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波尔登森林公园的森林公园
波尔登先生为中国的林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1917年间为信阳市引种了北美落羽杉并获得成功,形成了目前颇为丰秀的落羽杉林。
公园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森林生态优良,野生动植物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山林中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被列为国家级、省级保护,素有“大自然聚宝盆”之美称。
⑵ 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现高 88.5 米大树,你还见过哪些奇特的树
树冠最大的树大榕树,可以覆盖3.5平方英亩的面积。榕树能由树枝向下生根。这些被称做“气根”的树根悬挂在半空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多数气根也扎入土中,起着吸收养分和支持树枝的作用。一棵榕树最多的可有4000多根气根,因为直立的气根很像树干,因此,从远处望去,像是一片树林,人们形象地称这种榕树为“独木林”。
热带丛林中有一种香胶树,其树干里含有大量的树液,这是一种富含倍半萜的柴油,将它注入柴油发动机汽车的油箱里,汽车便可奔驰而去。而且它的产量很大,一棵直径1米、高30米的香胶树,2小时便可收得10升至20升的树液。据估计,一公顷土地种上90棵香胶树,可年产石油225桶。
有一种“烛台树”,可代替罗盘的指南针。因为不论在什么地区、什么高度,树干上的一排细针叶,永远准确地指向南方。这种树极受当地人的珍爱,因为它能保障外出的人们,不会迷失方向。
有一种名叫索维尔拉的热带树,每当干旱季节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一种颜色、黏稠度和营养成分都与牛奶差不多的汁液。据悉,一颗成年的牛奶树,割开树皮之后,一次性可以流出3到4升的汁液,目前,已经成为当地人重要的的天然饮料之一。
有一种奇妙的信封树。这种树每年只开数十朵白色大花,但其花瓣厚实坚韧,而且是双层的,岛上的人把里面4片大花瓣取下晒干后,剪去一边,变成了一个信封,采用这种特别信封的信称“花信”,据说收信人读信时还能闻到芬芳宜人花香。
在草原上,耸立着一棵棵奇特的大树,树上挂满了一条条特别像香肠的果实,长长短短、大大小小,足有十斤重。香肠树的果实虽然样子像香肠,但是味道却和香肠相差得很远,它吃起来味道甜甜的。
一种罕见的老杉树,它的树汁呈白色,其内含有很多糖质,这些糖质在氧气不足时,就会发生奇异的变化,生出酒精,从而造出十分地道的天然美酒,甘冽爽口,醇香浓郁,令人多饮即醉。
⑶ 俄罗斯的戈拉杰哥沃位于什么地方
是“格罗捷阔沃”(也有翻译成“格拉杰阔沃”) ,这是其远东滨海边疆区的一个小镇,有个火车站,距离绥芬河20公里。
⑷ 森林中的空气成分有哪些
我们都有这个感觉,房间内人多了,有点气闷,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一下,就感到舒适。一天工作之余,到公园中游玩一番,到郊区散散步,呼吸些新鲜空气,会觉得精神振奋。这种事情很平常,可是一般人总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如此。
近地面的干纯空气,按容积计算,包含氮78%,氧21%,氩和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约占1%。如果把水汽计算在内,在温带地方,空气中的氮约占77%,氧约占21%,氩及二氧化碳等约占1%,水汽约占1%。这些都是组成空气的物质,它们的百分比,除了二氧化碳、水汽和微尘外,是很少变动的。
二氧化碳对动物是无益的,多了还会中毒。水汽的多寡,直接影响空气的潮湿与干燥。微尘多了,会使空气混浊。因此所谓空气新鲜与否,决定于这三者的变化。
这三者,在空气中所占的百分比虽很小,变动却非常大。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正常情况下,含量在0.028%~0.03%;可是最多时能达到0.06%,变动量达一倍之多。
在湿热的地方,蒸发力强,水汽来源充足,空气就很潮湿。在通风不畅的地方,湿空气中的水汽不易发散,水汽在空气中所占的百分比就较大。冬季严寒的地方,蒸发力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极少。这样,就使得水汽在空气中变动在0.01%~4%之间。变动量达到400倍之多。
微尘的变化更大了。举一简单的例子来说,三五朋友在一起讨论问题,吸一支香烟是平常的事。可是根据气象学者的统计,吸一口烟就要喷出40万万粒微尘到空气中去。这数目大的出乎人的意料。
打开门窗会觉得空气流通,到公园中或郊区去就觉得空气新鲜。这是因为房间内空气交换情况不良,新鲜的空气不易进来,房间内人吐出来的二氧化碳不容易外出的缘故。公园中或郊区空气比较干净,有充足的氧,当然就新鲜些。
同时,我们又可以知道,地球上近地面的空气层,各成分的百分比变动很少。可是在个别的地区,因为条件不同,情况是不一致的。在森林地区,最为特殊。
人类和其他动物吸进空气中的氧,吐出二氧化碳。植物却需要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放出氧。根据研究,植物中的干物质约有50%是取之二氧化碳中的碳素构成的。如果有1公顷面积的森林,在一年内增加4吨干物质,就需要2吨碳素。
二氧化碳中,只有碳素是构成树木干物质的原料,所以2吨碳素枣返,就不止2吨二氧化碳,而是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来提取的。根据计算,2吨碳素需要在大约1100万立方米空气中提取,这就要超过1公顷森林中二氧化碳含量的30倍。假定以全球的植物对二氧化碳的需要量来讲,一年中的需要量是很大的,约等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总合量的3%。如果不再补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够用30~35年。
如此说来,地球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就会逐年减少了吗?在森林区域,树木生长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就会少于无林区域了吗?不是的,不是这样简单的。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方面被植物吸收,进行它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放出二氧化碳。地面上燃料的燃烧,矿山煤井的开采,火山的喷发,土壤内有机物质的分解,森林中地被物的分解,都会不断地补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1公顷肥沃的土壤,每小时能放出10千克到25千克的二氧化碳;就是贫瘠的土壤,每小时也可以放出2千克到5千克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得到补充源裤,所以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可是我们要注意,上面是就全球情况来讲的。在个别的地方,情况就不一定如此了。有活火山的地方,二氧化碳的百分比就要比没有火山的地方大些。在森林区域中,树木上部枝叶茂盛,空气不畅通,树木好像戴了一预帽子,所以叫做树冠。树冠因为枝叶特别茂盛,需要大量碳素,所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半被它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了。又因为通风不畅,补充困难,树冠部分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百分比就要小些。
树冠以下,树叶少,碳素的需要量少,空气流通也不畅,又接近土壤,接近地被物,也就是接近分解二氧化碳的源地,同时二氧化碳比干空气重些,所以二氧化碳要多些。根据研究,假如树冠以上的空气组成状况正常,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0.03%,那么树冠内的二氧化碳就会减到0.02%;而在树冠雹岩简以下,由于地被物及土壤分解了二氧化碳,百分比就会增高到0.05%~0.08%。所以森林中的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的。
不但如此,森林中二氧化碳的合量,又会随着昼夜的不同、季节的变化以及天气状况而有高低的。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开始,就吸取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夜间森林中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不同于白天的。森林中树木的光合作用虽然全在白天进行,但是光合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太低,光合作用缓慢;温度高,光合作用快速。可是温度太高了,光合作用又会停止。因此,季节不同,天气状况不同,温度有高低,光合作用就有强弱,二氧化碳的需要量也就有多少。总之,森林中的二氧化碳,在同一时间内,既随着森林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的时间内,又因昼夜、季节和天气状况的不同而有高低。这种变化是异常复杂的。
另外,森林区域空气中的水汽有其独特的一面。
空气中的水汽是由地面蒸发而来的。因此,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海洋湖泊的表面上,空气中的水汽就多。沙漠地方,空气中的水汽就少。森林区域既非海洋,又非沙漠,空气中的水汽,究竟是多是少呢?
根据观测,森林区域空气中水汽的合量,比无林区域为多。这是因为天空降落的雨水,在无林区域,一部分被地面土壤所吸收,一部分又蒸发回到空中,另一部分就随着地形的高低流失他处。地面吸收比较缓慢,蒸发回到空气中的为量不多,大部分降水都散失掉了。在森林区域,情况就不是如此。森林中每一棵树有一个树冠。很多树冠相连,就成了林冠。林冠对于降水是有阻滞作用的。它能截获很多降水,不让它流失他处。如果降雪,林冠上可以截留一层很厚的雪。当然,这些雪可能有一部分被风吹走。但是以整个林冠来讲,截留的水分含量也是不少的。这些雪慢慢地融化,慢慢地蒸发,就使得森林区域的空气所含的水汽量比较多了。根据实验证明,林冠阻滞的降水量,因为树种不同,阻滞的百分比约在在15%~80%之间。流失的水量相对减少,蒸发到森林区域空气中的水汽量就多了。
其次,无林区域只有地表蒸发水汽,而森林区域,既有物理性的蒸发作用,又有生理过程的蒸腾作用。这里所说的蒸发作用,是指森林的林冠、枝干以及森林中的土地水分直接蒸发。所谓蒸腾作用,是指森林的根部在土壤中吸收了水分,通过树的内部,传到枝叶,再把水分蒸发掉。这样看来,森林区域的空气里,不但有从地面上来的水汽,而且有从土壤深处来的水汽。同时,一棵树种在地上,由于枝叶繁茂,它的面积要比这棵树所占的土地面积大若干倍。这就大大的增加了蒸发的面积,也就增加了输送到空气中的水汽量。根据在俄罗斯沃龙涅什省施波夫森林中的统计,夏季在树林中,每立方米的空气所含的水汽量,比同体积的田野空气的含量平均要多1克,有时可以达到3克。
空气中含有许多杂质,杂质的多寡和差异,完全是由各地环境决定的。譬如在海洋上,呼吸时会感觉空气中有咸味,这就说明空气中有盐分。又如在工厂区域,经过一天呼吸,鼻孔中有黑灰,这就说明空气中有燃烧物的灰烬。
森林区域的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杂质呢?尘埃当然是有的;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有尘埃。尘埃可以分为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两种。无机杂质如燃烧物的灰烬等都是。在森林区域,虽然没有工厂,可是在刚刚发生森林火灾的地方,空气中的灰尘也是不少的。一般讲,森林对于空气中的尘埃有过滤的作用,所以愈向森林内部,空气中的含尘量愈少。可是有机杂质,如微生物花粉等,森林区域的空气中比较多些。
在森林区域的卒气中,往往充满了一种能消灭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与菌类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植物性毒,是由植物放到空气中去的。它对制造这种物质的植物有保护作用。植物性毒散布在空气中,有的是气体状态,有的是浮悬状的液体或固体状态;有的有强烈的刺激性的气味,伴随着花香送入我们的鼻孔,有的是无色无香的。这些植物性毒,对于人类有特殊医疗作用。所以散步林中,不仅可避炎日,而且是很合卫生的。
由以上听说的各点看来,森林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和微尘三者的含量与普通空气不同。大气中最能影响天气变化的是水汽,其次是二氧化碳及微尘。森林区域因为这三者的含量不同,所以阴晴变化,风霜雨雪,一切气候的情况,也与他处不同了。
⑸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已林业还是畜
俄罗姿让斯西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止林业为
西伯利亚地区有大片待升衡开发的肥沃的黑钙土、
褐钙土土地;着名的西伯利亚森林覆盖了西伯利亚地区的
辽阔地域,其木迹笑局材蓄积量占原苏联的75%以上,
⑹ 2010年俄罗斯森林大火的延伸阅读
着火面积正在减少
据俄新社8月8日报道,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8月8日表示,如果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大火今后以目前的态势延续的话,俄消防人员能在5天,最多7天之内将其扑灭。当日在乌拉尔地区斯涅任斯克联邦核中心附近的大火已被迅速扑灭。
俄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8日在灭火专题会议上指出,如果今后火势以目前的态势发展,不再加剧的话,消防人员能够在5到7天之内扑灭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大火。他指出:“我们准备(向森林大火)大举进攻,希望能在一周之内扑灭莫斯科郊外的大火。1100万莫斯科人已经烟雾折磨得精疲力尽。必须集合所有人来灭火。我认为,我们可以向莫斯科郊外投送国防部的部队。”
俄紧急情况部副部长丘普里扬指出,尽管莫斯科郊外森林中还在出现新的着火点,但是8月8日着火面积已经减少了16公顷。截止到当日19点,莫斯科郊外共有68处着火点,其中27处为野火。
俄紧急情况部乌拉尔地区中心8日宣布,当日在一个俄联邦核中心所在地,车里雅宾斯克州斯涅任斯克市爆发的面积约 7公顷的森林大火已被扑灭,市内居民和工业设施没有受到威胁。乌拉尔地区中心新闻处早些时候曾经表示,斯涅任斯克市郊俄联邦核中心地区爆发火灾,火场面积约7公顷,灭火形势比较复杂,因为此地属沼泽地形,消防车无法进入火源地区,救援人员只能使用消防包灭火。声明指出:“今天上午灭火工作通过背包式灭火器展开。为了给背包式灭火器加注灭火材料,特种给水线路从昨天起就已开始工作,共动用了100个背包式灭火器。下午第二条灭火给水线也已投入使用。另外,俄紧急情况部还派出两架米-8直升机前来协助灭火,共喷水19次,每次3吨水。这样,已向着火处喷洒了57吨水。在天黑之前还将继续飞行灭火。”
俄紧急情况部透露,为了确保斯涅任斯克俄联邦核中心的安全,消防人员还在延长隔离带,使其宽度达到6公里,目前的长度已经达到15公里。另外还在北边建成了第二条6公里长的隔离带。为扑灭核中心附近的大火,当天共动用了441人和66件装备,主要来自俄紧急情况部、国防部、内务部和林场,这些人员和装备足以扑灭此处的森林大火。
斯涅任斯克市是俄联邦封闭行政区划,秘密核城,设在此处的俄联邦核中心,即扎巴巴辛院士全俄工程物理科研所隶属俄联邦原子能署,建成于1955年,是世界级的核武器中心,主要任务是解决战略和战术核弹头、核弹药研制和试验之中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热核能过程中出现的科技问题,进行气体动力学、湍流、高能物理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俄联邦原子能署框架内10个秘密行政区划中的一个。
130年来最严重
经过大力扑救,大火的着火点和失火总面积都在减少。但最近的火灾发生地距莫斯科城区只有15公里。
着名森林防火专家、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舒立福分析,这次森林大火来势比较凶猛,燃烧面积较大,多处火点呈网状的区域性爆发态势,每天火灾最多达到600起~700起,这种情况在世界的森林火灾史上也属罕见。
受东南风影响,更多林火引发的烟雾被吹至莫斯科市中心,致使烟雾笼罩首都。气象部门预计,烟雾将持续至11日。
据美联社报道,莫斯科多年夏季平均气温仅有23℃,但最近每天的最高气温都在35℃左右,甚至达到40℃。
据新华社电,在莫斯科东部350公里处的下诺夫哥罗德州萨罗夫市,俄罗斯士兵挖下长8公里的沟,以免林火危及绝密核研究设施。
西伯利亚和远东各地区纷纷向受灾的中部和伏尔加河沿岸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和消防设施,并派出志愿者。亚美尼亚、意大利、德国、保加利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法国等国的救援队员正在参与灭火。
据法新社报道,森林大火殃及俄罗斯军事基地,造成了包括几百架战机在内的大量军事物资被烧毁。
烟雾蔓延欧洲
相关监测显示,因为山林野火及周边的泥煤沼田燃烧引起的刺鼻烟霾,莫斯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悬浮微粒超标五六倍。以克里姆林宫及圣瓦西里大教堂组成的着名天空线完全不见踪影,一些地区能见度甚至不到50米。
莫斯科1000万居民健康备受威胁,不少人已经因为眼睛及呼吸道不适就医。莫斯科当局呼吁民众最好待在室内,如要外出,也务必戴上口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长3000公里的“烟云”正笼罩俄罗斯西部上空。据当地电视台报道,受浓烟影响,莫斯科各机场当天有约90架次的航班延误或转飞其他机场。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国家自然保护机构莫斯科生态监测负责人谢穆特尼科娃透露,莫斯科州自然火灾生成的烟雾或将蔓延至欧洲。
受俄罗斯森林大火烟雾影响,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南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恶化。赫尔辛基空气中所含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已达每立方米60微克,为正常值的7倍。
据俄媒体报道,德国驻俄大使馆和驻莫斯科领事部已暂停工作,奥地利、波兰和加拿大驻俄使馆的部分外交官及其家属紧急撤离。此外,美国、法国和保加利亚等国提醒本国公民谨慎前往俄罗斯宣布实施灭火紧急状态的地区。
同时,森林大火肆虐和高温干旱导致俄罗斯的粮食大幅减产,俄罗斯政府已决定临时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已将2010年全球小麦预期产量下调,并警告说,如果俄罗斯的旱灾得不到缓解,明年的全球粮食供应将大幅缩减。
信息通报遭质疑
有媒体分析俄罗斯森林火灾的成因主要有5个方面,分别为泥炭极易起火、高温干旱、地方瞒报灾情、机构建设不全和民众蓄意放火。
在森林内沼泽地区,由于日积月累,深达几米的植物腐蚀物形成的泥炭极易起火。据俄消防人员说,森林里的泥炭其实已燃烧了近20年。
据当地专家分析,此次大范围森林火灾的原因较以往复杂得多,高温干旱是原因之一。今年入夏以来连续不断的高温干旱天气点燃了暗火,火苗快速达到林边的村庄和穿过森林的公路两旁。
俄罗斯媒体和很多专家认为,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灾难主要原因在政府。俄罗斯生态学家克赖因德林表示,火灾发生虽与高温干燥的异常天气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新的《森林法》取消了森林防护机构,大量削减森林防护工作者导致防灾人手紧缺。俄罗斯目前没有一个负责处理自然灾害事宜的专门机构,处理森林火灾的重任现在几乎全落到了紧急情况部头上。
据俄罗斯“自由”广播电台援引俄罗斯林业部门的说法,森林火灾问题还出在汇报情况上。因为怕“丢官”,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愿如实向上级紧急情况部门汇报火灾情况,而寄希望于自己处理火灾,结果是,地方政府根本无力独立熄灭火灾,最终酿成大面积灾情。
也有媒体提及,总理普京承诺受灾的民众在冬季来临前替他们重建家园,向每名受灾民众发放6600美元的补偿金。不过,当地媒体报道,对于每月平均工资只有800美元的俄罗斯民众来说,政府发放的补偿金金额巨大,造成部分民众在住所蓄意放火,希望得到补偿。
努力减缓气候变化
持续高温干旱是俄罗斯森林大火的自然原因。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认为,暴雨、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出现,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的频率和破坏程度。”
“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区,也许他们对气候变化一直心存侥幸,因此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并不积极。”杨爱伦说,“今夏的大火让俄罗斯和更多的国家看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全球正面临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高温,高温引发了森林大火,大火的燃烧破坏了大面积森林,森林的破坏减少了森林碳汇,且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出现了‘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杨爱伦说。
“浓烟已经蔓延到欧洲。”杨爱群感慨道:“环境问题不分国界,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全球必须联合应对。”
谈及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低碳城市项目经理潘涛认为,各国都必须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操作,两点都要抓。
据他介绍,国外不少城市正在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如推行绿色建筑、绿色屋顶等;我国目前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这属于减缓性对策,但对于适应性对策提的还不多。
而杨爱群认为,应对极端天气,一是要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二是减少碳排放,“减排才是根本措施” 。
“梅普组合”安抚民心
为了全力遏制森林大火的蔓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多次召开电视会议,直接部署灭火救灾事宜,而总理普京更是深入重灾区视察灭火工作,安抚受灾群众。但是,“梅普组合”也因为这场火灾受到一些批评。
据俄媒体报道,一名俄罗斯网友最近在博客上大骂其所在村庄的消防问题。这名网友写道: “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消防车都没有,还需要建什么创新中心”。他说,如果免除他的税款和养老金,他愿意自己花钱买辆消防车。对于这名网友的质疑,普京在第一时间回复说,政府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无法彻底应对,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普京向这名网友保证,他不用掏钱买消防车,因为“政府已经将应对灾害的资金拨至受灾地区。”
普京此前在走访严重受灾的维尔赫尼亚维列亚村时,也曾遭遇村民的质问。一些人大声喊道: “我们该怎么生活?谁该为火灾负责?”面对老百姓的怨气,普京拿出担任国家领导人以来练就的平和,耐心地回答说,他对民众的不满表示理解,因为他自己的房子在上世纪70 年代也曾经被大火烧毁,他保证在冬季来临之前,政府肯定会给灾民建好房屋。
为消除民众的不安,梅德韦杰夫总统则迅速向民众承诺,火灾中有人遇难的家庭均可获得 100 万卢布((1 美元约合29.8 卢布))的赔偿。他本人还“以身作则”,从自己的个人账户向慈善机构账户汇入了35 万卢布的善款 。
“人祸”导致灾难蔓延
在俄罗斯官方看来,这场森林火灾之所以很难扑灭,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另外,特殊的泥炭地环境也增加了扑火的难度。泥炭是古代低温、湿地的植物被埋在地下,经过数千万年的堆积形成的一种易燃物质,燃点非常低。当空气中的温度超过燃点,湿度又很低时,泥炭地会从地表层以下开始自燃。生态学者指出,即使消防员把泥炭地地表的火源扑灭,地下仍会有无焰燃烧继续进行。
不过,也有人指出,“天灾”只是这场灾难发生的导火索,而“人祸”才是灾难蔓延的根本原因。有俄罗斯媒体指出,大火之所以越烧越旺,部分原因应归结为普京当年做总统时提出的森林管理政策出现偏差。2006 年,普京在担任总统期间取消了由中央政府管理林区的制度,将林区保护责任下放给地方政府。尽管普京最初的想法是将林区管理权限明确化,以降低管理成本,然而地方政府却因为没有了中央政府的监管,导致林区防火力度大打折扣。
另外,此次火灾也暴露出俄政府在森林防火意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在火灾刚刚发生时,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了大火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为时已晚。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俄紧急情况部以及地方消防部门的设备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更新,设备老化严重。而在应对泥炭地火情方面,此前有地方政府提出用浇灌泥炭地的方式来预防火灾,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让俄罗斯政府已经囊中羞涩,因此这一规模庞大的方案曾经一度停摆,直到此次大火才让普京痛下决心,准备重启这一方案。
还有媒体认为,国家在组织救援和行政能力上有所欠缺,导致火势难以控制。有俄媒体就批评说,政府部门包括军队,出了问题之后总是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比如军事基地着火后,军方试图瞒住这件事,直到纸包不住火后才向外界公布。而这种情况在俄罗斯政坛已是屡见不鲜 。
联合国表示哀悼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日发表声明,对在俄罗斯森林大火中死亡人员表示哀悼,并向遇难者家人表示慰问。潘基文在声明中说,他注意到了俄罗斯政府在处理火灾方面的努力,并使局势处于控制之下。他重申联合国愿随时向俄罗斯就此提供帮助。
入夏以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高温干旱天气,引发了严重森林与泥炭火灾,已导致50多人死亡,超过3500人无家可归。
普京驾机参与灭火
8月10号,俄罗斯总理普京作为别-200水陆两栖消防飞机的副驾驶,亲自参加火灾重灾区之一粱赞州的灭火工作。
周二,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半个小时的飞行期间作为副驾驶,两次从奥卡河中取水,而后在粱赞郊区2个森林火点上空投水灭火。这架飞机总共进行了2次取水和投水飞行。飞机向每个火点投水12吨。最后这两起火点均被扑灭。
俄罗斯紧急状况部消防飞行队的这架别-200飞机驻扎在粱赞郊区的杰亚基列沃军用机场。普京乘专机抵达该机场后,便上了这架消防飞机。开始普京坐在机舱内的热视仪前观察火灾情况。飞机起飞后,普京突然进入驾驶舱并坐在副驾驶座位,亲自参加灭火工作。
这架飞机在空中进行灭火的同时,机组人员还意外发现了一处威胁两个村庄居民安全的草场火情。当时在飞机上的粱赞州州长立即打电话给地面消防部门,指示采取灭火措施。
这不是普京在飞机掌舵的第一次飞行,1999年10月,他在在克拉斯诺达尔一个高等航空学校训练基地参观时驾驶苏-25进行了10分钟的飞行,2000年3月20日,从克拉斯诺达尔抵达格罗兹尼驾驶苏-27进行了8分钟的飞行。在2005年,普京驾驶战略轰炸机图-160“帕维尔塔伦”飞行了5个小时。
目前,俄罗斯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分别在别尔哥罗德,沃罗涅日,伊万诺沃,利佩茨克,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梁赞,坦波夫,莫尔多瓦地区。火灾造成53人死亡,约3500人无家可归。
⑺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资源都有什么
根据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的资源接近原苏联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二。
西伯利亚地区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物资源极其丰富:
土地资源方面,西伯利亚地区有大片待开发的肥沃的黑钙土、褐钙土土地;
森林资源方面,西伯利亚地区的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原苏联的75%以上;
水资源方面,西伯利亚地区有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它的淡水储备量达到了2.36万立方公里,占全世界淡水储量的约20%,占原苏联淡水储量的80%以上;
能源资源方面,西伯利亚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极大——
原苏联93%的煤炭资源在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据推算,在已探明的储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亚地区;
在原苏联的石油潜在资源中,约有一半集中在西伯利亚,秋明油田的远景储量可达400亿吨,能开采的就有60亿吨;
原苏联的天然气储量为910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以秋明地区为主的西西伯利亚油气田,已发现的油田和气田就达200多个,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油气田,仅秋明一个州的油气资源就已超过美国的全部储量;
在矿物资源方面,西伯利亚地区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十分丰富,这里几乎拥有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切矿物资源!铁、铜、铝、锡、镍、铅、锌、镁、钛等有色金属矿,金、银等贵金属矿,钨、钼、钾等稀有金属矿,云母、石棉、莹石、石墨、金刚石、滑石、盐、磷灰石、磷钙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都十分可观,其中,铁、铜、铝、锡的储量尤为丰富。
⑻ 俄罗斯火灾原因
关于火灾的原因,持续高温无疑是重要罪魁,高温无雨引起森林和地下泥炭自燃。但是8月2日紧急状态部部长绍伊古在向总统汇报灭火工作时表示,今夏的大面积火灾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周末燃火点迅速增加的事实说明,人为的因素不容忽视。周末两天内,十余个联邦主体的燃火点上升一倍,某些州则上升数倍。周末人们在郊外别墅或森林中消夏时点燃篝火烤肉,随地扔烟头,不遵守消防规定,也是发生大面积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7月29日下午,俄海军位于莫斯科州的仓储基地发生大火,导致该基地总部、财务室、俱乐部、车库及存放航空物资的十多个库房被烧毁。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8月4日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州科洛姆纳地区两处军事基地早在7月29日就被附近肆虐的森林大火殃及而严重受损,其中一个基地内数百件物资、车库、俱乐部甚至指挥部都被烧毁,但是相关消息直到8月3日被俄网络媒体披露后才为公众所知,一度矢口否认的国防部被迫承认这一事实。
第一个对此事进行报道的俄生活网称,7月29日,莫斯科附近的一处大型海军舰队基地遭遇大火,价值200亿卢布的200架飞机报废,失火面积达到100公顷。据悉,遭受火灾的俄军两处基地全部在莫斯科郊外科洛姆纳地区舒罗沃附近。
⑼ 地理俄罗斯
面积
1707.55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
俄罗斯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欧洲部分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而广大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一人。城市人口占全国的73%。1.41亿(2008年政府估计,世界第9名)。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09名)。性别比为0.88。
民族
俄罗斯共有民族130多个。其中俄罗斯人占79% 。主要少数民族有德意志、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蒙古、印古什、图瓦等。
语言
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有30多种语言。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目前俄语是四个独联体国家的官方语言。
宗教
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91 %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 %,0.8 %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2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达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乌拉尔区)、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欧洲部分。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平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达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大河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85千米。(俄罗斯的母亲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国最长)。 ③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和里海。
自然资源
俄罗斯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工业
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业产值为112090亿卢布 ,同比增长6.1% 。 工业从业人口2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30.5%。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主要工业区有:中央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西西伯利亚工业区等。 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 莫斯科工业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中央工业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以其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供应全国。
编辑本段农业
2004 年农业产值为13663亿卢布 ,同比增长1.6% 。 农业人口66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9.9%。 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编辑本段服务业
2004 年服务业产值 42035 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5% 。 2004 年服务 业从业人口400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59.6%。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俄罗斯的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以铁路、管道为主。铁路在欧洲部分比较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
铁路
至2003 年底铁路总里程为13.9万公里,客运量1571 亿人公里,货运量18016 亿吨公里(2004 年)。
公路
至2003 年底公路总里程90 万公里,客运量1681 亿人公里,货运量1821 亿吨公里(2004 年)。
水运
2003 年海运商船3900 艘,总吨位 830 万吨。 2004 年,海运货运量 589 亿吨公里,内河货运量878 亿吨公里。主要海港位于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巴伦支海、白海等,包括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新罗西斯克等。
空运
2001 年民用飞机有7 万多架,国际航线总长约8 万公里 。 2003 年客运量52 亿人公里,货运量 30 亿吨公里(2004)。主要机场有莫斯科的谢列梅杰沃2号国际机场、谢列梅杰沃 1号国际机场、伏努科沃1号国际机场、多莫杰多沃机场、圣彼得堡国际机场、新西伯利亚机场、叶卡捷琳堡机场,哈巴罗夫斯克机场等。
管道运输
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 21.3万公里,2004 年输油气总量 24133 亿吨公里。
⑽ 北方战争:俄罗斯帝国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
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瑞典长期称霸波罗的海,到17世纪末,与周边国家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波兰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缔结关于对瑞作战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允诺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针对反瑞各国同床异梦,互不协调的弊端,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战争初期,彼得一世的战略方针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预定攻击的第一个目标是瑞典要塞纳尔瓦。1700年9月2日,彼得一世率部从莫斯科向纳尔瓦开进,俄军在纳尔瓦外围集结,并构筑平行壕。与此同时,奥古斯特二世进军立窝尼亚,包围里加。正当俄军开始围攻纳尔瓦时,奥古斯特二世却解除了里加之围,从而使查理十二世得以率军8000驰援纳尔瓦。
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突然出现在纳尔瓦地区,完全出乎俄军意料。双方兵力火力对比,俄军都占优势,然而,俄军不敢贸然应战,迟迟按兵不动。14时许,瑞军率先攻击,双方交战,俄军军官率先投降,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纳尔瓦失利,彼得一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紧建立正规陆、海军,发展军事工业,准备再战。查理十二世认为俄军已无力再战,遂于1701年率军进入波兰。
1701年,彼得一世在瑞军转战波兰之际,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1702年,俄军相继夺占诺特堡、吕恩尚茨、杨堡和科波雷等地。在涅瓦河上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1704年,俄军又攻占多尔帕特、纳尔瓦和伊凡哥里德。
1705年,俄军一部进入波兰。1706年,瑞典军占领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战败求和,被迫放弃波兰王位。之后,俄瑞议和不成,双方准备再战。
1707年1月,彼得一世作战计划的基本精神是:俄军从波兰向俄本土实施战略退却,诱敌深入,以小战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惫敌人,视情况在俄境内进行决战。查理十二世的作战计划是集中主力沿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进攻,力争在俄边界地区与俄军决战,一举歼灭之。
1707年秋,查理十二世从萨克森出发东征俄国,波境内俄军迅即撤回本土。1708年初,瑞军占领格罗德诺,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7月在戈洛夫钦附近歼灭俄军一部。俄边境城市莫吉廖夫守军投降。彼得一世在瑞军进军路上实行坚壁清野,给瑞军造成极大困难,使其放弃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转向乌克兰,以等待援军,并期望反俄哥萨克统领马泽帕的配合。1708年10月9日,彼得一世在列斯纳亚村歼灭瑞典援军,而后袭击马泽帕的基地巴图林。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奇寒,瑞军大量减员,被迫于次年春南移。瑞军进入乌克兰以后,分散在罗姆内、卡佳奇、普里卢基和洛赫维察等地过冬。
俄军驻扎在切尔尼哥夫、基辅、佩列亚斯拉夫和波尔塔瓦等地,从北、西、南三面对瑞军形成包围态势,继续以小战袭扰敌人。
1709年春,查理十二世决定经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进攻莫斯科,为此,4月底进抵战略要地波尔塔瓦。5月11日,瑞军开始围攻波尔塔瓦,历时两月有余,始终未克。7月6日,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进至距波尔塔瓦5公里的雅可夫策村以北,并占领阵地,决定同瑞军决一雌雄。
7月8日凌晨2时,3.2万瑞军与4.2万俄军展开激战。
瑞军摆开战斗队形,开始出击,俄军首先以骑兵迎击。3时,双方在前沿阵地展开激战,俄军依托工事,牵制杀伤敌人,为俄军主力出击争取了时间。4时,俄军主力做好出击准备。瑞军进攻受阻,一部向波尔塔瓦森林逃窜,被俄缅希科夫部追歼;另一部撤至俄军阵地右前方森林地带。9时,双方经重新部署后的短促交战,立即投入白刃格斗。瑞军右翼部曾一度突破俄军中部,俄军实施有力的'反突击,堵住缺口。俄军骑兵包抄瑞军两翼,对其后方造成威胁;瑞军动摇,从退却变为溃逃。11时,瑞军伤亡近万,数千被俘。7月11日,瑞军残部约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马泽帕和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
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同沙俄的结盟,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军乘胜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克克斯戈尔姆和尼塞尔岛等要地。
波尔塔瓦会战后,俄土关系又趋紧张。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动土耳其政府对俄宣战。鉴于南线吃紧,彼得一世决定在波罗的海方向停止进攻,主力转到南线,计划从巴尔干对土耳其实施突击。1711年夏,彼得一世亲率俄军主力4万余人,向多瑙河下游孤军冒进。土耳其出动10万大军,在克里木军的配合下,包围俄军于晋鲁特河畔。7月20日,双方激战,俄军弹尽粮绝,彼得一世被迫求和。最终彼得一世以归还亚速及其附近地区为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俄军在对土战争结束后,恢复对瑞典的进攻。
1713年,俄陆军在舰队配合下,在芬兰湾沿岸维堡与赫尔辛基之间登陆,连克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与瑞典舰队展开海战。8月7日,俄海军经2小时激战大败瑞典舰队。
汉科角海战后,俄舰队占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并以此为依托,在瑞典本土登陆。此时,各盟国由于顾虑俄国在波罗的海势力的扩大,因而打乱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陆的计划。加之英国开始施加压力,俄国所有盟国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俄、瑞也开始议和,但查理十二世在娜威前线中弹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谈判中断,战事又起。
1720年,俄海军在格雷厄姆岛附近大胜瑞典舰队,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直逼首都斯德哥尔摩。1721年夏,俄海军再败瑞典舰队。9月,瑞典已无力再战。俄、瑞双方在芬兰尼什塔德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同时,俄军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国枢密院奉彼得一世以“大帝”尊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北方战争虽然是多国战争,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胜利者。马克思称这场战争为“彼得大帝的战争”。
彼得一世把战争作为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进一步西进和南下,必须动用军事手段。
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他竭力拼凑军事联盟,力争最大限度孤立敌人;以军事为后盾,迫敌接受俄停战条件。在面临南北两个大敌(土耳其与瑞典)夹击下,力避两线作战。他善于观察形势的变化,根据新的条件,实行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彼得一世崇尚进攻性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在强敌入侵时,他能大踏步后撤,发挥战略防御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他重视会战的决定性作用,但不轻易使用,确有把握才动手,习惯于以小打取胜。彼得一世在陆海军建设上,注意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重视结合俄国具体条件,讲究实效。彼得一世在作战和建军上的思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瑞典战争潜力没有俄国雄厚,瑞典的霸权政策招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对,树敌过多。加之在波尔塔瓦会战之后,瑞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敌国腹地,犯了盲动和冒进的大错,导致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