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2月18号到哈尔滨 黑龙江哪里是最靠近俄罗斯的.求功略.
黑河,抚远大黑瞎子岛,同江,虎头,虎林的吉祥口岸,当壁镇的兴凯湖,绥芬河,东宁都很近。
Ⅱ 虎头要塞的虎头要塞:侵华见证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丘陵中,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它与俄罗斯军事重镇达里涅钦列斯克市及远东大铁路隔乌苏里江相望,处于伯力——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着远东铁路的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6公里。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
从虎林市出发,车行1个多小时,记者到达虎头镇郊。沿山坡拾级而上步入山头平地,只见一面大理石墙上刻着“侵华日军虎头军事要塞遗址”几个大字。
大理石墙后,便是侵华日军虎头军事要塞遗址博物馆。馆门左侧摆着一大块混凝土的地基,上面有标牌——日本军用神社遗址。两枚锈迹斑斑的巨型炮弹倚墙而立,右侧便是虎头要塞地下军事设施入口处。
据虎林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孙永林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哈尔滨等4省1区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继而染指苏联,1934年至1939年,日军动用数万名中国劳工,耗资数亿元,修筑了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
走下水迹斑斑的石阶,进入玄幽的地下工事,顿觉寒气逼人、霉味扑鼻。巷道全部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铺就而成,一米多宽、两米来高,顶部呈拱形。这里常年气温仅11摄氏度。劳工们当年就是在如此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日复一日遭受着日军残酷的折磨。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记者先后参观了巷道两边的“指挥所”、“发电所”、“粮菜库”、“休息间”、“将校间”等旧址。有一“蓄水池”深达20米,一次可贮水720吨。
在要塞里,记者目睹了一些侵华日军罪证:“厨房”的灶台上,一口生满铁锈的大锅还完整地摆放着;“浴室”里的白色瓷砖还没全部炸飞;“医务室”里仍有4个钢筋柱裸露在地面,标志着当年手术台的位置……
一走出地下工事,记者就看见了当年苏联红军为纪念阵亡将士修建的解放纪念碑。据史料记载,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在历时17天的“虎头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为解放虎头,493名苏联将士长眠于此。
随后,记者来到了亚洲最大火炮炮台遗址。此炮台是侵华日军为其所制造的惟一一门40厘米巨型榴弹炮而构筑的,为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炮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炮。1919年开始设计,1926年8月由大阪炮兵工厂制造。1941年10月,日本决定将此炮装备虎头要塞。由神户极秘密地运到大连,12月运至哈尔滨,分体后,1942年3月运至虎头要塞阵地。6月开始建筑炮台。1943年初装备完毕。该炮口径410毫米,炮身重量80吨,总重348吨,弹重1吨,初速580米/秒,最大射程20公里。
该炮炮口直对东南方苏联的伊曼铁桥和拉佐给水塔。这门巨炮的任务是在对苏作战中对乌苏里铁路运输中枢进行毁灭性打击,破坏伊曼铁桥和拉佐给水塔,摧毁苏军铁路运输设施和给水设施。
Ⅲ 黑龙江七台河市离苏朕多少公里
七台河市离俄罗斯(已不叫 苏联了)最近的是南面,与位于边界的 拉斯卡佐沃的直线距只有60公里,不过,没有道路贯通。
有道路贯通的是东面,东面是以乌苏里江为边界,江边是虎头镇;七台河与虎头镇的车行距离约 285公里。
Ⅳ 鸡西虎头风景区怎么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虎头风景区地处黑龙江东南部,与俄罗斯的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
鸡西虎头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景区内以世界之最的天下第一虎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头要塞遗址为主,要塞遗址内包含博物馆和地下要塞、二战纪念碑、抗日英雄纪念碑,通过最真实地实物和遗迹有力地展示了日军的侵华罪证。此外,“东方第一庙”—关帝庙和美丽的乌苏里江,也非常迷人。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完达山余脉丘陵中,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
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是主要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成钳形以南北两线呈护卫阵势,虎西山、虎啸山两个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为猛虎山后方第二线阵地。
“天下第一虎”是虎头旅游风景区的一大人文景观,该虎始建于1999年,虎长25米,高16米,重30.4吨,基座4.6米,总高度为20.60米。此虎全部用铜板锻制焊接而成,虎雕之巨大,气势之雄伟,在世界铜锻虎雕之中首屈一指,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一书,堪称“天下第一虎”。
虎头要塞是当年日本人为防止苏联红军打过来,在中苏边境上修建很多要塞之一。
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虎头要塞它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今虎林市虎头)周边完达山余脉丘陵中,要塞建于1935年,到1939年主体工程完工。
虎头要塞地下工事主干道长达10余公里,纵深达6公里。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
乌苏里江第一塔2009年5月竣工,塔高55米。塔体外部玻璃幕墙半球造型,高空远看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乌苏里江畔,散发着夺目的光辉。登塔鸟瞰,蜿蜒秀丽的乌苏里江恬静流淌、天然的保护区湿地风光瑰丽怡人,近在咫尺的俄罗斯异国情调尽收眼底。段段景色与款款风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共鸣着异域、文明与自然的绮丽旋律,令人心旷神怡!
鸡西虎头风景区,巍巍山岭、浩瀚林海、旖旎多姿,以重要的历史遗址景观为主,是集界江风光、战争遗址、湿地探险、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在虎头参观,令人对为战争献身的平民、烈士们发自内心地产生敬意,对难以忘怀的历史更加铭记,而天然的自然风光也足以让人如痴如醉。现在,虎头风景区已被专家定性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处“非城市中心型旅游资源集合区”。
更多关于鸡西虎头风景区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7ed0d161573187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Ⅳ 俄罗斯伊曼市具体概况和数字
达里涅列钦斯克市(伊曼市,1972年改为现名),位于大乌苏里卡河畔,与中国虎头镇隔乌苏里江相望,是滨海边疆区木材加工中心之一,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家公路穿过该市,有火车站、地方航线的飞机场。
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2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万人,市中心人口约3.8万人。俄联邦大学在此开设了经济专业学院。
达里涅列钦斯克市曾两次荣获滨海边区中等城市设施完善称号,并被纳入滨海边区旅游线路中。城市经济以木材加工为主。
市内有10所中学和艺校、10所幼儿园,远东国立大学生在此开设了经济专业学院,列索扎沃茨克医学院在此设有分院。达里涅列钦斯克市曾两次在中等城市的滨海边区最完善城市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并被纳入滨海边区旅游线路中。
达里涅列钦斯克市政府与区政府虽同处一个城市,但均直属滨海边疆区政府,分别负责市区和农村的各项工作。
该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钛铁矿、金、红榴石、煤、焦煤、石灰岩等。
(5)虎头镇挨着俄罗斯哪个城市扩展阅读:
伊曼市苏联红军参加解放虎头战役。
1945年8月9日1时30分,集结于伊曼地区的苏联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向虎头日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使虎头筑垒地域的道路、地面工事、通讯设施、铁路和车站均遭到严重破坏。并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
日军立即进入预备阵地和地下工事。
守备队本部及其属下的步兵队本部、炮兵队本部、步兵速射炮中队、陆军病院进入中猛虎山工事;步兵一中队进入西猛虎山工事;步兵二中队进入虎啸山工事;步兵三中队进入东猛虎山工事;步兵四中队进入虎北山;二个炮兵中队各进入炮阵地,凭借要塞进行顽抗。
当天拂晓时分,双方停止射击。虎头的居民乘机撤离,奔向西部黄泥河子、腰营屯旧址,并有少部分人去虎林县城。
6时左右对岸苏军再次进行炮击和飞机轰炸。日军即集中各种火力拦阻射击,企图阻止苏军渡江。但苏军在当天,从伊曼、上尼柯里斯阔耶、克尼热夫斯阔耶等三个方向强渡乌苏里江,至阿布沁、临江台与下水涝之间的偏脸子山、黄泥河子四处登岸,消灭了日军守敌。
然后,由苏军265师和109筑垒守备部队,联合向后山地下要塞的顽敌发起了猛攻,日军多次组织反冲击,进行白刃格斗,战斗相当激烈,一时不能攻克。10日,264师领导决定:除留该师1056、1058两个团与109筑垒守备部队继续联合歼敌外,本师的其余部分向虎林进军。
经过连日的战斗,在苏军优势兵力的攻势下日军主阵地被分割,外围阵地大部分丢失,主阵地地面工事体系均遭破坏,制高点也已丧失,兵器特别是火炮损失严重,人员伤亡过半。
8月15日,消灭了敌炮兵一中队;8月17日,消灭了敌虎北山步兵第四种中队;8月19日消灭了敌守备队本部、步兵队本部、炮兵队本部、步兵炮中队;8月21日、22日,消灭了敌人步兵一中队、炮兵二中队;8月26日守敌全部消灭。18天时间,共歼灭敌人1348人。
Ⅵ 虎林的介绍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南麓,以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联邦隔水相望。虎林,古为肃慎地,是赫哲族世居地。清光绪二十年设政,1946年5月建立县人民政府,1996年10月撤县设市。占地9334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的千分之一。总人口31.7万,城区20万,乡镇11万。虎林市地广人稀,是一个以农业、绿色食品产业、边境贸易、旅游业、医药等产业为主的新兴口岸城市。虎林市辖7个镇、4个乡:虎林镇、东方红镇、迎春镇、虎头镇、杨岗镇、东诚镇、宝东镇、新乐乡、伟光乡、珍宝岛乡、阿北乡。市境内有:东方红林业局、迎春林业局、八五零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六农场等。
Ⅶ 乌苏里江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乌苏里江起点和终点是虎头镇、太平洋。
乌苏里江的起点是虎林市的虎头镇,在乌苏里江广场上,游客可以看到一尊起点标志石碑,是观光客必留影的拍摄点。
乌苏里江原是中国的一条内河,自1860年沙俄强迫满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后,才成为界江。穆棱河水流入松阿察河与发源于俄罗斯境内的伊曼河在虎林市虎头镇汇合,始为乌苏里江。
气候特征
乌苏里江流域春季(3~5月)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C左右。平均季降水量50-80毫米,仅占全年的15%左右。
夏季(6~8月)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C,最高气温达38°C。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战役是在哪里
虎头要塞
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 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中心区域正面宽12千米,纵深6千米。主阵地 猛虎山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西猛虎山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 的天然屏障。其牢固程度、完备程度、现代化程度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最,号称“东方 马其诺防线”,被公认为是侵华日军在亚洲的最大军事要塞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关东军即拟定了侵略矛头直指苏联的《对苏攻势作战计 划》,日军东北边境要塞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按照对苏作战计划,在此驻扎重兵,秘 密修建地下要塞,以作为攻苏的战略基地。为了将它建成“北满第一永久要塞”.日军耗 资数亿,强征中国劳工10多万,共用时10年(地下工程于1939年基本建成,整个要塞 工事到1943年才告完成)。在这10年中,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被秘密押到这里充当劳工, 建成了庞大的进攻防御体系,当年修筑秘密要塞的劳工被秘密杀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半 个多世纪,但一直没有见证人和史料记载。
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虎头要塞之坚固、守备兵力与火力配备之雄厚,远胜过法国 的马其诺要塞,将其夸耀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可坚持6个月不怕围困的坚固要塞”。 甚至狂妄宣称:“当日苏爆发战争,只要在虎头坚持三天,即可打赢日苏战争。”多年来, 史学家们习惯于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定在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即1945 年8月15日,而后人研究发现,1945年8月30日才是战争真正结束的时间,并且在此之 前的数天内,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场面壮烈的要塞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导火索”却 是一个当地农民无意中“点燃”的。
1945年8月9日,从凌晨1时开始,强大的苏联红军在大炮和飞机掩护下,苏联红军 第35集团军向虎头要塞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使日军防御体系支离破碎,各自为战。由于 苏军战前侦察情报工作不细,投入战斗仓促,加之对我国境内的地形不熟,南路苏军本来 是向郧山和胜山要塞攻击的,由于驻守要塞的与后方切断了通讯联系的日军第132旅团第 783大队没有与苏军交火,因此苏军没有发现这一部分日军,直接向中国境内追击日军而去, 这使得黑龙江东宁境内日军第132旅团第783大队近2000人得以隐蔽下来。
1945年8月11日,被当地人称为“张大胆”的人去捡战场上的破烂,他拿着一把 破旧的日军战刀到处挑来戳去,企图寻找值钱的东西,在一片废弃的建筑中,他一不小 心挑开了一处日军伪装的枪眼兼通气孔,发现了一群手端刺刀的日本兵,吓得撒腿就跑, 并向驻扎在石门子的苏军报告了这一情况,一位懂中国话的苏军军官向张福忠详细地了 解了情况。
8月12日,苏军第一方面军后续集团军部队以及从老黑山追击日军的苏军某部,奉命 围歼张福忠发现并报告的漏网日军要塞。日本关东军第783国境守备大队凭借着虎头要塞 进行殊死的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和残酷,日军守备队虽不足2000名,但火力较强,在战 斗的紧要关头,日军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敢死队与苏军血拼,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苏 军没有预料到,工事严重毁坏、弹药不足的日军仍有如此顽强的抵抗力。
8月15日中午时分,日军官兵收听到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玉音广播”,但 是守备司令官大木正大尉拒不相信:“关掉收音机!哪里是陛下的广播,分明是削弱友军 战斗力的谋略性广播”,他的话给司令部定了调,将虎头要塞的日军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苏军飞机向日军阵地撒布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但要塞的日军认为这是苏军在欺骗, 继续抗击苏军,苏军用汽车、装甲车从江边运来了大量毒气筒和鼓风机,利用地下工事露 在地表的换气孔、烟囱等通孔向洞中鼓吹毒气。龟缩在洞中的日军,不少人因中毒室息而死, 少数头戴防毒面具的日军士兵苟延残喘地死守在洞口,这一天是日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8月1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通告关东军全部向苏军投降,东北全境解放,但在虎头 要塞,激烈的战争并没停止。苏军出动了多辆中型战车、自行火炮、火箭炮继续扫荡日军, 逼近要塞洞口,直接用火炮轰击地下要塞中的残敌。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负隅抵 抗的日军才全军覆灭,2000多名日军官兵及开拓平民全部葬身于虎头要塞中,1945年8 月30日,胜洪山顶最高处挂起了白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战斗结束了,虎头守 备队仅剩的53名日军官兵被苏军俘虏。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日军要塞,并没有挽 救侵略者失败的命运,相反却成了埋葬他们的坟墓!但苏联红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阵 亡了 1000多名战士,虎头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场 帷幕终于在虎头这里落下了。
这场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后,本是可以避免的,如苏军可以围而不攻战术来消 磨敌军斗志,损耗其给养,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苏军偏偏选择了强攻的作战样 式,使本不知日本已投降真相的日军只好拼命抵抗,参加虎头要塞攻坚战的苏军(先后投 人两万余人)为此付出了 1000余名官兵的生命。1945年8月,那场空前惨烈的要塞攻坚战, 由于日军负隅抵抗,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整整迟缓了 11天,因此虎头要塞被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激战地”。
Ⅸ 中国第292号界碑位于何处
292号界碑位于黑龙江虎头镇乌苏里江广场边上,江对面就是俄罗斯
Ⅹ 东方马其诺防线在哪
1931年9月18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历时十余年。这期间,日军在中国东北和前苏联的国境线上秘密修筑了大量的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其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亚洲之最,关东军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这些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是怎样建成的?又是出于什么样军事目的?多少年来一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将首次揭开这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谜。
当年防线其状若何 屯势边境千里虎踞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日本关东军龟缩到黑龙江的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中负隅顽抗,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底,日军才完全缴械。因此,虎头、东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如今,在这里,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硝烟散尽的土地上,战争的痕迹仍历历在目。一座座坍塌的碉堡、淤塞的反坦克壕、交通壕以及错落的掩体依稀可辨。那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地下要塞更是变得幽深莫测。
号称坚不可摧的虎头要塞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1945年8月19日到8月20日,苏军占据了山体的表面,就往地道里面、要塞里面灌上了汽油,由于里面燃烧爆炸,整个都塌下来了,1600名日军仅逃脱了53名。其中仍健在的冈崎哲夫回到日本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编着了《虎头永久要塞秘录》一书。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没有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赵宁说:我们搞了这么多年,一份完整的地下工事的图纸都没发现过,就在调查工作艰难进行的时候,1997年初,黑龙江省东宁县在日军遗留的军用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批日军军用地图。这批地图的发现,使日军筑垒地域的考察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专家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日军筑垒地域和地下军事要塞情况。笼罩在日军要塞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峥嵘初露。
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专家考察发现,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近3000公里的国境线上散布着长达1000公里的日军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它们分别修筑在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东宁、虎头、黑河,内蒙古的海拉尔等14个地区。那么,日军号称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首先来到了东宁县。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东部与俄罗斯接壤。1933年1月10日,日军关东军侵入这个仅有3万5千人的县城后,在这里驻扎了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兵、工程兵等各种兵种数目达10万之众,他们还修筑了密集的军事工势。在东宁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共发现六个地下要塞,每个要塞都配备了大口径的火炮,并且要塞都是依着面向前苏联的山坡修筑的。据当地老百姓讲,这里还有一处叫核心阵地这么一个地方,据说从1945年到现在,这个要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
听此介绍,记者一行遂和东宁县武装部、文物管理所组成探险队对这个位于东宁县东部的侵华日军胜洪山核心阵地进行了探寻。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探寻,记者发现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遗物,但从坍塌的地洞中,无法看出当年日军地下要塞的全貌。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距离东宁县1000多公里的海拉尔。当年日军构筑在这里的军事要塞是14个筑垒地域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内蒙古东部的海拉尔,是伪满时期兴安北省的省会,距中苏中蒙边境均为150公里,是当时日军布防的战略要地。
由于当时激烈的战斗,日军修筑的14个筑垒地域基本都被摧毁了。在海拉尔的北山上,我们发现了山地下便有一段保存相对完整的日军核心地下工事。
这个地下要塞,呈东西走向,总面积9053平方米,干道长5481米,总共有11个入口,每个入口分别与地面部队集结地、火炮阵地、观察所等相通,散布在地面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毁。
当时地下要塞里有发电室、仓库、弹药库、卫生所、兵营,还有宿舍、将校室、指挥室,可以说什么都有。地下坑道呈拱形,高2米,宽1.7米,坑道两边排列着大小不等的房间59间,最大的宽2.6米,长42米。每个交叉路口或转弯处设有射击孔,便于在坑道战时实行狙击。坑道底部两侧有用于排水的沟槽,坑道顶部每隔50米即有一个通风孔,直通山顶。
这么深,这么复杂的工事,是怎么开掘出来的呢?是掏洞吗?研究人员说:不是,全部是靠开挖,做完了以后再把它被覆上。当年被俘虏的日军在走出山洞后透露,洞内物资供应齐全,在没有任何外来供给的情况下,一万多人的部队,可以在这个洞中生存半年。
穷兵黩武意欲何为 占领东北进攻苏联
据1939年伪满洲国提出的“北边振兴计划”记载,日本侵略军沿中苏中蒙边界共修筑4000多公里长的地下军事要塞,飞机场420个,军用仓库500个,当时日本关东军把这一系列的军事设施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那么,庞大的日军筑垒地域和要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于什么样的军事目的修筑的呢?
国防大学徐焰教授分析道:“严格讲,这是一个进攻的出发阵地。”
在吉林省馆档案中,记者找到了日本关东军司令菱刈大将1934年5月12日颁布的《关东军关于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据介绍,命令发出之后,日本关东军随即在上述地区展开修筑军事要塞的第一期工程,并组建了第1-8国境守备队。其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修筑这些军事要塞又是针对谁的呢?
徐焰教授说,日本明治维新后意欲实行大陆政策。所谓大陆政策,就是要控制亚洲大陆。要达到这一目的,面临两大敌人,一个是俄国,一个是中国。1931年,它占领了东北三省。从那时起,它开始大兴地下要塞,主要目的当然是想永久控制中国东北的富饶资源和领土;另一个方面,它也借此获得对苏联作战的一个基地。所以这些工事的特点,跟一般的国境工事不太一样,表现在它是一种进攻性工事。防御性工事都是纵深配置,有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而且不能紧贴着边境线,需有一定的纵深;而日本苏满这些工事却与此大不相同,它们基本上都是一线配置,而且恰恰是配置在最靠国境线的地方。
为了达到进攻苏联的目的,在乌苏里江边的虎头镇,日军当年设置了一门名为“丸一号”的巨炮,这门巨炮是当时日军使用过的亚洲最大的陆火炮。据介绍,这个炮可打到20公里远,正好打到(俄罗斯)伊曼的环形铁路上。它配置在这儿,就是为了摧毁远东铁路,切断海参崴和哈巴之间的联系。
两次试探均遭重创 工事规模随后缩小
随着侵华战争的步步升级,日军加紧了在东北修筑军事工事的进程,展开了修筑要塞的第二期工程,同时组建第9-13国境守备队,为进攻苏联继续进行周密的战争准备。这期间,日本对苏联发动过两次试探性的进攻。
一次是1938年8月份的“张鼓峰事件”,“张鼓峰”是一个山头名。当时有一队日本士兵去那里修工事,引起苏军的干涉,后来引发两国交战,越打规模越大,最后发展到上万人规模的冲突,日军最终被打退了。
第二次比较大规模的就是1939年5月份到9月份的“诺门坎事件”——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已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向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军事挑衅,双方出动兵力近30万,战争持续了三个月,结果日军遭到苏军优势兵力的沉重打击。诺门坎事件的教训,使日本对苏联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它的北进政策由此发生了动摇,暂时全力巩固在中国侵略的地盘。
徐教授说,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闪击战。6月26日,日本内阁决定予以配合,但是采取什么形式配合?是进攻呢,还是威胁呢,一时举棋不定,最后就先搞一个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为日本军事史上很有名的“关特演”。其时,关东军猛增85万人,有35万人进入到中苏边境一线的作战阵地,处于临战状态。最后为什么日本兵没有北上,反而南下了呢?
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宁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期望德国把苏联打得狼狈不堪。这样,它再在东边出击,这样就非常有利了。可是,苏联虽说在战争当中损失也很惨重,却还没有像日本人所期望的那样不堪一击。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一。此时它的战略目标已有所调整,在中国东北修筑的用于进攻苏联的军事要塞暂时转为防御,修筑要塞的第三期工程,规模也随之缩小。至此,日军在中国东北构筑的14处筑垒地域基本完成,呈扇形分布于中苏边境线上。
当年为日军挖过战壕的李洪山老人说,修八卦洞的劳工,都被日军整死了。
修筑秘密工事劳工至少百万完工后许多人被集体枪杀。
这些花费十余年修筑的军事工事,到底要动用多少劳工?
黑龙江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赵宁说:在30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下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构筑工事真是殊为难事。它的劳工来源一个是战俘,他们叫特殊工人;另外就是大量的劳工。人员最紧张的时候,日军还抓“浮浪”,就是那些在街上闲散的青壮年劳动力。
黑龙江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程鹏汉说:比如虎头筑垒地域,动用了十多万劳工,这是他们日本人自己写的书说的,根据工事的规模大小推算,直接参加修筑秘密工程的劳工最少也得百万劳工。修核心工事的这些劳工基本上是在工程完了之后,被集体枪杀,从日本老兵的回忆,还有从日军地下工事附近发现的“万人坑”,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残留在虎头、东宁日军地下要塞的日本关东军没有接到投降的通知,他们又垂死挣扎了十多天。他们哪里想到,这些以中国劳工血肉和尸骨掘出的地下要塞,最后竟成为他们自己的坟墓。
附:马其诺防线
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是1927年至1936年法国为防止德国入侵修筑在法德边境的防御工事。长约700公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耗资巨大的马其诺防线在战争中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
日军自我吹嘘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跟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作比较,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说,二者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都采取了大量的地下工事,而且投入量都很大。日本关东军的筑垒地域甚至有的地方还超过马其诺防线,比方说修了地下暖气、取暖设施,比马其诺防线还好,区别在于筑垒地域,是选择一些重点的交通要道、重点的一些制高点修筑的。严格讲,“东方马其诺防线”是一个进攻的出发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