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最初研究的导弹是什么

俄罗斯最初研究的导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07 07:40:29

Ⅰ 俄罗斯第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是哪种导弹

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使用苏联研制的“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大显神威,仅用3分钟,就一举击毁了以色列军队的王牌装甲旅的几乎全部坦克(共85辆坦克,其中三分之二是被“萨格尔”导弹击中的,每辆坦克上至少有2个弹洞,有一辆坦克上竟穿了6个窟窿),使反坦克导弹成了打破坦克不可战胜神话的“英雄”,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后,许多国家便竞相研制反坦克导弹。

俄罗斯第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一“萨格尔”导弹,主要供步兵使用。1965年,前苏联用这种导弹装备摩托化步兵部队和空降部队,并在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过。

该导弹弹长831毫米,弹径120毫米,翼展393毫米,弹重11.3千克,武器系统全重30.5千克。战斗部为聚能破甲战斗部,重2.5千克。动力装置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后分别为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装药为双基火药,比冲为190秒。

“萨格尔”导弹不仅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目标,也可用来摧毁敌火力点和野战工事。其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平均速度为120米/秒。采用目视瞄准、跟踪及手动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破甲厚度可达(500-600)毫米。当射程为500米时,其命中概率为60%,能穿透150毫米均质钢甲,穿透率达90%以上。最大射程时的射速为2发/分。

“萨格尔”导弹属单通道控制的旋转导弹。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装置,它包括风帽组件、壳体组件和装药组件。装药组件包括主药柱、辅助药柱、隔板、绝缘内套、药型罩、导电杆和导电簧等。主药柱是用纯化黑索金压制的,重0.148千克。战斗部引信为全保险瞬发压电引信其瞬发度为(20-30)微秒。发射装置由发射架、控制电缆、背箱三部分组成。发射架用于安装和支持导弹,提供射向和射角。

由于该导弹在俄罗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性能较好,有多种机动方式,故直至目前仍在前华约国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服役。但它毕竟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命中率不高,射手训练也很困难。为此,俄罗斯自20世纪60年代末便开始转入研制第二代“萨格尔”导弹,并于70年代初装备部队。

改进型的“萨格尔”导弹全长O.975米,弹径0.125米,全弹重12.5千克,最大射程3000米,平均速度130米/秒。导弹头部伸出的圆柱形探头:是为了提高战斗部的破甲威力。在控制与制导方面,将目视跟踪改为红外跟踪,手控操纵改为半自动操纵。这样,射手只要将光学瞄准具的“+”字线中心始终对准目标,控制指令即可通过红外测角仪和地面控制装置自动形成,从而大大减轻了射手的负担,并使命中概率达到90%以上。

Ⅱ 俄罗斯“白杨”-M导弹是如何发展的

“白杨”-M导弹被西方称为SS-27导弹,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种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导弹系统,也是俄罗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过程中的重大进步,“白杨”-M导弹可以认为是俄军工企业的新生儿。该导弹是一种中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其制导控制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它技术先进、可靠性高、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可令敌人防不胜防。该导弹装备了克服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先进手段,即反拦截手段,专门对付美国正在斥巨资研制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L因此,“白杨”-M导弹真正成了当今世界上第一个NMD的克星。该导弹是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导弹进行了第4次试射。接着,于1998年12月9日在普列茨克发射场对“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6次发射试验,导弹按预定轨迹准确击中了靶场目标。这最后一次发射试验的目的在于对这种面向21世纪的最新型战略导弹的飞行技术参数做最后的鉴定。

Ⅲ 俄罗斯SA-6防空导弹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

SA-6根弗式防空导弹是苏联50年代末开始研制,1970年装备部队的全天候近程中、低空防空导弹,俄方代号为“方正”,采用雷达自动寻的制导。弹长6.2米,直径33.6厘米,弹重550公斤,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重约57公斤,装列性炸药40公斤。最大射程为60公里,最小射程5公里。作战高度最大高度10公里,最小高度为60米。速度为2.8马赫,采用三联装定角倾斜发射。

动力装置为整体式固体冲压组合式发动机和火箭助推器,可用于对付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专门用于陆军野战防空,能对付亚音速、超音速飞机。

Ⅳ 苏联AA-10空空导弹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

北约国家称之为AA-10“杨树”的R-27空对空导弹,是由苏联的三角旗设计局研制的。俄罗斯的米格-39、苏-37等新型战斗机都使用这种导弹,作为其超视距空战的主战武器。这种导弹后来发展了多种种改型,以配备在MiG-29、Su-27等战斗机上。AA-10导弹的性能明显优于美国的“麻雀”导弹和法国的玛特拉530D。该弹的导引头分为半主动雷达型和红外型,前者称为R-27R,后者称为R-27T。红外型R-27的实际有效射程比雷达型的要近一些,尽管红外导引头的有效截获距离比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截获距离远,且跟踪角速度大50%,但它的最大离轴发射角相对小一些。

该弹是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新型中远距空空导弹,属于第三/四代空空导弹。该弹是苏联两个主要从事空空导弹设计的集团-“闪电”和“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之间进行竞争的产物。两家推出的中距空空导弹都是用于苏-27战斗机,代号相同,均为Р-27,但“三角旗”设计局的Р-27方案因结构新颖、性能突出而被选中。

该弹于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3年开始服役,取代该设计局研制的第三代早期中/远距空空导弹Р-40和Р-23。Р-27是导弹本身的编号,导弹系统的编号为Изд.47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0“杨树”。

该弹设计思想新颖,其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了苏联在空空导弹设计上仅限于采用可互换使用的雷达和红外导引头的传统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系列化,包含Р-27Р(AA-10A)、-27Т(AA-10B)、-27РЭ(AA-10C)、-27ТЭ(AA-10D)、-27AЭ(AA-10E)、-27ЭM(AA-10F)等多种型号,构成完整的中/远距空空导弹系列,能满足多种载机作战任务的需要。

Ⅳ 苏联X-66/23/27空地导弹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

X-66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近距空地导弹,也是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代通用战术近距空地导弹中的最初型号,由位于莫斯科的星星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米格-21ПФ战斗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K-66和Изд.66,空军使用代号为X-66。随后在X-66基础上改进发展了X-23和X-27等多种型号的空地导弹。

鉴于对上述X-66/23/27各型空地导弹的性能缺乏了解,西方和北约集团当时只能从其具有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着眼,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其统一的编号和命名,即AS-7克里牛。X-66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12小斗犬第一代近距空地导弹系列相似,只不过在时间上落后了将近8~9年。

X-66/23/27系列导弹中的第一个型号X-66是在K-5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采用与K-5空空导弹相似的舱段式弹体结构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并直接采用其批生产部件。该弹头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小舵面,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及其后缘的4片方向舵,在尾翼稍后的弹体两侧各有1个发动机尾喷口,尾翼后部弹体内装有接收载机制导控制指令的接收机。导弹战斗部占全弹重量的1/3,采用高爆炸药。

Ⅵ 苏联AS-13“中心梢”空地导弹哪年开始研制的

该弹是苏联/俄罗斯的防区外空射巡航导弹,属于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之列。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73年开始研制,1980年完成研制并开始进入现役,装备苏-24М攻击机。

该弹的系统命名为“牛虻”,空军使用代号为Х-59(Kh-59),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3“主销”(Kingpin)。该弹目前只有电视制导型,是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个发射后通过数据链指令遥控锁定目标的电视制导导弹。在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上,与美国海军70年代后期停止发展的AGM-53A“秃鹰”(Condor)和1990年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SLAM)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相似。

据俄罗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一书透露,Х-59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同类导弹的研制时间要早得多。

Ⅶ 俄罗斯最厉害的战略导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俄罗斯最厉害的战略导弹是白杨系列导弹。一直以来,俄罗斯底气十足的原因是他们有能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白杨-M导弹。最近,俄罗斯又要对其战略导弹部队大扩军了。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俄军计划到2015年前共采购69套白杨-M弹道导弹系统,这些导弹系统除包括井式导弹系统之外,还包括机动式的导弹系统。

白杨-M导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在研制了,但由于苏联解体,直到1993年底,俄罗斯军方才宣布,在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院的主持下,俄罗斯为战略火箭部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战略导弹。1994年12月24日,这种被命名为“白杨-M”的新型导弹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第一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战略弹道导弹的诞生。

其实,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这对于在距离打击目标100公里处分离的弹头抗击敌方的干扰信号相当有益。此外,弹头的分离还是在战斗部每30-40秒自动更换飞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敌方的反导系统不仅来不及确定弹头的分离点,也根本无法判定战斗部本身的飞行参数。

Ⅷ 俄罗斯有什么厉害的导弹

俄罗斯最厉害的战略导弹是白杨系列导弹。一直以来,俄罗斯底气十足的原因是他们有能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白杨-M导弹。最近,俄罗斯又要对其战略导弹部队大扩军了。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俄军计划到2015年前共采购69套白杨-M弹道导弹系统,这些导弹系统除包括井式导弹系统之外,还包括机动式的导弹系统。
白杨-M导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在研制了,但由于苏联解体,直到1993年底,俄罗斯军方才宣布,在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院的主持下,俄罗斯为战略火箭部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战略导弹。1994年12月24日,这种被命名为“白杨-M”的新型导弹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第一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战略弹道导弹的诞生。
其实,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这对于在距离打击目标100公里处分离的弹头抗击敌方的干扰信号相当有益。此外,弹头的分离还是在战斗部每30-40秒自动更换飞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敌方的反导系统不仅来不及确定弹头的分离点,也根本无法判定战斗部本身的飞行参数。

Ⅸ 苏联研究出最强大的导弹是什么

俄罗斯SS-18洲际弹道导弹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俄罗斯的SS-18。该型导弹无论外形尺寸还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难怪它在冷战时期一问世,北约就将其称作“撒旦”(恶魔),从中我们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该导弹自服役以来几乎一直默默无闻,进入新世纪后,开始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先是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罗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将SS-18服役期延长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复了中断16年的SS-18试射,此后俄在削减该导弹的同时又不断重新部署和试射SS-18。这些举动使人们不禁疑惑,行将就木的“恶魔”为何总是僵而不死?

“恶魔”出世

“巨无霸”的血统——SS-18的发展背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在“确保相互摧毁”战略思想指导下,美苏两国将拥有完全摧毁对方的能力作为遏制战争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因此,美苏部署了大量战略导弹,同时,两国又开始考虑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开始发展射程更远、当量更大、分导式弹头更多的坚固地下发射井式的导弹核武器。60年代,“民兵”导弹的部署和改进使美国在武器竞赛中占据了先机,这在冷战的严酷气氛中是决不允许的。于是苏联在60年代末开始发展第四代导弹SS-18。

在SS-18诞生前,苏联战略核武器的主体是SS-9,一种专门用来打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重型导弹,在当时也是“巨无霸”。该弹运载能力巨大,装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0兆吨级当量核弹头,而且它还是世界上首型轨道型导弹,可将弹头送到地球轨道运转,随时对地面发动核打击。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种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构成实际威胁的武器。但由于地面发射系统复杂,导致发射井抗摧毁能力较差,而且作战反应时间长、服役期短,因此其实用性不强,只能是纯粹的战略威慑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作出了研制其后继型SS-18导弹的决定。

复仇的“恶魔”——SS-18早期型承担SS-18导弹设计的是苏联着名的导弹设计机构“南方”设计局,当时任该设计局领导的是被尊称为当时苏联导弹“教父”的费多罗维奇·乌特金。1967年乌特金进入“南方”设计局领导层,主持了多种洲际弹道导弹设计,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当时苏联国内有人提出了“还击-迎击”思想,即核打击应在来袭导弹离开敌人发射装置但还未到达苏联领土之时进行。这一思想不要求对导弹发射井进行抵御核爆炸的特别加固,从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乌特金和其导师扬格利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的“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思想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乌斯季诺夫的支持,为此苏联战略火箭军提出了分导式弹头、竖井冷发射的要求。

SS-18被设计为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或单弹头的二级导弹,在结构布局方面基本与SS-9类似,但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结构重量减轻。1971年苏联开始SS-18的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成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SS-18导弹正式装备部队。初期服役的SS-18为单弹头,以后又增加了多弹头型和大威力单弹头型,分别命名为SS-18I、II、III型。

“恶魔”也精确——SS-18多弹头型(IV)早期型SS-18采用自主惯性制导系统,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弹头也要求具备较大威力,才能打击加固发射井等硬目标。而威力提高意味着弹头重量的增加,这使其携带的弹头数最多只能有8个。而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为此,苏联开始着手改进SS-18。在SS-18前三个型号服役才过了几个月,苏联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过了IV型的改进决议。“南方”设计局的改进方案采用了平台-计算机显示制导方案,使弹头打击精度由500米以上缩小到了350米以内,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弹头打击同样的目标,从而增加了SS-18携带的弹头数,因此设计方案中子弹头数量由8个增加到10个。1979年11月苏联完成了新的分导式弹头试验。次年SS-18IV开始服役。1982~1983年,新导弹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种导弹,部署总数达到308枚,即达到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SALTI)规定的上限。

与时俱进的“恶魔”——SS-18导弹的改进虽然SS-18IV的问世使苏联战略导弹接近了精确时代,但经过前期部署和使用,发现其庞大的体形增加了阵地安置和维护的难度。于是在IV还在试验的时候,“南方”设计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称为“长官”。新导弹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将二级火箭发动机完全浸入推进剂箱,使之融为一体。以前这种方案只用于潜射弹道导弹,可使导弹的外观尺寸明显缩小。二是相应改进了导弹的运输发射筒结构,使之更轻巧。三是将导弹的10个子弹头分2层配置在特制框架上,使弹头部分更加紧凑。V型的飞行试验在1988年3月完成,并从7月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在苏联试验V型的同时,美国完成了“民兵”3导弹的试验。在试验中美国完成了13000千米的飞行试验,而此时射程达到15000千米的III型SS-18已经退役,因此美国导弹占据了射程优势。这在面面俱到的武器竞赛背景下,无疑是对苏联的巨大刺激,于是“南方”设计局又受命发展射程更远的VI型SS-18。新导弹将多弹头改为了单弹头,轻而易举地使射程达到了16000千米,并于1990年8月23日开始服役。此后,苏联的解体使当时的“南方”设计局和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几乎所有的设计和改进工作都处于停顿状态,SS-18的发展至此全面停止。按照最初设计,所有部署的SS-18会在2006年达到服役年限。

“恶魔”之恶

SS-18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役导弹,也是俄罗斯导弹技术的换代之作,因此其具备了很多第四代战略导弹的技术和战略思想特点。

设计威力大SS-18本身就是为打击发射井等加固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将大威力作为目标。在导弹设计中,注重了导弹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载荷接近9吨,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运载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携带更大、更多的核弹头,SS-18单弹头威力甚至曾达到2000万~2500万吨TNT当量,而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也只不过1.5万吨,相当于1600多个广岛原子弹。其多弹头型导弹可以携带10个500千吨当量子弹头,而美国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卫士”导弹携带的是10个475千吨当量的子弹头,现在唯一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民兵”3携带的是3个335千吨当量子弹头。单从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很可能会成为绝无仅有的导弹“巨无霸”。

打击效率高美国“和平卫士”导弹退役后,SS-18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有10个分导式弹头的陆基弹道导弹。分导式弹头与集束式弹头的无法自主打击目标不同,能够分别打击各自的目标,也就是说以1当10,1枚导弹可完成10枚导弹的打击任务。而且,SS-18在发展到IV型时,其精度已经达到350米以内,而同期的“民兵”3导弹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为核武器,SS-18的打击精度在今天仍不落后,这使其具有很强的打击硬目标的能力,被认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击武器。此外,由于该导弹子弹头多,可以很容易饱和攻击敌人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因此最终在敌人阵地上空幸存的弹头比例也会较高。据美国防务专家估计,如果苏联对美国发动第一次打击,用部署的SS-18就足以摧毁美国65%~80%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两个核弹头打击一个地下井),而且还能保留1000枚SS-18导弹弹头来打击美其它目标。因此其较高的精度加上分导式的弹头,使它成为了今天打击效率最高的导弹之一

抗打击能力强SS-18在阵地建设中非常重视抗核打击能力。苏联从1974年开始将SS-18部署在升级的SS-9的掩体中。由于SS-9采用热发射,发射井下面和周围都建有排烟道,这大大降低了发射井抗压强度。而SS-18采用类似潜射导弹的地下井冷发射,因此将排烟道的空间浇铸上了水泥,缩小了发射井的直径,显着提高了发射井的抗压强度。SS-18的发射井筒深39米,直径5.9米。这些发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压力。同期美国“民兵”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为抗近距离核爆打击,SS-18的弹上和阵地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磁脉冲加固,使其具有很强的反击作战能力。

导弹射程远推力大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了导弹较大的射程。为了扩大导弹射程,SS-18在设计中主要采用两项新技术。一是采用冷发射。SS-18装在玻璃钢制成的运输-发射筒中,然后再部署在发射井内。导弹发射时由安装在运输-发射筒底部的燃气发生器将导弹推出发射筒,一级主发动机在导弹出井后点火起动。这使导弹不需要耗费自身的燃料而渡过了最费燃料的起飞阶段。二是导弹采用了燃料耗尽关机技术,充分应用了所带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运输-发射筒冷发射技术还减少了日常对导弹的维护。

内部结构紧凑从外形上看,SS-18无疑是庞然大物,但与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内部结构仍然紧凑严密。一是导弹一级的4个发动机为整体的总成系统;二是将二级火箭发动机完全浸入推进剂箱,使之融为一体;三是首次采用了级间气体分离技术(推进剂贮箱化学增压技术),从推进剂贮箱释放出增压气体使分离的级减速(将燃烧剂喷入氧化剂箱或者将氧化剂喷入燃烧剂箱燃烧),这样就可以不必采用专门的制动发动机,并且简化了增压系统设备。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与SS-9同样的外形尺寸情况下,起飞重量由183吨增加到209.6吨,投射重量由5.8吨增加到8.8吨。

发展潜力巨大由于SS-18在战略任务上主要是替代SS-9,而SS-9原来就设计有轨道导弹型,因此SS-18在设计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运载工具的改造余地,而从历史上看,太空运载火箭和导弹的通用设计也正是“南方”设计局的拿手好戏。为此“南方”设计局在SS-18设计方案中保留了许多改造空间和接口,这为以后的运载火箭改进奠定了基础,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将是大推力运载火箭改造的良好对象。从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改造情况来看,这一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昔日“恶魔”今安在?

冷战后的10年中,SS-18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西方猜测昔日的“恶魔”早已报废。但进入新世纪后,SS-18频频出镜,人们不禁再次开始关注“恶魔”的处境。那么,昔日“恶魔”究竟是如何渡过冷战后跌宕起伏的10多年呢?

无效的枷锁——国际条约下的削减从俄罗斯的观点来看,SS-18的诞生在客观上减缓了世界武器竞赛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于有了分导式弹头和能够突破敌人反导防御系统的手段,迫使美国最终放弃了“卫兵”陆基反导系统的研制计划,并在1972年签署了数十年后一直成为国际安全体系稳定基石的《反导条约》。实际上,SS-18也的确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国曾试图发展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对抗SS-18,但是时间紧迫,当时的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决定通过军控条约消除SS-18的威胁。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各种利益交换之后,美苏终于在1991年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要求将苏联的SS-18削减一半,允许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要求俄罗斯拆除所有的陆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包括SS-18和SS-24等),只能保留90个SS-18导弹发射井,并改为部署其它类型的单弹头导弹。但2002年《莫斯科条约》的签署使STARTII的削减计划宣告流产。

虽然SS-18逃过了国际条约这一枷锁的束缚,但最终无法摆脱苏联崩溃带来的厄运。冷战结束后,继承了苏联的SS-18遗产的除了俄罗斯外还有哈萨克斯坦。后者在西方压力和支持下于1996年9月销毁了部署在其领土上的全部104枚SS-18。以后,SS-18逐步超过服役年限,状态日益恶化,俄罗斯不得不逐渐削减SS-18的数量。

“萎缩”的巨人——数量与部署2000年,俄罗斯共装备有180枚SS-18,携带弹头1800个;到2001年,其数量变动为154枚,相应弹头为1540个,分别部署在栋巴罗夫斯基、卡尔塔雷、乌茹尔3个导弹师。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下令从4月1日起俄军开始撤销驻卡尔塔雷的第59导弹师。这使俄罗斯SS-18导弹师仅存第13师和第62师,共装备SS-18导弹85枚,弹头也不超过850枚。外界估计,随着“白杨”M井基导弹的陆续服役,部署较早的第13师的SS-18可能会被裁减。

“衰退”的力量——服役状态俄罗斯导弹的设计服役年限一般比西方要短。SS-9只有6~7年,SS-18有所突破,也只达到10多年。保质期过后,必须从发射筒(井)中将导弹取出并送工厂返修。因为具有腐蚀性的氧化剂可能已经开始泄漏,导弹的电器性能也已经下降,而且弹头也必须进行保养。但目前SS-18的服役时间已经有20多年,已经超过设计寿命的2倍多。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就公开称,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问题就是导弹装备的迅速老化。目前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导弹装备中,约有80%服役期已过,仅依靠作战部队人员的技术水平来维持作战能力。SS-18的服役期已经不止一次地延长了,但不能无止境地延长。

使SS-18状态不佳的另一个原因是其零部件短缺导致正常维护难以进行。SS-18的设计生产单位“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厂在苏联解体后均归属了乌克兰。例如,SS-18的惯性制导平台的主要生产商是乌克兰的克哈琼尼厂,而带有惯性制导单元的导弹处于警戒状态时,系统寿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乌克兰早已是独立国家,因此俄罗斯无法正常进行导弹系统的维修。

“挣扎”的秘密——延寿方式虽然SS-18的状态不佳,但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表示现役SS-18的维护和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仍然能够保证。西方专家经过分析认为,这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俄罗斯在冷战末期曾将一定数量的SS-18封存,也就是不为导弹燃料箱加注燃料,不为娇气的制导部件加电,而将大部分导弹部件密封保存,甚至就储存在发射井中。这就是2004年俄罗斯总统在美国正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后,宣布启用封存的新导弹的一部分。二是俄罗斯在SS-18的削减中采用了滚动拆除的方式,在各导弹师的导弹中有目的地选择拆除导弹,用退役导弹中性能良好的部件替换现役导弹的老化部件,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这就是俄罗斯近年来逐步减少SS-18服役数量的原因。三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生产厂采用商业合作方式,继续SS-18的维护。2006年3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了延长SS-18服役期的协议。四是加强现役导弹的检测。俄罗斯从2004年逐步恢复了SS-18的发射训练,以检测超期服役导弹的性能。2004年12月22日,俄罗斯从奥伦堡州的栋巴罗夫斯基导弹阵地发射了1枚SS-18,并专门在发射装置上安装了检测设施,以在导弹准备发射和飞行弹道初始段跟踪导弹的状况。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此次导弹没有像从前一样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而是从阵地发射,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在俄罗斯全程检验导弹性能的同时,美国的军用卫星和在阿拉斯加的雷达站也跟踪了这次导弹的飞行全程。

“恶魔”因何不死?

维持俄战略威慑的稳定性目前俄罗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包括SS-18、SS-19、SS-25和SS-27四种,其中SS-18携带的核弹头数达850个,占俄罗斯目前陆基导弹弹头总数的43.4%,现役核弹头总数的24.3%,是俄罗斯单型号弹头数量最多的一种,在俄罗斯战略核武器力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曾对外宣称,SS-18是俄罗斯“战略力量战斗力的核心”,能够“战胜任何现代化的防御系统”。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SS-18,会给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稳定性带来巨大波动,这是任何俄领导人所不愿看到的。

弥补了前期战略决策的失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战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在俄罗斯军内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代表分别是战略火箭军出身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前者主张战略核武器应在俄罗斯军事政策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后者则希望克里姆林宫重点发展常规力量。普京上台后,克瓦什宁得到了支持,战略火箭军很快被降为一个独立兵种,并大幅度削减了核武器,延缓了新型核武器的发展。这使俄罗斯海基和陆基核武器发展青黄不接,出现服役断档。SS-18一再延寿的决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的。

缓解了军费不足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经费锐减,连正常的日常维持也勉为其难,甚至在2000年6月曾发生过导弹基地因拖欠电费,而被地方电力公司强行断电的情况。就连俄罗斯导弹新星“白杨”M也面临类似的境遇。俄原计划从1999年开始每年部署20~30枚“白杨”M,到2004年底将达到160~220枚。但由于资金不足,到2006年只部署了44枚,远不能满足战略需求。俄专家认为,“维修这些导弹比拆除并销毁它们便宜得多”,而“这些导弹并不是很陈旧”。通过对现有SS-18的翻修和升级,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就可将战斗值班期限延长到2014年。

应对美导弹防御计划SS-18在对付美国现在推进的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有其独特的作用。每枚导弹携带10个分导式多弹头和诱饵,不但能够有效地迷惑防御体系,而且大量的弹头能够完全耗光防御系统的防御弹头,大量的数据处理还有可能使整个防御系统陷入瘫痪。延长SS-18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径。

保留了灵活应对未来威胁的基本手段虽然近年来在反恐大势下,美俄战略关系逐步缓和,但俄罗斯也看到美国不考虑俄方将削减下来的核弹头销毁的主张,而坚持要把大部分弹头储存起来,以应不测。这实际是防范俄罗斯再次以其强大的核力量同美国抗衡。同样,俄考虑到未来与美国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也坚持维持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力量。虽然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一直重申延长SS-18部署和美国的核力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正是俄罗斯对美国战略不信任的具体表现,是应对未来威胁保留的灵活手段之一。

Ⅹ 俄罗斯第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是哪种导弹

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使用前苏联研制的“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大显神威,仅用3分钟,就一举击毁了以色列军队的王牌装甲旅的几乎全部坦克(共85辆坦克,其中三分之二是被“萨格尔”导弹击中的,每辆坦克上至少有2个弹洞,有一辆坦克上竟穿了6个窟窿),使反坦克导弹成了打破坦克不可战胜神话的“英雄”,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后,许多国家便竞相研制反坦克导弹。

俄罗斯第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一“萨格尔”导弹,主要供步兵使用。1965年,前苏联用这种导弹装备摩托化步兵部队和空降部队,并在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过。

该导弹弹长831毫米,弹径120毫米,翼展393毫米,弹重11.3千克,武器系统全重30.5千克。战斗部为聚能破甲战斗部,重2.5千克。动力装置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后分别为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装药为双基火药,比冲为190秒。

“萨格尔”导弹不仅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目标,也可用来摧毁敌火力点和野战工事。其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平均速度为120米/秒。采用目视瞄准、跟踪及手动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破甲厚度可达(500-600)毫米。当射程为500米时,其命中概率为60%,能穿透150毫米均质钢甲,穿透率达90%以上。最大射程时的射速为2发/分。

“萨格尔”导弹属单通道控制的旋转导弹。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装置,它包括风帽组件、壳体组件和装药组件。装药组件包括主药柱、辅助药柱、隔板、绝缘内套、药型罩、导电杆和导电簧等。主药柱是用纯化黑索金压制的,重0.148千克。战斗部引信为全保险瞬发压电引信其瞬发度为(20-30)微秒。发射装置由发射架、控制电缆、背箱三部分组成。发射架用于安装和支持导弹,提供射向和射角。

由于该导弹在俄罗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性能较好,有多种机动方式,故直至目前仍在前华约国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服役。但它毕竟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命中率不高,射手训练也很困难。为此,俄罗斯自20世纪60年代末便开始转入研制第二代“萨格尔”导弹,并于70年代初装备部队。

改进型的“萨格尔”导弹全长0.975米,弹径0.125米,全弹重12.5千克,最大射程3000米,平均速度130米/秒。导弹头部伸出的圆柱形探头:是为了提高战斗部的破甲威力。在控制与制导方面,将目视跟踪改为红外跟踪,手控操纵改为半自动操纵。这样,射手只要将光学瞄准具的“+”字线中心始终对准目标,控制指令即可通过红外测角仪和地面控制装置自动形成,从而大大减轻了射手的负担,并使命中概率达到90%以上。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最初研究的导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