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姓赵的才子有哪些
赵政:即秦始皇,杰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平原君赵胜(?-前251)是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惠文王之弟。他任赵国宰相时,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惠文王死后,孝成王继位,他继任宰相,受封于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着名将领。
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汉族,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着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赵岐(约108~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按隶续谓其家在荆州古郢(今湖北江陵)城中。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少明经,有才艺,善画。桓帝时因得罪宦官党羽,惧受祸,变姓名逃匿北海(今山东昌乐西北)卖饼。安丘(今山东安丘东北)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三年。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后拜太仆,出使关东。又拜太常,年九十余卒。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着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符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赵元任(189211.3—19822.24)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赵宗燠,爱国科学家,着名燃料化工学家、能源和环境保护专家。1957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5年起任石油工业部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为新中国石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姓赵的女明星:
赵雅芝、赵晨妍、赵琳、赵明明、赵薇、赵咏馨、赵咏华、赵学而、赵虹乔、赵柯、赵子琪、赵丽颖、赵丽容(已逝)、赵静怡、赵奕欢、赵宁、赵曼、赵美彤、赵默、赵娜、赵宁、赵芊羽、赵荣、赵蓉、赵仕瑾、赵姝、赵颂茹、赵彤、赵婉彤、赵薇、赵文娟、赵雯羽、赵学而、赵雪、赵娅文、赵奕欢、赵咏华、赵媛、赵之璧等等。
姓赵的男明星:
赵卫国、赵传、赵忠祥、赵文、赵本山、赵文卓、赵又廷、赵宝刚、赵丹、赵文瑄、赵显宰、赵权、赵珉基、赵桂炯、赵瀚予、赵洪涛、赵华、赵季平、赵敬一、赵俊涛、赵俊宇、赵凯、赵坤宇、赵雷、赵亮、赵牧阳、赵楠、赵鹏、赵钦、赵秋凯、赵天翼、赵玮、赵文浩、赵小兵、赵小南、赵小乙、赵鑫、赵星理、赵星翔、赵旭、赵雪飞、赵焱、赵仰瑞、赵一玮、赵英俊、赵勇亮、赵永、赵雨航、赵雨森、赵员外、赵越、赵云龙、赵照、赵振廷、赵真、赵志刚、赵忠海、赵传、赵子皓等等。
B. 姓赵的名人有谁
1、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符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2、赵佗
赵佗(越南语:Triệu Đà;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3、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4、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着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5、赵一曼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C. 赵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赵姓着名人物:
赵政、赵鞅、赵忠尧、赵匡胤、赵构、赵雍、赵孟頫等。
1、赵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D. 俄罗斯有哪些城市华人比较多
莫斯科、彼得堡这类大城市。
远东等地离中国比较近甚至就在边境附近的中小城市。
E. 突围换脸赵姓演员是谁
赵立新。
赵立新,1968年8月29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华语影视男演员、话剧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曾担任瑞典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
2001年,出演近代剧《走向共和》。2006年,参演的历史题材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三等奖。2007年,担任年代剧《中国往事》的编剧。2009年,加盟神话剧《西游记》。
2010年,主演谍战剧《永不消逝的电波》。2011年,出演建党90周年献礼剧《开天辟地》和年代剧《九河入海》。2012年,主演历史传奇剧《英雄曹操》。2013年,参演犯罪悬疑电影《全民目击》。2014年8月7日,出演的武侠电影《绣春刀》上映 ;同年,主演都市家庭剧《婚姻料理》。
早年经历
1986年,赵立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因为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赵立新大二那年被保送至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拿到导演系硕士学位。
20世纪90年代初,赵立新毕业后去瑞典,做职业话剧演员,成为第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华裔,之后担任维斯塔挪剧院形体指导,乌普萨拉市剧院和斯德哥尔摩阿里翁剧院的演员。
2000年,赵立新回国,留在中戏教学。2004年,赵立新受聘于中央戏剧学院成教学院任导专班主讲教师,在中央戏剧学院电艺系表导基础专业任主讲教师。
在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职业学院表演系主讲教师,瑞典斯德哥尔摩设德泰利舞台艺术学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于是之艺术学校表演系主讲教师。2005年,成立“赵立新戏剧工作室”,并应瑞典大使馆邀请制作。
F. 赵姓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干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干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以来,有关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十分丰富,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以福安县甘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20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东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郡;王氏来自太原郡;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郡。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志》卷1《风俗》)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宋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除族谱记载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门楼的门额横匾与宗祠长联上。一些世家望族,为显示其祖宗显贵,往往在门匾上刻写“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以及“五代尚书”、“亚魁天下”等字样。一般家族的门匾则刻有“鲁国传芳”(颜姓)、“颖水世泽”(陈姓)、“江夏衍派”(黄姓)、“蚊筑传芳”(丁姓)等字样,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渊源。镶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陈氏宗祠的楹联为:“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着维新。”同安县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的楹联,叙述了该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自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簪缨世代;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在全国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陈坊、蔡坊、潘屋、肖厝、许厝、王庄、伊家乡等,大抵原本皆是这样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迁入而更今名。谢坊原名绣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谢元明做官出名,成了望族,南宋时改为谢坊。即便是几姓杂处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为主。
由于历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单一姓氏或各姓氏间往往各有一些避讳和禁忌。如:旧时福建省长汀县高陂张姓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奸佞张士贵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该县李姓元宵节不闹花灯,因为相传唐高宗有个皇太子元宵节观灯时被薛刚踢死,故李姓视闹元宵为不吉利。永定坎市卢姓称风炉为端灶,因“卢”与“炉”谐音。当地人称锅盖为“甑棚”,唯曾姓人独称锅盖,也是因“甑”与“曾”同音避讳。泥鳅别称黄鳅或湖鳅,永定湖坑乡奥杳等地的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中川等处的胡姓人却称之为黄鳅。蟑螂即蜚蠊,俗称黄贼,抚市一带的黄姓忌称黄贼,而称蜚蠊。长汀的林、翁两姓忌通婚,相传两姓后裔曾同时携带祖先骨灰还乡,在客栈相遇,双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分开,只得各取一半带回故土埋葬。从此,为避免同宗联姻之嫌,两姓遂互不通婚。古竹乡高东人也不与岩背村人通婚,因为高东人认为其上祖江东峰是被岩背人所杀,故有宿怨。这类禁忌,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着《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的神话】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G. 父亲是中国院士儿子是俄罗斯院士姓赵
姜堪政 中国医大的研究生70年代在因为啥被批斗不知,偷渡到前苏联,被前苏联的边防军抓到以后,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当了10年的伐木工人,后来他给当时的苏联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波罗日捏夫写信,希望落实政策,落实政策以后,他开始了大量的实验,最主要实验是让小鸡长了鸭的脚趾。因为他在中国医大就是搞生物工程的。在前苏联的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以后 声名大振,被前苏联聘为科学院院士。他是在哈巴罗夫斯克的远东科学院,因为近年来中国人在哈巴经商的人很多,所以、、、其实他能治啥病?不让你得病就谢天谢地了!!!
H. 姓赵的名人
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
历史上部分姓赵名人:
赵政:即秦始皇,杰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平原君赵胜(?-前251)是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惠文王之弟。他任赵国宰相时,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惠文王死后,孝成王继位,他继任宰相,受封于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着名将领。
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汉族,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着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赵岐(约108~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按隶续谓其家在荆州古郢(今湖北江陵)城中。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少明经,有才艺,善画。桓帝时因得罪宦官党羽,惧受祸,变姓名逃匿北海(今山东昌乐西北)卖饼。安丘(今山东安丘东北)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三年。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后拜太仆,出使关东。又拜太常,年九十余卒。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着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符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赵元任(189211.3—19822.24)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赵宗燠,爱国科学家,着名燃料化工学家、能源和环境保护专家。1957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5年起任石油工业部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为新中国石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姓赵的女明星:
赵雅芝、赵晨妍、赵琳、赵明明、赵薇、赵咏馨、赵咏华、赵学而、赵虹乔、赵柯、赵子琪、赵丽颖、赵丽容(已逝)、赵静怡、赵奕欢、赵宁、赵曼、赵美彤、赵默、赵娜、赵宁、赵芊羽、赵荣、赵蓉、赵仕瑾、赵姝、赵颂茹、赵彤、赵婉彤、赵薇、赵文娟
I. 历史上姓赵的名人和事迹有哪些
赵姓,宋朝国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国“百家大姓”排名第八。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赵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多个政权,包括战国七雄赵国,秦朝(与赵氏同宗),赵佗建立的南越国,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赵姓着名人物有:例如赵氏孤儿赵武,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赵政,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
部分赵姓名人和事迹简介
古代
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武 : 赵氏孤儿的原型,奸臣屠岸贾灭赵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婴儿,程婴抚养赵武长大,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复仇。春秋末期着名政治家。
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着称
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政 : 即秦始皇,赢姓赵氏,名政,本名赵政。中国首位皇帝,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被誉为“千古一帝”。
赵佗:秦朝着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赵光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普: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谦,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近现代
赵戴文,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登禹,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参与过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七七事变爆发,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当代着名作家
赵元任,当代语言学家
赵尔陆,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赵镕,中将军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赵杰,少将军衔
赵俊,原名赵诗元,少将军衔,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
赵九章:着名物理学家
赵忠尧: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赵君陶: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母亲
柔 石: 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赵紫阳: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赵承嘏:化学家
赵士寿:药学家
赵丽宏:当代作家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闻 捷:原名赵文节,诗人
赵超构:新闻名家
赵克石: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朴初: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紫宸: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家骧:国民党将领
赵萝蕤: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赵洪娉: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
赵美心: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
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纪彬:哲学家
赵敏光:着名物理学家
赵伟: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着名画家、发明家
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北 岛:原名赵振开,诗人
赵景深:戏曲理论家
赵 丹:艺术家
金 山:着名演员,原名赵默
赵宝刚:着名导演
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
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
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
赵学煌:台湾演员
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
赵睿哲: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员
赵志凌:香港演员
赵 薇:大陆着名女演员,歌手
赵保云:书法家
赵本山:大陆着名小品演员
赵鸿飞:大陆演员
赵宝乐:主持人、演员
赵亮:演员
赵文瑄:演员
赵丽蓉:评剧、小品演员
赵丽颖:大陆青年演员
赵峰:原名赵世钦,少将
赵勇:现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赵勇: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文卓:中国影视演员、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师
J. 除了盖茨,中国两院还有哪些美籍院士
除了盖茨,中国两院还有哪些美籍院士
2017年11月27日,62岁的亿万富翁、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成为中国工程院18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之一。那么,在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外籍院士分布如何?美籍院士比重呢?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18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其中包含5名华人。新当选的院士中有9名为美籍,其中包含2名美籍华人。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
在中国工程院这66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29名,占比近一半。英国7名,澳大利亚5名,日本4名,俄罗斯3名,法国2名,此外还有来自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加拿大等国的外籍院士。具体名单如以下图表所示:
与中国工程院比肩的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
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739人,数学物理学部(143人)化学部(11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7人)地学部(12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9人)技术科学部(129人);外籍院士(76人)。
中国科学院现有外籍院士76人。在有详细资料的67位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有42人,占比将近三分之二,其中28人是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