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罗斯如何报复立陶宛俄媒分析
第一,撤销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事实上立俄绝洞两国早在1991年开始就立陶宛是否独立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巨大的矛盾和争议。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1991年苏轿者联的国务委员会已无权修改苏联边境也无法做出分割苏联领土的决定。因此早在1991年开始俄罗斯国内就存在了大量认为立陶宛独立不合法的声音。其次,退出和欧盟关于立陶宛的协议。这一条也跟第一点有关,因为当时为了保证加里宁格勒的稳定因此才承认了立陶宛的边界承认了立陶宛独立,所以立陶宛才能够加入欧盟和北约。第三俄方要求收回克莱佩达。因为俄罗斯是苏联的合法继承者所以对于苏联解体之后立陶宛边界可以由俄罗斯决定,因此如果欧盟违约那么俄罗斯有权收回克莱佩达。第四则是俄方提议建成“苏瓦乌基走廊”,而这项政策可以有效的解决并帆枯被别国切断向加里宁格勒运输线的问题。最后则是切断对立陶宛的能源供给,而这是俄罗斯针对立陶宛最有力的经济反击
Ⅱ APH波兰立陶宛全盛时期和白俄罗斯的关系
事实可能没有妹纸想象的那么美好,事实上在波立全盛时期波子和白鹅的矛盾还是挺尖锐的,立陶基本被夹在(基友和喜欢的女生)中间……
其实我很早就向写白鹅的养成文,查了资料,可是才浅。
今天看到妹纸的提问挺开心的,那些资料没白查……
14世纪初,立陶宛崛起,白俄罗斯领土归属立陶宛大公国,但立陶宛大公允须白俄罗斯的这些公国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及其领土完整。(带入二次元:这样做是因为因为立陶宛喜欢白鹅……)
从1569年起,白俄罗斯归属波兰立陶宛王国。
在波兰立陶宛王国时期,为加强波兰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强迫东正教会(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民族宗教)于1569年与天主教会签订《不列斯特合并条约》,强迫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或合并两个宗教,加强对白俄罗斯等其他民族的迫害,随着宗教压迫的加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白俄罗斯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各地武装起义不断。(带入二次元:白鹅加入波立联合王国,波子以“入乡随俗”为借口强迫白鹅改信天主教。可是东正教是白鹅与哥哥姐姐,尤其是哥哥的共同信仰及羁绊,所以她不从。于是白鹅威逼或者挟持立陶去威胁波子或者与波子和事,白鹅最终获胜。因为直到今天白俄罗斯人仍然大部分信东正教。)
1569年的话是十六世纪,我这边也有十六世纪的男女服装造型,想要图片的话留个邮箱~
Ⅲ 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状况
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了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最高政权的唯一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驻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岛上的俄国海军官兵起义,宣布奈斯岛独立,成立“奈斯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2月24日,利用红军撤退后、德军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政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6日,德军占领奈斯岛,奈斯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卷土重来,但遭到了苏俄红军和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的抵抗,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爱沙尼亚资产阶级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战争一开始,红军就把爱沙尼亚白军打到了塔林城外,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在10月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11月29日宣布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被称为“爱沙尼亚劳动公社”。然而,爱沙尼亚白军在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Johan Laidoner)的领导下很快就组织了反击,并得到了一支英国小型舰队的支持。芬兰、瑞典和丹麦的资产阶级甚至派遣了志愿军协助爱沙尼亚白军。到1919年2月,红军被迫完全撤离爱沙尼亚。
1919年初夏,在德国正规军“铁师”的帮助下,以拉脱维亚为基地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军事组织“Landeswehr”北上进攻爱沙尼亚,企图把爱沙尼亚并入由日耳曼人为主导的“波罗的海公国”。1919年6月,爱沙尼亚军队在北拉脱维亚有力的粉碎了这支由吕狄格尔·冯·德·高兹(Rüdiger von der Goltz)将军率领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武装力量的进攻。
从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爱沙尼亚白军还协助俄国西北白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将军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但被苏俄红军击退。
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共和国和苏俄签订俄爱《塔尔图条约》,苏俄放弃对爱沙尼亚的一切领土请求。爱沙尼亚共和国随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在1921年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
独立后,爱沙尼亚开始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经济上和社会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罗的海贵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尤其是分配给那些在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中效力的志愿人员。爱沙尼亚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变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和西欧,少量商品出口美国和苏联。在文化上,少数民族获得了文化自治权,犹太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国内政治上,1920年通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宣布爱沙尼亚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议会由100名议员组成,每位议员任期3年。从1920年末到1934年初,爱沙尼亚总共产生了11届政府,政府首脑被称为“爱沙尼亚国家元老”。这期间,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äts)5次成为国家元老。
1934年,帕茨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1938年,帕茨被“选”为总统。
1939年,爱沙尼亚和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第二年,苏联红军就进入了爱沙尼亚。帕茨独裁政府倒台,爱沙尼亚共产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爱沙尼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56年,帕茨病逝于加里宁。 1917年7月底,维德泽姆苏维埃、里加苏维埃和拉脱维亚步兵联合苏维埃举行联席会议,选举了产生拉脱维亚苏维埃。十月革命爆发后,拉脱维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接管拉脱维亚政权,并于12月19日宣布苏维埃是拉脱维亚境内唯一合法政权,同时解散了“农民苏维埃”,没收了地主的财产。拉脱维亚苏维埃执委会还派遣了以П·斯图奇卡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布列斯特和约谈判。1918年2月,拉脱维亚全境被德军占领,苏维埃被迫转入地下。
随着德军在一战中的失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于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 Ulmanis)担任临时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员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但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府没有驱逐德军,反而支持其境内的德军“铁师”干涉苏俄和爱沙尼亚。
1918年12月4日,拉脱维亚苏维埃再次在里加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政府。1918年12月17日,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独立的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22日,苏俄“承认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独立”。
1918年12月,以拉脱维亚步兵为主的苏俄红军一部攻入拉脱维亚境内。1919年1月2日,里加爆发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配合红军的行动。1月3日,里加解放,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的首都。1月13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正式宣布成立,并于1月15日通过了拉脱维亚第一部宪法,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1920年1月13日,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内战,拉脱维亚白军最终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红军彻底击溃,拉脱维亚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召开,资产阶级人民委员会完成其职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苏俄宣布承认“拉脱维亚共和国”,成为国际社会第一个承认资产阶级拉脱维亚独立的国家。1921年9月22日,拉脱维亚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
经历了13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后,拉脱维亚最终还是没有顶住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冲击。一时间,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剧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厌恶。以此为契机,1934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颠覆了民主政府。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自认总理。1936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 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认总统。1939年,他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乌尔马尼斯对拉脱维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但在这一时期,拉脱维亚的经济和文化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和成人识字率都位居欧洲前列。因此,除了共产主义者,当时在拉脱维亚国内几乎没有人反对独裁。
1940年6月15日凌晨3点,红军进入拉脱维亚。乌尔马尼斯号召国民不要抵抗苏联红军,他在广播中说的“我将坐在我的位子上,你们坐在你们的位子上”成为当时的名言。6月17日,乌尔马尼斯独裁政府倒台,拉脱维亚共产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拉脱维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42年,乌尔马尼斯病逝于土库曼斯坦克拉斯诺沃茨克。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国占领。1917年7月,德国扶持了立陶宛资产阶级会议。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1918年2月16日,德国策动立陶宛独立。1918年7月,资产阶级会议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国王由德国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Augustinas Voldemaras)为首的第一届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政府临时所在地,即立陶宛临时首都为考纳斯。1919年4月,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为共和国,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为立陶宛首任总统。
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维尔纽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农临时革命政府。12月16日,临时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苏维埃政权。12月22日,苏俄政府通过了《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一致决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国合并。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在维尔纽斯宣告成立,同时,国旗和国徽也被确定,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也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共产党。然而,工农政府实际只控制了立陶宛东部。以西部重镇考纳斯为基地的立陶宛白军在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据了上风。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被推翻,工农政府被迫解散。
战胜了布尔什维克后,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面临的第二个威胁是“柏蒙特白匪军”。柏蒙特白匪军由一群一战期间被德军俘虏的俄国士兵组成。他们被释放后,答应协约国打击布尔什维克。不过,在俄国白军将领保尔·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t-Avalov)的率领下,他们决定向新独立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动进攻。
柏蒙特认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内战中必败,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的部队浪费在打击布尔什维克上。相反,他更热衷于再次吞并刚刚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最多让他们在今后资产阶级俄罗斯的统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权而已。对于柏蒙特白匪军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夺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军每次夺取一个城镇,就强迫当地居民改说俄语。这成了他们在控制区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脱维亚,他们已经兵临里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对他们而言依然遥遥无期。尽管有来自东面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但立陶宛白军仍然凑足了兵力给予了柏蒙特白匪军沉重的打击。柏蒙特白匪军最终兵败拉德维利什基斯,一个主要的铁路中心。在那里,他们被遣返俄国。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也帮助拉脱维亚收复了失土。据说作为交换,拉脱维亚将鲁赫奴岛割让给了爱沙尼亚。
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面临的第三个威胁是波兰,也就是前面介绍波兰时提到的“立波战争”。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之间有着大片有争议领土,其中甚至包括维尔纽斯。立陶宛认为维尔纽斯自古以来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尽管这个城市现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过,在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维尔纽斯区”,立陶宛人还是占人口大多数。此外,这个地区还有一些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因此,在俄波战争中,立陶宛资产阶级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苏俄一边向波兰宣战。最终,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战争后期,波兰派遣特种部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区,并在当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权。
以上三次战争被立陶宛资产阶级成为“立陶宛自由战争”。尽管有胜有负,但它们换来了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独立的认可。从1922年开始,立陶宛进入了稳定的民主时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议会议员由全国各地选举产生。这期间,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两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维尔纽斯归属问题”和“克来彼达归属问题”。
由于战后立陶宛坚持对维尔纽斯地区的主权,因此在整个立陶宛民主时期,它一直同波兰处于战争状态。1922年1月8日,维尔纽斯地区举行了一次议会选举。一开始,立陶宛和波兰都试图把倾向于自己的议员候选人塞进议会,但后来,当地的立陶宛人和犹太人抵制了选举。这样,新一届维尔纽斯地区议会便完全被亲波兰势力所控制。新议会通过议案,正式决定中立陶宛并入波兰。1922年3月22日,波兰色姆(波兰议会下院)接受了维尔纽斯地区议会的决定。国际联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确认了这一事实。但是,立陶宛考纳斯当局拒绝承认波兰对维尔纽斯的吞并,继续保持与波兰的战争状态。
克来彼达是德国和立陶宛两国间的有争议领土。这个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在1252年创建。1328年,它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从15、16世纪开始,大多数居民就讲立德双语,并认为克来彼达属于普鲁士。1920年,按照《凡尔赛条约》,整个克来彼达地区被法军占领,不再归德国管辖。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间,立陶宛利用“鲁尔危机”的机会顺利吞并了克来彼达地区,并将其改名为梅梅尔地区。1924年5月,它成为立陶宛境内一个自治区,并保持戒严状态直至1938年。
连续经历了几届保守派政府后,立陶宛首届左翼政府于1926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军事政变就将这个短命的新政府赶下了台。政变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政变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政变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政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
1938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一名波兰士兵阵亡。随后,波兰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希特勒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协议的签署尽管导致了立陶宛国内的大规模抗议,但立陶宛和波兰的外交关系正常化了。两国实现了邮件、铁路和电话的互通,边境贸易蓬勃发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虽然立陶宛官方依然声称维尔纽斯是其法定首都,但两国还是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得到立陶宛资助的地下抵抗组织“维尔纽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动。
在梅梅尔地区,亲德的民族社会主义党(克来彼达纳粹党)赢得了1938年的地区议会大选。这样,立陶宛当局实际已经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归还德国。
1939年9月18日,苏联红军占领维尔纽斯,并把它还给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选举产生“人民议会”,立陶宛共产党上台执政,成为立陶宛境内唯一合法政党。斯梅托纳政府倒台。7月21日,“人民议会”宣布立陶宛加入苏联。8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为苏联境内的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4年1月9日,斯梅托纳病逝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
Ⅳ 立陶宛大公国的历史
史书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是在奎德林堡编年史中,这个编年史记载日期从1009年开始。
12世纪,斯拉夫编年史将立陶宛记载为罗斯人攻打的地方。
起初立陶宛异教徒向波洛茨克进攻,但随后势力增强,并组织自己的小规模袭击。
在1180年至1183年的某一时刻,事态发生变化,立陶宛人开始连续不断地进袭斯拉夫地带,袭击波洛茨克公国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胁到了诺夫哥罗德。
这样星星点点的军事袭击体现出立陶宛人在奥克什泰蒂亚的领土的巩固。
军事修士会利沃尼亚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出现在这一地带,前者在1202年建立于里加,后者1226年扎根于普鲁士。
基督教骑士团形成了对信奉异教的波罗的部落的重大威胁,并进一步促使这一地区形成国家。
签订于1219年的与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的和约证明了立陶宛人与萨莫吉希亚人的合作。
这份条约罗列出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来自奥克什泰蒂亚的高等公爵(日温布达斯、道约塔斯、维利凯拉、道斯普伦加斯和明道加斯)和几位来自萨莫吉希亚的公爵。
尽管立陶宛人和萨莫吉希亚人双方此前彼此交战,但现在他们得面对共同的敌人。
可能日温布达斯拥有最大权力,至少几位公爵来自同一家族。
对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认,和建基于条约签署人的统治阶级的建立,预示着一个新生国家的兴起。
南立陶宛公爵明道加斯在与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的条约中被提到,是5位高等公爵中一位。
根据利沃尼亚押韵编年史,到1230年代中期,明道加斯就已得到统治整个立陶宛的最高权力。
1236年,维金塔斯领导的萨莫吉希亚人在苏勒战役中击败利沃尼亚骑士团。
该骑士团被迫成为普鲁士条顿骑士团的一个分支。
这意味着,萨摩吉希亚这一将利沃尼亚与普鲁士分隔开来的狭长地带成为了两大骑士团的主要目标。
这场战役让骑士团和立陶宛在战争期间得以喘息,而立陶宛利用此机会向鲁塞尼亚地带进攻,吞并新格鲁多克和格罗德诺。
1248年明道加斯与他的侄子陶特维拉斯和埃迪维达斯之间爆发内战。
后两者与维金塔斯、利沃尼亚骑士团、加利西亚的丹尼尔和沃里希连的瓦西里科结成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
明道加斯利用内战与利沃尼亚骑士团结盟。
他保证昄依基督教,并献出西立陶宛的部分领土以换取骑士团对他的侄子的军事打击和王位。
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英诺森四世发布教宗诏书,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
内战结束后,明道加斯在1253年被封为立陶宛国王,开始10年的相对和平时期。
明道加斯试图将其影响力向道加瓦河岸重要商业中心波拉茨克与平斯克蔓延。
条顿骑士团利用这一时期芦信雀在萨摩吉希亚和利沃尼亚加强地位,但却在1259年的斯库奥达斯战役和1260年的杜尔贝战役失利。
这两次失利激起瑟米加利亚人和普鲁士人反抗骑士团。
在特莱尼奥塔的鼓动下,明道加斯撕毁与骑士团的和约,可能重新信奉他的旧神明,并与诺夫哥罗德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盟。
他希望将所有波罗的部落联合在立陶宛的统治下。
因为军事行动不成功,明道加斯和特莱尼奥塔的关系恶化。
特莱尼奥塔与道曼塔斯在1263年刺杀明道加斯和他的两个儿子鲁克利斯和鲁佩基斯。
立陶宛此后陷入多年的内战阴霾之中。
自1263年到1269年,立陶宛出现3位大公——特莱尼奥塔、瓦伊什维尔卡斯和斯瓦尔恩并存的局面。
但是,国家没有分裂,特莱德尼斯在1269年掌权。
他加强了立陶宛在黑鲁塞尼亚的控制权并与利沃尼亚骑士团交战,取得了1270年卡鲁塞战役和1279年艾兹克劳克莱战役的胜利。
至于在1282年特莱德尼斯死后到1295年维特尼斯宣称拥有大公之位之间的这一段时期,立陶宛大公是谁至今仍存较大争议。
这一时期骑士团定下他们的征服行动。
1274年大普鲁士起义结束,条顿骑士团继续征服其他波罗的部落:1274年到1277年征服纳德鲁维亚人和斯卡尔维亚人,1283年征服约特温吉亚人;利沃尼亚骑士团则在1291年继续征服立陶宛坦冲最后的波罗旳盟友塞米加利亚。
骑士团现在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立陶宛了。
由其他波罗的部落构成的“缓冲地带”消失,立陶宛大公国被迫自己与骑士团作战。
格迪米纳斯王朝统治立陶宛大公国已历几个世纪,而维陪早特尼斯是该王朝第一位统治者。
他的统治时期被看做是与骑士团、波兰王国和鲁塞尼亚之间的连年交战。
维特尼斯被卷入与波兰王权继承权相关的斗争之中,他在斗争中支持马佐夫舍的博莱斯瓦夫二世,后者与立陶宛女公爵高德蒙达结婚。
在鲁塞尼亚,维特尼斯试图收复在明道加斯遇刺后失去的土地,攻下平斯克公国和图罗夫公国。
在与骑士团的冲突中,维特尼斯与里加市民结盟。
里加利用其稳固的地位巩固了贸易路线,并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根据地。
大约1307年,重要商贸中心波洛茨克被军队包围。
维特尼斯也开始在尼曼河沿岸建设防御工事网。
这条防御工事网逐渐成为对抗条顿骑士团的重要防线。
领土扩张在格迪米纳斯治下达到 *** ,此人建设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 *** ,并建立了一个国土由黑海向波罗的海延伸的帝国。
1320年,西罗斯人的公国不是向立陶宛称臣,就是被立陶宛直接吞并。
1321年格迪米纳斯攻下基辅,流放统治基辅的最后一位留里克王朝成员斯坦尼斯瓦夫。
格迪米纳斯重建了立陶宛大公国的永久首都维尔纽斯,这个首都可能是在1323年从特拉凯移过来的。
包括16世纪的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新格鲁多克是13世纪立陶宛的首都。
立陶宛是基辅罗斯西部和南部的理想继承者。
几乎周围的所有国家被蒙古人劫掠或击败,但是蒙古的铁骑却在现在的白俄罗斯边界停了下来,立陶宛大公国的大部分地方未受荼毒。
立陶宛的扩张浪潮也加快了,因为蒙古人对他们征服的地方统治薄弱。
罗斯诸公国从未被直接编入金帐汗国。
相反,它们一直是附庸国,享有程度尚可的独立性。
立陶宛的扩张在东斯拉夫人的领土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而蒙古人对他们的抵御也非常有限,立陶宛的崛起进入理想状态。
但是立陶宛大公国不只建基于赫赫武功,外交与军队对立陶宛而言一向同样重要。
立陶宛所征服的绝大多数城市,但非所有城市虽然在战场上未被打败,但也情愿向立陶宛大公国称臣。
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此前已向金帐汗国或莫斯科大公国称藩,对它们而言这样的决定不是放弃独立,只是换了个主子而已。
在诺夫哥罗德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国家经常进入立陶宛的势力范围,但只是偶尔附庸立陶宛大公国。
一定程度上,立陶宛的统治是城市内部斗争的结果,这些城市试图避免向马佐夫舍投降。
但是这样建国并不稳固。
城市内部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将其拉出立陶宛的统治范围,诺夫哥罗德和其他东斯拉夫城市多次出现这种情况。
立陶宛在1387年昄依基督教。
此次改宗由约盖拉发起,而此人又将基督教祈祷文译为立陶宛语。
立陶宛在维陶塔斯大帝统治时期(1392年到1430年)国力达到顶峰。
维陶塔斯是立陶宛大公国最着名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1401年到1430年是大公,此外还是格罗德诺(1370年-1382年)与卢茨克(1387年-1389年)王公。
维陶塔斯是科斯图提斯之子,约盖拉堂兄,和瓦西里二世祖父,他的堂弟约盖拉在1386年成为波兰国王。
1410年,维陶塔斯亲帅大公国军队参与格伦瓦德之战。
此战波兰-立陶宛联军对条顿骑士团取得决定性胜利。
维陶塔斯支持国内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
维陶塔斯在统治时期内在立陶宛大公国逐步推行中央集权,他用忠于自己的地方长官取代那些与大公有着血缘关系的本地王公。
这些地方长官为富有地主,形成了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阶层。
维陶塔斯治下,拉齐维乌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开始获得影响力。
但是,莫斯科大公国因其影响力的迅速扩张成了立陶宛大公国的敌人,在1478年吞并诺夫哥罗德后,莫斯科大公国确实是东北欧最突出的国家。
1492年至1508年间,伊凡三世在关键之战维德罗沙战役取胜后,收复了基辅罗斯故土,譬如切尔尼戈夫和布良斯克。
立陶宛的领土遭到莫斯科的侵占,以及后者对立陶宛国家产生威胁的局面,迫使立陶宛与波兰走得更近,立陶宛与它的西部邻国在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中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两国联邦”)。
根据联合, 过去由在很大程度上被鲁塞尼亚化的立陶宛大公国的诸多领土被转给波兰王国领地,立陶宛自身在波兰的统治下也逐渐被波兰化。
大公国在联邦仍保留诸多权力(包括也已拥有自己的 *** 、国库和军队),直到1791年五三宪法通过。
波兰立陶宛王国成立初期,开始对周围各国展开侵占,如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并与沙俄君主伊凡雷帝于1558年展开维持25年的拉脱维亚战争,争夺拉脱维亚。
战争中王国虽获胜,但之后又与沙俄及瑞典持续战争与冲突,国力因此日渐消耗。
16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以蚕吞方式逐渐入侵该王国,并兼并大片土地,王国摇摇欲坠。
18世纪,普鲁士崛起,最终,该王国土地遭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瓜分。
1795年,波兰立陶宛王国正式灭亡。
在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后,前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被俄罗斯帝国直接吞并,而不置入波兰会议王国(由联邦的剩余部分构成,君主是俄罗斯沙皇)但是,在1812年,在俄法战争前夕,前大公国领土发生反抗俄国的暴动。
在拿破仑抵达维尔纽斯后,他宣称成立立陶宛大公国临时代表 *** ,并相应地重建波兰立陶宛联合。
但是,因为仅半年后拿破仑的“大军”被俄国击退,并继续向西撤退,联合从未实现。
1812年12月,维尔纽斯被俄军重新占领,将所有重建大公国的计划画上句号。
Ⅳ 如俄罗斯对立陶宛进行军事打击,一天时间能把它全部拿下吗
如果单纯从军事实力来讲,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以及战斗民族强悍的作风,在一天时间把立陶宛拿下来,是可以的。但是,俄罗斯不会这样干的,为什么呢?
三、立陶宛虽然是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国,但国家不分大小,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贴上了“入侵"的标签。如果又对立陶宛发动军事打击,这可真的会触犯众怒,连中国、白俄罗斯这些力挺俄罗斯的兄弟国家也很难说话。
综上所述,俄罗斯不是能不能在一天时间把立陶宛拿下的问题,而是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Ⅵ 立陶宛为什么喜欢白俄罗斯
原因1:立陶宛首都靠近白罗斯边境
地理原因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考量。白罗斯与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俄罗斯、乌克兰接壤。这几个国家,近日都有就白罗斯危机发表意见。
但对立陶宛而言,她与白罗斯最为”亲密“。其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几乎与白罗斯国土相接,距离边防海关只有约35公里,大半个小时车程而已。
维尔纽斯和明斯克相距也只有约170公里,慢慢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因此,白罗斯局势一旦出现什么巨大变化,首当其冲必是立陶宛。
原因2:家门口的核电站带来怨气
而且,适逢近期立陶宛就着白罗斯政府在边境建成核电厂,积极向国际,尤其欧盟各国,表达强烈的担忧。白罗斯危机正是立陶宛积极培养外交力,留待他日讨价还价的好机会。
该核电厂位于西北部地区奥斯特罗韦茨(Astravets),为白罗斯当地首间核电厂,由俄罗斯援建。已为第一个反应堆注入燃料,预期核电厂将于本年底正式启动。
Ⅶ 白俄罗斯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政府是否有采取措施
在8月9日的总统大选中,现任总统卢卡申科以80%的得票率获胜,反对派的总统候选人季哈诺夫斯卡娅及其集体认为选举舞弊,并且群众展开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
反对派成立“协调委员会”推进政治转型,然而抗议活动到了第三周的时候,两名委员会成员被捕,政府开始进行有效措施,对鼓动群众的人员进行逮捕,并且打压季哈诺夫斯卡娅一系的势力,对白俄罗斯政府来说是快刀斩乱麻,借此清洗反对一派的势力成员,想维护卢卡申科的权力的统一完整性,然后政府站不到舆论的制高点,打压不了反对势力的逐渐变大。
政府已经无力清扫国内的反对派势力,稳定白俄罗斯的国内局势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而且外国个别国家已经准备对白俄罗斯的国内稳定进行劝解,德国外长马斯呼吁卢卡申科同反对派进行对话,以解决眼下的局势。希望白俄罗斯政府不要暴力行使权利,尊重示威者的权利。无论怎么样都希望俄罗斯国内能快速稳定下来。和平解决这件事。
Ⅷ 立陶宛为什么敢挑衅中国
立陶宛敢挑衅中国的原因有俄罗斯因素和美国鼓动。
立陶宛之所以一二再,再二三的挑衅中国,其实原因就在中国与俄罗斯友好,而俄罗斯与立陶宛有矛盾。俗话说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或许正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友好,让立陶宛把宴州埋中国当成“敌人”。
立陶宛这两年一直与俄罗斯对着干,而且支持俄罗斯国内反对派纳瓦尔尼,甚至跟在西方大国后面制裁俄罗斯。对于这样一个极端亲美的国家,当亲美政客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一直保持友好,他们就会把矛头对准中国。
应对措施
1、外交层级解决。
中国外交部召回了中国驻立大使,并要求立陶宛也召回驻华大使,这已经是比较严重、严厉的外交措施,中国很少使迹橡用。如果立陶宛继续向前,那么未来不排除会断交。
2、联合俄罗斯、白俄罗斯这两个与立陶宛接壤的国家实施制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俄罗晌蚂斯、白俄罗斯在立陶宛边境进行军演,对其进行震慑。按惯例,我们也会到俄罗斯境内去进行联合军演,不妨把联演地点就放在立陶宛边境。
3、利用好资本主义的缺点。
资本主义有一个天然的缺点,那就是其国内很容易被分化、控制,甚至引起动荡。美国这么多年来不断推行西式民主,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它分化、控制别国,你要不听话,然后就是国内一波抗议、零元购什么的。
Ⅸ 立陶宛延长部分地区的国家紧急状态至12月16日,目前当地局势如何
立陶宛延长部分地区的国家紧急状态至12月16日,目前当地局势如下。
白俄罗斯与其邻居之间的难民危机是从2021年八月开始的。大批中东难民从白俄罗斯前往邻近的波兰、立陶宛,目的是进入西欧,例如德国。由于越来越多的边界难民,当地的形势最近变得越来越紧张。
目前白境内有大约7000名难民,其中约2000人滞留在边境的临时营地中,另有200至500人在进入波兰后被强行驱赶出来而分散在边境其他地方。
本来,白俄罗斯也是做好了接收难民的准备。白俄罗斯还在与边界有关的地方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避难所,以帮助安置一些难民。虽然这让白俄罗斯的难民们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这些难民的涌入,却让白俄罗斯的外交和国内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Ⅹ 立陶宛的独立过程
立陶宛的独立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 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 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版图,随后苏军进入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再度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决议脱离苏联,成立立陶宛共和国。独立的第一步行动将是从苏联KGB手中接管边境,其次是驱逐苏联驻军。1990年 3月11日,立陶宛通过了独立法案。3月14日,立陶宛政府要求苏军立即“体面”的撤离,否则双方将成为“敌对”的国家。1990年4月,苏联开始对立陶宛进行了长达74天的经济封锁,停止了石油电力供应,要求立陶宛放弃独立主张。同年,立陶宛无法承受严苛的经济封锁,被迫撤消了独立法案...........
然而,苏联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内矛盾层出不穷。这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突然宣布废除与苏联合并的协议,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过程,最终将实现独立。这又给了立陶宛一丝独立的希望......
1991年1月2日,苏军进占里加,控制了所有的新闻出版单位。苏军空降兵和内务部队闪电般的袭击了立陶宛的主要城市,当地警察和准军事部门基本上被解除了武装。1月9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严令苏军“立刻消灭立陶宛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1991年1月10日,苏联当局占领首都维尔纽斯的主要出版社,立陶宛实施军事管制,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基本中断。
1991年1月11日,立陶宛成立“救国委员会”, “将承担起共和国的命运”。当天“救国委员会”要求与莫斯科对话,但是,莫斯科的回复是“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在用餐”。当日,维尔纽斯的铁路、机场全部被苏联内务部队接管..........
1991年1月12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利用仅存的警察学校和政府警卫部队组成了立陶宛独立武装力量,并且动员部分大学中接受预备役训练的学生,任务是保卫还未被占领的电视台.......
1991年1月13日,苏联又采取武装行动占了维尔纽斯的电视塔,在此过程中14被害,700多人受伤。自称”救国委员会”宣称政府已被推翻,不过最终未成功占领最高苏维埃等政府机构。
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把苏共和俄共全部财产归俄罗斯政府所有,苏联军队、内务、安全、外交、财政等重要部门被改组。叶利钦并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戈尔巴乔夫大权旁落。
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立陶宛正式加入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