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应如何崛起

俄罗斯应如何崛起

发布时间:2022-10-06 09:15:12

1. 俄罗斯经济崛起哪三大命门贯穿沙俄、苏联、俄罗斯

对国家而言,实力的构成有三种。

第一:国家硬实力,主要是军事、经济、科技、实力。

第二:国家软实力,主要是文化输出、文化辐射。

第三:国家外交力,基于软硬实力之后的江湖地位、政治生态和外交政策。

以上三点综合,才算得上准确衡量的国家综合实力。

(交接班)

一片萧肃的俄罗斯,迎来了新执剑人普京。

但是经济问题往往和政治问题相互关联。

在连续经济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七寡头集团,那时已尾大不掉,垄断俄罗斯经济命脉一样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几乎80%的国民财富,甚至媒体舆论,就连叶利钦当选都是和寡头妥协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政治经济状况,普京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用各种手腕轮番收拾七寡头集团。

仅仅一年多,七寡头就成了过眼云烟!

别列佐夫斯基逃亡英国,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其他人也树倒猢狲散。

俄罗斯的经济命脉终于从寡头手中,回到了国家手中,随后借助国际油价上涨的风口,俄罗斯国营石油公司赚的盆满钵满,俄罗斯经济终于开始回升。

而这一切也有数据支撑!

2014年,应算是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最高峰。

那一年相对2000年比,俄罗斯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工农业产值也增加了一亿吨之多,GDP增长率也达到了10%,唯一的减少量是人口,14年时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3000万。

但是这看上去很美好的一切,却有隐患。

首先:俄罗斯经济增长来源单一,太过依赖资源售卖,就注定俄罗斯经济增长犹如油价波动表,油价高经济增速快,油价降,经济增速底,甚至负增长,这样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可却难以改变。

其次:人口减少,还有负增长时代的预期,也让普京头疼!

人,只有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这个问题依旧难以解决。

再次:七寡头虽然被打压,但政治影响依旧,比如别列佐夫斯基人在英国,却依然唱反调,经常大放厥词,还有不少拥戴者。

最后:就是西方基于俄罗斯经济复苏担忧的不断打压和制裁,从未停止。

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后,更是变本加厉。也让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了方向性制约。

以上三维度分析之后,就可知俄罗斯经济破局之艰难了。

普京曾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有可能为杜撰)

20年之约已到,政治上普京差不多做到了,经济上则只能说刚刚及格,不算优秀。因为他也不算经济专家出身,再加上俄罗斯的特殊地理条件,发展经济难度太大。

2. 俄罗斯可以再次崛起吗

当然可以,俄罗斯是基础最好的超级大国底子,但是也要解决几个问题:
其一,俄罗斯的人口是弊端,必须维持人口的正增长,使之保持在2亿以上,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国内循环;
其二,俄罗斯要解决国内的资金稀缺,全面发展自己的制造业,摆脱依赖能源出口。这个挑战也很大,普京对外强硬获得了国内支持,但是对外强硬也导致它被世界市场有限度的隔离,不能获得有效的交换和资本的注入;
其三,俄罗斯国内的分裂势力只是被普京的强势所压制,需要从制度上改革俄罗斯,使国家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3. 俄罗斯是如何走上崛起和强大的

这个问题很大,篇幅所限没法展的很开,长话只能短说。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9世纪的时候,第一个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基辅罗斯,在如今的第聂伯河一带成立。弗拉基米尔在位期间,这个国家也曾一度扩张到数百万平方公里,但是受制于地理和环境因素,始终被排斥在欧洲主流之外,基本属于蛮族。13世纪的时候被蒙古大军侵略,几乎亡国,首都基辅几乎被毁于一旦。在这个背景下,源于基辅罗斯的瓦解和之后蒙古自身的问题,新的莫斯科公国成立,历经风雨后在1547年,终于完全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成为独立王国,这也是现代俄国的前身。

综观整个俄国史,一般认为是两起两落。俄国的问题是它这块地本身有先天缺陷,地广人稀,多民族混杂,最重要的是缺乏出海口,基本就是个内陆国家,因此俄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到了17世纪时,西欧很多国家已经普遍进入封建时代,俄国还处于农奴制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民族的第一次崛起的救世主彼得大帝出现了,彼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他亲自游历欧洲,回国后决心进行大改革,这个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赢得了对瑞典的大北方战争,这次胜利使得俄国拿到了至关重要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为之后逐鹿欧罗巴赢得了筹码和舞台,俄国第一次成为了世界舞台的主角,这也是为什么彼得被俄国人称为“祖国之父”的原因。但随着他的去世,很多改革没能进行下去,到了19世纪末,看似强大的俄国在跟日本的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大损,而之后的一战更是让俄国跌入了谷底。

俄国的第二次崛起毫无疑问就是十月革命,在列宁及其继任者斯大林的推动下,从帝国时代进入到共和国时代,斯大林模式的大规模生产也可以看做一次改革,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是整体国力的强盛是不争的事实。后期一系列的扩张(苏波战争,苏芬战争,瓜分波兰,对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干预)使得俄国(苏联)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二战的胜利更是增添了重要的话语权。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严重倾向于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做法,使得苏联头重脚轻,最终导致了坍塌。90年代末苏联解体后,整个俄罗斯民族再次陷入没落,国际影响力和大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直到普京的出现,才慢慢恢复元气。

不得不说,俄国的崛起相对于西欧国家,更多依赖于军事上的胜利,即所谓“以野蛮征服野蛮”,缺乏文化底蕴,这就使得俄国的沉浮更多地取决于当政者本身的能力,说穿了就是外强中干,民族自身发展欲望不足。彼得/斯大林时期的俄国为什么强大,某种意义上是军事力量的原因,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普及度,各个产业的均衡发展等等,都不如同时代的西欧国家。这种崛起注定只能是暂时的,一旦当朝君主去世,马上整个势头就会衰竭。

4. 俄罗斯曾是以农耕为主的穷国,它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俄罗斯的崛起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对于俄罗斯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给苏联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隐患,但是在当时确实是成功卓越的。综上所述,俄罗斯的崛起归功于斯大林。

5. 大国崛起有中 俄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俄国的地理位置靠近当时的工业中心,欧洲。俄国的领土资源相当的丰富,为其改革提供了基础。

俄国的封建社会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就过度到了半帝制半资本社会,俄国能改革的关键就是当俄国进行改革的时候,所遇到的抵抗没有太大的基础(也就是其封建社会薄弱的原因)。其他的在书上都有,具体改革的方向。

“俄罗斯”诞生一位有着卓越远见的君主彼得大帝,那时的他见西方的火器以及工业的水平都已远超自己的国家,于是派遣使团积极向西欧诸国学习,且个人还亲自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深入欧洲工厂“体验生活”。



(5)俄罗斯应如何崛起扩展阅读:

“俄罗斯”进入战略反击阶段,不但将瑞典军队赶出国土,还占领了大片波罗的海沿岸土地,并在1721年迫使瑞典签署《尼斯塔得条约》承认它的占领合法化。

但俄罗斯“扩张”的野心并未就此停止,“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上台的1762年前后,制定出了“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的“扩张计划”,并在18世纪中后期对其分别进行了不错的实践。

1767年6月在叶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罗斯”军队杀进了波兰,俗话常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作为跟“俄罗斯”在黑海地区拉锯百年之久的土耳其,出于不想俄罗斯进一步做大的考虑,选择“无条件”支持波兰贵族反击俄罗斯“入侵”。

6. 苏联是如何用20年时间闪电般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

1905年老牌列强沙皇俄国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由此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与此同时沙俄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 社会 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因此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俄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 社会 矛盾的演变结果就是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接手的是沙俄所遗留下来的国土和经济基础,而且苏联还没能完全继承沙俄的全部领土:波兰和芬兰在沙皇政府倒台后成为了独立国家。按说苏联要用比沙俄更小的国土、更少的资源搞定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似乎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苏联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发展成为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与此同时也成为了经济总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到了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更是一跃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只有28年,这其中前五年是苏俄红军和白军残部内战的时期,最后四年是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时期,真正的国内建设时期只有19年。尤其是二战更是令苏联损失惨重: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除名。

然而不被看好的苏联却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8年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从而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与此同时苏联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世界逐渐朝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发展,苏联成为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什么能在接手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且经历惨烈的战争打击之后强势崛起的呢?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苏联从沙俄手中接管的到底是怎样的基础。事实上沙俄所谓的落后不过是同其他列强比起来相对落后。1913年一战爆发时沙俄有2280万平方公里国土、1.7亿人口,铁路营业里程高达70156公里,钢铁产量位居欧洲第三位,发电量位居欧洲第四位,本土石油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位,农业完全实现自给。当时的沙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工业产值上仅次于美、德、英三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执政的20年间俄国在增加了6000万人口的同时还实行了农业改革。

1908年沙俄开始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同时大幅增加教育预算,从而使俄国人受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1911—1912年俄国经济却呈上升趋势。俄罗斯的经济档案《统计年鉴》显示:1906—1910年粮食、酒精、咖啡、糖、茶、烟草、棉花的消费量基本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的教科书中说苏联把俄罗斯从一个农业国改造成为了一个工业国,然而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可不是在苏联时代奠定的。沙俄尽管不能称为一个工业国,但已具备了早期的工业化基础。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 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然而相比之下苏联的工业化基础要雄厚得多。事实上沙俄并没缺席前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以致于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1861 1881年间俄国的布匹生产量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织布工厂已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 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然而到1903年已有近9千个了。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使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 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俄国经济正沿着普鲁士道路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8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标志就是铁路建设: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特别强调工业和战略铁路的建设。沙俄在10年间修通了乌拉尔铁路,同时把巴库和第比利斯连成了一线,还建成了从克拉斯诺夫克经塔什干延伸到阿富汗边境的东里海铁路。这一时期机器生产已在俄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基本已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化大工业的过渡。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加大,形成了顿巴斯煤矿工业区和巴库石油工业区。

1913年沙俄的钢产量已是1880年的11倍,能源消耗是1880年的9.3倍,城市人口是1880年的4倍,经济增速已达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其实是在沙皇时代奠定下的,只不过由于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使俄国保留了太多封建小农经济残余。沙俄所谓的落后只是相比于美、德、英等列强而言,但千万不要以为苏联的工业化和新中国一样是完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沙皇时代实际上已奠定了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然而封建农奴制的束缚使俄国的工业化进程长期滞后于西方。

提起中国 历史 上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人士所着作品可能大家首先会想起的是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实际上当时还有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概括的作品就是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在这部书中徐继畲对俄罗斯的记载是怎样的呢?首先徐继畲指出俄罗斯是“外徼第一大国”。这显然是就俄罗斯的幅员面积而言的,与此同时他认为俄罗斯的国力相比当时的英、法等国则“未能定霸一方”。在徐继畲那个年代得出俄罗斯的国力不及英、法等国是完全正常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最佳证明。

幅员辽阔的俄罗斯为何国力不及英、法呢?对此徐继畲是这样解释的:“彼所有者多北裔穷荒之土,其东部层水积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游牧,故漠北诸部弃而不居,俄人得之,政其皮、矿其利,所谓人弃我取,非力能驱除而据为己有也......舟楫之利、火器之精、心计之密又远逊于诸国,逐鹿海隅往往瞠乎其后”。俄罗斯的国土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带。尽管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然而国土开发难度大、工农业水平落后,甚至就连漠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难以在此生活。

当地只生活着一些最为原始的渔猎采集部落,俄罗斯得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广袤的领土,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皮毛、矿物获取利益,然而俄罗斯地处欧洲文明圈边缘的俄罗斯就其文明与体制的进化程度一直滞后于西方,加之缺乏较好的出海口、保留了太多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当时的俄罗斯在整体国力上同英、法等国有差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当时的国际体系中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所以徐继畲在做出上述分析后还是跟了一句“因其疆土之广,穷系海内大国,故诸国亦未敢轻视之”。

俄罗斯凭借自己庞大的体量即使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能以数量弥补质量的方式实现规模效应。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就此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每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出现结构性变革之际俄罗斯就会因为自身文明与体制的滞后而被西方甩在身后;而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俄罗斯的体量优势就会逐渐弥补文明、体制、技术上的不足。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 美文 明整体跃进。在这一过程中英、法、德、美等国的国力得到了质的突破。

这时的俄罗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 社会 结构束缚制约下在机器化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落后于其他列强,因此沙皇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沦为了“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然而当世界由转型期转向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体量。说到底新技术、新制度总是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曾几何时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独领风骚,然而英国发明的蒸汽机等产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

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后起的国家尽管在技术层面可能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差距的大大缩小使各国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代差,所以这时拥有庞大规模体量的国家即使在技术上略微落后一些也完全可以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模式弥补自己的短板缺陷。更大的规模体量意味着更大的潜在兵力、更多的劳动生产力、更大的战略纵深、更大的国内市场和更强有力的资源调度能力。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种百万级人口的国家曾因为抓住 历史 机遇而率先崛起。

然而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世界霸权就向英、法、德这种千万级人口的国家转移,在经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等国的地位又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取代。从近五百年间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世界霸权是向国土面积更大、人口规模更大的国家转移的。深受封建农奴制困扰的俄罗斯帝国并不擅长创新,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被抓住时代机遇改革创新的西方列强迅速超越。然而当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和技术创新日渐平稳后俄罗斯自然也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尽管经过学习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通过俄罗斯的体量规模得到弥补。当苏联于1922年正式成立时距18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过去半个世纪。50年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端技术变得更为成熟,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已大大降低,效率和实用性已大大提升。这一切已使俄罗斯具备了大范围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可能。沙皇政权崩溃后波兰和芬兰的独立使苏联的国土面积比起沙皇时代有所缩水,不过沙俄的主要国土仍大体被苏联所继承。

苏联广袤的国土为其提供了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中提到俄罗斯是占据国际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国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三面为山系环绕,河流都流向内陆湖或北冰洋,是海上无法到达之处,是天然的巨大堡垒。无论是在沙俄时代或苏联时代这种地缘优势是一直存在的,然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对高寒冻土地带的开发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属于高纬度地带,所以在沙皇时代广袤领土所潜藏的地缘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释放。

苏联继承了沙俄广袤领土上的资源和人口,然而苏联已不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苏联通过具备高效动员能力的举国体制推行彻底的工业化政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存在明显的弊端,这也成为了苏联晚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 历史 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 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当然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这种经济模式使苏联得以避免资本主义 社会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从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陆续松开对苏联的封锁,于是大量资本和技术工人开始纷至沓来,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的国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工业体系开始飞跃式发展,地缘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13年左右的时间”。1937年4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这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此期间有4500个新工业企业建成和投产,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也已基本完成。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了1.2倍,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了1倍,生产资料保持着年均17.1%的增长率。尤其是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大大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1937年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1932年增长了1.9倍,而原定的计划指标是1.1倍。

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已使斯大林敏锐察觉到未来潜在的战争风险,所以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时间赛跑的意味。三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加紧在东部地区发展重工业:当时东部地区建设的高炉占到了全部新建高炉的3/4左右。这么做其实就是为防范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外贝加尔、乌拉尔、阿穆尔河流域等地建立了新的冶金工厂,中亚地区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厂,远东地区建立了新的 汽车 装配厂、制铝厂、轧管厂和水电站。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西部的工业基地遭到了重创,但拥有全世界最辽阔国土的苏联通过将自己的工业基地向东迁徙渡过了难关:乌拉尔、中亚、远东等地并未遭到战火的洗礼,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下来。况且即使是在被战火破坏严重的西部地区也并没完全丧失之前两个五年计划奠定的工业化基础:苏、德、日等国在二战后的重建复兴并不是像新中国一样的白手起家——战争所摧毁的只是有形的厂房和机器,然而这些国家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

苏联作为一个在二战前就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尽管在二战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未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苏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苏联这种大洲级体量的国家所具备的优势: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 时尚 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

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苏联凭借二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苏联已由一个农业国过渡成为一个具备自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从1940年到1944年德国殚精竭虑把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在技术水平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仍使自己的军火产量始终保持在德国90%以上。

尽管苏联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没损失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战后的苏联仍得以保持自己在规模体量上的优势和两个五年计划所奠定的工业化基础。尽管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高达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二战后期的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为苏联传播 社会 主义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战后苏联将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二战之前苏联作为全球唯一的 社会 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然而二战后随着以苏联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的形成使苏联得以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苏联也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市场销售地:苏联可以从古巴获得廉价的糖和橡胶等热带产品,从罗马尼亚获得便宜的石油。

苏联在二战中还获得了直接的领土收益:战后对芬兰、波兰、德国、罗马尼亚等国的领土调整使苏联增加了近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苏联还与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苏联将苏占区内的厂房设备拆除后运回苏联,还从苏占区掠夺了一部分高 科技 人才,至于德军战俘则成为了苏联的免费劳动力。1950年1月1日苏联中央统计局以1938年国际市场美元价格计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苏联累计从德国获得各种赔偿物资的价值总计为33.442亿美元。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后也将当地的日本机器设备运回了苏联,同时将抓获的七十万关东军俘虏运到西伯利亚当苦力。领土的增加、经济物资和劳动力的获得大大加速了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尤其是从德国所获得的核物理等领域的技术人才为苏联日后的核武器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尽管德国直到战败也未能造出原子弹,但在铀矿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离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战后苏联克格勃领导人贝利亚在苏占区搜罗了300余名德国核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1945年6月首批德国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属就抵达了苏联。8月斯大林下令拨款用于建设科学家们的办公和科研大楼以及住宅。12月内务人民委员会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在苏联工作的德国科学家的第9局。这些人后来直接参与到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计划中。1947年10月苏联以德国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R1实现了首次试射。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试验场成功试爆。庞大的核武库恰恰正是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叫板的底牌。

二战在削弱苏联的同时也削弱了苏联的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战后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军事限制。迄今为止日、德两国尽管 科技 发达、经济繁荣,但在国际政治军事影响力上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在二战中国土沦丧的法国已成为大国角逐中的边缘化角色。即使是和美、苏一同参加三巨头会议的英国也在二战后沦为了国际 社会 的二流角色。随着英、法、德、日等传统列强的普遍削弱使战后国际格局呈现为明显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极对立分庭抗礼的形势。

7. 俄罗斯的崛起过程和彼得大帝改革伟绩有哪些

在西欧地区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广阔的东欧大多还是蛮荒之地,很多地区还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而就在此时,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小公国借势而发,不仅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统一了俄罗斯,还通过彼得大帝的改革,全面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一举跻身为欧洲强国之列。

在对外贸易方面,彼得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在军事方面,彼得创办海军大学,增建船坞,聘用奥地利和荷兰专家督造军舰,这样通过征兵、造船、造炮等一系列措施,彼得建立了一支由步、骑、炮、工组成的20万人正规陆军和一支由48艘战舰、大批快艇和28000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为了培养俄国自己的专门人才,建立了计算机学校、造船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医护学校、工程技术学校、矿业学校,还派了一批留学生到西欧学习。彼得规定贵族子弟必须上学,必须学会一门技术和外语,否则,剥夺贵族的全部特权,甚至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此外,他还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印刷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

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彼得取消了原先的“大贵族会议”,另外组织参议会处理全国政务。他先后把全国划分为八大行政区和50个省,将全国官吏都收归沙皇一人直辖。还废除了教会的司法权,把宗教控制在自己和国家手里。通过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专制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打破了过去一贯按出身门第、论资排辈的贵族世袭制度。

为了打通通向波罗海的出海口,彼得率军和瑞典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在1709年7月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彼得指挥俄军一举歼灭瑞典军主力。1721年,俄瑞两国签订“尼什塔特合约”。俄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芬兰湾、里加湾等地,取得波罗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威名达到了顶点。同年十月,参政院封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从此,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国也改称俄罗斯帝国!

8. 俄罗斯崛起为啥艰难

首先第一点是人口问题,俄罗斯国土面积居世界第1位,但人口只有1亿多,并且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在负增长,据统计,2002年至2010年俄罗斯人口下降至1.429亿,与2002年的1.452亿相比,整整减少了230万人,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到2030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至1.39亿,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正比,专家曾表示,俄罗斯人口至少达到4亿,才能保持继续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资源,没有丰富的底蕴,一定会限制国家的体量

9. 俄罗斯在核潜艇领域悄然超越美国,俄罗斯海军主力大旗是如何扛起来的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一直都是让欧美国家忌惮的一个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曾多次与美国抢占超级大国的位置。如今俄罗斯在核潜艇领域悄然超越美国,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俄罗斯是如何悄然崛起的吧。

正是由于俄罗斯民族的不懈坚持,才会在核潜艇等一系列海军设备上取得很多优秀的成绩,这种精神和毅力也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总之,小编一直都坚信俄罗斯海军从未衰落过,他们只是将自己真正的实力隐藏起来,然后以一种低调的姿态、高调的动作对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压力,维持现有的和平局面 。

与俄罗斯应如何崛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