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 罗 斯 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人口为15609人。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人口数为15609。使用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通用俄文。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人体特点是肤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蓝色,鼻高、唇薄、细软黄发、身材较高,第三斯毛发(胡须、腋毛等)中等发达,中国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建国后,在华的俄罗斯人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力。
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早在18世纪,但主要是19世纪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族从沙皇俄国迁到我国新疆。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的时期,他们被称“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早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我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我国俄国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苏联的俄罗斯人相同。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我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数已经不多了。
俄罗斯族的语言文字
俄罗斯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分为南北两个分支。讲南方方言的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右旗等地。语言的特点是:只有单元音没有复元音,名词分单数和复数,有格的变化,动词有式、时、人称、体的范畴。文字是俄文,使用斯拉夫字母,共有43个字母。不少人精通汉、维、哈等数种民族语言。
俄罗斯族的生产技术
中国俄罗斯族人的经济生活比较多样,居住在城镇的,大多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有些人专门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养蜂专业。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大多是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他们多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垦荒种地。在靠近牧区的一些地方,也有从事畜牧业的。
俄罗斯族的宗教信仰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与国外的俄罗斯人的一样,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近代,他们多已改信东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俄罗斯族宗教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做晨祷和晚祷,一种是到教堂去听神父宣经布道。做祈祷时,在胸前画十字,东正教徒在画十字的横道时是先右后左,有别于天主教的先左后右。
俄罗斯族的历史
元至顺三年(公元1333年),元朝统治者曾征集其辖区内的1万名俄罗斯人,组建“宣忠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令其保卫大都(今北京市)和宫廷。
俄罗斯族的文学
俄罗斯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其中书面文学主要有诗歌、小说等,如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移民伊万写了一部名叫《逃亡记》的小说,主要描述了他们从俄罗斯逃到中国的经历,俄罗斯族女教师曾写过《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一诗,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团结。另外俄罗斯族还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格言、谚语、谜语、说唱等多种形式,其内容大多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善良,富于创造,勇于克服困难的高贵品质。
俄罗斯族的音乐
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独特的弦乐器,因琴身的共鸣箱为正三角形,故又称“三角琴”。上有长长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阶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饰,斜立四个弦柱。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码,一般为四度定弦,有高、中、低音等不同规格。音色清脆明亮,经常与曼陀林、吉他、手风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欢。
俄罗斯族的舞蹈
俄罗斯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举行各种家庭宴会、晚会,跳交谊舞、俄罗斯舞、天鹅湖舞、乌克兰舞、俄罗斯的集体舞,以及踢踏舞、头巾舞、马车舞等,舞姿优美,参加的人多,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踢踏舞是俄罗斯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复活节时跳的舞蹈之一。跳此舞时,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参加。用手风琴伴奏,众人围成一圈,用脚尖、脚跟、或脚掌的某一部位击地,发出踢踏响声。妇女们边跳边挥手绢,男人们边跳边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边拉边跳。节奏清晰多变,脚下动作灵活而响声大,场面活跃热烈。
九、俄罗斯族的美术
俄罗斯族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其民间工艺十分丰富和发达,富有艺术性和民族风格,对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民间工艺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俄罗斯族男性主要从事靴鞋加工、裁剪缝纫和木工雕刻等行业,他们设计制作的男女皮鞋、皮带等品种多样,色彩鲜艳,加工精美,深受人们的欢迎。俄罗斯族女性主要从事编织与刺绣,她们能用各色毛线、丝线编制挂毯、坐垫、地毯、头巾等,上面还绣有人物、花鸟、野兽等图案,美观大方,精致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俄罗斯族的娱乐
俄罗斯族世代生活在北方,其体育活动多与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关。冬季冰天雪地,俄罗斯族人喜欢溜冰、滑雪,以及节奏快、运动量大的摔跤、踢足球。夏季时他们喜欢钓鱼,秋季他们喜欢打猎。他们还有踏青的习俗,每天春暖花开,青年男女相约春游踏青,人们携带丰盛的食品,到风光秀丽的地方跳舞、唱歌、野餐。
俄罗斯族的服饰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尤其是青年人,爱穿各种时装。男子夏季多穿丝绸白色直领汗衫、长裤,腰扎带子,春秋季节,外穿茶色或铁灰色西装,佩带各色宽叶领带,有时皮甲克短上衣,也有少数人穿白色、宽袖口的绣花衬衫和灯笼裤,头戴八角帽。冬季穿翻领皮大衣或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妇女夏季多穿淡色、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呢礼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中年人大多穿汉族服装。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不让有一根头发露出外面,否则就被认为是否礼貌的行为。
俄罗斯族的饮食
俄罗斯族人一日三餐,早晚两顿的饮食比较简单,以茶点或喝奶茶、吃糕点、赫列巴为主。中午饭比较讲究,花样繁多。
俄罗斯族人的饮食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煎、烤、炖、炸、煮等烹饪习惯,又吸收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饮食文化的长处和经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醇厚的乡土气息。
俄罗斯族人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种较硬的面包)和煎饼,副食有肉、鸡蛋、灌肠、牛奶、黄油等,他们喜欢吃俄式夹馅面包和无馅面包及各种糕点,喜欢吃烤鹅、烤牛肉片、牛肉煮薯仔、鸡蛋腌猪肉片等俄式热菜,喜欢吃黄瓜、西红柿、薯仔、胡萝卜、圆白菜等蔬菜。爱喝加有牛肉和薯仔的各种菜汤、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酿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们的日常饭菜主要有俄罗斯风味的合列布、布拉其尕、鲁列特、古力其、比罗哥、苏波、尕德列得、薯仔烧牛肉、比拉什给、布里内、阿拉叽等。
合列布是一种面包,是俄罗斯族最古老、最尊贵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于一般面包的烤制,制作时先将酵母在温水盆中化开,然后加糖盐各一勺,再加入适量的干面粉搅拌成糊状,放置在较暖和的地方使其发酵,待盆里的面糊成泡沫状时,再加入干面粉和成团继续让其发酵。等面再次发酵后,取出来揉成圆形或长圆条,放进烤盘盖上盖布再使之发酵,然后才放入烤炉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却后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种面包,是用面粉、奶油、砂糖和鸡蛋等原料搅拌发酵后烤制而成的,酥软香甜,营养价值很高,是俄罗斯族人常吃的一种早点。
苏波,是俄罗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菜,分荤素两种。荤的苏波是先将牛肉洗净切块,放进汤锅里煮,边煮边捞去汤面上的血沫,待肉熟了以后,加入少量薯仔块、胡萝卜块或莲花白丝,再放入几片苏波叶继续煮。另取一个锅,锅内放入适量的植物油,油熟后倒入切碎的西红柿和洋葱一起翻炒,同时放入适量的食盐、花椒粉等调料。把西红柿炒成糊状后,倒入煮肉的汤锅内,轻轻搅拌几下,这道菜就算是做好了。
尕德列得,又叫红焖肉饼,是用牛肉或羊肉、薯仔、鸡蛋、干面包等原料制作而成,略带酸味,香而不腻,色泽亮丽,深受俄罗斯族人喜欢。
俄罗斯族的居住
俄罗斯族人的住房又高又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也有单一木材构筑的房屋,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和储藏室。他们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墙壁很后,多在 50厘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顶倾斜,有的上面还覆有漆着绿色油漆的铁皮,正门前有门庭和围廊,门内有过道,过道两旁是卧室和客厅。室内的墙角有土坯垒砌的火墙。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炉,外包一层铁皮,铁皮上抹一层黑油,俗称“毛炉”,是很好的取暖设备。室内陈设比较讲究,卧室摆放着木床或铁床,铁床栏杆雕有花草图象,给人以古雅之感。客厅里的桌椅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虽是铺地砖,但上面又铺有地毯。
俄罗斯族的婚恋
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罗斯族的传统婚礼十分隆重,程序和仪式也十分繁琐、复杂。举行婚礼要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请不来,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会引起主人的不悦。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来客用餐、唱歌、跳舞,热闹一阵,结束后,由男方亲友及新郎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迎亲。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门口时,女方的亲友把大门关上,并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开门钱,给钱后新郎才能进女方家的门。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还要到教堂去举行证婚仪式,新娘身穿白色礼服,头戴桂冠,与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肯定答复之后,双方要交换定情的信物,然后由神父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并对新婚夫妇祝福。仪式完毕,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和宾客,接着举行舞会。晚上还要仿照汉族人的习惯,闹一闹新房。
俄罗斯族人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是家长,掌管家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以后,另立门户,独立生活。父母死亡,遗产由儿女共分。东正教是禁止离婚的,俄罗斯族人受东正教的影响,一般很少离婚。
俄罗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组成。女人结婚后,一般随夫姓,也有男的随女姓或双方都不变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称呼未成年人。对成年人通常称本名和父名,对平辈亲各或晚辈,可直呼其名;朋友间在非正式场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俄罗斯族的丧葬
俄罗斯族的丧葬习俗同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一般实行土葬,棺椁大都用松柏木制成。人死后即要沐浴全身,穿好寿衣,把尸体停放在用几条长凳拼起来的停尸台上,头朝圣像,脚对着大门,三日后入殓。出殡时,棺木不能从正门抬出,要从后门或窗户出去,葬式为头东脚西。埋葬后亲人要定期举行悼念活动。死者的家人要守孝40天,穿孝服,臂缠黑纱,不能在家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现在,城镇居民多改土葬为火葬。
俄罗斯族的节日
俄罗斯族人传统的民族节日大都与宗教信仰有关,主要有“复活节”、“圣诞节”、“旧历年”、“清明节”、“主领洗节”等。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复活节”又叫“帕斯喀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后复活,没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间。节前,人们按照宗教传统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吃半饱,而且不吃荤,只吃素,戒期也不许唱歌跳舞。不过现在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国很多俄罗斯族人已经不再守戒了。过节这天,每家除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之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蛋,即将煮熟的鸡蛋涂上红、黄、蓝、咖啡、绿、紫等色彩,每当客人来到,主人就分一个彩蛋,以象征生命的昌盛。节日期间人们要以上好的点心、饼干款待来客,亲友们互登门祝贺,青年男女则载歌载舞,跳起节奏强烈的俄罗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风琴,尽情欢乐。每年复活节后50天为降灵节,降灵节亦称圣灵降临节,是东正教纪念耶稣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
圣诞节也是我国俄罗斯族人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是为了庆祝耶稣的诞生。俄罗斯人的圣诞节在每年俄历的1月7日举行,当节日来临时,俄罗斯族人都要用柏树或松树布置成华丽的圣诞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物。晚上团聚时,装扮的圣诞老人要给大家赠送圣诞礼物,还要举行唱诗会。
报喜节,新疆等地俄罗斯族传统岁时活动,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举行。据《新约圣经》载:圣母玛利亚在这天领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节日期间人们要进行各种庆贺活动。三月四日孩子们把烤好的百灵鸟形状的饼干带到田地里,抛向天空,然后再接住,以示迎春。妇女们于三月九日把一块亚麻布铺在村外的地上,摆上一个大圆面包,请春天母亲享用。姑娘们则用纸或布扎成各种小鸟,用绳子拴的折下的树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顶、柴垛等较高的地方,摇动树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于三月二十五日庆祝报喜节,因为这时春天已来临,候鸟也已返回。在这一天,人们唱迎春歌。
洗礼节,新疆等地俄罗斯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公历1月19日举行。据《新约圣经》载:耶稣曾三次显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礼时,“圣灵”和鸽子降在他头上,显示他为上帝的儿子。东正教注重这次显圣,定于公历一月十九日为此节日。洗礼本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江河里破冰取“圣水”,有的人还要跳进冰窟窿里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风俗习惯是占卜时间,尤其是女孩子们要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丰收节,新疆等地俄罗斯族传统农祀活动,每年公历十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收割结束时,人们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后一束小麦,将它周围的杂草除尽、然后摆上面包、盐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谢大地的恩赐,祈求来年获得更大丰收。
谢肉节,又称“送冬节”,新疆等地俄罗斯的传统见时节日。时间由原来每年的公历2月底或3月初改定为大斋(东正教的斋戒日期在复活节之前7周开始,无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于每年的3月22日或晚于4月25日)前的一周举行。节期为七天。按照民间习俗,节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娱乐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爷回门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宽恕自己的言行。在谢肉节期间,家家户户大摆酒宴,因为在谢肉节过后的斋戒期内不能吃荤和喝酒。
俄罗斯族的禁忌
俄罗斯族人性情开朗,说话幽默,民族自尊心较强,一般都好客,讲究礼节。迎接客人,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善意和友谊。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用于一般社交场合。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社交中,接吻礼节也较盛行,但也有种种禁忌,如朋友之间只能互吻面颊,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妇女的手背,只有长辈才能吻晚辈的额头等等。与老年人同行时,年轻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时,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会上,男子不可以在妇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别人握手,见到长者或妇女时,应先鞠躬,等对方伸出手来时才可行握手礼。
去俄罗斯族人家作客时,有不少规矩。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进屋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烟,必须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点烟时,不可以用一根火柴连续给三个人点烟;不能问别人的收入,也不可以问妇女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礼貌;赴家庭宴会时,一般应比预订的时间晚15 分钟到,但不宜更晚。俄罗斯族人在生活中还很忌讳数字,尤其是“13”,被他们称为是鬼数,最不吉利。
俄罗斯族人爱吃肉,但忌食马肉、驴肉,饮酒时不可以左手举杯。喝汤时必须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杰出人物
柯尔波娃·娜佳(?—1985),女,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区红旗农业机械厂医生。
娜嘉出生于巩留县英合尔山区一个贫苦的家庭,她12岁就给地主家当佣人。后来父母生病,生活无法维持,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妹妹沿街乞讨。解放后,她们终于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为第一批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选派往乌鲁木齐卫生专科学校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新疆伊犁地区,她身背药箱,走遍了这里的草原和草甸,在当时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她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除了许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数十条生命。时至今日,伊犁当地的各族群众,年老的一辈还对她感念不忘。娜佳因其突出的表现,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好干部,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李莎(1914—),女,生于苏联萨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国籍,教授,俄语语言学家。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法语系,曾任莫斯科地质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术编辑。1945年被授予“卫国战争期间英勇劳动奖章”。1946年随其夫李立三来到中国,任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教员。新中加成立后,李莎即在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授,并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俄语编辑部顾问。
李莎培养了大批俄语专业工作者,并为俄语教材的审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有《苏联当代文学原着选读》,译有《水怪》、《春芽》等。
戈沙(1931—),黑龙江人,高级编辑、画家。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画报社创作室主任,《长春画报》编辑,吉林日报社美术组主任、高级编辑。主要从事报刊插图、油画、版画的创作。曾有许多作品获奖。如版画《古老的歌》获日中艺术交流金奖,《山村女教师》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佳作奖,《布达拉官》获全国第十届版画展铜牌奖。戈沙还出版有《戈沙版画选》、《戈沙丝绸之路版画选》、《苏联藏书票选》等。
⑵ 俄罗斯族民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服饰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⑶ 俄罗斯民族服饰元素特点
典型的俄罗斯男子服装上身为斜领的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口和下摆均有绣花,穿着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的。
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外罩为粗呢大衣,脚蹬皮靴或皮鞋,头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在严寒的季节,外罩为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头戴毡帽,脚穿高阁皮靴。
典型的俄罗斯女子服装大多色彩艳丽,同为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子不开口,衣领有褶,衬衫有刺绣,镶肩,衣袖肥大。俄罗斯南方女子穿毛织裙子;北方女子钟爱于萨腊范(一种民族服饰),不穿长裤;脚穿皮鞋或皮靴。
春天头戴围巾;夏天头戴花头巾;秋冬季头戴呢帽或皮帽。在冬季,一般穿着羊皮大衣。在穿着毛皮时,毛皮的装饰物类似于首饰。
最典型的古代俄罗斯服装特征为直线分割与自由落体线分割,传统服装基本上都有褶皱的对角线,使用直线缝纫。再就是服装的胸围、腰围较大,特别是妇女的长袖衬衫围度更大。服装颜色一般具有饱满的色彩,或是使用色彩组合装饰服装的局部。
现代俄罗斯人穿衣服较有品位,始终遵循着整洁、端庄、高雅、和谐的准则。在较正式的场合,男人通常穿西装,而女人则以裙装为主。俄罗斯人一直认为,裙子是最能体现出女人味的服饰。
所以,在穿着服饰上讲究色彩的和谐、整体的搭配。平时,人们已经很少穿戴俄罗斯传统的民族服饰,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或文艺演出时才会穿着。
一些俄罗斯服装学家在仔细研究其民族服装的特点后发现,俄罗斯传统民族服饰的简单性和可行性可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并通过实践,设计并制作了功能适当的服装。可见,在现代服装设计进程中,要思考传统民俗服饰,注重创造性的开发,从艺术、科学、工艺等角度,赋予民族服饰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俄罗斯人的一些现代衬衣、连衣裙、外套等都从传统民俗服装中找到了设计和装饰品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现代针织面料及产品和现代儿童产品非常重视利用俄罗斯传统服饰中独特的刺绣,将其发挥到许多其他方面进行装饰。
目前,俄罗斯的穿衣时尚已经世界潮流化、时装化,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每周都能从电视中看到来自巴黎、意大利的名牌时装发布会,从中人们可以捕捉时下流行款式、预测未来时装走向、变化自身装束,使之赶上潮流。
不过,由于俄罗斯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并非每款时装都适合。因此,这就决定了俄罗斯人在除了取世界精华之外,必然要完整地保存着适应本民族特点的服饰。
自古以来,俄罗斯便形成了自己民族所喜爱的传统服装,民间也一直保存着这些独具俄罗斯韵味的服饰。
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俄罗斯民族这样,具有如此丰富的传统民族服装,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寻常的设计样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服装所具备优雅和独特的装饰性,尤其是那赏心悦目的刺绣,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和构思。
回顾俄罗斯民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俄罗斯现代服装的影响,可见在任何国家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都要必须表现出本民族服饰的传统特点,这样才能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使得本民族文化可以平等地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往,推进现代服装向着统一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这一方向前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