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为什么叫厂长

俄罗斯为什么叫厂长

发布时间:2023-01-21 00:21:48

⑴ 前苏联时代高官享受特权,现在的俄罗斯谁在享受特权呢

前苏联时代高官享受特权,
现在的俄罗斯
财团在享受特权

⑵ 请问白俄罗斯是什么政治制度与俄罗斯有什么区别

【国 名】 白俄罗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Belarus,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
【面 积】 207600平方公里。
【人 口】 989.86万人(2003年1月)。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白俄罗斯族占81.2%,俄罗斯族占11.4%,波兰族占3.9%,乌克兰族占2.4%,犹太人占0.3%,其他民族占0.8%。官方语言为白俄罗斯语和俄罗斯语。主要信奉东正教,西北部一些地区信奉天主教及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合并教派。
【首 都】 明斯克(Minsk, Минск),人口171.3万(2002年1月)。年平均气温7.8℃。
【国家元首】 总统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Лукашенко),1994年7月当选,任期5年,1996年全民公决延期至2001年,2001年9月连任。2004年10月17日,白就现任总统卢卡申科能否参加下届总统大选和取消宪法关于限制总统任期的规定举行全民公决。79.4%的选民投票表示赞成。
【重要节日】 独立日(共和国日):7月3日。1944年7月3日纪念苏军解放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简 况】 位于东欧平原西部的内陆国。东邻俄罗斯,北、西北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交界,西与波兰毗邻,南与乌克兰接壤。属温和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8℃。

白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族的一支。9至11世纪其大部分领土属于基辅罗斯。12世纪建立了一些封建公国。14世纪起,几次被立陶宛大公国和俄罗斯吞并。十月革命后,1919年1月1日成立了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加入苏联。1990年7月27日白最高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1991年8月25日宣布独立,12月19日改名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简称白俄罗斯。
【政 治】 1994年开始实行总统制,同年7月,卢卡申科当选首任总统,任期五年。1996年,总统与第13届最高苏维埃权力斗争激化,卢卡申科总统下令举行全民公决。根据同年11月24日公决结果,第13届最高苏维埃活动被终止,同时组建了新的两院制议会,卢卡申科总统任期延至2001年。2001年9月,卢卡申科总统改组政府,整合议会,建立起总统垂直领导体系。2004年10月17日,白议会举行第三届国民会议代表院(下院)选举,同时就现任总统卢卡申科能否参加下届总统大选和取消宪法关于限制总统任期的规定举行全民公决。79.4%的选民赞成取消宪法关于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支持卢参加2006年总统大选。
【宪 法】 1996年11月24日全民公决通过总统提出的宪法修正案,11月27日生效。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总统有权确定全民公决、解散议会、确定各级议会选举、任命政府总理(须经议会下院批准)、任免所有副总理以下政府成员、任免所有司法机构、中央选举和全民公决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政府辞职等;在总统出缺或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总理暂行总统职权。
【议 会】 称国民会议,由共和国院(上院)和代表院(下院)组成,每届任期四年。本届国民会议于2004年11月组成。
共 和 国 院:共64名代表,其中56名由全国6州1市(明斯克)地方代表苏维埃代表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各选举8名产生,另8名由总统任命。主要职能是通过或否决下院通过的法案;批准总统关于司法机构、中央选举和全民公决委员会、中央银行领导人的任命;选举宪法法院的6名法官;决定解散地方代表苏维埃;审议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审议下院对总统的弹劾等。主席根纳季·瓦西里耶维奇·诺维茨基(Геннад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Новецкий),2003年8月就任,2004年11月再次当选。
代 表 院:由110名代表组成,以无计名投票方式直接普选产生。代表院主要职能是审议宪法修改补充草案和各类法案;确定总统大选;批准总统关于总理的任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接受总统辞职等。主席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科诺普廖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ноплев),2004年11月当选。
【政府】称部长会议,并设有部长会议主席团。本届部长会议主席团主要成员有:总理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西多尔斯基(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Сидорский),第一副总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谢马什科(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Семашко),副总理罗曼·约瑟福维奇·弗努奇科(Роман Иосифович Внучко),副总理弗拉基米尔·涅斯捷罗维奇·德拉仁(Владимир Нестерович Дражин),副总理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比亚科夫(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бяков),副总理阿纳托利·德米特里耶维奇·秋秋诺夫(Анатол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Тютюнов) ,总统办公厅主任乌拉尔·拉姆德拉科维奇·拉特波夫(Урал Рамдракович Латыпов),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阿纳托利·阿法纳西耶维奇·托济克(Анато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Тозик),国家安全会议国务秘书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涅维格拉斯(Геннад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евыглас) ,外交部长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马丁诺夫(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артынов),国防部长列昂尼德·谢苗诺维奇·马尔采夫(Леонид Семенович Мальцев),内务部长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瑙莫夫(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умов),白国家银行行长彼得·彼得罗维奇·普罗科波维奇(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 Прокопович) 等。
【主要网址】 总统:http://www. president.gov.by;政府:http://www.government.by;
外交部:http://www.mfa.gov.by。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明斯克、布列斯特、维捷布斯克、戈梅利、格罗德诺、莫吉廖夫6个州和具有独立行政区地位的首都明斯克市,下设118个区、106个市、25个市辖区、106个镇、1456个村。
【司法机构】 设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经济法院和检察院。宪法法院院长格里戈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瓦西列维奇(Григо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Василевич),1997年1月就任。最高法院院长瓦连京·奥列格维奇·苏卡洛(Валентин Олегович Сукало),1997年1月就任。最高经济法院院长维克多·谢尔盖耶维奇·卡缅科夫(Виктор Сергеевич Каменков),2001年10月就任。总检察长维克托·弗拉基米罗维奇·舍伊曼(Викто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Шейман),2000年11月就任。
【政 党】 白没有执政党。国民会议选举不按党派而按选区原则分配名额,因而在白议会中没有固定的议会党团。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有限。现有18个合法政党,其中较大的有:
(1)白俄罗斯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ии):1996年11月2日由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内支持总统的成员建立,现有成员5000多人。该党宣布其为苏共时期的白俄罗斯共产党的继承者,基本纲领是通过合法途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公正的无阶级社会,在前苏联各国人民自愿的基础上重建统一国家。该党在议会下院中占6席。党中央第一书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塔季杨娜·根纳季耶夫娜·戈卢别娃。
(2)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Партия Коммунистов Белоруссии):1991年12月7日成立,现有成员10000多人。其基本纲领是坚持社会主义和苏维埃制度,按自愿原则建立前苏联国家新的联盟。1996年起,该党曾与右派势力结成反卢卡申科总统联盟,成为现政权的反对派。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卡利亚金(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Калякин)。
(3)白俄罗斯人民阵线党(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ного Фронта):1988年成立。1999年10月,白俄罗斯人民阵线党因内部权力斗争发生分裂。原主席波兹尼亚克率部分成员另建新党---白俄罗斯人民阵线基督保守党。白俄罗斯人民阵线改名为白俄罗斯人民阵线党,现有成员1300多人。该党是白主要的右翼政党之一,自称是现政权“不妥协的反对派”。主席温楚克/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韦切尔卡(Винцук /Валенти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Вячорка)。
(4)联合公民党(Объединенная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1995年10月1日成立,现有成员约3000多人。白主要的右翼政党之一。主席阿纳托利·弗拉基米罗维奇·列别季科(Анато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ебедько)。
(5)自由民主党(Либераль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1994年2月5日成立,现有注册党员22373人。主席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盖杜克维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айдукевич)。
此外,还有白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人民大会)[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ая Грамада)],主席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斯塔特克维奇(Николай Викторович Статкевич);白俄罗斯“希望”妇女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женщин “Надзея”),主席瓦莲京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马图谢维奇(Валент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Матусевич);白俄罗斯劳动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труда),主席列昂尼德·斯杰潘诺维奇·列梅绍诺克(Леонид Степанович Лемешонок);白俄罗斯社会民主大会党[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Громада”],主席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舒什克维奇(Стaнислав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Шушкевич);农业党(Аграрная партия),主席米哈伊尔·维克托罗维奇·希曼斯基(Михаил Викторович Шиманский);共和国劳动正义党(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 труда и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и),主席维克托·阿列克谢耶维奇·索科洛夫( Викто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Соколов);白俄罗斯爱国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主席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乌拉霍维奇(Никола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Улахович);白俄罗斯绿色生态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эк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зелёных“БЭЗ”),主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卡尔特什(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нович Картыш),米哈伊尔·叶夫谢耶维奇·弗里德良德(Михаил Евсеевич Фридлянд);白俄罗斯社会体育运动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ьно-спортивная партия),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德罗维奇(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oвич);白俄罗斯绿党(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Зелёные”),主席奥列格·谢苗诺维奇·葛罗米柯(Олег Семёнович Громыко);共和国党(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主席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别洛佐尔(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Белозор);白俄罗斯人民阵线基督保守党(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о-христи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НФ),主席泽农·斯坦尼斯拉沃维奇·波兹尼亚克(Зенон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Позняк);人民和谐社会民主党(人民和谐党)(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согласи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согласия”),主席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尔马克(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рмак)。
【重要人物】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总统。1954年8月30日生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奥尔尚斯基区科佩斯村,白俄罗斯族。先后毕业于莫吉廖夫师范学院和白农业科学院,专业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1975年至1977年在原苏联边防军服役。197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莫吉廖夫州什克洛夫区团委书记、集体农庄党委书记、国营农场场长。1990年当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1993年担任白最高苏维埃反腐败临时委员会主席。1994年7月10日就任白俄罗斯共和国首任总统。2000年1月当选俄白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2001年9月在白第二届总统选举中获胜得以连任。2004年10月17日,白就现任总统卢卡申科能否参加下届总统大选和取消宪法关于限制总统任期的规定举行全民公决。79.4%的选民赞成取消宪法关于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支持卢参加2006年总统大选。酷爱运动。已婚,有二子。作为总统,曾于1995年1月、1997年4月和2001年4月三次访华。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西多尔斯基:总理。1954年3月13日生于白俄罗斯戈梅利市,1976年毕业于白俄罗斯铁路运输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1976-1992年先后任戈梅利无线电技术装配厂技师、实验室主任、部主任、副厂长、厂长等职;1992-1998年任“拉通”科研生产联合体总经理;1998-2001年任戈梅利州执委会副主席、第一副主席;2001-2002年任白俄罗斯共和国副总理;2002-2003年任白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代理总理;2003年12月任白俄罗斯总理。工程学博士,真空离子工程学专家,着有40多学术着作,国际工程科学院院士,通晓德语,已婚,有二女。
根纳季·瓦西里耶维奇·诺维茨基: 国民会议共和国院主席。1949年生于莫吉廖夫州。1971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工学院,1988年毕业于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曾长期在莫吉廖夫州建筑行业工作,曾任苏共莫吉廖夫州委建设局局长。1994年任白俄罗斯共和国建筑部长。1997年任白政府副总理,2001年任政府总理。2003年8月当选上院主席。2004年11月连任。已婚,有二子。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科诺普廖夫:国民会议代表院主席。1954年生于莫吉廖夫州。1975年毕业于莫吉廖夫师范大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部队服役,当过教师,长期从事聋哑和青少年教育工作。1994年任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首席助理。1996年当选为共和国国民会议代表院副主席,2000年连任。2004年11月当选为主席。曾获三级“祖国”勋章。科还是东正教民族联合基金会白俄罗斯分会主席。已婚,有一子一女。
【经 济】白工业基础较好。机械制造业、冶金加工业、机床、电子及激光技术比较发达和先进;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马铃薯、甜菜和亚麻等产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于前列。自1996年以来,经济稳步增长。2002年3月,卢卡申科总统提出“白俄罗斯发展模式”,强调以民为本、渐进改革、稳中求进,摒弃全盘私有化和休克疗法,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和可调控的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2003年GDP同比增长6.8%,工业增长6.8%,农业增长6.8%。以扩大出口、增加住房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经济方针初见成效。但在改造计划经济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如资金短缺、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效益不高、亏损严重等。
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167.1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1692.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3年):6.8%。
货币名称:(白俄罗斯卢布)(Белорусский рубль)。
汇率(2003年12月):1美元=2150白卢布。
通货膨胀率(2003年):25.4%。
失业率(2003年):3.1%。
【资 源】 主要矿产资源有钾盐、岩盐、泥炭、磷灰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绝大部分靠进口。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9.06万公里。有1万余个湖泊,享有“万湖之国”美誉。森林覆盖率36%。境内有3.1万种动物。
【工 业】 2003年工业产值为323820亿白卢布,比上年增长6.8%。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化工、电子、光学仪器、石油加工、木材加工、轻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从业人员116.48万,占总劳力的26.2%。近几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251
264
267

石油初级加工(万吨)
1334.6
1524.7
1577.4

合成树脂和塑料(万吨)
50.32
48.85
48.61

载重卡车(万辆)
1.65
1.65
1.81

大客车(辆)
460
467
499

汽车轮胎(万个)
266.6
228.1
276.5

拖拉机(万辆)
2.27
2.43
2.67

金属切削机床(台)
5700
5800
5200

照明灯(万个)
10480
11670
15060

水 泥(万吨)
180.3
217.1
247.2

化 肥(万吨)
437.9
449.5
495.3

纸张(万吨)
5.1
5.2
6.4

离心泵(万台)
1.25
1.42
1.02

(资料来源:白俄罗斯统计分析部1990-2003年国民经济指标)
【农 业】 2003年农业产值为74360亿白卢布,比上年增长6.8%。农业用地面积1100余万公顷。从业人员49.35万,约占总劳力的11.1%。近几年人均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公斤):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谷物
517
605
552

土 豆
779
750
876

蔬 菜
142
152
203

畜禽肉(屠宰重)
63
63
62

奶 类
485
496
476

蛋(亿个)
31.5
29.6
285

(资料来源:同上)
【交通运输】铁路和公路交通网较发达,是欧洲交通走廊的组成部分。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5600公里,其中894公里为电气化铁路。公路总长6.6万公里,其中硬面公路6.26万公里。石油运输管道2936公里,天然气运输管道6301公里,石油产品运输管道1265公里。2003年货运量为502.4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77%。其中铁路货运量384.02亿吨公里,公路货运量116.45亿吨公里,航空货运量3400万吨公里。2003年客运总量281.95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了2.6%,其中铁路客运量133.08亿人公里,公路客运量97.98亿人公里,内河运量约200万人公里,航空客运量5.64亿人公里。
【财政金融】 近几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白卢布):
2000年
2001年
2003年

收入
31000
57319
61060

支出
33000
59534
65990

赤字
2000
2215
5930

(资料来源:同上)
截止2003年底,白外债总额7.3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内债总额21640亿白卢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
白俄罗斯国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制定有关信贷政策,协助政府就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信贷调节。目前在白俄罗斯共有28家商业银行,其中5家为外国独资银行,18家有外国参股。外国资本在白银行中的比重为10.2%。较大的有白俄罗斯银行、白俄罗斯农工银行、白俄罗斯工业建设银行、白俄罗斯外经银行和白俄罗斯投资银行。

⑶ 苏联怎么解体了,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怎么解体了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1、在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

(2)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1)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与分权性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加之宪法关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各加盟共和国争取国家主权、脱离联盟中央积累了动因,提供了法律依据。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造成共和国失去经济决策权;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造成许多共和国经济“殖民地化”,结构单一、生产落后、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建设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束缚了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这一切形成了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和民族分离的历史根源。

⑷ 苏联的汽车业是怎么样的

“沙皇的俄国年代,俄罗斯的机械工业非常落后,十月革命胜利时苏联国内只有几家手工的汽车装配厂和维修作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工业。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它对国民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无奈经济与科技的底子太薄,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它采取包围、封销、干涉政策,它们是不会去支持苏联国内经济建设的。但1931年初,美国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席卷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的失业,美国政局剧烈动荡,就像一个落水的人要求生一样,谁给他救生圈他都要紧紧的抓住不放。此时苏联政府看准了机会,提出向美国购买全套汽车厂。斯大林给美国的救生圈是黄金,苏联政府用黄金换回福特公司一个完整的汽车厂。福特公司的这个厂叫卢吉汽车厂。卢吉汽车厂是建在伊利湖支流卢吉河边,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综合性大量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厂,整座厂包括练钢、轧纲、轮胎、玻璃和汽车各个总成的工专业厂,厂区延绵几十里,规模极为宏大。苏联政府买下了卢吉厂的全套图纸和生产设备,自己动手在伏尔加河畔,建设了延绵几十公里的高尔基汽车厂,生产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嘎斯”汽车。高尔基汽车厂是一个综合性的汽车生产厂,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工厂了。除此之外,苏联还在莫斯科自己动手设计和扩建了斯大林汽车厂。斯大林汽车厂是1924年从一个名叫‘阿莫’的汽车修配厂起步的,它的建设不再是全盘照搬,而是采取“点菜”方式,从各国采购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我所用,在当时世界上斯大林汽车厂也称是先进的工厂了。斯大林汽车厂去二战期间开始大量生产1.5吨的“吉斯5”型汽车。战争结束后,有一个着名的总工艺师杰米杨柳克,创造性地在汽车少停产的情况下,成功地将‘吉斯5’转产为载重4吨的‘吉斯150’,这走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是一个创造,他为此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说起斯大林汽车厂,特别是我们一些汽车老人都很关切和倾注感情,因为一汽车的建设是斯大林汽车厂的帮助,仅用三年时间搞起来的。早在1915年的沙皇年代,它的前身叫“阿莫(AMO)”工厂,是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卡车产品技术,从美国、瑞士等国家购买生产装备,到1917年投产,但由当时的十月革命,资本家抛弃工厂,抽走资金,出逃国外工厂处于严重瘫痪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与国外干涉写队打战,国内生产停顿,“阿模”工厂同样处于十分困难,汽车生产不了,搞汽车修理,直到1924年11月1日才生产第一辆“阿莫 15”型汽车,1926年—1927年工厂只生产425辆汽车。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到来,而前苏联却出现大规模经济建设景象,“阿莫”工厂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在莫斯科市南郊的裘菲列夫从林地带,平泥沼和水塘,处理空地上森林和残株,新建起巨大厂房,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工厂占地为500公倾,职工2.5万人,年产能力扩大到2.5万辆,1931年10月21日,新建工厂流水线启动,从此“阿莫”工厂被改造成为全世界强大的汽车工厂。1931年10月1日起,“阿莫”工厂被命名为斯大林汽车厂,简称“吉斯”工厂。1934年到1937年斯大林汽车厂又进行第二次扩建工程,生产新型的3NC—5载重车。斯大林工厂经过两次重大改造,技术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在1928年工厂年生产总量只有800辆,到1937年产量超过6万辆,在卫国战争之前,每4分钟就出一辆汽车。1945年二战胜利后给苏联带来经济建设好环境,1946年3月工厂进行第三次扩建改造,换型产品,新产品为“吉斯—150”,到1948年末日产达到250辆规模,到1956年6月24日,由于当时政治原因,斯大林汽车厂被改命为以老厂长李哈乔夫为命名的李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工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国家政治结构大改变,1993年成立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和进行“开刀式”经济大改革,这种急速的转型使俄罗斯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汽车工业的两大骨干企业同样经受了打击,处于一个很不确定,低水平的停顿发时期。

这些实告诉我们

——前苏联汽车工业的发迹,主要是抓住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机遇而发展的;

——斯大林汽车厂和高尔基汽车厂做为前苏联汽车工业骨干企业,实现了当年抓住机遇抓住的一个典范示例;

——斯大林在80年前利用危机实现海外并购,迅速建立起重大汽车工业发展的平台,就是在30年代后10年期间,即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实现了重工业现代化,包括汽车工业,而当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即1941年,二战的苏德战争发生了,一切都处于战争状态。前英国前相吉尔说:如果没有前十年苏联把一个用户木黎耕地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是无法与德国对抗的。

80年后,前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正在处在转型中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有借鉴意义。

——至于现在的俄罗斯汽车工业还处在一个典型的重新建设阶段,为什么当年我们的老师变为我们的学生,来一个反面的交替,这是俄罗斯的经济休克式转变引起的,那是另一事。

⑸ 俄国的费奥多罗夫简介是什么

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73—1936):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是俄罗斯以及多数转型国家在转型前10年所实施的经济社会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社会制度转型的实践表明,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 不仅没有获得最初所预期的绩效;而且,这一转型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质疑与批驳。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转型绩效的视角,结合俄罗斯的转型实绩及其政策结果,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来,对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失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事实,是实证性的记录(empirical record)。这些国家在20世纪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历表明,以“华盛顿共识” [1] 为指导的转型政策和做法,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绩效,而且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俄罗斯,前10年转型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危机。对于这些国家在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危机,现在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探讨,国际上关注和研究转型问题的资深学者、经济学家和一些政府人士,都在反思并探讨其原因。

本文试图从“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论渊源—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视角,对俄罗斯前10年的经济转型做些分析与评述。

一.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俄推行的结果:经济社会的“休克”与危机

迄今为止,国际上众多学者对俄罗斯等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及其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导致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大危机,其经济大幅下滑与陷入深刻衰退。从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增长方面看,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中国的2倍强,而在10年后却仅为中国GDP的1/3。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休克疗法”式的制度转型,不仅摧毁了前苏联原有的经济基础;而且使俄形成一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这种扭曲的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夺性。以掠夺方式获得资产,是俄罗斯当今国有资产和财富再分配过程的实质,也是俄罗斯市场化和私有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性。之所以称为“掠夺”,就在于这一过程不是通过比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机和犯罪等手段实现的资本积累。俄罗斯前10年的转轨过程,基本上处于既无政府干预又无市场制度的混乱进程,这就使得非法掠夺成为可能。同时,当时俄激进民主派政府对于混乱无序的野蛮市场经济束手无策,这使得俄经济犯罪、黑手党、行政腐败、利益集团等,通过各种非法的和非正当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占有国家资产,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党和非法组织所控制。根据俄罗斯内务部1995年的一个数字,当时受犯罪集团控制的企业有4万家,包括400家银行、近50家股票交易所和大约1500家国有企业。

(2) 强制性。也被称为“亲权性”,即私有者资产积累的过程与权力或者政权的亲和。俄罗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罗斯人”在致富的过程中,无一地具有这一特点。其表现形式被归纳为:俄罗斯首富进入政权、各工业-金融集团的代表人物跻身议会和控制媒体、干涉政府立法和左右议会选举等。在俄罗斯社会,这种由暴富者与权利阶层所推进的改革,它是由少数人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推行的结果,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支持和认同这种经济政策、方针、模式的人,只是掌握政权的极少数人和利益阶层。因而,俄罗斯激进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社会舆论、中小企业界与一些政党的反对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征是“寡头”( oligarch)经济,也称“垄断性”。随着俄罗斯快速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形成了各种官僚垄断集团。这个巨富的群体,被称为“新资产阶级”,他们的代表人物则被视为“寡头”,鉴于这一群体与“官僚集团”的合流,又被称作“强力阶级或强力集团”。伴随着这种官僚垄断集团的出现,俄罗斯经济中的垄断集团一方面与权势勾结;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资本垄断的特征也很明显,私人资本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中的高利润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其中,一个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罗斯人”,他们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团所构成的拥有来自权力财产的群体所构成。[3] 少数寡头们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机发家的同时,经济权力乃至政治势力急剧膨胀,不少寡头在投机和暴富的过程中,将巨额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国外。俄罗斯社会转型期这种利益分割的极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数民众普遍贫困化。

(4)政治性。俄罗斯推行的转轨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它的政治动机是尽快和彻底摧毁旧体制及其公有制经济基础。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经济绩效则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逻辑:只有废除公有制和通过实现私有化,才能够摧毁旧的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俄大规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于此。这与新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因为在西方,新自由主义不仅被视为一种“右翼”理论,而且也被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俄罗斯在转型中形成的这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在一些学者看来,乃是“由于建立市场经济不是循着民主道路、而是受制于官僚和犯罪集团的利益压力”的原因。换言之,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沿着犯罪集团的利益方向进行的。在大多数民众的眼里,造成这种扭曲变形的人员,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不文明的商人”,他们缺乏商业道德;一种是官员集团,他们贪污成性;一种是犯罪团伙,他们残忍并贪权。这些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广大民众对于改革的态度。因此,在俄罗斯的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不满与各个阶层的冲突始终贯穿。按照俄罗斯的统计,人们对俄社会转型过程的不满主要是:对转型后的社会动乱与生活倒退不满、对私有化后的暴富现象和社会不公不满、对改革政策与通货膨胀不满,等等。这种不满逐渐体现在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上面,由于俄罗斯普遍存在的强烈不满情绪,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与爆发,最终导致了2003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激进党派的落选。

二.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转轨政策:“休克疗法”

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为依据的激进经济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经济社会深刻危机、经济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现在国际上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华盛顿共识”和所谓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转型,对于一个成功的转型来说,它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药方。

俄罗斯前10年经济社会转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华盛顿共识”为导向的“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开始强制而快速地推进经济转轨过程。1992年初,俄激进民主派政府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休克疗法”式经济转轨政策。作为指导俄罗斯经济转轨政策工具组合的“休克疗法”,它不仅仅是俄政府用于遏止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政策,特别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疗法”的一般内容中,加进了制度转型的一些重要内容。例如,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转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首要目的的过程,它伴随着一个国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转变,首先包括要实现多党民主政体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以及现代货币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成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广泛自由化”。在俄罗斯,以“华盛顿共识”复制的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大体包括:第一,市场和内外贸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价格监督”,“尽快转向开放的、非集中的监督和货币体系”。俄自1992年1月开始,全面而急剧放开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管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被大大缩减;第二,国有企业的全盘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归结为包括几乎全部企业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广泛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第三,宏观经济稳定化,减少财政赤字,严格限制贷款和货币发行,将稳定卢布、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产业调整、结构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让位于货币紧缩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盘西化”也被认为是俄国转型的一个核心方面,其实质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赖西方的援助。即:俄国必须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场经济特别是美国模式,向外国首先是西方国家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尽可能多地争取西方国家的投资和贷款。这些,则是叶利钦时代俄激进民主派自盖达尔政府提出、此后历届政府实际推行的俄社会经济转轨政策和战略的主导思想。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始阶段,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围绕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政策和理论方面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当时,俄罗斯国内主要存在着两大不同的派别和主张。一派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政府派,即激进民主派,这是当时俄罗斯的主流派别。他们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采用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与货币主义理论来指导俄罗斯转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作用;在转型政策与方法上,实行激进的一步到位式的经济转轨,并宣称:俄罗斯能够在若干个月内实现市场自由化和经济私有化。这就是俄罗斯已被付之实施的“华盛顿共识”,也即“休克疗法” 的转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盖达尔、丘拜斯、费奥多罗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罗斯科学院为首的,由一些着名学者所组成的“学院派”,即与叶利钦政府和激进民主派相对立的主张和派别。他们赞成并主张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但认为应该采取让政府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渐进改革方式,主张俄罗斯的转型应该符合俄罗斯的国情,走“特殊的俄罗斯式的转轨道路”,这些学者中包括俄着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等人。这一派的观点和主张在当时被认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罗斯,这一派的看法始终不占主流,而是被边缘化。

面对不断加深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政府和学者们不断地在反思转型政策。前一派对此的解释是,认为激进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彻底和全面的实行;后者则提出,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所出现的经济社会危机是俄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结果。总之,虽然这两派对于转轨政策的主张不同,但是都将俄罗斯的转轨绩效不佳与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疗法”相联,“激进民主派”将转型绩效的不佳与失败,归咎于“休克疗法”政策执行的不够彻底;而在“学院派”看来,问题恰恰在于俄罗斯执行了“休克疗法”的政策。由于“休克疗法”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强制推行及其恶果,使得坚持和反对这种经济转轨政策的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争的较量和各派政治势力对抗的焦点。

三.“华盛顿共识”旁及的理论:西方经济学说的负面作用

“华盛顿共识”和激进转轨的“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一直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它是关于转型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以及所采取的过渡模式的论争。根据“华盛顿共识”和激进民主派执政党当时的构想,俄罗斯只要得以实现上述的经济转轨政策,市场就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就能够实现增长。虽然当时反对“休克疗法”政策的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多种可替代方案,但它们均以“反对改革”的声音而被忽视。从表面看,转轨政策和路径是俄罗斯和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而实质上,这里涉及到了经济过渡政策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和误导。

转型政策工具的基础理论来源。
今天看,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某些东欧国家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路径,基本上是抄袭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些理论学说。这样的转型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国际一些着名学者提出,“国际金融机构一直在推动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市场原教旨主义”,“这既是一种不良的经济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与市场运作有关的立论之上,这些立论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别提发展中国家”。[4] 国际着名的转型经济学学者热若尔.罗兰对此指出,当时俄罗斯等国转型的许多政策直接来源于(西方)基础教科书经济学。“华盛顿共识”认为,转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价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观经济稳定化。“华”的支持者认为,“一旦转型引进市场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获,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式的,激进的,休克式的”。[5]

正是这样的理论认识,在当时成为一些转型国家执政党的主导思想。在这一理论导向下,俄罗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初,叶利钦和盖达尔等人就荒谬地认为,一旦俄推行经济和市场自由化,为经济提供充分竞争的条件,俄经济就能走出危机。还有一种观点在当时也很流行,即强调从体制间各元素互补的重要性而导出“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的路径”,即指要全面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后、同时进行改革。但是,俄社会当时尚存的计划经济的体制“遗产”表明,俄罗斯缺乏市场交易的制度基础及其市场经济所必循的规则。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和市场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转型国家,当时的情况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一些人对自由市场经济作用的误解和神化,使得俄政府削弱甚至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这是俄国出现长久的社会失控、经济衰退和深度危机、恶性通货膨胀、多数人生活极度贫困、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等状况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与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联系。

在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中,迅速而广泛的经济自由化基于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产量、价格和就业等的变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等,都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进行调节。因此,在俄罗斯等国,当时执政的民主派政府则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紧缩调节经济,以此替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这一理论所导出的自由化经济政策,在俄罗斯,国家一方面全面放开了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实践中,俄政府不得不实行紧缩财政和货币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但是,由于俄罗斯社会当时普遍存在的是一种供给短缺型的通货膨胀,国家垄断仍然严重和非货币交易的盛行,这种长期紧缩货币的政策,造成了俄生产难以恢复、企业间的实物交易与拖欠巨额债务等现象。当时俄罗斯经济的状况是:货币越紧缩,生产越滑坡,货币的根基越不稳,通货膨胀压力越大。西方学者将俄罗斯过渡时期的这一现象称为“虚拟经济”[6]。这导致俄政府在90年代处于严重的支付危机和财政危机之中,就其实质看,它是一种“政府危机”。

3,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

俄罗斯实行快速的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被认为是:私有化能够向经理们、厂长和职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强的激励,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利润。“华盛顿共识”则强调它的政治意义,即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可以摧毁旧的国家机构,并尽快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这个问题在转型经济研究中被称为“政治约束条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罗斯私有化方案的设计。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解释,当年俄罗斯私有化的设计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施莱弗等人的论述,俄罗斯无偿分发国有资产的主要依据不是经济目的的而是政治考虑,除了已经选择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当时都将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萨克斯在1990年曾经要求“以拍卖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并没意识到,当时“除了黑帮成员和党任命的经理外,有足够资本购买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寥寥无几”。因此后来,萨克斯提出采取投资信托公司的形式,使人们拥有企业股份。盖达尔和丘拜斯等试图通过这种加速的私有化方式,来形成一个广泛、强大的有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

今天看,俄罗斯私有化的结果并未能缔造出当年所设想的企业家阶层及出现私有经济带来的高效率。而是:(1)国有资产大量流向官僚垄断集团和金融工业集团。使私有化能够大大增加国家预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给俄财政带来的收入却少之可怜。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对私有化结果的分析被认为最具权威性。他指出,“有关俄私有化的全部资料能够证明存在着掠夺俄罗斯、把我国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犯罪事实”。他还透露,俄已经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出售的价格之低廉创世界记录;据俄联邦国库管理局的统计,在1992-1996年的5年间,俄私有化上缴的预算收入合计为8480亿卢布,仅占预算收入总额的0.15%。[8](2)“私有化更准确地说,就是腐败化”。当时,在许多人看来,一旦市场放开后,私人经济基础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但是,另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就会出现:腐败和犯罪对私有生产者的掠夺。私有化所造成的腐败,无论从政治稳定还是推进改革的两个方面,都始终引发人们的担忧。与私有化的腐败相关的就是俄罗斯由政府官员中产生的所有者阶层。(3)俄罗斯的现实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罗斯的私有化,在国际上和俄国内所受到的指责、批评和抨击最为强烈。即使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着名学者雅诺什.科尔奈,在对后社会主义转轨反思时也承认,“大规模私有化”作为无偿分配国有资产和认股权证私有化的同义语,成了斯大林“大规模集体化”的翻版。[9] 但是,俄国领导人往往用世界银行的要求,压制人们对私有化的批评。

4,“西向化”思想的产生与现实矛盾。

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俄罗斯等国试图实现向全球市场开放的经济制度。一方面,西方坚持建议俄罗斯采纳其民主制度和观念;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改革者如盖达尔等人,迷恋并且不顾俄国的现实照搬自由主义思想。萨克斯坚持认为,转型国家“经济变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国家在传授其理论、学说和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其价值观传授给俄罗斯;另一方面,由于俄在转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论和学说基本上是基于成熟市场经济而言,鉴于俄的体制遗产、文化传统、制度基础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包括许多条文与规则也是这样。所以“并不存在把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简单照搬的制度捷径”。 特别是,俄罗斯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制度变迁,被简单化为仅从形式上参用西方的法律、条文和规则。例如,俄在转轨初期从西方借鉴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个法规,后来都被证明与俄国情差异较大,“俄罗斯照抄了盎格鲁- 萨克逊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却不能实施这些法律”,所以后来在普京时代, 转轨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条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订。

四.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传播的渠道:政策制定与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 “休克疗法”转轨政策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得到推行和传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政府接受、制定并推行了错误“休克疗法”的改革政策。在叶利钦时代,激进民主派政府是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推行人。当时的叶利钦政府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政策,其原因在于:由于俄罗斯市场改革几经失败,俄政府自认为原因在于其缺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策略与理论指导,因此积极寻找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模式的经验。西方的顾问们和国际经济组织出于其多方面的考虑,将“休克疗法”这一政策推荐给俄罗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罗斯等大多数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如前所述,对于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12]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采取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这些国家大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一些国际着名学者的支持。在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中,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在过去的10多年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中东欧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传播到一些转型国家。“休克疗法”作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新自由主义又作为“休克疗法”的理论支柱,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的国家政府用于市场经济的转型实践。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政策,被广泛运用于指导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俄罗斯,一方面,当时,“休”式的激进转轨政策,与俄激进民主派政府当政者叶利钦、丘拜斯和盖达尔等人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主张相吻合,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大多数转型国家, 对于西方市场经济也普遍存在着一种幻想,认为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在俄罗斯,迫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恶化、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压力,西方国家趁机对俄既拉(给以经济援助)又压(迫使接受西方价值观)。这使得俄能够顺从西方国家倡导的转轨政策,采纳并推行“休克疗法”,以通过这些措施快速完成经济转轨。这样,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工具,就成为俄国等转型国家经济转轨的一种载体而能够迅速传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世界上哪里的新自由主义也没有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那样毫不妥协。

在国际上,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学说就逐渐流行,并在西方思想理论界中占居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且被作为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张和传播,是影响俄罗斯等国转轨政策的外部因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向全球扩张的一种结果。早在1990年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学者约翰. 威廉姆逊在就会议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在拉美国家所实施的10项政策工具在本会议上已达成共识。[14] 这乃是“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雏形和标志性事件。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凭其能够提供贷款与推进结构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积极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政策。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出台,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蔓延,由于人们“对于自由放任主义存在的普遍性信仰”,这一理论以及政策迅速成为这些国家制度转型与改革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亚当·斯密所开创的这种经典自由主义,原本是西方现代化社会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纪末却被置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就是说,“华盛顿共识”已然成为现代自由主义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市场定价(‘使价格合理化’)、消除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稳定’)和私有化”。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杰尼斯则对“华盛顿共识”的本质内涵,给出了如下简明概括:“华盛顿共识”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对此曾经指出,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华盛顿共识”,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经验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国家从来没有在“华盛顿共识”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它却能够在90年代捷克和俄罗斯等国家被推行。在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转型政策的代表性国家。曾经被称为捷克转型的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捷克前总理克劳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并在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实现,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使私有制企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一旦给企业和公司以真实的价格信号,就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实现萨克斯所言的“能够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实施,在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计划的轰动性的胜利。随后,在大多数转型国家剧变后,也都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主张采取激进的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的转轨战略与政策。在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中,政府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者,政府所实行的失误的政策,对于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沉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政府执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五.“后共识” 替代“华盛顿共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英勇无敌 情

⑹ 麻烦大家帮我整理一下俄国历史

【苏联历史]】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沙俄帝国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加紧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赫鲁晓夫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约(简称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影响下,发生了东欧剧变,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8.19事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1991年12月25日晚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个春秋,几代苏联人熟悉的苏联国旗落下了,此时,世界都意识到:一个昔日超强大国——苏联已成为历史。
【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斯大林时期,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与1927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普遍享受卫生、教育、公共交通的福利。在苏联战前,一度取消了食品供应配给制度。斯大林时代,兴建大批的城市和工人住宅,城市的居住水平明显提升。在农村,初期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权益受到破坏,经过调整,农业集体化理顺,但是斯大林时期农民的生活比较艰难,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他们付出了许多。当然斯大林时期,政府也在尽力帮助农民。斯大林时期,民主集中制越来越差,一个是由于苏联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另一方面,斯大林长期的家长式的作风越来越严重,他自己迷恋权利,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另外就是对于反对派残酷的打击,使全党沉默,选拔干部选择听话的平庸的。苏联的选人用人体制也是造成斯大林专制的成因。
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
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KGB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KGB是苏联恐怖统治“克格勃”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KGB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KGB”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有显着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苏联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用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
[编辑本段]苏联领导人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按时间排序)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⑺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苏共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允许党员公开发表与组织决议不同的意见,实行各级党组织自治原则,结果“不少苏共党员甚至是领导层的成员成了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成了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大喇叭”,苏共利益集团的保守僵化,昏庸无能,腐化堕落造成的。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麻木不仁,贪婪鄙俗,道德败坏,毫无廉耻;又尸位素餐,营私舞弊,贪污纳贿,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耗尽了苏联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宝贵财富,吃空了苏联人民的积蓄,扼杀了苏联人民的创造力。

⑻ 斯大林是不是俄国人心中的英雄

牛津大学博士候选人Harun Yilmaz是一位斯大林研究者,自1999年起便在前苏联地区生活,“在俄罗斯,确实有不少人怀念斯大林,”他告诉本刊记者,“首先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们有一种混合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和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奇怪意识形态,他们把斯大林视作俄罗斯民族的领袖,而他其实是格鲁吉亚人和国际共运的领袖。另一个力挺斯大林的群体则人数很少,他们被称为‘斯大林主义者’,他们拒绝以客观的视角重新看待斯大林时代。”
“(怎么看斯大林)和年龄有关吧。”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说,“那些年龄大的‘老战士’对他很积极,但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多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基里洛夫生于 1955年,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在父辈的讲述中,斯大林时代“生活非常幸福,民族精神很高,没什么民族矛盾”。不过,基里洛夫知道,他们家族的一位亲戚曾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更重要的是,在他成长的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几乎与基里洛夫同龄的北京手递手公司总经理尤里.宜刘新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他记得毕业前他就和同学读到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社会怎么一回事,死了多少人,我们非常清楚。”所以,他认为“谁是俄罗斯最伟大历史人物”的调查结果非常奇怪,“他们不懂历史,人人都喜欢有实力,但一部分人分不清好的实力与坏的实力。”
基里洛夫说,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有人视他为党和国家的伟大领导,没有他,列宁思想不会发展,他在经济和反法西斯上贡献巨大;有人则指责他是独裁者,剥削农民,压迫社会。如果说有共识的话,那就是,大家都会承认“斯大林是一个大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

“俄共的支持者在变老,当然*以外也有很多人喜欢斯大林,”基里诺夫解释说,“他们会和现在对比,说斯大林个人不腐败,国家补贴住房,而且生活很稳定。”
Harun不同意给斯大林时代贴上“稳定”的标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有超过2000万民众从农村‘被迁徙’到城市;在大清洗时期,每个地区都有揪出人民公敌的任务量,按月完成;1936年到1938年,恐怖局面得到缓解,但是清洗一直延续到1941年;还有人说,在斯大林晚年,他还计划着发动新一轮清洗……所以,我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是稳定的。”
“其实他们回忆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今天的俄罗斯人多数未曾经历过斯大林时期,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生活过。“那些脸上挂着笑容说起‘斯大林时代’的人,其实他们回忆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Harun提醒说,“那个时代的生活记忆与有着斯大林高大形象的宣传画面相混合,造成一种模糊的图景。”
“想象你是一位红军将领,在社会上颇受尊敬,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一般人买不到的商品,有一辆黑色伏尔加,你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车,你还可以去黑海之滨度假。突然之间,你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而且已经40岁了,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享受黑海,它属于另一个国家了,你发现奔驰比伏尔加更好,你发现原来因为‘投机倒把罪’坐牢的商人,一夜之间拥有了原属于你的奢侈生活。整个世界颠倒了。相同的故事发生在厂长、主任和工人身上。你是一家家具厂的工人,你被告知你们生产的家具是全世界最好的,应该为此骄傲,而且你的福利也不错。突然之间,工厂关门了,因为再也没人愿意买你们的家具,你的社保也没了,国家无力负担它了……”Harun总结说,“原先的中等或中等偏下阶层,失去了原有的权利和福利,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他们会怀念苏联。不过,对于较高级别的官员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有办法在新社会继续掌握权势。”
那些在过去十几年里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打工的俄罗斯人也不大怀念斯大林,他们买了洋车,改去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旅游,“他们只想忘掉争论朝前看,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利经商,但是,腐败和各种官僚制度显然令他们处境艰难。”Harun说。

有趣的是,基里洛夫和尤里还不约而同提到了斯大林怀念者的一个“心理问题”。“(对于斯大林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有人承认有,但说规模不大,或者说有,‘但是我很幸福’,”基里洛夫说,“他们不是在保护斯大林,是在保护自己。”尤里则说得更直白些:“如果老人们说斯大林不好,那么意味着他们自己也有责任,他们也应该承担一份斯大林的不好。”
“大部分俄罗斯人是‘父亲主义者’,”尤里说,“我们需要保护,谁给我们保护?靠父亲!靠国家!有一个父亲为你做好一切决定,不用自己拿主意,多方便,多轻松!”
“绝不容许丑化俄罗斯民族历史”
进入1990年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俄罗斯人的兴趣焦点转向西方消费品,社会上对历史的关注很快降温。
2007年6月,在俄罗斯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议上,时任总统普京呼吁教师们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警告出版界,必须对出版的教科书承担责任,国家鼓励编写新的历史教材,绝对不容许丑化、歪曲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同年出版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 (教师参考书)》,专门辟出一节讨论“斯大林的历史作用”,这一节用了80%的篇幅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使用强制手段的合理因素, “管理集团的中高层人员成为镇压的主要对象这一事实说明当局渴望保证管理机构发挥最大的功效……斯大林清洗的结果是在资源缺乏条件下形成了适应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新的管理阶层”,只是到了最后一段才提及斯大林执政“还有另一方面后果”,“他取得的成就——就连领袖的许多反对者也承认这个成就——是通过最残酷地剥削人民取得的”。
学者成庆分析了普京试图从斯大林时代发掘政治资源的努力:“大清洗”的残酷性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保留下来。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政权,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秩序,迎合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打击寡头,与此同时,在他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最终,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对接,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也开始对斯大林产生兴趣,政府、学校、报纸都告诉他们,要更多地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去看待斯大林——一个俄罗斯的历史节目会这样告诉观众,“确实有成百上千万人牺牲了,但作为爱国的一代,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换来俄罗斯更美好的未来。”至此,怀念斯大林已不仅仅是“遗老”们的情结,更是那些为俄罗斯跌出一流国家而忧伤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历史和未来的问题。
从斯大林到普京
强人政治和强国之梦
关于普京和斯大林之间的联系,一向爱琢磨的俄罗斯报纸比我们总结得更多。早在推举普京为2004总统候选人的统一俄罗斯党会议在莫斯科国立钢铁冶金学院召开之时,《明天》报就发现,会议选定在斯大林的诞辰日召开,而且会议地点包含着斯大林名字的词根 “钢铁”,人们猜测,这意味着普京要像斯大林一样,以钢铁般的意志统治俄罗斯。
在前苏联历史上,每一任执政者对待斯大林的不同态度和评价都值得玩味。某种程度上,不同历史时期对斯大林的评说,都成为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每任中央政府执政路线的一个坐标原点,一个不可忽视的参照系。
在重新评估斯大林的声音中,那些过去的“持不同政见者”,最可触摸到历史有时叫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感。

作家索尔仁尼琴一直对斯大林采取敌对态度,看到苏联毁灭后出现的混乱状态,他开始用肯定的笔调论及这个过去的政敌:“斯大林这个人犯了很多错误,甚至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苏联的经济搞上去,而且真的搞上去了。”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任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去斯大林化”运动,让整个民族对这位铁腕人物陷入一种极端复杂的情绪之中。在这以后,人们发现一系列反思历史的行动仿佛是一场“再斯大林化”。俄罗斯人权组织“纪念”的主席阿尔谢尼.罗金斯基说:“他们(俄罗斯当局)想把他的名字作为全世界都害怕的强大国家的标志。”人们不是怀念斯大林,他们怀念的,是能够把他们带回久远的光荣岁月的强权领袖。
最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普京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表示:“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事实是愚蠢的。”
卫国战争期间,作为苏联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大力促成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作为雅尔塔和德黑兰谈判过程中的事实领袖,斯大林以同罗斯福比肩的强势地位出场。丘吉尔在谈到当时的谈判时说:一边是美国狮,一边是俄国熊,惟独他——丘吉尔,夹在中间,像个瘦弱的“小毛驴”。
丘吉尔甚至在 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宴会上说:“我早晨起来就祷告,祝斯大林健在无恙。只有斯大林才能拯救世界。”——这种阿谀之词吐自一贯反共的丘吉尔之口也算事出有因,实际情况是,在战争期间,苏联生产飞机13.7万架,坦克10万辆,大炮49万门,冲锋枪和步枪2000万支,曾经在军事上处于明显劣势的苏联,到战争结束前,飞机超过德国1倍,火炮超过德国3倍,坦克总数比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所有其他支持希特勒的欧洲国家的产量总和还多1倍!

二战中的强悍地位让苏联以战胜国的姿态跻身世界最强国之列。仅在二战期间,斯大林就使俄国扩大了六七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战后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苏联阵营,使苏联可以同世界超强大国美国相抗衡,俄罗斯民族因此扬眉吐气。
从彼得大帝起,那个开疆辟土的强国梦想就在世代俄罗斯人的血液里传继。彼得大帝一心想打开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夺取黑海的出海口,这些愿望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才悉数实现——顺便说一句,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是普京最为崇尚的两位沙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迅速沦为二流国家,经济滑波、工业衰败,整个社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马克西莫夫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对《真理报》谈到,“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对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如此痛心,”自己的祖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好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强奸一样。再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
“彼得大帝”号的巡航信号
强国就要强军,强军先需强海,在这个问题上,历代俄罗斯统帅不谋而合。
2009年11月25日,由“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为旗舰的舰队出访加勒比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这支舰队在大西洋上的航线不受限制,并“顺路访问”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在一系列港口停留,这都等于把“彼得大帝”直接开进了美国的后院。所有这一切都是俄罗斯在新条件下向全世界重申自己利益的重大之举。俄罗斯《消息报》对此评论说:“俄罗斯不仅要以黑海舰队工程维修基建的形式,而且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海洋强国的形式出现在这里的政治之中。”

不仅如此,重建远洋基地、显示导弹力量、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所有这一切是俄罗斯再次重申自己是个海洋大国、世界大国的强烈信号,是俄欲在全世界推进自身利益的顽强之旅。
连任两届总统的普京交出了权力,在全国的欢呼声中,“梅德韦杰夫—普京”组合形成了俄罗斯新的权力高峰。
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立场和言论完全一致,只不过梅德韦杰夫唱红脸,他所代表的俄罗斯温文尔雅,而普京则唱白脸,一付剑拔弩张的面孔,不苟言笑。俄罗斯政府逐日强化了对美国的指责。普京甚至威胁说:“如果谁也不想就这些问题与我们对话并且认为与俄罗斯的合作已经不再需要,那上帝保佑,我们就自己干!”
人们已经领教过这位铁腕人物的烈性,与斯大林不同的是,他不但懂得武力的强势,更学会了在国际社会间经济制裁的威力。2005年12月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后,俄罗斯将对乌克兰每千立方米的天然气价格从56美元猛增至180美元。当时还是总统的普京声色俱厉地警告说:“想参加‘北约’吗?想象欧洲那样生活吗?那就像欧洲那样付钱吧!”
向更久远传统的回归之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闻一先生认为,认识当今俄罗斯的发展,必须掌握其三根主线:一是以强化军事实力为前提,不断强化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重新恢复俄罗斯的强国地位;二是以俄罗斯爱国主义为核心,鼓动国人为俄罗斯复兴而奋斗;三是通过重新解读俄罗斯历史,不断强硬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对美国及其欧盟采取不妥协立场。

“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有一种很明显的回归倾向,但是这并不是向斯大林及其体制的回归,而是越过斯大林和苏联,向更深层次、更久远年代的回归,就像梅德韦杰夫所说的那样,是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大帝的回归。”
闻一说,对普通的俄罗斯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主义”,他们关心的是谁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俄罗斯长期的传统是,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好沙皇”。
雅科夫列夫的回忆录仿佛佐证了这一民间心理传统,据他记述,当对斯大林的批判完全明朗化以后,“在家里,我母亲仍然是斯大林的忠实捍卫者……她认为说国王的坏话是愚蠢的”。
俄罗斯政府从不宣称任何主义,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成为过去,他们宣称的目标是建立公民社会。即便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震荡,普京在国际社会中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强势姿态,他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十分清晰地表态:“俄罗斯不需要帮助。我们不是残废!”
对当下的普通俄罗斯人来说,曾经的家庭悲剧因隔代原因已经渐渐淡忘,而国家曾有过的荣誉和辉煌却刻骨铭心。这是“斯大林热”的心理基础。作家弗.卡尔波夫1941年曾因抨击斯大林而被判苦役,在零下50摄氏度的地方劳动,但他说:“我不责备他。”他希望今天的普京“像斯大林一样严厉”。
有趣的是,神学院的学生斯大林放弃成为东正教的神父,转而追求一种人间信仰,今天的普京和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却使东正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将东正教的教义和教训视为俄罗斯道德传统和国民精神支柱。

闻一说, “俄罗斯正经历着道德和精神的回归,用普京的话来说,是向具有上千年传统的‘父辈的传统、精神财富和理想’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决定着俄罗斯的发展方向,还决定着俄罗斯和世界未来的关系。”
肖像被撕毁,雕塑被砸烂,斯大林依然存在着。在政治虚化和经济凶猛的今天,他依然存在,隔着历史和人为多重交叠的一组棱镜,撅着一部浓须,对我们凛然而视。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为什么叫厂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6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9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