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哪些异同点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哪些异同点

发布时间:2022-11-27 13:05:17

㈠ 俄罗斯改革和中国改革的比较

他们的显着差别是俄罗斯是采用“短痛”而中国采用的是“长痛”。“短痛”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引起社会的动荡,而这确实在俄罗斯发生过。而“长痛”则能避免这一问题,但带来的问题是改革进程会比较慢。而且就像中国人说的“夜长梦多”,在长时间的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其想不到的事情阻止改革的继续或者改变改革的方向。

㈡ 比较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优缺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 原苏联的体制改革�

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战后,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来越明显。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后,迅速而明确的提出了他对内坚决改革、对外努力缓和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方针,雄心勃勃地进行“改革与新思维”,推行激进的转轨。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当,不仅没有实现经济高增长,反而导致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戈尔巴乔夫启动的进程有四个方面:加快科技进步、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外政策的新思维。这四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的次序先后不说明分量的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发生了变化,不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标,从而失去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发展轨迹大致是:对于苏联的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从有限的摒弃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迅速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的目的也从在经济上振兴及赶上西方,变成达到同西方一体化。在改革中实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剧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把苏联在政治、经济上推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维”取代了列宁主义,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把私有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以激进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改革急于求成只能照搬西方体制并出现了严重失误;“公开性”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排除异己,按个人意愿组建能够贯彻自己政治路线的领导班子;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2 俄罗斯激进性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积极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在转轨的目标模式、转轨方式、速度等问题上在各派的主张上都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转轨方式上,即社会体制改革中激进性和渐进行改革道路的选择。经过激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思想的激烈斗争,选择了“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
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
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
(1)经济方面。“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国家的总体形势日益严峻,不得不调整政策。从1994年开始,改革转向务实、调整阶段,主要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国家对物价的监督机制、调整私有化政策、重视社会保障等。政府意识到求稳、求实,使改革和经济政策更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在1996年开始的政策调整中,把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
(2)政治方面。俄罗斯对过去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一党制和苏维埃制度,主张建立法制民主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废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至今远未完结。俄罗斯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破坏旧制度的任务,然而建立新制度的历程却异常艰难和漫长。在这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经济下滑、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惨重代价。�
3 中俄两国改革比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同样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要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下面比较中俄两国的改革方式。�
3.1 市场经济模式�
相对于俄罗斯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中国选择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适合本国国情。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两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质。�
3.2 过渡方式�
相对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中国认识到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只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一种相对的区分,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并不是原则问题,重要的在于什么方式符合本国国情,什么方式符合在本国具体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对于俄罗斯的全盘私有化,中国的所有制从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发生联系和渗透。公有制成分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对于俄罗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在中国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转换。�

4 结语�

改革方式必须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要尊重历史。激进式改革出现在俄罗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是人们期望变革的产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紧急性仅仅是一定时期的权益之计,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㈢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

1、概念不同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


2、农业改革上不同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3、对外政策上不同

列宁倡导社会主义苏联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租让制。

邓小平继承了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持续而长久的发展。

㈣ 从多方面分析前苏联与新中国在 经济 发展中的异同

一 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 时期.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羁糜” 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与苏联相比, 由于民族关系所形成的制约, 中国远没有苏联那样敏感.苏联改革的最终失败, 是民族分立主义的发展并以国家解体为标志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说性和复杂性,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仅见的.
二 中苏改革不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还具备了很多共同性, 显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许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综合国力和工业化发展程度而言, 两国有高下之别, 但就改革的总体目标而言,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基本间题上, 两国处于同一起点.“后发展型国家”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根本间题, 不仅适用于中国, 也适用于苏联.

㈤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不同

俄罗斯的改革是休克式的,激进的改革,社会和平民难接受;而中国的改革是渐进的,能够被社会和民众接收

㈥ 概括写出中俄两国社会改革内容的主要特点 快快快快快快.................................

(1)方式方法不同。俄罗斯实行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 一下子全面放开价格,紧缩银根,提高税收,试图在短期内实现私有化;中国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走的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由易到难,分步推进,在稳定中求发展的道路。

(2)方向目标不同。 俄罗斯把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作为目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视不够;中国把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根本目标,把市场经济只是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3)出发点不同。俄罗斯一开始就从旧体制的核心入手, 全面推行私有化,搞所有制转换;中国则是从旧体制的边缘入手,先搞农村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使增量改革成为稳定社会、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基石。

(4)战略重点不同。俄罗斯把政治改革放到首位, 各派之间的权力之争盖过了经济改革;中国把经济改革放到首位,把政治改革融合于经济改革之中。

(5)指导思想不同。俄罗斯尊崇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把“休克疗法”当成拯救俄罗斯经济的灵丹妙药;中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准绳。

(6)思想路线不同。俄罗斯否定过去,急于求成,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基本国情,制定改革战略方针。

(7)领导力量不同。俄罗斯一开始就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派纷争,形成了“没有执政党的多党制”;中国则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㈦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比较

自己写的,如有不满意之处请多包涵:

先说俄罗斯吧: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水平较苏联时期急剧下降,这一切在前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代替叶利钦领导国家后发生改变。
俄罗斯的工业优势是重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军工领域,所以俄罗斯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出售军火及相关技术。比起美国的武器,俄罗斯的武器的优点就是价格低廉,而且性能能够满足顾客需要出售军火,整修方便并切实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俄罗斯的武器出口不像美国一样附带政治条件。所以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广受发展中国家的喜爱,例如公国和印度的军火采购,可以为俄罗斯带来巨大利润,带动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再来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就是石油和天然气了。众所周知,俄罗斯的里海沿岸,黑海沿岸,以及远东西伯利亚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随着最近几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的油气价格持续攀升。据此,俄罗斯选择了油气出口,这也是俄罗斯经济最近几年经济飞速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普京在任期间,运用多种手段严厉打击掌控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油气寡头,逮捕整治俄前首富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多种手段,俄政府掌控者国家油气资源,并垄断者对西欧及独联体国家的油气出口,尤其西欧国家的天然气能源,几乎完全依赖俄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还有对远东地区和中国的油气资源合同也将会为俄罗斯带来巨大的利润。
俄罗斯的轻工业不是很发达,金融领域业不是很强(看股市么,俄的股市指数现在才不到一千,而中国已经过三千了),所以俄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军火和油气资源进行的。

再看看中国: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起至今已经三十年了,由以前的人均GDP不过100美元,外汇不到10亿美元到今年的GDP位居全球第三(预计今年年底将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超过三千,外汇储备额为全球第一,这个成就就是再反对现行中国体制的反华分子也无法否认的。
1978年后,中国推行了农村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保障了中国的农业发展,也为接下来的城市改革奠定基础;中国在1985年推行城市经济改革,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离,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而且推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带动了企业的竞争促进中国的发展;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实行了近四十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推动现代中国发展,使中国达到今天发展水平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中国实施外向型经济政策,利用中国的广阔市场和巨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因此中国获得了个“世界工厂”的称号);利用外部先进技术资金大力发展中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因此现在中国的出口经济占全国经济的75%以上。也就是说,现今的中国的经济是以大量廉价的制造业为主体,缺少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以先进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体的模式。但中国的发展是一步一步地,现在政府的政策逐渐在发生转变,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以科技带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综合两方,我们可以比较得出,现在俄主要是依靠能源出口和军火贸易,而中国现在则是以出口制造业为主,依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淘汰,油气资源价格下跌,俄罗斯需要的是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而中国的政策是循序渐进的。随着现在的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和竞争力。

㈧ 苏联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异同

一、历史背景
新经济政策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发现无法在短时期内进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适用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为重要的是,4年的帝国战争和3年的国内战争使俄国的物资消耗殆尽。农业和农民经济濒临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动的事件。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开始蠢蠢欲动。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大多数认识到应采用粮食税政策,保证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有剩余的粮食去进行自由贸易。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开始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由此形成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
十年文革,百业凋零。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农民在多次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之后,接近赤贫的境地,城市职工在很低的消费水平上徘徊。
同时由于受苏联影响,在建国后我们就关闭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各国家的大门又关闭了。因此我们又一次把自己与世界隔离。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形势下,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在粉碎"四人帮"后,破乱反正,勇敢地冲破"两个凡是"的羁绊,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二、 政策内容
新经济政策
1. 实物粮食税额要比余粮收集制数额低,粮食税额必须在春耕前公布,并明确规定缴税期限,让农民心中有数。交纳完粮食税后的剩余粮食,完全留归农民的支配,农民可以进行自由贸易。
2. 把一些小企业发还给私人经营,以增加社会产品和物资财富的总数额。
3. 准备施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前者是把国家的厂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后者是把一些中小企业租给本国资本家生产,国家获取税金和产品。(由于客观原因,这两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4. 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提倡经济核算。
改革开放(由于我国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为方便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在此仅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之后于1984年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后进一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带动中部,辐射全国的开放格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智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
三、启示与思考
经济手段
通过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总有它惊人的相似。似乎1921年的俄国在1978年的中国得到重现了。从更深一层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列宁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在当时同时抓住了俄国和中国的现实成因,从实际出发,果断地应用经济手段来处理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那就是商品经济。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商品,交换,市场并不是哪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它是一种经济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一旦被强制性扼杀破坏,终究会遭受到来自经济规律的惩罚。
两位伟人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几乎相同的措施手段和方式方法,使经济规律恢复作用,使经济复苏,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只是受各自客观条件的限制,两位伟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论证各自的政策。
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称之为"退却",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我们不仅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且要退到由国家调节的商业和货币流通","在新的道路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邓小平则直接从经济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样为改革开放的顺利长期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
思想突破
两位伟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断实践,才拯救了各自处于危难的国家。
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理论,人们头脑中往往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使用这样的衡量尺度,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简单地说就是:整个社会占有所有全部生产数据,商品价值关系不存在,整个社会生产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实行按劳分配。这些论述被后人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以此判断现实社会是否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
列宁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尝试。虽然突破的力度和广度不大,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理论界 "吃螃蟹"。只可惜,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不能沿着列宁创新发展马克思理论的精神和思路继续前进,反而因循守旧,拘泥不化,在实践中教条地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固化列宁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作法。顽固施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开放自由的贸易,忽视经济规律,进而造成党同工农的脱节,党员干部的腐败特权,最终葬送苏联七十多年的基业。
反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教导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从而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高潮。更为可喜的是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继承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想结合,形成适用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理论思想,这样才出现了我们国家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良好局面和不断向前发展,走向小康的良好态势。

㈨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状况异同

中国是依靠“世界工厂”和 WTO成员国通过国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人均GDP第65位上下的国家。俄罗斯主要是靠能源出口支撑国家经济,人均GDP排名85位上下的国家。
相同的是都主要依靠国际贸易获得的利润支撑和发展国家经济。不同的是中国有完善的经济体系,从工业的轻重配套到农业(包括种养殖业)、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都能够为国家面临失去国际市场的终极环境下,以内需持续拉动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底气。而俄罗斯有发达的重工业、矿产资源和科技能力,却严重缺乏轻工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自给能力也有限,好在人口少人均资源极其丰富。只要信仰不倒,没有皮鞋就穿草鞋,欧美想靠经济制裁压垮俄罗斯还是非常困难的。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哪些异同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