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载人航天用什么火箭发射

俄罗斯载人航天用什么火箭发射

发布时间:2023-04-13 18:01:50

‘壹’ 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发射基地—俄罗斯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位于哪国境内

哈萨克斯坦。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俄语:Байконур)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中部偏西南,地处北纬46度、东经63度,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基地之一。

曾经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前苏联航天员就是圆纤从这里走进太空,开始人类首次太空之旅的.几年前,南非太空游客马克·沙特沃尔特遨游太空所乘坐的“联盟TM-34”号飞船,就是从这里起降的。

(1)俄罗斯载人航天用什么火箭发射扩展阅读:

苏联解体后,拜科努尔发射场划归哈萨克斯坦所有,但由于财政困难,哈萨克斯坦根本无法保证发射场的运作。

1994年,俄哈两国签署拜科努尔发射场的租赁协议,期限为20年,租赁费用为每年1.15亿美元。2003年7月,俄罗斯航天局官员透露,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继续租赁拜科努尔发射场50年。

2013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高层决定修改关于拜科努尔顷昌发射场的协议,其中包括俄罗斯未来不再租用拜科努尔发射场等。

哈萨克斯坦国防和航空工业部航天委员会副主席加勒曼江·丹巴耶夫说,俄罗斯向哈萨克斯坦交付火箭发射场地面基础设施的任务,将于2018年5月完成。

因此,哈萨克斯坦在接收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之后,将正式进入“太空俱乐部橘乎仿”,并将成为俄罗斯载人航天计划中的全面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贰’ 国外典型的运载火箭是什么

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大力神(Titan)运载火箭系列由大力神-2洲际导弹发展而来,1964年首次发首数射。该系列由大力神-2、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和商用大力神-3等型号和子系列组成。它的最腔芹或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9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3吨。

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宇宙神(Atlas)系列运载火箭于1958年12月18日首次发射,曾经发射过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目前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宇宙神-2A、宇宙神-2AS和宇宙神-3。研制中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了通用模块化设计,其中的重型火箭使用了3个通用模块,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吨。

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德尔它(Delta)系列运载火箭系列于1960年5月13日首次发射,迄今为止已发展了19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德尔它-2和德尔它-3两种型号。美国空军的全部GPS卫星都是由德尔它-2发射的。德尔它-3是在德尔它-2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把3.8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德尔它-3于2000年8月发射成功。美国还正在研制具有多种配置的德尔它-4子系列,其中的重型德尔它-4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在13吨以上。

土星-V系列运载火箭

土星-V(Saturn)运载火箭是美国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其起飞重量为3000吨,直径10米,高11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9吨,它能把重达50吨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土星-V曾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它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联盟号是东方号的一个子系列,主要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载货飞船。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质子号(Proton)系列运载火箭分为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3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有质子号三级型和四级型两种。三级型质子号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其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0吨,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发射空间站的运载火箭,曾发射过礼炮l~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各舱段和其他大型低地轨道有效载荷。1998年11月20日,质子号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

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

天顶号(Zenit)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后为乌克兰)研制的运载火箭,分为两级的天顶-2、三级的天顶-3和用于海上发射的天顶-3SL。天顶-2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1吨。可在海上发射的天顶-3SL是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挪威联合研制的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1999年3月首次发射成功。

能源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Energia)运载火箭是前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和推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05吨,既可伍伍发射大型无人载荷,也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飞机。能源号于1987年首次发射成功,曾将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成功地送上天。目前由于俄罗斯经济状态不佳就再也没有发射过。

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

阿里安(Ariane)火箭是由欧洲11个国家组成的欧空局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已有阿里安l~5共5个子系列,目前正在使用的是阿里安-4和阿里安-5。阿里安-4于1988年6月15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4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阿里安-5于1997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6.7吨。目前阿里安-5正在进行改进,在2005年底之前将逐步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目前的6.7吨提高到11~12吨。

H系列运载火箭

日本H系列运载火箭由H-1、H-2、H-2A等火箭组成,目前正在使用的H系列火箭只有H-2A,2001年8月首次发射成功。

极轨卫星火箭

印度自行研制的极轨道(PSLV)4级运载火箭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吨。1993年9月首次发射,但由于火箭出现故障,卫星未能入轨。此后,该火箭连续三次发射成功。1999年5月,一箭三星技术又取得成功。

‘叁’ 神舟12号成功发射,美国也不甘落后,宣布延长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

11年的等待、11年的默默付出,中国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空间站。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及3名宇航员,终于在每一位中国人的期待中,缓缓升空,并最终精准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次发射任务与以往不同,3名中国宇航员将肩负重要任务,在进入太空后会驻留长达3个月时间,负责空间站的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舱外维修、维护等一系列复杂操作,并成为“天和”空间站的首批驻扎的宇航员。而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足足等了11年。

2021年3月9日,我国宇航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签署了有关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空间站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俄罗斯拒绝了美国的“邀请”,在月球开发上选择与中国共进退。这是两国在战略上的选择,但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航天 科技 证明了自身的实力,这才获得了俄罗斯的认同,选择与中国结伴而行。

5月24日,俄罗斯方面又传出一个“重磅消息”。据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执行总监亚历山大·布洛申科表示,他们打算与中国展开进一步合作,而这次合作的项目,竟是打算采用中国超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同时,也将推动俄罗斯火箭搭载中国的载人飞船。

简单地说,中俄将在火箭、载人飞船技术上,努力实现“标准化”。届时,中俄火箭均可发射对方的载人飞船,这不仅会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这意味着中俄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将跨入全新的高度。

截至目前,共有28个国家向我国递交了中国空间站的合作申请,其中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被我国选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递交了申请,但他们的项目被淘汰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递交的项目之所以被拒绝,并不是我们“记仇”,而是美国递交的“项目”整体科研价值评估并不高,更像是一种对我国发起的“试探”,所以项目自然没办法通过。

眼见中、俄两国在航天航空 科技 领域走得越来越近,美国显然不甘心,打算继续“挖墙脚”。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月5日报道称,美国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近日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通电话。而这次通电内容,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美国希望与俄罗斯合作,继续经营国际空间站,将空间站的废弃时间延长至2030年;第二层意思,美国希望拉上俄罗斯在空间站上加深合作。而在4月18日时,俄罗斯方面对外宣布,会在2024年国际空间站运营合约到期后退出该项目,并斥资60亿美元着手建立俄罗斯国家轨道站,并在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但这样一来,美国若想要将国际空间站经营到2030年,无疑需要承担更多的运营成本,这对于近年来“财政赤字”严重的美国而言,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第三层意思,美国希望俄罗斯联邦宇航局与中国保持距离。近年来,俄罗斯联邦宇航局虽然受困于经费问题,在研发上显得“疲软”。但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美国与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要比中国更加深入。

如今中国追赶速度有目共睹,这让美国有了危机感。再加上中、俄的空间领域合作也在加深,令美国NASA倍感压力。为了在“太空 探索 ”上确保自身拥有足够的优势,并成为太空规则制定者和话语权掌控者,于是,NASA推出了《阿尔忒弥斯协定》。

协定一经推出,巴西、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加入。此外,NASA还计划在2024年正式“重返月球”。就在6月15日,NASA对外宣称,将在今年的11月22日进行绕月飞行。虽然不会搭载美国宇航员,但会携带一个身着宇航服、全身装满传感器的人体模型乘坐飞行器,在绕月飞行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为下一步宇航员登月做准备。

如果一切顺利,NASA会在2024年将一名男性宇航员和一名女性宇航员分别送上月球。不过,这需要不菲的资金。然而,截至目前NASA都没有得到这笔33亿美元的拨款。而美国国会首次拨款的10亿美元也明文规定,只允许NASA用于建设载人飞船。可尽管如此,也能看出NASA正在谋划一场“太空大行动”。

不只如此,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还拉着日本一起组建了“太空军”。而在美国的“游说”下,2021年4月1日,英国国防部对外宣布,隶属于英国的“太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可见,美国这一次不仅打算在太空 探索 上拉着一众盟友“围堵”中俄,同时还打算在必要的时候,用“拳头”替代“道理”。不得不佩服,美国这是要将“美式霸权”延伸到太空中,让美国“霸权的恶名”响彻太空。

以上这些都在说明,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非常恶劣,此次神舟12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励着我们要继续发扬“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精神,更是向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中国声音,那就是我们不怕封锁,不管全球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对于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的决心永远不会变!

‘肆’ 谁知道俄罗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苏联成功地将航天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 在世界上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 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宇宙的新纪元。前苏联共发展了五个型号的载人飞船和两个型号的轨道站, 此外还有两个型号的货运飞船。
东方-1号载人飞船
发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员 加加林
飞行任务 世界上首次载人轨道飞行。飞行时间1 小时48分钟。飞行目的是了解人体在航天中的生理反应。飞行中记录了航天员的心电图和呼吸描记图。飞行证实了载人航天的可能性。

东方-2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员 季扎夫
飞行任务 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观察人在失重状态下进食、睡眠、操作工具、书写和播音的能力。飞行过程中, 航天员记录了心电图、呼吸描记图和胸壁冲击图; 还进行了电影、照片的拍摄, 收集了气象学资料。 东方-3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员 尼古拉耶夫

飞行任务东方-3号飞船发射后第二天又成功发射东方-4号飞船。两天内边续发射两艘飞船的目的是要试验两艘飞船轨道编队飞行和轨道上交会的可能性。飞行中两艘飞船间进行了无线电联系。
更详细的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伍’ 观察|俄罗斯载人航天发展如何计划雄心勃勃,但缺钱

【编者按】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发了大众对载人航天的热议。目前衫伍唤,世界上只有中或凯美俄具备独立将本国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能力,但印度、伊朗等国也试图进入这一俱乐部。那么,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载人航天发展如何?
俄罗斯计划在2023年对新一代载人飞船“鹰”进行首飞,但经费的问题可能导致飞船项目像其他航天项目一样不断拖延。
上个月28日,俄国家采购网上发布的俄国家航天集团材料中显示,俄罗斯新型“鹰”号载人飞船将可以绕地球飞行1年左右时间,并可以绕月飞行长达半年。该飞船计划在2023年进行首飞,2024年开始执行无人飞行任务,2025年进行载人飞行。

“鹰”号载人飞船模型。

“老黄牛”老骥伏枥
今年10月,俄罗斯将发射“联盟”MS-19载人飞船,将新一批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这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的第150次发射,发射次数之多、改进型号之多,让其他载人飞船难以望其项背。而且征战太空55年的“联盟”飞船还将继续服役多年,直到俄罗斯新一代载人飞船“鹰”号上岗,可以说是世界载人飞船中的“老黄牛”。
1966年11月,代号“宇宙”133号的“联盟”飞船进行了首次试飞。该飞船由科罗廖夫设计局研制,采用三舱式设计,最前面是轨道舱,之后是返回舱,最后是推进舱。“联盟”飞船其实是为苏联载人登月设计的,但登月计划以失败告终,“联盟”飞船转向近地轨道,出乎意料的是,飞船不仅是苏联载人飞行的主力,苏联解体后还继续服役了30余年。“联盟”飞船重约7.1吨(早期型号重6.5吨),拥有一个2.9吨重的返回舱,内部容积4立方米,可携带3名航天员。
“联盟”飞船的指标并不算出众,尤其是狭窄的返回舱只能容纳3名航天员,而且非常拥挤,但由于后继者迟迟未出现,只能一直改进,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同时代的“双子星”、“阿波罗”飞船早已进入博物馆,甚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航天飞机都在2011年退出了 历史 舞台。现役的“联盟”MS由“联盟”TMA改进而来,重点是使用了电子设备,比如新的电子计算机、遥测指令系统等,实现了全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落点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改进的技术一部分将用于俄罗斯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
虽然“联盟”飞船目前是俄罗斯载人航天的主要工具,但这种飞船毕竟是50年前的设计,再怎么改进,受原始设计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尤其是返回舱空间有限,无法携带更多航天员,不适合用于载人深空探测。

“联盟”飞船改进型非常多,现役的是“联盟”MS。

与其他国家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其实早在苏联时代,“联盟”载人飞船之后的下一代飞船就橘慧曾提上日程,上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曙光”飞船,该飞船两舱式设计,最多可搭载8名航天员,但由于这一时期苏联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加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存在,研制工作还未完成苏联就已经轰然解体,而继承苏联最大遗产的俄罗斯财力有限,完全没有余力继续研制“曙光”飞船,只能在“联盟”飞船基础“缝缝补补”。
进入新世纪后,借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国力有所恢复的俄罗斯开始考虑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2006年,俄罗斯和欧洲联合进行了名为先进载人运输系统(ACTS)的研究,载人飞船的研制才算步入正轨,ACTS早期计划使用ATV飞船的服务舱,外加“联盟”载人飞船改进后的轨道舱。2007年10月,方案再次更改,变为大锥形返回舱加服务舱的设计,后来它的服务舱也改由能源集团专门研制。
2009年,由于欧空局迟迟不下决心,双方合作曲终人散,ACTS飞船计划不得不取消,不过这为俄国新一代飞船“联邦”号的研制奠定了基础。2009年4月6日,能源公司获得了新飞船的研制合同,新飞船被命名为“未来载人运输系统”(PPTS),它是一种兼顾近地轨道和登月任务的飞船。2016年1月15日,俄罗斯航天局正式公布的命名却是“联邦”号,最后又更名为“鹰”号。
“鹰”号飞船也采纳了返回舱重复使用的概念,采用两舱式设计,可以容纳4人进行近地轨道或是深空飞行。为了同时兼顾近地轨道和深空任务,“鹰”号载人飞船使用大小不同的服务舱,飞船重量14吨和20吨两个级别。“鹰”号载人飞船由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安加拉-A5运载火箭发射,将取代目前的联盟号飞船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未来还可用于执行载人登月甚至登火任务。“鹰”号飞船原计划在2015年发射,但因为技术和经费的原因,研制进度大幅落后于原计划,目前已经推迟到2023年。
联想到不断推迟的“安加拉”火箭、“月球”-25等俄罗斯重大航天项目,“鹰”号飞船首飞时间还可能继续拖延,“联盟”号飞船“这头老黄牛”还要继续征战多年。

“鹰”号飞船的返回舱模型。

重启航天飞机靠谱吗?
近几年,俄罗斯考虑重启航天飞机的报道不时出现,但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今年3月,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向媒体表示,俄罗斯正在研发的航天飞机未来可以用于军事任务。俄罗斯“闪电”科研生产联合体总经理索科洛娃表示,作为曾研发“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机构,“闪电”科研生产联合体将建造新的民用航空航天飞机,新的航天综合系统“最近5年内将实现太空飞行”。 俄罗斯航天集团2020年10月的文件显示,该集团计划在2022年9月前投入2.39亿卢布论证建造可重复使用的有翼型航天飞机的必要性。
2011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慢慢脱离国际空间站,包括“亚特兰蒂斯”号在内的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在当年全部退役。美国退役航天飞机不仅宣告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世界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
航天飞机是美苏你追我赶航天竞赛下的产物,由于美国航天飞机最先发射成功,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最早研制航天飞机的国家。其实,恰恰相反,苏联比美国更早启动航天飞机的研制,只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已。
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为了能在太空领域进一步压倒美国,苏联米格设计局的科学家提出了着名的“螺旋”航天飞机计划,而美国航天飞机研制计划在70年代初才正式启动。苏联又在1976启动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并在1988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苏联解体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后续发展戛然而止,而囊中羞涩的俄罗斯更是无法支持航天飞机这个吞金巨兽,成为俄罗斯航天发展路上首先抛弃的对象。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命运非常悲惨,现在已经成为街头艺人涂鸦平台,令人唏嘘不已。

随着经济的好转,俄罗斯开始考虑重启航天飞机,其中比较有名的项目是MRKS航天飞机,该航天飞机外形和“暴风雪”号较为类似,整个航天飞机系统由轨道器和助推火箭组成,助推火箭采用可重复使用和模块化设计,回收方式均为飞回式。火箭经过检修和重新加注燃料之后可用于下一次发射。
MRKS航天飞机在气动布局和内部设计方面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基本相同,主要由前、中、尾三段组成,前段结构可分为头锥和乘员舱两部分,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和防热系统。航天飞机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载荷舱。舱内可以装载各种卫星、空间站等。尾段安装了多台发动机,可为航天飞机入轨和离轨提供动力。据悉,MRKS航天飞机可将35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非常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MRKS航天飞机项目至今没有什么进展。与俄罗斯其他重大航天项目一样,钱是最大的问题。每架MRKS航天飞机的成本可能不低于1.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研发的费用。美国航天飞机研发费用平摊到每架飞机约20亿美元,俄罗斯这几年每年的航天预算在50亿美元左右,这几年俄罗斯经济并不好,加上安加拉火箭、探月计划等项目占据了不少的航天经费,大型航天飞机过于烧钱,很难得到支持。
对于俄罗斯来说,研制类似美国X-37B的小型无人航天飞机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可以使用现役的运载火箭发射,研制成本和运营成本也比“暴风雪”这样的大型航天飞机少很多,而且可以满足军用需求。

‘陆’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竟然是它

你知道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哪种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RD170火箭发动机,是苏联为能源号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 采用高压补燃循环 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 海平面推力740吨 海平面比冲:309.5 s 真空推力:806.2吨 真空比冲:337.2 s 其改进型RD171M真空推力提高到了846.5吨 用于天顶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俄语:11К25,Энергия)苏联研制的一种超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至今仍保持运载能力最强的世界纪录。

中文名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 外文名 11К25,Энергия 首 飞 1987年5月15日 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概念

是由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设计的苏联火箭。 作为重型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以及作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发射纬度北纬46度,能源号近地轨道运输能力为105吨货物,地球静止轨道运输能力为20吨,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7”。

它是一种全新设计结构、推力大、寿命长的运载火箭,这些特点使它至少与使用得最多的联盟号运载火箭(A4) 一样地扩大其性能。能源号性能提高表现在能把100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相当于目前苏联每年送入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枚能源号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等于五枚质子号SL一13 运载能力或15枚联盟号A4的运载能力,然而,不应设想用这样的数字就能表明

SL一4和SL一13已经过时了,它们仍将被继续用于它们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各次发射任务中。很明显,苏联人从 G 型运载火箭的失败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教训并就直接应用于能源号运载火箭开始着手于初步设计中。基本技术要求包括:

1. 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运载能力不少于100吨;

2.使用低温燃料即液甲烷或液氢;

3.各级保留使用液态燃料及其可控性;

4.所有有价值的部件可回收;

5.强调机组人员的安全,即运载火箭按载人要求进行设计;

6.具有技术水平高又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以保证快速发射和重新发射;

7.整个运载火箭尽可能坚固。[

研发

在取消了不成功的N1火箭后,1974年,苏联开始了对新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如NASA用航天飞机取代土星5号的计划,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提出了祝融星计划(Vulkan),计划设计一种以质子号运载火箭为基础,使用与质子号相同燃料、比质子号更大、推力更强的、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火箭。

1987年5月15日,苏联价值200亿英镑的“能源”号 (Energia) 重型运越火箭首次从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坦发射场 发射试飞成功,从而表明,苏联即将在工业开发太空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能源”号的研制工作可追溯到60年代。当NASA于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后不得不放弃 “土星” V 时( “阿波罗一联盟” 号的联合飞行是在2年后用小型“土星”1B进行的),苏联却仍在继续研究高能低温推进技术。1981年美国防部终于宣布,苏联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重型运载火箭,国防部称之谓SL一W。这种火箭既可以是用于发射大型无人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火箭,也可以是一种地球一轨道间的助推器,用于发射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 的苏制轨道器。有资料表明,这种轨道器是和SL一W同时研制的。

“能源” 号是一种两级运载火箭,总长度为60m,芯级直径约为8m。总发射质量约为19600 kN (最小估计值),总发射推力为 29400 kN。推重比大致与美国航天飞机相当。其比冲4705以上,单台推力323 kN 以上,均比美国航天飞机高。 “能源” 号能将270t载荷送到低地轨道(约180km)、32t载荷送到月球或 27t载荷送到火星和金星。如经过充分改进,还能一次将270 t 载荷送入轨道,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能源号火箭被设计用来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这也是能源号的载荷位于火箭的侧面而不是顶部的原因。但是能源号同样可以执行重型卫星的发射任务,能源号的第一次发射中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而且第一次发射中,有效载荷没有正常工作(极地号与能源号成功分离后调整姿态失败,重返大气层解体)。能源-暴风雪计划的遗产是RD-170系列发动机和天顶号运载火箭。其中天顶号火箭的芯级和能源号的助推器相同。

为解决与运载火箭多次重复使用有关的结构、回收等问题创造了必要的试验与研究条件。“能源号”迄今仍是二次使用的运载火箭,费用昂贵。为了大幅度地降低使用成本,苏联正在进行火箭助推级和芯级回收与重复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在“能源号”火箭每个助推器外侧的上、下两端增设了回收设备舱,在底部还可以安装一个独特的折叠式桨叶状减速机构。在“能源号”发射后可以借助回收系统来回收助推级乃至芯级,此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技术亦用于安加拉号火箭。苏联能源号和安加拉的火箭回收技术方案比SpaceX早好多年,然而因为缺少资金研发只造了一次性的。

变型详况

苏联巨型运载火箭能源号的一些方案预计会得到发展,其中最大一种方案可把215 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第一种能源号 (1987 年5月15号发射) 是由捆绑有四台助推器的芯级和在其一侧连接的带有单台“远地点发动机” 的上面级组成,在今年5月15号发射的能源号运载火箭中,这台 “远地点发动机”不能正确点火。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全长60米,能把重达1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改型预计用来发射苏联大型航天飞机。在明年内可能对这种大型航天飞机(可能采用一种加固型航天飞机试验模型) 进行一次不载人试验飞行,但是载人任务飞行预计到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才能实现。苏联 的这种大型空间站 (预计1991年后苏联将用大型空间站来代替当前使用的和平号空间站) 能用捆绑有六台或八台助推器且备有高能上面级的能源号改进型送入轨道,能源号运载火箭最大改进型高达110米,几乎和美国的阿波罗—土星5一样高,但具有更大的推力。

有经验的宇航员格赫曼·泰托夫在莫斯科电台发表讲话说,能源号火箭能实现建立载人的月球研究站和载人飞行到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等空间计划。能源号运载火箭可把重达32吨的有效载荷送至月球。

同时,苏联报纸已经透露了在普列谢茨克的北部发射场 的详细情况 , 虽然苏联人在1966年首次使用过这个发射场,但是他们在1984年才第一次承认它的存在。

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的卫星有闪电、流星、宇宙和国际宇宙,还包括发送到极轨道的 “科学空间勘察”卫星。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实质上是用来发射大部分苏联照像侦察卫星的发射场。宇宙号1875 (于1987年9月3号发射) 正是这种卫星。它被发射到3公里至208公里之间的轨道上,轨道倾角为73°。9月8号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用一枚SL一8运载火箭发射了六颗宇审号军事通讯卫星。

闪电和流星卫星是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台上发射的,而小型和中型的宇宙号和国际宇宙卫星却是在称为虹号和上升号的发射台上发射。

试射与计划中止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就因为苏联解体、资金不足等原因不再使用。

首次发射

能源号在1987年5月15日20时30分第一次发射,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发射后期,箭载RD-0120发动机提前停止燃烧,载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次发射

1988年11月15日进行第二次发射,能源号顺利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预定轨道。

计划中止

伴随着苏联解体,能源号火箭停止生产。虽然能源号不再生产,由其助推器发展的天顶号火箭仍在服役,其主发动机RD-170衍生的RD-171仍使用于天顶号火箭。

影响以及结局

能源号运载火箭所使用的氢氧发动机RD-0120,它的真空推力为190吨,真空比冲为454.5秒(仅次于美国338吨的RS-68、213吨的SSME、优于法国136吨的Vulcain 2,日本111吨的LE-7A)。美国的宇宙神五号运载火箭使用RD-170系列火箭发动机的衍生型号RD-180,美国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使用衍生型号RD-181。韩国罗老号火箭以及俄罗斯安加拉火箭使用另一衍生型号RD-191。天顶号运载火箭则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挪威四国成立海上发射平台,这家公司拥有能源号全自动发射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是独家的。能源号大体和N-1运载火箭、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以及雅克141结局一样被美国人购买用做航空航天技术储备。

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仅存的能源号M火箭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4] 。

相关设计

火神号

祝融星(Vulkan-Hercules)能源家族的原型,最初始设计,该火箭家族运载能力涵盖10~200吨级。采用模块设计,助推器(天顶号)可以单独发射荷载,Vulkan发射质量达到4747吨,为两级半火箭,高度88米,配有逃逸塔,低轨道运载能力200吨,地球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36吨,还可以将43吨的货物送往月球(直接起飞),52吨的货物送往火星。

后来在苏联国防部的干涉下,改型火箭的研发中断,改为研发该火箭的单级型号,也就是能源号,原因是该构型可以采用背负式搭载超大尺寸的荷载。运载能力200吨能源号还远不是苏联计划中的最大型号的运载火箭其中披露的RD170系列的图,有个六燃烧室的火箭发动机。

能源号M

能源号M是最小的衍生型号,使用二到四个经过改装的天顶号火箭作为助推器,芯级中只有一个RD-0122发动机。能源号M旨在取代质子号运载火箭,但是在1993年输掉了和安加拉火箭的竞争。

能源II号

能源II号,又称 Uragan (俄文:Ураган, Hurricane)是一种计划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火箭。该衍生型号的芯级可以自行再入和滑翔降落。

‘柒’ 载人飞船的各国飞船

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是“东方号”,每艘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员,共发射6艘。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飞上太空。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飞行的第一人。1963年6月16日,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女航天员。以“东方号”飞船为基础改造而成的“上升号”是苏联的第二代飞船,共发射2艘。1964年10月12日发射的上升-1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飞船。航天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历时10分钟。
前苏联、俄罗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载人飞船系列是“联盟号”,分为联盟号、联盟T和联盟TM三个阶段,能载3名航天员,具有轨道机动、交会和对接能力,是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计划中重要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69年1月15日,联盟-4与联盟-5首次进行了两艘飞船的太空对接。 “水星号”是美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系列,共发射6艘。1961年5月5日阿兰·谢泼德乘第一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揭开了美国载人航天的序幕。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乘第3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首次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美国第二个载人飞船系列是“双子星座号”,共发射12艘,其中前2艘未载人。1965年3月23日发射的双子星座位-3是美国第一艘载2名航天员的飞船。在1965年6月3日发射的双子星座-4飞船上,怀特出舱21分钟,成为美国首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阿波罗号”飞船是根据美国阿波罗计划量身定做的载人航天飞船。1968年10月,第一艘载人的阿波罗-7号飞船发射升空。在此之前,阿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飞行试验。从阿波罗-7号到阿波罗-18号,美国发射了12艘阿波罗载人飞船。其中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于7月20日实现了人类历史的首次登月,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共有6次登月成功,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联盟号与阿波罗对接:1975年7月15日发射的联盟-19飞船与美国的阿波罗-18飞船在轨道上成功对接,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国际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于1992年,经过7年伏告碧的努力,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飞船发射场,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由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缺举进入轨道。经过21小时的轨道飞行,飞船返回舱在15圈时进入返回轨道,并于21日凌晨3时41分准确着陆于预定回收场,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这项试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和2002年3月“神舟2号”和“神舟3号”又相继完成了无人试验。尤其是2002年12月30日,“神舟4号”飞船搭载了2名模拟人又升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为实现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10月15日9时,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神舟5号”和“ 神舟6号 ”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以及费俊龙、聂海胜2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也是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以来,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1992年,中国“921”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友槐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飞船 发射日期 飞行目的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号 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对接,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号 2013年6月11日17点38分发射,将与天宫一号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承载的宇航员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未定 发射时间未定,将与天宫二号对接,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捌’ 刚刚,SpaceX“炸了”一枚猎鹰9火箭!马斯克考验宇航员逃生系统

随着飞船脱离,猎鹰9号火箭空中爆炸解体,载人飞船的飞行终止测试顺利完成,SpaceX 已经扫除了所有关键障碍,无限接近成为史上首个私营载人航天发射商。

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晚 11 点 30 分,SpaceX 的载人航天计划迎来了发射前的最重要一次测试——载人龙飞船的飞行终止测试,确保在正式载人任务时,飞船能在火箭出现意外时紧急脱离,保证人类宇航员安全着陆。

一枚四手猎鹰9号火箭搭载着载人龙飞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点火升空,经过约 1 分 26 秒飞行后,火箭发动机停车,龙飞船按计划在超音速的条件下启动逃逸系统。龙飞船上 8 台发动机在近 20 公里左右的高度同时启动,在短短 2 秒内迅速脱离猎鹰 9 号火箭。

而同样在超音速情况下飞行的猎鹰 9 号则在飞船脱离的瞬间失去姿态,在数秒内解体爆炸,上百吨燃料在空中炸成一团火焰,为龙飞船的终止测试上演了一幕最极端、也是最为真实的“意外情况”。

在随谈山蚂后载人飞船着陆过程中,一个小型降落伞先打开,稳定住不断旋转的飞船。随后 4 个主降落伞展开让飞船缓慢落在海上,最终,此次意义重大且视觉感受满分的飞行终止测试仅过了不到 10 分钟便宣告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测试中,飞船上还带了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测试假人,目的是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所有必要数据,以确保未来人类宇航员的绝对安全。

经过数年开发,以及过去两年时间里的密集测试,此次飞行终止测试已经是载人龙飞船正式走马上任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测试。

随着今天测试圆满成功,SpaceX 龙飞船将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届时 SpaceX 将成为首个进行载人发射的私营航天企业,正式开启私营载人航天大时代。

在马斯克充满野心的廉价航天版图中,载人飞船的可重复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今,火箭的重复使用已经常态化,下一步就是迈向载人飞船的可重复使用。

业界标杆 SpaceX,总是不走寻常路。

载人龙飞船的逃生系统设计,再次跳脱传统,抛弃了主流的逃逸塔,而是让飞船本身兼具有自主逃生功能。

这样设计有什么道理呢?这背后,寄托着马斯克的一个重要梦想。

载人飞船的发射逃逸系统是载人航天任务中必备的应急系统。在运载火箭或曾经的航天飞机点火升空过程中,若发生不可逆转的故障,从而威胁到宇航员生命安全时,逃逸系统会帮助宇航员迅速脱离火箭并返回地面。

在过去进行的载人发射任务中,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火箭均配备了逃逸塔。在每次载人发射任务中,这个尖尖的逃逸塔就像一个小型火箭一样接在火箭的最顶端。

在发射阶段出现意外时,逃逸塔上部的发动机能迅速启动,将坐在里面的航天员从运载火箭上拉走,脱离事故火箭并最终通过伞降的方式回到地面。但由于飞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同样可以利用飞船自身的变轨发动机将飞船推离危险区。因此,逃逸塔通常在发射约 2 分钟左右会被抛离,以减轻重量。

在人类航天史上,逃逸系统被使用的次数屈指可数。

2018 年 10 月 11 日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执行常规的载人发射任务,计划将两名分别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但火箭一二级在分离过程中发生撞击造成发动机故障。指挥中心随即宣布任务失败并指挥宇航员逃生。

由于逃逸塔含埋已经在发射 2 分钟时被抛弃,逃生系统被激活后,首先是激活飞船的推进系统,实现与火箭分离,紧接着载有两名宇航员的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通过唯则伞降系统和着陆反推系统最终实现安全着陆。

再往前看则是在 1983 年 9 月,苏联进行一次载人发射任务时,火箭在发射前意外起火,逃逸系统紧急启动,逃逸塔迅速点火将飞船拉走,成功救下宇航员。

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航天史上唯一一次成功使用逃逸塔。

由此可见,昂贵的逃逸塔使用频率极低,但载人航天任务在安全至上的诉求下,这又成为一个标配,不得不在每次发射中都丢掉一个逃逸塔。

与此同时,过去使用的载人飞船,包括上面的返回舱、轨道舱都是一次性的。而已经实现火箭重复使用的 SpaceX,又打起了载人飞船的主意,如果实现其可重复使用,这将大幅降低载人发射的成本。

这在航天史上亦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

要实现重复使用,SpaceX 的载人龙飞船第一步就是舍弃逃逸塔,在飞船四周配备了 8 台 SuperDraco 发动机,实现了“自带逃逸系统”,在逃逸甚至是返回落地时可以随时启动。

其中每台 SuperDraco 发动机都可产生 1 万 5 千磅的推力。8 台 SuperDraco 同时点火产生的推力可在 1.2 秒内将飞船从 0 加速至 100 英里/小时,最高速度可达到 345 英里/小时。

与此同时,载人龙飞船配备了可更换隔热罩。其他飞船在返程进入大气层时,必须借助隔热罩摩擦减速和烧蚀降温,导致飞船无法重新使用;而载人龙飞船则重新设计了飞船隔热罩,实现了模块化更换,为飞船重复使用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降低成本,载人龙飞船还通过材料技术上的突破,让飞船自己在大气中飞行时具备足够的保护能力,摆脱了对整流罩的依赖。

但这种追求低成本的大胆设计同样会带来可靠性问题。原因是逃逸发动机和推进剂贮箱就安装在宇航员的加压舱周围,由于逃逸发动机贴近宇航员座位,发动机或是推进剂稍微出现异常便会直接威胁到宇航员的安全。

趋于保守的 NASA 对此方案并未完全信任,要求 SpaceX 以及同样采用了类似方案的波音进行更加严格的测试。

2019 年 4 月,SpaceX 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对刚回收不久的载人龙飞船进行静态点火测试时出现意外,在飞船发射系统内,氧化剂泄漏进入到航天器的推进系统中,造成止回阀失效并在高压下引发爆炸,直接摧毁了整个飞船。

SpaceX 通过数个月时间的调查和改进,最终将那次意外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解决。

从进度上说,此次飞行中止测试是 SpaceX 进行正式载人发射任务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测试环节,从 2013 年载人飞船项目启动至今,SpaceX 距离最后的载人发射终于只有一步之遥。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执行发射任务的猎鹰 9 号火箭是第 4 次执行发射任务。早在 2018 年 5 月,它就在正式发射任务中登场,在今天发射进行前,这枚火箭已经 3 次发射并全部实现回收。

为了更好模拟真实载人发射时的情况,在此次不会进入太空的发射任务中,SpaceX 仍将这枚火箭灌满了燃料,甚至在完全不会使用的二级火箭上也将燃料加满。

不过在关键的发动机上,由于二级火箭在此次任务中不需要点火,SpaceX 将二级火箭上的梅林发动机全部拆下,换上了同样重的替代品,这同样是为了模拟实际任务中火箭的真实重量。

对猎鹰 9 号火箭来说,9 台发动机一秒钟就能消耗 540 加仑燃料,为了能够“喂饱”这些发动机,猎鹰 9 火箭携带的燃料质量达到数百吨,足以通过两级火箭将超过 20 吨的荷载送上数百公里的近地轨道。

而此次发射任务仅进行了不到 2 分钟,火箭内部剩余了大量燃料,就是一颗巨型炸弹。SpaceX 在测试前也预测,当载人飞船离开火箭后,火箭的正常飞行状态会被打破,而失去姿态导致火箭在空中爆炸则是可能性最大的结果。

也正因此,SpaceX 关闭了往常会开放给爱好者观看发射的看台,但这依然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大批火箭爱好者被这一消息吸引,前来观看发射,除了期待能看到飞船进行逃逸测试,他们也想看看这个上百吨重的大油罐最终会炸出什么样的景象?

此外,SpaceX 也为了此次火箭爆炸做好了充分的善后工作准备,SpaceX 表示,不管这枚运载火箭是在何种状态下爆炸,SpaceX 都会有专门的团队将爆炸留下残骸从海上清理干净。

这一“计划中”的火箭爆炸,也将成为 SpaceX 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次爆炸。

众所周知,猎鹰 9 号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型成功进行回收并实现重复使用的火箭。作为如今市面上最当红的火箭型号,猎鹰 9 号火箭凭借着非常廉价的发射费用和超高的可靠性成为了一款明星火箭。

但 SpaceX 走到这一步并不简单。从 SpaceX 成立至今,在各种测试和发射任务的失败都从未间断,而失败则常常与爆炸相伴。

例如 2014 年,SpaceX 为了研究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早期火箭 F9R 在一次悬停测试中出现异常,在空中直接自爆。

2016 年 9 月,猎鹰 9 号火箭在发射前的常规静态点火测试中爆炸,事故造成一枚全新的猎鹰 9 号火箭和价值 2 亿美元的 Spacecom Amos-6 通讯卫星损毁。为了研究事故原因,SpaceX 在 4 个月后才重新开始了发射任务。

2019 年 4 月,SpaceX 载人龙飞船在一次静态点火测试中发生剧烈爆炸,飞船被直接摧毁。

有人戏称 SpaceX 每年一次花式爆炸已经成为了一个优良传统。甚至 SpaceX 自家也专门做了一期“爆炸集锦”,收集了几乎所有 SpaceX 在发射任务和火箭回收瞬间的失败画面。

可以预见的是,SpaceX 的爆炸集锦视频未来还会持续更新下去

尤其是马斯克已经发布的瞄准星际旅行的 Starship 飞船,作为“最强宇宙飞船”,Starship 计划有效载荷最高可达 150 吨,这一数字已超过登月使用的土星 5 号超重型运载火箭——它是史上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如今,Starship 飞船的原型机已经从工厂里一个一个地生产出来,迎接它们的将是最严苛的测试,以及难以避免的爆炸。

比如,2019 年 11 月,Starship 的原型箭 MK1 在贮箱加注测试中顶部被崩飞。

就像马斯克曾经说的,没有失败,就没有创新,如果你没有经历失败,那说明你还不够创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爆炸,那么 SpaceX 今日所展示出来的创新能力可能都无从谈起。

美国失去载人上天能力,已经超过 8 年时间。NASA 急需 SpaceX 和波音两家商业公司能够扛起美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大旗。

在 NASA 的美好愿景中,一旦波音、SpaceX 的载人飞船正式上任,NASA 将会逐渐减少通过俄罗斯联盟号进行载人飞行任务。同时 NASA 官员也曾表示,将反过来向俄罗斯销售船票,让俄罗斯宇航员乘坐波音和 SpaceX 的飞船。

为此,从 NASA 在 2010 年启动的“商业乘员开发”(CCDev)计划,资助私营航天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载人航天飞船研究,至今已经撒下近 84 亿美元。

这其中,波音获得的资助超过了 49 亿美元,NASA 在这一计划中,半数以上资助进了波音公司的口袋。相比之下,SpaceX 获得的支持要少得多,约 31 亿美元。

而 SpaceX 开发的载人龙飞船已经在 2019 年 3 月成功进行无人首飞,运送货物往返国际空间站。

因此可以说,被悉心照料、巨资喂大的波音 Starliner 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水平。

首先在时间上,SpaceX 的载人龙飞船和波音的 Starliner 原本都计划在 2017 年实现载人飞行。两者已经进行了不止一次的延期。

而且,两家公司在载人发射的价格上也有明显差距,从一份美方报告可知:SpaceX 载人龙飞船的报价为每个座位 5500 万美元。但波音给出的报价则要 9000 万美元,比前者贵了 60% 以上。

而对波音来说,一个月前的发射失败带来的打击才是更加严重的。

2019 年 12 月 20 日,一枚宇宙神 5 号火箭在美国肯尼迪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中心发射升空,波音公司的 Starliner 载人飞船开始了首次无人测试飞行。

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预定高度后船箭正常分离。但 Starliner 飞船在后续利用自身发动机点火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在火箭升空 1 小时后,任务组表示飞船未能进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所需的预定轨道。Starliner 载人飞船的首次无人飞行测试提前宣告失败。

这一失败意味着 Starliner 载人飞船在经过多次延期后,不得不将发射时间表再一次向后推迟。

反观 SpaceX,虽说载人飞船的研发并不是一路顺风顺水,但在进度上则明显比波音走的更快。

2019 年 3 月,SpaceX 开发的载人龙飞船在首次进行无人首飞任务时即获成功,运送货物往返国际空间站。

虽然在随后的一次测试中,载人龙飞船的爆炸引起了不少来自外界的担忧,但后来 SpaceX 在修复了发动机问题,以及在降落伞等测试中的出色表现,重新赢回了不少信心。

随着此次载人飞行中止测试的成功完成,SpaceX 终于具备进行正式载人飞行任务的资格,私人载人航天时代已然到来。

‘玖’ 苏联的运载火箭有几种

1957年8月27日, 前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则轰动全球的公告:1957年8月2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这则公告宣称:火箭试验进展顺利。经过短时间的远距离飞行之后,火箭在预定区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一个半月后,10月4日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行。

卫星号运载火箭

卫星号运载火箭奠定了苏联航天运载工具发展的基础。它是用苏联P—7洲际导弹改装的,火箭由一枚芯级火箭和4台侧挂助推火箭并联捆绑而成。全长29.17米,起飞重量267吨,有效载荷1.3吨。为了控制航向,火箭另外安装了12台可摆动的小型游标发动机。火箭发射时,5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在飞行中,4台助推火箭先行熄火和分离,芯级发动机继续工作,直到把卫星送入轨道。卫星号火箭用来成功发射了3颗人造卫星。

东方号/闪电号/联盟号运载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它在卫星号两级火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火箭,因此它的运载能力比卫星号增大了2.5倍。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4个长19米,底部直径3米的助推火箭。中心两级火箭,长28米,上面一级长不到4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4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种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多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未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59年1月2日试飞,发射成功月球1号探测器。后来又4次用于发射动物卫星舱的试验,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截至1980年,东方号火箭总共发射了85个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载人飞船。在东方号火箭的基础上,1961年又研制成功闪电号和联盟号两种系列火箭。

闪电号以改装后的东方号三级火箭,再加上第四级构成,火箭全长42.8米,起飞重量300吨,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最高达到7吨。1961年2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随后相继用来发射了7个金星号,10个月球号,1个火星号探测器和数十颗闪电号通信卫星。

联盟号火箭系因发射联盟系列载入飞船而得名。它是由东方号三级火箭改进第三级后的新型三级运载火箭。总长49.3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地运载能力为7.5吨。1963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宇宙22号卫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后用来试验发射两艘上升号载入飞船。1967年开始用来发射联盟号,联盟T号系列载入飞船和进步号自动货运飞船。

旋风号运载火箭

1966年开始发展。谢尔登编号系统对“F”型火箭的描述不够准确。依照惯例,该型火箭用它第一次发射的卫星名称命名。它以采用可贮液体推进剂的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SS-9为基础发展而来。直到1977年,所有的旋风运载火箭都在拜科努尔发射。旋风火箭第一级直径3米,载荷整流罩直径2.7米。第二级采用RD-219推力可调发动机,最大推力90,000 千克。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第二级空重1,500千克。大多数时候,第二级会为载荷做适应性修改,成为载荷的一部分,这一点和美国的阿金纳上面级很相似。发射条件:气温-40℃ ~ +50℃,风速小于20米/秒。载荷对接完成后发射准备时间最长24小时。

SL-10 (F-1r) 第一次使用是在1966年9月,它发射“宇宙U1”(U代表不公开发射)进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测试飞行。它将弹头送入轨道,经南极上空,绕地球运行不到一周后就重返大气层,这样就可以出其不意地打击美国的目标。F-1r中的r意为反推火箭。

SL-11 (F-1m) 发射RORSAT卫星,即海洋雷达侦察卫星。卫星与火箭上面级合为一体,上面级装有离子发动机,用于精确地维持轨道高度。F-1m中的m就代表这种机动系统。

SL-11 (F-1s) 发射EORSAT卫星,即海洋信号侦察卫星。和RORSAT任务一样,F-1sd的上面级也承担着精确维持EORSAT卫星轨道的任务。EORSAT的运行周期是93.5分。RORSAT卫星和EORSAT卫星配合工作,对美国海军舰只进行探测、跟踪、定位。

SL-14 (F-2) 取代联盟火箭发射电子侦察卫星、“流星”气象卫星和部分民用卫星。低轨道运载能力5,500千克。F-2是F-1增加第三级而来。高39.27米。在拜科努尔发射时,轨道倾角75.8°从1977年首次发射到1987年,63次发射仅有2次失败。到1992年,共进行97次发射,成功93次。

天顶号中型运载火箭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是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II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天顶号III型是三级运载火箭,它在二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级,用于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它高轨道或星际飞行轨道。2型与3型用的一子级和二子极是相同的。

天顶号是前苏联继“旋风号”后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厂,火箭呈水平状态进行总装、测试、转运至发射台。所有发射操作, 包括火箭离开总装测试厂房,由铁路转运至发射台、起竖、 连接电路、气动与液压系统、测试、加注推进剂、点火等都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自动进行的。

天顶号II型最大长度57米,最大直径3.9米。天顶号III型最大长度61.4米,最大直径3.9米。闪电号和联盟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的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基本舱或其它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近地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型军用、民用卫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层空间发射大型有效载荷。

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助推级和芯级同时点火,助推级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毕后,芯级将有效载荷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与有效载荷分离。尔后有效载荷靠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87年5月15日,前苏联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成功一枚超级运载火箭。它的总设计师古巴诺夫披露了这种巨型火箭的细节: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这种命名为能源号的运载火箭由两级组成。第一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火箭,高39米,直径4米;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组成。发射时,第一,二级同时点火,第一级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后,由地面控制脱离芯级火箭回收,经修理后可重复使用50次;第二级即芯级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运行。

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将不载入人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载入太空轨道飞行,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质子号运载火箭

质子号运载火箭(俄语:Протон)是苏联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系列的名称,该系列也被称为Д运载火箭。“质子”号火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苏联及其航天力量的继承者俄罗斯在发射大型航天器时的主要运载工具。由于Н-1探月火箭的研制失败和对能源号运载火箭的弃用,质子号火箭实际上成为俄罗斯现在拥有的发射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以横向比较而言,质子号系列中最大型的产品的运载能力远逊于能源号和美国阿波罗计划中使用的土星5号火箭,与美国的大力神4型及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处于同一水平,强于中国和日本所研制的任何一种火箭。俄罗斯与乌克兰研制的安加拉号,以及美国最新研制的宇宙神5型箭中的某些型号,其运载能力可能也强于质子号。

在前苏联的航天活动中,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最为频繁,它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前之一。它先后研制有二,三,四级3种型号。最大一种四级火箭全长44.3米,底部最大直径7.4米,起飞重量800吨。第一级由6台助推火箭组成,中心是一个直径较大的氧化剂箱,四周捆绑6个燃料箱,起飞推力达1000吨。第二级高约13.7米,装有4台发动机,总推力为240吨。第三级高6.4米,装1台发动机,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调发动机。第四级高5.5米,装有1台封闭式循环发动机,可二次点火。这种火箭可将21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1965年7月16日,质子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一颗重达12.2吨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1年4月19日以发射成功重17.5吨的礼炮1号轨道站。从1971年到1973年相继发射了6个火星号探测器。1974年发射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宇宙637号。1975年到1983年陆续发射了金星号探测器,1984年发射两个维加号哈雷慧星探测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轨道站和平号送入太空。这一系列发射纪录,表明质子号火箭对于前苏联航天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前苏联的领土上有三座航天城:拜科努尔,卡普斯丁亚尔和普列谢茨克。其中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最负盛誉。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位于莫斯科东南2100千米的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丘拉坦沙漠地带,始建于1955年,占地广阔,装备齐全。
在这里,火箭飞行路线可跨过朝东和东北方向的一片杳无人烟的宽阔地带,空间轨道在苏联境内就有几千千米,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上的赤道上空为止。由于它在前苏联境内属低纬度地区,有利于将各种航天器发射入轨。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飞上太空,后来的联盟号系列载入飞船,礼炮号和和平号轨道站,还有部分人造卫星和月球号,金星号,火星号空间探测器也都从这里发射进入太空

起飞号系列运载火箭
在介绍宇宙号火箭时曾提到,1997年12月,俄政府决定由俄航空航天局全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该局后来成立了发射服务公司,专门负责俄小型运载火箭的市场开发和弹道导弹转为运载火箭的工作,其中包括起飞号小型运载火箭的市场开发和发射操作。
起飞号是一种五级运载火箭。它是由使用固体燃料的洲际导弹RS-12(SS-25)改造而来的。该火箭价格低廉,很有竞争力。但由于俄内部管理原因以及复杂的批准程序,起飞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另外,1993年和1995年的两次试飞均告失败,也影响了该火箭的研制进度。
1996年10月,俄罗斯与加拿大阿克瑞特宇航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同意在加拿大北部的马尼托巴地区建设发射场,使用起飞号火箭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但由于双方政府方面的原因,此项目搁浅。
发射服务公司介入起飞号火箭推销工作后,力图排除干扰,但成效不很明显。到1997年12月24日起飞1火箭在斯沃博德内发射场成功发射,将美国地球观察公司的“晨鸟”遥感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项目才有了一点起色。
1999年4月,俄罗斯与以色列西印度洋空间公司签署了用起飞号火箭发射3颗“地球资源观测卫星”(EROS)的合同。但由于卫星方面的原因,直到2002年7月,才完成了其中的一次发射任务。另外,起飞号火箭还发射了瑞典宇航公司的“奥丁”科学实验卫星。

第聂伯号系列运载火箭
第聂伯号系列运载火箭是由洲际导弹RS-20(SS-18)改造而来的。根据俄罗斯和美国达成的反弹道导弹协议,RS-20弹道导弹在被销毁清单之列。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政府于是成立专家组,对RS-20导弹转为商用运载火箭——第聂伯号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第聂伯号系列火箭有三种型号。第聂伯1采用了原导弹所用的“拖拉式”有效载荷分离方法,而第聂伯M将改用常见的推进式有效载荷分离系统。第聂伯3配备了旋风号火箭所用的S5上面级。所有发射均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采用发射井方式。第聂伯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4000千克。
第聂伯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任务完成后,授权美国固体火箭生产商ATK锡奥科尔公司负责市场开发。它的发射费用仅有800~1100万美元,一度受到一些欧洲国家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的青睐。据报道,欧空局的“低温星”项目和德国的“大地SAR-X”项目均选择了第聂伯号火箭来承担其发射任务。美国跨轨道公司也计划使用第聂伯号火箭发射其第一颗商用月球卫星“开路者”。该卫星可向地球转发月球表面的数据和图像。1999年4月,第聂伯1首飞获得成功。2000年9月进行了第二次发射。

呼啸号运载火箭
1991年冷战结束后,UR-100N(SS-19)型洲际导弹成为前苏联转为商用运载火箭的首批洲际导弹。该项目被命名为“呼啸号”。转换后的呼啸号火箭配和风K或和风KM上面级,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可以把18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至200公里、倾角63度的低地轨道。1994年和1995年间,赫鲁尼切夫中心与德国原戴姆勒-克莱斯勒宇航公司联合成立了欧洲呼啸合资公司,负责呼啸号火箭的市场开发。
为了验证UR-100转为航天运载火箭后的能力,1990年11月20日和1991年12月20日,呼啸号火箭分别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发射井进行了两次亚轨道试飞。1994年12月26日,该火箭在拜科努尔进行了首次正式飞行,将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00年5月16日,配备新型上面级和风KM和安加拉号火箭整流罩的呼啸号火箭终于在普列谢茨克进行了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两颗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呼啸号是一种三级液体燃料火箭。全箭长29.15米,第一和第二级直径为2.5米,整流罩直径2.6米,起飞质量107.4吨。上面级和风KM具有再次启动功能。由于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灵活性高,呼啸号很适于发射地面备份卫星。
呼啸号火箭的第一次商业发射是2002年3月17日进行的。这次发射成功地把美国航宇局的两颗科学卫星送入轨道。随后,它在2002年6月20日发射了两颗铱星。截至2003年底,呼啸号火箭共进行了8次发射(包括两次亚轨道试飞)。2003年6月30日,它曾进行了一次一箭九星发射,用户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捷克、加拿大、丹麦和日本等。

‘拾’ 美俄航天技术有什么差别 那个更先进

航天事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从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航天理论算起,他是1903年出了一本书,从那个时候算起,现在已经有105年了。如果真正从苏联1957年开始航天发射,也有51年的历史了。在开始,苏联和美国的基础相差不多。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进行火箭的探索,美国也进行火箭探索。当时在苏联以科罗廖夫,即后来的航天总设计师,领头进行火箭研究。美国1926年3月26号,就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体火箭。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两个国家已经开始起步了。真正投入实践,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有一个火箭专家叫布劳恩,也是很有名的火箭专家,他为德国研制成功了V2导弹,也叫V2火箭。但是V2导弹并没有挽救德国法西斯的命运。德国法西斯投降以后,苏联和美国,在他们技术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两个国家过去火箭技术的基础,在冷战中互相竞争,这样,促成了火箭技术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如果从1945年到1957年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也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开始了真正的航天事业。
在冷战中,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竞争。他们首先从军事上要取得优势。军事上的优势,当时导弹是最先进的武器,必须要掌握这个武器。导弹是在火箭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苏联到1957年的时候,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1957年8月,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到10月4号,苏联用P-7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把P-7导弹改装成卫星号火箭,发射成功了第一颗卫星。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提出来要发射卫星,美国和苏联都在准备,但是互相都不知道。苏联发射成功以后,美国不太相信。后来苏联发射成功以后,美国有一点慌张了,赶快要追上苏联。苏联是统一领导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来研究。美国人是分散的。美国海军在研究先锋号火箭,这在苏联第一颗卫星发射之前,每一次都试验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转向布劳恩领导的陆军研制红石导弹,在红石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丘比特C运载火箭。在1958年1月31号,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三个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卫星叫探险者一号。这两种火箭的水平也差不了多少。但是由于竞争的关系,当时谁都想争得第一,想以此称霸世界,来显示他的威力。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过后,两个国家都在准备载人航天,想把人送上太空去。也是苏联走到了前面。两个国家都在竞争,苏联是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的东方一号飞船是由东方号运载火箭发射上去的。美国原来也不知道它能够先发射,加加林上天以后,美国又慌张了。美国接着又发射了,1961年5月5日发射了由航天员谢泼德乘坐的飞船,没有到轨道上,是直上直下的飞行。第二次又发射了一次,格里索姆坐在水星5号飞船上面,也是直上直下的飞行。大家都知道要上轨道,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他们达不到这个高度,只做了两次亚轨道飞行以后,在1962年2月20号,水星6号飞船才把第一个航天员格伦发射到轨道上去了。在载人航天的竞争中,苏联又走在了前面,美国又落后了几个月。这种竞争,我们看来也不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航天技术也差不了多少,只是在竞争中谁先一步,谁后一步。
美国也不能老是落后,国内的科学家也不会答应。在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提出来,在十年之内,要把人送上月球。实际上苏联也想把人送上月球。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两个国家都有这个计划。美国下了这个决心以后,集中力量很快攻克了载人登月技术。所以它确实在十年之内就把人送上月球了。到1969年7月16日发射了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登月首先要有更大推力的火箭。美国在布劳恩的领导下,研制出了土星五号运载火箭,能够把人送上月球。苏联研究了H-1火箭,H在俄文里面就是运载器的意思。在研制的过程中,发生了几件事情,一个是它研制的H-1火箭比土星五号还要复杂,难度大。时间上可能没有来得及。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责研制登月飞船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1966年1月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有很多技术没有攻克下来。到美国196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飞船的时候,苏联已经实验了两次的登月火箭都失败了。美国登月成功之后,苏联还想赶上,后来又进行实验。再实验了两次,又失败了。到1972年,美国登月活动已经结束了,苏联还没有办法,所以就把这个项目下马了。1974年的时候,就完全停止了这项工作。本来两个国家在技术上差不了多少。就看谁掌握得好,谁条件稍微好一点,就能够走在前面。这一次苏联在登月的进程中是落后了。
美国也搞了一个空间站,但是不是很成功,他就另辟蹊径,就研究航天飞机了。俄罗斯主要研制空间站。两个国家走的路不一样。国际空间站是在这个基础上,两个国家合作起来搞的。航天飞机本来苏联也搞了,但是苏联在1988年11月15日进行了一次不载人飞行。看见航天飞机比美国落后多了。因为美国1981年4月12日第一次载人飞行就成功了。苏联1988年11月15日才进行不载人飞行。它就不再搞了。苏联就搞空间站,长期在太空中运行的,用飞船载人、载货上去,在空间站上进行活动。在这个阶段,两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不一样。
国际空间站是世界上总共16个国家共同发展的项目。过去俄罗斯和美国研制空间站已经很有经验了。美国曾经研制空间站叫自由号,但是因为它集中力量在搞航天飞机,所以空间站的进展很慢。到了1988年的时候,两个国家觉得可以联合起来。因为它们曾经在1975年的时候进行过载人飞船的联合飞行。所以把两个国家的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由于经费上的问题,做这样大的项目,耗费的经费也很多。所以把大家组合起来,1988年决定研制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已经有基础了,所以它1998年的时候,11月份发射了第一个舱,用它的火箭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舱,叫曙光号。美国半个月后,发射了节点舱,叫团结号。这两个舱太空组装起来,形成了国际空间站的雏形。俄罗斯2000年发射了星辰号服务舱。这三舱组合起来,基本上形成了国际空间站的雏形,可以载人活动了。在这个基础上,靠双方的技术和合作,再联合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之前,美国和俄罗斯进行了航天飞机和和平号空间站的九次对接飞行,先做一些实验,能不能适应。因为两个国家研制的东西能不能够匹配,要进行一些整合。所以到1988年开始研究,1998年就开始正式实施。这三个舱组成了国际空间站的雏形之后,就能够载人了,能够发射航天员到上面活动了。从1998年到现在,一共十年。现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已经有一半多的工程竣工了,完全可以载人活动。现在已经有12批长住航天员。这些航天员一上去就是半年。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例如最近,日本制造的一个希望号实验舱上去了。前一段时间欧洲的哥伦布号舱上去了。还有意大利的莱奥纳尔多号后勤舱,最近美国有和谐舱。国际空间站是由很多舱组成的。用支架和横梁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空间建筑。建成以后,可能要达到400多吨。现在已超过200多吨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也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到一定时间就要发射飞船或航天飞机把人送上去,还有一定时间要载一些货物上去补充。人在国际空间站的时候曾经闹过粮荒,没有东西吃了。另外,还要送上一些燃料,使空间站能够提高它的轨道,不要掉下来。很多事情需要做。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是现在终于坚持下来了。原来预计要到2010年结束进程,现在估计要推后一点。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载人航天用什么火箭发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