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着.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着..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着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着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着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着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着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
② 俄罗斯战争电影介绍 俄罗斯战争电影有哪些
1、《T-34坦克》本片讲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勇敢、激烈的战斗、牢不可破的爱情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的时代。
2、《女狙击手》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帕夫利琴科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同时她被德军视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胁。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并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战争过去,厄运却再次降临……
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4、《五月的四天》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5、《第九突击队》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这支奇兵组成“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第九突击队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却弹尽粮绝。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③ 俄罗斯战争片排行电影前十名都有哪些
前十不知道,给你推荐一下排名前五的吉布吧:
1.《星星》
一部经典的二战电影,时长90多分,略短,一支带着任务的侦查小队,深入德军后方,印象很深的大地大地,我是星星,听到请回答。
战争片总是毁灭美的东西给你看,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人在片尾出现,微笑着,另电影的感情戏安排的真突兀,简直莫名其妙。电影里的风景是真的很美。俄罗斯的音乐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崇高感。
本片中很多镜头都意味深长,颤抖的士兵与猛烈的战火、小屋中的鸽子、烈火和锁链。我总会诅咒战争,因为它吞噬太多年轻的生命,那些鲜活的,最具热情、最纯粹的。
2.《潘菲洛夫28勇士》
这一电影片段是有历史原型可循的,它源于在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迹。该片以卫国战争时期着名的英模群体“潘菲洛夫28勇士”为题材。
导演对于这场战役的描述表现出较高的完成度,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也达到了高度写实的还原度,摄影和场面调度都表现亮眼,配乐也很好的渲染了气氛,难以想象一部靠众筹才拍摄出来的低成本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完虐某些空有大场面而毫无灵魂的大片。
3.《巴尔干边界》
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是,1999年6月,科索沃战争停战,南联盟被迫妥协,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出南联盟正规军。
当时正驻扎在波黑的俄军维和部队利用科索沃地区的短暂的权力真空,迅速出击,派出一个加强营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最终在英军抵达前三小时占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保证了俄军大部队进入科索沃的后续可能,并阻止了北约方面单独占领科索沃的企图。
4.《T—34坦克》
这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它创作的目的很简单,纪念一代名车T34,以及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
而我更多的是在电影里看到俄罗斯人特有的精神面貌。这是俄罗斯从苏联时代就延续下来的光辉传统,俄罗斯导演们拍起二战片来可谓得心应手,大量的题材,史诗的故事,英雄人物,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5.《拯救列宁格勒》
故事讲的是二战中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企图将那里的二百万军民困死。为了生存,人们逐步从列宁格勒小规模撤出。影片叙述了首批用驳船752号从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军民。
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次的撤出却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如影片的片尾所说:“驳船752号遇难沉没,1200多人丧生。获救200多人。
④ 求~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史
俄国文化:俄罗斯的电影发展史概述
电影是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同时它早已被公认为一种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制造并驾驭舆论,所以它不仅吸引观众,也会引起当局的密切关注。
拍摄电影所需的各项技术在电影出现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但是必须把这些技术变成一种有效的体系,1895年卢米埃尔就做了这项工作。很快在巴黎放映了首场电影。电影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1896年也举行了首场放映。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了俄国的电影工业。俄国的首批电影公司是1908年出现的。俄国在电影发展中的杰出作用是,它很快就意识到了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首批出现的艺术片都是为民歌和俄国经典着作配画。1911年至1913年,俄国摄制了头一批篇幅较长的动画片。导演弗拉基米尔·加尔金拍摄了电影《贵族之家》(1915年)。他还同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一起执导了影片《娜塔莎·罗斯托娃》(1915年)。普罗塔扎诺夫则执导了由着名演员伊万·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后》(1916年)和《谢尔盖神父》(1918年)。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娅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人世戏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苏联时期意识到了电影(尤里·热利亚布日斯基和列夫·库列绍夫拍摄的电影)的宣传作用。私人摄影室拍摄了根据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改编并由其参与制作的电影《小姐和流氓》(1918年)以及由伊万·莫斯克温主演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波利库什卡》(1919年)。从1922年起电影业由国家电影局主管。国家组建了电影制片厂,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这收到了震撼世界的效果。谢尔盖·爱森斯泰在《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和《十月》(1925年,1927年),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在《母亲》(1926年根据马·高尔基的作品拍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后裔》(1929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以描绘生活的各个侧面而见长的电影艺术学派。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摄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罗塔扎诺夫的《第四十一》(1927年)、弗里德里希·埃尔姆列尔的《帝国的废墟》(1929年)、尼古拉·艾克的《生路》(1931年)和鲍里斯·巴尔涅特的《边区》(1933年)。
斯大林时期拍摄的影片急剧减少,国家对电影的监督严格化,每拍一部电影都需动员大量资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这种气氛下,出现了瓦西里耶夫弟兄的《夏伯阳》(1934年)、亚历山大·扎尔希和约瑟夫·海菲茨的《波罗的海代表》(1937年)和米哈伊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1937年)等影片。音乐剧成为电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门类,它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一种大众文化。音乐剧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夫导演的《快乐的人们》(1934年)、《大马戏团》(1936年)和《伏尔加啊,伏尔加》(1938年),伊万·佩里耶夫导演的《拖拉机手》(1939年)和《养猪女和牧羊郎》(1941年)。当时还拍摄了历史史诗影片:爱森斯泰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20世纪60至80年代,战争成了电影艺术的主题,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年)、格里戈里·丘赫莱伊的《关于一个士兵的叙事诗》(1959年)、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
20世纪60年代的问题反映在米哈伊尔·什韦采尔的《陌生的亲戚》(1956年)、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这么一个青年》等影片中。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我阔步在莫斯科》(1964年)和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小心汽车》(1966年)等喜剧片反映的都是生活问题。这一时期,许多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如科津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1964年)和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与和平》(1966至1967年)。
20世纪70年代是导演-哲学家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安德烈·鲁布廖夫》、《镜子》和《思乡》)和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创作高峰期。马克·扎哈罗夫和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拍摄的大多数影片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和随后的10年。费奥多尔·希特鲁克和尤里·诺尔施泰因创作了动画片的精品。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经济动荡摧毁了原有的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但是对电影的需求并没有下降。列昂尼德·盖达伊、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格奥尔吉·达涅利亚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导演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创作探索。
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新人。导演·索库罗夫、巴拉巴诺夫、罗戈日金和托多罗夫斯基等人拍摄的影片在俄罗斯国内外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网络找的
⑤ 谁知道二战苏联狙击手电影叫什么名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由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
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人物简介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语: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Зайцев/英语: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亚列宁斯科亚,苏联军人、着名狙击手、狙击学校校长。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
1944年退伍,战后被提升为陆军少将。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国拍摄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⑥ 描述18世纪俄罗斯的电影,如<俄罗斯方舟>
我给你推荐几部
石榴的颜色Sayat Nova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79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亚美尼亚语
剧情:
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着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亚美尼亚一位十八世纪游吟诗人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传记影片,而是一首关于这位诗人的精神影像的诗歌。想要用文字来概括这部影片,是徒然的。片中运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现了十八世纪亚美尼亚民族风貌和这位诗人的心路历程。欣赏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朝圣,一次对诗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苏拉姆城堡的传说 Ambavi Suramis tsikhitsa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Dodo Abashidze
类型:剧情
片长:88 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格鲁吉亚语
剧情:
这部电影是根据着名的俄罗斯民间传说改编而来。为了阻止城堡被瓦解成碎片,一个年轻的男孩必须住在这个城堡里,并且囚禁在墙上。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Tini zabutykh predkiv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类型:爱情/剧情/历史
片长:97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乌克兰语
剧情:
影片改编自柯秋宾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说。导演把情节拆散为“伊凡和玛丽奇卡”、“波洛尼纳”、“孤独”、“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诞”、“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诚的仪式”等11个单元,讲述了主人公伊凡两阙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玛丽奇卡在寻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坠河而死,后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后以伊凡死于情敌手下而结束。
鲍利斯·戈都诺夫 Boris Gonov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Argentina:141 min / Russia:141 min / USA:130 min
国家/地区: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西德/苏联
对白语言:法语/俄语
欧布罗莫夫 Oblomov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片长:143 min
剧情:
居住在彼德堡的奥勃洛莫夫是农奴主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刚刚三十出头,奥勃洛莫夫却已经明显衰老,这是因为他整日在家中躺卧,总不肯出去活动。这个以“一辈子从没自己穿过一次袜子,没给自己挣过一片面包”为荣的少爷有时也会感到忧伤,当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就会对幸福的家庭生活产生美好而无望的憧憬。 什托尔茨是奥勃洛莫夫童年的朋友。与奥勃洛莫夫相反,什托尔茨是个从小就开始为事业奋斗的人,他总是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很紧,这次他来彼德堡第一件事便是拜访多年不见的奥勃洛莫夫。当看到奥勃洛莫夫的现状时,什托尔茨决定改变这位老友的生活习惯,于是带着奥勃洛莫夫减肥、锻炼、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奥勃洛莫夫本人却对此颇感疲惫。 一天,什托尔茨又把奥勃洛莫夫带到朋友奥尔佳的家里,这次三个人相处得很好。奥勃洛莫夫似乎对奥尔佳产生了好感,他的生活也开始有所转变,这个孤僻懒惰的人开始有了正常的活力。不久,什托尔茨就又因业务而出国工作,他把奥勃洛莫夫托付给奥尔佳,并嘱咐她一定要将奥勃洛莫夫贪睡的毛病治好。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奥尔佳也对善良的奥勃洛莫夫产生了感情,并勇敢地对他进行了表白。可自卑的奥勃洛莫夫却认为奥尔佳真正喜欢的是什托尔茨,而不是自己,最终痛苦地回绝了这个自己深爱的姑娘。 两年后,奥尔佳嫁给了已经回国的什托尔茨,奥勃洛莫夫则娶了一个寡妇,他们的生活好象都有些失落……
⑦ 俄罗斯电影历史
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对于俄罗斯的电影给予了额外的关注,除了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入选竞赛单元之外,还首次设置了一个完全专注于苏俄时期电影的平行单元。
“俄罗斯电影秘史”包括18部在1934年到1974年之间拍摄的影片。8月初,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在对莫斯科进行短期访问时宣布了这一单元的设置,事实上,穆勒本人也曾经参与合拍过好几部俄罗斯电影,例如亚历山大·苏古诺夫的《太阳》。
这一单元的设置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苏维埃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个阶段在西方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一单元既包含经典的、几乎每个俄罗斯电影爱好者都知道的作品,例如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的《快乐的家伙们》(1934)和《伏尔加河-伏尔加河》(1938),也包含相对不那么有名的Ivan Pyryev的一系列作品,如《拖拉机驾驶员》(1939),《养猪人和牧羊人》(1941),《战后傍晚六点钟》(1944)和《库班河的哥萨克人》(1950)等。
所有入选影片中年代最近的一部是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于1974年拍摄的《恋人曲》。他在评论“俄罗斯电影秘史”这一单元时说:“作为全球电影历史的一部分,苏维埃时期的电影是不可磨灭的,对这个时期的影片进行回顾会让世界意识到这一点。它将会显示:尽管处在最严格的审查制度之下,苏维埃的电影仍然是真正的艺术。”
影片名单:
《手风琴》(1934) by Igor Savchenko和Evgenij Sneider
《快乐的家伙们》(1934)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马戏团》(1936)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富有的新娘》(1938) by Ivan Pyr’ev
《伏尔加河-伏尔加河》(1938) by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拖拉机驾驶员》(1939) by Ivan Pyr’ev
《音乐故事》(1940) by Aleksandr Ivanovskij和Gerbert Rappaport
《SVETLYJ PUT'》(1940)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养猪人和牧羊人》(1941) by Ivan Pyr’ev
《战后傍晚六点钟》(1944) by Ivan Pyr’ev
《春天》(1947) by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库班河的哥萨克人》(1950) by Ivan Pyr’ev
《Scedroe leto》(1950) by 鲍里斯·巴尔涅特
《狂欢夜》(1956) by El'dar Rjazanov
《我们善良的医生》(1956) by ?aken Ajmanov
《莫斯科上空的歌》(1956) by Gerbert Rappaport
《拯救溺水者》(1969) by Pavel Ars?nov
《恋人曲》(1974) by 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1903年1月23日生于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堡。9岁的时候他就成了叶卡特琳堡歌剧院的送报员,他还在那里当过助理化妆师、电工、油漆工和助理导演等。他在叶卡特琳堡的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于1917年毕业。1917-1920年的苏俄内战期间,他是红军第三队“东部前线”剧院的场道经理。内战结束后,他从叶卡特琳堡工人剧院的导演课程结业,并被任命为叶卡特琳堡地方政府的艺术检查官。他的工作主要是监管剧院,并选出与新意识形态一致的电影。
阿莱克桑德在1921年遇到了爱森斯坦。1921-1924年间他们合作制作了几部话剧,并于1924年联合创作了他们早期的电影《罢工》(1924)和《波坦金战舰》(1925)的剧本。1927年,他们编剧并执导了宣传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1929-1933年期间,阿莱克桑德夫和爱森斯坦都被派往好莱坞学习和工作。回到苏联后,阿莱克桑德夫受斯大林的命令拍摄一部美化其形象的电影《International》(1932)。据说斯大林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1933年,斯大林命令阿莱克桑德为苏联人民拍摄一部喜剧,《Veselye Rebyata》于1934年制作完成。强硬路线的苏联评论界最初抨击该片缺少对革命的宣传,影片被禁映了。几经周折,马克希姆·高尔基让斯大林看到了这部片子,斯大林对其非常喜爱,下令解禁。《Veselye Rebyata》在俄罗斯取得了票房上的大成功,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该片的演员Leonid Utyosov和Lyubov Orlova也因此一举成名。阿莱克桑德的喜剧深深影响了好几代苏联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