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国力与沙俄相比,真的差一大截吗
人家好歹也是列强,曾经的“欧洲宪兵”,所以差肯定是要差的,只是差距应该要比英法的小!
而要是中国凭借当时的国力与之硬刚的话,就凭沙俄当时正处于农奴社会统治,国家人民落后、军队落后的实际情况,想要获得那么大的战争好处,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可能又是一次雅克萨!
2. 中国清朝时期和俄罗斯哪个国土面积更大
当然是现在的俄罗斯更大,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
当年清朝鼎盛时期也没有这么大
3. 康熙时,中国领土面积大还是俄罗斯领土面积大-
俄罗斯大,元朝时,西伯利亚是中国领土,到康熙时已经属于俄罗斯了,而整个清朝最鼎盛时的领土面积也不过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而已
4. 清朝厉害吗为何能打败俄罗斯帝国和法国
打法国可是以少胜多,法国指派少数人,以少胜多还那么得瑟,你竟然还带一个吊打?真是服了你了
5. 康熙时,中国领土面积大还是俄罗斯领土面积大
满清在康熙中期的领土包括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北,内蒙古。关内十五省,台湾。
满清在康熙后期的领土增加了青海东部,西藏大部。面积大概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当时是个小公国。
6. 对北亚的竞争中,代表中国的清朝,为什么会败给俄罗斯
当俄罗斯还只是个莫斯科公国的时候,只能蜗居在东欧平原上,谁曾想到,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扩张,一举将领土扩大了好几倍,鼎盛时的苏联其领土范围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就算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现在的领土也高达1700万平方公里。而俄罗斯占领北亚这片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对其国土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北亚这片土地还不属于俄罗斯的时,在地缘关系上,中国似乎更占优势。想想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现在中国领土的1.35倍,再看如今,随着石油资源的开采,这片原本看似荒芜的地方也成为了一个香饽饽。很多中国人不免感慨:要是这1300万土地是中国的,那中国就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有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哪还用得着大规模进口石油!
在俄罗斯未占领北亚时,这片土地从未真正的纳入某个文明势力统治,不过,在中国政权强盛时,对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对当地一些土着部族,也能通过羁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贡体系下的名义管辖。
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便已明确划定,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部分归俄罗斯所有。不过,那时工业革命尚未爆发,就算欧整体的文明发展水平上已超过了华夏文明,但领先的程度也并不深,而当时的俄罗斯属于欧洲文明体系中的边缘落后部分。较于俄罗斯,中国有绝对的优势,就算如此,中国也只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放弃北亚。
不少人会问:既然中国占据更大的优势,为什么却拱手让给了俄罗斯呢?
云石君将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性。
一方面,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种植能力是判断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很显然,苦寒之地的北亚并不适合农耕,在农耕文明时代,这里的价值非常低。
另一方面,农耕时代,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全球各板块间交流不畅,所以呈现出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等天然地缘屏障,阻断了各板块地缘势力之间交流融合的同时,也有效阻止了各方势力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
17、18世纪,人类对地缘屏障的突破能力有限,虽然,人类对海洋的征服力度加强,单北亚依然是有效的地缘屏障。
这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中国的认知体系中,除了要驾驭还较适宜游牧势力生存的蒙古高原外,再向北,环境更恶劣的北亚中、北部,只适合零散规模的渔猎部族生存,对自己的威胁可以忽略。
于是,中国便放之任之,这大片没多大用,又威胁不大的土地。
不过,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点来看,中国也不会完全放弃北亚,再说,好歹也有些渔猎收益,总比寸草不生的好。
中国完全放弃北亚,还有其它原因。
第二,北亚的性价比不高。
对天朝无所不有的中国来说,北亚的开发价值不高,收益也会很低。另外,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原因所致,从中国向北亚输送影响力的难度十分大。综合权衡之下,中国愿意用朝贡模式,从中获取一点比如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等的好处。
而俄罗斯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传统平衡。一则,俄罗斯的实力远强于北亚当地土着,二来当时不如中国的俄罗斯,对北亚收益的渴望程度,也在中国之上,所以对北亚的征服欲会更强。
俄罗斯的进入,使得中国继续维持对北亚的羁縻,面临更强的外部挑战。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实力足以抵御俄罗斯。但问题是,挫败俄罗斯,要比驾驭北亚小部落的难度要大,投入的资源也相应增加。可是,就算挫败了俄罗斯,北亚能给中国的,要多久才能抵消自己投入到争夺北亚的消耗呢?这样一算,显然不合算。
于是,清朝更愿在用武力喝阻俄罗斯侵犯中国本土的图谋后,用合约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这才是符合当时中国国家利益的做法。
第三,内部统治的考虑。
出身满族的清朝政权,决定了其在汉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先天不足。再说,当时满族不过百万、汉族人口上亿,这给满洲亲贵维护自身统治出了一个大难题。
而清廷的对策有二:一、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二、拉拢蒙古各族,通过给予高于汉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资补贴,换取他们的支持。
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很强大,因其土地贫瘠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而劫掠中国成为了他们的财富获取方式,以此来维持生存。当然,中原汉族政权自古都会全力反击,蒙古民族的危机也大。
而蒙古人效忠清朝当局,不用打仗就能获得财富,还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但是,满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再加上蒙古游牧势力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清廷既要依靠蒙古的军事力量威慑汉族反抗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但又要防范蒙古坐大后反噬自己。清廷需寻找一个利用和防范的平衡点。
这便有了针对蒙古的减丁政策,以此来确保蒙古各部维持一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尾大不掉;同时,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过度膨胀,超过草原承载力,使其重操旧业,劫掠中原财富。这是对内政策。
而之于北亚,若清廷欲在与俄罗斯争雄,从军事上、地缘上来看,清廷都必须高度仰赖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鉴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已占据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对其初步开发的现实,会导致较大规模和长期的对峙和较量。
一旦如此,这对清廷来说是很危险的:长期在军事上倚重蒙古各部,必然会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乱覆辙。而就在沙俄进入北亚的同时,蒙古准噶尔部便已跟清朝翻脸,让清朝西北边疆长期动荡,这导致清朝对蒙古各部的防范程度明显加深。
从长远来说,清朝笼络蒙古是要借其力来威慑中原汉人。一旦蒙古跟俄罗斯长期纠缠,一则消耗了清廷的资源,二则也丧失了威慑汉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到那时诸如反清复明之类的大规模民族起义,清朝还可以依赖谁去镇压?
相比之下,北亚只是一点蝇头小利,而损耗了蒙古力量,或是汉人起义,到那时清廷的统治也是风雨飘摇。
北亚的贫瘠不适合农耕开发、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以及维护内部统治的考虑,共同决定了清廷“不要”北亚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让俄罗斯捡了个大便宜。
没了中国的牵绊,俄罗斯也无需束手束脚,迅速占了了北亚、甚至中亚的广袤土地。并一举奠定了超级大国的地缘基础。只不过,在取得西伯利亚的头几百年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收益,当时的俄罗斯,依然是欧洲列强中的二流国家。不仅弱于老牌的英法,就连后起的德国,也比它强大的多。直到苏联时代,俄罗斯才一跃翻身,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