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史上为了摆脱困境,19世纪60年代俄国进行什么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农奴制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帝国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此改革使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解体。1861年农奴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庄园农奴与家用农奴。此宣言使超过2千3百万的农奴获得自由。农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权利,包括无需获得许可就可结婚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和拥有自己事业的权利。宣言规定农民可以向地主购买土地。家用农奴则只获得了自由,而没有土地。乔治亚地区的农奴解放被推迟到1864年,而且与俄罗斯相比,条件更有利于贵族。皇家的农奴于1866年被解放,获得了更好和更大的土地。
1、改革过程:
早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和尼古拉一世(1825--1855)统治时期,农奴制度的存在就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并且使用农奴劳动已无利可图。因而作为沙皇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曾专门设立秘密委员会,研究农民问题。还曾颁布诏令,由地主按照自愿与农奴达成协议,由农奴交出大量赎金以赎得人身自由。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即位之初即着手对农奴制度进行改革,却因此遭到封建贵族的抵制。
1856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谣传我想给农奴自由,这是不公平的,你们可以随时议论这件事。但是先行的农奴所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1857年1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召开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拟定解放农奴的草案。这个委员会由高级政府官吏及大农奴主组成。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在给西部边区总督的敕令中,允许立陶宛3个省先后成立贵族代表委员会,拟定解放农奴的草案。
1857年至1858年间,各省相继成立了贵族代表委会来制定废除农奴制度的草案。各省委员会制定的草案送往彼得堡,交由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然后以此制定总的改革法案。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各地提出了数十种不同的改革方案。由于存在严重的分歧,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工作几年而无结果。
1861年1月28日至2月17日,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批。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对农业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淮了改革方案。1861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给农奴以自由。
2、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也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的土地占有制,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同农奴制残馀同时并存,资本主义关系虽然已经确立,并且不断地发展,可是,它在很大范围内受到农奴制残馀的阻碍。改革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嫁接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上,也极为不相适应.这种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与农业中农奴制残馀占有制不调和的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变化。列宁说:"在农奴制废除之后,就已经产生了新的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农业中交错两种主要的阶级斗争形式,一种是农民反对享有特权的地主和农奴制残馀的斗争,另一种是日益成长的农业元首阶级同农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新的革命的到来是不可避的。1905年俄国终于爆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列宁说,1861诞生了1905年革命。
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不但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且影响了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因此这次改革是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的。
3、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是因为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我们肯定它的一定历史作用,决不意味着赞同改良主义。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有两条发展的道路:一条是通过革命暴力的变革,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飞跃。如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了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了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比较彻底地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另一条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废除,由农奴主实行改革,它一面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又保留了深厚的农奴制残馀,缓慢地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两条道路各有其特点,但是,按其特点的性质来说,无论是英法暴力变革的道路,还是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只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代替另一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具体作用,也应当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片面地强调和任意地夸大。
来源:刘巍。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分析(A)。黑龙江史志.2010,21
② 为何俄罗斯能在西方世界围追堵截下屹立不倒呢
俄罗斯虽然一直想要融入西方国家但一直没有成功,一直受到西方国家排挤,希望俄罗斯消失。但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苏联核武器,作为确保俄罗斯生存的基础。
再有俄罗斯对东方采取外交手段,才确保俄罗斯不会站在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下,在苏联解体后的头五年里,叶利钦一直在想,经历了彻底私有化的俄罗斯将被同样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欢迎和接受。但在多次被西方国家拒绝后,普京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面目,并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强硬的外交往来。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想法才能拯救俄罗斯。期间总统普京通过镇压寡头集团来增强俄罗斯的整体国力,做的很对。
③ 俄罗斯,如何走出困境
正在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在中东、乌克兰等问题上掌握主动,走出困境。
④ 萨达姆遭遇危机向俄罗斯求救,普京为什么无动于衷
因为自苏联解体之后,其实俄罗斯的经济状态也一直不是非常的好。而且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在2003年的时候,俄罗斯刚刚开始出现了一些复苏的状况。虽然他有军事实力,但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帮助伊拉克对付美国。而且当时的伊拉克跟俄罗斯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没有选择把自己拉入战火之中去帮助伊拉克。只是声援伊拉克。
此外,在地缘上,俄罗斯和伊拉克之间并不接壤,伊拉克也并非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犯不着为了伊拉克的事情,将自身也拖入战火。在国际关系上,俄罗斯和伊拉克之间,其关系也并不密切,其亲密度甚至也远远不敌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俄罗斯没有为了伊拉克和美国动武。
⑤ 1999年,大权在握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何将权力交给了普京
1999年12月31日,大权在握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权力交给了时年47岁的普京。他突然将权力交给了普京,一是为了退路,二是让贤。
叶利钦将普京送上俄罗斯政坛中心,是叶利钦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选择之一,也是正确的选择。普京当总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前任总统利益不受损,使叶利钦得以善终。同时普京正一步步带领俄罗斯走向强大,重现苏联昔日的荣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正在普京大帝的带领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