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媒:俄罗斯计划发射四枚“安加拉”运载火箭,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前苏联曾是第一个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但在载人登月方面,却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据俄罗斯塔斯社当地时间2月16日报道,俄罗斯正酝酿发射四枚“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完成载人登月计划。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这一计划意味着,在“安加拉-A5V”运载火箭的帮助下,将分别发射一个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一个月球登陆-返回舱以及两个氢氧助推器。
报道称,根据计划,俄罗斯将在2030年之前向月球派出第一支航天员队伍,实现载人登月。
俄罗斯塔斯社报道截图
“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开发的一个全新宇宙火箭家族,命名源自西伯利亚东南部的安加拉河,而“安加拉-A5V”运载火箭更是寄托着俄罗斯未来航天大展拳脚和重回巅峰的重任。
“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分为小型安加拉1.2、中型安加拉A3、大型安加拉A5(包括安加拉A5P载人型和A5非载人型两种构型)和重型安加拉A7(包括安加拉A7.2、A7.2B和A7P载人型三种构型)4种型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覆盖3.8至5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覆盖2.4至19吨。
2020年12月14日,时隔六年后,俄罗斯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再次试射“安加拉-A5”运载火箭 图自俄国防部
消息人士说:“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该公司目前正研究如何利用四次发射完成载人登月任务的方案。”
初步计划是,首先发射载人飞船至近地轨道站,在轨等待,与后续发射的氢氧助推器会合。相应的,一个月球登陆-返回舱和配套的氢氧助推器也将先在近地轨道对接。在此之后,助推器将载人飞船和月球登陆-返回舱送至椭圆轨道,随后助推器分离。
消息人士还说:“当它们转移至近月轨道后,飞船和月球登陆-返回舱有望完成对接。”
而当宇航员转移到月球登陆-返回舱后,将在月球表面着陆并工作。随后,只有返回舱将从月球升空,与在轨的载人飞船对接。消息人士指出,在返回舱分离后,载人飞船将返回地球。
报道称,早在2015年,俄罗斯国内的一位航天界人士曾透露,若要让俄罗斯宇航员完成载人登月,最多需要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和沃斯托奇尼发射场发射六枚“安加拉-A5V”运载火箭。后来,俄罗斯还曾设想过发射两次超重型运载火箭,以完成向月球派遣宇航员的任务。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年1月13日报道称,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空间委员会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该国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批准“2030载人登月计划”。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贰’ 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的型号
主要使用的是联盟号U、闪电号M、联盟号FG和联盟号2火箭。联盟号U和联盟号FG
联盟号U和联盟号FG火箭为两级结构,全部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载人/不载人货运飞船或军用照相侦察卫星,曾发射过上升号载人飞船、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货运飞船以及第2代宇宙号照相侦察卫星。在二级型火箭联盟号U/FG的基础上还可增加伊卡尔和弗雷盖特上面级,用于商业高轨道发射。
闪电号M
闪电号M火箭是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军用的大椭圆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t,曾发射过闪电号通信卫星和预警卫星。
联盟2
联盟2火箭是联盟号系列中改动最大的型号,采用了新的二子级和三子级。其基本型(二级型)可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8.2t,带上面级的三级型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大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7~3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5~4.9t。联盟号2火箭既与原来的联盟号火箭有很好的继承性,又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需求,最终取代现用的联盟号U/FG和闪电号M,进行载人飞船、军事和商业卫星的发射。
联盟2-1B
联盟2-1B运载火箭装备了新型的数字导航系统和更强大的RD-124第三级发动机,这极大地提高了运载火箭的整体性能和有效载荷负载能力。“联盟ST”(联盟2-1B的改进型)。
‘叁’ 俄“联盟”号火箭因故障推迟发射 将载38颗卫星上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地时间2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表示,因发生故障,原计划在20日进行的“联盟-2.1a”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被推迟至21日进行。
资料图: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
据报道,罗戈津表示,“在发射之前,出现了一次电压跳变,(我们)决定不冒险发射”。
另据法新社报道,这枚火箭计划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任务内容为将来自18个国家的38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这些卫星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等国。
‘肆’ 俄罗斯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包括哪些
俄罗斯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它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联盟号是东方号的一个子系列,主要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载货飞船。
‘伍’ 一箭36星!俄“联盟-2.1b”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6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地时间26日,携带英国OneWeb公司36颗卫星的“联盟-2.1b”号运载火箭,从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相关负责大神人称,36颗通讯卫星被分别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发射任务。
资料图:当地时间3月22日,俄罗斯“联盟-2.1a”运载火箭已携带18个国家的38颗卫星,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据报道,“联盟-2.1b”号运载火箭携带英国OneWeb公司的36颗卫星,于莫斯侍桥科时间2021年4月26日1时14分从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此次发射是纪念尤里·加加林太空飞行60周年,在任务老仿猛标志上绘有人类第一位宇航员的形象。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负责人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英国OneWeb公司的全部36颗通讯卫星分别被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发射任务。他说:“所有卫星都正常分离。”
“联盟-2”火箭的上一次发射于3月25日进行,携带36颗OneWeb卫星从东方航天发射场升空。4月26日是从东方发射场的第二次发射。
‘陆’ 固体燃料+发射筒,长征11号在海上发射一箭五星,技术有多厉害
长征11号运载火箭4月30日再次成功发射,将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星和高分04A共5颗卫星送往预定轨道。长征11号具备全天候、无依托发射的能力,24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发射准备。而且该火箭向来以高可靠性着称,自诞生以来13次发射“箭无虚发祥游”,从未失手,共将58颗卫星送入太空。
因此,这次的一箭五星并不算稀奇,真正的厉害之处是:火箭是从黄海南部的海上平台上发射的,是我国第三次海上发射任务。而且这次发射船的航程超过了550公里,并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
所谓一站式发射即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火箭在基地完成总装总测后随即转运至港口,一天之内完成转运上发射船。经全系统合练后,航行至预定发射海域即可发射,全过程共计只有三到四天的时间,任务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同时还减少了运输成本及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为将来高频次、批量化的海上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除了心潮澎湃之外,也会对“海上发射”感到一些新奇。海上发射确实比较少见,在国外航天界也是如此,例如着名的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有时会在海上的驳船上回收,但发射时也是老老实实在陆地上。那么海上发射相比传统的陆地发射有什么优势,马斯克的火箭能不能也从海上发射呢?
猎鹰9号在海上的驳船降落回收,是为了在实现火箭第一级回收利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火箭的运力。猎鹰9号一、二级分离后,如果不在海上回收的话,火箭第一级就要飞回发射场,这样的过程消耗的燃料比较多,用于发射卫星的燃料就会减少,从而造成运载能力的降低。
而有了海上回收之后,火箭第一级不必再返回发射场,而只需要消耗较少的燃料就能在海上平台降落。此消彼长之下,运载能力相比陆上回收就提高了不少。但是,不管猎鹰9号在哪里回收,它正常都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
但是,火箭并不是随便在任何一个地方发射都可以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不同的航天器对轨道的要求不同,火箭也就需要在不同的位置发射,才能更好满足轨道要求。固定的陆上发射地点限制了火箭能力的发挥和发射窗口的选择。如果发射地点可以移动,灵活性就可以大大提高,而实现这一思路的手段就是海上发射。
海上发射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1964年至1988年间,意大利罗马大学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利用位于肯尼亚海岸的“圣马可“固定平台,发射了多枚航天器。1996年,俄罗斯曾将一枚SS-N-23潜射弹道导弹改装为运载火箭,通过战略核潜艇将一颗7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了400公里高的轨道。1998年,俄罗斯又用同样的方法发射了两颗德国的小型通信卫星。
如果说到更加商业化的海上发射,就不能不提一下“海上发射公司”。1995年,美国波音公司、乌克兰南方公司、俄罗斯能源科研生产公司和挪威克韦尔纳公司,共同组建了海上发射公司,建造了一座“奥德赛”海上发射平台,使用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在赤道附近开展发射业务,共发射了30多次。
如今,由于火箭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公司债务等问题,奥德赛平台已经很久没有再发射团宴团过了。不料近年来我国的海上发射却异军突起,算上这次已经进行了3次发射,而且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未来还大有可为。那么我国为什么又看中了海上发射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极为诱人的优点,首先就是它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塌橘力。由于海上发射平台是一艘特殊的船只,可以移动,因此可将火箭在送到靠近赤道的区域发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节省火箭的推力和燃料,从而显着提高火箭的运力。如果发射的是地球同步卫星,在赤道地区发射还能让卫星直接入轨。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把发射场尽量建在低纬度地区的原因,例如欧洲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设立的航天中心,纬度只有5度,是国际公认最理想的发射场。我国最南边的发射场是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位于北纬19度,相比库鲁航天中心还有一定差距。
但如果采用在海上发射,就可以不再受发射场地理位置的限制,理论上可以直接把船开到赤道附近去发射,不仅提升运载能力,还能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而且发射窗口的选择也更加灵活。
海上发射另外一大优势就是能解决落区的安全问题。火箭的第一级、第二级残骸在发射完成后会掉落回地球上的某个区域,即“落区”,如果落在人烟稠密的地区,就有可能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我国西昌、酒泉、太原等发射中心地处内陆,在落区安全问题上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但海上发射就几乎没有落区安全的问题,它可以在远离陆地的海域发射,周围都是汪洋大海,火箭残骸伤人的概率极低。因此可以大幅降低陆地发射时的人员疏散成本。
既然海上发射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能大规模推广呢?像SpaceX的猎鹰9号,为啥不既在海上发射又在海上回收呢?其实马斯克未必就不想这么干,毕竟好处多多,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要看海上发射平台和火箭本身的能力。
猎鹰9号是液体火箭,使用的燃料是煤油+液氧。由于低温的液氧不能在火箭内部长期贮存,因此需要在发射前加注燃料。如果猎鹰9号要改成在海上发射,就要求发射平台具备燃料加注能力,船上要储存燃料,并能实现在发射前的临时加注和测试,这个过程还得十分平稳才行。因此需要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以及比较大的平台。
“海上发射公司”的奥德赛平台就是这么干的。这个发射平台设计有133米长,60米宽,42.5米高,重达3万多吨,光支撑平台的4根大圆柱,直径就有10米以上。平台上装有足够的供发射用的煤油和液氧,并可提供20人的食宿,人员在发射前将撤离到平台以外5000米。
与之配套的还有一艘装配指挥船,在港口内它将作为火箭的装配与组装设施,在海上就成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大个头的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还是相当折腾的。不仅需要巨大的发射平台,装载足够的燃料,还需要各种复杂的保障条件,这都增加了海上发射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既然这么麻烦,而猎鹰9号的运力又比较足,如果强行把它改成海上发射,所产生的收益未必比付出的代价更大,还是在陆地上发射更简单直接一些。但我国的海上发射则是直接避开了这些问题。
我们的发射平台是由一艘半潜式的驳船改造而成,面积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还大。火箭则采用长征11号固体火箭,长20.8米,起飞质量58吨,主要用于发射中小型卫星,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400千克。固体火箭的发射相比液体火箭就简单多了,固体燃料可以长期贮存,事先就已经装在了火箭里,不需要临时加注。
而且长征11号的发射方式也很特别,是一种类似洲际导弹的“冷发射”:火箭装在发射筒内,发射时先从筒内弹出一定高度,发动机再点火。固体燃料、发射筒、冷发射,这些特点使长征11号的造型很容易让网友产生“遐想”。
这样一来,长征11号的海上发射就方便得多,它在陆地上的基地里就已装配好,到了海上直接起竖、发射,一气呵成,完全没有“海上发射公司”的天顶火箭那么复杂。以后,长征11号借助海上发射平台,可在不占用宝贵的陆地发射场资源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灵活性发射各类小型卫星,具备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柒’ 俄罗斯发射首颗“球体”项目卫星,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此举有何意义
俄罗斯发射首颗球友者雹体项目卫星,运载火箭也顺利的进行升空,这一发射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在通信与导航方面更加的方便和便捷,球体卫星的发射肯定是众多卫星一起来进行发射,在通讯方面会更加的方便,而真正实现了卫星网络的系统,而突破了狭隘的接收模式,另外,在导航方面,可能是在建立一个互联网运作的模式下,共同的来进行发展,让生活以及经济各领域都不断的进行前进和驱动。而这颗卫星的升空,也将加速俄罗斯在偏远地区的航线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提供了互联网快速的进行接入。
‘捌’ 俄罗斯安加拉-1.2 火箭首次飞行成功,将一颗卫星送上天
IT之家 4 月 30 日消息,俄国防部消息称,当地时间 4 月 29 日,“安加拉-1.2”轻型运载火箭搭载一颗卫星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将俄罗斯航空航天部队载荷 VKS RF 送入目标轨道。
关于该任务的已知信息不多,这颗载荷的身份尚未确认,而且火箭上可能有多个载荷。目前已知的是,该航天器在从火箭成功部署后被命名为 Kosmos 2555,外媒认为它最有可能的是一颗供俄罗斯军方使用的雷达卫星。
IT之家了解到,这是 Angara 1.2 的首次飞行,成功验证在经过一次亚轨道试飞后所有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以及 Angara-A5 型号的三次试飞,以证明其具备将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的能力。
此次发射任务是今年 3 次飞行计划中的第一次,“安加拉-1.2”将为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再执行一次发射任务,以及为韩国进行一次商业飞行任务(阿里郎 6)。之后,安加拉计划要到 2023 年 12 月才会再次飞行,届时它将启动俄罗斯 Oriol 乘员舱的首次无人驾驶试飞,该项目旨在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该任务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这是苏联政府于 1957 年 1 月 11 日设立的特殊军事基地。自成立以来,该航天发射场一直在发射 R-7 衍生的联盟号、Cosmos-3M、Rokot、Tsyklon,以及最新的安加拉系列火箭。
报道称,卫星于莫斯科时间 29 日 23 时 18 分同火箭分离,在预定时间进入目标轨道,卫星现已由季托夫航天试验总中心的地面设施跟踪。
此外,这是轻型版“安加拉”火箭的第二次发射,这一类型火箭 2014 年 7 月 9 日首次发射。该火箭为两级式,最多可将 3 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玖’ 人造卫星是怎样发射的
人造卫星一般是用运载火箭送上轨道,美国也常悔饥闷用航天肢迹飞机投送卫星.运载火箭从专门的太空基地发射场升空,俄罗斯曾用巨型运输机从高空发射.
火箭根据卫星的轨道碧弯调整燃料以及飞行路线和速度,到达预定轨道点卫星分离,而火箭也应该耗尽燃料了,很准的!卫星脱离后点火自行调整姿态,就算完事了
‘拾’ 并联30台发动机,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苏联N1重型运载火箭!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正式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与此同时,正处于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也开始了白热化的太空竞赛,在那个剑拔弩张的时代,第一次成功发射卫星、第一次进入外太空、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部照片的苏联曾一度占尽优势。
不过,苏联的在太空竞赛中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踏出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那为何在太空竞赛中曾一度占尽优势的苏联人,最终在载人登月中败下阵来,苏联的载人登月火箭又在哪里?
其实,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并不是在美国公布“阿波罗”计划(肯尼迪于1961年宣布)后才开始的,早在1958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刚刚发射不久,苏联科学家就开始对运载火箭进行改进,使之适合发射月球探测器;1959年,科罗廖夫就开始着手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不过该火箭最初是为了向火星发射无人重型探测器准备的。
然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宣布不得不让苏联人加快速度,1962年1月份,科罗廖夫设计局针对苏联的“登月计划”对N1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次改进,并计划在1967-1968年间赶在美国之前,由科罗廖夫负责的N1-L3运载火箭将第一个苏联人送上月球。
N1运载火箭可以说是苏联整个“登月计划”的核心,该火箭全高105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最大直径约为17米,整体外形类似一个圆锥体,最大发射质量约为2800吨,最大推力约为4500吨(是人类 历史 上设计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的运载能力为90吨;N1整体由运载部分和上面级部分构成,而运载部分包括三级运载火箭,上面级则包括月球轨道器、登月飞船等。
其中,N1运载火箭运载部分的第一级火箭全高约30米,底部直径17米、顶部直径约为10米,并用于二级火箭的连接。N1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是由30台液氧/煤油NK-15发动机(后来升级为NK-33,单台推力1510千牛)并联而来的,其中外环的24台发动机用于控制火箭的俯仰和偏航、中间6台发动机则用来控制火箭的转;
而N1火箭的二级火箭全长为20.5米,由8台NK-15V液氧/煤油发动机构成(后改为NK-33的改进版NK-43),NK-15V/NK-43发动机在核心上本就与NK-15/NK-33相同,只是N1火箭的第二级是在真空环境中工作的,为此扩大了喷口、增加了推力(1754千牛);
N1火箭的第三级是该火箭运载部分中最小的一级,全长约为11米,由4台NK-21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构成,该级火箭是用于将N1运载火箭的上面级里的月球轨道探测器、月球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全程在真空中工作,而NK-21发动机的单台推力只有402千牛。
1967年11月份第一枚N1运载火箭就下线到发射平台进行了联调测试,成功后又拉回厂房;1968年5月份,第一枚N1火箭又被拉到发射台,准备进行第一次发射,但在发射前的检查工作室时,N1火箭被发现外壳出现裂痕,被迫拉回厂房推迟发射;之后,又发生了几次类似的事故,导致N1火箭一直未能如期发射。
终于在1969年1月份,第一枚N1火箭被矗立在了发射台,但此时的N1火箭其实仍没有完全准备好,全部30台NK-33发动机都是刚出厂大多未进行过点火测试的(这也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隐患),在经过了4个星期的风吹日晒后,N1火箭终于迎来了发射的日子,却遇到了大雨,发射被迫暂停。
但此时苏联高层却等不及了(因为此时的美国的土星-5号已经完成了多次发射,而且此次N1火箭直接携带了联盟7K-L1登月飞船,跳过了一些必要的步骤),要求一天之内必须发射成功。1969年2月21日N1火箭第一次发射,6秒后2台发动机熄火(30台发动机有动力冗余,其实影响不大)、25秒传感器传来燃烧室压力不足(涡轮泵自动增大功率)、66秒剩余28台NK-33发动机功率过载管路系统出现高频振动、69秒火箭发射大爆炸,此时N1火箭飞到了12200米高空,N1火箭第一次发射宣告失败。
1969年7月3日,第二枚N1火箭被拉到了发射台,意图在美国“阿波罗11号”之前完成发射,可是在点火后的第6秒,一枚螺丝钉被引入了油料泵中(事后分析得知的),控制系统紧急关闭29台发动机,N1火箭从200米坠入地面在地面引起了大爆炸,N1火箭第二次发射宣告失败。
之后,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并在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美国人赢得了美苏两国的载人登月竞赛,苏联也开始能稍微静下心认真分析N1火箭的问题了,这一分析就是2年的时间,1971年6月27日第三枚N1火箭发射,这一次经过重新设计后的动力系统没有再出现问题,而是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第三级火箭启动自毁程序,整个火箭发生爆炸,N1火箭第三次发射再次宣告失败。
又经过1年的时间,苏联科学家对N1火箭进行了多项改进,1972年11月23日第四枚N1火箭携带联盟7K-L3登月飞船点火发射,在第一级火箭工作的前90秒时间内一切正常,在对内环6台NK-33发动机进行程序性关闭时,管路系统产生了超乎预期压力并开始破裂,第一级火箭底部着火,经过大火持续的炙烤N1火箭再次发生爆炸。
此时N1火箭已经飞到40千米处的高空,再过10秒左右的时间一二级火箭就该进行分离了,这也是N1火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发射,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并成为N1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
从主观上来说,N1火箭的频繁失败与研发时间短、总设计师换人等有着很大的关系,N1火箭本是科罗廖夫设计用来发射重型火星探测器的,但在美国宣布“阿波罗”登月计划后,1962年临危受命拿来用于载人登月,并且只给出了5年的研发时间就要进行载人登月,时间紧迫使得N1火箭的整体方案都比较仓促。
更重要的是,1966年科罗廖夫去世,设计师瓦里西·米申接手了N1运载火箭的设计工作,他与科罗廖夫的设计理念不一致并发现了N1火箭的上面级部分严重超重,所以他带领团队对N1火箭的进行了“魔改”,不仅大改了NK-15发动机,还直接将科罗廖夫设计的N1火箭的第一级并联的24台发动机增加到了30台。
从客观上来说,N1火箭的前两次和第四发射失败都是由“并联”多台发动机造成的,第一级30台发动机并联不仅让N1火箭的结构设计变得非常复杂,复杂的发动机群设计也导致输送推进剂的管道设计也很复杂,同时多台发动机“并联”也大大降低了N1火箭整体的稳定性,因为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就N1火箭第一级“并联”30台发动机这一问题,从概率论的方向来看,假设一台发动机的稳定性能达到99%,30台发动机“并联”之后,其整体可靠性也就降到了74%,这也就大幅度增加火箭发生异常的情况;另外,多台发动机“并联”也会导致耦合共振的问题,进一步诱发火箭发射故障。
此外,N1火箭的发射也缺少必要科学试验步骤,在N1火箭第一次发射前,第一级的30台发动机在地面从未进行过同步点火测试,序列号N1-1L的第一枚N1火箭在进行地面测试时,只对第一级30台发动机中的四分之一进行了测试,而第一次发射时使用的第一级的30台发动机大多数都是崭新的。
不过,N1火箭失败多年以后的今天,马斯克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并联27台发动机依然取得了成功,这也说明并联多台发动机的运载火箭并不是都不靠谱,经过成熟的科学试验后,运载火箭并联多台发动机发动机也是可以的。
四次发射,四次失败,现实总是那么残酷,N1重型运载火箭纵然有着再强大的推力、再先进的性能,它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而N1火箭作为苏联整个载人登月计划的核心,它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苏联登月计划的无疾而终。另外,N1火箭的失败,也说明了航空航天领域是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