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航天员在太空执行出舱活动前,航天员们要在地面上经历哪些“魔鬼式训练”
航天员们要在地面上经历很多训练,包括体质、理论、心理等方面。
宇航员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会遇到的超重效应,使人的体重和内脏重量增加数倍,超重耐力低的人会出现晕厥或呼吸困难。一个人超重的耐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具体的训练方法是让受训者半躺或坐在离心机的驾驶舱内,逐渐提高离心机的速度。这时,超重值逐渐增加,直到宇航员无法承受,然后逐渐降低离心机的速度。
让受训者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可以提高受训者的自主神经活动,减少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或者用声音刺激诱导人入睡,从而达到休息和缓解疲劳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贰’ 航天员怎么零重力训练
1, 可以在水下做零重力的模拟训练,在水下穿衣服是一件比较难完成的事情,当然水下也不能够呼吸,如果呼吸那就完了,你就死吧,水吸入肺腔就会呛水,呼吸根本无法完成.
2,非常危险的训练,飞机向上飞到一定的高度,是向上,往上飞,突然将发动机关闭,因为地球引力的关系,飞机会向地面坠落,在飞行以及关闭发动机的同时,上升的动力没有了,只有跌落的重力,人在机舱内的感觉就是所谓的"零重力"这种零重力的状态保持时间非常的短暂,只有几秒中的感觉,那几秒中,人在机舱中会产生悬浮的感觉,那个悬浮的感觉就是"零重力"
‘叁’ 俄罗斯宇航员在“星城”受训,主要都做什么
现在俄罗斯的宇航员正在俄罗斯的莫斯科进行训练,并且由于联盟MS,17可能会在10月份发射,所以说这些宇航员现在正在加紧训练的步伐,以此在进行航空航天发射的时候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而目前俄罗斯方面并没有公布这些宇航员目前所训练的项目主要是什么,但是一般航天员的培训项目都包括对于体制的锻炼以及对于心理的训练,同时在特殊环境时我们的应急能力,以及在太空环境之下的生存能力等等。
那么我相信这一批即将要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肯定像这种身体素质训练早就是已经达标了的,那么现在只是可能进行常规的训练,让身体的肌肉养成习惯以及让身体的肌肉不进行懈怠,所以说体质锻炼肯定是每日的日常锻炼,毕竟要在太空生存下来,肯定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伦理知识的教育也一定要有,这个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应该要知道的,其次就是心理训练,因为我们知道在太空的时候,环境跟我们在中国是不一样的,整个环境也没有太多的声音,并且自己也是处于漂浮的状态,如果你在长时间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和人对话,说实话心里肯定会产生问题,所以说提前就要进行心理训练,以防止你在太空的时候心里崩溃。
当然了,针对宇航员的类别和职业不同,所针对的训练项目也不同,那么这个就要看俄罗斯宇航员这一次去太空的任务主要是什么了,同时还有生存训练,综合训练等等,反正就是要一切都尽善尽美,什么东西都要会。
‘肆’ 航天员的训练的过程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航天员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成千上万候选人,经过重重关卡的筛选,才有几个人,最多是十几个人成为后备航天员。这些人也不是都能上天,等待他们的是长期艰苦,甚至是极限负荷的航天员训练,在训练中还可能会由于意外事故而丧生。所以,有人将它描述为“魔鬼训练”。航天员只有通过训练,经考核和评定合格后,才能转为正式航天员,参加太空飞行。据报道有50%的后备航天员在训练过程中被淘汰。
第一,培训航天员的摇篮
为了培训航天员,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建立了专门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基地。美国航天员选训中心是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约翰逊航天中心,俄罗斯的是在莫斯科东北40公里的加加林训练中心。我国的航天员选训中心是在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选拔出的后备航天员将集中到那里进行训练。
第二,为什么要进行航天员训练?
航天员与从事一般职业的人不同,他们不仅仅从事单一工作,而是要身兼数职:指挥员、驾驶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天文学家、医生、机械修理工等。没有强健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是不能完成任务的。为了顺利地完成太空飞行任务,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训练。通过训练要达到:
(1)增强航天员的体质,提高处于太空特殊环境下(如失重、超重、缺氧)的耐力;
(2)使航天员能够适应座舱环境,能在其中健康地生活和有效地工作;
(3)提高航天员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能够胜任航天中的多项工作。
航天员训练的项目很多,涉及面很广也很复杂,为了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预备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8大类、58个专业的专业训练。训练时必须有重点和针对性,有的知识一般了解一下就行了,有的与任务完成有密切关系的,要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在航天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除了太空飞行,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度过的。完成一次飞行任务后,除了要巩固原来的训练科目外,还要为以后的飞行任务接受新的训练。
第三,训练的实施
航天员训练的时间较长,职业航天员至少需要3.5~4年的时间,载荷专家需要2.5年。我国的14名航天员是1998年选拔出的,经过了5年半训练才有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对于一名职业航天员,训练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基础理论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的时间约为6个月到1年。在这段时间里,航天员要学习很多基本航天知识,为今后的专业技术训练奠定基础。他们学习的知识面很广,学习的内容很多,是任何一个大学都无法学到的。例如,我国的航天员在基础训练阶段的基础理论训练就开设了13门课程: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医学生理性基础、地理气象、星空识别、高等数学、力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自动控制理论、CNC制导导航基础、电工电子学、政治理论及文学艺术休养。据航天员反映,这个时期尽管体力付出少,危险性小,却是他们训练中最艰苦的时期。
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阶段
需要1~2年的时间,目的是使航天员掌握航天飞行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训练的内容以航天器技术和各种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内容包括飞船和航天飞机的驾驶和控制,飞行器上各种设备的操作,航天器的交会和对接训练、失重飞机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医学保障训练等。
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阶段
约需要1年半的时间。它是根据首次飞行任务而制定的训练,是针对航天员从进舱、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返回地面的整个飞行过程的所有程序进行训练。在上天前还要进行几次大型的合练,使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了解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航天员的体质训练、心理、飞行技术训练和对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例如,我国航天员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安排了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不少航天员自己还坚持每天长跑,所以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召开的运动会上,航天员大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长跑的第一、二名都被他们囊括了。为了使航天员掌握训练的项目或内容,每相隔一定的时间还要进行复习。例如,美国规定训练课程超过6个月后,就需要再复习一下,以便保持以前的熟练水平。
第四,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航天活动会置身于各种特殊环境,其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超重和失重环境。为了使航天员更快地适应航天环境,就要进行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超重训练
航天员在发射和返回的过程中要遇到的超重作用,它使人的体重和体内的脏器的重量增加好几倍,超重耐力低的人会因此而出现晕厥或呼吸困难。一个人的超重耐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具体的训练方法是让受训者半卧或坐在离心机的座舱里,逐渐增加离心机的转速,这时超重值逐渐增加,直到航天员不能耐受,再逐渐降低离心机的转速。还可以结合今后的飞行任务,模拟飞船上升和返回时所遇到的超重曲线,进行周期性的训练,或加入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体验。
失重飞机训练
航天员在轨道飞行过程中是处于失重状态的,失重不仅对人体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可以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因此,在飞行前进行失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在地面上不可能产生真正长时间的失重,所以只能进行短期失重和模拟失重训练。短期失重飞行训练用的是失重飞机。这种特别改装的飞机在进行抛物线飞行时可产生25~35s的失重,失重飞机飞一个起落可完成15个左右的抛物线飞行。利用短暂的失重可进行体验失重、空间定向、人体行为、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和工作等训练。我国航天员失重飞行的训练是在俄罗斯的失重飞机上进行的,他们在一个架次飞12个抛物线后都没有呕吐,俄罗斯的专家佩服地说:“中国航天员的素质真好!”。
浸水训练
人在水中时,由于流体静压和重力负荷作用减少,可产生类似失重时的一些变化和感觉。这种方法不是真正的失重,只是模拟失重产生的体液头向分布和漂浮感。浸水训练是在一个大水槽中进行的,这个大水槽可以将航天器的1:1模型放在里面,可以训练航天员失重情况下的工作能力。例如,训练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在舱内和舱外工作时的动作协调性等。
头低位训练
头低位时,下身的血液会冲向头和胸部,因此如果在地面经常让受训者处于头向下的位置,进入太空后,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就快,产生的不舒服感觉就会减少。我国的航天员在发射前几天的晚上,也采用了这种头低位的方式睡觉,这样可以使航天员入轨后更快地适应失重环境。
前庭功能训练
航天员进入失重环境后,有一半以上的航天员会出现类似地面晕车、晕船的反应,使航天员十分不舒服,也影响工作。出现这些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失重影响了人体内耳的前庭器官,为了增强前庭器官的适应能力,可在地面采用转椅、秋千、跳弹力网、体育训练等方法训练人体的前庭器官。
第五,救生与生存训练
航天员从发射开始到返回都存在潜在的危险。通过救生和生存训练,可以使航天员掌握出现危险情况时的自救技能,减少航天员的伤亡。例如,在航天员进入座舱到火箭点燃的这段时间,火箭和航天器都可能出现故障,如果危及航天员安全时,可以利用紧急撤离装置(如防暴滑梯、紧急撤离滑道和索道等)撤离火箭。而如何正确应用这些装置,需要经过训练;火箭点燃后,航天器的上升阶段如出现危险,需要航天员迅速离开航天器,因此航天员要进行跳伞训练;航天器入轨后也可能出现危险,需要飞船或航天飞机将他们营救撤离,如何撤离需要在地面模拟器中进行大量的训练。航天器在返回的过程中,由于自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会落到其他地方,给营救工作带来困难,必须通过训练使航天员了解和掌握着陆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及采用的正确自救措施。航天员在返回后,也可能着陆在非预定的区域,例如落到大海、茂密的森林或沙漠中,与指挥中心联系不上,营救小组不能及时救援。因此,必须对航天员进行着陆后的生存训练,使航天员了解着陆后可能遇到的恶劣环境的特征,掌握生存的技能。通过生存训练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第六,心理稳定性训练
航天活动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负荷,尤其是长期飞行,可能会引起航天员出现心理障碍,有时飞行中的航天员心理状态会成为航天任务是否能完成的关键,因此对航天员进行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航天员的心理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心理稳定性训练
方法是结合航空飞行、跳伞、超重、失重飞行、前庭功能、救生和生存等训练,提高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
隔离训练
根据训练要求,让航天员在一个狭小的隔音室中生活、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他们隔离期间的表现,就可以了解每个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及对孤独环境的适应和储备能力,提高他们今后在航天中的心理稳定性和航天员之间的协调工作技巧。
心理支持
通过三种方法提高航天员的心理品质。第一种方法是生物反馈法,即让受训者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放松肌肉,这样可以改善受训者的植物神经活动,达到减轻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或用声音刺激方法,诱人入睡,达到休息和减轻疲劳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教育,使航天员正确地掌握待人处世方法,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航天员的心理相容性。第三,表象训练,即对所学的知识采用“过电影”的方法,提高航天员飞行中记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七,航天员的专业技术训练
专业技术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使航天员掌握飞行中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的航天计划,专业技术训练的内容是不同的。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先讲课,后实践。训练通常是在单项训练器或模拟器上进行训练。在航天员选训中心有很多供航天员训练用的不同模拟器。每个模拟器的用途不同。例如前苏联为完成“联盟”号任务,设计了一种“联盟”号训练器,它除了不能模拟超重和失重外,可模拟“联盟”号飞船从发射前准备开始到切断发动机,在空中飞行和返回阶段的整个空间飞行过程,训练航天员完成交会、对接、轨道纠正、机动飞行和下降等操作;在训练器的旁边有计算机和控制室,可以监测航天员的工作能力及模拟出飞行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以便让航天员在地面上就熟悉它;还有对接模拟器,它和“联盟”号飞船与航天站对接用的装置完全一样,可像实际飞行那样用专门的灯光模拟日光照亮舱内;此外,还有组装模拟器、工具模拟器、机电星空模拟器、航天站实物模型等。在正式飞行前,要将1:1的飞船模型放在大型水槽中,航天员穿着特别的压力服,在水槽中模拟失重情况下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航天员的训练十分艰苦,考核也是十分严格的。在航天员训练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考核评定,训练不合格的将被淘汰。我国的14名航天员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和训练,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近百项的学习训练任务,顺利通过了航天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3年7月3日,经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获得三级航天员的资格。2003年9月,杨利伟、翟志刚和聂海胜被确定为三名首飞梯队航天员,接受飞向太空前的强化训练。最后,由杨利伟乘神舟5号上天,圆了中国人民的首次“飞天梦”。
‘伍’ 俄罗斯飞机失重实验,人为什么会飘起来
因为失重飞机是将现有的飞机通过特别设计和改装而成的,它每次飞行时可以连续进行十几次的抛物线飞行。在每个抛物线飞行时,出现超重-失重-超重的变化。
飞机失重抛物线飞行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平飞加速段:飞机起飞后,爬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平飞加速;
(2)俯冲加速段:飞机先向下小角度俯冲加速,使它达到失重特技飞行中的最大速度;
(3)失重飞行段:当飞机飞到一定距离时,飞行员同时连续地操作操纵杆和油门杆,使飞机飞出一个抛物线形状的特技飞行,它的上升段相当于物体的垂直上抛运动,下降段相当于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或减速运动的惯性恰好与重力抵消,使飞机处于失重状态;
(4)俯冲改出段:飞机滑行到一定距离时,以一定的俯冲角飞行到抛物线最低处,再以一定的法向过载值(飞机飞行时改变俯仰状态的能力常用最大法向过载来衡量)拉起改出,即结束失重飞行,进入平飞状态,于是可继续进行下一个失重抛物线飞行。
‘陆’ 请问航天员训练中心太空仓中的失重环境是怎么模拟出来的
一般来说都是乘坐大型军用运输机,训练员在机舱内,然后飞机爬升到一定高度再向下以一定的加速度(一般是重力加速度)俯冲,也可以自由落体,这样,机舱内的训练员就会失重。我国的航天员就是到俄罗斯参加的这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