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钻地弹作战中主要的攻击目标是什么
所谓钻地弹,是一种携带有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专门用于攻击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尤其是地下设施的特种弹药。应该说,钻地弹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与防护工程长期斗争相互推进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为了研制出一种能够钻入地下摧毁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弹药,开始了钻地弹的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截止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钻地弹已达十余种类型数十个型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GBU-28钻地弹:这是一种于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研制、专门用于袭击伊拉克位于深层地下指挥中心的常规钻地弹,可钻透6米厚的钢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面。
JDAM钻地弹:是一种由美国空、海军联合研制、具有高准确度、全天候、自主式制导能力的钻地弹。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可由轰炸机或战斗机从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击各类地(海)面目标。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一种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攻击范围大,专门用于攻击加固目标和深层地下目标的钻地弹。该弹具有极高的动能,对于沙地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40米,对于水泥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11米,特别适合打击地下指挥中心等地下坚固目标。
B61-11钻地核弹:这种弹当量可调,是一种战术与战略型核武器,其最大当量破坏范围可达到地下数十米至百米。
与普通弹药相比,钻地弹之所以具有钻地的特殊功能,是因为它们有着许多技术上的独特之处:
引信日趋智能化。钻地弹的引信通常采用延时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时引信可保证弹头侵彻到目标内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药;智能引信则是美军正在研制开发的多级引信,其原理是,炸弹触地后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级引信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循洞继续钻入一定深度,第二级引信引爆再炸开一个洞……以此类推,直至炸弹进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击目标后主战斗部爆炸。
弹体设计高强度。钻地弹的作用环境恶劣,弹体材料要求必须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以保证弹头内电子器件等装置能够在高速侵彻时形成的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攻击速度恰到好处。如果撞击速度太低,会使侵彻深度过小,甚至无法侵彻到达目标;但撞击速度过高,则又可能出现因撞击温度接近或超过弹头材料的熔点而导致弹头变形,出现蘑菇弹头效应而使侵彻深度降低,所以撞击速度必须恰到好处。
爆炸威力非比寻常。钻地弹钻入地下,爆炸时通过向地下耦合能量,使其破坏效能比同当量地面爆炸要大10~30倍。因此,钻地弹即使钻入地下不深,其爆炸威力也会远远大于普通常规弹药的威力,所以其作战效果十分显着。
“钻”(攻)的方面,针对目前钻地弹钻地深度不够、发现识别地下目标能力有限以及毁伤精度尚不够高等问题,目前外军正在着力探索新的技术手段:一是通过提高弹头速度和采用新的战斗部来提高钻地深度;二是对引信进行优化设计,研制既耐冲击、又能在最佳时刻引爆的新型引信;三是增大投掷距离,使钻地弹能够从对方防空火力圈外发射攻击对方目标;四是提高自主攻击能力和命中精度。
此外,钻地弹还有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向小型钻地核弹方向发展。据外刊报道,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为了轰炸原南联盟普里什纳机场的地下机库,曾投掷了多枚号称“掩体粉碎机”的GBU-28型常规钻地弹,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军却发现,地下机库里的米格-21型战机等却毫发未损。
于是,美军决定转而研究威力更大的小型钻地核弹。据悉,新型钻地核弹的研制主要是在两种现有钻地核弹基础上改进,重点是使弹头能穿透更深的土层、岩石和钢筋混凝土工事,以打击最深层地下目标。
“藏”(盾)的方面,主要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地下防御设施的数目在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70多个国家拥有深层地下掩体,总数目高达一万多个。另一个是运用高科技大力提高地下防御设施的挖掘深度和抗毁强度。
主要技术有:异型表面技术,是在坑道入口等处构筑凹凸不平的表面,使钻地弹偏转,攻击角增大、甚至跳弹而不能钻地;弹道偏斜技术,即构筑尺寸与直径相当的石块堆积层,并利用弹道扰动装置对弹体控制系统实施干扰,使钻地弹攻入石块堆积层而消耗其动能;遮弹偏航技术,就是构筑特制的偏航板或带钢筋混凝土填板的混凝土防护层等,使弹道弯曲、弹体偏转、变形甚至断裂;综合防护技术,是综合运用隐蔽、伪装、分隔、分散、干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钻地弹的攻击效能。
❷ B61核炸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美军武库中的战术核炸弹为B-61。该炸弹装备美国空军。1961年10月开始研制,1966年10月,生产出第一枚具有战备性质的B61-0,1967年1月开始批量生产B61-0,1969年1月,B61-0的批量生产结束。此外,美军一直在不断改进该炸弹,先后发展了从B61-0到B61-11多个型号。1997年1月,最新型的B61-11开始批量生产。美国大约总计生产了各型B61核炸弹3150枚。在12个型号中,现役的有5个型号:B61-3,B61-4,B61-7,B61-10和B61-11型。B61是一种两级内爆式辐射武器,其特点是重量轻,中等当量。B61核炸弹的重量为315.2~324.8千克;弹体长度为263.5厘米;弹体直径为34厘米。圆偏差概率小于182.9米。
主要特点
B61-3型:它是具有300吨TNT、1500吨TNT、6万吨TNT和17万吨TNT四种爆炸当量的战术炸弹。它是最早使用PBX-9502钝感高能炸药的核武器,也是最早(1980年)采用微机控制解保与点火系统的核武器型号。B61-4型:它是具有300吨TNT、1500吨TNT、1万吨TNT和4.5万吨TNT四种爆炸当量的战术核炸弹。B61-7型:它是具有多种可选爆炸当量的战术/战略核炸弹,其低当量型号可用于战术用途。最低爆炸当量为1万吨TNT,最高达30万吨TNT。它由B61-1型改进而成,使用PBX-9502钝感高能炸药。B61-10型:它是具有300吨TNT、5000吨TNT、1万吨TNT和8万吨TNT四种爆炸当量的战术核炸弹。B61-11型:它是具有多种可选择爆炸当量的战术/战略核武器,爆炸当量范围从1万吨TNT到34万吨TNT。B61-11型能在爆炸前钻入地下3~6米,与地面爆炸相比,它可以对地下目标进行更大、更强的打击,因此又被称为“钻地弹”。B61-11型已成为美国自从1989年暂停核武器生产以来,核武器库中最新的核弹头。目前可以通过对B61-7型核炸弹进行改装来获得B61-11型核炸弹。目前,作为战略核武器部署的B61-7和B61-11核炸弹共有350枚,分布在美国的七个空军基地。作为战术核武器部署的B61-3、B61-4和B61-10约为1350枚,其中1200枚战术核炸弹存贮在美国内华达和新墨西哥州的空军基地内,其他150枚部署在7个北约国家的10个空军基地内。包括:比利时(10枚)、德国(45枚)、希腊(10枚)、意大利(30枚)、荷兰(10枚)、土耳其(15枚)、英国(30枚)。
B-61核航空炸弹是美军研制生产的一种多用途航弹。共有7种型号,66年装备部队,共部署约3000枚。
主要改型
B-61核航弹共有7种型号,其中60年代末装备的B-61-1型为战略核航弹,重322.7公斤,当量90万吨,投弹高度500米。另6种均为不同威力级别的战区核航弹,弹长361厘米,直径34厘米,重300余公斤,在10~50万吨TNT当量范围内设有4种当量。
B61炸弹是美国战略防御的组成部分,是核武库中最老的武器,其中很多最初生产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
这种炸弹是一个大家族,包括战略与战术炸弹两个分支,战略炸弹的型号为B61-7/11,战术炸弹的型号为B61-3/4/10,前者当量为1到35万吨,后者为300吨到35万吨。战术型的由空军的F15/F16/F18/NATOTornado携带。
B61-7核炸弹。约有600多枚,其中部分已改装成B61-11穿地核炸弹。
B61-11核炸弹。主要是由B61-7核炸弹改进而成,具有对地下目标的打击能力,在爆炸前可钻入地下3~6米深,主要用来替代B53核炸弹。
B61系列的核弹,有多个子型号,最早于1966年10月开始第一次生产,目前这一系列核弹前后共生产了3000多枚,是美军现使用的核弹家族中最庞大的一种。
目前,美军已经装备部队的核钻地弹主要有B61-11核弹头。这种弹头是由一种氢弹改装而成的。这种氢弹最初是从飞机上用降落伞投射并在空中爆炸的。后来,美国对这种氢弹作了一些改进,将弹头装进一个贫化铀制成的针形弹壳内,从而形成了不再需要降落伞的核钻地弹。这种贫化铀比铅还要重30%。
B61-11核航弹重约545公斤,长3.7米,弹体直径约0.34米,弹尾直径约0.57米,爆炸威力从300吨到30万吨TNT当量,其间有五种不同的方案选择。它采用空气动力翼系统以提高命中精度,头部装有约1厘米粗的钢头锥,有一个113.5公斤重的平衡器。由于弹壳是针形的,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弹头可以钻进深达15米的地下爆炸。但目标偏差超过40多米,而这次美国想要的是目标偏差10米范围以内的钻地核武器,还要能钻地更深。
对于B61-11的用途,外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B61-11是一种旨在用来对付利比亚、朝鲜和伊朗等“无赖国家”的新武器。因为美国怀疑这些国家可能正在企图研制核武器、化学武器或生物武器,而研制这些武器的设施都在地下。但由于这种核炸弹将取代B-53核弹头,所以,美国政府的官员们却暗示,该钻地弹是为了摧毁像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的地下指挥与控制总部。
❸ 战术武器中的‘钻地弹’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钻地的
钻地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0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0000余处隐藏在地下的军事设施,其中1000余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指挥与控制中心、生化武器生产与存储设施等。能够有效对付这些地下目标的武器自然非钻地弹莫属。
钻地弹通常外形细长,弹体采用高强度特种钢或重金属合金材料,内装钝感炸药和时间延迟引信,因此能够利用动能侵彻到地下一定深度后引爆。早期的钻地弹主要用于破坏机场跑道,对命中精度的要求不高,但后来其应用逐渐转向对付地堡、地道、洞穴等点目标,所以加装制导组件就势在必行。
美国
美国空军目前装备的制式钻地弹是900千克级的BLU-109系列、450千克级的BLU-110系列和225千克级的BLU-111系列。使用最频繁的是洛马公门生产的BLU-109/B,其重量为874千克,内装240千克炸药,弹体由高强度钢制成,可以穿透2.4米厚的混凝土。
美国最广为人知的钻地弹是有“掩体粉碎机”之称的 CBU-28 ,其重量达到2130千克,长5.84米,直径370毫米,内装306千克的特里托纳尔炸药,可以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层。这种重型钻地弹是在海湾战争期间紧急研制的。当时研究人员利用多余的203毫米炮管制成 BLU-113A / B钻地弹,然后安装“宝石路”III制导组件形成GBU-28。 1991年2月27日,一架F-111战斗机首次投放了2枚GBU-28 ,用于攻击巴格达以北数千米的一处地下掩体设施。从事后公开的电视录像看,炸弹击中目标后大约6秒,从弹着点冒出大量浓烟。在此后的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GBU-28 都曾粉墨登场,在攻击南联盟的地下掩体和塔利班武装的洞穴综合设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重型钻地弹的主要缺点是体积过大,自F-111战斗机退役后.美空军目前只有F-15E 战斗机能挂载 GBU-28。
海湾战争后,美国空军又研制了代号BLU-116/B 的所谓“先进单一钻地弹”(AUP),其重量仅为874千克,但侵彻能力与GBU-28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可以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层,这也许要归功于其弹体直径较小,而且采用高强度的镍钴合金钢,内装先进的PBXN-109 高能炸药。BLU-116/B与BLU-109具有相同的外形尺寸和气动力性能,而且制导组件的连接点也相同,因此也可以配用“宝石路”、“杰达姆”等制导组件。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空军对钻地弹的兴趣有增无减,陆续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其中值得关注的是GBU-39/B “小直径炸弹”(SDB)、“巨型钻地弹”(MOP)和“高速钻地弹”(HSP)。
顾名思义,“小直径炸弹”是一种轻小型的钻地弹,长约1. 8米,直径0.19米,重仅130千克,内装23千克高能炸药,可供F-16、F-22、F-35 等战斗机甚至无人战斗机内部装载,从而解决了重型钻地弹只能由轰炸机和重型战斗机挂载,而且挂载数量十分有限的缺陷。有人怀疑,这样一种小型钻地弹是否具有实用的侵彻能力。美国空军研究认为,通过采用先进的弹体材料、细长的外形设计和精确的制导系统,加上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撞击目标表面,“小直径炸弹”可以穿透1. 83米的混凝土。此外,“小直径炸弹”将采用抗干扰的CPS / INS制导装置、栅格状尾翼、几何形状可变的弹翼组件,最大射程可达110千米,命中精度5-8米。到2004年底,波音公司已经对“小直径炸弹”成功进行了13次空中投放试验。美国空军已经确定采购24000枚,预定 2006年开始投入装备。
与“小直径炸弹”相反,“巨型钻地弹”是向尽可能重的方向发展。美国空军2004年提出“巨型钻地弹”概念,并透露是受到号称“炸弹之母”的“巨型空爆炸弹”的启发。按设想,“巨型钻地弹”将采用GPS制导,并利用较大的控制翼实现稳定飞行。它的重量惊人,为13500千克,比“炸弹之母”还要重近4000 千克。其弹体更厚,以便承受侵彻目标时的巨大冲击力,而外形尺寸较小,以便能由B-2A轰炸机装载。它的投放高度将达到12 000 米,而“炸弹之母”约为6000 米。攻击角度接近垂直,以便增大侵彻深度。目前,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正在为“巨型钻地弹”研究弹体材料,并强调要控制其成本,以便空军未来能大量采购。
“高速钻地弹”主要通过高的弹着速度来提高侵彻能力,其弹着速度按设想将达到1200米/秒,是现有普通钻地弹的4倍。试验表明,重35千克、弹着速度为450米/秒的钻地弹,可以穿透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此大致推算,设计重量在227~454千克之间的“高速钻地弹”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侵彻能力。按照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2003 年9月授予的合同,通用动力公司目前正对“高速钻地弹”进行为期4年的前期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目前最重或最快的常规钻地弹,其侵彻能力也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于极其坚硬的花岗岩层,据估计最大侵彻深度在15米左右。如果想彻底摧毁深埋在花岗岩层下数百米的军事设施,只有一个办法——动用核钻地弹。但使用核钻地弹不但会造成核污染,而且容易引来国际舆论的批评。2003年,美国防部出于未来打击朝鲜地下核设施的考虑,曾提出在B61-11的基础上研究能“钻”得更深的所谓“强力核钻地弹”( RNEP ),但后来终因国内和国外的广泛质疑而遭美国国会否决。
B61-11是美国1997年装备的第-批低当量核钻地弹。它长3.6 米,重量约 550千克,可以穿透6.1米的岩石和土壤混合地表。相比之下,“强力核钻地弹”重量达到2300千克,并将进一步增加弹体硬度,能穿透更深的土层、钢筋混凝生和花岗岩层,摧毁地下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军事设施。
欧洲
MBDA公司的“精确制导弹药”(PGM)系列钻地弹包括225千克级和900千克级两种基本型号,目前已经出口阿联酋,装备其空军的“幻影” 2000-9战斗机,未来还有可能装备阿联酋新近购买的80架F-16 Block60战斗机。它们均可采用半主动激光、电视或红外制导,其中电视或红外制导提供的命中精度均为10米以内。900千克级型号虽然较重,但采用两级火箭发动机,因此在飞行性能上与225千克级型号基本相同,二者高空投放时,射程均为50千米、 MBDA公司正打算为这两种钻地弹配备动力更为强劲的火箭发动机并引入GPS制导方式,以进一步增大射程,同时将命中精度提高到1米左右。
德国和瑞典正在研制的KEPD350“金牛座”加装有GPS /惯性导航系统、地形识别导航系统、红外寻的器,其“墨菲斯托”(Mephisto,歌德《浮士德》中的恶魔)弹头可以穿透坚固的目标。最大射程为35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为0.83 马赫。它可以装备“狂风”、F / A-18、“鹰狮”、F-16、F-111战斗机,还有P-3C反潜机等,可以对高价值、硬式、固定、半固定目标进行打击。由于具有防区外打击能力,因此,空军作战人员可以在敌人的防空区外对敌人重点守卫目标实施打击。
俄罗斯
从公开资料看,俄罗斯目前主要有两种制导钻地弹,即配备钻地战斗部的KAB-500Kr和KAB-1500Kr 。它们均采用电视制导,命中精度4-7米。KAB-50OKr 可配备重 380千克的钻地战斗部,在发射前锁定目标,飞行途中自动飞向目标,所以飞机投弹后即可离开发射区域。KAB-1500 可供苏-30在高速飞行中从高空投放.配用1100千克的钻地战斗部,能够穿透 20 米的土层或2米厚的混凝土。
❹ 钻地弹到底有多可怕,只有核武器能比
钻地弹的原理———动能挤压和延时引信
钻地弹之所以能钻进地下深处,是依靠其强大的动能实现的。
从动力学中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受速度的影响特别大。具有一定质量的两个物体,只要具有较大的相对速度,碰撞时就会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如果相撞的两个物体没有足够强度的外壳支撑,它们就会因承受不住这一外力而变形、毁坏。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具有坚固的外壳,能够保护物体内部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免遭破坏,那么,这个物体就不会被损坏,就可能对另一物体产生强大的挤压力而钻进被撞物体内部。
钻地弹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钻进地下深处的。钻地弹的钻地深度与其重量、头部的形状、撞击目标的角度和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钻地弹的壳体一般用高强度的材料制成,在壳体的内外表面还要敷上防热层。这样,当高速运动的钻地弹到达地面时,其壳体就不会被撞裂,钻地弹就会依靠自身巨大的动能,顺着尖锐的弹头方向继续向下钻去。
打个通俗的比喻,钻地弹的钻地原理就像我们向木板上钉钉子一样。当我们用力砸钉子,钉子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向下运动而?进木板。但是,如果钉子头部不尖,就很难钉进去;如果这个钉子不是铁钉或钢钉,而是用木头做成的,也难于钉进木板里。
那么,为什么钻地弹触地不爆炸,只有钻到地下深处才爆炸呢?
原来,还有延时引信在起作用。
所谓引信,简单地说,就是引爆弹头的装置。钻地弹的引信可以保证钻地弹平时处于保险状态,不发生爆炸,当钻进地下一定深度后,能按特定的指令工作,以便适时引爆弹头,产生爆炸。
钻地弹的引信可以分为很多种。常用的一种叫作延时引信。普通炸弹撞击目标后,弹头内的引信触点接通,在小于一毫秒的时间内使雷管发火,从而引爆炸药发生爆炸。当钻地弹撞击目标后,由于延时引信起作用,所以,雷管这时并不发火,而是经过300毫秒以上的延期作用,才发火并进而引爆炸药。
钻地弹对地下目标的摧毁效果,与弹头威力、钻地深度、目标周围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钻地弹的技术涉及到钻地动力学,钻地器壳体结构、材料、引控系统,目标地层结构等方面的科学。 钻地单的用途———炸毁地下目标
钻地弹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一些国家在军事上的需求,完成普通炸弹无法完成的任务。
美国是最先研制钻地弹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军在战场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摧毁敌人的地下工厂或实验室,但却不想对地面目标造成过大的破坏。由于用普通炸弹难以实现这样的需求,所以,专家们便把目光瞄向了能够钻地的弹头。
试验证明,钻地弹与同等威力的普通炸弹相比,不仅体积小,而且重量轻,造成的附带损伤很小,不仅可以破坏敌方加固的地下军事目标,如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所等,也可用于攻击藏在极深冰层下的敌方潜艇等目标。所以,美国研制钻地弹,可以用来对付利比亚、伊拉克和伊朗等国研制核武器、化学武器或生物武器的地下设施。 结构组成钻地弹一般由载体和侵彻战斗部组成。载体一般为巡航导弹弹体、航空炸弹弹体及火箭等,其运载功能是使侵彻战斗部在末段达到足够的速度。侵彻战斗部由内侵彻弹头、高爆装药和引信组成,侵彻头一般为高强度钢或重金属合金材料,采用破片杀伤方式,引信通常为延时近炸引信或智能引信。侵彻战斗部一般采用大长径比,因武器携载能力限制,其直径一般不超过50厘米。此外,为进行精确打击,弹上还装有控制、导引机构。
钻地弹听起来神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1999年5月8月,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杰达姆”(JDAM)炸弹就是一种钻地弹。当时,B-2轰炸机共向我驻南大使馆发射了5枚“杰达姆炸弹,其中,两枚从我大使馆办公楼的顶部进入,从上到下贯穿了5层楼房,一直钻进楼底和地下室,然后才爆炸。
❺ 有地对天导、天对天、天对地、天对舰导弹吗哪国有 地上打击海底目标的导弹叫什么
有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空对舰导弹。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都有!目前还没有地对潜导弹,只有从舰艇上发射的对潜导弹。空中打击地下的导弹叫做钻地弹,能打击至少20米深的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
❻ 俄叙战机狂轰滥炸,连投钻地弹也不行,叛军到底凭什么敢硬扛呢
叙利亚那个地方本来就是多山区,而且叛军经过多年的武装斗争,作战经验也非常丰富了,在许多山区都挖有地洞,俄叙战机狂轰滥炸的时候,人家躲到地洞里不出来,战机也就无可奈何了,甚至连钻地弹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叛军正是凭借着出色的地下工事硬扛到现在。
由于构筑在地下,本来摧毁就不容易,理论上使用钻地弹是可以摧毁地下工事的,但是俄叙联军无法弄清其构造,很难把钻地弹投到正确的地方,而且叛军地下工事做了特殊的保护层,所以钻地弹无法有效的击穿其防护层,也无法伤其根本。
叙利亚叛军依仗着这些地下工事一次又一次地抵御了俄叙联军的连续空袭,确实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但是他们一旦离开工事,就会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有人说,叛军就是一群专业工兵人员指导建立的武装力量。
❼ 地地导弹经历了什么发展历程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战场上的武器装备也在随之而变化。为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远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别是地地战术导弹系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地地战术导弹,其中第三世界国家中就有二十个国家部署了地地战术导弹,有十几个国家拥有研制、生产地地战术导弹或导弹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里,各国对战术导弹的发展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首先是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发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B”、印度的“普里特维”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鲁杰克特T”等地地战术导弹都是在这一、二年内开始装备部队的,另外还有十几个新型号也都是在这两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计划的,如韩国的KSR100、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C”、印度的“普里特维”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国外及地区的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现状按美苏中导条约的要求,美国仅剩下的“长矛”战术地地导弹也已于是1991年开始逐渐被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所取代。在海湾战争中,“陆军战术导弹”首次投入战场使用,是美国现代化计划中第一部装备并投入战场使用的纵深火力武器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改进后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进行发射,节省了“长矛”导弹原来的部队费用。另外由于这种武器系统具有从偏高炮目轴线性30°角发射导弹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侦察雷达对弹道进行外推,有利于发射阵地的隐蔽,从而提高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
美国新一代战术弹道导弹ATACMS正在继续进行的研制和改进项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导弹,另外还有用于ATACMS发射的新型高机动发射系统、改进型火控系统和改进的发射器机械系统等。IFCS计划于1996年完成硬、软件研制,并在5月~8月进行3枚ATACMS导弹的发射试验;ATACMS-2型导弹的智能反装甲弹头已于是1996年进入飞行试验阶段。
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4种改型,4种改型的推进和控制系统均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装有杀伤人员、破坏装备子弹,其中-1采用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1A则增加了GPS辅助制导装置;-2和-2A装置包括GPS在内的改进型制导系统,配有BAT子弹。ATACMS-1和-2为射程约150千米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则为采用轻质量弹头的增程型,其射程超过300千米。ATACMS-2型携带13个BAT子弹,BAT子弹弹长914.4毫米,弹身直径139.7毫米,翼展914.4毫米,弹重19.96千克;采用红外和音响寻的器。对运动中的装甲集群,每一BAT子弹直接命中一辆坦克或装甲车。ATACMS-2A型装载6个改进型BAT子弹,该子弹将采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红外双模寻的器,使其不仅可以攻击静止的装甲集群目标,而且具有攻击地地战术导弹发射车的能力。
美国已经广泛收集潜在的战术弹道导弹TEL多频谱红外数据,并研究相应的TEL红外图象分类、鉴别算法。1996年BAT弹头进行了4次飞机投放试验,从1997年7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BAT弹头的工程研制飞行试验,按计划,1997年8月进行首次了ATACMS-2导弹的满载荷抛撒试验。美国海军根据作战能力扩大到浅海及沿岸战区的需要,提出将ATACMS改型为一种海军战术导弹系统,用于从海上对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论证了潜艇发射ATACMS导弹的作战方案,并进行了登陆舰在海面发射ATACMS-1A导弹试验。1996年底,美国又成功地进行了舰载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ATACMS的试验,验证了海军舰上作战系统发射该导弹的能力。NTACMS最终将以MK-41舰上垂直发射系统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270倾斜式发射系统。
俄罗斯同美国一样,中导条约后俄罗斯只剩下“飞毛腿B”和SS-21“金龟子”两种战术导弹,但由于它们的射击精度远不能满足现代战场的需要,也逐渐被新研制的SS-21导弹和新型“飞毛腿”导弹所取代。目前,俄罗斯尚公布新型“飞毛腿”的正式名称,美国赋予它的代号是SS-X-26。由于北约的东扩俄罗斯将加速SS-X-26导弹的研制,并可能在两年内布署。
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罗斯SS-X-26导弹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其首次飞行试验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军事评论家推测,SS-X-26是在SS-23导弹基础上设计的新一代固体导弹,具有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强突防能力和能采用多种常规弹头等特点。SS-X-26导弹长7.3米,弹体直径0.92米,发射重量4600千克,弹头重量415~700千克,最大射程300~500千米,装置在新型运输—竖起—发射车上。
SS-X-26导弹的弹头较小,因此必须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报导称SS-X-26的精度甚至超过SS-21近程导弹的精度(CEP<35米)。为了达到高命中精度,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精度制导技术包括毫米波雷达主动末制导、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提供的末制导、改进的惯性平台和复合制导技术。导弹在发射前将目标信息输入弹头内的计算机,机内储有地形图,高度表启动以后,计算机开始搜寻其储存的目标数据,同时数字传感器针对每一个存储的高度进行显示对比,由装在鼻锥部位的光学传感器搜索目标,并与计算机数据进行比较,一旦确定目标位置后,导引头随即将其锁定,并通过控制尾翼将弹头引向目标,达到准确的命中精度。
为了对抗21世纪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SS-X-26具有较小的雷达反射截面,可能采用特殊形式的弹道或末段机动飞行,以及诱饵等突防措施。
SS-X-26非常可能装备常规弹头,如集束式子母弹头、燃料空气弹头、打击加固工事的钻地弹头和反雷达的电磁波脉冲弹头等。俄军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龟子”导弹的改进型SS-21导弹共有两种,一种为本国装备,另一种供出口专用。本国SS-21导弹可配用6种战斗部,除两种核战斗部外,还可配用高爆炸药战斗部、空爆人员杀伤战斗、高爆电脉冲战斗部长对付战场雷达或海军雷达的反雷达寻的战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导弹可配用两种战斗部,一种是具有50颗杀伤子弹的子母弹战斗部,另一种是高爆炸药破片杀伤战斗部。
法国地地战术导弹装备到军一级,1974年开始装备的五个“普鲁东”准战略核导弹团从1992年开始逐渐由法国新研制的“哈德斯”导弹取代,但这种取代并不是一对一的,原来的五个“普鲁东”导弹团由2个“哈德斯”导弹团代替。一个是第15炮兵团,另一个是第3炮兵团。
到1994年,“普鲁东”导弹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现役。“哈德斯”导弹的射程为460千米,可配用核裂变和强辐射战斗部。法国原计划装备80~120枚“哈德斯”导弹,但由于东西方局势缓和,加上美国和俄罗斯取消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所以法国于1992年5月底彻底决定中止生产“哈德斯”短程核导弹。法国目前对“哈德斯”的使用原则是:只贮存,不再部署。
印度自80年代以来,印度就十分重视国产导弹的研制和发展。他们认为导弹是印度国土防空系统和对付外来威胁的有力武器。
海湾战争后,印度更加认识到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快了国产导弹的研制与发展进程,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制的SS-150“普里特维”战术导弹已于1993年末装备印度陆军,随后SS-250“普里特维”导弹也于1994年开始装备部队。SS-150“普里特维”导弹是一种装有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弹道导弹,射程为150千米,战斗部重500千克,经过改进后的SS-250“普里特维”导弹战斗部重量被减为250千克,射程提高到250千米。印度声称,这种导弹的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杀伤威力比原苏联的“飞毛腿B”、美国的“长矛”或以色列的“杰里克Ⅱ”导弹的杀伤力都大。
台湾随着台湾军队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将取代传统式武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宰,而且导弹和反导弹作战将会成为未来海峡地区局部战争的独立作战方式,台湾通过引进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军事技术,现已具备了研制多种战术导弹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装备部队的“青峰”地地战术导弹外,还先后制造了“雄风”系列舰载、岸基反舰导弹和“天弓”系列地空导弹。“青峰”地地战术导弹采用的是预贮式液体燃料发动机,射程为120千米。据说它与美国的MGM-52“长矛”导弹相似,只是弹径略大一些,达600毫米,弹长7米,总重量1400千克,用主动雷达制导。
朝鲜劳动-1导弹是在飞毛腿-B导弹的技术基础上由朝鲜自行研制的中程弹道导弹,该型号为单级液体推进,其推进剂质量比飞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载荷质量仅为飞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达到800~1000千米。劳动-1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与飞毛腿-B相似,采用3个陀螺仪和4个空气舵。1993年,劳动-1在进行生产型飞行试验的准备。因为劳动-1所进行的技术改进比较简单,近几年内有可能部署。
❽ 俄罗斯的先进战术导弹
解答:1.SS-21地地战术弹道 导 弹 :SS-21地地 战 术 弹 道 导 弹 ( 前苏军称它为"圆点"或"托契卡" 导 弹 )是前 苏 联 陆军于20世纪70年代装备的近程地地战术 导 弹 。射程120千米,弹 径0.46米,弹 长9.44米,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50米,采用固体火简明屐机,发射方式为陆地机动发射。主要特点是尺寸较小,机动能力强,配有机动性能好的电子制导车。该导弹可以携带常规 弹 头 、 化 学 弹 头 或 核 弹 头 ,于1976年开始服役。主要用于攻击敌人的 导 弹 发射阵地、指挥所、 弹 药 库、 燃 料 库等重要 军 事 目标。
据西方 情 报 部门估计, 前 苏 联 自1976年起装备SS-21地地 战 术 弹 道 导 弹 ,目前 俄 罗 斯 每年还在生产200枚,总库存量可达到2500枚。1993年,在一次国际防务装备展览会期间,俄曾用SS-21 导 弹 进行射击表演,发射的4枚 导 弹 全部命中目标,据称,偏差不到10米。可以看出,SS-21仍是 俄 罗 斯 地地战术 导 弹 武 器 中的中坚力量。
2.SS-23地地战术 弹 道 导 弹 :
SS-23 导 弹 (又称"蜘蛛 "导 弹 )是 前 苏 联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地地战术 导 弹 。它采用先进的固体燃料 火 箭 发动机, 导 弹 的长度只有7.5米,比"飞毛腿" 导 弹 减短了3-6米,可最大射程却从300千米增大到500千米,提高了60%。为了提高对远距离目标的射击精度,还采用了先进的惯性制导技术,使它的偏差距离减小到350米以内。
SS-23 导 弹 装备在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战役战术 火 箭 兵旅,取代了原装备的"飞毛腿" 导 弹 。每个旅有3个营,共12辆 导 弹 发射车。它不仅用于打击战场上的战术目标,而且要用来打击战役范围的纵深目标,因此,在设计这种 武 器 时,特别强调是高远射能力。
"蜘蛛"原计划部署250枚,但是 美 、苏 签订的中程 核 武 器 条约规定不得部署和生产射程500千米以上的 核 武 器 ,因此,实际上部署167枚以后就停止了装备,已生产的200枚也必须销毁。
3.SS-24 战 略 弹 道 导 弹 :
SS-24是 俄 罗 斯 第五代 洲 际 弹 道 导 弹 ,用以取代SS-11,SS-17 导 弹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85年初具备作战能力。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200米,弹 长22米,弹 径2米,弹 头 威 力 为35万吨 T N T 当量。
SS-24开始部署在开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自下而上能力,改在铁路发射车上实施机动发射。SS-24是分导式多 弹 头 导 弹 ,可携带10枚35万吨级的 子 弹 头 。
SS-24 导 弹 具有命中精度高、弹 头 威力大、可机动发射,还可以逃避对方探测与监视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打击硬目标的战略 核 武 器 ,也是 俄 罗 斯 21世纪初继续使用的 战 略 核 武 器 。
4.SS-25 战 略 弹 道 导 弹 :
SS-25"白杨" 导 弹 是 俄 罗 斯 第五代 洲 际 弹 道 导 弹 。SS-25 导 弹 开始发展时为单 弹 头 ,后改进可携带多 弹 头 。采用三级固体 火 箭 发动机,射程9976千米,命中精度260米,弹 长19米,弹 径1.8米。采用多种发射方式,其自下而上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命中精度和打击软硬目标的能力与SS-24相似。SS-25是 俄 罗 斯 21世纪初将要继续保留的 战 略 核 武 器 ,共部署了260枚。
5.SS-27"白杨"-M 洲 际 弹 道 导 弹 :
"白杨"-M 洲 际 弹 道 导 弹 是 俄 罗 斯 研制的最新一代 洲 际 弹 道 导 弹 ,也是 俄 战 略 核 盾牌的支柱,又名PC-12M型 导 弹 。射程超过1万千米,公路机动型 弹 长22.7米(不含 弹 头 17.9米), 弹 径 1.85米,发射全重47吨,战斗部1吨,三级固体 火 箭 , 单 弹 头 ( T N T 当量约55万吨级,据称可改装3枚 弹 头 ),采用以惯导为主的多种制导技术,命中精度高。由于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该 导 弹 技术先进可靠,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可令敌方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1998年12月30日,俄第一个"白杨"-M 导 弹 团(10枚,地下井式发射)已部署完毕,并开始担负战略值班。1999年12月上旬,俄 随即部署了第二个"白杨"-M 导 弹 团。
有关专家通过现有资料分析认为,"白杨"-M 导 弹 在技术性能上至少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火箭发动机功率强大, 导 弹 飞行初始段加速很快,使初始段乃至整个飞行过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对方难以实施有效的截。二是采用了先进的制导系统, 导 弹 命中精度极高。三是 导 弹 弹 头 和制导系统运用了加固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飞行稳定性。四是采用了灵活的部署方式。井下部署可以利用原有发射井,并可与现有的作战指挥和通信系统兼容;机动部署则大大提高了 导 弹 的自下而上能力。五是具有较大的改进潜力。该 导 弹 可以轻而易举地改装为多 弹 头 分导式 导 弹 。据 俄 罗 斯 国防部长说:"这种 导 弹 的飞行性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防空 武 器 无法击中它。"
6.SS-N-20潜基 弹 道 导 弹 :
SS-N-20潜基 弹 道 导 弹 是 俄 罗 斯 海军新型潜地 战 略 弹 道 导 弹 ,是分导式多 弹 头 三级固体潜地 导 弹 ,也是当代最大的潜射 导 弹 ,分导式多 弹 头 各有6~9个 子 弹 ,各 子 弹 核 当 量20万吨。1982年服役,装备于"台风"级 核 潜 艇 ,每艇有20个发射筒。共生产装备120枚。
导 弹 全长15米,直径2.2米,最大射程8300千米,起飞重量6吨,命中精度500~560米。采用 核 潜 艇 水下机动发射,惯性制导方式,三级固体 火 箭 发动机,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属第四代潜射弹道 导 弹 核 武 器 。
与SS-N-18相比,SS-N-20 导 弹 的射程和命中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了多 弹 头 分导,但 导 弹 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还比较低,仅适合用于打击抗压强度不高的软目标和面目标。
7."伊斯坎杰尔"-E战术弹道 导 弹 :
"伊斯坎杰尔"-E是 俄 罗 斯 新一代战术弹道 导 弹 武 器 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命中率高、机动性强和操作使用简便。最大射程为280千米,最小射程为50千米。该 导 弹 系统主要用于摧毁敌火力打击系统、防空系统、反导系统、机场和指挥所等点状目标和面状目标。
该 导 弹 系统由 导 弹 、发射车、装填运输车、指挥车、情报信息处理车、技术勤务保障车以及成套训练设备组成。 导 弹 抗干扰和突防能力强,并具有对付反导系统的能力。目前部署有3种常规 弹 头 ,即 子 母 集 束 弹(由54枚子弹组成)、钻地弹和破片杀伤弹。
"伊斯坎杰尔"-E采用惯性+图像匹配相结合的制导系统。图像匹配制导系统通常用于修正惯性制导在中段和末段的制导误差。这种制导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及时纠正惯性制导积累的偏差,提高命中精度,而且其可见光红外电视导引头可以有效地对付电磁干扰,并可以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攻击目标。但导引头易受雾天和敌方施放的烟雾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较低云层的影响。因此,这种制导方式在攻击目标前需输入目标信息,所以只能攻击固定目标。
❾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的导弹发展历史
从“奥卡河”到“伊斯坎德尔”
1980年,苏联军队装备了9K714“奥卡河”(SS-23“蜘蛛”)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它是一种单级固体推进剂导弹,可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射程可达450公里,打击精度为30米(圆误差概率)。该导弹系统由科洛姆纳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发,用于取代射程可达300公里的9K72“厄尔布鲁士山”(SS-3B“飞毛腿”)短程战区弹道导弹,后者装备了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军队。美国从一开始就对“奥卡河”导弹的较高的打击精度十分担忧。1987年,美苏签定了《中导条约》,尽管该条约只适用于射程超过500公里的弹道导弹,但美国利用戈尔巴乔夫的妥协倾向,仍得以将“奥卡河”导弹列入销毁清单。根据该条约,苏联在1991年以前必须销毁该系统的106辆运输发射车和339枚导弹。后来,美国坚持要求苏联以前的盟国也销毁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无偿接收的“奥卡河”导弹系统,包括保加利亚的8辆运输发射车和25枚导弹,捷克共和国的2辆运输发射车和12枚导弹,斯洛伐克的2辆运输发射车和24枚导弹。
按照《中导条约》的规定销毁“奥卡河”导弹在前苏联政界和军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社会舆论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对国家公然的“背叛”。苏联和俄罗斯就这样丧失了其最有效的短程战区弹道导弹。另外,以德国V-2液体燃料导弹为原型设计的R-17“厄尔布鲁士山”(SS-3B“飞毛腿”)短程战区弹道导弹(俄罗斯称其为战役-战术导弹)由于精度不高和技术过时而停止作战使用。因此,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着手研发一种射程小于500公里、精度更高、更先进的机动式单级固体燃料短程战区弹道导弹,以满足《中导条约》的要求,并填补“奥卡河” 和“厄尔布鲁士山”导弹系统被销毁后留下的空白。新的导弹系统被命名为“伊斯坎德尔”,这是古波斯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波斯语名字。后来,决定用“伊斯坎德尔”取代2000年以后使用寿命到期、最大射程为别为70和130公里的“圆点”和“圆点-U”(SS-21“甲虫”)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系统射程。
“伊斯坎德尔”导弹长7.3米,弹体直径0.92米,发射重量3800-4020公斤(取决于有效载荷)。动力装置为“联盟”科学生产联合体生产的单级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导弹飞行速度快,因而能够突破反导防御系统。“伊斯坎德尔” 飞行时弹道高度可以降至50公里以下,在末段可以进行过载高达30g的规避机动,以防止地空导弹的拦截。导弹可以携带重480-700公斤的不同类型的常规弹头,包括:杀伤/反器材/爆破集束弹头,区域封锁集束弹头,高爆弹头,燃料空气炸药,高爆钻地弹头,反雷达/杀伤弹头。也可以携带核弹头(非官方说法)。有效载荷也可以包括战术诱饵。
导弹的制导系统由俄罗斯中央自动化与液力学研究所(TsNIIAG)设计,采用惯性制导和末段光电自导(有目标区域数据)。根据公开的说法,该导弹的打击精度是10-30米(圆概率误差),甚至更高。某些型号采用了“格洛纳斯”全球定位制导系统,能在中段更新数据并利用数据链在飞行中重新定位。其他末制导类型可能还包括主动雷达末制导和热成像末制导。
“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系统有两个基本型别:9K723“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有时被称为“伊斯坎德尔-M”或“煤水车”)供俄罗斯军队使用,它使用的9M723导弹最大射程可达450甚至500公里;9K720“伊斯坎德尔-E”出口型,它使用的9M720-E导弹有效载荷略小(最大480公斤),最大射程减至280公里,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要求。
“伊斯坎德尔”9P7运输发射车可装载2枚导弹。9P78四轴运输发射车是由伏尔加格勒“泰坦”中央设计局在明斯克汽车制造厂的MZKT-7930底盘的基础上研发的。它长13.1米,宽2.6米,高3.55米,装载2枚处于行军状态的导弹。满载重量42.85吨。运输发射车动力装置为1台650HP柴油发动机,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0公里/小时,在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大行程为1100公里。每辆车配备由一个3人组成的战勤组,具有完备的核、生、化防能力和两栖行动能力。该运输发射车包括一个配备自动化火控系统的指挥所,因此必要时每辆车可以独立行动。指挥所内装备包括目标数据与指示、导航、气象控制部位和内置系统测试设备。该车在坡地上停放时,用四个千斤顶在30-80秒内就可使其进入水平状态。导弹发射前被起竖至85度角需时约20秒。反应时间为5-16分钟。两枚导弹发射时间间隔为60秒。“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还包括1辆以MZKT-7930底盘为基础研制的运输装卸车,它装载2枚待装填导弹和1台起重机。该车配备一个双人战勤组,满载重量40吨。还有4辆以卡马斯-43101卡车底盘为基础研制的六轴车辆:1辆9S552指挥与控制车,它有4个操作台和1个通信室;1辆9S920任务计划车,它有2个操作台;1辆维护车;1辆战勤人员居住车)。
1个典型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连有2辆运输发射车,2辆装弹车,2辆指挥与控制车,2辆任务计划车,1辆维护车,1辆战勤人员居住车。1个“伊斯坎德尔”导弹营下辖2个连,1个导弹旅下辖3个导弹营,共12辆运输发射车、12辆运输-装卸车和48枚弹道导弹。
“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从1995年开始在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亚尔靶场持续进行测试,2004年8月完成了国家试验,2007年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决定列装。200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由位于乌德穆尔齐亚的沃特金斯克机器制造厂生产,其固体燃料发动机由“联盟”科学生产联合体(现为战术导弹公司分部)。运输发射车和运输装卸车则由伏尔加格勒“街垒”工厂制造。
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作战能力的未来发展包括与高精确度的R-500(3M14)亚音速巡航导弹实现一体化,后者由叶卡捷琳堡“革新者”设计局研制。R-500导弹实际上是苏联3M10(的RK-55)远程巡航导弹的常规型,后者模仿了美国“战斧”巡航导弹。3M10导弹即俄罗斯海军攻击型核潜艇所装备的射程达2600公里的“石榴石”导弹系统(SS-N-21),它以前是陆基机动式远程巡航导弹系统,后来按1987年《中导条约》的要求被裁撤。
R-500导弹配备了常规弹头,对外宣称的射程不超过500公里,以满足《中导条约》的限制。然而一些观察家认为,R–500导弹的射程可以很容易地增加到1000公里甚至更远(最大可达2500公里,取决于弹头的大小)。
2007年11月,俄罗斯陆军导弹部队与炮兵司令弗拉季米尔o扎里茨基上将说,“‘伊斯坎德尔- M’导弹系统目前完全符合《中导条约》的规定,但如果国家做出退出该条约的政治决定,我们将会提高该系统的作战能力,包括增加其射程。”R-500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包括一个惯性导航装置,一个GPS /“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一个有目标区域数据的末段光电导引头或主动雷达导引头。2007年,R-500巡航导弹在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完成了测试,俄军方宣布,2009年该导弹将成为“伊斯坎德尔”系统的组成部分。增加了R-500巡航导弹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代号为“伊斯坎德尔-K”。6枚R-500巡航导弹和垂直发射装置可以安装在原装有2枚弹道导弹的标准的9P78运输发射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