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着名小提琴家
1,尼科罗·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着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2,巴勃罗·德·萨拉萨蒂
巴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时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
3,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男,是一位意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4,阿尔坎格罗·科莱里
阿尔坎格罗·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1713),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又译作阿尔坎杰罗·科雷利、阿尔坎杰洛·科列里。
5,亚莎·海菲兹
亚莎·海菲兹(Jascha·Heifetz,1901-1987),二十世纪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1901年出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3岁随父学琴,次年进入维尔纽斯音乐学院,6岁演奏门德尔松作品,8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Leopold·Auer。
㈡ 除了班得瑞、贝多芬、朗朗。还有那些钢琴、小提琴家
当代世界十大钢琴家
1.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自幼学琴,十二岁即在柏林举行音乐会,由着名指挥家约钦协奏,后在汉堡、德累斯顿等地经常登台,十四岁到华沙演出,深受波兰着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赏识。1905年到巴黎和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1906年赴美举行四十多场音乐会,轰动一时,极获成功,跃入优秀钢琴家之前列。
鲁宾斯坦生来赋有灵敏的十只手指,读谱能力之强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有时又细腻而富于诗意。其演奏细腻而富于诗意,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曲目极为广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见长,弹奏法国和西班牙作家作品也有其妙处。
2.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燃乎卖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皮逗。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
3.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
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苏联钢琴家。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少时即显露出优异的钢琴即兴作曲才能。1933年起,在奥德萨歌舞剧院任音乐指导,1934年首次公开演出,1937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45年获全苏演奏家比赛一等奖。四十年代常在苏联各地巡回演出,五十年代后又曾前往欧美各国表演。1961年获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他还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名誉博士。
里希特的演奏以技巧纯熟、构思深刻、富于鲜明的戏剧性表现力着称。他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现代派,几乎无所不能。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手指的坚韧性,像前苏联着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作品顷并中那尖锐的连续强音,只有里希特的双手才能够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种宏大气势。他从不沉溺于乐曲,而是通过自己的透彻分析,完美、细腻地表现音乐,对于乐谱中极其细微的音符,他都能维妙维肖的加以表现。
4.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维森堡,1949年在意大利波尔萨诺获布索尼大赛奖,从此开始演出生涯。上世纪50年代为Vox公司录制大量唱片,声誉鹊起。他的唱片屡屡获奖,是古典音乐专辑中销量最大的。1978年,Philips公司因发行他的唱片满百万张而授予金唱片奖。他在世界各大都市演奏全套贝多芬奏鸣曲。此外,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着述家,不仅写文章,还出版了两本书《音乐的思考与再思考》(Music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1976)和《音乐响起》(Music Sounded Out,1990)。
5.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岛,现住英国。1989年他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他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可与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霍洛维兹(1904-1989)媲美。录制唱片之多在同代钢琴家中也是少见的。
6.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年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7.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 )
俄罗斯钢琴家,1903年生于捷克。九岁即在维也纳从名师开始学钢琴,12岁初登舞台演出。1920年在柏林同小提琴家普修合作演出,从此两人一直精诚合作了几十年。1936年,塞尔金在纽约和当代着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出,一举成功,闻名世界。他的演奏从不追求表面上的华丽,而是以真挚来打动听众。他往往无拘无束地晃着头、踏着脚,边念叨边进行演奏,始终扣人心弦。
8.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意大利钢琴家,生于1920年。早年就学于布雷西亚和米兰音乐学院。1939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从此名声大震,活跃于国内。二战之后,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轰动。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钢琴大师。他的演奏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全精神。他得体而适度地控制分寸,把每一个音都赋予充分的表情和生命;他在创造出美好音乐的瞬间,把人们带进了虚幻而美妙的境地。与其说米凯兰杰利是为了做一个忠实的演奏家,以便更好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苟求于钢琴,倒不如说他自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创造家,因为他具有独自的美学观点。
9.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n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7岁学琴,12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1946年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首奖。1978年在维也纳举行了三次演奏会,并录制了唱片。他的演奏既珍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表现出独有的创造性。他既着力于让现代人完全理解古典音乐,又反对因循守旧的演奏方式,因而尝试着对现代爵士乐的演奏。
10.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意大利钢琴家,1942年出生。早年在威尔第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钢琴,并兼学作曲。1960年获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大奖。1971年以后在欧洲旅行演出,颇获成功。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健康明快,没有一点忧伤的影子,给人以力量的感染,他弹出了生活的赞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钢琴家。当他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节奏性很强的乐曲时,其准确无误、独出心裁的技巧,实在令人折服。
㈢ 请简介一下俄国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谢谢!
出生地1908年9月30日,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生于黑海边上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个书商,业余喜欢拉拉小提琴,弹弹曼陀林以自娱;母亲是敖德萨歌剧院合唱队队员。在家庭的影响下,奥伊斯特拉赫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听了妈妈唱的歌剧片段,常会模仿着哼上几句。他的音乐天份引起了以擅长教育儿童闻名的小提琴家斯托利亚尔斯基的注意。这位奥尔的弟子把他带到自己的班上学琴,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才满5岁。入学"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结束之后,斯托利亚尔斯基办了一所敖德萨戏剧音乐学校。1923年,奥伊斯特拉赫考入该校,在斯托利亚尔斯基班上同时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1924年他举行了生平第一场音乐会,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考试拉的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安东·鲁宾斯坦的中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挑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协奏曲作为毕业汇报的曲目显示了他的眼光和胆量,当时这部作品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他十分喜欢作品中闪烁的机智。获得大师指点1927年,在欢迎普罗科菲耶夫访问敖德萨的音乐晚会上,奥伊斯特拉赫当着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谐谑曲乐 章。当时身为荣誉贵宾的普罗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当我演奏的时候,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在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但他没有参加鼓掌,而是迈着大步走上舞台,没有注意观众的喧哗和兴奋,立即要求钢琴家把座位让给他,坐下来转身对我说,'年轻人,你完全没有像要求的那样去演奏。'他开始向我表明和解释自己音乐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
许多年以后,当我已经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近友时,我曾经向他提起了当年敖德萨音乐会的情景。令我吃惊的是,他记得一切以至许多细枝末节--节目单的准确内容,加演的次数,和他一起在宴会上表演《丑小鸭》的奇什科,还有'不幸的年轻人'。这个人,如他表现的那样,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难'。'您猜,这个年轻人是谁?'当知道这个人就是我以后,普罗科菲耶夫显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说什么!'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么 和蔼可亲的人啊。"
1927年夏天,奥伊斯特拉赫应邀赴基辅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作者的亲自指挥下,他和乐队两度合作演奏了这部杰作,取得辉煌的成功。格拉祖诺夫十分赞赏他的艺术处理。频繁获奖1935年,他荣获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随后,他开始了向国际乐坛的进军。几个月后,他在华沙亨利·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鲁塞尔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击败来自21个国家的68名选手,荣登冠军宝座。艺业更上一层楼1928年,奥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乐界着名人士的指点,艺业更上一层楼。30年代开始,他频繁到全苏各地巡回演出。1937年这次比赛评委之一的蒂博写道:"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从今天起开始传遍全世界。世界各国都在盼望能够听到他的表演。"这次比赛的胜利不仅为奥伊斯特拉赫登上国际舞台铺平了道路,而且为他艺术风格的确立定下了方向。学习 模仿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在布鲁塞尔见到了对他的风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前辈大师。他聆听了克莱斯勒的音乐会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克莱斯勒的演奏给了我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华、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大约在 20年代末,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听到克莱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艺术上看到了一个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维也纳人的某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叹息似的朗诵调。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帮助他掌握了细腻的色彩变化和讲述作品内容的非凡技巧。许多人能够把大型作品拉得过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却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于小品的内容清楚明白,表现力若不够就难以给听众一个明确的印象,听起来像练习曲一样。
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人,没有不重视小品的,它是对表达能力的严峻考验。奥伊斯特拉赫后来在大型作品中能够表达出层次那么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与他此时的锤炼密切相关。另一个影响是西盖蒂倡导的演奏非个性化倾向,要求演奏者以体现 作曲家的意图为最高目的,反对演奏者以过于强烈的个性特点诠释作品,它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乐个性却过于干人一面的负面效果。
1938年6月,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问世,这是奥伊斯特拉赫的表演艺术唤发大作曲家创作冲动的第一个例证。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旋律的抒情杰作。乐思在设计得十分精巧的结构下尽情地流淌。特别是第二乐章似乎在回望着安定、幸福的往昔岁月,一股惆怅、惋惜之情掠过作者心头、米亚斯科夫斯基是一位被低估的做曲家、他的内心世界微妙敏感,对时代的不公正也许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敢于仗义执言。但他是以自己委婉的方式来暗示不公正,有老年人夕阳无限好的心态。这部作品可以选择小提琴家费金的版本,演绎十分温暖(唱片编号:OlympiaOCD134)。演奏出现新的生机1940年问世的哈恰图良小提琴协奏曲,给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带来了新的生机。这部色彩斑斓的作品是亚美尼亚民间生活的一幅长篇画卷。奥伊斯特拉赫以柔和而又稠厚的音质浓墨重彩地再现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他的分句温柔细致,音色变化入微,技巧酣畅痛快。他的演奏是这部作品难以超越的典范。作曲家在他的激发下,指挥乐队配合得极其兴奋,把浓重的民族风味尽现眼前。进行慰问演出奥伊斯特拉赫在卫国战争期间,满怀爱国热忱到后方和前线慰问演出。1942年,他来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举行音乐会。战士、工人、海员和居民都来听他的表演。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之后,苏联人民这时候从音乐中得到了多么大的安慰!在演出过程中响起了空袭警报,但是没有人离开音乐厅,一曲奏毕,掌声如雷。演出结束时当场宣布授予奥伊斯特拉赫国家颁发的奖状,这时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大厅,这是对艺术家劳动的最好的报酬。
1945年,战争结束了,奥伊斯特拉赫与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反响强烈。安排音乐会1946-1947年演出季来到了,他按照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顺序安排了5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第一场:巴赫(E大调)、贝多芬、勃拉姆斯;第二场:莫扎特(A大调)、门德尔松、埃尔加;第三场:肖松《音诗》、沃尔顿、西贝柳斯;第四场:塔涅耶夫《音乐会组曲》、格拉祖诺夫、柴科夫斯基;第五场: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哈恰图良。从曲目安排上可以看出他有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所有重要的小提琴曲目统统掌握到 手的雄心。第一次西方演出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到西方演出是1945年在维也纳。10年后,他来到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美国首演。克莱斯勒、埃尔曼。弗朗塞斯卡蒂、米尔斯坦、斯皮瓦科夫斯基、斯特恩、保罗·罗伯逊、施瓦茨科普夫、皮埃尔·蒙特这些音乐界的大人物都赶来听他的演奏。"克莱斯勒的在场使我特别激动。他聚精会神地听我拉琴,结束时,第一个站起来向我鼓掌……这一切好像在奇妙的梦中。后来,他又把他写的贝多芬协奏曲华彩乐段送给我。我从美国带回来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这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是克莱斯勒送给我的乐谱。"事业蒸蒸日上奥伊斯特拉赫的事业蒸蒸日上。1958年他在巴黎和克路易坦指挥的法国广播学院管弦乐团录下了久享盛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唱片。这是温暖、缓慢、舒展的演奏。奥伊斯特拉赫是个很随和的人,从容不迫地细细品尝贝多芬的浪漫之旅。法国乐队以其懒洋洋的民族性格与其配合,相得益彰。这张唱片无论录音与演奏都不如传闻中的那么好。贝多芬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与钢琴家奥勃林合作录制的《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更值得聆赏。《G大调第十奏鸣曲》的开始凄凉哀婉,带有吉普赛风味,颇合作者原意(这部作品原题献给一位吉普赛小提琴家,后因一个女孩子,贝多芬和他闹别扭,就转赠给罗德了)。《G大调第八奏鸣曲》温暖和煦,是二位好心人在宽解你的忧愁。
奥伊斯特拉赫对俄国、尤其是苏联小提琴作品的解释具有权威性。他的有声和文字资料,是后世小提琴家们研究揣摩的榜样。
编辑本段轶事奥伊斯特拉赫在和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往中,曾有许多趣事。下述的一则,不仅颇能说明两位作曲家的性格,而且极传奥伊斯特拉赫之憨厚神态:"我那时正在准备普罗科菲耶夫的一首作品,其中一个音究竟应该有升记号还是没有,难于确定。我找到作曲家本人,请他解答。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上弹来弹去,一下子升半音一下子还原,越弹越糊涂,最后他大声嚷了起来:'你去问我的秘书吧!他大概清楚。'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有一回我遇到肖斯塔科维奇,就把这个 还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向他提出。肖斯塔科维奇同普罗柯菲耶夫的行事风格不同,他不在琴上弹,只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有升记号的。'
"我不明白他判断的依据,仍存疑惑。过了一段日子,我又一次碰到肖斯塔科维奇,于是再向他提出那同一个问题。肖斯塔科维奇已经忘记上一回的事了。他还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没有升记号的。"'性格温厚 幽默奥伊斯特拉赫的性格温厚、持重,还常常喜欢开些善意的玩笑,他的幽默淡而有味。这些品格在他演绎的勃拉姆斯作品中反映了出来。1954年2月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评论家哈特纳克在所着《我们时代的小提琴大师》一书中赞扬这个版本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给予这部作品的宽广的幅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他的揉指和滑音运用得如此细致小心,给这部刚健的作品增添了许多细腻的感情色彩变化。他的曲式结构交代得十分清楚,把美和力量完美地统一在一体。这个版本对当代小提琴家如何演好这部巨着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他后来和克雷姆佩尔合作的唱片在力量上有些松懈,似乎和名气稍小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他精神更放松,表达感情更自由。
1954年录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情形与此相仿。1878年,在3个月草率的婚姻破裂后,柴科夫斯基来到瑞士的日内瓦湖畔消愁散心,在这里,他逐渐地恢复了往昔宁静的神思。正好这时候,他以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小提琴家科泰克来陪伴他。科泰克拉了许多小提琴作品给他听,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等,柴科夫斯基对其中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印象特别好。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您知道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吗?它是为小提琴与乐队协奏而写的,由五个连续的独立乐章组成,具有西班牙民间主题。这首作品令我十分满意。有许多清新、明快的气息,动人的节奏,美好而和声处理出色的旋律。它和我所熟悉的新法国学派的其他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拉罗就是属于新法国学派的,他和德里布、比才一样,不追求深度,但注意避免陈规旧套,寻找新形式和更关心音乐的美,而不像德国人那样遵守既定的传统。我今天十分满意地一连弹了它两次。"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激起了柴科夫斯基写作小提琴音乐的兴趣,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写作。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比他后来和奥曼迪合作的版本出色。他的感情表达 更舒展自然,琴声出自肺腑,十分真诚感人。
部分名气较小的作品
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杰作之外,奥伊斯特拉赫还录下了塔涅耶夫的《音乐会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类名气较小的作品。
《音乐会组曲》是塔涅耶夫为小提琴和乐队写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题献给奥尔。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音阶、琶音和颤音组成的辉煌狂想乐段揭开全曲,忧愁的旋律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的俄罗斯还是个尚未废除农奴制的国家。第二乐章是轻巧的18世纪小步舞曲风范,带有宫廷气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奥伊斯特拉赫发出了极其悦耳动听的琴声。第三乐章题名"童话",沉郁的小提琴带出一段温馨的轻摇,中间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在小鼓的滚奏下,小提琴带着几分哀怨结束这个乐章。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华所在,一个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旋律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单纯、表情丰富,引出性格越来越复杂的变奏。第一变奏是技巧的变化,第二变奏雄浑有力,如同农民的健步,第三变奏是精巧的圆舞曲,婀娜的秀色在云鬓间闪动,第四变奏是急速活泼的急板,第五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矫健有力,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了主题,小提琴在最高音区婉转吟唱,如同一只夜莺在诉说夜色之美,娓娓动听的旋律在静谧中消散。第五乐章采用了19世纪作曲家喜爱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形式,热烈喧闹的场面和高超的技巧贯串始终,给全曲一个效果辉煌的结尾。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确也无须它求。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手1939年,是优美抒情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前此,人们似乎没有从这部作品中发现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乐句的划分和转调的色彩明暗变化极其精细。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现所感动,指挥乐队伴以激情投入的协奏。这个1962年的录音,是小提琴和乐队之间平衡的一个好样本。对指挥兴趣浓厚奥伊斯特拉赫除了演奏小提琴,对指挥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乐队中演奏中提琴(先)和小提琴(后),体会过置身于宏大的音响中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他有句玩笑话:"小提琴不能演奏G弦空弦音以下的音符,对我来说似乎是个耻辱。"他对浑厚、浓重的低音的爱好由此可见一斑。1962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作为指挥登台献艺。他的指挥动作也像他拉琴一样朴实自然,不过分夸张。小提琴家是这样来描述他在指挥领域的新奇发现的:"指挥乐队如同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流顺流而下,突然间,我们发现大海就在前面。河岸渐次退向远方,你可以向四面八方了望,这时候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奥伊斯特拉赫指挥了许多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挥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也被认为很有特色,获得好评。
编辑本段演奏风格多样化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呈现出多样和逐渐演进的特点,宏大的气魄,巨大的音响,崇高的理想,真诚的感情,这些是他成熟期最具个性的标志。他的人情味使许多人觉得特别亲切,但也有人嫌其俗气。他的演奏特点通过自己大量的教学工作,对苏联、东欧甚至全世界的小提琴学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中间好的一面不言自明,负面的后果也不容忽视。奥伊斯特拉赫开揉指忽冷忽热之肇端,即在同一个乐句中有些音符用揉指,有些音符不用揉指,两者没有中间的过度层次,也不是出于听觉或根据音乐的内在需要来使用。这种拉法跨越国界在当今许多年轻小提琴家身上相当普遍地存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由于本人修养高,能够把这点不足巧妙地掩饰过去,后继者却为此吃尽苦头。
编辑本段中国演出1957年秋天,奥伊斯特拉赫来中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北京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莫扎特的A大调、贝多芬、布鲁赫的g小调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勃拉姆斯、弗朗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几首奏鸣曲,以及其他许多中、小型乐曲。这些演奏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许多观众至今还能回忆起奥伊斯特拉赫当年美妙的琴声.
编辑本段部分名气较小的作品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杰作之外,奥伊斯特拉赫还录下了塔涅耶夫的《音乐会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类名气较小的作品。《音乐会组曲》《音乐会组曲》是塔涅耶夫为小提琴和乐队写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题献给奥尔。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音阶、琶音和颤音组成的辉煌狂想乐段揭开全曲,忧愁的旋律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的俄罗斯还是个尚未废除农奴制的国家。第二乐章是轻巧的18世纪小步舞曲风范,带有宫廷气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奥伊斯特拉赫发出了极其悦耳动听的琴声。第三乐章题名"童话",沉郁的小提琴带出一段温馨的轻摇,中间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在小鼓的滚奏下,小提琴带着几分哀怨结束这个乐章。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华所在,一个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旋律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单纯、表情丰富,引出性格越来越复杂的变奏。第一变奏是技巧的变化,第二变奏雄浑有力,如同农民的健步,第三变奏是精巧的圆舞曲,婀娜的秀色在云鬓间闪动,第四变奏是急速活泼的急板,第五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矫健有力,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了主题,小提琴在最高音区婉转吟唱,如同一只夜莺在诉说夜色之美,娓娓动听的旋律在静谧中消散。第五乐章采用了19世纪作曲家喜爱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形式,热烈喧闹的场面和高超的技巧贯串始终,给全曲一个效果辉煌的结尾。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确也无须它求。《小提琴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9年,是优美抒情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前此,人们似乎没有从这部作品中发现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乐句的划分和转调的色彩明暗变化极其精细。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现所感动,指挥乐队伴以激情投入的协奏。这个1962年的录音,是小提琴和乐队之间平衡的一个好样本。
编辑本段逝世由于过度劳累,奥伊斯特拉赫的健康状况在60年代后期趋于恶化,经常住院养病。1974年10月24日,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旅行演出期间,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整个音乐界为此感到深深的悲痛。斯特恩说:"我感到不仅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同行,而且失去了一位亲兄弟。"好在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虽然未能完美无缺地再现其神采,总可以让我们亲自领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染。
编辑本段影响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衔人物,他对20世纪弦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苏联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的辉煌的演奏启迪下产生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都把自己的杰作题献给他。在繁忙的演奏之余,他还担任大量教学任务,学生遍布天下,对培养新一代的小提琴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演奏影响所及,在今天许多人的演奏中还清晰可辨。
㈣ 亚莎·海菲兹的人物生平
亚莎·海菲兹,杰出的美籍俄裔(一般这么认为,事实上海菲兹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实省略“之一”两字也决不为过 。
1912年10月,柏林。来自俄罗斯的11岁小男孩海菲兹在着名的指挥家尼基什领导的埋返柏林爱乐乐团的协奏下,以出乎在场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一代风气之先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也在听众席上,听了海菲兹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赞叹到:“你我也许该怀着多么满意的心情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克莱斯勒与海菲兹,两位20世纪小提琴的巨人,虽然分属两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俩不仅地位相当,连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苍果真属意于这一天来造就人间的琴圣吗?
海菲兹1901年出生于沙皇统治下的立陶宛,父亲是首都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当海菲兹3岁时,父亲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小提琴,这就算是举行了最简洁的授徒仪式。
父亲教了两年后便对琴技进展神速的儿子感到束手无策了。于是海菲兹被送入了维尔纽斯音乐学院师从马尔金教授学琴。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海菲兹的进步更为惊人。一年后,海菲兹便在音乐会上成功的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一时间,“天才”、“神童”的桂冠纷纷落到了这位年仅6岁的孩子头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深造。奥尔慧眼识才,自然愿意亲自培养这个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严禁犹太人入住圣彼德堡 ,况且学校也从未招收过如此年少的琴童,这可难煞另外海菲兹父子。所幸奥尔惜才如命,为此事积极与身为学院院长的着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斡旋,方才解决了这道入学难题,那就是将父子俩双双招收入校,做奥尔大师的学生,其时海菲兹的父亲已年逾四十。
奥尔此举堪称用心良苦,有了父亲在身边照顾生活上的一切,海菲兹便毫无后顾之忧,他全身心的随奥尔学习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为一名优秀小提琴家所应具备的一切技能,成长成为奥尔班上涌现的最杰出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代言人。
学成后的海菲兹信心十足,1911年在乌克兰的三场音乐会只算小试牛刀,便赢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誉。1912年在柏林的一举成名更使他人气直升,势头直指那批前辈大师们。1917年,作为犹太人的海菲兹与父亲一同迁居美国。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岁的海菲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他在美国的首演。他一口气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协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和维塔利的《恰空》等10余首技巧艰深的乐曲,博得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这场“划时代的音乐会”向世人宣告:20世纪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诞生了!
此后海菲兹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之内的“闪电革命之旅”。1920年他在伦敦的皇后大厅以无可挑剔的技艺演奏了埃尔加的《B小调协奏曲》,最后便一路向东,先后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天津、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
1925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美国犹太籍小提琴家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这时,他的那些前辈或者同辈们又有谁能与之争风呢?惟有伟大的克莱斯勒的地位兀自岿然不动。他们作为不同艺术风范的杰出代表,为对方树立的一个参照的艺术对立面,从而双峰并列的屹立在整个小提琴坛的最前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提琴的音准取决于演奏者手指按弦誉租的位置是否准确,半毫米之差音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现杂音、错音是再所难免的。然而,这条定律在海菲兹身上却失去了作用。海菲兹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确和完美作为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和闪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丝不苟的设计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挥泰斗托斯卡尼尼对海菲兹的这种卓绝超凡的才能赞不绝口,称他是自己见过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无缺的艺术家”。向来文笔犀利,出语辛辣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先生对此耿耿于怀,终于有一次忍不住给海菲兹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海菲兹先生,请问你能否拉错一个音以表明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曾传言海菲兹的师兄艾尔曼在现场聆听他在美国的第一场音乐会后紧张得浑身冒汗,并对身边的钢琴家庆液兆说:你不觉得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吗?钢琴家笑着回答:也许对于钢琴家来说还不算热。
斯特恩曾感叹:拉小提琴的只有达到我这个水平才能真正理解海菲兹是多么伟大!
帕尔曼曾说:海飞兹大大地改革了小提琴的技巧,并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推向了光芒万丈的巅峰。
梅纽因说:他是小提琴家眼中的小提琴家。
当年红极一时的克莱斯勒听完海菲兹的演奏后,感慨地说:我们不如在膝盖上将小提琴打碎,回家耕田去吧。
可见,在当年高手如林的情况下,海菲兹的琴技用武侠小说中的话来形容已是独孤求败。海菲兹的演奏极具说服力,不谈那凌厉无匹的技巧,单单是那份君临天下的王者气质就不是其他小提琴家所能比拟的,但仍有不少人质疑海菲兹的诠释风格是否过于冷酷无情?一般乐迷也因他的这种演奏风格而认为其录音的音色冷硬。其实,这个观点很难站住脚。现实中,海菲兹是一位很有幽默感,体贴他人的音乐家,至于他在拉奏时目无表情,、面部冷漠,只不过是他也像大多数音乐家一样,将心神全然贯注于音乐,服务于音乐,面部当然无余暇做表情。
1987年12月10日,一代琴圣病逝于洛杉矶;这位生前曾在乐坛掀起惊涛骇浪的伟大小提琴家就这样平静的归于永道;正如《时代》在纪念他的文章中所说:“如果海菲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话,小提琴演奏艺术将永远不会达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准···作为个人,他给世界留下了扑朔迷离的问号;所谓小提琴演奏家,他将在今后的几个世纪中引起无可估量的反响。”
㈤ 俄罗斯有哪些名人
1、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 -1837年1月29日),是俄罗斯着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2、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屠格涅夫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818年11月9日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俄国编剧,主要作品《乡间一月》、《屏息闭眼》、《恶意的诱惑》。
4、契诃夫
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5、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着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开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苏联国内战争。
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写成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㈥ 西方当代着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哪些
满意答案好评率: 100% 着名小提琴演奏家 蒂博(1880-1953),法国小提琴家,他与科尔托、卡 萨尔斯组成的室内乐团,被称赞为“黄金三重奏团” ,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室内乐团。 海菲兹(1901-1987),犹太血统美籍俄国小提琴家, 6岁即在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对这位演出行程式50万海里的伟大小提琴家的普 遍评论是:海菲兹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炽热的情 感与深邃的智慧熔于一炉,为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性做到的,他都能做到,并且做得 出类拨萃、不同一般。他对弓子压力很大,发出宏亮 的声音,左手的力的揉弦带来辉煌的辉煌音色。他的 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风格朴实优美, 销量已超过300万张。他改编过150首小提琴作 品。 最近,rca将海菲兹的全部录音制成cd,全集共 46辑65张cd。 米尔斯坦(1904- ),美籍俄国小提琴家,他的演奏 给人一种严峻的感觉和高贵的气质,技巧极为出色, 跳弓轻巧精确,音色美妙精致、优美,他的精湛技艺 和优美风格使他挤身于当代名家之列。 d·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苏联小提琴家,他 的演奏技术精湛,风格朴素高尚,表情深刻,气魄豪 放,音色温暖感人,被公认为当代最卓越的小提琴家 之一。 梅纽因(1916- ),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 、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 事会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谢林(1918- ),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他的演奏优 美雅致,风格高尚,音色优美,能很好的表达原着的思 想感情,被认为是一位很敏感、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他录制的6首无伴奏以巴赫奏鸣曲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录音。 里奇(1918- ),美国小提琴家,技术高超,演奏19 世纪炫技性曲目尤为得心应手。其演奏惊人的准确,以 技巧取胜。他的演奏继承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技巧娴熟,音色清澈。他是第一个录制帕格尼尼的24 首随想曲的小提琴家,是最有特色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斯特恩(1920- ),美籍犹太血统的小提琴家。演技 精确无暇,音色温暖薯禅,音量宏大,以力度恰到好处着称 。他与着名指旁滑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伦纳德·柏恩斯坦 同是当代美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 格鲁米欧(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比利时小提 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色纯净圆润,风格优雅, 技法娴熟,乐曲处理洗练细腻,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耐人 寻味的韵律。 科岗(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家,擅长演奏帕格尼 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浓郁的斯拉夫风格,感情丰富 ,轻松自如,纯净精确,明快优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提示乐曲的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拉宾(1936-1972),美国小提琴家数启尘。音色优美,技巧华 丽而娴熟,曲目极其广泛,对个时期的作品都有深刻的 理解和动人的表演。可惜他英年早逝,评论家说,他若 多活几年可以与海菲兹并驾齐驱。 阿卡多(1941- ),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挥。演奏技 艺辉煌,感情丰富,能深深拔动听众的心弦,有“帕格 尼纪专家之称”。 帕尔曼(1945- ),当代最着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于以色列,不幸4岁患小儿麻痹,双腿残废,坐轮骑演 奏,演奏感情真挚,风格宏伟,技巧娴熟而辉煌。善于 以变幻无穷的音色表现不同时代作曲家的特点和心理,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魄力。 朱克曼(1948- ),当代着名小提琴家,与帕尔曼同 生出于特拉维夫,他的演奏具有火一般的热情,音色 优美、富有歌唱性,技巧和表现力相当出色。他常同妻 子(长笛演奏家)到世界各地演出。 郑京和,韩国着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艺高超,音色 纯净优美,表情丰富,亲切感人。 克雷默(1947- )前苏联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 善于细腻而生动的表现内在情感。 穆特(1963- ),德国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冲动,又温柔、沉静,表现出睿智和较深的音乐感。“ 风格沉静而忠于原作,左手手指十分灵活,颤音妙不可言。”而且经卡拉扬指点后,“揉弦更加饱满、结实,乐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丝不荀”。卡拉扬称赞 她为“自年轻格梅纽因之后的最伟大的青年音乐天才”。 还有帕格尼尼,中国的薛伟,吕思清,盛中国等
希望采纳
㈦ 世界上最出名的十大小提琴家是谁
世界十大小提琴家分别为:
1、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c Kreisler(1875—1962)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时进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
1962年,14岁的祖克曼来到美国,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随加拉米安教授学习。1967年,在第25届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并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为止已录制发行了90多张专辑,全部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还获得了21项格莱美奖提名,其中两次获奖。
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夸张卖弄,也不过分热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极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则充满了甜美和荡气回肠。他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演奏个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强调突如其来的重音。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别具一格,十分醒目。
㈧ 国外有多少名小提琴名家
约阿希姆 (Joseph Joachim,1831年6月28日——1907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匈牙利犹太人)【师承】4岁学琴,8岁从塞尔瓦琴斯基、哈乌谢尔、伯姆、达维德(斯波尔的学生,斯波尔师从埃克)。【学派】德国。【演奏风格】柔和含蓄、纯朴端庄、严谨、宏伟。音量上不算响亮,但非常富有表现力。手特别大,拉起十度来毫不费力。他是继罗德、克莱兹尔、维奥蒂、斯波尔、费迪南大卫后,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小提琴学派的领袖。【最佳演绎】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曾获题献】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德沃夏克小提琴协是题献给他的。【曾任首席】1849年任魏玛交响乐团首席。【室内乐】1870年组成“约阿希姆弦乐四重奏组”,演奏贝多芬全部的四重奏。【教学】1868年任柏林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他从未以基础课教师自居,而是通过示范带教的演奏培训型教师的典范。【教学成就】培养出胡鲍伊、胡伯曼、马尔西克、欧尔、卫登堡。【使用琴】最早是用一把瓜达尼尼获得成功的。持有制于1721年的斯特拉底小提琴(后属埃尔曼)、制于1736或1737年瓜内利小提琴(后属奥伊斯特拉克)。【涉及领域】中提琴、指挥、作曲。【挚友】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家庭】妻子瓦尔丝是次女高音歌唱家。 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日,西班牙人)【师承】5岁学琴,12岁从阿拉尔(哈贝内克的学生,哈贝内克师从巴约)。【学派】法国。【演奏风格】精确、清丽、浪漫、热情和辉煌熔于一炉。轻灵飘逸,音质纯净,音色甘美,技巧完善,是当时炫技派最杰出的代表。弓始终在琴马和指板的正中,几乎从不靠近琴马。他采用的揉指幅度大而缓慢,因而音色就显得特别饱握激满甜美。擅长飞顿弓,并以飞顿弓代替所有的连顿弓片断。成名后很少练琴。他是第一个将演奏灌录成唱片的 小提琴家 。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着新一代技术的突破,灵活无碍的技术、自然流畅的声音,再加上仪器般无误的音准,以及动人饱满的音色,早已超脱小提琴弓法与指法的限制。【最佳演绎】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不涉及的曲目】可能出于性格的原因,他不愿意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由于手小,也不拉恩斯特、帕格尼尼。【曾获题献】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和《f小调第一协奏曲》;圣-桑第三和第一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和《哈瓦涅兹》;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和《第二协奏曲》、德沃夏克《马祖卡舞曲》、维尼奥夫斯基d小调第二协奏曲都是题献给他的。【教学】从未教过学生。【使用琴】持有制于1742年的瓜内利小提琴(后属海法兹)。【涉及领域】作曲家。【家庭】父亲是军乐队队长。未婚。【嗜好】收藏名琴、手杖和其它珍贵的古董。 伊萨依 (Eugene Ysaye,1858年7月16日——1931年5月12日,比利时人)【师承】4岁学琴,马萨尔(克莱兹尔的学生)、维尼奥夫斯基(马萨尔的学生)、维厄当(贝里奥的学生,贝里奥师从维奥第和巴约)。【学派】法比。【演奏风格】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属浪漫派风格。早期曾一度在夜总会里拉过餐桌音乐。弓总是落在琴马和指板的中央。他是19、20世纪法比学派的重要传人。【全盛时期】50岁以后,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曾获题献】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肖松《音诗》都是题献给他的。【曾任首席】1879年后任柏林比尔舍交响乐团首席。【钢琴合作】德克吕。【教学】1886年任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教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完美无缺,而对技巧上的细节则无暇苟求,属于跟约阿希姆相类型的教师。【教学成就】培养出帕辛格信迅、金戈尔德等。【使用琴】最早是用一把瓜达尼尼而获得成功的。持有制于1740年的瓜内利·德尔·吉苏小提琴、另一把为“大力士”史特拉地瓦利,此琴滑皮此曾在1908年到苏联演奏时被盗,直到1947年才在柏林重现。【涉及领域】作曲家、指挥家(1918-192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管弦的指挥)。【挚友】鲁宾斯坦、德彪西。【家庭】父亲是交响乐团团员。 胡鲍伊 (Jeno Hubay,1858年9月14日——1937年3月12日,匈牙利人)【师承】幼年随父学琴,后从约阿希姆5年。【学派】德国。【演奏风格】深情、动人、严谨,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室内乐】曾组建弦乐四重奏组。【教学】1882-86年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教授、1886年任佩斯音乐学院教授、1919-34年任该院院长。【教学成就】培养出西盖蒂、泰曼伊、达隆尼等。【涉及领域】作曲家。 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美籍奥地利人)【师承】4岁学琴,启蒙于父亲。7岁师从小汉尔梅斯伯格、马萨尔(克莱兹尔的学生)。作曲师从布鲁克纳(Bruckner)、德利伯。【演奏风格】温馨、热情、歌唱性强、富于情感,善于表达与运用自由节奏,具有沙龙韵味,也是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揉指的大师,成名后很少练琴。早年曾一度在维也纳咖啡馆和俱乐部拉过餐桌音乐。【最佳演绎】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他和拉赫玛尼诺夫合作的格里戈《c小调奏鸣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但他拿手的是小品,如《幽默曲》、《美丽的罗丝玛琳》、《爱之忧伤》、《旋律》、《沉思》等,也是唯一能把这些小品升级为音乐会正式曲目的大师。【不涉及的曲目】没灌录过维尼奥夫斯基的作品。【技巧缺陷】连顿弓。【全盛时期】50-55岁(即1925年-1930年)。【巡演】曾于1923年5月28日在北京举办独奏音乐会。【曾获题献】1911年艾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他的。【钢琴合作】鲁普、拉赫玛尼诺夫。【教学】对教学毫无兴趣。【使用琴】常用1713年的史特拉地瓦利。最早是以一把加里安诺开始他的事业的。1905年持有制于1737年的瓜内利·德尔·吉苏小提琴,并一直保存到1917年、1908年得到一把1725年制作的“格莱维利”斯特拉底小提琴,1910年买给了弗里曼、1908年得到另一把1733年制作的斯特拉底小提琴,直到1934年买给了胡伯曼、1934年得到一把1734年制作的“陈腐的阿默斯特老爷”斯特拉底小提琴,直到1946年才卖给了沃利策公司。【涉及领域】医生、绘画、雕塑、文学、作曲家。曾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曲,并对许多作品进行过改编。【挚友】伊萨依、勃拉姆斯、埃尔加、拉赫玛尼诺夫。【家庭】父亲是善提琴演奏的医生。 卫登堡 (Alfred Wittenberg,1800年——1952年上海,德籍匈牙利人)【师承】约阿希姆的得意门生。【演奏风格】音色甜美,令人神迷。1939年2月流亡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婉拒美国方面发出的邀请,因为他眷恋学生、眷恋上海。【曾任首席】柏林交响乐团首席。【室内乐】1902年与钢琴家施纳贝尔和大提琴家赫金组成三重奏。【教学】曾任教国立音专、中音华东分院等。【教学成就】培养出谭抒真、杨秉孙、毛楚恩、司徒海城兄妹、司徒华城、马思宏等。在教学中经常示范其老师约阿希姆及克莱斯勒、海菲茨、梅纽因等大师的演奏风格。他还以 小提琴家 和钢琴家的身份,多次与中外音乐家合开音乐会。钢琴家范继森、杨体烈、李名强等都跟他学过钢琴。【使用琴】使用的一把是在德国时以一早期的斯氏琴换的卡米里·卡米罗,这把琴的面板右上角有个疤,但音质非常之好。 蒂博 (Jacques Thibaud,1880年9月27日——1953年9月1日,法国人)【师承】由于大哥学小提琴,因此从小在父亲的要求下学钢琴,一直到其兄病故后才接触小提琴。从伊萨依(马萨尔和维厄当的学生)、马尔西克(马萨尔和约阿希姆的学生)。【学派】比利时。【演奏风格】音色甜美、色彩妖冶、音质纯净、感情温馨、热情、浪漫。早期曾一度在巴黎拉丁区的夜总会、咖啡馆拉过餐桌音乐。演奏风格象一只活泼的夜莺。揉指幅度不大,速度适中。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不是技巧、也不是深刻的内涵,而是抒情性及人情味,圣桑、拉罗、法朗克等人的作品特别能听出他的音乐性。他的演奏非常超脱传统,演奏方式也异于他人,但是表现出来的音乐却是感人的,也是法国小提琴学派公认的领袖人物。成名后很少练琴。【全盛时期】53岁后,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最佳演绎】福莱《小夜曲》。【不涉及的曲目】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他演奏的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均获得了纤细有余、气魄不足的定评。曲目有限。【技巧缺陷】连顿弓。【巡演】1936年曾到上海演出。【钢琴合作】科尔托。【室内乐】1905年与钢琴家科尔托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组成三重奏,成为世上最着名的室内乐团之一。【教学】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教学成就】培养出弗朗西斯卡蒂等。【使用琴】使用1709年的斯特拉地。【家庭】父兄5人都为演奏家。【备憾】死于飞机失事。 艾乃斯库 (Georges Enescu,1881年8月19日——1955年5月4日卒于巴黎,罗马尼亚人)【师承】巴奇里奇(伯姆的学生,伯姆师从罗德)、小汉尔梅斯伯格、老汉尔梅斯伯格(伯姆的学生)、马尔西克(马萨尔和约阿希姆的学生);作曲从奥乃格、Gedalge(拉威尔的老师)、马斯涅、佛瑞等知名法国作曲家。【演奏风格】音量不大,但音色极富韵味,格调典雅隽永、热情而浪漫。他将幼年熟悉的罗马尼亚民间传统风格结合最精练的法国学派的手法,琴音彷佛会说话一般充满人性。【最佳演绎】肖松《音诗》。【技巧缺陷】连顿弓。【钢琴合作】拉威尔、科尔托、施吕塞尔。【教学成就】培养出梅纽因、格茹米奥、费拉斯、林克昌等。【室内乐】与柯尔托搭档室内乐。【使用琴】持有斯特拉底小提琴。【涉及领域】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埃尔曼 (Mischa Elman,1891年1月20日——1967年4月5日,美籍俄罗斯犹太人)【师承】4岁启蒙于父亲,6岁师从费德曼(欧尔的学生)、欧尔。【学派】俄罗斯。【演奏风格】音质美妙、热情,发音像火山间歇性的爆发,具有一浪热似一浪的特征。舒伯特《圣母颂》、圣-桑《天鹅》、肖邦《夜曲》、舒曼《梦幻曲》都成了他特有的风格标记。对炫技作品兴趣不大,擅长抒情。他是俄罗斯 小提琴家 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最佳演绎】柴可夫斯基协奏曲、《幽默曲》,但他的处理脱胎于克莱斯勒。【技巧缺陷】连顿弓不行。【全盛时期】在演艺上未能保持长久不衰,只维持到50岁左右。【巡演】1936年曾到上海、南京演出。【曾获题献】有题献给他。【钢琴合作】塞格尔。【教学】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使用琴】持有前属约阿希姆的制于1721年的斯特拉底小提琴、制于1717年的斯特拉底“雷卡米尔夫人”,那是妻子送他的结婚礼物。 西盖蒂 (Joseph Szigeti, 1892年9月5日——1973年2月19日,美籍匈牙利人)【师承】7岁学琴,胡鲍伊(约阿希姆的学生)。【学派】德国。【演奏风格】原汁原味,力图表现音乐,自我在他的音乐中是没有地位的。琴弓喜欢靠近琴马。【最佳演绎】巴赫g小调和a小调无伴奏奏鸣曲、贝多芬、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门德尔松协奏曲和克莱斯勒的小品。除了对巴赫作品有深刻的见解之外,对于当代作曲家也特别青睐。他的诠释以刻划乐曲内涵、琢磨音色及体验音乐为目的。可以说是极具深度的演奏家。【不涉及的曲目】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维尼奥夫斯基的协奏曲。不喜欢演奏炫技性强的作品和情绪夸张的浪漫派作品。【技巧缺陷】连顿弓不行。【全盛时期】1901年——1950年。【巡演】1919到1937年间曾到中国演出。【曾获题献】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一狂想曲》和三重奏《对比》都是题献给他的。【钢琴合作】霍尔佐夫斯基、佩特里、巴托克、阿劳、马加洛夫。【教学】1917年——1924年任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教学成就】前桥汀子、郑京和、海野义雄等曾受过他的指点与调教。【使用琴】亨利佩特所藏的瓜乃利。【挚友】巴托克。 海菲兹 (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生于立陶宛——1987年12月10日,犹太血统的美籍俄罗斯人)【师承】3岁随担任乐团提琴手的父亲学琴,但不久他就超越了父亲,后从马尔金、10岁从欧尔学了6年。【学派】俄罗斯。【演奏风格】纯净优美,富有动力,圆润饱满,发音具有天鹅绒般的光滑、甜美。具有细致的力度和色彩变化。他的演奏出神入化,浪漫、激动。他和克莱斯勒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唯一能在琴上随心所欲的小提琴大师。琴弓喜欢靠近琴马。1972年宣布退休。【最佳演绎】柴可夫斯基、布鲁赫及《苏格兰幻想曲》、西贝柳斯、维尼奥夫斯基、维厄当第四、贝多芬等协奏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和《哈瓦涅兹》舞曲(演绎此等乐曲,前奏特别重要,海法兹的演奏之所以突出,他强烈而巧妙的节奏是重要因素);舒伯特《圣母颂》、《C大调幻想曲》;狄尼库《断弓霍拉舞曲》、拉威尔《茨冈》、《木屐舞》、《希伯莱旋律》、《旋律》、《沉思》、《任性的女子》等小品,都是他的杰作,几乎成了他的专利品。擅长连顿弓。【全盛时期】29-39岁(即1930年-1940年)。【不涉及的曲目】除了几首随想曲外,没灌录过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圣-桑b小调第三和德沃夏克的协奏曲,也不拉巴托克、兴德米特和勋伯格的协奏曲、厄恩斯特,他说:“我不理解它们”。他演绎的巴赫和莫扎特大有非议。【巡演】1923年曾到上海演出。【曾获题献】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华尔顿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韦克斯曼《卡门幻想曲》都是题献给他的。【钢琴合作】鲁宾斯坦、贝。【教学】1969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教学成就】培养出弗里德曼、福多尔、阿莫亚尔。【使用琴】首次演出和录制唱片是用一把托诺尼小提琴。最喜欢用前属萨拉萨特的制于1742年的“大卫”瓜内利小提琴。1951年后,改用1714年“海豚”橘红色斯特拉地。【涉及领域】共改编了150余首小品。【家庭】父是乐团小提琴手。【嗜好】文学、集邮、乒乓球、网球、游泳、赛车。
㈨ 外国的小提琴名家有哪些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和并袭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唤兄四、五岁时,当时法国着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蔽芦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着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着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着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一、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据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二、吉它艺术的忠实探索者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着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于波兰的卢布林,父亲是医生,母亲善弹钢琴。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岁起便爱上小提琴,八岁已能参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岁时母亲带他投考巴黎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不收12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是这次院长奥柏破例收下了维尼亚夫斯基。他被巴黎音乐学院接受,进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后他转到Lambert Massart的门下,1846年毕业时,他以辉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维奥蒂《第17小提琴协奏曲》,获毕业比赛第一名,这时他只有11岁,尚不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年龄。毕业于该校之后他私下 还与Massart学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甚至当时已在宫廷中担任独奏家的比利时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韦奥当 (1820-1881)] 也称赞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结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15岁的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并认为这两兄弟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并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极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圣彼得堡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回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欧洲,随即继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职到1877年止,然而期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回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回表演,最后于1880年死在莫斯科。
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祖国那时正被沙俄帝国吞并大部分,而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的文化逐渐发达,文学、美术、音乐都有很大发展,彼得堡已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从1851年到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罗斯演出,在俄国他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结成毕生好友,他病重时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家里,他最终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乐家一样,维尼亚夫斯基也未能尽享天年,不满45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后的众多小提琴家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置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关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称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从他的马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于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3.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于纽约,是着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馀小提琴家。后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 — 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 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师马萨(J. 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后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后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4.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着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着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着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着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着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着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着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着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㈩ 交响乐指挥家左边的小提琴是谁
马克西姆.费多托夫(Maksim Fedotov)是第一位曾使用帕格尼尼留下的两把小提琴-瓜内里·德·杰苏(Guarneri del Gesù)和让巴佩蒂斯塔·乌拉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 )-进行独奏表演的小提琴手(圣彼得堡,2003年)。俄罗斯小提琴家和指挥家马克西姆·费多托夫出生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着名的指挥家世家- 维克托·费多托夫。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他的小学老师是鲍里斯?谢尔盖耶夫(Boris A. Sergeev),齐加诺夫(D. Tsyganov),伊戈尔?贝佐罗尼(Igor Bezrodny)。他还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歌剧和交响导演(师从苏联人民艺术家V.切尔努申科(V.Chernushenko))。马克西姆·费多托夫获得过俄罗斯人民艺术家(2002)的称号,并获得多个国际大型比赛的奖项,其中包括东京国际小提琴比赛、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热那亚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并于2003年荣获莫斯科政府奖;同时他还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任教(自1987年)并担任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
他在很多世界上最有名的场馆做过客串演出:巴比肯音乐厅(伦敦)、交响乐大厅(伯明翰)、芬兰国家剧院(赫尔辛基)、(柏林)演奏厅、布商大厦(莱比锡)、(慕尼黑)演奏桥祥厅、老歌剧院(梅因河畔法兰克福)、礼堂(马德里)、梅加罗(雅典),金色大厅(维也纳)、三得利音乐厅(东京)、交响乐厅(大阪)、威尔第音乐厅(米兰)、科隆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和马林斯基剧院等许多世界级殿堂。过去10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会堂已进行超过50场独奏和交响音乐会表演。费多托夫与世界各大乐团合作表演,并悄卖与知名的指挥家进行敏运搏合作。他的演唱会活动,他与钢琴家加利纳·彼得罗瓦朵(Galina Petrova)合作的音乐会以及唱片构成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片包括帕格尼尼之《24首随想曲》(DML - 经典)和CD系列- 《布鲁赫小提琴与乐队作品集》(拿索斯唱片出品)。今天费多托夫将音乐会小提琴手和交响乐指挥家这两种身份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