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为什么扩建工厂

俄罗斯为什么扩建工厂

发布时间:2022-11-26 13:53:32

1. 历史沙俄时代俄国 工业化和 他们主要在哪建的工厂

19世纪50、60年代沙俄开始启动工业化

当时,有大量法国资本流入——实际上一直到俄国爆发革命前,都是法国资本家在给俄国输血。

俄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以铁路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各业发展;

到19世纪90年代,俄国形成了几个工业中心,较老的工业中心有圣彼得堡、莫斯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区,顿巴斯是煤炭业、冶金工业区,巴库是石油工业区等。

2. 俄军为什么突然转变战略,这个时候去轰炸电厂和基础设施

俄军为什么突然转变战略,这个时候去轰炸电厂和基础设施?

俄乌冲突已经200天,从最开始俄罗斯砍瓜切菜却点到为止似的犹疑,到乌克兰在西方援助下豪气干云大举反攻,俄罗斯做出一些战术调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么做可以达到三个目的:1、是对冲突有升级为全面战争的警告是对兴奋上头的泽连斯基的提醒:一个不与俄罗斯方便的乌克兰,最终的结局就是毁灭。

战争是残酷的,而人民群众则是最大的受害者,战争一天不结束,人的生命和财产就无法得到保障。一旦俄军采取大规模轰炸的新的战争举措,那乌克兰人民必然遭受更大的苦难。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平尽快到来。

3. 莫斯科他能够成为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的原因有哪些

你好,可能我的回答跟你的题目有点不符。但是我要说一下,莫斯科压根就不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或者说莫斯科,哪怕是莫斯科洲压根就没有什么工业。交通确实是非常发达的,首都嘛。
图拉有以前的兵工厂,叶卡,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等俄罗斯中部地区工业相比莫斯科要发达很多。莫斯科大环109公里,你围着绕一圈,除了几个大烟囱是电厂以外,其他都是民宅,办公楼,跟森林。如果你的问题是教科书里的的原话的话,你最好提前做好功课再去反驳。我在那个地方都待了10年了,跟老莫比起来不多,但请相信我。

4.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行中),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的确,为了经济的进步,发展资本主义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那个时候,俄国的农奴制度深深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的危害是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
由此可见想要发展资本主义,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把农奴解放出来,只有解放了农奴,破除农奴制度,才有资本,才有劳动力去发展资本主义。

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从本质上说,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制破除改革,更是为发展资本主义铺道路的改革。

5. 俄罗斯为什么没有汽车工业

提问有问题,俄罗斯有汽车工业,只是不发达。

我认为,俄罗斯的汽车行业不如欧美国家发达,原因如下:


1.苏联解体解体之后,俄罗斯制造业全面萎缩。有一个客户不止一次的跟我抱怨,现在俄罗斯很多车厂自己不生产零配件,全都从外面进口,基本就是个组装厂。


2.现在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基本上都是在吃苏联的老本。我参观过一些俄罗斯工厂,工厂大部分都是50-60年代建厂,机械设备比较落后,厂房设施也比较陈旧。这些工厂没有足够的资金淘汰落后的设备,所以很难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3.民族性。俄罗斯地大物博,所以俄罗斯人的懒世界闻名。因为丰富的资源所以俄罗斯人比较容易满足。懒惰就会拖延,就会丧失进取心和野心。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必须有野心,但俄罗斯的工厂自给自足,容易满足现状。


4.没有好的政策。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俄罗斯现在的制造业深受苏联的影响,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生产理念,一下子抛弃是不可能的,会带来巨大的浪费,毕竟这些设备依旧可以工作,但达不到现在的先进工艺水平,所以就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有一个好的政策,财政上加大投入,更新生产设备等,建立一个大型汽车厂家应该不是很难。


5.经营管理营销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这点俄罗斯有点缺乏。

6. 苏联的汽车业是怎么样的

“沙皇的俄国年代,俄罗斯的机械工业非常落后,十月革命胜利时苏联国内只有几家手工的汽车装配厂和维修作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工业。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它对国民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无奈经济与科技的底子太薄,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它采取包围、封销、干涉政策,它们是不会去支持苏联国内经济建设的。但1931年初,美国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席卷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的失业,美国政局剧烈动荡,就像一个落水的人要求生一样,谁给他救生圈他都要紧紧的抓住不放。此时苏联政府看准了机会,提出向美国购买全套汽车厂。斯大林给美国的救生圈是黄金,苏联政府用黄金换回福特公司一个完整的汽车厂。福特公司的这个厂叫卢吉汽车厂。卢吉汽车厂是建在伊利湖支流卢吉河边,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综合性大量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厂,整座厂包括练钢、轧纲、轮胎、玻璃和汽车各个总成的工专业厂,厂区延绵几十里,规模极为宏大。苏联政府买下了卢吉厂的全套图纸和生产设备,自己动手在伏尔加河畔,建设了延绵几十公里的高尔基汽车厂,生产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嘎斯”汽车。高尔基汽车厂是一个综合性的汽车生产厂,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工厂了。除此之外,苏联还在莫斯科自己动手设计和扩建了斯大林汽车厂。斯大林汽车厂是1924年从一个名叫‘阿莫’的汽车修配厂起步的,它的建设不再是全盘照搬,而是采取“点菜”方式,从各国采购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我所用,在当时世界上斯大林汽车厂也称是先进的工厂了。斯大林汽车厂去二战期间开始大量生产1.5吨的“吉斯5”型汽车。战争结束后,有一个着名的总工艺师杰米杨柳克,创造性地在汽车少停产的情况下,成功地将‘吉斯5’转产为载重4吨的‘吉斯150’,这走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是一个创造,他为此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说起斯大林汽车厂,特别是我们一些汽车老人都很关切和倾注感情,因为一汽车的建设是斯大林汽车厂的帮助,仅用三年时间搞起来的。早在1915年的沙皇年代,它的前身叫“阿莫(AMO)”工厂,是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卡车产品技术,从美国、瑞士等国家购买生产装备,到1917年投产,但由当时的十月革命,资本家抛弃工厂,抽走资金,出逃国外工厂处于严重瘫痪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与国外干涉写队打战,国内生产停顿,“阿模”工厂同样处于十分困难,汽车生产不了,搞汽车修理,直到1924年11月1日才生产第一辆“阿莫 15”型汽车,1926年—1927年工厂只生产425辆汽车。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到来,而前苏联却出现大规模经济建设景象,“阿莫”工厂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在莫斯科市南郊的裘菲列夫从林地带,平泥沼和水塘,处理空地上森林和残株,新建起巨大厂房,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工厂占地为500公倾,职工2.5万人,年产能力扩大到2.5万辆,1931年10月21日,新建工厂流水线启动,从此“阿莫”工厂被改造成为全世界强大的汽车工厂。1931年10月1日起,“阿莫”工厂被命名为斯大林汽车厂,简称“吉斯”工厂。1934年到1937年斯大林汽车厂又进行第二次扩建工程,生产新型的3NC—5载重车。斯大林工厂经过两次重大改造,技术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在1928年工厂年生产总量只有800辆,到1937年产量超过6万辆,在卫国战争之前,每4分钟就出一辆汽车。1945年二战胜利后给苏联带来经济建设好环境,1946年3月工厂进行第三次扩建改造,换型产品,新产品为“吉斯—150”,到1948年末日产达到250辆规模,到1956年6月24日,由于当时政治原因,斯大林汽车厂被改命为以老厂长李哈乔夫为命名的李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工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国家政治结构大改变,1993年成立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和进行“开刀式”经济大改革,这种急速的转型使俄罗斯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汽车工业的两大骨干企业同样经受了打击,处于一个很不确定,低水平的停顿发时期。

这些实告诉我们

——前苏联汽车工业的发迹,主要是抓住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机遇而发展的;

——斯大林汽车厂和高尔基汽车厂做为前苏联汽车工业骨干企业,实现了当年抓住机遇抓住的一个典范示例;

——斯大林在80年前利用危机实现海外并购,迅速建立起重大汽车工业发展的平台,就是在30年代后10年期间,即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实现了重工业现代化,包括汽车工业,而当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即1941年,二战的苏德战争发生了,一切都处于战争状态。前英国前相吉尔说:如果没有前十年苏联把一个用户木黎耕地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是无法与德国对抗的。

80年后,前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正在处在转型中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有借鉴意义。

——至于现在的俄罗斯汽车工业还处在一个典型的重新建设阶段,为什么当年我们的老师变为我们的学生,来一个反面的交替,这是俄罗斯的经济休克式转变引起的,那是另一事。

7. 俄罗斯轻工业为什么不发达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着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8. 莫斯科工业区能成为俄罗斯最发达的地区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雄厚
2、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大。
3、国家政策的扶持
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着名,被誉为“花布城市”。以后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两万多家工厂。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为最重要,其他工业项目有汽车制造、化工、纺织、电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建筑、印刷等。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业很发达,市郊农业也很发达。 莫斯科是全俄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工业部门齐全,其中重工业与化学工业很发达,机械和仪表制造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该市也是最大的军事工业中心,航空,航天,电子等工业均集中在这里。食品工业和烟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机械制造业(机床、汽车、电机、仪器、钟表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及工人数的一半以上,轻工(服装、制鞋)、纺织、化工、食品加工和印刷业亦很发达。 莫斯科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商业中心,俄罗斯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业办事机构都设在这里。设有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总部、66家大百货公司。 发展经济银行和交易网在俄罗斯金融市场起了重要作用,现在首都有1000家商业银行,其中40%是俄罗斯的,莫斯科金融和交易网所进行的投资和商业活动90%在俄境内进行的。莫斯科的进出口业务得到了海关方面的大力扶持;248个海关口岸提供出入境服务。

9. 俄罗斯为何工业区多在内陆

1.和历史有关,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内陆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扩大触手才触及了大片欧亚大陆,那些地区当然没有原地区发展得好,
2.此外苏联的解体也使得俄罗斯原气大伤,比如说失去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重要工业区
3.俄罗斯地理位置不好,北方是永久性的陆缘冰,很难建设港口和工业区,而波罗地海,黑海,太平洋沿岸地区都被其他国家包围着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为什么扩建工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