作战的卡利什条约,为建立第6次反法联盟奠定了基础。普鲁士有义务派出8万军队参战。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惧怕拿破仑,千方百计地拖延出兵的时间。3月4日,几乎同时从四面八方突入柏林的俄军从占领者手中解放了该城。当地居民把俄国士兵当作帮助自己摆脱外国桎梏的解放者来欢迎。
柏林的失守,迫使法军仓促撤过易北河。当时,拿破仑已有30万军队,其中大部分是从后备兵员中征募的。而俄普联军总数达25万至28万人。拿破仑计划是把联军遏止于易北河上,同时在莱比锡地区集中主力,尔后转入反攻。库图佐夫明了拿破仑的意图,决定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兵力先发制敌。于是,集结在柏林、卡利什、布莱斯劳的部队均按会合方向,向莱比锡地区急速开进。但是,正当极其重要的军事行动迫近之时,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于1813年4月28日,突然在本茨劳逝世。军队领导权转到3个人手中:亚历山大一世皇帝、新任总司令维特根施泰因将军和接替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的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帅部易人,不能不影响军队的指挥。在吕特岑战役中,联军于5月2日受挫后,不得不先放弃莱比锡,后又放弃德累斯顿。5月20~21日,在巴曾战役中,法军再次获胜,并进抵布莱斯劳。巴克莱?德?托利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接替维特根施泰因。联军的失败迫使联军指挥部同拿破仑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战斗间歇从6月4日持续到8月10日。拿破仑不接受联军提出的要他放弃所占领的大部领土的要求。8月10日,奥地利同法国断绝关系,加入反法联盟。根据1812年条约与俄国结盟的瑞典,也反对法国。9月9日缔结的特普利茨盟约巩固了俄、奥、普3国联盟。根据盟约,各方都有义务派出15万军队参战。10月,大不列颠也同奥地利订立了反拿破仑盟约。
到1813年夏末,联军已拥有49.2万人,1383门火炮。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布季涅地区;西里西亚方面军在什韦伊德尼茨地区;北方方面军在柏林地区,部分在汉堡城下。具有与拿破仑作战制胜经验的俄军被分散使用,派到各盟国军队中。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集团军和巴克莱?德?托利将军任总指挥的几个后备军团,共约8万人,加入波希米亚方面军;萨肯将军和朗热隆将军的军团,6万多人,加入西里西亚方面军;温青格罗德将军的军团,约3万人,加入北方方面军。施瓦岑贝格元帅任联军总司令。但是,由俄、奥、普3国君主的大本营实行统一领导。
拿破仑这时拥有约44万军队,1200门火炮。法国以1个集团军来对抗同盟国的1个方面军。此外,以拿破仑为首的9万后备军配置在格尔利次附近。联军指挥部正为各方面军同时转入进攻作准备。其中,配置在中间的西里西亚方面军的任务是实施佯动,波希米亚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则分别对敌两翼和后方实施决定性的突击。
拿破仑方面拟定,首先集中打击8月15日最先转入进攻的西里西亚方面军,并开始调动其主力部队,攻打该方面军。但是,当他获悉波希米亚方面军已迫近德累斯顿时,又将主力调回。施瓦岑贝格缓慢迟疑的行动,使法军有可能作反击准备。8月26~27日,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遭到失败。法军对其进行追击,但在库利姆会战中,俄国近卫军击退了法军。与此同时,北方方面军击溃了乌迪诺的部队,西里西亚方面军击溃了麦克唐纳的部队。联军转入总攻。在将法军击退到易北河对岸后,开始将其包围在莱比锡地区。1813年10月16~19日,进行了莱比锡战役。此次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共约50万:联军30多万人,1385门火炮;拿破仑军队约20万人,700多门火炮。
1813年的战争以莱比锡战役而告结束,其重要结局是建立起强大的反法联盟;击溃了拿破仑重建的军队;德意志摆脱了拿破仑的桎梏。
1814年战争开始前,在莱茵河一线展开的联军约有46万人,其中有俄军15.3万人。俄军仍和原来一样,分散配置到各盟国的军队中:主力方面军20万人,其中俄军6万多人;西里西亚方面军7.5万人,其中俄军5.6万人;北方方面军18万人,其中俄军3.6万人。拿破仑能够沿莱茵河左岸展开与联军对峙的部队仅有16万人。1813年12月至1814年1月初,3国联军全部强渡莱茵河,并开始向法国腹地进军。主力方面军和西里西亚方面军向巴黎发起攻击。1月29日,在布里埃纳附近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战,拿破仑迫使联军后退。3天后,他的部队在拉罗蒂埃却遭失败。1月底至2月上半月,拿破仑首先对西里西亚方面军,然后又对主力方面军连续发动攻击,迫使他们后撤。直到2月27日巴尔?休尔?奥布之战中,联军才阻止了拿破仑军队的推进。失败使同盟国间的分歧加剧,对军事行动的进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巩固联盟,英、俄、奥、普4国于3月1日签订肖蒙条约,规定:未经全体同意,缔约各方均不得与法国签订和约或停战协定。此外,在夏蒂荣会议上,同盟国还作了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尝试,条件是要法国撤回到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拒绝了这一建议。联军在拉昂之战3月9~10日和阿尔西之战3月20~21日中获胜后,即开始向巴黎进攻。当时,守卫巴黎的法军连同国民近卫军在内总数不过4.5万人。联军拥有近10万人,其中有俄军6.35万人。拿破仑企图以预先调回的配置在东线的主力和对联军交通线造成的威胁来转移联军向巴黎的进攻,但其策略被识破,只好很快收场。3月30日,巴黎的敌人投降。4月6日,拿破仑于枫丹白露在退位书上签字,后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被处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即了王位。5月30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
俄军在作为卫国战争继续的对外远征中,顺利地完成了面临的任务,对西欧各国人民摆脱拿破仑压迫的解放斗争给予了巨大援助,博得了国际上广泛的称赞。俄国的军事学术对顺利完成此次远征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在库图佐夫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利益。在1813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俄军单独同拿破仑军队作战。
俄军战略的重要特点,是战略上的进攻性和达到歼灭敌军这一主要目标的明确性。当时,由于武装斗争总条件的变化和具体情况,完成这一使命不能取决于一次孤注一掷的总决战,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连续突击。从军事学术上看,俄军对外远征的特点,首先是在远征中出现了新的战役诸要素:为同一目标,在宽大正面上从数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集中主要力量;以强大的快速部队向大纵深发展进攻;彼此相距甚远的各重兵集团之间的协同动作等等。俄军对外远征的战术特点,是以方阵和纵队与猎骑兵的散开队形配合行动。这些战术形式符合当时的要求,为俄军所充分掌握,保证了战斗任务的完成。
❸ 俄罗斯人为什么被称为“战斗民族”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靠北,俄罗斯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最低温度曾到零下80多摄氏度。恶劣的环境塑造了俄罗斯人顽强的性格,俄罗斯人也因此被称为“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森林、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力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
网上流传的战斗民族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俄罗斯人只是吃苦耐劳罢了。
❹ 俄国舰队为什么要远征希腊群岛
俄国舰队对希腊群岛的远征指俄国舰队公元18世纪后半期和19世纪上半期在希腊群岛地区的航行和作战?
第一次远征是在俄土战争中进行的?远征的目的是,派出俄国舰队破坏土耳其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的交通线,打击土耳其重要的沿海据点,以支援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奴役者的民族解放运动,并诱使敌人的部分陆?海军兵力离开多瑙河方向和克里木方向?计划规定要攻占伯罗奔尼撒半岛,以便利用半岛上的港口驻泊俄国舰队?
1769~1774年期间,共有5支俄国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爱琴海,总计20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1艘攻坚舰,26艘辅助船只,并载有登陆兵8000多人?
第1分舰队由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指挥;第2分舰队由海军少将埃尔芬斯通指挥;第3分舰队由海军少将阿尔夫指挥;第4分舰队由海军少将奇恰戈夫指挥;第5分舰队由海军少将格雷格指挥?俄国在地中海的所有分舰队统一由奥尔洛夫伯爵担任总指挥?
1770年2~5月,第1和第2分舰队分别运送了几支登陆兵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陆,攻占了纳瓦里农?伊蒂隆及其他基地,迫使土耳其政府把相当大一部分陆军从主要战区调到希腊和达达尼尔海峡,把海军也调来对付地中海的俄国分舰队?
在切什梅海战中,俄国舰队消灭了土耳其舰队的主力,保证了对希腊群岛的控制,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破坏了土耳其在地中海上的交通线?
仅在1771~1773这几年间,俄国海军就截获敌人商船360多艘?土耳其舰队的覆没大大有利于俄国陆军在陆战区夺取胜利,促进了土耳其统治下各国——叙利亚?埃及?希腊的解放运动,对迫使土耳其签订有利于俄国的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起了很大作用?
第2次远征是在第3次和第4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中进行的?
远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爱奥尼亚群岛的防御,因为其中的科孚岛当时是俄国舰队的主要基地?1806年,俄国舰队主要在爱奥尼亚海和达耳马提亚沿岸活动?
1806年12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俄军指挥部遂于1807年初制定了对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从两面同时实施突击的计划:海军中将谢尼亚文的分舰队从爱琴海方面进行突击;海军少将普斯托什金的分舰队从黑海方面进行突击?
海军上将德克沃特的英国分舰队本应与谢尼亚文的分舰队共同行动?
但是,英国由于担心俄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得到加强,破坏了联合行动的协议?德克沃特的分舰队企图单独冲向君士坦丁堡,俘获土耳其的舰队,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并确立英国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但遭到土耳其人的坚决回击,只得仓皇撤回马耳他岛?谢尼亚文没有足够的兵力对君士坦丁堡进行顺利的攻击,而普斯托什金的分舰队又没有做好从黑海对他进行支援的准备,再加上德克沃特过早的行动已把作战企图暴露给了敌人?
因此,谢尼亚文针对情况的变化,决定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以切断地中海各港口对君士坦丁堡的粮食供应,迫使土耳其舰队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使其不得不在大海上应战?
1807年3月10日俄军登陆兵攻占特内多斯岛?于是对达达尼尔海峡实施逼近封锁的舰艇便在该岛驻泊?君士坦丁堡由于粮食供应断绝开始发生暴乱?
土耳其舰队受命夺回特内多斯岛并打破对海峡的封锁,于6月10日驶出达达尼尔海峡?谢尼亚文把土耳其舰队放出海峡后,以巧妙的佯动截断了它的退路?
1807年6月19日在利姆诺斯岛与阿索斯半岛之间的海域消灭了土耳其的这支舰队?土耳其舰队的覆没和俄国陆军在陆战区的胜利,使土耳其政府被迫于1807年8月12日签订和约?
1827年对希腊群岛的远征是同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奴役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1821年3月,希腊爆发反土耳其起义,很快蔓延全国,到年底几乎整个希腊都已从土耳其统治下获得了解放?1821年12月20日,国民会议宣布什腊独立?土耳其为再次征服希腊进行了多年的残酷战争,于1827年5月24日经过长期围困之后占领了雅典?起义者仅保持了爱琴海上的几个岛屿?
希腊人英勇不屈的精神在俄国和西欧博得了热烈的同情?英法由于担心俄国单独出兵保护希腊从而加强其在巴尔干的影响,于1827年6月24日在伦敦签署了关于同俄国联合行动调整希土关系的协议?俄国政府在1827年6月10日把海军上将谢尼亚文指挥的分舰队从喀琅施塔得调到朴次茅斯?8月8日,分舰队派出4艘战列舰和4艘巡航舰驶向希腊海岸,在地中海与英?法的分舰队会合,统一由军阶最高的英国海军中将科德林顿指挥?10月5日,联军舰队司令向土耳其舰队司令提出最后通牒,令其立即停止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但遭到拒绝?10月8日,联军各分舰队突入土耳其舰队驻泊的纳瓦里农湾?
交战结果,土耳其舰队大败,土耳其的军事实力遂大为削弱?在取得纳瓦里农胜利的战斗中,俄国海军人员表现突出,提高了俄国在巴尔干各国人民中的威信?英国害怕俄国加强其在巴尔干的影响,认为纳瓦里农海战的胜利有损于它在该地区的政策,因此英国新组成的政府千方百计拒不履行关于调整希土关系的协议?
土耳其利用英国的背信弃义行为,大大加强了对俄政策的侵略性,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俄土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战争?
希腊群岛的几次远征,是俄国舰队为了维护俄国在地中海的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在远征希腊群岛期间,俄国舰队成功地实施了从一个海战区转移到另一个海战区的战略机动,采用了坚决果断的作战样式:封锁敌人的基地和海岸;搜索敌人的舰队并在海战中将其消灭;破坏敌舰的海上交通;支援登陆兵登陆以夺取敌人的海军基地和支撑点?
❺ 远征西西伯利亚的故事是怎样的
15世纪末,莫斯科的将领谢明•库布尔斯基和彼得•乌萨德,对西西伯利亚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远征。在这次远征中,他们发现了乌拉尔山脉的最高峰,并首次确定其真正的走向是从北到南。
远征是从1499年开始的,出发地是沃洛格达。出发后,乌萨德沿苏霍纳河向下航行到北德维纳河,再沿河航行到下游的一条支流——皮涅加河河口。
然后,乌萨德再沿皮涅加河溯水上行,之后又沿库洛依河顺水而下,一直航行到北纬64°的达乌斯塔什格勒,伯朝拉河可通航的河段到此终止。
在远行的探索中,乌萨德等人把乌拉尔山脉称为“起自大海和落于大海的轮廓”即意味着起自西海(巴伦支海),落于东海(喀拉海)。然而在地图上,他们却把乌拉尔山标明由此向南延伸。
这样,俄罗斯人在15世纪后半叶已经深入到额尔齐斯河流域,到15世纪末、16世纪之初,俄罗斯人已经进入鄂毕河的下游。
在俄罗斯人大举远征北极地区的同时,大英帝国的许多航海家不甘落后,完成了一系列航行。第一个远航的人,是海军军官马丁•弗罗比舍。
1576年6月,弗罗比舍绕过了苏格兰,然后于同年7月11日看到了位于北纬61°的格陵兰。就在这儿,一艘快艇连同船员们一起沉没于大海里了,另一艘临阵逃亡,只有弗罗比舍率领23名船员乘他那艘快艇继续航行。
他绕过了格陵兰岛的南角,朝西北方向继续航行。7月20日,他在接近北纬63°的地方发现了两个高耸的海岛,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弗罗比舍海峡。
后来,弗罗比舍再一次率船队向东北航行,他又发现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的西边是地梅塔——美科格尼塔半岛,东边是一个小岛群。此时,弗罗比舍进一步弄清了真正的格陵兰的位置,澄清了航海者几个世纪来的种种臆断和夸张性的描述。
❻ 俄罗斯为何叫战斗民族
说到俄罗斯,大家进入脑海就是“战斗民族”四个字,除了这个词之外,中国人给俄罗斯人起得绰号还有“老大哥”、“北极熊”等,这些绰号都折射出国人对俄罗斯五味杂陈的态度,无论褒贬,“战斗民族”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这个近在咫尺的邻居,于中国而言,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从上一代人的“苏联情结”到如今年轻一代“普京大帝”的粉丝团,都透露着一部分国人对俄罗斯民族的赞赏。
“战斗民族”的战斗精神可不是打打嘴仗,由近些年的收回克里米亚、遭到经济制裁再到干涉叙利亚危机,“普京大帝”的铁血手腕一再被国人称颂。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战斗民族的战斗史中找找答案。
在我天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面前,俄罗斯历史算不上悠久,但就在这算不上悠久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几乎90%以上的时间都在发生战争。即便有短短几年空隙,俄罗斯也是在准备进行战争中度过的 (简而言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
可以说,俄罗斯的民族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据统计,俄罗斯从15世纪建立莫斯科大公国到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近50场战争,其中仅有3场是自卫性质的战争。
从莫斯科公国建立到彼得大帝时期,400年间俄罗斯的领土扩大了400倍,他们如今坐拥的全世界最广大的领土,都是在这种不断扩张中获得的。
两场本土卫国战争,俄罗斯人也书写了名垂青史的辉煌保卫战。
1812年,曾几乎占领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51万大军远征俄国,却败在了库图佐夫的坚壁清野、莫斯科的严冬之下;
1941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但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打破了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列宁格勒战役也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
连年的战争,已使尚武的传统渗透到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中,战争使他们获得大片的土地,也为他们带来无数痛苦,在二战中牺牲的无数俄罗斯人,人口至今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胜利日会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他们对战争有着比别的国家更深刻的理解。这在俄罗斯各个城市都有所体现。
据统计,莫斯科的历史博物馆90多个,在莫斯科街头几乎随处可见战争英雄雕塑和纪念碑;其他城市的主要广场、公园、街道、湖畔,也都建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纪念碑和英雄雕像。
红场前朱可夫雕像
朱可夫大街、库图佐夫大街等以军事家命名的地名称谓,如今依然随处可见。在许多城市的街头,不时可以看到身着军服、稚气未脱的少年军校的小学员;在军事博物馆中可常常可见老师领着一群孩子或是中学生认真讲解战争的过去,他们似乎对每一场战争都深深铭刻于心。
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不止是剽悍的斯拉夫民族,而是俄罗斯的各个民族,包括车臣人、鞑靼人、哥萨克人这样的好战族群。
从欧洲的制裁到俄罗斯的反制裁就像是制约着俄罗斯的扩张,虽说俄罗斯的经济很不景气,但俄罗斯人有着别的民族无法理解的自尊与坚持,所以在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普京的支持率不降反增,他们需要一位强势的领导,需要一个精神寄托,需要做回那个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民族。
正如着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群魔》中所说的一样“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头等角色,而是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因此,他们宁愿用痛苦换回自尊与优越感。
和所有民族一样,俄罗斯民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一面,而“战斗民族”,无论褒贬,可以称得上对这个民族的一种注解。
❼ 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俄罗斯,为何在四处征战
对于俄罗斯来说,它对外征战是为了让自己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同时俄罗斯一直想用对外的强硬态度来让自己重新崛起,恢复以往苏联时期在国际上的震慑力,这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俄罗斯即使是遇到没钱的尴尬局面,它也依旧逞着能对外征战。
除了叙利亚、克里米亚、乌克兰,俄罗斯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大量投入兵力,俄罗斯之所以一直给人四处征战的印象,这和普京的频频发声和强硬态度有非常大的关系。
❽ 俄罗斯是一个以海运为主的国家吗为什么
经济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1990年解体前。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俄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部门发达。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宇航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实力雄厚,其武器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资源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矿:库兹巴斯
最大的铁矿:库尔斯克
最大的油田:第二巴库、秋明
工业
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业产值为112090亿卢布 ,同比增长6.1% 。 工业从业人口2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30.5%。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主要工业区有:中央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西西伯利亚工业区等。
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
莫斯科工业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中央工业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以其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供应全国。
农业
2004 年农业产值为13663亿卢布 ,同比增长1.6% 。 农业人口66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9.9%。 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服务业
2004 年服务业产值 42035 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5% 。 2004 年服务 业从业人口400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59.6%。
旅游业
为新兴经济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国民经济中尚不占重要地位。国内主要旅游点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市、黑海疗养地、伏尔加河沿岸城市、下诺夫哥罗德和滨海边疆区。俄目前吸引外国旅客不到国际旅客流量的 1 %,排名未进入世界前 40 名。
2003年俄入中国境的人数为137.1678万人次,其中持旅游签证的68.7521万人次;中国入俄境人数为67.9608万人次,其中持旅游签证的有20.3264万人次。
交通运输
俄罗斯的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以铁路、管道为主。
铁路在欧洲部分比较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
铁路:至 2003 年底铁路总里程为 13.9万公里,客运量 1571 亿人公里,货运量 18016 亿吨公里(2004 年)。
公路:至 2003 年底公路总里程 90 万公里,客运量 1681 亿人公里,货运量 1821 亿吨公里(2004 年)。
水运: 2003 年海运商船 3900 艘,总吨位 830 万吨。 2004 年,海运货运量 589 亿吨公里,内河货运量 878 亿吨公里。主要海港位于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巴伦支海、白海等,包括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新罗西斯克等。
空运: 2001 年民用飞机有 7 万多架,国际航线总长约 8 万公里 。 2003 年客运量 52 亿人公里,货运量 30 亿吨公里( 2004)。主要机场有莫斯科的谢列梅杰沃2号国际机场、谢列梅杰沃 1号国际机场、伏努科沃1号国际机场、多莫杰多沃机场、圣彼得堡国际机场、新西伯利亚机场、叶卡捷琳堡机场,哈巴罗夫斯克机场等。
管道运输: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 21.3万公里,2004 年输油气总量 24133 亿吨公里。
银行
主要银行有:
1 、俄罗斯储蓄银行, 1991年成立,注册资本 241 亿卢布。
2 、俄罗斯外贸银行, 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 65.5 亿卢布。
3 、工商银行, 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 22.9 亿卢布。
4 、首都储蓄银行-农工银行, 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 21.6 亿卢布。
5 、国际工业银行, 1992年成立,注册资本 18.5 亿卢布。
6 、天然气工业银行, 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 18.5 亿卢布。
此外俄大银行还包括外经银行、阿尔法银行和古打银行等。
对外贸易
2004年俄对外贸易总额2780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1832亿美元,进口948亿美元,顺差884亿美元。
2004年俄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45.1%),其中德国(9.3%),意大利(5.9%),荷兰(6.5%),芬兰(3.2%),法国(2.9%),瑞典(1.2%);独联体国家(18.3%),其中白俄罗斯(6.8%),乌克兰(6.6%),哈萨克斯坦(3.2%);中国(5.8%),美国(3.8%)
2004 年在与非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中,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56.8%),金属及其制品(16.9%),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7.5%),化工产品(6.6%);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40.9%),食品和农产品(18.1%),化工产品(15.9%),金属及其制品(7.9%),纺织服装类商品(4.5%)。
对外投资
截止2004 年底,俄累计对外投资 69 .73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占60%,协议投资占6.2%,其他投资占33.8%。主要投资对象国有:英国(18.6%)、塞浦路斯(10.9%)、荷兰(8.8%)。
截止2003年底,俄对华投资项目1542个,实际投资额3.38亿美元。
外国资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计吸引外资820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直接投资占44.1%,协议投资占1.9%,其他投资占54%。
2004年吸引外资4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其中直接投资占23.3%,协议投资占0.8%,其他投资占75.9%。外国对俄投资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及日用品修理业130.37亿美元,加工业102.36亿美元,采矿业99.34亿美元,不动产25.72亿美元,交通、通讯业20.33亿美元,国家管理和军事安全、社会保障10.59亿美元,金融业10.01亿美元,建筑业2.34亿美元,农业、林业1.21亿美元,公用事业1.07亿美元。
2004年主要对俄投资国:德国(占11.4%)、英国(10.6%)、美国(8.1%)、法国(4.7%)、维京群岛(2.3%)、瑞士(2.1%)、奥地利(1.7%)。
人民生活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 卢布(约218美元),同比实际增长7.8%。2004年俄职工人均月工资6828卢布(约237美元),同比实际增长10.8%。2004年12月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7%。
❾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的目的是什么
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指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的一支俄罗斯部队为使俄国东部边境免遭游牧民族侵袭的一次远征。这次远征为俄国兼并和开发西伯利亚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时期,东至鄂毕河的大片土地和卡马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乌拉尔北部地区,都并入了俄罗斯国家版图。为鼓励商贾在这些地区拓荒和发展工业,俄国政府以优惠条件把土地交给他们,允许他们建造设防城堡,保护开拓的土地不受邻近游牧民族侵袭。1577年前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乌拉尔商人和企业主们为保卫其领地不受西伯利亚汗库丘姆侵犯,雇佣了哥萨克人。1578年9月,叶尔马克率领的一支哥萨克部队对锡尔瓦河上游地区作了军事勘察。这次勘察为后来的远征做了重要准备。此外,由于从居民那里征收了贡赋,从而得到了远征所必需的补充物资。
叶尔马克的部队共约1650人,组成5个团,于1579年夏开始向西伯利亚腹地进发。他的两个随身副手是科利佐和格罗扎;各团由大尉统领;每连有1名中尉;2名50人长和数名10人长。部队装备有3门火炮、300支旧式火枪,还有霰弹枪、前膛火枪以及弩、弓、马刀、矛、斧和匕首。部队的纪律靠同伙相互担保的方法维持。重要事宜要由哥萨克全体会议决定。部队乘船沿河移动,每船约载20人。他们十分注意选择行进路线、挑选向导和翻译。叶尔马克的部队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溯楚索瓦亚河和谢列布良卡河而上,通过连水陆路把船拖进扎罗夫利亚河,然后沿塔吉尔河、图拉河和托博尔河航行,一路上度过3个冬天,击败了隶属于西伯利亚汗库丘姆的当地几个王公的部队,于1582年9月深入到西伯利亚汗国腹地。
在这里最初的几次战斗中,叶尔马克就打败了王子马梅特库尔指挥的鞑靼部队,以后又在额尔齐斯河岸的3天交战中击溃库丘姆主力,于10月26日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卡什雷克(距托波尔斯克17公里)。随后几年又占领了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的许多地区。
1585年前后,叶尔马克为了消灭布加勒斯特商队通路上的鞑靼人阻截队,率领一支由150名哥萨克组成的队伍乘船溯额尔齐斯河而上,但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年8月5日夜,库丘姆的1000人的队伍偷袭并歼灭了叶尔马克的哥萨克部队。身披铠甲的叶尔马克负伤后,在企图渡过额尔齐斯河支流——瓦盖河时溺死。仅有一名哥萨克人幸存,辗转回到卡什雷克。
叶尔马克的西伯利亚远征为开发西伯利亚开辟了道路。远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汗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软弱和封建割据。俄军士兵拥有对方从未见过的火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对付数量众多的敌骑兵,哥萨克采用方阵,火枪兵配置在方阵之中作为总预备队。由于士兵具有坚强战斗团结和互救精神,叶尔马克部队在被敌围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叶尔马克及其战友建树的爱国主义功勋在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