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的舰载雷达最大能探测几远
舰载雷达作为海军防卫系统中的主要探测设备:可以同时处理多种模式信息
、执行搜索、跟踪、动目标显示搜索与跟踪、导弹制导、阻塞干扰探测、引导飞
机、预警导弹指令和目标定位等。
俄罗斯望天型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E/F波段相控阵对空搜索雷达,该系统采取4个6×6米方形固定
板阵天线,15o倾斜,每阵约含5100个反射单元,工作频率0.2千兆周~4千兆周,
系统内含6部计算机,可执行搜索、目标捕获、分类、跟踪、威胁估计等,并可为
舰载导弹提供一定的制导,该系统最多可同时对付15~18个目标,主要装备大型军
舰。
俄罗斯项网-C型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S波段三座标远程对空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由两部两座标雷达
背靠背地按装在一个球形天线马达上,其中一部天线与水平面形成30o仰角,使扇
形天线仰波束垂直波组合成V形波束,以完成测高功能,其作用距离对中空飞机为
130千米,对水面舰艇37千米,该雷达1967年列装,装备于大中型军舰上。图为印
度戈达瓦里级护卫舰上装备的该雷达(顶部背靠背格网天线),桅杆后部为荷兰
靠LOLW-08对空搜索雷达,下部园型天线为苏制皮手笼型炮瞄雷达,用以控制双
管57毫米炮。
俄罗斯顶板/顶网型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新型三座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由顶板和顶网两部雷达平面阵
缝隙天线背靠背地倾斜安装而成,采取了全电扫相控阵天线,与美国AN/SPY-I
A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相似,工作在E/D波段,图为俄罗斯无畏级驱逐舰上装备的
顶板/顶网雷达。
俄罗斯板舵型雷达
该雷达为一部新型三座标/两座标搜索雷达,工作在L/S波段,其主要功能
是完成远程对空对空搜索,并可跟踪和引导飞机,目前主要装备在俄罗斯现代级
驱逐舰上。
俄罗斯乐台型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工作在D/E/F波段的舰对导弹制导雷达,用来制导由无线电指
令控制的SS-N-22导弹,此外还具有对空对海搜索能力,天线外罩为一个直径3
.2米、高4.5米的长套筒形,顶部呈圆形。罩内装有一圆抛物面反射体该雷达于
1969年始装备现代级驱逐舰和纳努契卡级导弹艇。
俄罗斯果皮群型雷达
该雷达是一部C/X波段单脉冲导弹制导雷达,主要为SA-N-1舰对空导弹提
供制导,整个雷达系统由大小四部雷达组成,具有边扫描边跟踪能力,工作在C波
段;两部小型天线为导弹跟踪雷达,工作在X波段,此外不有一部小型圆抛物面天
线,用于导弹指令控制或具有敌我识别功能。该型雷达作用距离55-75千米,峰值
功率250千瓦,重复频率1.75-3.5千赫,脉冲宽度0.5-0.25微秒,波束宽度
水平为1.5o,垂直为5o。该型导弹自1961年列装后大量装备在导弹巡洋舰和导弹
驱逐舰上。图为卡宁级驱逐舰上装备的果皮群型雷达,舰尾机库顶部为SA-N-1
型舰对空导弹发射架,主桅杆顶部为顶网-C型三座标对空搜索型雷达。
俄罗斯前顶型雷达
该雷达为一部H/1波段导弹制导雷达,主要用于为SA-N-7型舰对空导弹提
供目标照射,该雷达为一多天线系统。图为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主要雷达
,主桅顶部为顶板型三座标对空搜索雷达,其下方及两侧为3部棕榈叶型对海搜索
雷达,然后舰艇中线自上而下分别为鸢声型炮瞄雷达和乐台型导弹制导雷达,主
桅右侧中部为前顶型导弹制导雷达,下部两座前者为低音帐篷炮瞄雷达后者为前
顶型雷达,右舷前方为四联装SS-N-22反舰导弹反向装置。
俄罗斯枭声型雷达
此雷达为一部圆锥扫描炮瞄雷达,工作在C或X波段,用以控制双联装76毫米
舰炮,天线直径2.5米。图中枭声型雷达在中间位置,其上部为前灯-C型导弹制
导雷达,右下前方为低音帐蓬型炮瞄雷达,右后方为卫星导航天线。
俄罗斯棕榈叶型雷达
棕榈叶型雷达是一部1波段导舰雷达,兼有对搜索能力。目前采取的配置多为
三部棕榈叶型雷达天线并排三角形地安装在主桅杆的横桁上。
该雷达70年代末列装,目前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以及现代级和无畏级驱逐舰
。
② 有关俄罗斯航天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
俄罗斯在航天方面曾一度与美国比肩,但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本国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俄罗斯航天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例如,仅发展俄罗斯导航卫星群一项计划的资金差额就有28.46亿卢布(约1.02亿美元)。由于缺少资金,阻止了2003年再次发射三颗导航卫星,以及2005年再次发射新型导航卫星(被推迟到2008年)。
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俄罗斯相关部门仍然积极制定了新的航天政策,要求对航天工业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以图保持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经过各方的积极努力,俄罗斯的航天发射活动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势头,发射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在美国航天飞机复飞几经推迟的情况下,2005年,国际空间站的运输工作主要由俄罗斯负责,俄罗斯在发展国际空间站的同时,重点提出航天器的发射及卫星性能改进。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长波米诺夫接收俄新社独家采访时强调,新航天计划是一项国家经济战略。
一、航天发射
2005年12月27日,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长波米诺夫发表言论称,2005年俄罗斯的航天发射量依旧占居世界第一位(参见文末“附录:2005年世界航天发射表”),共进行24次运载火箭发射,占世界航天发射总量的45%,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占18.9%,“质子”号系列占11.3%。2005年美国运载火箭发射12次,发射量占世界航天发射总量22.6%;欧洲航天发射5次,占总量9.4%。
商业服务为俄罗斯创造了物质财富,每年该国航天公司签订外国合同总计可达7亿美元。在2005年7月俄罗斯政府批准的2006-2015年联邦太空计划中,大力发展航天运输业务是俄罗斯最具有竞争性的优势。俄罗斯将发射多种卫星入轨,增加在全球发射市场上所占的比例。
2005年,俄共有3次发射失败:
6月21日,携带俄罗斯国防部“闪电”-3K通信卫星“闪电”-M(Molniya-M)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升空后不久坠毁。 原因可能是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失灵,或第三级与第二级分离指令失败。分析认为:火箭及卫星的主要部分在再入密集大气层时已经烧毁。
10月8日,俄罗斯“罗克特”(Rokot)火箭发射欧空局Cryosat卫星时出现故障,第二级没能分离,卫星坠毁。原因可能是箭上飞行控制系统指令错误,导致主发动机在应当熄火时继续运行,从而耗尽了火箭上的全部燃料。俄罗斯随后暂停“罗克特”火箭的发射。欧空局被迫决定重新建造Cryosat卫星。
10月27日,俄罗斯“宇宙”-3M发射的一箭八星中,主要载荷Mozhayets-5卫星未能进入指定轨道。该卫星旨在进行光学试验,航天官员已与卫星失去联系。
除了致力于发射外,2005年时逢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50周年之际,俄罗斯还将对其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造。2005年俄哈达成协议,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为新型的“安加拉”运载火箭建造一座专用发射架;“天顶”运载火箭的发射装置也将得到全面改造,以使其具备发射“三桅快船”型宇宙飞船的能力;“联盟”-2运载火箭的加加林发射架也要改造。俄罗斯还决定继续租用哈萨克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至2050年,每年支付租金1.15亿美元,共计53亿美元。拜科努尔发射场每年承担的航天发射任务居世界第二位。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还将共同建造新的发射场。2005年哈萨克斯坦签署法案,批准了与俄罗斯合作建设Baiterek火箭中心的协议。俄哈合资新航天企业BAITEREK负责建造工作,并任命着名宇航员Talgat Musabayev担任主管。新中心使用俄罗斯“安加拉”火箭担任发射任务,该火箭RD-191发动机使用了煤油与氧的液体混合、环保推进剂,可携带26吨的有效载荷进入低地轨道,及携带4.5吨的有效载荷至静地轨道。该计划预计于2009年早期执行。俄罗斯还积极协助乌克兰确定2007~2011年合作太空探索愿景;筹划2006年送巴西宇航员进入太空,并帮助巴西重建发射场。
在俄罗斯新十年太空计划中,欧空局成为主要合作者。2005年,俄罗斯与法国进一步加强航空航天领域合作,1月双方签署开发、制造并应用运载火箭的长期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共同开发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和试验型可多次使用的航天货运飞船等。确定了实施“联盟-库鲁”项目的原则和条件。协议规定,“联盟-库鲁”项目的总建设费用为3.44亿欧元,俄罗斯将承担其中1.3亿欧元的费用。双方航天代办处将在圭亚纳建造发射综合系统,使用库鲁航天发射场发射“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发射预计在2007年进行。2月俄罗斯表示将参加“全球观测系统计划”和“欧洲统一航天计划”。在与德国的合作方面,1月份有报道表示,俄罗斯近期发射的一枚宇宙3M火箭成功进行了新有效载荷发射的示范飞行,该火箭经过临时改装以适应德国合成孔径雷达(SAR)-Lupe军用侦察卫星的发射。2005年,俄罗斯计划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发射5颗雷达侦察卫星。按照2003年协议,2005~2007年间俄制运载火箭将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发射一系列军用卫星。
俄罗斯还在积极研发新型航天运载能力。六人“快船”(klipper)设计用来替代俄罗斯三人座“联盟”飞船。“联盟”飞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行,目前是飞往国际空间的唯一可靠运输工具。“快船”比“联盟”飞船动力更大,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更轻便,更像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计程车”。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在8月份举行的莫斯科国际航空展上展示了“快船”的全尺寸模型。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并且欧空局参与其中,支付部分费用(12月欧空局正计划从其成员国申请6千万美元的资金),“快船”的设计研究将可在2006年初开始,2011年前完成无人飞行试验,2012年前完成载人飞行试验。
快船示意图
“快船”的基本情况如下:
•进入太空:13吨重的“快船”是“联盟”飞船重量的近两倍,因此需要一个推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俄罗斯工程师正在考虑一些选择方案,包括乌克兰建造的“天顶”火箭和尚未研制完成的俄罗斯火箭“奥涅加”(Onega),这是“联盟”火箭的改进型。
•乘员舱:6.4米长的乘员舱和返回舱将可容纳六名工作人员(包括两名驾驶员),外加近500千克的货物,总重为“联盟”飞船的10倍。
•防热罩:飞船的外层由防热陶瓷板组成,防热陶瓷板可飞行数次才需更换。
•起居舱:近4米长的、可分离式起居舱配有生命保障系统,包括卫生间以及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口。
•动力推进器:仪器舱配有推进器,可使“快船”与运载火箭分离并使飞船进行机动。它还包括一个电子系统,由可展开的太阳能电池阵供电。仪器舱和起居舱都将在返回地球前被抛弃。
•两种着陆选择:飞船的短翼能使驾驶员在下降过程继续操纵飞船,并可在机场跑道完成受控着陆。如遇紧急情况,降落伞可确保“快船”安全着陆在俄罗斯中部的平原。
另有报道表示,俄罗斯航天工程师正在设计下一代超重型助推火箭。这种三级火箭具有110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可为未来太空装配空间站提供材料。俄罗斯也在研制一台“永恒”的发电装置,既可以在太空也可以在地球上使用,目前已经建造了这种非传统发动机的原型。据称,该发动机可用于调控卫星和空间站的轨道,它还是推进力的清洁资源,未来还可用于天空和水陆运输。
二、卫星
2005年初有报道称,俄罗斯目前有97颗卫星在轨工作,其中81颗正常运转,9颗备用,还有7颗用于特殊用途的项目。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卫星数量已经恢复到100颗。俄罗斯新计划旨在开发、补充、现代化俄罗斯各种用途的在轨卫星组群。年底航天局长波米诺夫称,约40%的俄罗斯卫星都已超过其寿命期,尽管组群整体都还运转正常,但不仅仅需要更换卫星,而且还应延长现有卫星的使用寿命,新卫星可服役15年。此外,俄罗斯还应增强并现代化太空通信系统。俄罗斯新太空计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恢复远距离探测地球的太空系统。目前航天气象学仍然被列为弱项。俄罗斯计划从2006年开始逐渐发射现代化卫星,并开始恢复气象系统。俄罗斯目前只有一个运转的气象卫星“Meteor”,但实际至少需要4~5个此类卫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的建造也是重点,俄罗斯航天局表示在2007年能够启动该系统。
在卫星建造方面,俄罗斯也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合作。2005年,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价值1.32亿美元合同,建造一颗名为“金星”(Zohreh)的卫星,旨在传送数据、音频和视频信号来支撑伊朗的通信基础设施。10月27日,俄罗斯以一箭八星的形式,将伊朗首颗卫星“西娜”(Sina)发射升空。10月,俄罗斯表示将与韩国组建联合企业研制、生产新型航天器,双方还讨论了在韩国建造航天发射系统及轻型运载火箭的项目。
1、改良卫星性能
2005年4月俄罗斯航天局在《俄罗斯航天器在轨群与面向保持和发展的紧急措施》中强调:目前俄罗斯99颗卫星中只有39颗卫星百分百胜任工作。60颗卫星已经超过它们的现役寿命。随后,2005年6月俄罗斯信息技术及通信部部长列昂尼德•雷曼表示,俄罗斯已将一部分通信卫星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四倍,确保俄罗斯在卫星通信领域列居世界第六位。并提及自2000年以来,发射了8颗多用途新卫星。目前,俄罗斯卫星团队已有100颗卫星(5颗老卫星停留在轨),几乎覆盖全球。俄罗斯已建造出新型通信卫星“欧洲”-1(Europe-1),旨在提供高质量广播。
2005年1月9日,俄罗斯Cobalt间谍卫星因运作原因被提前引导离轨。1月20日,俄罗斯国防部仍然未能发现Cobalt间谍卫星。2004年9月24日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改良设计的Cobalt间谍卫星(入轨编号“宇宙”-2410),这是一颗试验卫星,在轨只停留107天(原系列至少在轨120天)。卫星携带两个胶卷已经在飞行早期通过一个特殊舱送回地面,最后飞行阶段拍摄的照相胶卷尚未传送。
8月26日,俄罗斯发射地球遥感卫星Monitor-E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在短暂通信失灵后,地面人员曾重新控制了这颗卫星。但10月19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宣布Monitor-E失去控制。
2、继续完善GLONASS导航系统,2007年将全面运转
2005年12月25日,携带三颗GLONASS卫星的质子-K火箭发射升空,其中2颗卫星属于GLONASS-M卫星新系列,第3颗卫星则属从前系列。使用寿命为7年和10年的新一代卫星Glonass-M与Glonass-K将在三年内加入轨道卫星编队。新型卫星可向全球任何地点无数用户提供导航信息,定位精度1米。
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GLONASS系统共有17颗卫星在轨; 2006年,俄罗斯军事预算的10%将用于航天,完成GLONASS系统的部署将获得优先权;2007年,该导航系统卫星将增加到18颗,开始全面运行;随后,到的2010年,俄罗斯将使该系统全部24颗卫星(21颗运行,3颗备份)在轨部署完毕,并能完全发挥导航功能。
GLONASS星座包括24颗卫星(21颗运行,3颗备份),运行于19,100千米高空轨道内(稍低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每颗卫星绕轨一周约11小时15分钟。卫星在轨间距经过设定,特定时间点至少有5颗卫星在视线之内。首批3颗卫星于1982年入轨,1993年星座具备初始运行能力,1995年星座部署完毕。但由于经济原因,2002年4月仅运行了8颗卫星——当时几乎没有发挥导航功用。2004年3月有11颗卫星运行。2004年12月发射3颗新型GLONASS-M卫星,运行寿命7年。
在导航卫星上,俄罗斯与印度展开合作,未来将使用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两颗GLONASS-M卫星。目前双方正在合作研发新一代可链接至俄罗斯GLONASS导航系统的卫星。按照一项政府间的合作协议,俄罗斯的专家将与印度合作伙伴一同研制GLONASS-K卫星,该型卫星重量减少,运行寿命增加为10~12年,预计2008年开始服务。
3、发展遥测、遥感太空系统
俄罗斯新太空计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恢复远距离探测地球的太空系统。目前航天气象学仍然被列为弱项,目前只有一个运转的气象卫星“Meteor”。俄罗斯计划从2006年开始逐渐发射现代化卫星,并开始恢复气象系统。俄罗斯正在建立新一代地球观测太空系统;第一颗地球遥感卫星也将于2006年下半年发射 。
未来几年内俄罗斯将把一个完整的高分辨率太空雷达星座发射入轨。目前,俄罗斯专家已经研发了的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有几下几种:
Kondor-E航天器。该卫星只有800千克(国外类似卫星重达2~3吨),且费用比国外类似卫星亦减少4~5倍(却有着可以相提并论的规格)。其多功能雷达可提供Kondor-E轨道两侧各500千米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该卫星的特点是环绕着一个6米的抛物线天线,而非没有采用重型的相控阵结构。控制专家们可以瞄准这些抛物线天线,并迅速扫描不同地区。卫星上的雷达还能提供30幅数字地图模拟图像。
Monitor-E地球遥感卫星。该卫星由俄罗斯克鲁尼契夫航天中心研制,2005年8月发射即出现故障,随后宣布失踪。经过大量努力,Monitor-E卫星于12月失而复得,进入轨道。该卫星重仅600千克,展开后形如边长1米的立方体,将是一系列小级别地球遥测系统的首颗卫星。由于这颗小卫星搭载了灵活的系统,因而是世上首个可在规格、能力上与重型卫星相媲美的小型航天器。俄罗斯称从未拥有具备如此能力的航天器。
Monitor-E属于拥有智能星载系统的新一代航天器,装备有两架分辨率分别为8米和20米的电子光学摄像机。这种航天器重750克,大部分设备及专用元件都可称是俄罗斯宇航工业研发中最先进的。俄罗斯建造新的地球遥感卫星系统的根本原则是:提供一套标准系统,能提供从发射到最后产品的所有功能。该卫星系统的主要构成是基于统一平台的小型航天器编队。Monitor-E卫星收集的的信息70%归航天局所有,用来满足官方客户需求;30%归克鲁尼契夫航天中心,用于商业目的。
Monitor地球遥感系统基础性的新技术及其提供的观测周期,将使该系统在全球市场上产生极高的竞争力。2005年9月报道,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正计划宣布建造一颗分辨率小于1米Monitor-E卫星招标方案,克鲁尼契夫航天中心将竞标制造与发射合同。未来将要加入Monitor卫星编队的有:Monitor-I(热力学),Monitor-S(立体成像),以及Monitor-O(高分辨率),全都装备有多种光学电子设备,另外Monitor-R将配有星载雷达。这些卫星都将使用轻型运载火箭发射。
箭(Strelka)卫星计划。这是一项正在投资的4亿美元的长期计划,由6颗卫星组成,包括3颗雷达卫星,旨在将辅助监视石油和煤气设备。
Arkon-2多功能雷达卫星。可以为联邦局和商业客户提供高分辨率和中度分辨率的图片,还可用于国家防御和国际合作项目中。卫星拥有独特的三波段雷达。它的分米-波段观测系统(23厘米)可以在下层丛林中寻找目标。雷达的70厘米波长可在干燥土地之下扫描表面。Arkon-2 航天器还可提供详细的、质量最好的区域图片,其测量范围是10X10千米(分辨率达1米);还可提供450千米范围内的全景图片(分辨率达50米)。此外,它可以拍摄测量长度在400~4,000米的范围。在未来3年里实施Arkon-2计划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制造的雷达卫星将重返轨道,还意味着俄罗斯将在雷达卫星情报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
新一代地球观测成像卫星Resurs-DK1。2005年8月有报道,俄罗斯即将完成新一代地球观测成像卫星Resurs-DK1的制造。这个多谱段光谱卫星将拍摄地球表面照片,并在空中通过一个实时的下行链路系统将高分辨率图像信号发回地球。这些数据将更新和改进现有的数字地图,使监测自然资源、提供环境监控和获得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实时信息都变成可能。这是第一个将先进的卫星和高专业化地面基础设施结合在一起的下行链路系统,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接收站,还包括信息处理及可以快速市场化的硬件设备。这些性能意味着该卫星处在国际地球观测技术的前端。除高速下行链路外,它还具有强大的星上存储能力,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广大用户复制图像。由于在重量、载荷和能源消耗上具有安全冗余,因此可以承载一些用于其它研究项目的辅助设备。
地球遥感卫星“流星”-3M。俄罗斯首颗地球遥感卫星“流星”-3M(Meteor 3M)将于2006年晚些时候发射。按照2006-2015年联邦航天计划要求,俄罗斯将建造7个遥感系统,旨在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并监测自然资源。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和研制一个在轨遥感群,并创建用户访问的基础设施。用户包括紧急事务部、农业部、运输部等。(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 章国华 许红英)
③ 天线是谁发明的
天线是由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发明的。1888年,29岁的波波夫得知德国着名物理学家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后,这位曾经立志推广电灯的年轻科学家对朋友们说:“我用毕生的精力去安装电灯,对于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的一角:假如我能指挥磁波,那就可以飞越整个世界!”于是,他埋头研究,向新的目标发起了冲击。1894年,波波夫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这台接收机的核心部分用的是改进了的金属屑检波器,波波夫采用电铃作终端显示,电铃的小锤可以把检波器里的金属屑震松。电铃用一个电磁继电器带动,当金属屑检波器检测到电磁波时,继电器接通电源,电铃就响起来。有一次,波波夫在实验中发现,接收机检测电波的距离突然比往常增大了许多。
④ 我有一对俄罗斯早期军用对讲机,标有1932khz,八节大电池的,12伏。两种天线:软线的,和一节
你那是早期的短波电台,有收藏价值,发射的话几公里没有问题。
⑤ 天上有多少个卫星
俄航天局称,截至2005年4月份,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共有849颗,其中有425颗(占总数的50.6%)为美国所有,俄罗斯有99颗。而且,据国际预测公司在其日前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未来10年内西方国家将向地球轨道发射118颗各种型号的军用卫星。隶属于美国的将占到40%,另有19%属于欧洲国家。
下面是中国的发射卫星的详细资料:
东方红一号(DFH-1)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二号(DFH-2)
共3颗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东方红二号甲(DFH-2A)
共4颗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
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径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方红三号(DFH-3)
共3颗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度为0.66。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其主要技术特点为:先进的卫星公用平台设计概念和模块化、舱段化总体构型设计技术,卫星分为推进舱、服务舱、通信舱,使平台能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需要;中心承力筒加壁板的结构形式,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型结构;大质量液体晃动和柔性部件影响的全三轴姿态轨道控制方案;先进的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一次展开式太阳电池阵与镉镍蓄电池联合供电及双独立调节母线方案;有效载荷的频率复用、波束成形技术;高热耗散和热流密度的热控设计;国际C频段统一载波测控体制;控加专检设备的先进自动化测试系统;整星级EMC试验和不带工质的环境试验技术。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倾角28.4°,周期10小时39分,近地点为207km,远地点为36194km的大椭圆转移轨道。按预定飞行程序,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先后完成进入OBC太阳搜索模式;南北太阳电池阵展开;通信天线的展开;远地点变轨发动机经过第三次点火变轨,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并完成定点捕获;5月20日16时卫星成功的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
卫星定点后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同对卫星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进行了在轨测试,整星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并对卫星进行了在轨管理,进行了南北位置保持、东西位置保持等监测;先后有5路转发器开通工作进行试运行,进行了全国甲级足球联赛和八运会赛场的电视实况转播以及报纸版面的数字传输业务。运转情况表明其话音清楚、图像清晰、传输质量良好。
东方红三号卫星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已于1998年初正式开始商业服务,主要用于电话、传真、数据传输、VSAT网、电视等业务,服务对象遍布全国各地。为中国人民的生活、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外交活动、政治活动等各方面提供重要的服务,有着显着的社会效益,对推进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东方红三号卫星以其良好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性能价格比和服务是用户的最佳选择。
返回式一号(FSW-1)
共9颗,返回式一号是我国第一代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一号卫星为可见光遥感卫星,它携带一台全景扫描相机,对预定地区进行摄影,并用一台星相机同时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卫星完成预定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再入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入轨,29日返回。
返回式一号甲(FSW-1A)
共5颗,是我国第一代摄影定位卫星。
返回式一号甲卫星至今已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4次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返回式一号甲卫星由返回舱和仪器舱(包括过渡段)两大部分组成。于1987年9月9日至13日进行了首颗卫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于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进行第2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进行第3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进行02批第1颗星的飞行,安全返回。
返回式一号乙(FSW-1B)
共3颗,返回式一号乙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经16天飞行,于8月25日在四川成功回收。返回式一号乙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遥感卫星。摄影分辨率是4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8月9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一颗星发射成功,25日在四川潼南回收;1994年7月3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二颗星发射成功,18日在四川遂宁地区回收;1996年10月20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三颗星发射成功,11月4日在四川遂宁地区回收。
实践一号(SJ-1)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⑥ 联通手机信号塔有多高会有辐射吗
有辐射,但都在国家安全标准内,不会对人体有不良什么影响的。通讯设施的发射塔都是经过当地环保局批准建的,功率很小,在200mW以下,对人基本没有危害。手机信号发射塔,学名叫基站天线,发射功率一般在20W~60W范围,频率分别是900MHZ和1800MHZ。一般GSM基站天线高度均在35至55米,电磁波在空中传播衰减很快。其次,当电磁波穿过一般砖墙时要衰减6dB左右(折合4倍),而穿过带钢筋的墙要衰减20dB左右。目前联通通信所用900MHz频率带宽,其电场强度只要小于每米12伏或者说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小于40微瓦就符合安全标准。
⑦ 为对付苏联,美国60年代向太空发射4亿根针,至今影响各国航天器
2015年,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星链计划”,计划发射12000个卫星,这样就可在地球上空组建庞大的星链网,如此一来就可为人类提供低成本、高速度的网上冲浪服务。
目前SpaceX公司已发射了300多颗卫星,并覆盖北美地区。不过这项野心勃勃的项目,却引来了很多很多天文学家的吐槽,一旦这些卫星全部升空,那就意味着地球轨道会显得非常拥挤,别说再发射新的卫星,就连天文学家想要观测外太空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因这些卫星造成视线遮挡,那就无法及时发现并预判潜在的危机,如彗星撞击地球。同时,星链卫星的发射,也会威胁其他已运行的卫星,可能两者之间会相撞爆炸,从而产生新的更多的垃圾。
还有天文学家表示,“星链计划”让他联想到了60年代一项更疯狂的计划,它就是“西福特计划”,也被称之为“针计划”。
它是冷战期间的产物,但所造成的危险一直存在至今。星链卫星发射后,难免会和这些“西福特针”相碰撞,到时候美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此学者建议马斯克,发射星链卫星前,还不如先将太空上数以亿计的“铜针”清理掉。
那么,什么是“西福特计划”?它对人类 探索 天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西福特计划的产生,其实和美苏争霸有关。早在1946年5月12日,美国科学家布劳恩就提出了发射卫星的计划。
他表示,用火箭将227公斤的卫星运上高度为480公里的地球上空,预计1951年就可实现计划。
而没过几天,苏联一个年轻的研究学者吉洪拉沃夫也提出了研发太空卫星的想法,但遭到了斯大林的笑话。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自己的研究,1950年3月15日,吉洪拉沃夫再次提出发射卫星的可行性申请,得到了批准。
1957年2月,苏联提出在10月6日发射卫星,赶在革命节前发射,但太空计划首席科学家科罗廖夫认为美国可能会抢先发射,在他的建议下,苏联方面于10月4日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总统其实在1955年就表示要启动卫星发射任务,但却不想让布劳恩——这个曾经的纳粹军官,担任首席科学家,结果在美苏人造卫星争霸中落后。值得一提的是,科罗廖夫其实也是“罪犯”出身,但苏联人却不拘小节。
直到苏联卫星成功发射后,美国才加快启动卫星计划,并于当年12月6日匆忙发射,谁知才起飞一秒后,人造卫星就直接爆炸,这让美国丢了大面子,也让美国民众失望和抱怨。此时,美政府才知道外行人无法领导内行人,准许布劳恩负责卫星计划。
布劳恩早就有了卫星发射的技术储备,他上任之后,1958年2月1日,卫星“探险者-1”号成功升空。
苏联当然不服气,立马展开了载人航天工作,计划将人送上太空再安全返回,也就是“东方计划”,美国随即也展开了“水星”计划。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你追我赶的架势,苏联方面因有着 社会 主义的优势,投入了巨资,并选出了六名宇航员。
就这样,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飞船成功登上了太空,加加林也成为人类 历史 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被称赞为“宇宙哥伦布”。
其实在加加林进入太空前一个月,布劳恩就打算启动载人飞船计划,不过在最后关头他却改变主意暂停发射,怕载人任务失败。直到苏联太空计划成功后的23天,美国才将宇航员送上天,但对美国民众而言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接连输掉了两场太空竞赛,肯尼迪觉得面子上无光,如何才能胜苏联一筹?美国宇航局提出登月计划,肯尼迪信心大增,随即宣布要在十年内将人类送到月球。
为了完成这项登月计划,美国耗费了巨资,赌上了国家荣誉,也让布劳恩压力巨大。据统计,美国“阿拉伯”载人登月计划花费了250亿美金,且有120所高等学校、2万家技术企业、40万人加入这个工程。
美国科学家展开了多项研究,并进行多项飞行试验,制定了登月方案,选拔宇航员等。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在“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帮助下升空,在四天的飞行后,飞船成功在预定着陆点落地。
阿姆斯特朗用脚轻踩月球表面,确定不会陷下去才大胆在上面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足迹,而他的那句“个人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激动人心,整个世界为此欢呼。
有人或许会问,此时的苏联在哪里了?首席科学家科罗廖夫制造出推力为1000万磅的N-1火箭,比起“土星-5”号推力多出了850万磅,可以说对登月他势在必得。
然而,此前不幸的生活,让科罗廖夫一身伤病,1966年1月,他因庸医错误的手术白白丧命,登月计划只好由其副手米辛负责,但他发射多个探测器,无一例外全部坠毁,无奈之下,苏联只好放弃登月计划,承认输掉了太空战。
然而,美国尽管掌握了太空争霸战的主动权,却是一个十足的“太空垃圾制造者”,多年来一直被各国科学家诟病,如2008年2月,美国用一颗导弹摧毁了间谍卫星,产生大量垃圾。
不过要说美国最缺德的一件事,那就是启动了“西福特计划”,这个计划一直到今天都影响着人类。
美国尽管笑到最后,但在太空争霸的前10年里一直是老二的位置,每次太空竞赛项目都会被苏联领先,如第一个上太空的生物、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第一个实现太空漫步等都是苏联人领先。
当时的苏联全力进攻重工业领域,其研发速度快、实力强,让美国人坐立不安,为此展开了疯狂的“超苏”计划,而最缺德的就是“西福特针”。
60年代通信技术还不是太便利,但通信又是战争时期最为关键的东西。在当时,美国的远距离通信是靠海底电缆、电离层反射无线电而实现的,而人造卫星在当时还没表现出太好的通信效果,无法全天提供通信技术。
比起电离层的无线电通信来说,海底电缆自然是更加稳固一些,不过当时美国在太空争霸时全面落后,他们对苏联的高新 科技 讳莫如深,猜测苏联会秘密研究高能量太空武器,一旦美苏之间出现了摩擦或战争,苏联可能轻而易举地将美国的海底电缆斩断,到时候只能利用电离层通信。
不过电离层反射通信并不稳定,它属于色散介质,传播频带比较窄,无法发送视频信号,不能实时接收无线通信。同时,因“多径效应”,信号的衰落大,且受太阳的影响,电离层波动比较异常,也会让通信中断。
如果在战争中失去了通信,和前方作战部队不能直接沟通,那就等于输掉了比赛,战争自然也就很难获胜。为此,有着“被迫妄想症”的美国开始寻求更为稳固的通信方法。
美国科学家制定了两条方案,一条是加快人造卫星的发射,争取早日实现全球即时通信;一条是采用人工方式打造太空电离层,以弥补自然电离层的不稳定状态,以便于远距离的通信,且还能监测其他国家的无线电发射情况。
但怎么制造稳定电离层,这在当时是十分困难的航天任务,美国军方将任务委托给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在一番探究后,科学家提出了疯狂的“西福特计划”。
也就是向距离地球三千八百公里的太空中发射铜制偶极天线,从而形成针状环云,打造出人工电离层,这样地面上的通信就要大为稳定,消除美国人的危机感。
这些铜制天线长为1.78cm,直径为17.8μm,比起头发丝要细上很多,外形和针一样,因而也被称为“西福特针计划”。据悉,此计划累计发射4.3亿根,从而在地球轨道附近形成三十八公里长、八公里宽的人工环状针形云。同时,科学家在西福特镇架构卫星天线,以进行远程的通信辅助,从而实现通信工作。
同时,因这些“铜针”所处在的高度其他国家都不知情,这样就无法拿到准确数据,一旦他国发射卫星,那就容易和铜针相撞。
美国之所以将“铜针”打造地这么精细,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苏联发现并摧毁,从而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并力压苏联一头。
在美国科学家的大量实验和论证之下,他们认为可以发射铜针,进而准备在1961年10月21日发射上百万枚铜针,然而,这次发射中尽管将这些铜针送上了太空,但并没有建立起通信关系,计划失败。
不过美国军方急于追求结果,科学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改进,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改进研究后,又在1963年5月9日开始了第二轮发射,这次发射计划圆满完成,通信十分稳定,这让美国军方大喜,不断催促科学家将大量铜针送上太空,打造全球性的通信体系。
不过,很快科学家们就发现“西福特针”计划的局限性很大,想要全球通信,那就需要在全地球轨道上布满铜针,而大量的铜针发射不仅增加成本,也会严重影响卫星发射。
因此美科学家推翻了这一实验,在一番研究后,决定发射LS系列卫星,计划发射9枚,用于转发通信,解决上行、下行链路等多个难题。
1965年2月11日,美国发射了LS-1卫星,这颗卫星的发射用了不少前沿先进技术,如军方的SHF甚高频段通信波段,可满足几百个用户同时通信。该卫星采用太阳能电板保证电力供应问题,不过功率低,电池也无法同时全部工作。
然而,LS-1卫星发射成功,也进入预设的轨道中,却因接线错误,结果失去信号,就此失联了五十年之久,2012年12月才意外向地球发射信号。
然而不管西福特针计划是否成功,美国擅自发射卫星本就是错误行为,太空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全人类都应该有知情权,可美国实施“针计划”时并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计划,没有得到全球各国的准许就执行这个任务。
这显然是不符合国际公约的,同时也将美国人的自私和蛮横展露得淋漓尽致。而美国人的遮遮掩掩并不能掩盖真相,反而得到了多国的口诛笔伐。
原来,1965年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一次研究中意外发现了异常,经过研究才知道美国正进行秘密“针计划”,义愤填膺的英国科学家立马公布此事,并号召天文学家一同抵制、抗议。
苏联也在第一时间在《真理报》上对美国的“针计划”进行了抨击,言辞非常激烈。
苏联专家表示,美国这一行为是“玷污了宇宙”,制造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将会让人类的航空计划提前搁浅,阻止人类对宇宙的全新 探索 和认识。
随后,英国、苏联通过联合国,要求美国终止“西福特针”实验。随后,越来越多国家站起来,反对和抗议美国,这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威信大跌。
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发言人阿德莱•史蒂文森谎称:“因太阳辐射威力巨大,在太阳风的压力下,西福特针会在三年内离开各自的既定轨道,回归大气层中,在高温摩擦之下彻底化为灰烬,不会对宇宙和人类产生任何危害。”
然而,有科学家反对:“凭什么就认定这些铜针会在3年内离开轨道?这些铜针本就是特制的,如果轻易离开,美国还投入那么大的资金发射干嘛?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面对科学家这一咄咄逼人的言论,美方表示:“这些铜针比头发丝还要细,体积可以忽略不计,对各国卫星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请各国放心。”
这一解释让其他国家的代表笑了,毕竟飞机高速飞行时,一旦撞上了小鸟都会引发严重的飞行事故甚至空难。更别说在太空中以7.9公里/秒高速飞行的铜针,一旦航空设备和其相撞,那必然会导致损坏,而在太空中,就是一颗螺丝松动都可能导致飞行器爆炸。
在各国的追问下,美国才将“西福特针”的轨道高度公之于众,也就是大约三千六百五十千米高的轨道上空,之后各国在飞行器发射时都会避开这一高度,生怕中弹。
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美国并没有对西福特针进行处理,只是宣布暂停西福特计划,而且美国科学家也意识到这个技术不现实,自动放弃了该计划。1967年时,联合国发布了《外层空间条约》,特别强调任何国家不能私自制造太空垃圾。
而如今已过去了近六十年,依旧有相当数目的铜针残留在轨道上,以7.9km/s的速度在3600-3800公里高度上快速飞行,只有少数铜针偶尔回到大气层,因这些铜针太过于微小,在摩擦中融化,并不会对地面产生影响。
至于美国负责人当年所说的3年内就会自动离开轨道,显然是无稽之谈。
其实,从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后,太空垃圾就已产生,且多年来因太空垃圾引发的事故可谓是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57年到2005年,全球发射了6000多个航空器,其中前苏联+俄罗斯为3121个,美国为1802个。这些航天器的存在自然也制造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如飞行器报废、故障产生的垃圾,发射的火箭分离时的碎片,宇航员太空作业时遗留的工具、手套、摄像机等。
有报告分析,目前的空间碎片已超4000万个,且以2-5%/年的速度递增,它们通常按既定轨道绕地飞行。
这些太空垃圾在高300-45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空高速运转,其相对速度可达10千米/秒以上,其破坏力巨大,严重威胁人造卫星、飞船、国际空间站。
据统计,直径10cm的太空垃圾足以将航天器摧毁,而毫米级的垃圾可让这些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而目前,直径大于10cm的太空垃圾超9000个,预计2025年增至11000块。
1983年时,航天器“挑战者”号和一块0.2mm大的碎片碰撞,结果舷窗划伤,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只能提前让飞行器回到地球。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三年以后,火箭“阿里安”进入轨道后就出现了爆炸,结果产生了五百六十四块十厘米大小的残骸以及两千三百块小碎片。
一时间产生这么密集的碎片,且高速运转,如同子弹一样扑向日本2颗通信卫星,致使其直接失灵。
这些事故的发生,说明太空垃圾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而美国“西福特计划”中投放的铜针就等同于太空垃圾,对任何航天设备都会造成隐患。以至于后来各国发射航天器时,都要特别注意这些垃圾,这给各国航天事业带来了很大负担和风险。
为了控制太空垃圾,天文学家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如“避、禁、减、清”。
避也就是建立太空监测系统,如美国1961年就展开了“太空篱笆”物体跟踪系统,每月对近地轨道进行500万次探测,并可同时跟踪200个体积稍大的垃圾,只要直径超10cm,那就会被太空司令部编号监控,但因太空垃圾太多,这一系统并不能百分百避免太空事故。
禁就是禁止在太空部署和实验武器,禁止核动力卫星的发射;减就是减少并控制太空垃圾,如我国已成功掌握火箭剩余燃料排放技术,避免太空垃圾的形成。
清就是对太空垃圾进行清理,目前美国航天局正研究“太空清扫器”技术,可将这些垃圾捕获,并投降大气层燃烧粉碎;俄罗斯开发出了防护屏,当太空垃圾和其碰撞时,因化学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将垃圾分解成粉末。
在未来的太空竞赛中,人类想要从太空轨道中获得可持续的资源便利,那就要展开对太空垃圾的清理工作,且不能再继续无止境制造垃圾。
如果人类不重视太空垃圾问题,那就会形成“链式反应”的恶性循环,到时候太空碎片多到无法控制,将近地轨道覆盖,到时候航天器无法冲破这道“垃圾带”,人类将失去航空、失去未来,到时候卫星通讯等也会断开,人类文明必然会大后退。
责编:劳谦有终
⑧ 我有一对俄罗斯早期军用对讲机,我想知道它的通话距离
军用对讲机,1932KHZ就是1.9MHz,属于短波段,主要靠天波传播。既然是对讲机,功率一般不大,参照我国军用的短波段营连级对讲机/电台(),估计只有2瓦左右,通话距离应该在几十公里的量级。
同样已我军早期的2瓦级71型电台的性能参数,供你参考:
71型报话机的工作频率为2-7MHz,发信部分划为三个频段,收信部分划为两个频段。配用3种天线:1米带负荷线圈(中部加感)及顶部辐射叶鞭状天线。其指标为可通报5—15公里、通话3—7公里。2.4米顶部加辐射叶鞭状天线,可通报40—55公里、通话10—22公里。44米偶极天线,通信距离指标为约60公里。由于71型报话机是供战术通信工具,主要使用地波实现连续的通信。如果使用天波,并配以长度适当的偶极天线、或者更好的天线,在传播条件良好时不难进行更远距离的通信。
⑨ 俄罗斯“顿河”雷达站
西方很早就有报道称,当航班在俄罗斯莫斯科北部的谢诺梅杰沃机场降落前,需要绕行一个环形区域,而这个神秘的环形区中心有个貌似金字塔的巨大建筑,这就是俄罗斯“顿河”雷达站。该系统在俄罗斯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多年来一直是俄战略反导的核心。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⑩ 俄罗斯SA-N-7防空导弹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SA-N-7由俄罗斯牛郎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而成的全天候中程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成功,在作战性能上,类似于美国海军的“标准I”导弹武器系统,是9K37-M1(北约编号SA-11)式地空导弹系统的海军型,共用一种导弹9M38(9M38I),导弹由革新者机械制造联合体研制。
主要用以取代服役多年的4K90(北约编号。SA-N-1)式舰空导弹系统。SA-N-7系统于1980年在“卡辛”级“伶俐”号驱逐舰上进行了首枚导弹测试,1981年装备于“现代”级(956型)驱逐舰上,用于对付中低空高速飞机和反舰导弹的攻击。
SA-N-7的发射方式为单臂发射架,与美国海军“佩里”级护卫舰上的“标准I”发射方式类似。在“现代”级(956型)驱逐舰前后各配置1座24枚导弹的弹库。单臂发射架的反应速度介于垂直发射和普通旋转发射架之间,在10秒左右,对非专职防空舰艇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种全天候多通道的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SA-N-7可担负舰艇和编队的防空作战任务,主要拦截的目标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攻击机、直升机和各类反舰导弹。
据有关资料介绍:SA-N-7防空系统导弹武器是对付全方位来袭的各种空中威胁的有效武器,在所有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效费比很高。
俄海军水面舰艇大量装备该型武器,至今已在全部的“现代”级(956型)驱逐舰上装备了SA-N-7防空武器系统。在“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为SA-N-7防空系统配置了6部照射器,形成6个火力通道。因此,该系统可同时拦截6个空中目标。
SA-N-7系统主要由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连续波照射雷达、TV电视头、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导弹、发射架、弹库及发控设备等组成。
以下按“现代”级(956)驱逐舰上的“施基利”系统的配置情况,对该系统逐一介绍。
作为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搜索雷达是防空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SA-N-7系统的探测、火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MP-710三坐标搜索制导雷达、照射雷达、TV电视头、OK-10B对空态势台、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OK-10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
MP-710三坐标搜索制导雷达
该雷达北约代号为“顶板”,平时担负全舰的对空搜索警戒任务,在战时,它的主要任务是向SA-N-7导弹武器系统所属的两个目标分配台转送目标点迹。
雷达天线是由两个一维频扫的单面阵背靠背组成,平时转速为6转/分,战时转速为12转/分,数据率为1次/2.5秒。该雷达采用MTI、方位机扫、俯仰频扫体制,工作频段为D/E波段,天线波束宽度为方位2°、俯仰2.5°-3.5°,天线增益33-35dB,天线总重3.5吨。
照射雷达
本系统配有6部目标照射雷达,分布在舰首、舰尾各两部、左右舷各一部。中央计算机决定照射雷达何时工作,何时调转指向目标,何时向目标发射连续波信号,一部照射雷达只能照射一个目标。
照射雷达的工作频段为C波段,平均发射功率4千瓦,天线直径0.6米,天线罩直径一米,波束宽度为1.5°,总重1.2吨。
该导弹系统采用全程半主动单脉冲雷达寻的制导,通过目标监视雷达为导弹系统提供空中目标信息,为全舰提供情报信息。
舰上的制导系统由多部“前盖”跟踪照射雷达来完成,该雷达配有数字式计算机,能完成目标测定、识别、威胁判断、照射雷达的分配、发射架指向和导弹快速再装填等多种功能。并可以同时处理多批目标和制导多枚导弹。
其它系统组成
TV电视头系统有4部TV电视头,两部在驾驶室上甲板左右两侧,两部在直升机指挥控制室上甲板左右两侧,作为系统的备用目标跟踪通道。
OK-10B对空态势台该态势台主要用于对空态势显示和对空中目标编号,并进行目标-武器分配。
目标分配台该台的垂直平面显示屏被分成812个小区,每个小区以1,2,3…96顺序编号。在控制面板上(左侧)有812个按键与其相对应并有编号(1,2,3,…96)。面板的右侧有模球和锁定键,用来录取目标并给目标标志。该台同时进行敌我识别、目标运动诸元粗算以及粗航迹平滑等。
在812个键键盘的正下方,有12个分配键(一排)与键盘对应,按其中某个键可将粗目标信息对应送到12个精跟显控台。
精跟显控台系统配有12个精跟显控台,每一个精跟显控台有两个小显示器(P型),功能一样,每个显示器可显示一个目标的精确航迹和目标运动诸元(如方位、仰角、距离),每个精跟显控台最多能送出两个目标的精确坐标信息,也可以通过模球人工跟踪(建航)送出人工(粗)目标指示,操作员可以进行有关的航迹管理。
该系统还配有4个OT-10电视显控台,当遇到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用电视进行跟踪。
OK-10射击控制台该台是全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有两个显示器,左边为P型显示器,右边为B型显示器,P显显示“施基利”系统所要打击的目标态势,当P显上显示出现“蝌蚪状”的带矢量的亮点时,表示该目标已被跟踪,在最危险目标扇面内的目标(由计算机威胁排序)首先被打击,B显上有一个固定垂直平面发射区(按单发命中概率0.8计算的),一旦目标亮点进入该区,指挥员就可发射导弹,射击效果可在B显上显示出来。
中央计算机系统配有3台中央计算机,功能一样,互为备用,同时工作。每台计算机可以处理12个目标信息,超过12个目标信息时,另一台计算机自动工作。计算机内有若干专用软件模块,要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和运算,如目标精确航迹处理,目标运动诸元计算,目标威胁排序,目标拦截概率预估以及目标丢失后的外推,导弹飞行状态参数的计算等等。
它向目标照射雷达输出精确目标指示,根据目标运动情况决定目标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向导弹发射装置提供目标坐标信息,导弹飞行状态参数及有关指令;并可向其他防空武器如AK-630、AK-130的炮瞄雷达输送目标指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