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搞垄断业的叫什么

俄罗斯搞垄断业的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6 07:47:38

① 俄罗斯七大寡头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经历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幷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东方财富网文章称,俄罗斯的七大金融寡头,是从叶利钦执政前发展起来的,有些对叶利钦甚至普京的执政做了大力扶植;但他们自恃功臣,处处干预政治,实施行业垄断,暴敛资本,资助车臣,意图参政,干预政府。这样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大亨下场,往往祗有逐渐衰落一途。

传媒大亨古辛斯基:颠沛流离

古辛斯基是犹太后裔。1989年,他组建了大桥银行。1993年,他转向传媒业,随后,他控制了《今日报》和《七日》周刊,收购了着名的"莫斯科之声"电台,与美国人合办《总结》周刊。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辛斯基成了传媒大亨,个人财产高达4亿美元。

随着普京在民众中的声望日高,古辛斯基重操手中的舆论工具,对普京在车臣发动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丑化,在俄罗斯掀起一场反战浪潮。独立电视台对第二次车臣战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不断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战场面,挑起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2000年春季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前,古辛斯基所掌控的传媒工具覆盖率,已经完全可以与政府手中的传媒覆盖率相抗衡。

普京明白,要想打击和削弱寡头干预政府,首要任务是控制舆论导向。2000年6月12日,俄总检察院指控他侵吞国有资产幷下令将其逮捕。6月16日,蹲了3天大牢的古辛斯基被取保候审,之后就神秘失踪。11月俄通过国际刑警机构发出红色通缉令。2001年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家中落网,但西班牙警方拒绝了俄方的引渡请求幷将其释放。2003年8月23日,古辛斯基在希腊再次被捕,不久后又被释放。目前,古辛斯基躲藏在以色列。

评:叶利钦曾经在答谢宴上对他说:"钱多不要紧,但不要从政。"最终,他没有接受这个劝告,与政府作对,结果在所难免的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别列佐夫斯基:政治避难

当有记者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及别列佐夫斯基的名字时,普京在嘴里重复了几下,然后轻蔑地反问:"他算老几?"

别列佐夫斯基集数学家、金融家、媒体大亨和"政坛鬼才"各种身份于一身,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99年12月,别列佐夫斯基混入了国家杜马代表行列,但2000年7月他又主动放弃了代表资格。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暗中操控媒体,还养了一帮精英,包括法学家!

但他涉嫌资助车臣分裂势力,2000年初,俄司法机关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于当年5月溜到英国。2003年3月26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落网。俄总检察院曾准备将其引渡回国,但别列佐夫斯基居然说服英国政府同意了他的政治避难要求。尽管如此,这棵"白桦树"(别列佐夫斯基的外号)还是被普京砍倒,再也直不起来了。

评:逃亡之后,白桦树又涉嫌雇佣前克格勃少将刺杀普京,可见其野心昭然若揭。处处和当权作对。树大招风,白桦树成长的太茂盛了,也就需要修剪修剪了。

霍多尔科夫斯基:身陷囹圄

原为共青团干部的霍多尔科夫斯基靠倒卖假酒发家。1990年,步入金融界。1997年到2003年,霍氏的财富由24亿美元增至80亿美元,在全球富翁排行榜上跃居到第26名,成为俄罗斯首富。

03年7月,霍氏公开支持反对党,挑战普京。10月25日,俄特警在霍氏乘坐的专机上将其抓获,幷关进监狱。霍氏正面临着偷税、逃税等多项指控。

评:有钱了就想着不受政府的束缚,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要是长的不成型了,肯定会被规矩掉。

斯摩棱斯基:出国避难

1989年,斯摩棱斯基创办了首都储蓄银行幷担任总裁。1996年11月,他获得全俄第五大银行农工银行的控制权,首都储蓄-农业银行成为全俄八大银行之一。

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首都储蓄-农业银行"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俄内务部调查局开始调查斯摩棱斯基非法经营案件。为此,斯摩棱斯基不得不跑到维也纳去避难。

评:仅在政府面前做"乖孩子"还不行,你可不能挑战金融秩序啊,再加上经营不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维诺格拉多夫:破产隐居

1988年10月,维诺格拉多夫成立了私人银行--莫斯科国际商业银行,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国际商业银行遭到致命的打击,所欠23万储户的存款无力偿还。在俄中央银行没收了国际商业银行营业执照后,1999年维诺格拉多夫申请破产。2001年,俄罗斯审计院指控他非法转移资产,但司法机关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在"七大寡头"中,维诺格拉多夫输得最惨,正如他的姓氏(意为葡萄)一样,他已是一串烂掉的葡萄。现在,维诺格拉多夫深居简出,俄罗斯媒体差不多将他忘了。

评:又一个受金融危机打击,搞银行无法偿还储户存款,估计这葡萄个头也得从巨峰葡萄瘦成默默无闻的野生小葡萄了。

赌场老板马尔金:祗能小赌怡情了

1994年,马尔金开始担任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1998年金融危机时,该银行遭受重2000年马尔金辞去银行总裁职务,改任第一副总裁。2002年,俄媒体指责马尔金参与了俄罗斯和安哥拉一笔贷款的商业诈骗活动,幷涉嫌向车臣非法武装提供资金援助。但俄司法部门没有调查此事,马尔金躲过一劫。马尔金加入加拿大国籍,但一直居住在俄罗斯。2002年4月,他在莫斯科开了一家名叫"地狱花园"的赌场。

评:经济失利,还和车臣有关系,好在没人追究。但吓得不敢兴风作浪,也祗能小赌怡情了。

国际化寡头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失势了

1991年弗里德曼创建了Alfa银行。从2001年到2003年间弗里德曼的资产从11亿美元增至43亿美元。秋明石油公司是弗里德曼商业帝国的核心企业。该公司最近与英国石油公司(BP)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资产达140亿美元。

外界传闻的Alfa集团从事毒品走私、进行间谍活动等。但后来经过努力,Alfa集团出资50万美元雇用一家叫做Kroll的公司做的调查报告洗清了罪名。

但最近Alfa集团的形象再次受到打击,被日内瓦法庭起诉。法庭认为Alfa集团意图以非法手段控股俄罗斯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移动电话公司MegaFon。

评:被标榜为经济学家,但不守经济游戏规则,"寡头"不再时髦喽!

希望这些材料对你有所帮助~

② 俄罗斯寡头怎样解释俄罗斯寡头是什么意思

1、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几家企业所控制。
2、再说,这个可能跟不同国家的垄断名称不同有关: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它们之间固然有程度差异,但很中的一点就是国别不同。故俄罗斯的富豪多叫寡头,联系下日本的财阀可能就会更清楚了哦。
3、寡头这个词一般用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俄罗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在苏联解体之后,乘机将国家资产占为己有,而后在资本主义市场上不断侵吞其他同行,最后成为这个国家(俄罗斯)某个行业的绝对“统治者”。在俄罗斯,人们不用“垄断”资本家这个词,而是用“寡头”,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吧。

③ 俄罗斯寡头是什么意思

石油寡头就是,即垄断企业

④ 俄国的费奥多罗夫简介是什么

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73—1936):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是俄罗斯以及多数转型国家在转型前10年所实施的经济社会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社会制度转型的实践表明,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 不仅没有获得最初所预期的绩效;而且,这一转型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质疑与批驳。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转型绩效的视角,结合俄罗斯的转型实绩及其政策结果,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来,对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失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事实,是实证性的记录(empirical record)。这些国家在20世纪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历表明,以“华盛顿共识” [1] 为指导的转型政策和做法,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绩效,而且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俄罗斯,前10年转型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危机。对于这些国家在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危机,现在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探讨,国际上关注和研究转型问题的资深学者、经济学家和一些政府人士,都在反思并探讨其原因。

本文试图从“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论渊源—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视角,对俄罗斯前10年的经济转型做些分析与评述。

一.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俄推行的结果:经济社会的“休克”与危机

迄今为止,国际上众多学者对俄罗斯等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及其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导致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大危机,其经济大幅下滑与陷入深刻衰退。从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增长方面看,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中国的2倍强,而在10年后却仅为中国GDP的1/3。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休克疗法”式的制度转型,不仅摧毁了前苏联原有的经济基础;而且使俄形成一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这种扭曲的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夺性。以掠夺方式获得资产,是俄罗斯当今国有资产和财富再分配过程的实质,也是俄罗斯市场化和私有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性。之所以称为“掠夺”,就在于这一过程不是通过比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机和犯罪等手段实现的资本积累。俄罗斯前10年的转轨过程,基本上处于既无政府干预又无市场制度的混乱进程,这就使得非法掠夺成为可能。同时,当时俄激进民主派政府对于混乱无序的野蛮市场经济束手无策,这使得俄经济犯罪、黑手党、行政腐败、利益集团等,通过各种非法的和非正当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占有国家资产,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党和非法组织所控制。根据俄罗斯内务部1995年的一个数字,当时受犯罪集团控制的企业有4万家,包括400家银行、近50家股票交易所和大约1500家国有企业。

(2) 强制性。也被称为“亲权性”,即私有者资产积累的过程与权力或者政权的亲和。俄罗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罗斯人”在致富的过程中,无一地具有这一特点。其表现形式被归纳为:俄罗斯首富进入政权、各工业-金融集团的代表人物跻身议会和控制媒体、干涉政府立法和左右议会选举等。在俄罗斯社会,这种由暴富者与权利阶层所推进的改革,它是由少数人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推行的结果,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支持和认同这种经济政策、方针、模式的人,只是掌握政权的极少数人和利益阶层。因而,俄罗斯激进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社会舆论、中小企业界与一些政党的反对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征是“寡头”( oligarch)经济,也称“垄断性”。随着俄罗斯快速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形成了各种官僚垄断集团。这个巨富的群体,被称为“新资产阶级”,他们的代表人物则被视为“寡头”,鉴于这一群体与“官僚集团”的合流,又被称作“强力阶级或强力集团”。伴随着这种官僚垄断集团的出现,俄罗斯经济中的垄断集团一方面与权势勾结;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资本垄断的特征也很明显,私人资本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中的高利润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其中,一个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罗斯人”,他们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团所构成的拥有来自权力财产的群体所构成。[3] 少数寡头们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机发家的同时,经济权力乃至政治势力急剧膨胀,不少寡头在投机和暴富的过程中,将巨额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国外。俄罗斯社会转型期这种利益分割的极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数民众普遍贫困化。

(4)政治性。俄罗斯推行的转轨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它的政治动机是尽快和彻底摧毁旧体制及其公有制经济基础。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经济绩效则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逻辑:只有废除公有制和通过实现私有化,才能够摧毁旧的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俄大规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于此。这与新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因为在西方,新自由主义不仅被视为一种“右翼”理论,而且也被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俄罗斯在转型中形成的这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在一些学者看来,乃是“由于建立市场经济不是循着民主道路、而是受制于官僚和犯罪集团的利益压力”的原因。换言之,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沿着犯罪集团的利益方向进行的。在大多数民众的眼里,造成这种扭曲变形的人员,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不文明的商人”,他们缺乏商业道德;一种是官员集团,他们贪污成性;一种是犯罪团伙,他们残忍并贪权。这些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广大民众对于改革的态度。因此,在俄罗斯的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不满与各个阶层的冲突始终贯穿。按照俄罗斯的统计,人们对俄社会转型过程的不满主要是:对转型后的社会动乱与生活倒退不满、对私有化后的暴富现象和社会不公不满、对改革政策与通货膨胀不满,等等。这种不满逐渐体现在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上面,由于俄罗斯普遍存在的强烈不满情绪,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与爆发,最终导致了2003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激进党派的落选。

二.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转轨政策:“休克疗法”

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为依据的激进经济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经济社会深刻危机、经济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现在国际上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华盛顿共识”和所谓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转型,对于一个成功的转型来说,它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药方。

俄罗斯前10年经济社会转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华盛顿共识”为导向的“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开始强制而快速地推进经济转轨过程。1992年初,俄激进民主派政府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休克疗法”式经济转轨政策。作为指导俄罗斯经济转轨政策工具组合的“休克疗法”,它不仅仅是俄政府用于遏止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政策,特别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疗法”的一般内容中,加进了制度转型的一些重要内容。例如,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转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首要目的的过程,它伴随着一个国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转变,首先包括要实现多党民主政体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以及现代货币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成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广泛自由化”。在俄罗斯,以“华盛顿共识”复制的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大体包括:第一,市场和内外贸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价格监督”,“尽快转向开放的、非集中的监督和货币体系”。俄自1992年1月开始,全面而急剧放开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管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被大大缩减;第二,国有企业的全盘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归结为包括几乎全部企业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广泛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第三,宏观经济稳定化,减少财政赤字,严格限制贷款和货币发行,将稳定卢布、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产业调整、结构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让位于货币紧缩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盘西化”也被认为是俄国转型的一个核心方面,其实质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赖西方的援助。即:俄国必须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场经济特别是美国模式,向外国首先是西方国家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尽可能多地争取西方国家的投资和贷款。这些,则是叶利钦时代俄激进民主派自盖达尔政府提出、此后历届政府实际推行的俄社会经济转轨政策和战略的主导思想。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始阶段,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围绕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政策和理论方面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当时,俄罗斯国内主要存在着两大不同的派别和主张。一派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政府派,即激进民主派,这是当时俄罗斯的主流派别。他们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采用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与货币主义理论来指导俄罗斯转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作用;在转型政策与方法上,实行激进的一步到位式的经济转轨,并宣称:俄罗斯能够在若干个月内实现市场自由化和经济私有化。这就是俄罗斯已被付之实施的“华盛顿共识”,也即“休克疗法” 的转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盖达尔、丘拜斯、费奥多罗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罗斯科学院为首的,由一些着名学者所组成的“学院派”,即与叶利钦政府和激进民主派相对立的主张和派别。他们赞成并主张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但认为应该采取让政府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渐进改革方式,主张俄罗斯的转型应该符合俄罗斯的国情,走“特殊的俄罗斯式的转轨道路”,这些学者中包括俄着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等人。这一派的观点和主张在当时被认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罗斯,这一派的看法始终不占主流,而是被边缘化。

面对不断加深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政府和学者们不断地在反思转型政策。前一派对此的解释是,认为激进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彻底和全面的实行;后者则提出,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所出现的经济社会危机是俄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结果。总之,虽然这两派对于转轨政策的主张不同,但是都将俄罗斯的转轨绩效不佳与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疗法”相联,“激进民主派”将转型绩效的不佳与失败,归咎于“休克疗法”政策执行的不够彻底;而在“学院派”看来,问题恰恰在于俄罗斯执行了“休克疗法”的政策。由于“休克疗法”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强制推行及其恶果,使得坚持和反对这种经济转轨政策的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争的较量和各派政治势力对抗的焦点。

三.“华盛顿共识”旁及的理论:西方经济学说的负面作用

“华盛顿共识”和激进转轨的“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一直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它是关于转型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以及所采取的过渡模式的论争。根据“华盛顿共识”和激进民主派执政党当时的构想,俄罗斯只要得以实现上述的经济转轨政策,市场就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就能够实现增长。虽然当时反对“休克疗法”政策的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多种可替代方案,但它们均以“反对改革”的声音而被忽视。从表面看,转轨政策和路径是俄罗斯和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而实质上,这里涉及到了经济过渡政策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和误导。

转型政策工具的基础理论来源。
今天看,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某些东欧国家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路径,基本上是抄袭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些理论学说。这样的转型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国际一些着名学者提出,“国际金融机构一直在推动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市场原教旨主义”,“这既是一种不良的经济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与市场运作有关的立论之上,这些立论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别提发展中国家”。[4] 国际着名的转型经济学学者热若尔.罗兰对此指出,当时俄罗斯等国转型的许多政策直接来源于(西方)基础教科书经济学。“华盛顿共识”认为,转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价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观经济稳定化。“华”的支持者认为,“一旦转型引进市场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获,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式的,激进的,休克式的”。[5]

正是这样的理论认识,在当时成为一些转型国家执政党的主导思想。在这一理论导向下,俄罗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初,叶利钦和盖达尔等人就荒谬地认为,一旦俄推行经济和市场自由化,为经济提供充分竞争的条件,俄经济就能走出危机。还有一种观点在当时也很流行,即强调从体制间各元素互补的重要性而导出“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的路径”,即指要全面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后、同时进行改革。但是,俄社会当时尚存的计划经济的体制“遗产”表明,俄罗斯缺乏市场交易的制度基础及其市场经济所必循的规则。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和市场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转型国家,当时的情况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一些人对自由市场经济作用的误解和神化,使得俄政府削弱甚至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这是俄国出现长久的社会失控、经济衰退和深度危机、恶性通货膨胀、多数人生活极度贫困、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等状况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与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联系。

在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中,迅速而广泛的经济自由化基于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产量、价格和就业等的变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等,都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进行调节。因此,在俄罗斯等国,当时执政的民主派政府则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紧缩调节经济,以此替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这一理论所导出的自由化经济政策,在俄罗斯,国家一方面全面放开了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实践中,俄政府不得不实行紧缩财政和货币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但是,由于俄罗斯社会当时普遍存在的是一种供给短缺型的通货膨胀,国家垄断仍然严重和非货币交易的盛行,这种长期紧缩货币的政策,造成了俄生产难以恢复、企业间的实物交易与拖欠巨额债务等现象。当时俄罗斯经济的状况是:货币越紧缩,生产越滑坡,货币的根基越不稳,通货膨胀压力越大。西方学者将俄罗斯过渡时期的这一现象称为“虚拟经济”[6]。这导致俄政府在90年代处于严重的支付危机和财政危机之中,就其实质看,它是一种“政府危机”。

3,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

俄罗斯实行快速的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被认为是:私有化能够向经理们、厂长和职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强的激励,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利润。“华盛顿共识”则强调它的政治意义,即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可以摧毁旧的国家机构,并尽快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这个问题在转型经济研究中被称为“政治约束条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罗斯私有化方案的设计。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解释,当年俄罗斯私有化的设计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施莱弗等人的论述,俄罗斯无偿分发国有资产的主要依据不是经济目的的而是政治考虑,除了已经选择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当时都将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萨克斯在1990年曾经要求“以拍卖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并没意识到,当时“除了黑帮成员和党任命的经理外,有足够资本购买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寥寥无几”。因此后来,萨克斯提出采取投资信托公司的形式,使人们拥有企业股份。盖达尔和丘拜斯等试图通过这种加速的私有化方式,来形成一个广泛、强大的有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

今天看,俄罗斯私有化的结果并未能缔造出当年所设想的企业家阶层及出现私有经济带来的高效率。而是:(1)国有资产大量流向官僚垄断集团和金融工业集团。使私有化能够大大增加国家预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给俄财政带来的收入却少之可怜。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对私有化结果的分析被认为最具权威性。他指出,“有关俄私有化的全部资料能够证明存在着掠夺俄罗斯、把我国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犯罪事实”。他还透露,俄已经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出售的价格之低廉创世界记录;据俄联邦国库管理局的统计,在1992-1996年的5年间,俄私有化上缴的预算收入合计为8480亿卢布,仅占预算收入总额的0.15%。[8](2)“私有化更准确地说,就是腐败化”。当时,在许多人看来,一旦市场放开后,私人经济基础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但是,另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就会出现:腐败和犯罪对私有生产者的掠夺。私有化所造成的腐败,无论从政治稳定还是推进改革的两个方面,都始终引发人们的担忧。与私有化的腐败相关的就是俄罗斯由政府官员中产生的所有者阶层。(3)俄罗斯的现实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罗斯的私有化,在国际上和俄国内所受到的指责、批评和抨击最为强烈。即使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着名学者雅诺什.科尔奈,在对后社会主义转轨反思时也承认,“大规模私有化”作为无偿分配国有资产和认股权证私有化的同义语,成了斯大林“大规模集体化”的翻版。[9] 但是,俄国领导人往往用世界银行的要求,压制人们对私有化的批评。

4,“西向化”思想的产生与现实矛盾。

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俄罗斯等国试图实现向全球市场开放的经济制度。一方面,西方坚持建议俄罗斯采纳其民主制度和观念;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改革者如盖达尔等人,迷恋并且不顾俄国的现实照搬自由主义思想。萨克斯坚持认为,转型国家“经济变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国家在传授其理论、学说和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其价值观传授给俄罗斯;另一方面,由于俄在转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论和学说基本上是基于成熟市场经济而言,鉴于俄的体制遗产、文化传统、制度基础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包括许多条文与规则也是这样。所以“并不存在把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简单照搬的制度捷径”。 特别是,俄罗斯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制度变迁,被简单化为仅从形式上参用西方的法律、条文和规则。例如,俄在转轨初期从西方借鉴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个法规,后来都被证明与俄国情差异较大,“俄罗斯照抄了盎格鲁- 萨克逊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却不能实施这些法律”,所以后来在普京时代, 转轨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条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订。

四.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传播的渠道:政策制定与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 “休克疗法”转轨政策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得到推行和传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政府接受、制定并推行了错误“休克疗法”的改革政策。在叶利钦时代,激进民主派政府是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推行人。当时的叶利钦政府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政策,其原因在于:由于俄罗斯市场改革几经失败,俄政府自认为原因在于其缺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策略与理论指导,因此积极寻找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模式的经验。西方的顾问们和国际经济组织出于其多方面的考虑,将“休克疗法”这一政策推荐给俄罗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罗斯等大多数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如前所述,对于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12]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采取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这些国家大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一些国际着名学者的支持。在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中,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在过去的10多年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中东欧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传播到一些转型国家。“休克疗法”作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新自由主义又作为“休克疗法”的理论支柱,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的国家政府用于市场经济的转型实践。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政策,被广泛运用于指导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俄罗斯,一方面,当时,“休”式的激进转轨政策,与俄激进民主派政府当政者叶利钦、丘拜斯和盖达尔等人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主张相吻合,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大多数转型国家, 对于西方市场经济也普遍存在着一种幻想,认为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在俄罗斯,迫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恶化、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压力,西方国家趁机对俄既拉(给以经济援助)又压(迫使接受西方价值观)。这使得俄能够顺从西方国家倡导的转轨政策,采纳并推行“休克疗法”,以通过这些措施快速完成经济转轨。这样,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工具,就成为俄国等转型国家经济转轨的一种载体而能够迅速传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世界上哪里的新自由主义也没有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那样毫不妥协。

在国际上,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学说就逐渐流行,并在西方思想理论界中占居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且被作为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张和传播,是影响俄罗斯等国转轨政策的外部因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向全球扩张的一种结果。早在1990年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学者约翰. 威廉姆逊在就会议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在拉美国家所实施的10项政策工具在本会议上已达成共识。[14] 这乃是“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雏形和标志性事件。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凭其能够提供贷款与推进结构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积极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政策。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出台,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蔓延,由于人们“对于自由放任主义存在的普遍性信仰”,这一理论以及政策迅速成为这些国家制度转型与改革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亚当·斯密所开创的这种经典自由主义,原本是西方现代化社会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纪末却被置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就是说,“华盛顿共识”已然成为现代自由主义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市场定价(‘使价格合理化’)、消除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稳定’)和私有化”。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杰尼斯则对“华盛顿共识”的本质内涵,给出了如下简明概括:“华盛顿共识”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对此曾经指出,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华盛顿共识”,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经验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国家从来没有在“华盛顿共识”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它却能够在90年代捷克和俄罗斯等国家被推行。在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转型政策的代表性国家。曾经被称为捷克转型的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捷克前总理克劳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并在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实现,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使私有制企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一旦给企业和公司以真实的价格信号,就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实现萨克斯所言的“能够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实施,在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计划的轰动性的胜利。随后,在大多数转型国家剧变后,也都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主张采取激进的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的转轨战略与政策。在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中,政府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者,政府所实行的失误的政策,对于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沉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政府执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五.“后共识” 替代“华盛顿共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英勇无敌 情

⑤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概念: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如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不论垄断组织采取何种形式,它们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和企业群。因此,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攫取高额利润的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187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在各国的表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国: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这同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联系。美国的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很快挤垮了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把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又进一步采取合并的形式组成“托拉斯”,确立了它们的垄断地位。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国石油的90%,是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美国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
2.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仅次于美国。由于德国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它作为较晚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国外市场方面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因而解决销售市场问题十分紧迫。德国虽然也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大企业,但还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条件,使得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国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到6个。187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卡特尔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个,1890年猛增到210个。在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期间,垄断组织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5年卡特尔已发展到385个,垄断组织遍及采煤、冶金、电气、化学、食品等工业部门。再20世纪初,卡特尔开始向高级形式——拥有统一销售组织的辛迪加发展。与此同时,在一些主要生产部门还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为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1907年,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总数占工人总数的39.4%,占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特别是重工业和运输业中,许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1910年,莱茵—威斯特法利亚煤业辛迪加的煤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控制,航运业则集中于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意志航运公司手中。
3.英国: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占优势的纺织业等旧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程度较低,以及拥有庞大的殖民地为资产阶级带来高额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垄断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也比美、德两国要低。就垄断组织的形式而言,由于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销售方面较少实行联合的辛迪加和卡特尔。它的垄断组织一般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由若干家大企业合并改组为大股份公司,并进行一系列兼并活动后形成的生产上的联合。垄断组织在各工业部门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新兴工业中发展较快,垄断程度也较高,并开始出现跨部门的垄断联合企业;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在棉纺和棉织这两个部门中甚至尚未形成垄断组织。而在生产比较集中的棉线和染整业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为了抵制美国烟草公司的倾销,英国的制烟大企业也于1900年合并成帝国烟草公司。
4.法国:法国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法国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比较低,因而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有所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冶金工业以及与冶金工业密切有关的部门。
5.俄国: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虽晚,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别的外国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难以联合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订货和保护关税政策,又使资本家争夺订货和国内市场的斗争异常激烈。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早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批垄断联合组织。但垄断组织的广泛发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机以后。
6.日本: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得多,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这类特权资本原来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各个部门的活动,以后它们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膨胀起来,很快便转化为垄断资本。它们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财阀。
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也达到很高的程度。随着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它们控制了全社会工商业的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与工业资本相融合,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在比较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一些资本家缺乏创办这类企业的资金,于是银行的贷款成为它们所需要的重要来源,这就促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如美国的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不仅统治者美国的整个银行业,还是拥有成百家工业企业的巨头。
影响: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带来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却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由于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它们在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良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所能提供的条件,使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了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因此,为了摆脱危机,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企业合并而极大地扩大规模之后,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可以产生如下一些优越性:企业合并后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厂和最有效率的机器设备来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厂里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它也能使副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当一个托拉斯拥有生产同一产品的许多工厂时,就可以通过对各家工厂进行仔细的比较,发现既节约又效率高的生产方法;通过许多企业的合并,可以取消重复的高薪职位,以减少行政费用,并获得最有才干的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如果托拉斯进一步实行纵向联合,不仅控制生产,而且控制原料资源和加工以及产品的销售,就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垄断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仍然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没有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很高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率分别为4.8%和4.2%。相对缓慢的英法两国也分别为1.4%和3.3%。
垄断组织虽然有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1.垄断组织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
2.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大生产吞噬小生产的结果,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卑鄙丑恶的手法。
3.垄断组织的形成,必然伴随者食利阶层的出现,他们靠海外投资及向外国放贷(如法国对俄国的贷款),坐享超额利润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阶层。
4.垄断组织推动了殖民扩张。它不仅继续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⑥ 俄罗斯是石油大国吗

是石油大国,储量约742亿桶,占世界第七。

另外在北边北极海域底下有大量未探明的石油资源,俄国一直引用经济专属海域主张北极海域是其大陆棚的延伸主权,2011年后和英国BP石油联合探勘北极石油,但俄国表明最终资源主权属于俄国。

俄罗斯的出口包括超过 5 Mbbl/d (790,000 m3/d) 的石油和近 2 Mbbl/d (320,000 m3/d) 的成品油,主要销往欧洲市场。

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业之一。俄罗斯拥有最大的储量,是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它拥有第二大煤炭储量,第六大石油储量,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它是第四大能源用户。

俄罗斯石油工业声称需要巨额投资。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增长意味着当地对各类能源(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水电、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

1、 Gazprom(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垄断企业;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勘探和生产公司);

2、 卢克石油;

3、 Rosneft(俄罗斯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

4、 苏尔古特石油公司;

5、 鞑靼石油公司;

6、 诺斯加斯;

7、 Transneft(俄罗斯的管道垄断);

8、 Bashneft(俄罗斯炼油公司,该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之一);

9、 俄罗斯石油公司;

10、 伊特拉;

11、 诺瓦泰克;

12、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

⑦ 为什么俄罗斯的富豪要叫寡头

今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二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的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 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 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
际的增长,超过了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
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
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 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 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
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和延寿县为 117元),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费指数为4687卢布,退休人员3383卢布,儿
童4202卢布。由于“贫困线”的标准特别高,全俄罗斯平均计算,相当于人均GDP的40%,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用在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上。以莫斯科市2007年预算儿童补贴项目为例,全市明年财政预算,用于有子女家庭社会支持款
项总额360亿卢布(108亿人民币),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获一次性补助金额将增加4倍,从2000 至1万卢布不等;每个儿童的月津贴数额将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补贴从1000卢布增至5000卢布;因在家照顾3岁以下残障儿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将
获得每月4500卢布(1300人民帀);抚养三岁以下儿童的大学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补贴将增加两倍,从550卢布增至1650卢布;为预防社会孤儿出现及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发放给监护人用于抚养被监护人的资金数额将从4500卢布提高到6000卢布。(注:最新汇率10卢布=2.97
31 人民帀)

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俄罗斯,“贫穷”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已经没有穷人了。民选
的官员,拼命讨好选民,除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之外,俄罗斯政府补贴,救济项目,共有
几百项之多。这样情势下,在经济恢复了的俄罗斯,想当穷人,不容易做到。4月10日,俄
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宣布,根据俄罗斯2007~2009年三年预算计划,未来三年间,实际
工资还将提高50%。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预测
, 2012年前俄可进入发达国家,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
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十五年转型,俄罗斯人民,真正地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百年之梦。

今年10月11日,普金访问德国,接受德国ARD电视台和《南德日报》的采访时表示:“我们
正在建设一个与我们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我们将尽力做到遵循现代
文明世界原则和民主原则,保障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目前,俄罗斯有近四千个电视台
,四万多份报纸和杂志,其中半数以上系与外国媒体合办。与许多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俄
罗斯不打算对国际互联网进行监控。俄罗斯不打算重返苏联时期的……,我们只是在探索
一种适当的体制,既能保证我国公民享有自由,又能保障他们享有管理国家及解决各种问
题的权利,同时还能使国家成为造福人民的工具”。



第二份,世界银行12 月1日在北京发布将完成的《贫困评估报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
01年至2003年,中国10%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2.4%,由于世行专家尚未完整得到2004年
以后的数据,研究仍在进行。有迹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人群正在进一步滑向贫困的深渊。
这份报告,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哗然,是这个结果,彻底地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中“水涨船
高”的基本原理。与腐败共生的权贵资本主义社会,会产生极端的贫富差距,但经济高速
增长的同时,出现一个实际收入减少的庞大群体,全球第一次记录到。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
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世界银行说,中国的贫穷人口已经不再集中在一
些特定的地区,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贫穷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
不是生活在官方划定的穷困村庄,现在的贫困人口不仅分布在农村地区,而且已经蔓延到
城市,各个发达地区和发达的城市都有。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上都有个人头费,生活都有所保障。贫
困大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现在城市也出现了大批贫困的群体,并且城市的贫困群体有时候
比农村的贫困群体甚至还要难过。因为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它的水、电、气、买菜、买
油这些所有的东西统统都需要钱。一旦没有钱的话,就比农村还要难过。笔者的舅父和舅
妈,在广东东部沿海的一个小镇,前几天我问他俩,养老金每月多少?每人189.94元。我
舅父说,他是集体八级工,30年前工资八十多元,现在每月拿 189.94元,而一瓶液化气就
要90元。

“水涨船高”,经济增长,全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是发展经济学的根基
,也是政府对其体制合理性和执政合法性论述的承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俄罗斯的
增长同时起步于1999年,增长速度更快。但是,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反映在居民
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质的提高却完全不同,犹如天壤之别。

1999年至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
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非公职就业人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与此同时,贫富
差距迅速扩大,公职群体和工商业者的财富迅速积累。“老板”不再吃香,“下海”几乎
绝迹,买官最为时尚,公务员成为最抢手的职业。很大一部份人没有分享到经济高速发展
的成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非公职人员工资滞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七年间,国家财
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长迅速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年1.5万亿增
加到今年接近4万亿元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
、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有些喘不气过来。更有一个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下还在下降
。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表示:“分析表明,大量生活在贫困线
以下的人口受到收入冲击的影响,因此只能依靠储蓄来维持消费”。令人担心的是,他们
微少的储蓄,能补贴他们维持多久;六年前1.5万亿的财政收入,建立不起社会保障体系,
六年后,年4万亿的国家财政收入,也没有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他们的希望,何等渺茫。 "

⑧ 外国把垄断企业家叫做什么斯【三个字的】

托拉斯
托拉斯归根到底是力图到处抬高价格,只要这符合于联合起来的资本家的利益,并且极力防止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是改善生产的必然结果。此外,资本家相互勾结,用他们的联合力量来反对工人联合会及其要求,以加强对劳动者的压迫。这即使不是托拉斯的目的,往往也是托拉斯的结果。

⑨ 为什么垄断的企业又叫托拉斯

托拉斯就是trust的音译
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都是垄断的形式
卡特尔
cartel
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同盟或协定。这里特指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垄断市场和攫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各种协定如划分商品的销售市场范围、规定商品的产量限额、确定商品的销售价格等而组成的垄断联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要受所订协议的约束,如果违反协议,将处以罚款或受到其他制裁。参加协议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财务上和法律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卡特尔的垄断组织形式不稳定、不持久。在卡特尔内部,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销售限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一旦企业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卡特尔就会解体,就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实力对比状况签订协议,组合新的卡特尔。因此,卡特尔的存在一般很难超过5~10年。卡特尔的活动一般限于流通领域。卡特尔最早在1857年出现于德国,随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德国也因此被称为卡特尔的国家。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卡特尔曾盛行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特尔在日本也有了迅速发展。
辛迪加
syndicate

比卡特尔发展程度高、较稳定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生产同类商品的几个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一种垄断同盟。法语syndicat的音译,原意为组合。
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有自己的独立性? ,但在商业上已失去了独立地位。它们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的业务均由辛迪加的总办事处统一办理,总办事处统一接受商品订单和统一采购原材料,按照协议在辛迪加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参加辛迪加的企业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企业一旦加入了辛迪加很难随意退出,如果要退出,必须花一笔资本重新建立购销机构、重新安排与市场的联系,但是这要受到辛迪加的阻挠和排挤。因此,同卡特尔相比,辛迪加具有稳定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迪加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比较流行,在俄国也有很大的发展。
托拉斯
trust
一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比辛迪加更加高级、更加发达。英语trust的音译,原意为托管财产所有权。
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法律上和商业上都不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而由托拉斯组织董事会及其委任的经理来统一掌管所属全部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托拉斯的领导权掌握在最大企业的资本家手中,没有担任托拉斯组织职务的其他企业主则是托拉斯的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取得红利。在托拉斯内部,争夺领导权和利润分配额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托拉斯是众多大企业的联合,汇集了巨额资本,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竞争中不易被击败;而且由于股东不能撤出股份,只能将股票拿到市场上出售,无论股票怎样转卖,都不会影响托拉斯本身的存在,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垄断组织形式。
托拉斯的垄断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参加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性,实际上从属于掌管托拉斯股票控制额的总公司,这种总公司是一种持股公司,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对它们进行金融控制。②以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这种托拉斯所从属的总公司是一种业务公司,直接经营产销业务。在总公司下按产品类别或工序、工艺设立若干分公司来管理。
托拉斯最早于1882年在美国产生,后来迅速得到发展,并在美国的工业部门中占居了支配地位,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托拉斯在西欧各国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国家,托拉斯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我国在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中央工业交通部门先后试办了烟草、盐业、医药、橡胶、铝业、汽车、纺织机械、地质机械仪器等十二个托拉斯企业。

康采恩
concern
高级垄断组织形式。晚于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出现,规模更为庞大。德语Konzern的音译。原意为多种企业集团。一般以一两个实力最雄厚的大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跨部门、跨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垄断企业集团。
参加康采恩的不仅有单个资本家的企业,而且有集团资本家的垄断企业如辛迪加、托拉斯等;不仅包括许多工业企业、运输公司、矿业公司等生产性单位,而且还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公司、其他服务性公司等非生产性单位。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是该组织的核心,它们除了经营本身的业务外,还把一部分资本投入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中去,通过参与制掌握这些企业的股票控制权。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实际上却受居于核心地位的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的控制。垄断资本家通过这种形式,控制着比其本身资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本,以加强垄断统治,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形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的重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组织日益向综合多样化发展,康采恩也有了诸如实力增强、对国家的控制和利用加强、家族色彩淡化等一系列的变化。它已成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优势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搞垄断业的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9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3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2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8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8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9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7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