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为什么要放冷枪

俄罗斯为什么要放冷枪

发布时间:2023-04-30 06:35:42

㈠ 为什么俄乌战争俄罗斯不用大规模空袭,而以地面部队进攻为主你怎么看

没有深仇大恨

俄罗斯和乌克兰本来就是同一个民族,两者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在90年代以前两者都属于苏联,还是兄弟国家。如果采用大规模空袭,必然造成平民的伤亡。俄罗斯只是想教训一下乌克兰而已,让其放弃加入北约,保持国家中立就行。所以看现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一直都比较克制,即使让自己的部队有所伤亡也没有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兄弟国家都是相同民族不可能也不至于下死手。

俄罗斯如果真的采用大规模空袭,那么可能会遭到西方更严厉的制裁,甚至会借着民意直接出兵加入战争。一些保持中立的国家,出于人道主义,可能也不得不站出来帮乌克兰说话了。

㈡ 珍宝岛保卫战

1969年苏联为教训中国挑起了珍宝岛战争,虽说这场战争双方只是死伤几百人,但由这个弹丸小岛险些引发了世界核大战,苏联在对中国进行核攻击前愚蠢地将计划通报给美国,美国出于中美苏三角平衡考虑,一旦中国被苏联击败,则美国以当时的军力无法抗衡苏联,出此目的,美国立即进入一级战备,将陆海空所有核武器对准苏联,严重警告苏联如果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攻击,则美国也要对苏联进行核攻击,一场世界即将遭到毁灭的核大战被制止了。

中国在珍宝岛战争中得利多多:

1、毛泽东以藐视一切强敌的伟人气概,在综合国力很弱的情况下,敢于对苏联霸主出手还击,即使面对核战争也无所畏惧,表现了中国人的大无畏气概,最后以珍宝岛仍在中国手中而取得胜利。反观现在的中国人常常以综合国力作为战争胜负的标尺,含羞忍耻,受尽世人凌辱,令国人感慨万千。

2、珍宝岛战争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不仅是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由此拉开了中美改善关系的帷幕,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中国顺利加入联合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重,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中苏珍宝岛战争中的秘密

有人认为珍宝岛战争美国更本不会帮助中国,看看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彼得罗夫,苏军伊曼边防总队政治处士兵。1969年3月2日,在珍宝岛冲突中阵亡。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叁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并由苏方挑起的一个冲撞点。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被毁坦克、装甲车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宫时,发现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说吧,亨利,碰上了什么麻烦事?”基辛格拿出十几张写满字的纸放到桌上说:“看看吧,苏联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宁先生同我深谈了一夜。克里姆林宫的几个家伙决定用核导弹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现在他们来征求我们的意见。”

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让他们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到那时,美国也会举起白旗的。“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经过磋商,美国认为:一是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二是应设法将苏联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但做到这一点很难,美中30年来积怨甚深,直接告诉中国,他们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以为我们在玩弄什么花招。最后决定“让一家不太显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出去,美国无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无法怪罪我们。”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得发疯。中国当然更不会像基辛格所说的“但愿中共领导看到了这则消息,千万不要随后扔掉”。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同时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叁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当中苏两国已进入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领导人出于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难免在袭击中国后遭报复等多方面考虑,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向同时去吊唁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要在回国途中途经北京同中国总理会谈。经反复考虑,毛主席同意了这一要求。9月11日,双方在机场进行了叁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次会谈表明中苏关系略有缓和,但危机依旧。柯西金回国后,苏联又改变了态度,趋于强硬,反映苏领导层内对华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对柯西金缓和对华政策的意见,继续对中国保持高压政策。

9月16日,伦敦《星期六邮报》登载了苏联自由撰稿记者、实为克格勃新闻代言人的维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阴云又一次笼罩中华大地。美国明白,维克多的文章是对美国的一个试探!更是对中国的示警。

出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严重后果,在尼克松召集紧急国防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总统阿格纽、国防部长莱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后认为:“对于眼前这场中苏一触即发的战争,我们当然应当阻止。如果他们执意要打,那是他们的事情。”为此,美国实施了叁步曲:一是由于中美政府之间没有交流渠道,安排高级官员会晤,要费很多周折,时间也来不及,我们可以把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拣起来,华沙会谈延续了15年,现在已经中断了两年,此时恢复意义自然非比寻常。可以安排驻波兰大使沃尔特·斯托塞尔马上去办。这就出现了斯托塞尔尾追中国驻波大使的戏剧性事件。二是要利用齐奥塞斯库和叶海亚与中国的亲密关系,频频传递我们期望和解的诚意。叁是为了远水解近渴立竿见影,美国亮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一张牌——“用苏联已被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时许,心慌意乱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报告:“刚才国家安全委员会报来两个消息,一个是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这一点我们卫星收到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证实。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而且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因为情况十万火急,他们只是通报了消息,正式报告还要稍晚些送来。”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国会站到中国一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请马上拨通驻美使馆电话。”几分钟后,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宁大使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情况属实,两小时前我同基辛格会晤过,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叁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基辛格还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听完后,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至于中国,正如10月15日晚柯西金待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为平静后说的:“ 也许美国的所谓核报复计划是恐吓,但中国的反击决心是坚决的。虽然他们的核弹头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剥夺他们反击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在四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 。”柯西金谈话中的爆炸试验是指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为2万~2.5万吨的原子弹,从数百千米外的双城子发射到罗布泊的一次实弹实战性原子弹爆炸。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前夕,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尤其是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美联社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10月20日,中苏 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次核危机随之灰飞烟灭。

这篇文章让我们很明白的看到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㈢ 俄罗斯世界杯安保任务的那些俄制武器都有哪些为什么有s300和铠甲s1呢

与苏-27相比,苏-35两翼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机载武器,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武器载量提升为8000千克,正常空战载量则为1400千克。机翼外侧还可挂载短程R-73导弹或电子战吊舱。具体的武器挂载方案如下。空对空武器。主要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空对空导弹及Gsh-30-1单管30毫米航炮。其中R-73系列导弹还包括后射型及可转向180°的R-73型导弹。空对地攻击武器。理论上,苏-35能发射所有俄制精确制导武器,如Kh-29、Kh-59、Kh-31系列导弹以及KAB-500、KAB-l500系列精确制导炸弹等。因此,苏-35不仅有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而且还有令人生畏的对地攻击能力。其他系统及机载设备苏-35的PNK-lOM飞行导航系统包括:数字计算机、SVS-2Ts-U大气数据系统、RV-21无线电测高器、SPKR失速警告装置、A-723长程及A312短程无线电通讯系统、A-315相对位置定位系统、ARK-22无线电罗盘、ShO-l3A激光陀螺仪、IK-VK-80姿态及惯性参考系统、SAU-l0M自动飞行系统等。这些系统能保证苏-35在机载主控计算机的引导下完成自动前往战区或自动接近选定的敌机及空战时武器施放等智能化行为。苏-35通讯系统是TKS-2-27加密通讯系统,包括数字计算机、两个R-800LVHF/UHF波段及1个R-864LHF波段通讯设备、空对地及空对空数据链。VHF/UHF作用范围约400千米,装设在两个垂尾顶端;HF频道范围约1500千米,装设在右侧垂尾前缘。通讯系统与全机信息系统是相连的,除了以数据链与友机交换目标资料、分配任务外,飞行员还能借助数据链向地面中心了解飞机各系统状况。苏-35开始使用玻璃化座舱,也就是用大型单色液晶显示器取代多数传统仪表。一般来说,在正面仪表的左右各有一个显示屏,或者两个大的在右,一个小的在左,侧面仪表板也有几个显示屏,它们的功能可以互换。而新型苏-35的座舱则更为简洁,几乎看不到传统仪表,而是装有4个大型彩色显示屏。这些显示屏可显示飞行及导航信息、战术情报等,使飞行员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

㈣ 俄乌战争,俄罗斯摧毁了大批西方援助武器,为什么不截获自己用

俄罗斯摧毁了大批西方援助武器,却不自己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西方援助乌克兰武器所走得通道不在俄罗斯的控制范围之内。

由于匈牙利不允许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武器经过其境内,因此如今西方援助武器的武器基本是由波兰入境。乌克兰的西部领土深嵌北约军事覆盖,从波兰到乌克兰西部的通道完全在北约的炮火与雷达的覆盖之下。俄罗斯军队只要进入西乌地区就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而且北约的雷达会指引乌克兰的炮火对进入西乌地区的俄军进行打击。可以这么说吧,俄罗斯根本不敢深入西乌地区截胡西方援助给乌克兰的军火。说句不好听的,现在西乌地区其实早已在北约联军的控制之下,俄军前去意味着有去无回。

你们别看有的武器很简单,但是每种武器的保养方式与瞄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就拿步枪来说,每一款的射击精度都不一样,如果你习惯一款步枪的射击精度,再换一款不同射击精度的步枪给你,那么你在短时间是无法使用该步枪进行精确击杀的。

因此,俄军是不会去截获西方援助给乌克兰的武器,只会把其摧毁。毕竟现在是战时俄军没有时间去适应美式武器,更何况俄罗斯自己也不生产美式武器,一旦截获的武器消耗完,俄又要再换回苏式武器,这不是折腾士兵吗?

㈤ 战争中一定要打扫战场吗

打扫战场,也就是处理死尸和收集丢弃的武器,听起来似乎是个发财的差事,但是老兵知道打扫战场的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首先是你要面对重返战场后的恐惧,打仗的时候杀红了眼还不觉得,现在在安静的情况下站在尸体中间,无论如何也让人高兴不起来。完整的尸体还好处理些,最麻烦的是那些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尸,拼都拼不起来,皮漏尺还有成了肉泥的,就只能随地挖个坑推进去,然后铲几铲子土撒在上面,也算是一个坟头。再次,是有未死的敌方伤病打冷枪的情况,在日本对外作战战场上经常出现日本伤病打冷枪袭伤对方战场打扫人员的情况出现,所以打扫战场还要考虑到冷枪的突袭和救治受伤士兵的考虑。回到苏联二战中为什么没有打扫战场这个问题,实际上苏联并不是全部不打扫战场,很多战场苏联还是打扫的,但有时候限于战争的突然性和未完成性,及人手不够,无法全面清理战场,所以苏联有些战场未来得及打扫就进入下一场战争。

而就收集战场散落的武器来说,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初燃高步工业化的强国了,缴获或收集战场散落武器对其来说补充自己武备的意义相对就不那么明显,所以苏联也不是太重视收集战场散落武器。

其三,有些战役发生在冬天,苏联的寒冬是十分寒冷的,在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候,有时候战争发生在冬天,相对户外的零下几十度,尸体不会腐烂,这也不会造成疫病扩散,再者冻僵的尸体在冬天不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搬运,这也是苏联有时候不会打扫战争的原因之一。

再者,卫国战争时期,往往是下场战争连接着上一场战争,连续不断作战,后卫打扫部队也来不及跟上,这也是没有打扫战场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二战中苏联有条件的话,基本是打扫战场的,但没有条件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也只能放弃打扫咯!End!

当然需要打扫战场,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战争不是打完就完事儿了,还有许多善后的工作要做。如何对两军作战过的战场进行处置,就是俗称的“打扫战场”。

与许多人通常观念里“摸尸体、捡装备、发洋财”的做法不一样,系统的打扫战场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西方军队甚至很早就已经进行了标准化管理。

打扫战场的首要任务并非摸尸体,而是处理和搜寻仍活着的人,战场上会遗留下很多双方重伤的人员,他们需要人道主义的对待。如果拖延时间过长,会有相当多的人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还有藏匿的敌军人员,有些人可能会继续抵抗,必须通过打扫战场将其清除掉。我军平型关战役时,就是因为打扫战场的方式错误,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当然,处理尸体也是打扫战场的重头戏,己方尸体需要尽快收殓、清查身份和下葬,敌方尸体也需要快速处理并掩埋,避免造成疫病流行。

以美军为例,他们有专门的负责收尸的队伍,负责在战场上进行阵亡人员的登记、墓地的选址和遗物的清查工作。美军二战时在欧洲的部队自西西里开始留下了许多临时的墓地和大型的集合墓地,有些在战后被迁移回去,有些则留了下来。

一般他们会对应的安排一些敌军葬进美军墓地,这招很狡猾,一方面可以进行政治宣传,二来可以阻止防线丢失时敌军故意来破坏墓地。

美军认为,尸体不能太多的让活着的士兵看到,他们会因此士气大跌和诞生恐惧、厌战情绪。所以一半情况下连入殓都不会让同部队的来完成,而是另行征调部队、俘虏以及雇佣当地人解决问题,大多数安葬时间还会选在晚上。

此外还有专门负责枪炮弹药收拾的人马,残破的战场上会有很多意外,比如大量的未爆弹或危险物质,这需要尽快安排处置,避免对己方部队造成非战斗损伤。打扫出来的敌军武器也可以作为部队的补充或拿去卖钱,己方的武器经过维修调试后可以继续分发部队。

盟军很多部队都在战后大包出售过大量的缴获物资,或者直接将其回炉炼钢。战争时期德军、苏军也通过缴获和打扫战场获得了相当多的对方武器,他们被大规模的补充到了部队之中。

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基本上打扫战场就是主要的武器获得方搜山式了,没枪没炮敌人造嘛。

流散在战场上的武器是必须尽早回收的,除了上面说的装备和利益问题,还需要避免这些武器流落民间,造成混乱。

不过,有时候受战场条件和形势影响,人们实际上做不到精细化的打扫战场,比如战事紧急,就仅仅只能做到收拾部分伤员,拿着搜上来的装备赶紧转移,甚至什么都不能拿,放弃掉打扫战场。

战争中一定要打扫战场吗?

战争中一定得打扫战场,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因为忽视打扫战场,牺牲了无数的高级将士。

比如着名战斗英雄,时任冀东抗联特务大队队长节振国同志,就是牺牲在一名假死的日军小队长手下。当时节振国带领着特务大队全歼了坚守阵地的日军后,没有注重打扫战场,就急忙撤离战场,结果当节振国刚走过日军一片尸体后,就被假死的日军小队长用手枪向他连射两枪,造成他当场牺牲,多么可惜。

因此我军从此对打扫战场特别重视,并且在打扫战场时注重保护首长的安全,有一次粟裕大将在打扫战场上,得益于前后两名警卫员的保护,当时一名假死敌人想从粟裕身后向其射击,被粟裕身后的警卫员迅速出枪击毙,可想而知有多么危险。

所以每次战斗结束后,我军必须严格认真的打扫战场,每个尸体认真检查,看是否有呼吸和脉动,确认敌人真正死亡后,再收缴了敌人的枪支弹药和贵重物品。

综合上述战斗结束后必须注重打扫战场。

古代是没有热武器的,那时候一旦发生战争就是肉搏战,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交战双方零伤亡的可能性太小了。古人有几种处理尸体的方法,最后一种很让人恶心。

古代肉搏战

一、尸体暴尸荒野

这种是比较常见的,失败的一方要么被杀光,要么被俘虏,要么就是急着逃跑,活着的都自身难保了,哪里还会有人去管尸体。而胜利的一方可能也会损失惨重,他们能收拾己方的尸体就不错了,敌方的尸体就要看心情了,一般为了泄愤,只会将他们弃之荒野喂野兽。

尸横遍野

二、就地掩埋

为了不让尸体腐烂,滋生病毒引发瘟疫,他们会挖一个很大的坑,将所有的尸体都抛入坑中掩埋。后来有狠心的将军把俘虏也这样处理,就是坑杀活人,杀神白起就这样干过。

挖坑掩埋

三、火化

这也是为了怕尸体腐烂后滋生病毒引发瘟疫,而且省了挖坑的功夫,尸体堆积起来,一把火就完事了。

焚烧尸体

四、充当军粮

这就是恶心的处理方法了,还需要士兵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因为打仗时往往物资不足,而且战事可能持续事件很长,总不能让士兵饿这肚子上战场,战后为了补充物资准备下一次的战斗,将领会下令将战死的马匹当作肉食储备,甚至将尸体当作军粮。

战后打扫战场虽然是必选项,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最重要的条件是确认掌握了“战场控制权”,否则一切免谈。比如抗日战争在敌后打伏击战时,如果日军增援部队已接近战场,那么八路军就将失去打扫战场的时间和权利,总不能为了弄些装备而被敌人咬住,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这只是延缓打扫而已,而非不扫。

打扫战场的目的无外有四,清理本方牺牲官兵的尸体、统计歼敌数字、缴获战利品和防止有战场上装死的“漏网之鱼”。一般来说,除认真收殓已方战死者尸体同时祭奠之外,也会集体掩埋敌人尸体,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一方面是非此容易造成瘟疫流行,那吃亏的就是本方军队了。

打扫战场是个专业活,并且还充斥着一定危险性,保不齐哪个伤兵就会打黑枪,所以没有经验的部队经常吃亏。在太平洋战场的冲绳之役中,一个装死的日军伤兵摇摇晃晃引爆了手雷,炸死了美军的巴克纳将军,损失可谓惨重;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缺乏对日作战经验的115时打扫战场时也有意外伤亡,还像在国内战场上一样对日军残兵和伤兵喊“老表,缴枪啦”,结果鬼子回答的是子弹和手雷。

(陈赓将军在战后)

亮剑里丁伟不是跟老战友吹嘘自己的军是“铁扫把”嘛,其实就是战场打扫既干净、同时又经验丰富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侵华日军的战场打扫更为认真,这也是小日本的民族特点决定的,日本兵不管死的活的基本都要用刺刀“补刀”。由于国民党军队败多胜少,战场控制权大多为日军掌握,所以造成两个恶果:第一是伤亡远超过日军,因为伤兵和俘虏都被日军残杀了,而日军伤兵却可以及时得到救治,轻伤员隔段时间又是拎枪上阵的“鬼子”;第二是武器装备损失严重,带不走的东西都被日本人所获,重建部队时就需要大批武器补充,也是抗日战争里中国军队最吃亏的环节之一。

打扫战场统计歼敌数字也很重要,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野发现毙伤俘敌的数字与整编74师的编制有较大出入,立即派兵搜剿,果然在一条大沟里发现了弹尽粮绝的第51旅大部约7000人,如果匆忙撤离漏掉这股国军,那整编74师就不算被全歼,重建的资本更多。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我军追求的就是歼灭战而非“击溃战”,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这样敌人的部队就失去了重建的基础,部队的“魂”没了。彻底打扫战场后解放军也能得到较大补充,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后,战场上好东西漫山遍野,仅155美式榴弹炮就缴获了十几门,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首次成立了“重炮团”,整个辽沈战役期间,缴获各种炮6000余门,东野进关时真正的兵强马壮。

所以都挖苦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其实蒋介石也委屈,好东西部队用不好怪谁。

而侵华日军就比较顽固,弹尽援绝的情况一旦出现,他们经常会在自杀前毁坏武器,以免落入我军手中。同时一部被围周边部队增援比较迅速,像王近山将军消灭日军“战地观摩团”的韩略村战斗,打扫战场的时间非常有限,冈村宁次都快气疯了,再不火速撤离就麻烦了,哪有李云龙般的闲情逸致,还有空跟鬼子白刃单挑呢。

首先,战争中,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卫国英雄,他们都是某个母亲的儿子,而任何一位母亲,都有把儿子接回家的权利,正是这一点对别人母亲的尊重,这点儿人道,这份宽容,才让我们和禽兽有所区别;俄罗斯有自己的人道主义战场后事处理组织。

打扫战场,是一定要在停火之后
在工兵排雷排险之后,在交战双方给与书面安全保证之后,有交战双方派出的代表参与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有时候,红十字会组织或者其他国际组织(比如OSCE)没有条件派专员参与,但这不是必须的条件。

打扫战场,也是对是否存在了战争罪行的第一取证
照片,视频,物证,周边民众的口供...这都是打扫战场的同时必须要收集保存的珍贵信息。

打扫战场,是不分敌我的
人道主义组织的行动都是交战双方共同参与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找到的士兵残骸,是你的弟兄,还是我的战友。

最后,关于武器装备,打扫战场的时候,一般都不拿敌人的武器装备,战争中双方士兵手里不缺这些沉甸甸的家伙,第一次打扫战场的时候,除了抓俘虏和救伤员,其它时间都是在收集战利品(现金和其它贵重物品);有时候也补充一下自己的弹药。
理论上来说,一场血战结束后,双方士兵都会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打扫战场,这样可以缴获战后可利用的武器或者物资,其次还得掩埋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如果这些尸体不加以处理,其腐烂后会影响环境,爆发瘟疫。

所以说,战争中打扫战场是非常必要的,但前提是要掌握战场控制权,保证自身不受敌人袭击。 抗战时期我军经常用游击战袭扰敌人,在消灭敌人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在战场上逗留,因为此时敌人的增援部队已经接近战场,如果不赶紧撤退,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军在缴获日军的武器和物资后,将收尸这种事让给日军做,这也是无奈之举。

一般在大的战役中,特别是打了胜仗,打扫战场就更为重要了,这样即可以缴获大批物资,还可以统计歼敌数,好报到上级去邀功,特别是经媒体报道,战果很容易被扩大化,这是国军一些高级将领惯用的伎俩。 其实打扫战场也是一门技术活,还得防止有“漏网之鱼”打黑枪和防诡雷等,一些没有经验的士兵经常因为这样丢掉了性命。

在苏德战争中,我们很少看见苏德双方士兵认真打扫战场,那是因为他们是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战后根本没有精力来打扫战场,而且双方也不缺武器装备,缴获的敌人武器反而成为一种累赘,再加上苏联天寒地冻,尸体也不易腐烂,所以双方就养成了不打扫战场的习惯。

肯定是要打扫战场的
战争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群体性对抗事件,其中死伤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而在战后胜利者一般是要打扫战场掩埋尸体的。

打扫战场首先是可以捡拾战利品,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防止瘟疫的爆发。

古人对于瘟疫的的防范十分无助,依照古代的医疗水平,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是很难遏制的,只能将疫区隔离起来,等着疫区的人都死光了瘟疫才能彻底结束。

而在战争后大量的尸体暴露于荒野之中,腐败的尸体会滋生大量的病菌,若是不及时打扫则会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瘟疫。在13世纪蒙古人西征之时曾经在乌克兰就用死尸来制造瘟疫,以此致使敌方丧失战斗能力。

所以死人的尸体是一定要及时掩埋或者焚烧的,否则后果极为严重。要是再恰巧碰上大雨,大量的病菌就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源,进一步加速瘟疫的扩散。这对于胜利者来说也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胜利的一方都会迅速的打扫战场。

(蒙古大军西征曾给西欧带来了恐怖的黑死病)

当然这种体力活一般是交给战俘去干的,毕竟搬运和掩埋尸体是一项非常劳神的体力活。

而在中国有些时候打扫战场的事情也交给僧侣去干,因为僧侣普遍没有什么威胁。比如在明末清初,清兵就是不杀僧侣的,在战后则将掩埋尸体的工作交给这些佛门弟子去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中是一定要打扫战场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防止瘟疫的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死的人员都是以万计;若是不打扫战场,很容易出现瘟疫万一传染出去这仗就不用打了。

在电视剧也能看到战争一停止,双方都会派出人员举着白旗出来打扫战场。这个时候是不能攻击的,这是自古以来战争双方默认的规则。

不经历过战争的兵不是一支精兵。打扫战场也不是人人都行的,不般都是派一半老兵一半新兵。全是新兵他们会崩溃,战争的压力下再看到残尸断手脑袋,不是什么人都能受的了。

战争中活下来,能见惯了尸体的兵,已经算是精兵了。见惯了各种场面,死亡在身边游走,还有什么可怕的?

另一个就是收集武器,不能让武器流落在外,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有能力打扫战场的一般是对抗胜利方。

1.收集缴获/敌弃物资

2.处理敌我伤患及尸体

3.处置防御性装备装置,拒马地雷路障等,为推进做准备。

4.规整我方物资装备

大概如此。

㈥ 俄罗斯乌克兰为什么打仗

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原因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叠加地缘政治变化所致。
第一个方面是历史渊源。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联系紧密。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的主要政治领导人与俄罗斯相对来说维持着比较密切、一定程度上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
但后来由于乌克兰政治取向变化,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也导致了俄乌的政治关系陷入对立状态。俄罗斯担忧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缓冲带完全消除,使西方军事力量彻底直抵家门口,从而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性的直接威胁。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渊源来看,俄乌两国的历史纠葛导致乌克兰内部亲俄罗斯的顿巴斯地区寻求分离,而乌克兰变成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显然乌克兰的这种变化导致俄乌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的结果。首先是跨大西洋及欧洲与俄罗斯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包括俄罗斯和北约、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来看,在美国的不断挑动刺激下双方陷入直接对抗的状况。
从西方国际政治传统来看,欧美国家有一个地缘政治理论的概念,认为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对欧洲国家乃至两岸大西洋国家构成一种由陆向海的巨大压制力。这个状况上百年来一直就存在。
冷战期间的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对欧洲或者北约国家保持着一种突出的压制性地缘优势。西方国家为消除这种威胁,试图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尽可能地要把这种威胁源往外推,乃至于一直东扩到俄罗斯边界上,从而大大限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以保证北约或者欧洲的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来压制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到今天来看,美国试图利用欧洲大国与俄罗斯忧虑,挑动欧洲盟国与俄罗斯对立。
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拉住欧洲,把德法等欧洲大国纳入到美国的地缘战略轨道,支撑美国的盟主地位,全力服务于美国追求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需要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战略对手,并将俄罗斯推入与欧洲对抗的陷阱中,从而掌控欧洲。
第三方面,是由目前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所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独立主权的国家,但这些国家与俄罗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地缘的临近和历史的相连,导致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和俄罗斯本身就形成了地缘政治性的一种矛盾。
俄罗斯在其周边三个方向上存在着复杂的地缘关系,一是中亚区域,前不久的哈萨克斯坦动荡和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介入就是例子;二是高加索地区,2008年曾爆发过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三是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地区,这里的地缘关系与俄罗斯生死攸关,最为要害。
乌克兰局势最新信息
1、俄罗斯国防部:正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和航空部队
2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正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军事基础设施、防空设施、军用机场和航空部队。另外,俄罗斯国防部说,对乌克兰的打击未危及平民安全。
2、俄军登陆行动开始于黑海和亚速海
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军事设施遭导弹袭击。黑海舰队在亚速海和敖德萨海的登陆行动已经开始。目前,俄军已突破哈尔科夫州界,哈尔科夫乌军指挥所遭到火箭弹袭击。
3、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全境进入战时状态。
4、乌克兰已宣布关闭全国领空

㈦ 俄罗斯为什么要发动对乌克兰军事行动,真的是为了自己安全吗

肯定是为了自己安全了,为了别国的安全,俄罗斯也不会这样做。不过这个安全观是建立在乌克兰痛苦之上的安全观。乌克兰也想有自己的安全,就是要求国家领土完整,加入北约和欧盟,发展国内经济,让国家繁荣昌盛。

相比较其它北约国家,俄罗斯认为只有乌克兰好拿捏,因为他们是同宗兄弟,乌克兰历任领导都一直在看俄罗斯脸色行事,俄罗斯便想当然认为只要给乌克兰一点颜色,军事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兄弟,他便会收敛一点,美国等一批北约成员国就不会轻举妄动,俄罗斯的地位和利益就会有保障。

难以预料的是,这场军事行动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一方面,乌克兰确实很强硬,面对俄罗斯的军事打击,一点也不示弱,硬碰硬,真对抗,使得俄罗斯在战场上并没有处在绝对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俄罗斯没有想到的是,北约各国反应如此强烈,不仅仅是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军事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到乌克兰后方,北约国家给乌克兰以经济和军事的强力支持。这样,俄罗斯就相当于和北约组织公开对抗,使得这场战争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对战争双方带来更大的损失。


这场战争进行到现在,仍然无法做出清淅的判断,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我们只有奉劝战争各方,绝不能使战事再次升级,要利用一切方式缓解对抗性,力争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纠纷,还世界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生态。

㈧ 为什么俄罗斯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打得很艰难

第一次车臣战争发生于1994-1996年,是俄罗斯与车臣武装分子之间的一次军事冲突。
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此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事实独立(de facto independence)。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996年)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之一,位于北高加索地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车臣富产石油,又是通往中亚各地油气管道和铁路运输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120多万,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不论在种族及文化都大有不同,也正因此,此后车臣闹独立的人士层出不穷。1991年10月杜达耶夫当选车臣总统,并于1995年1月宣布车臣脱离俄罗斯联邦,成立独立的车臣共和国,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车臣危机。由于杜达耶夫在车臣奉行与俄联邦中央相对抗的政策,并招兵买马,成立自己的武装。
战争过程

1994年12月,俄罗斯政府为了阻止车臣匪帮的分裂活动出兵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自1994年12月战争爆发到1996年2月俄军撤出车臣,俄军阵亡3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和装甲侦察车500余辆;车臣武装分子死亡15000人,受伤、被俘40000人。而西方估计俄军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而对于俄罗斯最惨痛的失败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未能达到目的,为以后连年的恐怖活动埋下祸根。
攻打格罗兹尼
攻打格罗兹尼时,俄军与杜达耶夫分子展开巷战,战线拉得过长,有时俄军和车臣武装之间的距离仅有几十米,此时俄军航空兵提供火力支援时,对飞行员和航行引导员的瞄准轰炸精度要求特别高。实战结果令人遗憾,据参加过格罗兹尼攻夺战的俄军空降兵和步兵讲,由于瞄准误差较大,引导不准,多次发生误炸事件,已被俄军完全攻占的楼房经常遭到已方航空兵航弹和无控火箭弹的袭击,损失较大。尽管如此,俄军航空兵还是在攻占格罗兹尼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炸毁通道
1995年1月初,苏-24轰炸机发射KAB-1500L激光制导航弹,一举摧毁了阿尔贡河上通往格罗兹尼东郊的两座公路大桥,车匪一直通过这些桥梁向战事地区运送预备队。摄像控制数据表明这种激光制导航弹精确度较高,轰炸效果非常好。高精武器的使用保障俄军航空兵在较差气象条件下,对车匪火力点、装甲设备等小型目标乃至格罗兹尼市内设施不断实施精确打击。为保障战区夜间侦察,图-22M3还向格罗兹尼上空定时投掷照明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杜达耶夫匪帮小股颠覆队夜间在俄军后方的破坏活动。
精确打击的典范
此间,俄空军航空兵最成功的精确打击战例是对格罗兹尼市防御中心、杜达耶夫总统府的轰炸。在格罗兹尼攻夺战打响之初,俄军本想保持城内基础设施的完整,特别是总统府,但在付出血的代价后终于明白,要想不费吹灰之力攻占车臣首府是绝对不可能的,俄军被迫与车匪展开残酷的巷战,攻占每一幢楼房,每一个街区,逐步推进,此时,摧毁非法武装总指挥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俄联邦部队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之前,航空兵开始对车臣总统府实施毁灭性的精确打击。
总统府是原苏共格罗兹尼州委办公大楼,由于地处高加索地震多发带,楼房建造得非常坚固,抗震性能较强,里面潜藏了500名武装分子。俄军炮兵对其实施的火力轰炸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决定动用空军战机,使用能摧毁钢筋水泥掩体的BETAB-500航弹和S-24重型无控火箭弹。1995年1月17-18日,只要天气状况有所好转,适宜战斗飞行,俄军强击机就开始对总统府实施轰炸,结果准确命中了楼房下面杜达耶夫的地下指挥掩体,杜达耶夫本人当时在市外,逃过一劫,后来在山区使用卫星电话通信时,信号被俄军截获,等候在空中的1架苏-25强击机发射1枚精确制导炸弹,杜达耶夫被当场炸死。

转折点
俄军没有公布轰炸车臣总统府时的车匪具体伤亡数字,不过,伤亡不会太小,仅地下掩体内就至少有130名车匪被炸死。更重要的是,空袭总统府对车匪负隅顽抗的心理造成了沉重打击,俄军截获的无线电通信内容表明,在总统府内据守顽抗的武装分子开始慌乱,很快不战而退,仅留几个狙击手把守,企图施放冷枪,与俄军同归于尽。
1995年1月19日,格罗兹尼攻夺战迎来了重大转折点,俄军第20伏尔加格勒近卫师侦察营攻占了总统府,消灭了潜伏的狙击手。杜达耶夫分子撤离市中心,在所谓的“防御后方”,即格罗兹尼南部和东南部、卡塔亚马和黑河巩固防御地区,继续顽抗,但士气已明显低落。在格罗兹尼米努特卡广场地区集结的车臣非法武遭到俄军一系列火炮和空袭,杜达耶夫分子主力开始撤离车臣首府,逃往南部山区。为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战机,俄空军前线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控制了车匪企图从格罗兹尼突围、逃离的公路,共摧毁车匪2辆装甲运输车、50多辆运送武装分子的卡车和汽车。
在地面部队攻占北格罗兹尼机场之后,俄陆军直升机部队立即开始在此机场部署。1995年1月18日,俄军第一架军用运输飞机在此机场着陆,从1995年2月初开始,机场进入完全工作状态。
当然,俄军航空兵的战斗行动并不局限于格罗兹尼。1995年1月25日,18架苏-25强击机摧毁了杜达耶夫分子在巴穆特西北俄战略火箭军原洲际弹道导弹阵地4个发射井内的地下弹药和军事物资仓库。阿尔什德村北另外一个大型弹药库也被俄军苏-25战机摧毁,车臣武装分子有生力量和装甲设备在沙利镇的集结地也遭到空袭。
航空兵的黑暗之日
不过,对陆航兵直升机飞行员来说,1995年1月25日也是最为黑暗的一天,当天2架米-24直升机在战斗中被击落,2名飞行员遇难。
俄空军战机成功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损失,12架强击机被地面防空火力击中,都只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战斗损伤,最后全部安全返回机场,其中1架飞机稳定仪被击中,另外1架战机的一台发动机被击中,其余飞机都是被子弹或炮弹击中。1995年2月3日,首次遭受人员伤亡,1架苏-24轰炸机在浓雾中低空飞行,不慎撞在切尔夫列纳亚车站东南的山上,机毁人亡,事故原因可能是机载导航系统故障。1995年2月4日,在对车臣-阿乌拉居民点以南2公里处的车匪支撑点进行打击时,1架苏-25强击机被车匪“石勒喀”防空系统火力击落,飞行员巴伊罗夫少校成功弹射,其后命运不详,极有可能在着陆后就被武装分子当场打死。
1995年2月6日,俄联邦部队强渡孙扎河,几乎没遇到抵抗,很快肃清了“防御后方”的武装分子。在攻打车匪在格罗兹尼市最后抵抗中心的战斗中,俄军积极使用航空兵部队,对黑河和卡塔亚马巩固防御地区实施猛烈的轰炸,特别是在黑河地区,车匪有较强的防空掩护。为避免损失,陆航兵直升机首次使用此前作战条令中未曾规定的战术:在飞机处于上仰状态时发射S-24型无控火箭弹,导弹射程增加到6-7公里,在杜达耶夫分子防空兵器杀伤区域外实施攻击。当然,使用这种战术会降低命中精度,但在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时,弹药命中精度还是非常令人满意。之后,陆航兵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战术。

突袭的风险
空军前线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通常联合行动,执行战斗任务。1995年2月10日,11架米-24直升机和6架苏-25强击机对车匪在黑河巩固防御地区的工事实施系列打击,陆军直升机不仅攻击事先选定的目标,应地面部队呼叫轰炸临时目标,还自由猎杀敌方各种目标。类似突袭风险较大,因为猎杀行动通常要在敌占领土上空进行,如在古杰尔梅斯地区的行动中,米-24中队3次单独搜索和消灭目标,前两次非常成功,摧毁了1辆装甲运输车、1套自行防空火炮系统、1个弹药库,但在第三次行动时,已有防备的武装分子进行反击,3架直升机被车匪ZU-23高炮和轻武器密集火力击中,严重受损,其中1架在俄军阵地上紧急迫降,后因损伤过大无法维修而提前退役,幸运的是,没有遭受人员伤亡。
暂时平静的局势
1995年3月初,俄军完全解放了格罗兹尼市及其郊区,把武装分子赶到了南部山区,迎来了暂时的平静局势,可以对前期战斗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从1994年12月1日到1995年3月17日,俄空军航空兵在车臣共摧毁敌方265架教练战斗机、3架直升机、20辆坦克、25辆装甲运输车、6套自行防空系统、10门火炮、130多辆军用汽车,炸毁7座桥梁、数个弹药库、几个燃滑油料和弹药库以及其他军事目标。此间,俄空军共有2架战机坠毁,14架战机被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受到战斗损伤,所有受损战机经过维修后全部重返战斗行列。俄陆军航空兵在1995年6月中旬前的主动战事阶段内,也消灭了敌方大量目标,同时也遭受了较大损失,仅在前3个月内就彻底损失了5架直升机(2架米-8、3架米-24),9名飞行员牺牲。
1995年3月6日至1995年3月20日期间,车臣局势相对平静。已攻占格罗兹尼的俄军部队推进到阿尔贡市附近要冲,但是,俄军没有乘胜追击,及时攻下阿尔贡,反而试图与杜达耶夫分子进行谈判。俄当局很快明白过来,武装分子根本没有和谈诚意,只是利用谈判时间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重新部署,巩固防御阵地。俄联邦部队北高加索集群司令部预见到双方随时可能重新开战,随即加强了车臣及其附近边界地区的力量,部署在莫兹多克、别斯兰、北格罗兹尼机场的陆航兵直升机数量从55架增加到了105架,其中米-24武装直升机占了52架。

突击
为阻止车匪补充预备队人员,增强实力,俄空军前线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对杜达耶夫分子在沙利、阿塔吉、梅斯克尔-尤尔特、沙阿米-尤尔特地区的集结地多次实施导弹和炸弹袭击。1995年3月21日夜,俄军发动攻势,当晚,北方集群摩步兵和海军陆战队团团包围了阿尔贡市。1995年3月22日,车臣武装分子在坦克掩护下企图从沙利和古杰尔梅斯方向解除俄军对阿尔贡市的包围,俄空军强击机和陆航兵武装直升机随即起飞参战,发射“强击”制导导弹摧毁车匪9辆坦克和装甲车,发射S-8无控火箭弹大量杀伤车匪步兵。杜达耶夫分子遭受较大伤亡,无力与俄军正面对抗,纷纷逃离。1995年3月23日,俄军解放阿尔贡市。1995年3月30日,俄军解放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
与攻打格罗兹尼不同,在解放阿尔贡和古杰尔梅斯时,俄军航空兵的行动没有对城市造成较大破坏,仅对市郊车匪火力支撑点和装甲设备阵地实施精确打击,杜达耶夫分子也很明智地放弃顽抗,放弃可能会造成较大伤亡的巷战战术,几乎没有抵抗就撤到山区,化整为零,从事偷袭活动。
1995年3月31日,俄联邦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攻占沙利市,车匪在此部署的1个坦克团主力被基本消灭,为避免平民伤亡,俄军攻城时未使用航空兵。

1995年4月的改善
进入1995年4月,车臣上空的气象状况改善了许多,冬天的浓雾开始散去,大部分时间都是明天,太阳高照,俄军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可以大显身手了。1995年4月8-9日,陆航兵武装直升机对杜达耶夫匪帮阿布哈兹营在萨马什基村东南森林地带的巩固防御阵地实施密集打击。1995年4月中旬,俄军对750-1000名武装分子据守的巴穆特村发动猛烈攻势,车匪装备精良,有装甲运输车、野炮、迫击炮,战斗比较残酷。1995年4月15日,俄军对该村的第一次冲锋未能成功,参与强攻的部队遭到占据制高点的武装分子疯狂反击,被迫撤退。1995年4月17日,陆航兵和前线航空兵开始对车匪在巴穆特村内及其附近的火力点和支撑点实施轰炸,车匪遭到较大损失,放弃顽抗,逃往山中。18日,俄联邦部队占领巴穆特村,当地长老与俄军指挥官进行谈判,保障再不允许非法武装分子进入山村,俄军随即撤离该村。
新战术带来新局势
从沙利和巴穆特战役中,可以发现俄军航空兵新的战斗使用特点:尽量减少航空兵的战斗参与,力图避免无辜平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面部队通常在航空兵未对攻击目标实施预先打击的情况下发动进攻,仅在遭到顽抗后才会呼叫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提供火力支援。不过,这种新的作战实践虽然明显减少了平民的伤亡,却增加了俄军损失,是以俄军士兵鲜血为代价的。1995年5月底,当主要战事转移到人烟相对稀少的山区后,俄军才放弃这种战术,重新加大航空兵的战斗使用力度。
经过1995年4月份的战斗,俄军确立了对大高加索山脉下车臣所有平原地区的控制。1995年4月26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宣布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暂停在车臣境内使用武力,停火期限为1995年4月28日至1995年5月12日。
与此前谈判停火时一样,杜达耶夫分子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喘息之机补充力量,巩固阵地,同时绝不放弃袭击俄军检察站和车队的机会。俄军也没有放松警惕,航空兵继续在车臣上空巡逻和侦察飞行。1995年4月30日,俄军航空兵在车臣东南吉利亚内村上空巡逻飞行时,遭到武装分子袭击,1架米-24直升机被高射机枪火力击中,飞行员使出浑身解数驾驶严重受损的直升机飞离车匪控制的地区,在达吉斯坦境内迫降,飞行员没有受伤,直升机彻底报废。此间第二起类似事件就没这么幸运了,1995年5月5日,2架苏-25强击机在别诺伊村上空巡逻飞行,萨拉别耶夫少校驾驶苏-25长机低空飞行越过一座山丘时,车匪在侧翼山坡处使用DSHK机枪突然袭击,子弹穿透了非装甲防护的座舱盖玻璃,飞行员被当场打死,飞机迅速垂直坠落,瞬间撞上地面。

停火时间
在俄军停火期间,杜达耶夫分子秘密向格罗兹尼地区调集大批部队,1995年5月14日,开始用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对俄军占领的车臣首府进行狂轰滥炸,企图夺回格罗兹尼。俄军随即发起反击,15日,联邦部队在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击溃了来犯的武装分子。
特种兵突入
1995年5月15日,俄军向车臣山区纵深推进,发动大规模攻势,试图彻底击溃武装分子。俄军与车匪在沙托伊、维坚斯克、沙利、奥列霍沃、谢尔任-尤尔特、诺扎伊-尤尔特地区展开激战。车臣武装分子借助山势,顽固抵抗,千方百计阻止俄军攻势。为支援地面部队在沙托伊地区的攻势,俄军航空兵首次使用直升机向敌后空降特种部队分队。
战争升级
1995年5月下旬,俄军航空兵在车臣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斗行动,苏-25强击机、米-24直升机、内卫部队米-8MT直升机对武装分子部署阵地和支撑点实施猛烈空袭,摧毁车匪的装甲 设备、弹药仓库、指挥所。苏-24M轰炸机大量使用KAB-500L、KAB-500KR激光和电视制导炸弹等高精武器,对车匪实施精确打击。1995年5月21日,1架苏-24M轰炸机在达古-博尔佐伊村西南发射1枚KAB-500KR制导航弹,一举摧毁一伙武装分子占据的楼房。1995年5月24日,1架苏-24M轰炸机在4000-5000米空中,在800-900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下,发射2枚KAB-500L制导航弹,直接命中目标,把佐内村南部一个山洞内的车匪秘密弹药库彻底摧毁。
陆航兵的新作用
此间,陆航兵直升机飞行员每天完成5-6架次战斗飞行任务,这种作战强度是俄军飞行员在二战以后任何一次军事冲突中从未经历过的。除对地面进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外,陆航兵直升机还积极参加旨在摧毁渗透到俄军后方的杜达耶夫分子恐怖颠覆活动队的战斗任务,1995年5月24日,就在这样一次行动中,1架米-24直升机在车臣-阿乌拉镇附近被击落,1名飞行员当场死亡。
围攻
武装分子撤退到车臣南部山区以后,把指挥所建在了韦杰诺村,俄军航空兵对韦杰诺村车匪指挥部的精确打击堪称经典。1995年5月28日,俄空军1架苏-24轰炸机发射1枚KAB-500制导航弹,准确命中车匪总部大楼左翼。1995年5月31日12点整,2架苏-24轰炸机再次实施空中打击,第一枚航弹彻底摧毁了总部大楼70米外的俱乐部大楼,杜达耶夫分子在那里安装了一台大功率无线电台,第二枚航弹把总部大楼夷为平地。另外两次精确打击分别摧毁了车匪在该村的特别处和警备处大楼。1995年5月31日,俄军苏-25强击机还对车匪在阿尔贡和维坚斯克峡谷内的阵地实施密集轰炸。
1995年6月1-2日,俄陆军部队从两个方向包围韦杰诺村,空降兵部队使用米-8直升机,在村后突降,切断车匪退路。1995年6月3日,俄军攻占车匪最后一个战略据点。韦杰诺战役结束后,车匪丧失了司令部和最后1辆重型装甲设备,统一指挥体系被打破,非法武装被分割在沙托伊、诺扎伊-尤尔特两个地区。
1995年6月4日,在攻打诺扎伊-尤尔特时,俄军又有1架米-24直升机被击落,飞行员卡尔波夫大尉、霍赫拉切夫中尉牺牲。1995年6月9日,武装分子又击落一架米-8运输直升机,马利科夫少校、谢格洛夫大尉遇难。
战争结果

1995年夏初,第一次车臣战争主要战事接近尾声。失去统一指挥的杜达耶夫军队被瓦解,逐渐变成各个独自为战的匪帮,相互之间无法协调行动,一些武装分子开始自愿上缴武器投降,车匪仅控制着车臣12个山区中心中的最后一个:沙托伊。
1995年6月11日,俄联邦部队开始攻打沙托伊,为配合地面部队攻势,米-8运输直升机在米-24武装直升机掩护下,向敌后空投战术空降兵。1995年6月12日,1架为空降兵运送武器和弹药的米-8直升机遭到车匪精心伪装的ZU-23高炮的攻击,直升机空中着火,飞行员奇迹般地驾驶直升机安全迫降,并在直升机爆炸前跑出危险区域,这架米-8直升机也成为陆航兵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损失的最后一架直升机。
1995年6月13日晚,俄军摩步兵和从天而降的空降兵团团包围了沙托伊,发起冲锋,陷入恐慌的车匪意识到顽抗已毫无意义,乘夜黑沿山路撤离。1995年6月14日,俄军攻占沙托伊,俄罗斯国旗高高升起。至此,第一次车臣战争主动战事基本结束,之后,俄军未再发动大规模战事,不过,追剿分散在山区的杜达耶夫军队残余、解除车匪武装的战斗又持续了1年的时间,1996年6月28日,叶利钦总统飞抵车臣,宣布战争结束,胜利属于俄罗斯。
历史影响

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后,车臣武装分子改变行动策略,采取游击战术,策划恐怖袭击,伺机东山再起,与俄军展开了猫和老鼠的死亡游戏,北高加索地区自此进入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前的非战非和状态。

㈨ 关于前苏联狙击手瓦西里的故事

瓦西里出生于耶勒宁斯科耶(又称为亚列宁斯科亚),于乌拉山脉长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这个名字在俄语与"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于苏联海军担任岸勤人员,直到他从报章杂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之后,就自愿加入这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会战。瓦西里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
由于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名,所以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学生又被昵称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当然就是那只“老兔子”了!)。在安东尼.毕佛(Antony Beevor,前英国第11轻骑兵中队军官,现任历史学家)所着的"斯大林格勒"中,毕佛认为在拉祖尔化工厂所开办的学校正是第62军以及苏联陆军的"狙击手运动"的滥觞,部队之间开始举办训练营并且宣扬狙击法则,以大锅炒的方式为训练原则,学员与官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 根据一项估计,柴老兔一手带大的柴小兔崽子们,一共造成超过三千个轴心国官兵的惨重死伤。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为地雷炸伤液昌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 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
背景
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二百五十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三百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二十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着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一九四二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头。军事记者们更使六十二集团军二八四步兵师一○四七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噪--他曾在十天内击毙四十二名德军士兵。 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 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缺瞎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
科宁斯在哪
一天,德国枪手击碎了莫罗佐夫中士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击伤了另一名狙击手沙依金中士。莫罗佐夫和沙依金两人都是有经验的射手,他们经常在最困难的决斗中获胜。伏埋空毫无疑问,他们这次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 紧张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天。 第三天。从早晨起,城市上空炮声不断,战线上热闹起来,狙击手们伏身掩体,眼不离光学瞄准镜,不间断地监视着前方发生的一切。政治指导员达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钻进狙击手的掩蔽部观战。太阳升起后,达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见了什么,他兴奋地跪起身来喊:“他在那儿!”他的话音未落,德国枪手迅速做出反应--一枪击中正在做手势的达尼洛夫的肩膀。科宁斯没有打达尼洛夫的头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来救助受伤的战友,从而暴露自己。达尼洛夫尖叫着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纹丝未动,他仍眼望前方,心里琢磨射击来自何处。科宁斯再没开枪,他沉默着,任凭苏军卫生兵带着担架爬过瓦砾匆匆忙忙把达尼洛夫放上担架抬走。
发现敌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些碎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块钢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阵地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判断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国人都会开枪射击。扎依采夫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啊哈,终于上钩了,恶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德军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怎么引?变换阵地,明天从另一个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市废墟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扎依采夫决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兵的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闪光。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狙击王被击毙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的暗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科夫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到来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四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头号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二八四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战斗炽烈时刻,扎依采夫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的证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
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马马耶夫岗(Mamayev Kurgan)。由于瓦西里的遗愿是希望将他的遗体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纪念碑旁;碑上则写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事实上该语出自赫鲁晓夫,就是担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总委,"political commissar"。)
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 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国防军狙击冠军。历史学家曾经不断质疑这个似乎虚构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过下面的几个理由臆测出历史上从无此人过: 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军第一名黑白无常君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前苏联抵抗当时德军的进攻画下了时代的转捩点,在异常艰苦的状况下,前苏联的政宣文工为了保持庞大部队的战斗精神,本来就会捏造充斥着一堆谎言来增进部队士气,尤其当时战况在如此不明朗也不乐观的情形下。
附记
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苏维埃英雄以及列宁勋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国第六军与前苏联第62军在马马耶夫岗打响斯大林会战。该高地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该高地的争夺战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据记载,马马耶夫岗尽管被俄军布置沟壕如犬牙交错,铁丝绊网夹杂地雷,有固若金汤样,然而还是在德军的猛攻下,一天之内就失陷了。 其实"老鼠之战"本身并非大卫·罗宾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该战役中自嘲自讽的德军官兵,说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为两军交战激烈程度仅有一墙之隔,连对方的呼吸声都清楚可闻。德国官兵还说,"就算占领了厨房还有客厅要打上一场"(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言,苏俄以其人口数量比例而产生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狙击手,其中很多人都以庞大的杀人数字成名。例如苏联陆军狙击排行榜的状元,隶属第4步兵师的米海尔·伊尔伊奇·苏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领先第二名隶属第259步兵团的瓦西里·科瓦强禔拉泽(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隶属第1122步兵团的伊凡·希多伦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因为还有其他49位苏联狙击手的成绩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苏联狙击手排行榜中最特别的是第八名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库特人有如他弯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样(西元13世纪时雅库特族与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统一),如果连他在冬季战争中的战绩一起计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说是429人)。 虽然说苏联狙击手的战绩辉煌,不过都是经过为了振奋士气的政工文宣战报所报道的,本来就有夸大的嫌疑;更讽刺的是有的狙击手击杀确认是“依据理论上”来认定的。 目前狙击手的成绩认定中,尽管有所争议,然而席摩·海赫的纪录依旧有可信度,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的纪录没有传出过争议;至于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样也是货真价实。

㈩ 军事 中苏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
zhēn bǎo dǎo zì wèi fǎn jī zhàn
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保卫了祖国的领土。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20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渔民张盖和臧盖年等几位老人,相继上岛建房\捕鱼和种菜,因此珍宝岛又被当地人先后称为"张盖岛"和"翁岛".1928年,中国居民陈远进买下了张盖的房子,与其子陈锡山常住岛上.1937年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后,日本关东军强迫岛上居民撤离.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锡山等人又回到公司村一带居住,还经常登岛捕鱼和生产.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1966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不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关系随之中断,“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篡夺了”的定性同时下发全党;与此相呼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并派二十万苏军进驻蒙古,在远东配备了可以进行核攻击的数百架轰炸机,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以前,苏联方面挑起的边境事件竟达4189件之多,最终导致了珍宝岛事件的发生。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抓捕中国渔民。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庆帆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1969年3月2日8时誉兄雹,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随后,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发起反击,但遭到丛林中苏军的猛烈射击。中国边防战士于庆阳猛然跃起,向丛林苏军射击,吸引火力。苏军火力向他射击,击中他的头部,他倒下后不久,顽强地站起,端起冲锋枪继续向苏军冲击,直至英勇牺牲。副连长陈绍光指挥一个班迂回到丛林中苏军侧后,但一股苏军又从他的侧后冲来,两面机枪夹击他们。陈绍光一面指挥分队英勇还击,一面奋勇向苏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冲去。这时他身受重伤,仍然坚持移动到有利位置,打掉了这个火力点后,倒在了血泊中。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尘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

3月15日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一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13时35分,苏军边防军纵深炮火猛烈袭击中国防御阵地,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发起第三次进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分割其步兵与装甲、坦克联系与苏军近战,减弱其火力。火箭筒手华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经50多分种激战,胜利地粉碎了苏联边防军的第三次进攻。这一天,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击毙了苏军边防部队总指挥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敷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国边防部队在严寒条件下,面对苏军的先进坦克、装甲战车,毫不畏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采取灵活的战术,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作战中,人民群众积极支前,保证了反击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黑龙江边防部队的英雄事迹,中央军委于7月30日发布命令,授予孙玉国、杜永春、华玉杰、周登国、冷鹏飞、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荣、于庆阳等10名官兵以“战斗英雄”称号,给边防部队侦察连、一连和公司边防站等10个单位各记一等功一次。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高潮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一系列武装军事对抗之一。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之间的战争。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后,尤其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并提出“有限主权论”,中国认为这是对一个国家主权极其严重的挑战,今天是捷克,明天就有可能是中国。
中苏决裂之后,从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该岛上的巡逻队流血冲突不断。

1968年底乌苏里江封冰后,珍宝岛成为中苏冲突的焦点,苏联边防军一再武装登岛,拦截上岛的中国边防巡逻队,殴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甚至还开枪挑衅。1969年初,中方决定自卫反击。3月2日,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面对上岛拦截中国边防巡逻队的苏军的武力干涉,已在珍宝岛中国一侧岸上隐蔽待命的中国精干小分队,奉命投入战斗。战斗进行了三十多分钟,双方各伤亡数十人,残余苏军退出了珍宝岛。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回忆说:这次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确实是经过中央批准,早有准备的。当时正准备开九大,大军区首长均已来到北京,因此,中央军委专门在京西宾馆开设了一个房间,架设了专线,由他负责直接与前线联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负责掌握国际方面的情报,随时向周恩来汇报,并由周恩来下最后决心。为了最初的战斗,我们准备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从三个军抽调了三个侦察连,一个连二三百人,由有作战经验的参谋人员带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配备,打得干脆利落。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苏双方的边防部队在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岛上(中国一方称之为珍宝岛,苏联称之为达曼斯基岛(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面积0.74平方公里),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苏联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阵亡,苏军的一辆T-62型坦克被击坏并被中国边防部队拖回运往北京展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为:苏联方面亡58人,伤94人。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为:中国边防部队亡29人,伤62人,失踪1人。
这次战斗中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战斗之后中苏双方都在江岸集结大量军队。
中国于1969年5月24日发表声明:中苏边界问题演变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国方面的责任。但是,中国仍然准备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 苏联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从未同中国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

在边境冲突上,中苏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袭击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中国边防军几十人(一说38人,一说78人)被围全部阵亡。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与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认定中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
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2005年4月27日,中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今天看来,珍宝岛事件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中苏已临战争边缘,两国关系无以挽回的标志;同时,它又为中美关系的恢复提供了契机。中国一贯的反美立场迅速发生了改变,而美国对此也作出积极回应,中美迅速开始接近和对话。对此,当时许多人很不理解,阿尔巴尼亚党甚至批评中国右倾,毛泽东不管那一套,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你能把我怎么样?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当时没有力量与苏联单独对抗,必须拉上一个帮手,这样苏联就不敢打我们了。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94229.htm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为什么要放冷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