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农奴是怎么形成的

俄罗斯农奴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3-01-17 07:59:46

① 关于俄国农奴制

是这样的:俄国当年的有钱人大致可分为三个团体:贵族地主、资本家(老板嘛)、打劫的(黑社会什么时候都有)。打劫的什么时候都能活,前提是地主和老板得有钱。地主嘛自然也是不愁吃不愁用的,家里不止一亩三分地,况且又有那么多一辈子只给自己打工又不用给工钱的农奴,自己数票子还忙不过来呢。农奴就惨了,虽说能吃个半饱有几件破衣裳,可自己一辈子都要受地主盘剥,被拿到跳蚤市场去卖也不是没有可能,一句话,跟工具没两样,还不允许做其他事,所以个别有想法的就琢磨脱离地主老爷呗。
另一拨人--资本家,原先也是小市民出身,没地没农奴,白手起家,好不容易有个厂房机器什么的,于是钱越赚越多,机器也越来越好,可就是没多余人去操作啊,把老板家阿猫阿狗都算上也没几个,从哪儿招小工呢?跟地主们抢呗,反正他们也没用得怎么样。地主们不干啊,凭什么我们的东西要给你们啊!什么?买?笑话,你买走了我用什么?于是地主们就不待见越来越强大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原先也没办法,那帮人上面有人,沙皇和宫廷是他们大老板嘛。于是就只能招自由民当工人(有些地主贵族自己也办厂,不过那是极少数,因为经营太麻烦了)。等到这些个自由民都招得差不多了,市场越来越大了,资本家们与地主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于是乎,革命就来了~

② 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

在《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这本书里,我看到了18世纪的俄国农奴制所造成的灾难与动乱,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书中记载:

俄国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根基,即农奴制,最早出现在16世纪,这种制度把农民永久性地捆绑在土地上,被当作土地的附属物赠,同属于土地的所有人。1762年,大约两千万的俄国人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君主、贵族、教会、商人、市民,位于这个阶梯底层的是多达一千万人口的农民。而他们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农奴,属于大大小小的贵族,达到五百五十万人。有少数极其富有的贵族往往几个人名下就有数千名农奴,还存在着产业农奴,这部分人都在乌拉尔地区的矿场与铸造厂里务工。经年累月,农奴的地位日益恶化,经常成为与土地脱离的“动产”被廉价地进行买卖。农奴的价格常常比不过一条得过奖的猎犬,有时候一匹马或者一条狗就可以换得一名农奴,贵族们一个晚上的牌局就能让一家农奴易主。为了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1721年彼得大帝允许非贵族出身的企业主向国家购买劳动力,他们就是像机器一样的产业农奴。

农奴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工作时间没有限制,维持生计的收入却微不足道,而且管理者有权对他们进行体罚。农奴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主人可以随时剥夺他们的一切,不仅是劳动果实,乃至贞操和生命。农奴的死亡率总是高居不下,难以想象他们除了自生自灭还能享有什么医疗条件,很少有人能活到中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农奴发起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影响最大的是席卷整个乌拉尔地区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普加乔夫起义。这次改革让叶卡捷琳娜意识到要打破农奴所有者与农奴之间形成的传统、偏见与无知,只有智慧与善意是不够的。1976年,女皇提出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农奴从“令人发指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以免全国爆发大规模的起义,否则难以容忍的生存条件终将挑起农奴们为自己去主动争取。

叶卡捷琳娜深知启蒙思想强调人的权利,从理智上来说她并不赞成农奴制,还未成为女皇的时候她就曾建议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直至将其废除,哪怕花费上百年的时间。但在她执政的第一个月里,她就将不少于一万八千名原本享有一定自由的皇室农奴与官属佃农当作礼物送了出去。对那些帮助她夺得皇位的人,除了要拜官封爵、赏赐珠宝,女皇还要给他们大量的财富,包括农奴。因此她只能将理想与现实进行调和。

俄国农奴的生存处境很多方面非常类似于美洲黑奴,他们被主人视为低等生物。但是俄国的农奴并不是异国的外乡人,而是和他们的主人同一语言、同样的宗教信仰、同属一个种族、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只是一代代缺乏教育的穷人。然而他们的处境是:未经主人的允许不能私自结婚,法律中不存在对农奴主体罚农奴的限制,任何不顺从、懒惰、醉酒、偷窃、斗殴以及反抗的行为都有可能招来一顿鞭子或者棍棒。贵族唯一不能作的就是将农奴处死,不过他们可以处以严厉的惩罚,这些惩罚往往能导致农奴身亡。女性农奴一生都得从事单调乏味的苦差事,频频怀孕,但终日煮饭、洗衣或生养儿女,制造更多的小奴隶,为主任增加更多的财富。在这个恐怖的父权社会,受到虐待奴役的男人继续奴役这他管辖范围之内的女性,后者通常就是他们的妻儿。农奴家庭的男性家长对全家人基本上具有绝对权威,这往往意味着父亲有权将儿媳当作自己的性工具。总而言之,在俄国农奴的历史中充满了惨无人道的暴行。

在1774年的普加乔夫起义中,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掀起了狂风骤雨,起义军一日之内就横扫了伏尔加流域的喀山,扫荡了这座毫无防御措施的城镇,以木材建筑为主的城市被淹没在火海中。起义的农奴所到之处,都是只剩下复仇和屠杀,队伍越长越大,逼俄罗斯的心脏而去。复仇的风暴裹挟着农奴暴军杀死地主及其家人,还有他们憎恨已久的监工。他们大开杀戒,把躲藏起来的贵族揪出来,然后活活抽死、烧死、大卸八块,或者把他们吊死在树上;孩童被当着父母的面砍断手脚或残杀,妻子在当着丈夫的面受尽凌辱后被割喉,或者被当作奖品一样丢进马车,被农奴们带回家。暴军所经之处,都在气势汹汹地烧杀抢掠,山沟和村庄都堆满了尸体。

叶卡捷琳娜从一开始认为偏远地区的局部暴乱不足为惧,很快她就惊讶于暴军的势力崛起之快,对他们宰杀贵族和平民感到愤怒,她的态度也从警惕转向了坚决的镇压。本来,在这个国家里,就没有多少贵族能像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叶卡捷琳娜那样主张对农奴制主张宽松的政策直至废除,这次农奴起义中的暴行,以及军队镇压过后贵族对农奴变本加厉的还击,更加加剧了两个阶级的势不两立,至少当时很少有人再能理性地就这个问题发出声音了。

普加乔夫掀起的这场叛乱是叶卡捷琳娜执政期间遭遇的最严峻的挑战,挫败普加乔夫并将他处死并没有让叶卡捷琳娜心满意足。她一心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但是在自己执政11年后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叶卡捷琳娜曾经鼓励地主对农奴和农民仁慈以待,经过这场内乱之后,女皇深信在一个绝大部分百姓目不识丁的国家,除非人民能接受教育,否则不应将启蒙精神贯彻在治国方略中。她开始讲目光全面转向扩张帝国版图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两件事情上,在她看来这才是俄国的利益至所在。而农奴制在俄国的废除,却要等待到叶卡捷琳娜死后40年,在她的孙子亚历山大大帝手里来完成。

③ 农奴制是怎么形成的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
13~15世纪,俄罗斯各公国处于蒙古人入侵后所建的金帐汗国的控制下,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除王公、大贵族继续扩充他们的领地外,教会、修道院通过典押、购买、接受捐献等途径占有大量土地。

从15世纪起,封地制获得普遍的发展。各公国的大公、王公把一部分土地连同农民作为食邑分封给宫廷臣仆和军事服役人员,到一定期限收回。这种暂时的土地占有者称为封地贵族或服役贵族。他们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竭力加强劳役制,并强制依附农民固着在封地上。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民固着在领地上的最普遍方式是贷款,农民为了还债必须服劳役。15世纪以前,依附农民在清偿债务和履行其他义务后,仍然可以向别处迁移,另投领主。有的依附农民不堪沉重剥削,往往逃亡。15世纪中叶起,有些公国开始颁布法令,限制农民转投别的封建主。

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耶夫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可以离开主人。农奴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④ 俄国农奴制怎样产生为何持续时间较长

俄国农奴制
15~19世纪中叶俄国封建主奴役依附农民的剥削制度。
产生和发展 9世纪东斯拉夫人以基辅为中心形成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这时,东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制已经解体,出现了早期的封建关系。罗斯大公、王公、贵族剥削村社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征收贡物,村社农民尚未农奴化。11~12世纪,罗斯国家解体,分裂为10多个公国,在各公国内部也出现了许多封建领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主从征收贡物转到侵占农民的土地。村社自由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富人也开始大量掠夺土地。教会、修道院则借助大公、王公的支持扩充地产。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处于对封建主的依附地位,受其奴役。大封建主拥有的世袭领地由封建主的庄园和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村社组成。庄园有庭院、主人住宅、管理居室、仆役用房、谷囤、仓库等,城堡是世袭领地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的法典规定,封建主对领地上的农民有支配权,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等。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自由村社农民。这时的依附农民,也还不能说是农奴,封建主还没有对农民进行人身奴役。
13~15世纪,俄罗斯各公国处于蒙古人入侵后所建的金帐汗国的控制下,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除王公、大贵族继续扩充他们的领地外,教会、修道院通过典押、购买、接受捐献等途径占有大量土地。从15世纪起,封地制获得普遍的发展。各公国的大公、王公把一部分土地连同农民作为食邑分封给宫廷臣仆和军事服役人员,到一定期限收回。这种暂时的土地占有者称为封地贵族或服役贵族。他们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竭力加强劳役制,并强制依附农民固着在封地上。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民固着在领地上的最普遍方式是贷款,农民为了还债必须服劳役。15世纪以前,依附农民在清偿债务和履行其他义务后,仍然可以向别处迁移,另投领主。有的依附农民不堪沉重剥削,往往逃亡。15世纪中叶起,有些公国开始颁布法令,限制农民转投别的封建主。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耶夫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可以离开主人。农奴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大公击败金帐汗国,使俄罗斯摆脱外族统治,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6世纪后,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扩大,农民的耕地急剧减少。为了适应欧洲市场需要,增加谷物生产,封建主普遍采用劳役制,加强对农奴的剥削。1550年,沙皇又颁布法令,规定农奴每年只准在“尤里耶夫节”离开主人。到17世纪,封地制也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服役人员有权将封地出售或转让他人。这样,封地和世袭领地已无区别。1649年,沙皇法典规定,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的时间多长,捕到后,连同家属和全部财产一律归回原主。

18世纪,买卖农奴非常普遍。农奴的负担更为沉重,劳役租通常每周三天,但往往增加到四五天甚至六七天。
特点和影响 与西欧的封建制经济相比,俄国农奴制有其特点:①与原始社会末期遗留的村社组织长期并存,农民的份地由村社占有,按每户人数分配给各户使用。农民向国家和地主交纳租税和负担各种义务,也统由村社向各户摊派。村社是俄国封建主用来统治和奴役农民的工具。②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剥削和压迫也最为残暴。③越出了乡村和农业的范围,进入城镇和工业之中。17~18世纪的手工工场,大部分都是农奴劳动。甚至在19世纪30~40年代,俄国进入产业革命后,近代工厂仍然使用部分强制的农奴劳动。
农奴制经济是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基础。在商品化农业和工场手工业开始发展的阶段,农奴制曾提供了低廉的劳动资源,对俄国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农奴制毕竟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8~19世纪,俄国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先进的国家,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地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危机在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据沙俄政府统计,1826-1854年,共发生了709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为了挽救农奴制,并扩展在欧洲的霸权,沙俄政府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反被德法联军打得大败。战争不仅没能挽救农奴制的危机,反倒给农民们带来了更多的灾难,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与沙皇专制政体的腐朽性。农民的反抗行动显得更为频繁。据统计,1858年全国农民暴动发生了86次,1859年多达90次,1860年更增加到108次。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服毒自杀。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相继设立了中央和欧洲部分各洲的特别委员会,起草农奴制改革的草案。委员会都由沙皇官吏与贵族代表组成。这伙人并不支持改革,长期争论不休,改革草案难产。这时,农民起义的浪潮日益高涨,沙皇感到了燃眉之急。他在国务会议上忧心忡忡地说:“今后的任何拖延都会有害于国家。”亚历山大二世的惊惶和敦促,才使起草工作得以加快进行,草案终于抛了出来。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并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
法令规定了农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买卖或交换农奴;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时,在交付大量赎金的条件下可以从地主那里领得一份土地。但,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它仍维护着地主的利益,保留着农奴制残余,赎金更是对农奴的残酷掠夺。所以农民起义继续前仆后继。1861-1863年,农民起义就达两千次以上。不过,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力、市场和资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⑤ 俄国农奴怎么形成的,哪来的这么多农奴

农奴制是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服从封建主的行政和司法权力。
俄国农奴制延续时间长,压迫特别残酷。确立阶段:伊凡三世时期于1497年颁布法典,规定农民只能在每年指定的日期,即秋后尤里耶夫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可以转换农奴主。
农奴制在法律上被初步确立,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伊凡四世时期于1581年颁布“禁年令”,即禁止农民在尤里耶夫节前后两星期离开主人,使农民进一步农奴化,并宣布1581年为禁年。
以后又有连续实行禁年的记载,如1581—1586年、1590—1592年、1594年。16世纪80—90年代全国进行人口登记,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农民易主。人口登记簿成为农民契约的法律依据,农奴制关系通过人口登记进一步固定下来。对逃亡农民的处理也不断作出决定,最初把地主搜寻逃亡农民的期限定为5年。1649年沙皇法典规定,对逃亡农民的追回不受时限,同时追回妻子、儿女及财产。
至此,农奴制最终被确立下来。发展阶段:18世纪农奴制达到极盛时期。彼得一世时期进行人口调查,开始征收“人丁说”,加强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叶卡待琳娜二世时期于1765年发布敕令,地主取得放逐农民去作苦工的权力,1767年剥夺农民的任何申诉权。申诉被定为诬告罪,判处终身流放。地主贵族特权不断扩大,可以任意干预农民的家庭生活(如男婚女嫁),可以任意迁徙、流放农民。衰落到最后废除阶段:农民处境悲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18世纪后半叶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同时俄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日益排挤落后的农奴制关系,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并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19世纪上半叶的全部社会问题都是围绕着农奴制危机而展开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二世都曾成立改革委员会,提出农奴改革的方案。
19世纪50—60年代农奴制危机异常尖锐,出现革命形势,统治阶级日感废除农奴制的迫切性。1861年2月19日(俄历)由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最终废除了农奴制。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是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确立的标志。

⑥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及特点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
①农业方面:A.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地主已开始雇佣自由劳动力代替农奴劳动。
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②工业方面:19C30年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和自由劳力数增加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原因)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发动1000多次起义。
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共和国。
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活动见教材)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及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
②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⑵借口:“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
⑶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⑷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
⑸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
⑹对俄影响:①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③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⑴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见探究二)
⑵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⑷特点及原因:缓慢而谨慎。原因:触动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

⑦ 俄国农奴制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评价及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⑧ 什么是俄国农奴制,为什么叫“农奴制”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⑨ 俄国农奴怎么形成的,哪来的这么多农奴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常识历史篇。

⑩ 俄国是如何从法律上确立农奴制度的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的国家。1649年,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颁布的《法典》规定,农奴不论逃亡多久,一旦被捕获后,连人带家眷以及财产一并归还原主。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度。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农奴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1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6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9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