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核电站什么时候启动

俄罗斯核电站什么时候启动

发布时间:2023-02-14 14:57:01

❶ 俄罗斯首座漂浮核电站出海为什么会引起忧虑

英媒4月30日报道称,俄罗斯建造的漂浮核电站第一次起航出海。环保人士称之为“核泰坦尼克”。

据英国4月28日报道,“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漂浮核电站28日被拖出其建造地圣彼得堡造船厂。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所有人、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透露,它将经过波罗的海,被拖到位于摩尔曼斯克的一处基地。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的建造目的是为俄罗斯偏僻的极北和远东地区供电。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说,核反应堆产生的电力足够10万人的城镇使用。

第二艘漂浮发电站的建造工作预计将于2019年启动。俄罗斯官方媒体报道称,这种发电站还可能被销往其他国家。

在“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建造期间,挪威和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官员就已经对可能发生的海上事故表达了忧虑。

然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坚称,已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核灾难。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该电站的设计具备极佳的安全限度,能应付所有可能的威胁。核反应堆坚不可摧,能够抵御海啸和其他自然灾难。此外,漂浮发电站上的核反应过程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要求,对环境不构成任何威胁。”

❷ 核电站什么时候发明的

。1954年在库尔恰托夫的主持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该核电站被称为第一核电站。它的建设是当时的最高机密,即使是身处建设工地的工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建造什么。1954年6月27日,俄语广播电台播报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和世界,“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早的核电站等相关内容。

最早的核电站简介

1954年在库尔恰托夫的主持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该核电站被称为第一核电站。它的建设是当时的最高机密,即使是身处建设工地的工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建造什么。

1954年6月27日,俄语广播电台播报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和世界,“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

原子能利用的历史要追溯到二战以前,远远早于1954年6月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启动的那一天。这项建设工程曾被称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因此就有了第一个核电站反应堆。该工程凝聚了千万杰出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集体智慧,以建设工期短而载入史册,从方案设计到实际竣工仅用了三年时间。它的建成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

❸ 核电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1986年10月,总部均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局和经合组织属下的核能源局,分别发表报告,指出整个西欧今后仍会致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发展核电厂;如果停止发展石油以外的能源,可能在90年代再次陷入能源危机。从实际来看,前苏联核电厂发生事故,对欧洲震动最大,但并没有影响欧洲各国续建核电站的计划。例如:联邦德国反对派要求在10年内取消核电站,但是政府并不放弃继续新建5个电站的计划,到1990年,联邦德国核电站发电能力达2230万千瓦。
法国也有反核组织,但在民意测验中,支持兴建核电站的占65%,它将继续兴建17个新的核电站。
前苏联计划的核能曾以特别快的速度发展。根据苏联从1986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苏联到1990年生产14800~18800亿度电,其中3900亿度电来自核电站,约占20%。同1985年相比,到1990年通过发展核能节约了7500万~9000万吨标准燃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家还提出建造地下核电站的方案。
再从日本方面来说,1985年的核发电能力仅为2452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16%;到20世纪80年代末核发电量达1590亿度,占全国总发电量26%。而其他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是:油占25%,天然气占21%,水力占14%,煤占10%,地热等占4%。核电占据鳌头,因此,日本电力工业已开始进入以核电为主力的时代。1992年6月的统计表明;日本运行的核电站有42座,装机总容量为3000万千瓦。
日本核电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
日本电力设备的结构,战前是“水主煤从”,战后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变成“油主水从、煤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发电用能源向多样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同油电在整个发电量中的比重下降成正比,核电飞速增长。
核电在日本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在于核燃料用在发电具有很多优越性。在至今人类能掌握的各种发电能源中,它是最经济、稳定的高效能源。
日本从1966年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以来,核电站从未发生过大的事故。
日本的电力公司非常重视普及核电知识的宣传。在核电站比较集中的地方,都有由他们出资建成的核电展览馆,供市民免费参观,里面有反应堆的模型和显示核发电整个过程的挂图等。看过之后,因不了解核发电而产生的不安,就会消除。日本人民因受过原子弹伤害,对核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由于认识到核电和核弹的区别,在资源缺乏的日本发展核电有利,因此,并不一般地反对建核电站。就是反对建核电站的部分在野党,近些年态度也有变化。
1986年7月18日,日本综合能源调查会的原子能部,提出了对21世纪日本核电远景的预测报告,根据这一预测,2010年,日本发电用核反应堆将达86座,2030年,将达112座;核发电设备能力,201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当时的3.5倍、5.5倍。过25~30年左右,日本用的电,每两度中就有一度是核电。
日本综合能源调查会是通产大臣的咨询机关。它的这个预测报告制定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在制定报告过程中,国际油价已经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这个报告证明,日本并未因为这两个因素而动摇今后发展核电的基本方向。
据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1987年初发表的数字表明,就是在1986年日本核电站的开工率达76.2%,创历史最高水平。
资源能源厅说,1986年,日本全国运转中的各种类型的核反应堆共有32座。平均开工率自1982年以来,已连续五年超过70%。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高水平的。若同1985年统计的开工率相比较,日本的开工率仅次于联邦德国。
最后,再看一看核发电量最多的美国。
美国开发核电已有悠久的历史,据美国能源部1986年统计,美国有100座核电站在运行,核电站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当时还有27座正在兴建中。他们长期以来在开发核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核电站多年的建设和运行经验证明,核电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不能绝对排除,但百分比是微小的。如果在设备和管理方面,严格地按照科学规定办事,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核能专家认为,选择优良的核反应堆堆型是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迄今为止,发生严重事故并危及人体安全酌,一般都是石墨堆,而压水堆不容易发生严重事故,即使发生事故,由于种种安全措施,放射性物质也不易因外泄而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人体。
由于经济需要等方面的原因,美国核电站绝大部分都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但是,因为核电站建造者严格遵守核规章委员会制定的安全标准条例,所以核电站从未出现过实际威胁附近城市居民安全的严重事故。美国核规章委员会要求核屯站的建造者在提出建造申请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经过核规章委员会严格审查认可后,才发放建站许可证。核电站在建造和运行期间,核规章委员会要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有权对核电站提出包括停止运行在内的各种要求。
这些,都无疑为世界核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前苏联、归本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是如此,其他地方的个别国家,虽有点变化也就无关大局了。因此,国际原子能机构1987年2月公布的。数字表明,世界核能发,展总的趋势没有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太大的影响,1986年又有21座核反应堆联网发电,新增加核发电量2094万千瓦。
当切尔诺贝利事故煽起世界性的反核浪潮宁息以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地对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1987年初,21国欧洲委员会议会就核安全问题举行了听证会。他们拿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发生爆炸和起火,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已知的和估计会产生的长期影响,与普通电厂同其他辐射源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作比较。专家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尽管发生了这次核事故,利用核燃料发电仍然比利用普通燃料发电要安全得多。
前苏联的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说,如果重新用煤和石油等有机燃料来发电,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险将会大大增加。
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部门的负责人也说:“人们现在已认识到‘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对我们的环境是一个重大的威胁”。他提到了一例子,一个发电能力为100万千瓦的普通电厂在城市居民中引起死亡的人数和生病的人数可以分别达到3~30人和2000~20000人,而一个发电力相仿的核电厂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引起死亡和生病的人数最多分别是一个。
对于核能的安全性已经为国际所公认。
核能的优点是十分鲜明的,其能量密度大,功率高,为其他能源所不及。这就容易使安全装置集中,提高效率。人们往往忽视,功率小设施就分散,即使微小的危险也随之分散而导致经常发生大量不被人发觉的各种事故。
在能量储存方面,核能比太阳能、风能等其他新能源容易储存,后者常常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才能利用,除非安装储存缓冲器,但这种装置目前价格昂贵。核燃料的储存占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潜艇中,也同样占据不大空间,因为它们两年才换料一次。相反,烧重油或烧煤设备需庞大的储存罐或占地很多。
核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事业,已在世界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并非十全十美。正像其他任何先进技术一样,核电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伴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从对核能的指责声中,我们就听到了一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疑虑。例如,台湾北部核能一、二厂和南部的核三厂,对沿海渔业就有不小的冲击;南湾的珊瑚也因受到废热水浸害而死亡。
其实,无论是核电站还是火电站,都有余热排人环境,因此废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核电站独有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别。核电站通过冷却水排入水中的余热要比火电站高约35%~50%。
世界上很多国家把核电站建在沿海,利用海水作冷却水,既可为核电站提供无限的冷却水,又比河水能更好地消散余热,减少余热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余热对天然水域的影响,人们还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制定排放标准,限制排放引起的升温;选择合适的排放位置及排放方式;提高热转换效率;余热利用等。
日本核电站排水温度一般高出海水温度有7~9℃,进入海域后扩散很快,温度迅速下降,一般在1~2公里外的水表面温度即降到1~2℃,因此对水资源不会带来有害影响。据国外报道,多数核电站附近的捕鱼量没有明显变化,有的地方还有增加。
核电站在投入正常运行时,进入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核电站设有完善的三废处理系统,可对放射性废物实行有效的处理。在核电站周围还设置许多监测点,定期采集空气、水样、土样和动植物样品进行分析,监督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放射性物质很难以有害量进入环境。
因此,担心和忧虑核电站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必要的。利用核电站循环水的排水灌溉农田;利用冷却永的余热为温室供热,培养瓜果和鱼类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从经济上的未定因素来考虑。一座核电站的服役年龄为30~40年,退役以后,其费用应当计人核发电的成本中去。
现在,世界上第一个投入使用的美国核电站,已经走完30年的运营期而报废。目前世界上已有或正在兴建的500多个反应堆,或早或迟也会走到这一步。美国能源部估计,美国现有16个反应堆将在本世纪末到期,到2005年将有53个反应堆,2010年有70个反应堆到期报废。现在看来,处理这些反应堆的成本比刚进入核电时代预计的高,报废日期又比预计日期提前,电站内金属管件受辐射而变脆的情况比当初估计的严重。为此,专家们已开始认真考虑核电站报废问题,提出了下列几种处置方案:
(1)封存处理:从反应堆中移走核燃料,并对辐射进行监控。这些措施实行之初十分简便,但一些专家认为,由于辐射要持续若干世纪,长期持续的警戒和监控,累计成本可能很高,最后还是不得不拆除。
(2)埋葬处理:从反应堆中移走核燃料,加盖一层厚厚的水泥壳,把整个电站区罩起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就是这样处置的。埋葬具有与封存相同的许多优点,但实施中人员会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
(3)拆除处理:优点是无须背上长期警戒和维护的沉重包袱,而且站区随即可作他用,包括建设新的核电站。但问题在于对施工人员可能造成严重的辐射沾染,且拆除成本高。
美国希平波特核电站,成了第一个进行拆除处理方法的试验场。
因此,今后核能工业的发展,我们仍然应该谨慎地先建立核能工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和严密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核工业健康发展而免蹈某些国家先行中所犯错误的覆辙。
世界核电工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因为它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环境污染较小、燃料丰富三个优点。在权衡利弊时,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无论如何,利还是大于弊。
目前,人类对核燃料即铀资源的勘探工作还十分有限。但是根据已经发现的天然铀矿,如果用于核发电,足可以使用几千年。
1986年的另一项重要科技成就是,日本金属矿业团在濑户内海的秀川县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用海水提铀的工厂,这座于4月下旬投产的提铀厂年产10吨铀。海水提铀的工业化,为人类开发海水中数十亿吨铀储量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如果将这项储量考虑在内,那么,广阔的海洋几乎成为核燃料取之不尽的宝藏。
1686年,是核工业有沉痛教训的一年,也是获得很大成就的一年。
自核电站问世以来,由于工程技术的不断改善使核电站的运行性能不断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日趋完善,事故发生率也在下降。这就使得核电站的时间利用率和负荷明显提高,进一步显示了核电站的经济效益和它在各类发电系统中的竞争能力。
诚然,核电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是确保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同样也是确保安全的重要因素,这是人们从这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应该吸取的严重教训。
安全设备的日趋复杂化,促使我们必须把希望寄托在一系列复杂设备运行的安全无误上。那么能不能建造出包含内在安全因素的核反应堆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瑞典研制成功的“内在过程绝对安全”反应堆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反应堆。它的设计思想是:即使初级冷却系统失灵,堆芯仍能冷却下来。内在安全能保证不用复杂的安全设备,反应堆仍然能安全运转。
核电站的充分安全问题并非是不能解决的。
不可否认,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核电发展带来某些消极作用。然而,这并不能否定核电的优点。回顾核电的发展史,尤其是从世界性能源发展的长远观点看,核电站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随着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必将给核电工业带来新的生机。
我们不妨再就日本的情况来说,这个国家非但没有停止发展核电,而且还着手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核电长期战略计划,并以每年投产两座核反应堆的速度增建新的核电站。原因就在于日本已拥有一整套安全防护对策。
日本的安全对策是在“没有安全也就没有原子能利用”的前提下,从原子能发电设备的多重保护设计、国家制定严格的发展原子能发电的安全规则、原子能发电企业采取万全的运营措施、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减少人为的失误、加强地方居民对核电站安全运转的监督和关注为内容,构成一套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日本在技术上把核反应堆运转过程中在堆内产生和积存的放射性物质全部密封起来,以免有害气体外泄。即使在运转过程中发生事故,也能把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而不影响周围居民的安全。
他们实施多重防护主要包括:
(1)防止发生异常的对策:要求核发电系统在设计上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选用的设备和材料必须保证质量,对施工质量也要有严格的要求和验收,发电系统中还配有在部分机器出现异常时能自动确保安全的“安全系统”,和一旦出现操作失误能确保整个系统安全的“连锁装置系统”。对投入运转后的核反应堆和涡轮机实施严格的定期检查。
(2)防止异常事故扩大对策:主要是在设计上配有一套能够自动检测,早期发现多种异常并使核反应堆紧急停止,自动消除余热的系统。
(3)防止放射性物质泄出的对策:配有一套出现异常时使用的反应堆堆芯冷却装置,它由高压注人装置、低压注入装置、反应堆堆芯喷雾器等系统构成。
日本政府不但订有各种核发电安全对策的规章制度,而且对核电站从设计、兴建到投产后的安全运转都实施积极的监督和干预。设计阶段,通产省首先听取各方专家对所设计核反应堆的安全性进行充分论证,然后由通产大臣发放准许制造的许可证。建设阶段,在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查之后,由通产省授予准建权。一个核电站竣工而未投入运转之前,通产省将对它进行严格的验收。
此外,对管理操作人员也进行严格的挑选和训练。新人进站后,首先要在有经验的操作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见习一年,然后到操作训练中心参加标准训练课程的学习,才可担任辅机操作员。工作五至六年后,辅机操作员才能作为主机操作员走上关键技术岗位。具有六至七年主机操作员经历,并通过了国家考试者,才有资格被选拔为运转负责人。此外,主机操作员每三年需接受一次运转训练中心的模拟训练,辅机操作员每年需接受三次模拟训练。
为加强核安全的研究,完善核安全对策,日本科学技术厅决定,在核安全委员会内设立核事故分析专门机构。
核事故分析专门机构的任务是,研究如何从组织上保障核设施的安全,经常重新估价安全措施的可靠性,以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此外,这个专门机构还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撤离方案,对引起事故的错误操作原因进行综合研究。
为加强核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日本科技厅要设立两个咨询系统,一个是国外核事故可能造成对日本污染的预测预报系统;另一个是能够在核事故发生后及时提供切实可行措施的紧急技术建议系统。
预测预报系统以气象数据为依据,要能测出距日本2000~3000公里以内地区的核辐射剂量。紧急技术建议系统要掌握国内所有核成套设备的管道线路图和其他数据,在非常情况下根据这些数据,及时提出如何防止事故扩大及减少放射性污染等技术性建议。
日本科技厅认为,这些机构虽然是一种咨询性质的机构,但是他们可以协助核安全委员会,迅速地为国家制定有效的应急对策。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日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强化安全对策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有关发展核电的各种规章制度,使核电技术标准更加完善。国家对核电站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定新的核反应堆的投产、废弃的规定与措施,制定与核燃料循环相应的技术标准。国家还建立专门的机构使安全检查制度化。加强核电企业的管理机能,把确保安全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一环。
日本还开展“官、民、学”三位一体的研究体制,积极推进新的核发电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考虑应急状态下的防护措施,如发展专用机器人。
日本能做到的事情,别的国家也可以去做。核技术终将会成为一门可以使人完全放心的安全技术。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种坏事正在被各国认真总结教训,逐渐转变为推动本国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的好事。他们完善了各种有关核能的法规,规定了核能委员会的职能、核能使用部门的职能和监督机构的职能。
在核能领域,由于切尔诺贝利的震动,1986年成了十分活跃的一年,我们国家还派出记者特意对西欧的核电部门进行考察访问。由于联邦德国核电事业无论在经济技术方面还是设备安全、管理严格方面均堪称楷模,记者对联邦德国核电事业作了一番巡礼,向中国读者提供了许多可作形象思维的感性材料。
对前联邦德国来说,“除了核电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从前联邦德国的经验来看,核电除了清洁价廉之外,还有两个被我们曾经忽视的好处:一是推动高技术工业发展,带动相关部门同步发展;二是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建设队伍。以生产电力的多寡和运转率为标准,世界前七位核电站全部在前联邦德国。前联邦德国核电站以其经济效益高、设备可靠和人员专业化程度高着称于世。
前联邦德国的核电事业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十分可信的现实,事实胜于雄辩;核能的高效及安全,只要人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是可以做到的,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国际上核电站设计专家为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系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方向大体有两个,一是探讨地下核电站的可行性,二是增补地上核电站的保安措施,尤其是对意外险情的防范措施。研究的结果无疑将导致出现更安全的核电站。
对地上核电站安全运营问题的研究,得出了所谓综合保安的设想,并具体化为一些新的设计与运营规则。这些新规则要求,核电站设计者在设计时和操作员在值班时,均应考虑和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某些意外情况。现有核电站有一套对付反应堆发生设想有可能发生的故障的技术手段,但是过去美苏核电站事故表明,核电站在运营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新规则要求核电站的设计中要有能够帮助操作员,在出观意外险情时及时排除险情的技术装置。
新规则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所谓“双防系统”。现有的核电站都有一个钢筋混凝土防护罩,旨在防止反应堆出故障时其放射性物质逸出而危害附近的人畜和环境。但已发生的核电站事故表明,单有这种防护罩还不行。一旦出现未预料到的情况而罩内压力猛升至5个大气压以上,罩本身就可能失去密封性甚至被胀破(爆炸)。新规则要求核电站附设一套可确保操作员使罩内压力及时降至通常水平的技术设备,必要时操作员还可以启动防辐射的过滤装置。这就是新规则所说的“双防系统”。
地下核电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已被认定,它比地上核电站更为安全,并且经济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前苏联的核反应堆的防护罩只有1.6米厚,反应堆内的熔融核燃料一旦逸出而压到罩壁上,不到1小时就会把罩烧毁。在新的“核电站-88”设计中,防护罩也只能耐受4.6个大气压的内部压力,电缆、管道等也只能耐受8个大气压,而在反应堆核燃料熔融事故中蒸汽与氢的爆炸会产生高达13~15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在未能设计出“绝对安全的反应堆”之前,应将核电站建在地下。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或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
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此外,把核电站转入地下还可以使核电站的建设得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得到发展,而无须等到“绝对安全”的核电站设计问世之后再发展核屯事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把4个机组的100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50米深的地下,建筑费用只、增加11%~15%,但如果把关闭核电站所需费用算进去,那么地下核电站的造价比地上核电站还要低一些。拿2个机组的50万千瓦供热核电站来说,将反应堆设在地下的建筑费用比地上同类核电站多20%~30%,如把关闭核电站所需费用打进去,则只多4%~11%。
1995年底时全球运营中的核电站为437个。
正在运行中的核电站,规模上美国居首位,其次为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核电占法国电力总量的78.2%,核电开发几乎达到极限。
国际上的分析家早于1993年5月作了预测,认为以后10年内亚洲对核电的需求将激增。
核能开发是世界各国21世纪能源战略的发展重点。
核电这门现代高技术产业正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克服它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茁壮成长,日趋成熟。</p>

❹ 苏联的第一座核电站是何时建造的

1954年6月24日,苏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由于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等许多优点,核电站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成为能源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❺ 前苏联核电站是哪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是前苏联于1954年6月建成的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它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

另外,1942年12月2日15点20分,着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1901.09.29至1954.11.28)在美国的芝加哥点燃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

❻ 扎波罗热核电站在哪里

扎波罗热核电站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卡霍夫卡水库河畔,靠近艾那荷达市,是乌克兰最大的核电站,也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之一。乌克兰约25%的电力来自该核电站。启动时间为1977年。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1日,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扎波罗热核电站已完全关闭。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备用电力线已恢复。2022年10月8日扎波罗热核电站已完全断电,柴油发电机正在工作。

扎波罗热核电站又发生十多次爆炸

当地时间11月19日晚至20日,扎波罗热核电站发生十多次爆炸。这一系列爆炸结束了这座欧洲最大核电站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事件发生后,俄乌互相指责这两天的袭击由对方主导。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20日警告称,有关爆炸的消息令人“极为不安”。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总经理阿列克谢·利哈乔夫21日称,是否能在扎波罗热核电站一带顺利设立安全区取决于华盛顿方面的态度和决定。

❼ 1954年苏联建成的核电站叫什么,它的历史和位置

1954年,前苏联
建成世界第一座试验核电站奥勃灵斯克核电站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5000kW),浓缩铀为燃料,采用石墨水冷却堆,建在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

❽ 1954年6月,第一座核电站是哪个国家首先制造出来的

1954年6月,第一座核电站在前苏联建成。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于1954年6月在前苏联卡卢加州建成,总输出功率可达5000kw,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这所核电厂当时以高度隐秘的方式建造,甚至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都搞不清楚他们所在的确切地点。直到1954年的6月27日,前苏联政府才通过广播电台正式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出了这一震惊听众的消息。
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中的反应堆当时被命名为“和平原子能”项目。这个核电站是在数以千计前苏联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其建造的时间创下最短记录——项目从策划到实际建造竣工,总共只用了仅仅3年时间。
从这次核电厂的建造中,俄罗斯科学家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之后该国原子能发展计划的推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该处反应堆本身在建造时就特意带有很大范围的“可调试性”,因此,科学家们就有了更多的实验材料。
原本在1984年苏联曾决定关闭这所核电站,然而在之后的很多年中,苏联经历了不少动荡,导致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关闭也和其他很多“计划中”的事情一样并没有按时实现,而且那个时代的苏联正需要大量廉价电力,所以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又继续工作了18年,直到2002年才正式停工。

❾ 在核电方面,俄罗斯为何成了世界领先者

因为他们研究方法比任何国家都要好,而且事实证明了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的核电比我们任何一个国家都优秀,包括我们中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能生产国之一。2018 年,俄罗斯核电站的总发电量为 204 twh,占全国发电量的 18.7%。1954 年,俄罗斯和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发电的核电站是 5MW的奥布宁斯克。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已经投入运行 25 座核反应堆,但是由于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随后苏联解体造成的资金短缺,其核工业陷入困境。

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完全不支持那些看似政治上正确的能源,比如:风能和太阳能,他们也是伟大的国家之一,国家总体战略是优先发展核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和宽宏大量,看到这里大部分都知道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国家。

❿ 核电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您好!核电自1951年12月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核能发电,1954年6月苏联第一座核电厂首次向电网送电,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历史,大致经过了验证示范、高速发展和滞缓发展三个阶段。现在处于复苏之前的过渡阶段。
1验证示范阶段

1942年12月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证明了实现受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但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核能主要为军用服务。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配合原子弹的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钚生产堆,随后开发了潜艇推进动力堆。
从50年代初开始,美、苏、英、法等国把核能部分地转向民用,利用已有的军用核技术,开发建造以发电为目的的反应堆,从而进入核电验证示范的阶段。美国在潜艇动力堆的技术基础上,于1957年12月建成希平港(Shippingport)压水堆核电厂,于1960年7月建成德累斯顿(Dresden-1)沸水堆核电厂,为轻水堆核电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于1956年10月建成卡尔德霍尔(CalderHallA)产钚、发电两用的石墨气冷堆核电厂。苏联于1954年建成奥布宁斯克(APS-1)压力管式石墨水冷堆核电厂后,于1964年建成新沃罗涅日压水堆核电厂。加拿大于1962年建成NPD天然铀重水堆核电厂。这些核电厂显示出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低廉的发电成本,为核电的商用推广打下了基础。
2高速发展阶段

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电力需求以十年翻了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各国出于对化石燃料资源供应的担心,寄希望于核电。美、苏、英、法等国都制订了庞大的核电发展计划。后起的联邦德国和日本,也挤进了发展核电的行列。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则以购买成套设备的方式开始进行核电厂建设。
美国轻水堆核电的经济性得到验证之后,首先形成核电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1967年核电厂订货达到25.6GW;从1969年开始,美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973年美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的2/3。1973年世界第一位石油危机后,为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形成了第二个核电厂建设高潮。1973、1974两年,共订货66.9GW,核电设备制造能力达到每年25~30GW。美国还通过出口轻水堆技术和开放分离功市场,使轻水堆成为世界核电厂建设的主导堆型。
在核电大发展的形势下,美、英、法、联邦德国等国还积极开发了快中子增殖堆和高温气冷堆,建成一批实验堆和原型堆。
3滞缓发展阶段

1979年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在这以后,各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减缓,加上大规模的节能措施和产业结构调整,电力需求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仅增长1.7%,1982年下降了2.3%。许多新的核电厂建设项目被停止或推迟,订货合同被取消。例如1983年以前美国共取消了108台核电机组以及几十台火电机组的合同。
1979年3月美国发生了三里岛核电厂事故, 1986年4月苏联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对世界核电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众接受问题成为核电发展的障碍之一,有一些国家如瑞士、意大利、奥地利等已暂时停止发展核电。
为保证核电的安全性,美国在三里岛事故后所采取的提高安全性的措施,使核电厂建设工期拖长,投资增加,核电厂的经济竞争力下降,特别是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阻滞了核电的继续发展。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各核工业发达国家积极为核电的复苏而努力,着手制订以更安全、更经济为目标的设计标准规范。美国率先制订了先进轻水堆的电力公司要求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URD),同时理顺核电厂安全审批程序。西欧国家制订了欧洲的电力公司要求文件(EUR),日本、韩国也在制订类似的文件(分别为JURD和KURD)。这些文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都是一致的。各核电设备供应厂商通用电气按URD的要求进行了更安全、更经济轻水堆型的开发研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同日本东芝公司、日立公司联合开发了改良型沸水堆ABWR,美国ABB-CE开发了改良型压水堆系统80+,美国西屋公司开发了非能动安全型压水堆AP-600,法国法马通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了改良型欧洲压水堆EPR等,其中ABWR、系统80+和AP-600已获得美国核监管委员会(USNRC)的最终设计批准书(final design approval,FDA),并有两台ABWR机组在日本建成投产,运行情况良好。另有四台ABWR机组正分别在日本(两台)和中国台湾(两台)建造。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继续坚持发展核电。中国大陆在90年代初建成三台机组,目前在建的有8台。中国还在帮助巴基斯坦建造300MW的恰希马压水堆核电厂。此外,印度、巴西、伊朗等国也在建设核电厂。1998年底在建的36台核电机组中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4美国的核电发展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1951年规定,要在优先发展军用生产堆和动力堆的条件下,发展民用发电堆。1953年5月原子能委员会给国会两院提出报告,美国应在民用核能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向国会提出修改原子能法,允许私营企业取得反应堆所有权,但核燃料仍归政府掌握,允许私人使用。在此政策指引下,美国政府与私营企业签订合同,建设了第一批实验验证性核电厂。这个时期的核电发展,由美国政府负责研究开发及核岛的建设和运行,私营企业仅负责厂址准备和常规岛建设。合同期满后,由原子能委员会负责拆除退役,核电厂的风险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1957年9月颁布的普赖斯-安德生法案又规定,一旦发生核事故,全部赔偿金额限于5.6亿美元,其中由政府承担5亿美元,进一步推进了核电的发展。196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向肯尼迪总统建议:认为核电经济性已优于常规火电,发展核电可为电力供应节约大量资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核燃料私有。该建议在1964年原子能法的再次修改中被采纳。在核电技术趋于成熟时,为占领核电的国际市场,60年代末美国政府批准低富集铀的出口,把美国的轻水堆推向世界。70年代后期,美国的核电发展转入低潮,1978年以后没有任何核电厂订货。
关于快中子增殖堆的研究发展,1971年6月尼克松总统宣布要在1980年建成快中子商用示范性克林奇河核电厂。1977年4月卡特总统以防止核扩散为由,提出了限制核电发展的政策,决定停止克林奇河快中子堆核电厂的建设和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开发。
5苏联(俄罗斯)的核电发展

苏联在军用石墨水冷型生产堆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一批石墨水冷堆核电厂,最大机组容量达1500MW。又在军用潜艇动力堆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苏联特点的压水堆核电厂,有440MW(WWER-440)和1000MW(WWER-1000)两个级别的机组,不仅在国内建造,还出口到东欧各国和芬兰。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于60年代提出了能源发展政策,决定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不再建造常规火电厂,只建造核电厂。同时考虑到天然铀资源的长期持续稳定供应问题,决定大力开发快中子增殖堆核电厂。苏联成为快中子增殖堆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70年代建成的原型快堆BN-350和示范快堆BN-600,至今仍在运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苏联在发展核电过程中缺乏国际交流。特别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基本安全原则和装置设计有缺陷,于1986年酿成灾难性事故,其后果远远超越了国界。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安全性,其中包括建立独立于核工业的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实施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同西方国家交流经验,以及争取国际机构和西方国家的支援。
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核工业体制进行了重组,把一些原来在乌克兰等国生产的设备,逐步转到俄罗斯的工厂生产。随着世界各国向更安全、更经济的新一代堆型发展,俄罗斯也积极进行新堆型的开发,如百万千瓦级WWER-1000机组的改良型V-428型和WWER-640型中型核电机组。
6英国的核电发展

英国在1956年10月建成卡尔德霍尔产钚、发电两用石墨气冷堆核电厂之后,陆续建设了一批石墨气冷堆核电厂,因利用镁合金作包壳,称为镁诺克斯反应堆(MGR)。英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核电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70年代美国轻水堆占领国际市场后,英国的石墨气冷堆很难同美国的轻水堆相竞争,为提高机组的经济性,研究开发了改进气冷堆(AGR),但仍不能同美国轻水堆相竞争,终于未能打进国际市场。
英国也重视其他堆型的发展,曾建设了一座高温气冷堆(Dragon),一座实验快堆(DFR)和一座原型快堆(PFR)。
英国核电发展长期处于低潮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北海发现了大型油田,能源问题得到缓解,对核电的需求不迫切;二是英国在核能发展上实行国家所有制,主管核能开发的国家原子能局UKAEA和经营核电厂的国家电力局CEGB和SEGB未能及早下决心放弃石墨气冷堆的技术路线。直到80年代后期才决定引进美国技术,建造压水堆核电厂(Sizewell-B),已比法国晚了20年。
7法国的核电发展

法国早期发展核电的路线大体上同英国类似,采用石墨气冷堆。所不同的是,当英国进行批量化建设时,法国注意了每建一座都有所改进,因此在技术上比英国进步快。
60年代末,石墨气冷堆难于同美国轻水堆竞争的问题一出现,法国政府就十分重视,组织论证,由蓬皮杜总统做出决策,改为发展压水堆,从美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建立自己的压水堆设备制造工业体系。法马通公司就是这时由法国同美国西屋公司合资成立的,后来变成为法国的独资公司。法国此时已解决了富集铀的大量生产问题,因此法国政府决定实施标准化、批量化建设方针,制订了一个每年投产七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的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法国建造核电厂的比投资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发电成本也低于火电。由于经济上的优越性,促使核电替代火电取得成功,到1998年核发电量已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6%。
8加拿大的核电发展

加拿大发展核电起步较早,在50年代即开始了重水慢化、冷却的天然铀动力堆的开发。1962年,第一座实验堆NPD(22MW)投入运行。1967年,第一座原型堆道格拉斯角(Douglas Point,208MW)建成投产。加拿大重水堆的特点是使用天然铀燃料,采用燃料管道承压的独特结构,实行不停堆换料,称作坎杜(CANDU,由Canada,Deuterium和Uranium三字缩成)型。
在原型堆运行成功后,加拿大开展了较大规模商用坎杜堆的建造工作,于1971~1973年先后建成皮克灵(Pickering)核电厂的4台515MW的机组。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在1976~1979年陆续建成布鲁斯(Bruce)核电厂的4台848MW的机组。80年代以后,加拿大在本国又先后建造了14台坎杜型机组。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加拿大原子能公司(AECL)采用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完善设计,使得CANDU-6型成为当前世界上技术比较成熟的核电厂之一。
加拿大的坎杜型重水堆对发展中国家颇具吸引力,因为:①大型设备较少,便于实现国产化,减少对外国的依赖;②使用天然铀燃料,容易取得;③不停堆换料提高了电厂可利用率,使核电厂有良好的经济性。所以在70年代初即向巴基斯坦和印度出口,随后陆续又向韩国、阿根廷、罗马尼亚出口7台机组。中国秦山三期核电厂两台728MW的机组也采用CANDU-6型,将于2003年投产。
9日本的核电发展

同美、苏、英、法相比,日本在发展核电方面是个后起的国家。由于日本能源资源缺乏,工业发展较快,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是日本政府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日本政府认为由于核燃料便于储备,核电可视作“半国产的能源”,有助于减少石油的进口,对实现能源多样化、克服脆弱的能源供应结构有重要作用。因此日本政府一贯积极推进发展核电,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也并未因世界核电发展进入低潮而动摇。
日本第一座商用核电厂(166MW的东海村)是从英国进口的石墨气冷堆核电厂(1966年投产,1998年关闭)。后来改为采用美国的轻水堆。有四家电力公司采用压水堆,五家电力公司采用沸水堆。由日本的设备制造厂商三菱公司同美国西屋公司合作掌握了压水堆核电技术,东芝公司和日立公司同美国通用电气公用合作掌握了沸水堆核电技术。
在新一代更安全更经济的堆型开发上,日本在同美国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标准化的1350MW先进压水堆APWR于1990年完成设计工作。标准化的先进沸水堆ABWR在柏崎·刈羽核电厂6号、7号机组中被采用,于1991年订货,1997~1998年建成投产,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满足电力公司要求文件的新一代堆型。
为解决核燃料的长期稳定供应问题,日本政府还积极支持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的开发,先后建成常阳(Joyo)快中子实验堆和文殊(Monju)快中子原型堆。为研究钚的再循环利用,建成了一座普贤(Fugen)先进转化堆ATR。
10中国的核电发展

中国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保卫世界和平,从50年代后期即着手发展核武器,并很快掌握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技术。中国掌握的石墨水冷生产堆和潜艇压水动力堆技术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制订了发展核电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决定发展压水堆核电厂。采用“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逐步实现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
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厂300MW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1年底并网发电,1994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同香港合资,从外国进口成套设备建造的广东大亚湾核电厂,两台930MW压水堆机组,分别于1994年2月1日和5月4日投入商业运行。
目前正在建设4座核电厂8台机组。秦山二期核电厂两台600MW压水堆机组按自主设计、自主管理方式建设。岭澳核电厂两台1000MW压水堆机组按大亚湾核电厂方式建设,改为完全由中方自主管理,请外商当顾问,提高了设备国产化的比例。秦山三期核电厂两台700MW坎杜型重水堆机组由加拿大原子能公司按交钥匙方式总承包建设。田湾核电厂两台WWER-1000(V-428型)压水堆机组从俄罗斯进口成套设备。以上各机组计划于2003年至2005年建成。
中国台湾现有三座核电厂6台机组,其中4台是沸水堆,2台是压水堆,总装机容量为4884MW,都是引进美国技术建造的。正在建设的第四座核电厂,两台机组都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同日本东芝、日立公司联合开发的先进沸水堆(ABWR),装机容量为1300MW。谢谢阅读!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核电站什么时候启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8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4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