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拍的火箭炮是什么电影

俄罗斯拍的火箭炮是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3-05-14 06:02:02

‘壹’ 请各位高手详细介绍下电影《风暴之门》中的情节和人物,以及全部的电影内容,谢谢了!

转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影片简介】故事发生在切克尼亚(Chechnya)叛乱时期,由陆军上尉多洛宁(Doronin)带领的战斗连,被派到一个四面环绕巨岩的狭窄山区,他们的首要任务看似很简单,即阻止一伙叛军匪徒通过这个峡谷。士兵们希望这次任务一切都能顺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职务,一些作着随时离开的打算,另一些人则期盼着爱人的来信……没料到由泰姆拉兹率领的叛军达到1000人,并很快地进入了他们所在的阵地,冲突迅速变成了一场血腥的肉搏战。这些俄罗斯战士们能否坚持信念,与十倍数量的叛军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吗?

【影片评论】《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片中“米 24”强大的攻击力哗槐第一次作为电影镜头有着强大的视觉震撼,了却我一桩曾经的心愿——“这个和阿帕奇直接对抗的家伙到底威力如何?”影片的战争场面相当真实客观,并且具备很强的可看性。片中寻找狙击手的一幕战争戏扣人心弦又惊险刺激,而森林中的侦察分队的遭遇战短兵相接之处惊心动魄,凶险之极。而最终的大决战宏观壮伟且触目惊心。由这些场面构成的《风暴之门》对于军事题材的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当下少有的选择。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前苏联常规武器和作战模式最全面系统化演练的一部战争电影,尤其对于军事迷来说。

电影实战背景: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2000年2月28日至3月1日,发生过一个着名“766高地防御战”。其战斗之惨烈,双方伤亡之巨大,为近年来公开资料中所少见。

直接对阵的双方为俄空降兵第76师第104团第2营第6连90人和由巴萨耶夫、阿尔萨诺夫、巴库耶夫等一批战地指挥官的匪帮和达吉斯坦伊斯兰共同体的一支1500人训练有素的匪军。

背景闷扒:2000年2月28日,根据俄军东线集团军的命令,第104近卫空降兵团的团属战斗队接到一个任务:次日14:00前赶赴乌鲁斯克尔特东南四公里处的阵地。该团的一部分兵力则封锁谢利缅陶津居民点地区,阻止敌军从马赫克特、基洛夫—尤尔特、埃利斯坦日、韦杰诺等方向突围。

由此在766高地发生了一场长达1天多的极其激烈的阻击战斗。

关于766高地防御战斗的官方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已经有不少了。因此本文重点评价根据这一战例拍摄的电影《风暴之门》。评论的内容则尽量来自于电影本身。

空降兵部队经过列车长途开进,到达战区,在前进指挥所受领任务后,俄军空降兵第6连,乘坐伞兵战车和卡车,到达766高地,进行卡谷锁口作战,坚决阻止叛军突围,不许放过一个敌人。

在山顶,有一废弃砖石古堡,6连以此为依托,构筑野战防御工事。山下前沿为山毛榉树林,为山谷地形,有一居民点,当地民情倾向于车匪。[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是东线前指以及6连指挥员对敌情预测不足,未能估计到车匪在此突围的庞大兵力和凶悍战斗力。而仅仅挖掘了单兵掩体,从而为以后的过大伤亡埋下了祸根。

战斗经过:

“2月29日中午,当第6连的主力还在766高地上时,沃罗比约夫上尉指挥的轻装前进的5人侦察组已经眼看就要抵达伊斯特科尔德高地了。可是他们在山麓发现了敌人的一支先遣部队,据事后查明共有20名雇佣兵。

俄军侦察员利用起伏的地形隐蔽地接近敌人,向他们投掷手榴弹,但侦察组因此而暴露了自己,只好朝连队主力急速后撤。好几支敌军队伍尾随他们接踵而来,企图从西侧包抄侦察员们。连长莫洛多夫少校率领部分空降兵前来援救自己人。

然而这场遭遇战的实力太过悬殊,因而空降兵们不得不背着伤员返回766高地。

正在这个时候,俄军成功截获了哈塔布与巴萨耶夫的无线电通话。[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时候匪徒们分成数量大致相当的两路人马,分别沿着沙罗乱罩友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前进,从叶夫秋欣所部驻守的766高地的两侧迂回。他们隐蔽行进,没有命令绝对禁止开枪。但空降兵发现了他们。这160名匪徒一直在追赶后撤的沃罗比约夫和莫洛多夫小分队。

正在这个时候,哈塔布下达命令,要求以各种火力杀伤尚未来得及掘好掩体的空降兵。一场极其猛烈的火箭炮射击开始了。火力袭击之后,敌人第一次向近卫军战士们提出缴械投降以换取保全性命。然后此时此刻空降兵们没有一个人胆怯,没有畏惧不前,绝不屈服于敌人的挑衅。尽管在类似的情况下,严格说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为自己拿主意。在空降兵拒绝投降之后,战斗以更大的力度重新爆发。

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炮筒上的油漆都烧焦了,后坐力垫破裂并开始流油。形象地说,大炮已经挺不住了,而被团团围困的空降兵们却没有屈服。

炮兵校正手组长、自行火炮营长维克多•罗曼诺夫大尉当时就在高地上,与叶夫秋欣营长共同校正炮兵团炮手们的火力。炮兵团长亚历山大•托勒斯特克整整一昼夜都和他们保持着通讯,将一发发炮弹打到被围困的空降兵指定的地点。罗曼诺夫甚至双腿被迫击炮弹炸断之后,仍然在不停地召唤炮兵火力。

列兵符拉德金眼看着伤员被严寒冻得痛苦不堪,便决定从废置在高地斜坡的睡袋后面出击。他的这次尝试使他遭到了厄运。步步紧逼的匪徒们发现了这位近卫军战士,残酷的拷问他,用冲锋枪托打他,打得他周身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便将他扔在雪地里。然而这位备受折磨却英勇不屈的俄罗斯士兵被夜间的严寒冻得清醒过来之后,竟然设法找到自己的机枪,带着它突破重围返回了自己的驻地。

空降兵部队司令员眼见得伤亡惨重,完全明白整个局势的悲剧性质,为了援救自己被围困的战士,他命令一个空降兵连(据查为104团4连)连夜赶赴战区。空降兵经过山地行军,试图渡过山间的阿巴祖尔戈尔河,却遭遇了伏击,只好在岸边设防固守。在炮兵团的火力掩护下,他们曾数次试图渡河,但全部都归于徒劳,每次都被敌军猛烈的火力所阻。全连拼命厮杀,但冲到766高地时已是3月2日早晨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结果:俄军空降兵第76师第104团2营第6连,以及加强的侦察分队共90人,84人阵亡,仅6人生还;车匪在高地前被击毙400人以上,其余大部被俄军主力围歼,仅少量漏网突围。

评论:这是一场典型的山地防御战斗,双方都可称装备精良,作风硬朗。

俄军的优点:枪械精良,火力配置基本得当,6连装备有小口径双管高射炮,伞兵战车,30毫米榴弹发射器等支援武器;上级提供有Mi-24武装直升机以及纵深炮群进行火力支援。

官兵训练有素,基本战术素质高,作风顽强,敢打敢拼。

俄军的缺点:

1、6连缺乏战斗经验,且麻痹轻敌,仅仅挖掘了单兵掩体,没有在战前或者战斗间隙抓紧时间挖掩体战壕等工事,修筑工事水平也不高。说明俄军步兵基本技能较差,可能是习惯于打机械化战争的缘故,忽视了传统技能训练。6连也没有利用机械化,摩托化的优势,战前运输充足弹药和构工器材。

2、2门双管23毫米高炮没有部署在旧城堡的围墙后面,而是暴露于开阔处,固然便于射击,却也导致被车匪火箭筒轻易摧毁。

3、单纯依托城堡防御,没有布设假阵地,预备阵地,机动阵地,士兵也没有挖掘防炮掩体,而车匪在第一次冲击失败后,马上调集2门迫击炮,重点轰击旧城堡,大量杀伤俄军。

4、6连在防御上缺乏弹性,阵地面积过小,这可能与其布防仓卒有关,但我看主要还是轻敌所致。

5、6连没有利用车匪冲击受挫,队形混乱之际,组织火力和兵力对车匪进行短距离阵前出击。6连完全可以利用暗夜,或者地形优势,组织好火力、烟幕掩护,迅速出击,猛打快撤,并利用缴获补充弹药,电影中看出,双方轻武器基本相同。

6、6连战场管理差,战斗尚未开始,2个士兵摆姿势站立照相,当即就被车匪隐蔽狙击手打死,影响士气和战斗力。

7、俄军许多士兵没有在石头或者掩体右侧射击,导致身体暴露较多,遭致杀伤。

8、战前,6连有8名侦察兵前出至阵地前的树林,企图布设定向雷,却因为战斗队形不好,八人拥挤在半径约五米的范围内,被车匪全歼。如果这八人派出二名尖兵,八人分成两个三人小组,一个尖兵小组,其中尖兵小组在前方约二十米处,两个三人小组在尖兵小组后方二十到三十米后方跟进,形成前三角队形,就不至于被车匪全歼。

9、未重视及时歼灭车匪的火箭筒手,遭致阵地围墙、高炮等被摧毁。

10、6连长在已查明车匪进攻出发地为阵前树林时,未及时呼叫上级提供炮火支援,如果此时由纵深炮群火力覆盖射击车匪,则将大大减轻766高地主阵地压力。

11、6连如果携带几门迫击炮以及多配备几名狙击手,就可更有效压制车匪。

12、6连还应该尽可能抓紧战斗间隙在阵前补充布雷。

以上为电影中第6连本身的缺陷。

下面谈谈俄军上级指挥机关的问题。

1、俄军围歼车匪,上级指挥所对敌情不明,动用的兵力不足,且对车匪的凶狠以及战斗的残酷性认识不够,是6连遭受重大伤亡的根本原因。

2、在车臣人内线-“刀疤脸”已经通风报信的情况下,前指依然对突围的车匪兵力估计过低,未曾想到是敌人是多股汇集的1500名悍匪,从而让6连单独坚守766高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至少派1个营兵力坚守比较合适。

3、在车匪进攻766高地6连时,增援力量过于单薄,仅出动一个机步连(104团4连搭乘伞兵战车),2架Mi-24武装直升机。而机步连受到车匪伏击,本身遭受不小伤亡;Mi-24直升机也被车匪击落一架。

4、增援的俄军机步连战术有误,遭受伏击后的反应比较混乱,没有发扬步战车机动和火力优势,拉开距离脱离火箭筒射程,或者快速机动规避;搭载的步兵也未按照复杂地形步兵引导步战车冲锋的原则进行战斗,导致增援机步连伤亡大,未能及时冲破车匪阻援。看得出这个连步装协同战术不佳。

5、空中支援和纵深炮火薄弱,仅有Mi-24武装直升机4个架次和1个团属122榴炮营提供火力支援。“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这个数量我认为对于主要防御方向,是不够的。美军对于主要防御支撑点的坚守连,可以提供3个155毫米榴弹炮营(54门)和1个武装直升机营的火力支援。

6、既然是山地围歼作战,前指没有及时判断出车匪主攻方向,也没有果断调动其他方向俄军向突围车匪主力进行合围,减轻6连压力,反倒是让车匪得以从容组织向6连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进攻。

7、俄军装备有些欠缺,没有给6连配发夜视仪,战场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连必备的迫击炮。

‘贰’ 一部二战电影叫什么,血战蒙特,,,,

《火搜正海浴血战/血战蒙特祖岛》

二战末期,盟军舰队攻击在太平洋中的一个由日军重兵把守的岛屿,然而日军动用火箭(现在导弹的原型)等重武器,整个岛屿顿成一片火海,盟军伤亡惨重,曾经是退伍军人又因为战争重回部队的乔,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开始了对日军桥头堡的偷袭,找出隐藏火箭炮阵地的准确位置。

本片是一部不错的战争片,片中出梁搭现了许多不常见的武器装备:LVT两栖装甲,甚至有后期衍生型号的LVT(A)两栖TK车,还有加装了涉水通气装置和喷火装置的的谢尔曼TK。

片头壮观的登陆场面应该为记录片的镜头,一些橡漏拿细节也考虑的比较周到,如:陆战队员均装备两个水壶,这是在太平洋海岛战中必不可少的个人装备,对于片中日军的“火箭”翻翻了手边的《燃烧的太平洋》一书,没有找到有日军装备“火箭炮”的记录。

‘叁’ 电影 八月八日 是真实的战争么 电影里就这么屠杀平民 这不跟鬼子一样

不是真实的战争,是以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的五日战争为背景。

也译作《穿越火线》由贾尼克·法伊济耶夫执导,斯维塔兰娜·伊万诺娃、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尤里·库琴科等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是以2008年俄格之间发生的五日战争为背景,透过母亲的视角,讲述战争背景下一位年轻母亲只身奔赴战场历经九死一生救出儿子的故事。

《八月八日 /穿越火线[2012]》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GhSaMc55AMs8ePgOs9MqA

?pwd=xlyy 提取码:xlyy

‘肆’ 一个苏联和犹太女人抢喀秋莎火箭炮电影是什么

《抢夺火箭炮》绝颂是一部苏联电影,讲述了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和犹太游击队员在德国占领区进行紧张刺激的战斗,并困难地完成了一个危险的任务:抢夺德军的火箭炮。影片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展现了红军和犹太游击队员的英勇抗敌精神,传递了影片主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法西斯的理念。同时,影片展现了反抗、拼搏、顽强生命力的珍贵品质,激发了人丛轮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向往,是一部充满感染力的战争并郑郑题材佳作。

‘伍’ 苏联二战电影中的"喀秋莎"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脍炙人旁睁口的俄罗斯歌曲《喀秋莎》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喀秋莎”作为一个鼓舞斗志的女性形象,曾是许多战士心中的“恋人”。有一种着名的火箭炮叫“喀秋莎”,在俄罗斯还有专门的“喀秋莎”纪念馆如宽。“喀秋莎”渣启亮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名字,她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期盼。

‘陆’ 喀秋莎火箭炮:横空出世,战争之神,二战中的“斯大林管风琴”

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由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经由二战的洗礼,在实战中为自己正名,乃至于现代战争依然有她的身影 。尽管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却是对手们的梦魇。万箭齐发、火舌倾泻, 有喀秋莎在手,胜握派利的天平就已经注定

1941年7月,当德军挟巴巴罗萨的余威,在苏联西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时,一种神秘的武器蓄势待发。 此时的苏联军方,还来不及为她做更多测试,就被强行用于实战。 7月15日的这一天,不可一世的德军进驻奥尔沙市,闪电战的强大让他们足以骄纵,德军在占领 汽车 站后,竟然大摇大摆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随意停靠,走出乌龟壳的士兵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危险的来临。

夏天的闷热让德军卸下装备,更放松了该有的警惕。确实,吹嘘欧洲第一的苏联,在德军的突击战下,竟如此不堪一击。突然, 一阵急促的爆炸声响起,坦克被炸得飞上天,装甲车燃起熊熊大火,带皮局周围的车辆和弹药都被炸毁 。一排排的士兵倒下,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场景,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最关键的是,压根都看不到敌军的身影。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愤怒的德军大为震惊,立即派蠢让情报部门查明情况。 原来正是苏军的炮兵连,用新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性齐射80发火箭弹。 负责此次作战的苏军长官,就是后来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 费列洛夫大尉 。此时的他,刚刚接手这个神秘的大家伙。从训练到实战,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时间。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们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德军的炮火报复,费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后,匆忙撤出了阵地,之后又在西线的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狠狠地教训了入侵者。恼羞成怒的德军,急切地要和火箭炮连决战。这一年的10月,费列洛夫与德军大部队遭遇,炮兵们沉着应战,最终寡不敌众。 在打光所有的炮弹后,士兵们为销毁发射炮被团团包围,英雄的费列洛夫和他的战友,壮烈牺牲

与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尽管精准度不高, 但是大规模的炸药从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有生力量。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批量生产,让喀秋莎成为苏军的最爱 。能够装载于卡车上, 更让喀秋莎有了机动性 。一次性发射巨大的火炮,打一个措手积极,还没等敌军反应过来,火箭炮连早都闪躲开。

就是这样的完美武器,她的诞生却充满曲折。 俄国人对火箭炮的钟爱,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涉足 。那时候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领域。 后来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只得在十月革命后重启研究。 这副重担落在了苏联火箭学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学家们,组成气体力学研究小组。从火箭设计到燃料选择,火箭炮走出坚实的一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让刚有起色的火箭炮事业遭受重击。 研究小组群龙无首,国内环境再次恶劣,幸而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这位集战略思维、军事思想于一身的元帅,毫不动摇地指导火箭弹的研发。1933年研发出既能车载发射,又能机载打击的火箭弹。一年后的 诺门坎战役, 苏军把火箭弹投入空战,骄横的日本人从此再也不敢提“北进”计划。

那么,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源于炮架上的字母K,由于生产厂家是位于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因此取名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 。当时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索性以二战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落柔漫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响起,呼啸的炮声扑灭恶魔。

尽管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火箭弹第一次登场, 但是机载炮弹远远不能满足战场的多元化需求 。之后,车载实验进入实质性环节。最初的车载发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两排交错排列。发射时,必须保持车身与目标成90 ,整个炮火的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来操控。 这样一来,发射的准确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来威慑敌军。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 决定改两排的工字型,为一排的I字形发射轨 。原来的发射架侧身车辆,改进后的发射架与车体纵向一致,炮手从后面装填,火箭弹从驾驶室掠过,极大地提升了稳定性。 不仅装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随着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完善,军方开始不断订购。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测试尚未完成,但是军情紧急,战场就是最好的检测。

从军方订购到量产装备,喀秋莎开始在二战中大发神威。 为了更好的稳定性能,发射车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机,再到轻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车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进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苏军的节节胜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531门新型喀秋莎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德军后期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的 柏林反击战中 ,加强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让战局胶着的柏林街区,几乎夷为平地。

当然,喀秋莎还有很多系列,如装载于摩托化的轻便火箭炮、重机枪枪架上的火箭炮,甚至还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而着称,经常用于大面积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压制敌方的火力配备,是无坚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后期,苏联援助的喀秋莎装备我军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奇效,据称美军有70%的伤亡,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 “斯大林的管风琴”,因为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粉身碎骨 。为表彰炮兵在二战中的作用,苏联专门成立了“炮兵节”。如今,更多的火箭炮应用于现代战争,喀秋莎的威名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柒’ 俄罗斯版沙马传奇是什么电影

是电影《燧石行动》。
讲述了俄罗斯老兵沙马的传奇故事。

‘捌’ 至少要看三遍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文戏、场面、装备怎样

如果假期的时候你不想出门的话,笔者推荐给你一个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看电影。

当然,该片也一定少不了当年刚刚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再现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打坦克的壮观景象。

综上,《莫斯科保卫战》以其宏大的历史画面和精彩的文戏表演,再加上还原度甚高的武器装备,使它成为二战经典电影之一。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忽略这部《莫斯科保卫战》,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抛到脑后,好的电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几遍的。

‘玖’ 俄罗斯的现代战争片:坦克,火箭炮,直升机,M4机枪,场面火爆电影名字叫什么

俄罗斯和美国合拍的《硬核亨利》?

中文空卖名:硬核大战
英文名:硬核大战
主演:沙尔托·科普雷、海莉·贝内特、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上映时间:2016年2月12日
类别:动作,剧情
导演:伊利亚·奈舒勒
编剧:伊利亚·奈舒勒
影片片长:90分钟
上映地区:美国
语言版本:英语
画面颜色:彩色
拍慎嫌摄地点:宽亏手美国
制片地点:美国

‘拾’ 哪部电影有喀秋莎火箭炮

苏联老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都出现过。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拍的火箭炮是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