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罗斯现在的领导阶级是什么
资产···
英国《反潮流》杂志2007年3—4月号刊登了《社会主义理论批评杂志》编辑、苏联和后苏联政治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希勒尔·蒂克廷题为《关于俄罗斯的头条新闻的背后》的文章,对俄罗斯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背景分析,认为普京上台后面临严峻局面:大多数居民不满、国家面临分裂和解体、外资和寡头控制俄国,他于是别无选择,改变了叶利钦的许多政策,他代表的是俄国内想保持可持续统治的一批精英,包括强力部门和受到新自由主义削弱的制造业部门的精英,他们力图重新控制资源部门和军工部门并投资工业部门以建立经济基础。但是他们至今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会给俄带来长期稳定。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新闻已经越来越耸人听闻了。起初媒体报道其国内压制增加,同时对言论自由的审查和约束变得更加严格,后来就是一些银行家和一位《福布斯》杂志的记者保罗·克列普尼克夫遭暗杀,最近一位克格勃的前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伦敦被公然杀死,着名的批评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也被暗杀。
本文试图把这些事件放在一个背景中考察,并会说明,这些令人恐慌的头条新闻大都与资产阶级的布什当局和一些部门力图保持一个类似冷战的气氛的需要有关。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者的角度看,形势对工人阶级和其余人来说仍然不利。
背景:市场的失败
苏联的统治集团为了在资产阶级制度内建立自己的统治,搞垮了苏联。这包括解散中央计划机构,代之以市场和私人所有权。在把前精英阶层转变为所有者阶层方面,这一逆转过程是成功的,但不是平稳的。
不论从提高生活水平,还是从迈向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市场在前苏联地区都是失败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低于1986年的水平。就业体系从全部就业恶化到大量失业和半失业。旧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大多数领养老金的人和相当数量的妇女沦为贫民。
少数在自然资源工业领域的工人相对富裕,而大多数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转向市场之前。尽管国有财产大多已经被私有化了,而市场经济并没有建立。价值规律不起作用,部分经济仍然在旧体制下运作,许多工人(尽管不是大多数)工作却一无所获,或几乎一无所获。除了国际贸易的商品,大多数商品的定价仍然是不规范的。
市场不占主导权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富有的人,霍多尔科夫斯基试图干预政治,被关进监狱,他的帝国(尤科斯天然气公司。——译者注)也被国有化了。结果,人民开始愤怒了,他们反对市场并对“转型纲领”不满。
背景:稳定
现代大多数的资本主义理论家都认为,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是稳定的前提。苏联的知识分子显然就是执行这一职能的候选人,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已经被消灭了,有的是由于1992年1—2月的通货膨胀使积蓄化为乌有,还有许多人是因为失业了,而剩下的人是因为工资低得离谱。
尽管那些给俄罗斯政府出主意的人坚持后苏联市场经济中小型和中型企业很重要,但中小企业没有成功。实际上,任何没有被资本主义制度迷惑的人都知道,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大公司的统治,它们或者拥有小公司,或者作为供应商,或者通过购货或资金来控制小公司。因此处于工人和统治阶级之间的这一阶层人数很少,不足以成为市场的支撑。
统治阶级本身被分为掌握金融资本的人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国家机器联系在一起的人。第一种人中最富有的就是寡头,他们拥有银行,在采掘工业中持有股份,通过金融统治在大部分工业持有股份或进行绝对控制,但是工业管理仍然保持过去的老样子,大部分经理人员在他们的企业中持有大量股票。旧的工厂经理们过去是苏联精英的主体,但是相对于金融资本精英来说,由于制造业处境艰难,他们的利益相对受损,结果是他们与国家机关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团支持普京。
普京本人既不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也不是一个派别的领袖。他从寡头转向非金融资本的精英阵营是因为确实别无选择。叶利钦在位时,大多数居民不满,大多数精英反对政府的政策,国家在领土和经济上都不完整。车臣的暴乱只是后苏联的分裂进程中最激烈的例子。普京公开表示对此别无选择只能镇压,否则苏联其他地方也会叛乱。
分裂的最终原因是“转型”的失败。在斯大林时期,国家体系是通过中央控制而连在一起的。它包括人口的原子化、财产国有化、克格勃、中央“计划”程序。各种形式的强力机关只有在存在国有财产的情况下才能运作。这些控制手段大都瓦解了。逻辑上讲,我们希望价值规律可以取代它们。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斯大林时代的旧关系在企业内部仍然是主导性的。结果,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只是偶尔起作用。
普京时代的政策和矛盾
市场转型的失败使得俄罗斯很不稳定,但是弗拉基米尔·普京直接使用武力(尤其是在车臣)以及通过强化的中央集权和镇压把它暂时聚拢到一起。而普京不能使用斯大林体制下那样的镇压手段,这样的手段不能无限期地用下去,但是毫无疑问,在资源高价格的帮助下,镇压和武力起作用了,并且形势稳定了。但是,这只是短期或者中期内的稳定。
普京政府在经济上所作的选择是回到原有体制,即重新引入一些控制形式,同时财产更加国有化。在现实中,这些决定是普京周围的一些精英们作出的。叶利钦模式的经济转型已经失败了,金融资本家、市场人士和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等这类政治化的“寡头”已经被赶跑了。寡头们曾试图对抗普京,后者对他们采取了强硬手段。
资本家精英们的致富过程被广泛质疑。首先,他们很不得人心。其次,另一帮精英们对这些人非常不满。再者,他们确实是通过腐败和犯罪手段起家的,并且还与腐败和犯罪保持着联系。这两种精英之间的任何斗争都可能是惨烈的:叶利钦系的精英的基础主要是黑帮势力,而普京的精英们使用国家机器。
西方是与叶利钦的精英们联合的。在叶利钦时代,许多西方公司在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公司中以大大低于可能的国际价格拥有股份。荷兰皇家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就是这样。
那些能够控制自然资源工业的俄国人把产品出口到西方并把那些以西方货币支付的钱留在西方。近些年来,一些钱回到了俄罗斯,经常用于购买工业企业。
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在职总统要想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都不得不反对金融资本、西方商业公司和西方银行。此外,他还要面对保持俄罗斯统一的问题,面对潜在的分裂危险。人民对市场确立过程的公开不满,使情况更加严重。
显然,要部分解决问题需要把资源收益的大部分投入到已经破败或者完全被破坏的制造工业和基础设施上。但是,这不可能由市场做到,因为这样的投入是个长期而不获利的过程。
但即使对武器工业或原料工业的再投资,也都是有限的。出现这种短期行为的原因都与金融资本的实质及其统治地位有关。原则上来说,普京政府前进的方向是利用其能源收入投资工业。考虑到克里姆林宫的内斗还在继续、西方的压力和该体制的不稳定,是否能达到目的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京政府与本国金融资本、西方金融资本、西方大石油公司之间以及西方的金融资本之间为什么将持续发生冲突,就很容易明白了。而且,对前苏联的非俄罗斯部分的资源的开发将带来更大的冲突。除了格鲁吉亚,中亚和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而乌克兰还在被争夺之中。
乌克兰本身没什么资源,还因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灾难而遭到严重损害。但是,其地理位置处在俄罗斯和黑海之间,对俄罗斯的经济至关重要。由于乌克兰贫穷,欧盟不愿吸纳它,而美国对这一地区也态度暖昧。西方的石油公司正试图在中亚和高加索确立地位,美国在那里已经建立了空军基地。这激怒了俄罗斯的精英们。
对于石油和天然气问题,西方媒体认为俄罗斯试图建立对整个欧洲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垄断,并把这种垄断作为一种勒索的手段。这是胡说。当俄罗斯天然气垄断公司——国家天然气公司切断乌克兰的天然气时,它所做的不过是任何拿不到钱的供应商都会做的。事实是,乌克兰付的价钱还不到国际市场价的四分之一,并拒绝提高到四分之一。
我们应该想到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和美国公司在相同情况下作出的是相同的反应。如果西方的公司付钱了,它们不会有任何被切断天然气的危险。事实是,俄罗斯需要收回卖给西方天然气的钱,当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极低时,国家天然气公司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拿到钱了。
为了控制能源,俄罗斯精英们需要从西方伙伴们和与西方紧密相连的国内寡头们手里要回控制权。萨哈林天然气项目就是这样的,俄罗斯有效地挤走了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使国家天然气公司成为主要的合作伙伴,保证石油和天然气的利润留在国家控制的公司手里。
现在的俄罗斯在工业方面远落后于中国,只能通过能源、原材料和金属出口方面以获得足够的顺差来投资本国工业以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竞争力。
俄罗斯可以被看作是帝国主义强国,但是其统治被削弱了。在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俄罗斯处在一个模糊的位置上,它是一个有先进导弹技术的核大国,但是在工业和金融资本方面都不发达。
英国和美国轻易地拒绝了中国和俄罗斯购买它们公司的企图,这一举动表明,这些新人还没有被准许进入帝国主义俱乐部,至少目前如此。这种拒绝促使俄罗斯利用其作为欧洲能源供应商的地位来迫使西方的资产阶级给予其更好的待遇。对俄罗斯的统治集团来说,被命令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准许其输油管里的油被卖到西方,但不许同样地去购买西方的重要公司,这是很令人恼火的。
分裂、失败和疯狂行为
普京周围的圈子不大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此外,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在突然的飙升之后,可能像从前的一贯模式一样在一段时间后降下来。专家们和石油公司希望降价,英国石油公司已经说40美元一桶。现在高价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战争,高油价增强了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等国的国力,这既不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也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俄罗斯资本的短期性很严重,这可能会阻碍国家的任何工业化努力。投资被导向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顶多会持续一个较短的时期。现在还看不出俄罗斯在世界市场上能重获竞争力。
分裂的影响力可能会占上风,它正表现在各种极端行动上。近来许多俄罗斯人被暗杀,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被暗杀和前代总理盖达尔被投毒说明,对这个体制的要素以及被蓄意分化的国家机器的各部门控制不足。我们不知道谁杀了哪个人,没有证据地猜测也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可以说出谁在这些暗杀中受益。
说普京指使了这些行动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大现实的,因为从当局的角度来说,这些暗杀都不是必要的。利特维年科(他是被驱逐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朋友,别列佐夫斯基是一个威胁,但是政府没有动过他)并不重要。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对车臣的报道确实起了政治作用,亲俄的车臣领导人确实从她的被杀中获益。人们很容易想到,这些被俄罗斯扶植的领导人玩得过火了。
从国家总体的角度来看,她不是真正的威胁。她工作的报纸《新报》是《华尔街日报》的关系报纸,背后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在支持,而戈尔巴乔夫支持普京。波利特科夫斯卡娅是从自由主义的立场批评俄罗斯政治的。俄罗斯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但没有被杀,除非他们有特殊的敌人。(这与国家对组织工人阶级行动的立场不同。我在俄罗斯时有人给我举例子说,工人组织者们被杀或被恐吓。)
无论是谁杀了这些人,很显然,自从苏联垮台以来,俄罗斯存在一种长期的政治不安全的氛围。整个的私有化进程伴随着犯罪的气息,甚至包括直接使用暴力。暗杀竞争者和难对付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是后斯大林体制的一贯特征,并且伴随着政治暗杀。
结论
尽管国家现在被普京聚合在一起,俄罗斯的分裂还在继续,利特维年科被杀显然表明国家机器中有许多恶劣分子在为自己谋利。情况很糟糕,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只是不大会在目前发生。显然,这个体制是反马克思和反工人阶级的,但是不像说的那样完全无所顾忌,我的印象不是这样的。
从工人阶级的角度看,普京政府代表急于想保证持续统治的那部分精英。许多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压迫程度更大了。同时,政府多次尝试提高交通、住房和其他公用事业的价格,而这些在苏联时期都是免费或非常便宜的。领养老金的人、失业者和低工资的工人很难生存,这导致了2005年1月大规模的示威和当局部分的让步。
如果能源价格下降,局势会更加不稳定。在中期看,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因为对资本主义转型的失败没有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除了否定这一进程并转向社会主义。鲍利斯·卡加尔利茨基主张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他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工人形成一个阶级。因此,我们需要输入这样的希望:社会主义是可能的,这需要西方左翼的帮助。 《国外理论动态》
‘贰’ 为什么俄罗斯的知名文人那么多
俄罗斯的知名文人那么多那是在中国,当年苏联影响力大。
‘叁’ 为什么俄罗斯(苏联)能有怎么多科学家
1、俄罗斯人比中国人好学。
(1)中国人喜欢把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恨不得说成中俄各自的千古一帝。但康熙皇帝老帅出征守住的地盘,早就让俄罗斯拿走了,中国人收获了只提当年勇的谈资。比起亲自出征,康熙更有名的似乎是微服私访。彼得一世也微服,但人家那是出国扮作小学徒,汗流浃背低声下气学技术,跟吾皇康熙向老太太和苏麻拉姑学宫廷斗争术根本不是一个路子。彼得回国后采取各种措施逼迫啃老族学习,比如不读书的贵族子弟不许继承土地,等等;兴西学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新政的突出内容。康熙在这方面简直鲜见业绩。
(2)到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这位女汉子对外拓展疆域,对内高度重视母亲质量提升,她办的女子贵族学校,教育和培养俄罗斯女人在自立自强和培养下一代方面的能力。经过他们的努力,俄罗斯在极短时间内由彼得大帝之前宫廷都使用法语的“野蛮”小公国,一跃而成为19世纪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辉煌成果的国家,举国上下学文化。
(3)即便在苏联解体时期的内外交困中,俄罗斯人排队和坐地铁都能默默读书,现在依然。学习真正成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不像中国地铁里除了打盹发呆就是玩手机。
2、东正教“末日论”的激发和爱国主义激励。
(1)俄罗斯民族继承了基督教(最早来自犹太教)中的“末日”观点,认为弥赛亚将要降临。此外,俄罗斯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东方特点的莫斯科和西方特点的圣彼得堡并立便为典型标志。)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是亚洲人,但欧洲人却排挤它,蒙古和斯拉夫专制传统深深植根其中,这种无根性更加剧了其民族危机感。
(2)他们还具有上帝选民的思想,认为俄罗斯人总是对的。但他们对末日的态度,不是中国人所谓世界末日前吃尽喝光的恐慌,而是要跟时间赛跑、在末日到来之前做更多事的一种追求;是使命思想和责任意识。为此,俄罗斯人为了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完整,强国和在世界上发声一直是执政追求,更是民族信仰。从沙皇到斯大林再到普金,都是如此。
(3)于是我们看到,即便政治多么黑暗,专制如何猖獗,生活多么苦难,外表多么服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内心都有自己独立自由的世界:为了世界末日前的使命;为了祖国;为了不枉生命的追求等,面对流放和死亡的从容不迫与前仆后继。诛心和御用者有之,但屈指可数,就因为内心那块圣洁的天地。前苏联的诺贝尔奖集中于基础学科和文学领域,而非当时军备竞赛激烈的应用科学领域,原因或许也因为如此——没有功利性追求,只为纯粹。
‘肆’ 俄罗斯现在,在世界是什么地位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以来堪称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奠定了现在的世界格局。而近代以来,最强悍的国家,莫过于俄罗斯,无论是沙俄时代,还是苏联时代,那都是强悍无比,让西方胆寒的。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已经是今非昔比,不断衰弱了。为此,很多人关心的是,俄罗斯现在,在世界那是什么地位呢?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有四点。
而危机就是俄罗斯人口不断下降,军事力量不断衰弱,未来国家可能沦为三流强国了。所以现在的俄罗斯在世界地位并不高,而且影响力不断缩小了,衰弱正在加速。
‘伍’ 利哈乔夫简介及代表作是什么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Dmitri Likhachev,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着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其代表作有《寻常一步》《第三次呼吸》《暗室》《多甫拉托夫》《猛虎之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